论语言艺术教学的审美特征

论语言艺术教学的审美特征

一、试论教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卿[1](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实效生成,更加突出语言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教育中的鲜明、独特作用。语言艺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有机构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过程中有着锦上添花之妙用。故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价值。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语言艺术实践在改进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路开阔。在此形势下,系统深入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均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把握研究动态,阐明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等。第二部分,着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概念,阐释了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类型、运用原则等。第三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跨学科借鉴;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艺术运用之间的相互关联;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功能与经验。第四部分,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归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挑战,主要从语言艺术的供需矛盾、语言艺术形式、遣词造句、语言转换、话语效应等方面展开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前文研究,从丰富语言艺术资源、凝练话语表述细节、革新语言艺术形式、灵活改进语言转换、生成强劲话语效应等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时代和现实所需的语言艺术创新举措。

杨善康[2](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美育是开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把钥匙,语文教材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主要媒介,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题材散文占很大的比重,每一篇散文都有自身独特的美,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阅读这类散文可以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在应试教育及诸多现实功利思想的影响下,语文审美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题材散文中富有的独特美感及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被丢弃,不仅造成教材资源的浪费,而且抑制了学生审美素养全面提升。本文贯彻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然题材散文为载体,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阐释语文审美教育和自然题材散文的相关概念,以图文的形式从宏观上把握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的特点;其次针对教师审美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剖析原因;然后从教育方针——立足文本(自然题材散文)——审美主体(学生)——教师教学四个层面来谈提高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策略;最后以优秀的教学案例作为补充,充实论文。通过审美教学,达到优化自然题材散文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善、美的发展,使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韦艺[3](2020)在《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语文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是一缕清风,其教学手段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教学的先行者,但是目前对他的研究繁杂且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以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相关“诗意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论述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中国文化、西方哲学思想以及教育思潮三个方面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思想基础进行探究。从“诗意语文”发展阶段、课程价值取向、教学环节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将王崧舟与董一菲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其“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第二部分,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来探究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从深入思考“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诗意语文”教学能否为中小学生思维训练创造条件、“诗意语文”教学风格能否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提供帮助三个方面来探究“诗意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现在与未来,力求能够补充和发展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的成果。

刘锦诺[4](2020)在《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教学理论、苏联教学论的影响,在本土化探索中表现出对教学活动中诸美学因素的忽视。以致教学理论体系建构在对本质、规律的追求中忽视了情感、价值、意义等美学因素的关照。而教学活动中生动的美学因素是真实存在的,但在理性精神引导下发展的教学理论,一方面将教学活动中真实的美学因素排除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之外,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将对美学维度的探索放置于理性思维研究范式之下展开,导致理性对感性、真对美、事实对价值的压抑。受解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确定性、拒斥体系、瓦解中心等解构的方式来消解理性的权威,从而使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通过消解真来追求美,却只能得到感性狂欢式的“虚无之美”。于是,力图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对“静态之美”与“虚无之美”批判,反思现代教学理论的“以真抑美”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去真求美”中真与美的对立与失衡等现实问题,并通过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对“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入手,寻求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合理建构。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从过程本体论基础上对“美”提出了新的规定。通过微观、宏观以及美与真的关系三个方面厘清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从微观角度看,分析“美”的本体论在于“现实实有”作为美之存在的唯一理由,美的存在在于“现实实有”的发生,这一发生过程通过“摄入”来实现。在“摄入”的过程中当该“经验事态”实现了适应性的和谐便能够产生完善的和谐之美。该适应性和谐之美的实现是通过“摄入”中的“主观形式”的完善程度进行判断的,以此明晰美的“是其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一方面从经验事态发展、过程的宏观视角出发明晰和谐之美的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分析“美”作为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对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最后,讨论美与真的关系,在对比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与后现代美学中真的反叛而导致的美与真分离的加剧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寻求真与美的平等与共生,寻求经验事态发展过程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以此揭示美的“在其所在”。从这三个方面明晰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感性学美学以及后现代艺术哲学的超越。为解决教学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及探索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奠定理论基础。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视域下,反思现代教学理论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真与美的不协关系,进而探讨如何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首先,探讨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及主体精神这三个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出发,通过分析具有理性精神的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精神的主体性教学理论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的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明晰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在此基础之上,探究现代教学理论对静态的和谐之美、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以及艺术之美的追求。并进一步反思,现代教学理论在科学化发展中以真抑美而产生的静态和谐之美对教学理论发展的阻碍、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以及教学艺术性的消解等现实问题。其次,探讨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解释学、复杂性以及建构主义等思想中对理性的解构出发探讨三种理论下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生命之美以及生活之美,展现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理性实现的感性维度的发展。以及反思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在对美学维度的过度高扬中容易导致的虚无主义、人的片发展以及崇高的消解等现实问题。最后,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下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在真与美、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审美、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之中去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而美与真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理论发展的目的性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角度以更高的发展性目的引领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和谐发展。于是,从过程美学的微观论出发,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主要内容;从过程美学中的真美平等、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美学维度建构的关系性要求;最后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论出发,以教学理论的发展性目的引领与规范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

董建莹[5](2019)在《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董一菲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名师,文学功底深厚,其“诗意语文”教学呈现出“唯美、诗情、浪漫、智慧”的鲜明特色,她极富文学性的教学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创设的审美情境无不给学生以审美的滋养,有利于构建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本论文在对董一菲执教的某高中问卷调查分析以及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董老师授课的案例分析归纳出其“诗意语文”教学的优势:语言文学性、文化浸润性、审美创新性,并探讨其局限:践行“诗意语文”文体范围窄、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周期长。最后探讨了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的启示:教语文要博览群书,积淀专业底蕴;教语文要慧眼识美,诗意看待世界;教语文要反思批判,促进专业成长。以供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借鉴、研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侯郭燕[6](2019)在《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审美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立足于德育和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美学角度、利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以达到更好效果的一种理念。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模式。实行大学生德育审美化,是基于培养大学生正向审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需要。目前,高校已将美育范畴的情感教育和艺术手段引入了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其实践效果、存在问题及如何改进等等的关注和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德育审美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主要切入点,采用文本解读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期望能够系统地凝练和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进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探寻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本研究由以下三部分展开:第一章主要是概述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相关理论。首先界定德育审美化等主要概念;然后从“美善统一”说、中西方“以美育德”思想、德育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四个方面梳理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依据;而后阐述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为接下来的实践现状研究提供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集中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现状。首先,结合典型案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取得的成效;而后,通过案例分析并辅以问卷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存在的教育者审美素养不足、受教育者总体审美价值观不容乐观、审美教育环节建设不够、校园环境美有待提升等问题;最后,从网络媒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章的核心是对如何推进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路径探讨。结合当前实际,从教师美、教学美、环境美以及优化网络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实践路径,力求上下一体、内外一心,合力推进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最后,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应该是一个进行时,要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康语桐[7](2018)在《音乐教学美的存在形态研究》文中认为音乐教学美是音乐教学过程的整体要素所呈现的美感特性,是在教学参与主体的审美观照中被觉知并显现的。对音乐教学的审美特性的承认及其审美意义的肯定,是进行教学美研究的前提基础。音乐教学美形态分析的实质,是基于“音乐教学的审美性”进行“音乐教学审美”,通过分析与描述“美的教学”,从而探索“审美化教学”的具体表现。音乐教学美首先指向基于真善美三者统一之上的教学精神美。真善美的因素是教学精神的基本构成,也是教学美存在的基本依据。作为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理想教学精神,体现在音乐教学实践之中,便呈现为音乐教学美的具体形态特征。音乐教学系统各要素所呈现的美的形态即构成了教学美的主体内容。音乐教学美的形态首先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因素之中。教师的审美素养、音乐表现力、教育理念、人格精神均影响着音乐课堂教学的美的呈现及其深度广度。美的音乐教学的构成中,教师展现出作为音乐欣赏的带领者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的审美解读;作为音乐美的启发者——音乐音响的呈现者音乐表现技能的精湛;作为音乐审美活动带领者的教学组织艺术;以及作为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审美意义上的特征。音乐教学美的形态也体现于音乐教学过程的动态要素之中。音乐教学交往中音乐为对象、以语言为形式的对话交流过程中的审美理解的生长;以及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音乐表现活动为形式的教学互动中美的呈现。音乐教学生成美是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赋予音乐教学的特殊魅力。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智慧、应变艺术及教学机智的展现;学生个体独特的生活经验、审美个性、审美体验;教学动态过程中的诸多可能性等因素,给予美的音乐教学以生成契机。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巧妙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带来了多样的音乐审美呈现,也使音乐教学展现美的特征。音乐教学美的形态是教学审美之对象,是教学精神的现实样态体现。教学中师生对美的感受体察意识,审美化的教学设计以及立美导向的教学生成等因素,使得美的音乐教学趋于成为音乐教学的生命状态。

余晗[8](2018)在《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审美教育也日益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语文作极具审美特性的学科,历来就有审美的要求与传统。2018年1月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有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是时代之所趋,发展之所向。在这一培养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审美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施行,进而影响着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是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策略是发展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培养高中学生审美素养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探讨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现状、依据与价值及提升策略。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涵盖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本真探源: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本体解读。本部分对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构成与特征进行了解读。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满足自身对美的需要和高中语文教学对美的需要而进行的关于美的知识、能力、态度方面的自我锻炼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与结果,它由审美观念、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构成,具有发展性、示范性和专业性特征。第三部分:当下透视: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现状考察。本部分主要介绍调查过程、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和原因探析。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呈中等偏上水平,存在群体差异且审美素养各维度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包括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为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自主发展动力不足、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审美素养自主发展停滞。外因主要指教师教育对审美的忽视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与束缚等原因。第四部分:提升关捩: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依据与价值。本部分主要从政策、学科及理论三个层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依据,认为不论是国家方针政策,或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还是生命美学理论、文学美育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都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部分还提出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重价值即促进高中语文教师个体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以及促进语文教育的“诗意”回归。通过对依据与价值的探讨,佐证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第五部分:破冰之道: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基本策略。该部分在对四川省C市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内在发展与外部支持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基本策略。具体而言,主要从教师内在发展和外部支持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三条路径:一是,构建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自主发展系统,包括培养自主发展意识;自主革新审美观念;利用现代化手段,扩充审美知识;自主参与审美实践,发展审美能力。二是,发展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的审美教学实践系统,旨在使高中语文教师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审美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以审美因素为标准进行教学反思,进而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三是完善外部支持系统,包括寻求教师教育的支持和获取环境支持两部分。第六部分:结语。本部分主要对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在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使用量化的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现状考察,并从内在发展和外部支持两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策略,具有一定的新意。

邓韵[9](2016)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思想家、宣传家和活动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其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上面临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打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面对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随着新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本文在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美育缺失”的弊端基础上,以审美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内容美、价值美与形式美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化”思想。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现出来的价值是一种工具性价值,由于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价值和陶染教化功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而不是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基础上“寓教于乐”的全面综合教育,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美育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扩大人的胸怀和视野、培育健全完整的人格和心灵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审美价值的认定,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育实践确立依据,对美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价值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实践不是一般事物或现象的审美实践,而是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殊的审美实践。特殊所在即为审美价值存在于教育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中,寓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要素以及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美育两相融合的可能性是审美实践的基本前提,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两者相融合的主要范式。要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将审美教育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中,就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按照美的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去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去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渠道。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鉴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力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空间,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真善美的统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实践体系建设为总的研究方向,试图找出通过审美实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载体三个方面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具体运用(如何将审美教育形式有效的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审美形式,在教学载体上,以课件、语言和教材为审美要素,将思辨、演绎、注释的方法从纯粹抽象的概念领域转移到实际领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化的实践中实现其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已知事实和原因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研究,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化体系的内容设想和改革措施。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实践为切入点,以人的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以期通过美育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彰显美的特性,渗透美的元素,以审美的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美的教育和环境中体会人生、感悟人生、内敛品质、提升境界,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状,实现立德树人、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张丹[10](2015)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研究》文中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因为它包含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哲理、人文的精神、更有着作者那用文字所寄予的深深地情感。在新课标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是把话说清楚,还必须用生动形象,充满美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尤为重要,它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要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不乏有点小幽默,并且充满意境美、韵律美,有着真情实感让学生如同在美的意境里,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使得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让教师通过这种语言环境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的熏陶,并且不断的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这样具有审美性的语言,直接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为之颤动,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脉搏共同跳动,用有情感的语言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精神家园,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这种熏陶与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深深的人文关怀与对他们的情感关怀,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就让美充溢其中,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

二、试论教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教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概述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主要类型
        一、口头语言艺术
        二、文本语言艺术
        三、图像语言艺术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为根本原则
        二、以语义、语境、语用的精准科学把握为基本原则
        三、以语言富有的审美体验和语言个性突出为重要原则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借鉴、功能与经验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跨学科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及语言艺术理论
        二、语言符号学与修辞学理论
        三、传播学与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艺术运用的关系辨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语言艺术功能发挥创设空间及语境
        二、语言艺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生成催生动力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功能
        一、促使教育者更好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
        二、增强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三、彰显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方式方法上的亲和力
        五、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话沟通上的互动性
        六、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言语表达上的实效性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经验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美感营造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灌注丰富情感
        三、讲求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语境的创设
        四、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语用技巧
        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个性特征
        六、用语言自身所承载的真理打动人心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时代转向中语言艺术供需矛盾突出
        一、语言艺术的诉求与回应难以同步
        二、语言艺术的扬弃过程中阻力尚存
        三、语言艺术素材利用存在一定缺位
    第二节 教育现实中有效语言艺术形式单调
        一、语言冲突的矛盾化解不够顺畅
        二、教育内容的受众吸引不够强烈
        三、教育思想的教化感染不够深刻
    第三节 教育者遣词造句的凝练“工夫”不足
        一、语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匹配度有待提高
        二、语言表达的目标与预期实现度有待提高
        三、话语讯息的发出与接收精准度有待提高
    第四节 教育过程中语言转换能力略显薄弱
        一、语言艺术综合应用的灵活性欠佳
        二、语言艺术的拿捏与运用不够娴熟
        三、语言艺术时机的把控不完全科学
    第五节 语言艺术指向的强劲话语效应不显
        一、对语言表达的认识与实践逻辑存在误区
        二、重理论轻艺术影响了语言的审美体验感
        三、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念难以入脑、入心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创新
    第一节 善用最新语言素材充实语言艺术资源
        一、及时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实践中的师生诉求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资源“素材库”
        三、语言艺术创新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案例分析:一个从无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素材库”
    第二节 巧用多样语言范式创新语言艺术形式
        一、借鉴主流语言范式及成熟的语言表达
        二、强化语用实践中的形式创新及形式吸引
        案例分析:中纪委评《哪吒·魔童降世》、人民日报推文《“电子土豆大学”来了!》
    第三节 聚焦话语表述细节实现语言千锤百炼
        一、把握好情理交融、雅俗共赏、虚实结合三个着力点
        二、把握好启发性、细腻感、凝练度三个切入点
        三、把握好化抽象为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由独白到对话三个关键点
        案例分析:“思修女神”陈果的语言之“美”
    第四节 挖掘话语内在关联促进语言灵活转换
        一、把握主体需要、语境转移、创新自觉的语言转换逻辑
        二、娴熟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换的各种技巧技能
        三、科学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换的恰当时机
        案例分析:从《流浪地球》到《自然辩证法》,刘建军对语言转换的把握
    第五节 巩固语言受众基础生成强大话语效应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自圆其说的逻辑自洽性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审美过程当中的体验感
        三、增进教育对象对语言艺术及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感
        案例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2020年新年贺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审美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内审美教育研究综述
        (三)自然题材散文教育教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概述
    第一节 语文审美教学概述
        一、审美教育概念
        二、语文审美教学概念
        三、语文审美教学的特点
    第二节 自然题材散文及其教学概述
        一、自然题材散文的概念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然题材散文选文概况
        三、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一、美育资源有待挖掘
        二、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三、教师缺乏良好的审美修养
        四、学生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遵循美育要求,挖掘美育资源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遵循美育要求
        二、充分挖掘教材选文中的美育资源
        三、正确处理美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发挥学生审美主体作用
        一、鼓励发现,调动学生审美热情
        二、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审美体验
    第三节 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
        一、加强理论的学习
        二、教学语言审美化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四节 注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设“导”“读”,强化学生审美感知力
        二、引资料,增强学生审美理解力
        三、创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四、行实践,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展示
        一、巧妙导入——猜诗入境
        二、朗诵吟咏——以读觉美
        三、缘景明情——感悟心境
        四、循脉背诵——美词积累
        五、课后作业——美点延伸
    第二节 案例分析和思考
        一、发挥学生审美主体作用
        二、在教学中灌注审美
        三、巧用知人论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王崧舟特级教师成长研究
        (二)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研究
        (三)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四) 王崧舟“诗意语文”在各学段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概述
    第一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文化的影响——诗性文化
        二、西方哲学的影响——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三、教育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及内涵
        一、“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
        二、“诗意语文”的内涵
    第三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
        一、自由对话推动课堂教学
        二、想象思维渗透教学内容
        三、擦除式板书展现教学环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二、“诗意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三、“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艺术
    第二节 “诗意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诗意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诗意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诗意写作”教学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一、“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
        三、“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超越和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诗意语文”与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文化教育
        一、“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
        二、“诗意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诗意语文”教学与中小学生思维训练
        一、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
        二、“诗意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节 “诗意语文”教学风格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
        二、“诗意语文”教学风格对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启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困境
        (二)怀特海的过程美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启示
        (三)对有机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
        (二)教学理论
        (三)美学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教学理论着作的文本分析
        (二)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发展的三重路径
        (三)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反思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概况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三)对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反思
    三、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概况
        (二)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容分析
第三章 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
    一、“美”的微观论
        (一)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本体论
        (二)美在适应性和谐
        (三)美在适应性和谐的自发性
        (四)过程美学对感性学的超越
    二、“美”的宏观论
        (一)传统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二)后现代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三)动态和谐之美对于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超越
        (四)动态和谐之美的实现
    三、美与真的关系
        (一)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
        (二)后现代美学中美对真的反叛
        (三)在“存在之美”中寻求真与美的和解
        (四)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第四章 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一、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一)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主体性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三)有效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现代心理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二、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艺术之美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教学理论陷入静态和谐之美将阻碍理论的持续发展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
        (三)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艺术的工具化导致艺术性的消解
第五章 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一)解构性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二)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三)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美的关照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命之美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活之美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美学相关研究的问题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夸大生成之美导致虚无主义倾向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命之美过剩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活之美的扩张导致崇高的消解
第六章 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的建构
    一、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理论应加强对教学非理性因素的研究
        (二)教学理论应提升对教学伦理的关照
        (三)教学理论应深入对教学艺术的探究
        (四)教学理论应增加对教学智慧的关注
    二、教学理论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美学维度
        (一)教学理论中“平庸之真”的表现及批判
        (二)教学理论中“静态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三)教学理论中“虚无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四)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应追求真与美的和谐
    三、教学理论以教学目的引导美学维度的建构
        (一)以目的的发展性引导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二)以目的的决断性实现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三)以目的的自发性规范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过程
一、董一菲“诗意语文”阐释
    (一) 关于“诗意语文”
    (二) 董一菲“诗意语文”
二、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董一菲任教的某市S高中为例
    (一)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现状调查
    (二)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能营造课堂的诗意氛围
        3.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优势及局限
    (一)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优势
        1. 语言文学性
        2. 文化浸润性
        3. 审美创新性
    (二)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局限
        1. 践行“诗意语文”文体范围窄
        2. 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周期长
四、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启示
    (一) 教语文,要博览群书,积淀专业底蕴
    (二) 教语文,要慧眼识美,诗意看待世界
    (三) 教语文,要反思批判,促进专业成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德育审美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德育的概念
        二、美育的概念
        三、德育审美化的概念
    第二节 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依据
        一、“美善统一”说
        二、中西方的“以美育德”思想
        三、德育和美育的内在联系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三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内容、特点及原则
        一、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特点
        三、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原则
第二章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形成了教学模式美
        二、增加了教学内容美
        三、实现了教学方法美
        四、打造了教学环境美
    第二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问题探讨
        一、教师的美育知识与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二、受教育者总体的审美价值观不容乐观
        三、审美教育环节建设不足
        四、校园环境美有待提升
    第三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间的德育审美化资源共享不足
        四、相关领导和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
第三章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路径探讨
    第一节 塑造教师美
        一、教师形象美的塑造
        二、教师知识美的丰富
        三、教师审美修养的提高
    第二节 创造教学美
        一、注重德育教学的内容美
        二、注重德育教学的方法美
        三、建立审美化的德育考核评价
    第三节 提升校园美
        一、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
        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建设健康的空间环境
    第四节 优化德育审美化的网络空间
        一、利用“云课堂”搭建教学新空间
        二、重视“微”力量的运用
        三、实现德育资源的网络化共享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音乐教学美的存在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2 相关文献综述
        1.3.3 相关研究反思与展望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音乐教学美的概念界定与存在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2.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2 音乐教学美的存在基础——真善美的教学精神追求
        2.2.1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关于真善美三者关系的论述
        2.2.2 真善美范畴的内涵与基本领域
        2.2.3 音乐教学中的“真”与“善”的领域与教学美的关系
3.音乐教学美的存在形态的教师要素
    3.1 作为音乐美的启发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解读
        3.1.1 教学备课中的审美品读
        3.1.2 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审美细读
        3.1.3 对音乐文化认知的审美诠释
    3.2 作为音乐音响的呈现者音乐表现技能的精湛
        3.2.1 音乐表现技能的领域与作用
        3.2.2 音乐演奏中的教学美呈现
    3.3 作为音乐审美活动带领者的教学组织艺术
        3.3.1 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呈现的教学组织美
        3.3.2 营造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组织美
        3.3.3 音乐课堂教学组织美的审美特性
    3.4 作为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审美特征
        3.4.1 音乐教学风格形成的观念因素
        3.4.2 音乐教学风格美的体现
4 音乐教学美的存在形态的教学动态过程要素
    4.1 音乐教学交往中的审美因素
        4.1.1 对话交流中教学美的展现
        4.1.2 合作表现中教学美的体现
    4.2 音乐教学生成中的审美因素
        4.2.1 教学生成的基础要素
        4.2.2 教学审美活动中的生成美体现
    4.3 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审美因素
5 结语
参考文献

(8)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一、本真探源: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本体解读
    (一)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解读
    (二)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构成解读
    (三)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特征解读
二、当下透视: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现状考察
    (一)调查过程
    (二)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调查数据分析
    (三)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调查结果及原因探析
三、提升关捩: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依据与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依据探讨
    (二)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审视
四、破冰之道: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基本策略
    (一)构建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自主发展系统
    (二)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系统
    (三)完善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的外部支持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9)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美育
    一、美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形态
        (一) 美与美育
        (二) 美育的特征
        (三) 美育的功能
        (四) 美育的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美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美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美
    三、美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
        (一) 美育是理性与感性融合的构建基础
        (二) 美育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美育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
        (四) 美育是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调研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的缺失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中美育的缺失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美育的缺失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美育的缺失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缺失的归因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上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 知、情、意的统一
        (二) 真、善、美的统一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
        (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方法
        (一) 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 审美环境的营造
        (三) 审美活动的开展
        (四) 审美素质的提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具体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中的美育实践
        (一) 幽默教学中灌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
        (二) 启发教学中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
        (三) 体验教学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美育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初始阶段的审美搭建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过程的审美铺展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结考核的审美强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中的美育实践
        (一) 美的课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重要形式
        (二) 美的语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传达呈现
        (三) 美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根本要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理由和意义
        1.1.1 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修养
        1.1.2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情感的培育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综述
        1.2.2 综述总评
    1.3 研究方法
    1.4 写作思路
2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审美性的内涵界定
    2.1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
        2.1.1 课堂教学语言特征
        2.1.2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征
    2.2 语文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定义及表现
        2.2.1 语文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定义
        2.2.2 审美性语言的表现
3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审美性的理论观照
    3.1 从美学对审美性语言进行关照
        3.1.1 审美语言的内在表征
        3.1.2 审美语言的外在表现
    3.2 从心理学对审美性语言进行观照
        3.2.1 学习动机的激发
        3.2.2 学生的审美需求
    3.3 语言的文学性观照
4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实现途径
    4.1 提升教师美学修养
        4.1.1 学习美学理论
        4.1.2 提高审美能力
    4.2 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
    4.3 提升语言表达艺术
        4.3.1 进行知识的积累
        4.3.2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修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教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D]. 张振卿.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2]统编版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审美教学研究[D]. 杨善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D]. 韦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4]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D]. 刘锦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研究[D]. 董建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1)
  • [6]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研究[D]. 侯郭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音乐教学美的存在形态研究[D]. 康语桐.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8]高中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 余晗. 西南大学, 2018(01)
  • [9]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D]. 邓韵. 武汉大学, 2016(01)
  • [10]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研究[D]. 张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论语言艺术教学的审美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