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挡板反应系统发酵有机废水制氢

厌氧挡板反应系统发酵有机废水制氢

一、利用厌氧折流反应系统进行有机废水发酵制氢(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鹏[1](2021)在《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分类、特点及危害,分析总结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现有主要处理技术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研究现状。对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各项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

钱丰[2](2021)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及关联微生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蜜酒精废水是利用糖蜜发酵产酒精工艺中所产生的废水,排放量大,无害化处理难度及费用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环保和经济压力。生物厌氧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同时副产能源的废水处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在废水生物厌氧处理中,温度是影响厌氧消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糖蜜酒精废水生物厌氧处理,特别是温度对糖蜜酒精废水生物厌氧处理过程及其关联微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论文研究了变温和恒温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的过程,并将温度变化与传统污泥驯化技术(进水有机负荷逐步提高)相结合,探讨不同温度条件对反应器性能及关联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可为糖蜜酒精废水及其它工业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选择、反应器的运行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进行活性污泥对温度和有机负荷变化的耐受性研究时,发现厌氧活性污泥在40℃及以上条件下活性明显下降,对糖蜜酒精废水的处理效率极低,厌氧消化系统无法稳定运行,这与本研究所采用的厌氧活性污泥为中温污泥(35℃驯化所得)有关。在恒温厌氧消化系统中需额外增加保温设备以保持恒定的温度,采用室温非恒温的工艺则无需保温设备。因此,基于简化工艺及降低成本考虑,论文开展在实验室规模下采用35℃(恒温)和室温(变温)以阶梯式小幅度逐步提升进水有机负荷的方式,进行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的研究,包括处理效率、底物的转化效率及关联微生物响应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厌氧消化效率方面,35℃条件下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去除率比室温条件下的稍高,尤其是在进水有机负荷较高的情况下差别越大,两者差别最大为6%;35℃条件下对废水的平均脱色率比室温条件下的稍高。(2)在厌氧消化过程方面,35℃条件的厌氧消化系统中积累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较室温的低,且VFA中含乙酸比例整体较高,而两种温度条件的厌氧消化系统中碱度和废水的电导率无明显差异。(3)在厌氧消化系统出水水质方面,两种温度条件下消化系统出水p H均维持在6.7~7.8的理想状态,最高氨氮含量分别为1,693 mg/L和1,586mg/L,两种温度条件下消化系统出水p H和氨氮含量无明显差别;35℃条件的厌氧消化系统出水中蛋白质含量比室温条件的稍低。表明35℃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系统在处理效率、处理过程系统稳定性、出水水质方面优于室温条件。(4)室温条件下厌氧消化系统的活性污泥中细菌物种数比35℃条件的多,古菌物种数则相反;室温条件的活性污泥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较高。两种温度条件下厌氧消化系统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但35℃条件的活性污泥中降解有机物的细菌Anaerolineaceae和Lachnospiraceae,以及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aceae和Methanosarcinaceae的相对丰度比室温条件的高。35℃条件下降解有机物功能细菌和产甲烷菌的丰度也稍高于室温条件的,说明其降解有机物和产甲烷能力更强。但在室温不低于25℃时,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厌氧处理效果相差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改进及优化提供参考。

张奇誉[3](2021)在《基于厌氧生物膜耦合ABR化粪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研究》文中提出

尤惠[4](2021)在《厨余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厨余垃圾是城市固体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的特点,被认为是厌氧发酵的良好基质。厨余垃圾厌氧发酵能产生氢气、甲烷等能源,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运行过程中,实际减量和产沼气效果还受工艺条件、设备、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淋滤水解-厌氧消化的两相厌氧发酵工艺并进行优化,使得淋滤水解和厌氧消化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反应,从而提高整体工艺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杭州市厨余垃圾为底物,通过选取水解液、沼液、沼液+水解液(1:1)三种不同的喷淋液,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进行喷淋水解,探索更多的生物水解喷淋液。结果表明,相比沼液,水解液和沼液+水解液混合液对厨余垃圾淋滤水解效果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考虑到水解液回流会加大水解浆液处理难度,所以选择沼液作为生物水解淋滤液最为适宜。2.选择沼液作为喷淋液进行厨余垃圾生物水解,考察不同喷淋比对生物水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喷淋比有利于维持反应器内的pH在适宜的范围内,此时的生物水解性能和产挥发性脂肪酸的效率较高。考虑到实际工程中的运行成本,选择1.6 L/kg的喷淋比即可。3.在适宜的喷淋条件下,考察温度对厨余垃圾生物水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厨余垃圾生物水解的适宜温度在35℃~40℃间。4.在水解工艺条件优化实验结果基础上,在杭州市天子岭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中,对生物水解反应器、管道进行保温,使得水解反应温度条件为35℃,加强沼液回流比,使沼液喷淋比为1.6 L/kg。其他工艺条件为:水解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5 d,厌氧发酵罐内物料温度为35℃,含固率约为4%~6%,停留时间约为12 d,反应pH为6.8~7.8。最终甲烷产气率为42.97 m3/t,产量比工艺优化前增加了5.1%,提高了天子岭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收益。5.对实际工程工艺进行淋滤停留时间缩短试验,发现底物停留时间的缩短对有机质降解率影响较大,对湿重减量率影响较小。可考虑在未来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中,将水解反应器中的物料停留时间由原来的5 d缩短为3.09 d,能够在保证厨余垃圾降解效果和沼气产量的情况下提高生物水解反应器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设备成本。

宋青青,任宏宇,孔凡英,刘冰峰,赵磊,任南琪[5](2021)在《不同预处理方法促进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的底物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热水解法、微波法、超声波法、冻融法);化学法(酸碱预处理、臭氧氧化法);生物法(生物强化技术、生物酶法),分析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法的剩余污泥发酵制氢体系的氢气含量及产率,污泥处理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和工程应用的优缺点,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以期为剩余污泥发酵制氢预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陈江林[6](2021)在《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目前大多采用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但存在出水水质较差、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等问题。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以及剩余污泥量少等优点,但膜污染和能耗高等缺点限制了MBR大规模工业应用。垂直折流生化反应器(Vertical Tubulant Biological Reactor,VTBR)具有生物膜量高、传质效果好以及不易堵塞等优点,VTBR的尾气可为膜组件提供气源,余压也可作为膜的驱动力,在提高曝气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能耗。本论文研究目的是将VTBR工艺与MBR耦合形成垂直折流膜生物反应器(Vertical Tubulant Membrane Bioreactor,VT-MBR),采用管式膜提高出水水质,并利用VTBR的尾气在管式膜内产生气液两相流,减缓浓度差极化及滤饼层导致的膜污染。考察VT-MBR组合工艺在不同运行参数下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总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60h、回流比3:1、曝气量30L/h。在此运行条件下出水CODCr、NH3-N、TN及挥发酚浓度分别为224±20mg/L、16.26±1.07mg/L、34.94±1.60mg/L及0.22±0.05mg/L,去除率分别为(95.49±0.41)%、(58.94±2.72)%、(69.54±1.39)%及(99.08±0.21)%。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焦化废水在经过厌氧处理后,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组分从1种提高至4种。对接种污泥及稳定运行阶段污泥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污泥经过驯化之后,好氧及厌氧污泥中微生物Alpha多样性Chao1指数相比于接种污泥分别降低了68.0%和80.1%。主要菌群的丰度发生明显变化,变形杆菌门是丰度最高的菌门,在厌氧污泥和好氧污泥中的丰度分别为56.37%和85.99%。对膜污染情况进行分析,随着曝气量从20L/h增加至40L/h,平均膜污染周期从12d提高至16d,但膜的不可逆污染阻力从占总阻力的18.82%增加至36.05%,不利于膜组件的长期运行。膜组件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浓度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均会下降,上清液EPS和总EPS中的P/C(Protein/Carbohydrate)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均下降,曝气量对EPS中的蛋白质影响较大。上清液SMP和总SMP中的P/C则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均上升,曝气量对SMP中的多糖影响较大。从膜组件污泥上清液的荧光图谱可知,曝气可增加膜组件内溶解性有机物种类。探究膜清洗最佳条件,结果显示:采用2%柠檬酸+0.1%Na Cl O浸泡的方式清洗效率为77%。当0.1%Na Cl O溶液中EDTA-Na2(C10H14N2O8Na2)浓度为120mg/L时,膜组件清洗效率达到最佳,膜清洗效率为92%。

杨梦琛[7](2021)在《氮掺杂碳材料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中,厌氧发酵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生物H2和CH4气体,这已被证明是最经济的生物气体的产生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厌氧发酵仍存在一些缺点,为使厌氧发酵技术能够大规模资源化应用,需要对厌氧发酵性能进行强化研究,从而提高厌氧发酵降解有机物和产能(如H2和CH4)的效率。碳基材料的应用已被广泛证明有助于通过厌氧发酵提高氢气和甲烷的产生效率,主要包括石墨毡、碳布、生物炭、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可作为微生物载体,促进微生物繁殖和生长。此外,石墨和活性炭因具备适宜的电导性可促进厌氧发酵系统内微生物的种间直接电子转移(DIET)。元素掺杂可以很好地改善碳材料的理化特性,如非金属氮,金属元素铁、钴、镍等,氮元素可以导致电子转移能力提高,碳氮(NC)键可以优化材料的孔间结构和增加层间距离,提高电子传输能力。但是氮掺杂碳材料用于厌氧发酵产能领域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氮掺杂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导电特性,是可以预见作为强化厌氧发酵的一种良好的添加剂。因此,本论文研究以不同的氮掺杂碳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机制。(1)以农业废弃玉米芯粉末为原料,采用高温热解方式制成氮掺杂生物炭材料(NDBC)和未掺杂的生物炭(BC)探究二者对微生物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机理。与玉米芯直接衍生的BC相比,NDBC的发酵产氢性能更加优异。在600 mg/L NDBC时,产氢量最高(230 m L/g葡萄糖),分别比对照组(140 m L/g)和BC组(159 m L/g)高64.3%和44.6%。NDBC能降低Dysgonomonas的丰度,增加Clostridium的丰度,有利于通过丁酸型发酵途径产生更多的氢气。富含氮原子的NDBC材料明显增加了导电性,从而促进了生物体内的电子转移。(2)通过化学交联法成功制备了淀粉氮磷掺杂碳(NPSC)。研究NPSC对中温厌氧发酵产氢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暗发酵过程中,NPSC可以有效提升氢气产量。其中淀粉衍生炭(SC)的最佳浓度为400 mg/L,而NPSC的最优浓度为600 mg/L,相对于空白组分别提高了35.98%和61.79%。而且通过NPSC的加入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升Clostridium butyricum的丰度,相比于对照组(19.09%)提升至(30.87%),改善发酵途径向丁酸型发酵转变,并增加了底物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H2产量。(3)以活性炭和双氰胺为原料,先在1.10-菲啰琳乙醇溶液的油浴作用下,然后干燥后通过管式炉制备了磁性氮掺杂活性炭材料(NDAC),在体系中,NDAC浓度为600 mg/L时,产氢量最高(304.58 m L/g葡萄糖),分别比空白组和AC组高51.94%和20.57%。而且NDAC有较好的磁性,可以回收利用。(4)以玉米芯粉末、三聚氰胺和氯化锌为原料,制成氮掺杂生物炭材料(NBC),然后通过负载磁铁矿制备磁性氮掺杂生物炭(Fe-NBC)。以研究NDAC和Fe-NBC两种不同的磁性氮掺杂碳材料对微生物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的影响。通过累积甲烷量和动力学模型分析,NDAC组和Fe-NBC组的最大产甲烷量分别为(305.71 m L/g乳酸)和(315.91 m L/g乳酸),比空白组(226.48 m L/g乳酸)提高了35.50%和39.50%。而且NDAC组和Fe-NBC组的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从59.253 m L/(g·h)提升至82.914 m L/(g·h)和98.378 m L/(g·h)。说明二者均可以有效促进产甲烷的速率和产量,而且Fe-NBC组的促进效果最好。

赵文谦[8](2021)在《铁酸镍及其掺杂炭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但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及其燃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迫使人类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厌氧发酵技术可以同时实现有机废水处理和生物能源气体(如H2和CH4)回收,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然而较低的厌氧发酵效率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添加微量元素和炭材料能够提高厌氧发酵系统稳定性和生物气体产量。本文以铁和镍元素为基础分别合成了铁酸镍纳米粒子(NiFe2O4NPs)和镍掺杂磁性炭(Nickel doped magnetic carbon,NDMC)材料,并将其作为外源添加剂加入厌氧发酵系统中,以达到提高厌氧发酵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铁酸镍纳米粒子,将其应用到中温(37℃)和高温(55℃)暗发酵制氢系统中,通过对材料表征、氢气产量、水溶性代谢产物(SMPs)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主要指标的分析,探究了NiFe2O4NPs对暗发酵产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NiFe2O4NPs(50-200 mg/L)能促进氢气产生。当NiFe2O4NPs添加量为100(37℃)和200(55℃)mg/L时,氢气产率分别为222和130 m L/g葡萄糖,比对照组(37℃和55℃)分别提高了38.6%和28.3%。在中温条件下,NiFe2O4NPs能将C.butyricum丰度从10.6%增加到15.0%,导致发酵途径向丁酸型代谢转变,并提高了底物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H2产量。此外,在发酵过程中,NiFe2O4NPs会被产氢菌(HPB)腐蚀,并释放Fe和Ni离子,进而提高了氢化酶和HPB的活性。当NiFe2O4NPs进入细胞内时,耐受度高的厌氧菌仍能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NiFe2O4NPs可能增强此类厌氧菌的胞内电子传递能力。(2)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镍掺杂磁性炭(NDMC),并将其作为外源添加剂应用到中温(37℃)和高温(55℃)暗发酵系统中以增强产氢性能。结果表明:NiFe2O4和Ni(OH)2成功掺杂到活性炭(AC)中。且与AC相比,NDMC的比表面积没有明显降低。适量的NDMC(200-600 mg/L)能够提高氢气产量,而过量的NDMC会抑制暗发酵产氢反应。在中温发酵体系中,NDMC(200-600 mg/L)浓度为600 mg/L时,氢气产率达到最高(260 m L/g葡萄糖),分别比空白组和AC组高46.9%和21.0%。在高温发酵条件下,当NDMC浓度为800 mg/L时,氢气产率最高(192 m L/g葡萄糖),分别比空白组和AC组产率高59.9%和39.2%。丁酸浓度和HPB丰度随NDM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DMC在中温体系中主要增加了优势菌C.butyricum的丰度(57.91%)。而在高温发酵过程中优势菌为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7(24.29%)、8(7.39%)和10(24.85%)。与高温发酵相比,中温发酵工艺的主要优点具备氢气产率高和成本低。(3)将NiFe2O4NPs和NDMC作为外源添加剂应用于以乳酸为底物的厌氧消化系统中,以降低乳酸及其降解产物丙酸的抑制作用,提高甲烷产量。NiFe2O4NPs组和NDMC组最大产甲烷量分别为319.59和355.50 m L/g乳酸,比空白组(261.98m L/g乳酸)提高了21.99%和35.70%,说明NDMC和NiFe2O4NPs均能加快产甲烷速率,并提高甲烷产量。而且NDMC的强化效果优于NiFe2O4NPs。空白组、NiFe2O4NPs组和NDMC组最大丙酸浓度分别是3331.82、3193.81和2864.68 mg/L,说明NDMC能够促进丙酸转化为乙酸。NDMC组中产生丙酸的Proteiniphilum和降解丙酸的f_Anaerolineaceae_Unclassified的丰度高于其他两组,这可能与NDMC组乳酸和丙酸降解速率快相关。此外NDMC和NiFe2O4NPs还增加了Methanobacterium的丰度。

孙海鹏[9](2021)在《MnFe2O4纳米颗粒对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厌氧消化技术被认为是可持续的能源技术。本研究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导电纳米材料一MnFe2O4 NPs,以此为添加剂,添加到厌氧消化反应器中强化厌氧发酵反应器性能,提升生物气产量。厌氧体系中MnFe2O4 NPs的添加可以改变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种间电子传递效率,提高生物气(H2、CH4)产率。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积累能够促进MnFe2O4 NPs缓释出Mn和Fe协同促进产气相关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所述:(1)MnFe2O4 NPs对中温厌氧发酵产氢性能的影响以易于生物降解的葡萄糖为发酵底物,通过向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添加(20、50、100、200和400 mg/L)MnFe2O4 NPs进行中温(37℃)发酵制氢。结果表明,在中温发酵制氢过程中400 mg/L的MnFe2O4 NPs的对厌氧发酵产氢性能提升效果最佳,最高生物氢产率为272.7 mL H2/g葡萄糖,比对照组提高了 40.1%。MnFe2O4 NPs使厌氧系统内的氢化酶的活性显着提高,是对照组的28倍。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nFe2O4 NPs可以改变微生物种群结构,富集产氢相关细菌Clostridiumsensustricto1和 Clostridiumsensustricto7。同时,在本实验中没有观察到MnFe2O4 NPs会对中温厌氧发酵生物产氢产生抑制作用。(2)MnFe2O4 NPs对高温厌氧发酵产氢性能的影响以葡萄糖为厌氧发酵底物,通过向厌氧发酵生物反应器中添加(20、50、100、200和400mg/L)MnFe2O4 NPs进行高温(55℃)发酵制氢研究。结果表明,MnFe2O4 NPs对高温暗发酵制氢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厌氧发酵反应器内添加400 mg/L MnFe2O4 NPs对高温生物氢产率的强化效果最明显,最高生物氢产率达到了 183.4 mL H2/g葡萄糖,比对照组提高了 131.9%。高温厌氧发酵反应器中,400 mg/L MnFe2O4 NPs使氢化酶的活性提升至对照组的7.2倍。将中、高温暗发酵污泥氢化酶活性进行对比发现,氢化酶活性在高温发酵条件下是中温发酵的5倍。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nFe2O4 NPs改变了微生物种群,提高了Clostridiumsensustricto7和longilinea的相对丰度。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温发酵过程中Clostridumsensusiricto1的相对丰度不足1%,可见提高发酵温度会对Clostridiumsensustricto1产生抑制作用。(3)MnFe2O4 NPs对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以丙酸和丁酸为发酵底物,通过向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添加(50、100、200、400和600 mg/L)MnFe2O4 NPs进行厌氧消化产甲烷实验。结果表明,MnFe2O4 NPs可以强化种间直接电子转移(DIET)代谢途径来促进丙酸和丁酸的降解,提高厌氧消化过程的CH4产量。对添加不同浓度MnFe2O4 NPs的丙酸和丁酸厌氧发酵反应器的CH4产量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400 mg/L MnFe2O4 NPs对厌氧消化性能提升效果最显着,使丙酸和丁酸发酵的CH4产率分别提高了 32.4%和86.8%。生物TEM图像显示,MnFe2O4 NPs可以进入到细胞内部提高微生物的种间电子传递效率。微生物种群分析表明,添加400 mg/L MnFe2O4 NPs提高了可进行DIET代谢的古菌和细菌(Methanosaeta、Methanosarcina、Geobacter等)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种群组成的改变提高了厌氧消化过程中丙酸与丁酸的代谢效率。

吴东洋[10](2021)在《电化学强化厌氧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和污泥水热脱水液混合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物甲烷发酵过程是在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对有机物的梯级利用下完成的。在参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各类微生物菌群中,产氢产乙酸菌群将产酸发酵菌群代谢产生的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VFAs)进一步转化为产甲烷菌群可直接利用的底物--乙酸和H2/CO2,是有机物甲烷发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微生物种间的物质供需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AFs厌氧氧化是有机物甲烷发酵过程的主要限速步骤。为了加快VFAS厌氧氧化,可以通过外源引入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phs cell,MEC),加快产电菌和脂肪酸氧化菌(Short chain fatty acid-oxidation syntrophys,SFAS)的富集。本文构建了折流板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ABR)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在经过启动期和调控期后,接种产电菌和SFAS互营共生污泥,再引入MEC,以加速VFAs的厌氧氧化。R1是在2.5L的ABR小试系统中接入耦合电极,在中温条件下对餐厨垃圾和污泥水热脱水液混合液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再设置一组没有外加耦合电极的R2作为对照组。经过强化期后,R1系统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了80.6%,相比于R2的75.17%提升了5.43个百分点;R1系统的CH4含量达到81.2%,R2系统的CH4含量为75.44%,外加耦合电极强化使得产甲烷含量比对照组高出5.76个百分点,甲烷产率比对照组高出49ml/g CODremoved。对R1和R2强化前后的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Euryarchaeota、Methanobacterium、Methanosarcina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成为强化后的优势菌,提高了小试系统的产甲烷效率。在ABR小试反应器的基础上等比例放大构建了体积为360L的中试ABR,在中温条件下考察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的效能。强化前后,中试系统的COD去除率提升了5.79个百分点,产甲烷含量提升了5.58个百分点。强化后系统第一格室产酸量增加,后续格室对VFAs的消耗增加,后面四个格室的p H相对于强化前分别上升了0.09、0.02、0.10、0.14,后续格室产甲烷含量也上升至85.58%。强化后长甲烷产率最高可达214.2857ml/g CODremoved。对中试强化前后第三格室内的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强化后,Methanobacterium的丰度由3.97%上升到8.70%,Euryarchaeota的丰度由7.34%提升到14.80%,Euryarchaeota、Methanobacterium和Synergistota互营产甲烷菌成为优势产甲烷菌群,提高了中试系统的产甲烷性能。由小试和中试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厌氧消化系统中引入MEC可以显着提高餐厨垃圾和污泥水热脱水液厌氧发酵产甲烷效能,本论文研究结果为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甲烷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

二、利用厌氧折流反应系统进行有机废水发酵制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厌氧折流反应系统进行有机废水发酵制氢(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及特点
2 危害
3 处理技术
4 生物处理技术简介
    4.1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4.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5 总结与展望

(2)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及关联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糖蜜酒精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1.1.1 酒精废水的来源
        1.1.2 酒精废水的特性
    1.2 糖蜜酒精废水的危害
    1.3 糖蜜酒精废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1.3.1 稀释回田灌溉
        1.3.2 电絮凝沉降法
        1.3.3 浓缩焚烧
        1.3.4 浓缩液发酵制肥和饲料
        1.3.5 生物好氧处理
        1.3.6 生物厌氧处理
        1.3.7 好氧与厌氧相结合法
        1.3.8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1.4 酒精废水的厌氧处理研究进展
    1.5 温度对厌氧处理废水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废水生物厌氧处理过程中的关联微生物
    1.7 课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课题背景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度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系统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糖蜜酒精废水和厌氧活性污泥的来源
    2.3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3.1 主要实验试剂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厌氧消化系统的建立及联动试运行
        2.4.2 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启动及运行
        2.4.3 出水pH的测定
        2.4.4 SCOD去除率的测定
        2.4.5 氨氮含量的测定
        2.4.6 VFA含量的测定
        2.4.7 总糖降解率的测定
        2.4.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9 电导率的测定
        2.4.10 碱度的测定
        2.4.11 脱色率的测定
        2.4.12 BOD5、硫酸盐和总磷含量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糖蜜酒精废水特性的检测结果
        2.5.2 温度条件的选择结果
        2.5.3 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中室温的监测结果
        2.5.4 温度对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处理效率的影响
        2.5.5 温度对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的影响
        2.5.6 温度对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出水水质的影响
    2.6 结论
第三章 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过程关联微生物的响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厌氧活性污泥的形态观察
        3.4.2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3.4.3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基因组目标DNA序列的PCR扩增
        3.4.4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及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厌氧活性污泥的形态
        3.5.2 活性污泥中细菌和古菌DNA目标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5.3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结果
        3.5.4 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3.6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4)厨余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厨余垃圾概述与处置现状
        1.1.1 厨余垃圾简介
        1.1.2 厨余垃圾处理技术
    1.2 两相厌氧发酵技术
        1.2.1 两相厌氧发酵技术简介
        1.2.2 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流程
        1.2.3 两相厌氧发酵工艺影响因素
    1.3 发酵反应器
        1.3.1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1.3.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1.3.3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1 厨余垃圾淋滤水解工艺实验室设备
        2.2.2 厨余垃圾淋滤水解-厌氧发酵中试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物水解工艺优化实验
        2.3.2 厨余垃圾淋滤水解-厌氧发酵中试试验
    2.4 分析方法
        2.4.1 物料固体含量分析
        2.4.2 pH值测定
        2.4.3 sCOD、氨氮值测定
        2.4.4 VFAs值测定
        2.4.5 沼气产量测定
        2.4.6 甲烷产量测定
        2.4.7 TVFA值
        2.4.8 生物水解反应器物料容重、减量率计算
        2.4.9 淋滤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统计
第三章 淋滤液对厨余垃圾生物水解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喷淋液种类对生物水解效果的影响
        3.2.1 喷淋液种类对水解过程中pH的影响
        3.2.2 喷淋液种类对水解过程中sCOD的影响
        3.2.3 喷淋液种类对水解过程中VFAs的影响
    3.3 喷淋比对生物水解效果的影响
        3.3.1 喷淋比对水解过程中pH的影响
        3.3.2 喷淋比对水解过程中sCOD的影响
        3.3.3 喷淋比对水解过程中VFAs的影响
        3.3.4 喷淋比对水解过程中t VFAs/sCOD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对厨余垃圾生物水解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温度对生物水解效果的影响
        4.2.1 温度对水解过程中pH的影响
        4.2.2 温度对水解过程中sCOD的影响
        4.2.3 温度对水解过程中VFAs的影响
        4.2.4 温度对水解过程中t VFAs/sCOD的影响
        4.2.5 温度对生物水解TS、VS降解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淋滤水解-厌氧发酵中试试验
    5.1 引言
    5.2 淋滤水解-厌氧发酵中试验证试验
        5.2.1 有机负荷
        5.2.2 COD去除率与产沼气情况
        5.2.3 物料平衡分析
    5.3 淋滤短停留时间中试试验
        5.3.1 淋滤容重和物料停留时间统计
        5.3.2 水解液中pH值的变化
        5.3.3 水解液中sCOD的变化
        5.3.4 水解液中VFAs的变化
        5.3.5 不同物料停留时间下的TS、VS降解率
    5.4 本章小结
        5.4.1 淋滤水解-厌氧发酵中试验证试验
        5.4.2 淋滤短停留时间试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不同预处理方法促进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预处理法
    1.1 热水解法
    1.2 微波法
    1.3 超声波法
    1.4 冻融法
2 化学预处理法
    2.1 酸碱预处理
    2.2 臭氧氧化法
3 生物处理法
    3.1 生物强化技术
    3.2 生物酶法
4 联合处理法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6)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膜污染的研究
    1.1 焦化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1.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1.2 焦化废水的危害
    1.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研究进展
        1.2.1 预处理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深度处理技术
        1.2.4 VTBR处理工艺
    1.3 MBR膜污染研究进展
        1.3.1 膜污染的机理及分类
        1.3.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1.3.3 膜污染的控制策略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2.1.2 实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2.2 检测方法
        2.2.1 基础指标检测方法
        2.2.2 膜污染特性分析
        2.2.3 微生物群落分析
3 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研究
    3.1 实验装置与条件
    3.2 反应器的启动及驯化
    3.3 运行参数优化
        3.3.1 曝气量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回流比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VT-MBR稳定阶段的运行特性
        3.4.1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2 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
    3.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5.1 OUT聚类分析
        3.5.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VT-MBR膜污染特性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条件
    4.2 膜污染情况
        4.2.1 TMP变化曲线
        4.2.2 膜污染阻力的变化
    4.3 膜组件中污泥性质的变化
        4.3.1 不同曝气量下EPS的变化
        4.3.2 不同曝气量下SMP的变化
        4.3.3 不同曝气量下污泥粒径的变化
        4.3.4 不同曝气量下Zeta电位的变化
    4.4 微生物代谢产物特性分析
        4.4.1 红外光谱对膜污染物的分析
        4.4.2 出水SMP有机物组成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4.3 污泥上清液中SMP有机物组成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5 膜清洗
        4.5.1 清洗顺序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4.5.2 辅助药剂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氮掺杂碳材料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制氢技术进展
    1.3 甲烷制备技术进展
    1.4 厌氧发酵技术
        1.4.1 厌氧发酵产氢
        1.4.2 厌氧消化产甲烷
        1.4.3 影响因素
    1.5 碳材料在厌氧发酵中的应用
        1.5.1 传统碳基材料
        1.5.2 氮掺杂碳材料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芯氮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氮掺杂生物炭制备
        2.2.2 接种污泥培养
        2.2.3 实验设计
        2.2.4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2.5 NDBC表征方法
        2.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分析
        2.2.7 数学统计及动力学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玉米芯粉末氮掺杂生物炭特性分析
        2.3.2 玉米芯粉末氮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2.3.3 数学统计和产氢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淀粉氮/磷双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氮/磷双掺杂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3.2.2 接种污泥的培养
        3.2.3 实验方案设计
        3.2.4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3.2.5 材料表征方法
        3.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分析
        3.2.7 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玉米淀粉氮/磷双掺炭杂特性分析
        3.3.2 玉米淀粉氮/磷双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3.3.3 产氢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氮掺杂活性炭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磁性氮掺杂活性炭的制备
        4.2.2 接种污泥的培养
        4.2.3 实验方案设计
        4.2.4 NDAC和 AC的表征方法
        4.2.5 液样采集及理化分析
        4.2.6 产氢动力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DAC的特性分析
        4.3.2 NDAC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4.3.3 产氢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氮掺杂生物炭材料对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磁性氮掺杂生物炭材料制备
        5.2.2 接种污泥培养
        5.2.3 实验方案设计
        5.2.4 磁性氮掺杂生物炭的表征方法
        5.2.5 液样采集及理化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特性分析
        5.3.2 NDAC和 Fe-NBC对乳酸厌氧消化产甲烷产量的影响
        5.3.3 NDAC和 Fe-NBC对乳酸降解的影响
        5.3.4 NDAC和 Fe-NBC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8)铁酸镍及其掺杂炭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厌氧发酵产能原理及研究现状
        1.2.1 厌氧发酵制氢原理
        1.2.2 厌氧消化产甲烷原理
    1.3 金属纳米及炭材料在厌氧发酵领域中的应用
        1.3.1 金属纳米材料在厌氧发酵中的应用
        1.3.2 炭材料在厌氧发酵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铁酸镍纳米粒子对中高温暗发酵产氢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NiFe_2O_4NPs制备
        2.2.2 接种污泥培养
        2.2.3 批次发酵实验设计
        2.2.4 NiFe_2O_4NPs的表征方法
        2.2.5 液样采集及理化分析
        2.2.6 三维荧光技术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
        2.2.7 数理统计和动力学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iFe_2O_4NPs特性解析
        2.3.2 NiFe_2O_4NPs对暗发酵氢气产量的影响
        2.3.3 生物制氢的动力学分析和数理统计
        2.3.4 NiFe_2O_4NPs对产氢途径的影响
        2.3.5 NiFe_2O_4NPs对微生物形态的影响
        2.3.6 .NiFe_2O_4NPs溶解及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2.3.7 .NiFe_2O_4NPs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镍掺杂磁性炭对中高温暗发酵产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NDMC制备
        3.2.2 实验方案设计
        3.2.3 实验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DMC样品解析
        3.3.2 NDMC对暗发酵产氢的影响
        3.3.3 NDMC对可溶性代谢产物的影响
        3.3.4 NDMC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iFe_2O_4NPs和 NDMC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接种污泥培养
        4.2.2 批次厌氧消化实验设计
        4.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iFe_2O_4NPs和 NDMC对乳酸厌氧消化甲烷产量影响
        4.3.2 NiFe_2O_4NPs和 NDMC对乳酸降解的影响
        4.3.3 NiFe_2O_4NPs和 NDMC对乳酸厌氧消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MnFe2O4纳米颗粒对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厌氧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1.2.1 厌氧发酵技术发展历程
        1.2.2 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导电纳米材料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MnFe_2O_4 NPs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器材
        2.2.2 MnFe_2O_4 NPs的合成方法
    2.3 MnFe_2O_4 NPs的形貌分析
        2.3.1 SEM-EDS分析
        2.3.2 TEM分析
        2.3.3 BET分析
    2.4 MnFe_2O_4 NPs的组成分析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nFe_2O_4 NPs对厌氧发酵产氢过程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器材
        3.2.2 实验分析方法
        3.2.3 实验方案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nFe_2O_4 NPs对生物氢产量的影响
        3.3.2 MnFe_2O_4 NPs对溶解性有机物(SMPs)的影响
        3.3.3 MnFe_2O_4 NPs缓释作用对厌氧发酵生物氢产生的影响
        3.3.4 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分析
        3.3.5 厌氧污泥种群分析
        3.3.6 氢化酶活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nFe_2O_4 NPs对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器材
        4.2.2 实验分析方法
        4.2.3 实验方案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Fe_2O_4 NPs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4.3.2 MnFe_2O_4 NPs缓释作用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4.3.3 MnFe_2O_4 NPs对厌氧微生物的形态学影响
        4.3.4 辅酶F_(420)和INT-ETS电子传输系统的活性变化
        4.3.5 微生物群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电化学强化厌氧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和污泥水热脱水液混合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水厌氧消化基本生物过程
    1.2 厌氧反应器发展现状
    1.3 微生物电化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常规数据测试方法
        2.3.2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的使用
        2.3.3 污泥微生物DNA的提取及测序
        2.3.4 产电菌和脂肪酸氧化菌互营共生体优势菌群的构建
第三章 电化学强化微生物厌氧处理的小试研究
    3.1 主要仪器装置
    3.2 废水来源
    3.3 反应器的运行过程
    3.4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COD去除率的影响
    3.5 电化学强化微生物厌氧处理中p H的变化规律
    3.6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产酸的影响
    3.7 电化学强化微生物厌氧处理中ORP的变化规律
    3.8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3.9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氨氮的影响
    3.10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0.1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量的关系
        3.10.2 微生物门水平群落分析
        3.10.3 微生物属水平群落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化学强化微生物厌氧处理的中试研究
    4.1 实验装置
    4.2 废水来源
    4.3 反应器的运行过程
    4.4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COD去除率的影响
    4.5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VFAs、p H的影响
    4.6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氨氮的影响
    4.7 电化学强化微生物厌氧处理中ORP的变化规律
    4.8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4.9 电化学强化对微生物厌氧处理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9.1 电化学强化前后微生物量的变化
        4.9.2 微生物门水平群落分析
        4.9.3 微生物属水平群落分析
    4.10 中试强化效果与小试强化效果比较
    4.11 中试系统强化后的经济效益评估
        4.11.1 中试系统强化后的能耗分析
        4.11.2 中试系统强化后的经济效益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利用厌氧折流反应系统进行有机废水发酵制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张建鹏. 化学工程师, 2021(07)
  • [2]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及关联微生物的研究[D]. 钱丰. 广西大学, 2021(12)
  • [3]基于厌氧生物膜耦合ABR化粪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研究[D]. 张奇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4]厨余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优化研究[D]. 尤惠. 江苏理工学院, 2021
  • [5]不同预处理方法促进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研究进展[J]. 宋青青,任宏宇,孔凡英,刘冰峰,赵磊,任南琪. 中国环境科学, 2021(10)
  • [6]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 陈江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氮掺杂碳材料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D]. 杨梦琛.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8]铁酸镍及其掺杂炭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D]. 赵文谦.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9]MnFe2O4纳米颗粒对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过程的影响研究[D]. 孙海鹏.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1)
  • [10]电化学强化厌氧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和污泥水热脱水液混合液的研究[D]. 吴东洋. 山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厌氧挡板反应系统发酵有机废水制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