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光污染控制点点滴滴

国际光污染控制点点滴滴

一、国际上光污染控制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宋梦龄[1](2021)在《典型印刷企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印刷行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支柱,同时印刷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类原辅材料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环境空气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印刷行业成为我国VOCs排放重点管控的行业之一。但目前针对印刷行业VOCs排放的监管与控制仍偏于末端治理,缺乏综合效能的评价。研究印刷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及治理措施的综合环境效益分析,对于印刷行业持续科学减排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上海市印刷行业的VOCs排放现状进行了实际调研和现场监测,分析了VOCs排放的物种特征;基于综合环境效益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治理技术的费用-效益分析的平衡点;此外,基于目前青睐的印刷行业集群的设计情景开展了环境影响的模型模拟;选择典型案例进行了实际分析;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对上海市规模以上典型印刷企业进行了统计调研,分析了印刷原辅材料的使用情况和不同版式印刷企业VOCs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油墨使用是印刷行业VOCs排放的首要来源。柔版、凹版和凸版印刷企业环保型油墨替代比例逐渐上升,但凹版油墨仍以溶剂型油墨为主;通过对不同版式印刷企业VOCs排放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上海市印刷中平版和凸版印刷的VOCs排放仍不容忽视。(2)通过调研美国Speciate数据库中印刷行业的源谱,结合对典型印刷企业的实测,对不同印刷版式VOCs排放物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版式印刷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存在很大差异,平版印刷以烷烃类有机物为主,凹版印刷和柔版印刷以含氧VOC类有机物为主,凸版印刷以芳香烃类为主。采用MIR(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值计算了上海市印刷行业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采用物料平衡法核算了上海市印刷行业VOCs的排放系数。(3)采用ArcGIS模型对上海市印刷企业及其VOCs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印刷企业的数量上主要分布于浦东新区和松江区,印刷行业VOCs排放量的分布以浦东新区为主;采用AERMOD模型针对假定的印刷企业集中排放情景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集群后的集中排放受排放源高度和主导风向影响,为印刷行业园区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4)针对VOCs控制技术的选择,采用跨介质环境效益分析方法对费用-效益分析的平衡点进行了理论法分析,结合实际调研与实测VOCs排放数据,比较了环保型印刷油墨源头替代和末端废气治理技术的综合环境效益。

赵瑾[2](2020)在《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居民整体收入增长以及国内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加深,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A公司于1993年开始正式在国内制药工业领域提供制药工程、工艺设备及合规性咨询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多年来对制药行业工艺与法规的研究与解读,整合全球优质供应商资源,帮助制药企业提升工艺效率、能源效率、改善制药企业质量体系,从而推动中国制药行业技术进步,并将业务逐步拓展到与制药行业息息相关的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动物疫苗、高校与科研等领域。清洗、消毒、灭菌业务是A公司重要业务板块之一,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自2014年起,随着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A公司灭菌产品的业务增长速度和市场份额却一直未能达到公司预期。A公司迫切地需要找出其灭菌产品营销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海内外大量的文献研究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业内对于制药装备和医疗器械总体市场的宏观层面研究与数据相对丰富,但十分缺乏对于灭菌产品,尤其是针对生物医药及生物安全领域的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评估后可用于实践落地的营销策略更是凤毛麟角。本文主要通过对A公司所在的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领域的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索和评估营销策略在该业务领域的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对近几年A公司灭菌产品在生物医药及生物安全领域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对A公司的外部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到A公司灭菌产品营销策略的风险及机遇,确定了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战略方向选择。运用STP理论,通过结合对灭菌产品的应用场景与行业细分研究,与A公司清洗灭菌业务的相关负责人访谈,确认了A公司灭菌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基于对顾客需求的分析,运用产品组合、产品定价、销售渠道和营销活动的差异化定位策略,对A公司灭菌产品的市场定位进行重新评估,帮助制药企业保障药品生产环境安全,使药品的研发与生产符合制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能够为制药企业提供卓越运营解决方案,是A公司对其灭菌产品的重新定位,也是A公司产品组合的价值体现。通过4Ps营销工具,优化并完善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基于顾客在生物医药及生物安全领域污染控制中面临的灭菌难题,对灭菌产品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组合设计,形成顾客端污染控制整体解决方案。结合互联网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积极引入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新的销售渠道,拓展新的区域和新的顾客,将新媒体营销与线下营销相结合,通过新媒体营销获取更多顾客端需求,拉近与顾客的关系,通过线下营销,将顾客需求转化为销售订单,实现在业务推广的同时,为顾客传递“安全、合规、卓越运营”的价值主张。帮助A公司灭菌产品实现公司预期销售目标。本文希望通过对A公司灭菌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制定出适合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提升A公司灭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A司灭菌产品在生物医药及生物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创新生物医药及生物安全行业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对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与分析,解决A公司灭菌产品目前遇到的营销瓶颈,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其他灭菌产品生产或销售厂家,制药设备生产或销售厂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彭媛媛[3](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杨月怡[4](2020)在《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整体而言与国家对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所以急需深入开展针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研究,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和路线图,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通过对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的监测和水质数据的收集,从华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降雨特征、人口经济、水资源、城市涉水基础设施等方面,识别和分析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特征、污染成因及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基流不足,非常规水源补给占比超过60%,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非点源污染。通过研究确立适用于华北地区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污染负荷分配方法、生态基流核算方法,结合华北地区城市区域水环境特征、污染成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人居结构、水资源配置等情况,从城市点源、城市非点源、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城市节水四方面构建了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以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为导引,充分考虑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现状,以及华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目标的影响,提出以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为时间轴主要节点的三阶段综合整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分析未来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并绘制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根据该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显着提升;到2030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恢复;到203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城市目标实现。

曾军军[5](2020)在《五排水库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胜县五排水库位于长滩寺河中游、飞龙镇五排水村境内,水面面积267万余m2,集雨面积316.22km2,总库容5215万m3,有效库容为3115万m3。近20年来,流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库中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本文通过搜集五排水库主干道历史监测数据、现场布点监测数据等方法对五排水库水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五排水库污染的主要问题,识别其主要污染因子和重点治理对象,为探索底泥污染防控技术,对底泥中的Fe、Mn、Al的含量及其与磷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自制锁磷剂对五排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五排水库库心、坝前监测断面、主干道水体中COD、高猛酸盐指数、氨氮、TP、TN等监测指标的浓度均在多个月份出现超标,其中TP和TN的超标率为100%,通过运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环境指数评价法对五排水库水体中各项监测指标进行评价,得出五排水库在2018年11月,氨氮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和COD均为Ⅳ类水质标准;TN、TP含量均超过Ⅴ类水质标准,为劣Ⅴ类,总体水质评价五排水库水质为劣Ⅴ类水体。2018年11月,TN污染指数为3.10;TP污染指数为7.8;NH3-N污染分指数0.76;高锰酸盐指数污染分指数为1.06;COD指标污染分指数为1.15,五排水库环境污染综合指数QI为13.87。五排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为N和P,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五排水库要达到Ⅲ类水质管理目标,主要是控制N和P的入库总量。2.对五排水库底泥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在所调查的样品中,有91%的样品中碱解氮含量、92%的样品中速效磷含量、84%的样品中全氮含量、67%的样品中全磷含量、67%的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均处于较高及其以上级别水平。通过将底泥中的总磷、速效磷含量与底泥中的Fe、Mn、Al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底泥中TP与Fe、Mn、Al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底泥中Fe、Mn、Al等元素对磷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3.基于底泥中TP与Fe、Al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运用铁盐和铝盐配制的锁磷剂对五排水库底泥污染防控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剂量锁磷剂对底泥污染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1)实验水体中加入100g的锁磷剂,锁磷剂刚好能完全覆盖住底泥形成覆盖层,覆盖层会阻碍气体进出水体,阻碍微生物与有机物接触,影响水体中有关反应的进行,使得水体中DO、COD、氨氮、高猛酸盐指数等监测指标达到最低点和趋于稳定值所需的时间比未添加锁磷剂的实验组要长,添加的锁磷剂越多,形成的覆盖层越厚,所需的时间越长;(2)未加入锁磷剂的水体,底泥中的磷会在厌氧状态下向水体中不断释放,直至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不再变化,整个过程中底泥向水体中释放的磷含量在0.83~0.97mg/L范围,而水体中添加了锁磷剂的五个实验组,水体中磷含量始终在0.05mg/L以下,未出现增长,且五个实验组水体中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添加了锁磷剂的五组实验,水体中TP含量≦0.05mg/L,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达到了五排水库水质标准。这表明向实验水体中投入100g锁磷剂即可达到完全覆盖住底泥,底泥中磷的释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继续增加锁磷剂的投放量只会改变覆盖层厚度而对底泥中磷释放的控制效果无明显增加。所以实验水体锁磷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00g/桶,在实际应用中相当于投加1.43kg锁磷剂/m2水面可以较好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该研究结果为控制水体底泥磷释放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对水体污染治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初楠臣[6](2020)在《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进入了开放合作新阶段,将打开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城镇化是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研究俄罗斯城镇化是认识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关于俄罗斯城镇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镇化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城镇化发展特征、城镇化发展问题,在俄罗斯联邦、8个联邦区、83个联邦主体三个尺度单元上,系统地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城镇化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首先,分阶段探讨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过程和问题;其次,研究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再次,测度俄罗斯城镇化水平、研究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最后探讨俄罗斯未来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问题。该研究通过对俄罗斯城镇化历史过程、条件、背景和城镇化政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加深对俄罗斯城镇化特征和问题的认识,对于认识俄罗斯国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促进中俄经济合作提供实践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发展阶段、水平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科学内涵。苏联时期罗蒙诺索夫、巴兰斯基、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萨乌什金等学者提出了生产力布局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其提倡国民经济发展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构建生产专业化部门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保障各个生产部门的最优专业化生产,同时强调农工业的协调、有机组合发展等,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要点和对本文的启示,为开展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俄罗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二、三次产业向城镇集聚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物质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人类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是经济、社会、交通、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地域上呈现的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2.在回顾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俄罗斯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苏联时期城镇化过程基本呈现“S”形曲线特征,符合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其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列宁执政时期的停滞和恢复、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波动增长、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缓慢增长、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发展等4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引导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向城市内部迁移人口或通过行政区划管制将农村居民点变成城市,推进城市急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率由1917年17%增加至1991年74%,实现了从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转型为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整体表现出叶利钦执政时期停滞、普京执政时期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口城镇化率未有显着涨幅,其先后经历了2000-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2009-2013年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2014年-至今欧美制裁下的停滞和发展期等,俄罗斯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苏联长期经济内生结构性的失衡问题,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城市与农村聚落萎缩现象普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3.结合人口重心、人口增减变化率、人口密度变化率、人口地理集中度、人口熵度等定量模型分析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密度变化、人口迁移流动等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特征构建俄罗斯的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和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度俄罗斯及其83个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基于Arc GIS从3D立体、2D平面的视角研究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基础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自然资源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人口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变化,人口重心不断朝西北向迁移,2005-2016年间,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增幅不大,经济城镇化发展显着,经济城镇化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70%左右的联邦主体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低于平均水平,部分联邦主体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空间上,不同联邦主体间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城镇化水平高值区是俄人口高密度核心地、俄人口快速增加区和俄人口重要流入地,主要分布于莫斯科、圣彼得堡、达吉斯坦-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沃罗涅日-伏尔加格勒-萨拉托夫-萨马拉-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秋明-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的带状区域,城镇化水平低值区是俄人口低密度边缘区、俄人口快速减少区和俄人口主要流出地,分布在远东区东北部、西伯利亚区南端、西北区北端,整体呈现“核心高-边缘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异特征。4.基于俄罗斯的国情背景,在研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过程及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趋势,探讨未来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主要包括,(1)顺应当前世界城镇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重点发展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彼尔姆等3个超大型城市群,喀山-萨马拉-陶里亚蒂-乌里扬诺夫斯克-伊热夫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巴尔瑙尔等8个大型城市群;(2)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重点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增长极,培育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大区域增长极,符拉迪沃斯托克、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区域增长极,形成由这些增长极及西伯利亚铁路轴带组成的点-轴系统;(3)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港口、机场、信息设施等,加强国土空间的连接效率和整个国土的紧凑度、一体化联系;(4)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尤其是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包括: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

汤超[7](2020)在《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迅速,由于其施工环境复杂,一般处在城市交通流量大、人口分布集中的区域,所以大型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的安全性、绿色性以及建成后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代表性项目——城市地铁工程施工安全及其绿色施工进行基于模糊认知图的推理评价,针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推理评价。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地铁是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本文针对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之间关系复杂且非线性的特点,提出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方法,并将其用于武汉地铁6号线评价。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构建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和观测获取评价指标的初始状态值和因果关联强度,构建并验证了FCM模型,通过对模型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提供依据;针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绿色评价采集专家意见过程中存在专家意见可能存在冲突的问题,提出D-S证据理论改进的模糊认知图评价方法,以专家对指标之间的因果关联强度作为证据,以关联强度的可能取值构成识别框架,对多专家知识进行融合,最后以地铁6号线的绿色施工评价为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模型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到企业绿色施工方面的薄弱环节,并给出改进建议,提高企业的绿色施工等级,为企业的绿色施工提供提供依据;针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评价受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指标动态变化的影响,模型结构往往不稳定的缺陷,提出基于Hebbian学习规则的动态模糊认知图可持续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像真实情况一样考虑模型的在线自适应过程,通过指标迭代更新找到合适的关联矩阵,使模型结构达到稳定,并将其用于武汉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评价,验证了本方法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评价方面的适用性。

南丽霞[8](2020)在《邛崃南河流域水质现状分析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保护需求日益增长,流域水环境状况和污染形态的把握是制定地方性流域治理措施的关键。四川省邛崃市南河贯穿邛崃境内,流经邛崃市区,流域内遍布包括南河、小南河、斜江河、蒲江河、东河在内的多条主、支干河流,河流沿岸人口众多,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导致河流水质急剧下降,南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需求迫切,因此研究流域水体污染现状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域水质现状调查分析和综合治理方案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并介绍了邛崃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进一步调查邛崃的水系分布,进行水功能区划分和污染控制单元划分,确定了水质监测的重要控制断面:桑园、唐场、五星、黄塔。(2)在流域内布设25个水质监测断面,进行实际数据检测,结合邛崃市水务局对市控断面的常年监测数据分析了南河流域水质年际变化、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特点,并进行总体污染特征分析。得出结论:南河邛崃段出入境断面水体多为中重度污染,TP为主要超标因子,NH3-N次之,COD存在超标风险。小南河流经范围广,起点和高埂镇段水质较差,氨氮和总磷超标严重且对汇流后斜江河水质造成影响;斜江河自接纳石头堰和东河水体后,水质逐渐恶化,直至汇入南河,氨氮一直超Ⅴ类标准;南河接纳宝林斗渠、采石场旁排水渠和东河Ⅴ~劣Ⅴ类水后降为Ⅴ类;蒲江河劣Ⅴ类水的汇入使南河水质降为劣Ⅴ类。因此,初步锁定了污染治理的主要指标为氨氮和总磷,水质提升治理主要对象为蒲江河、斜江河、小南河、东河及其支流宝林斗渠、采石场旁排水渠、东河、石头堰等。(3)南河水体氨氮已超出水环境容量2464.9吨/年,总磷超出473.5吨/年,情况不容乐观。通过现场调查,结合邛崃市环境质量评估报告书、排污申报记录等相关文献资料,得出造成南河流域严重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点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通过污染物排放量调查和预测得出:城乡生活污染对COD、NH3-N和TP污染贡献均最大,畜禽养殖污染对TP贡献仅次于生活污染,农田径流污染对NH3-N贡献大于畜禽养殖和工业废水。说明邛崃市城乡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和农业源废水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流域治理首先要进行截污控源。(4)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计划》《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相关法规要求,结合南河流域水质调查现状、邛崃市区域特征提出流域治理的阶段性目标和“统筹规划,源头防控,过程拦截,末端修复,全面监管”的治理思路并确定综合治理技术路线。(5)根据南河流域水质分析、污染源调查和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结果,结合邛崃市城乡发展规划,流域治理目标和各污染治理措施特点从城乡生活用水、畜禽养殖、农业、工业、黑臭水治理、水资源保护、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污染源控制治理方案研究并提出新建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改进畜禽养殖技术等治理方案,将对化学需氧量削减将达到88.9%,对氨氮的削减将达到47.3%,对总磷的削减将达到67.5%。(6)南河流域13个治理段水体污染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超标,超标量略有差距。提出截污控源、底泥治理、水质提升、生态修复的治理思路,因地制宜提出生态修复措施,既包含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曝气复氧技术、生物净水、生物絮凝等紧急水质提升方案,又兼具生态基、人工浮岛、生态湿地改造、植物圈养、生物投放等长效修复措施。此方案为南河流域工程实施提供重要参考,经过治理,南河流域污染段水质状况将显着改善,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2030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85%以上。

邵彬彬[9](2020)在《高效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水体中有机物污染,尤其是抗生素这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带来的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效控制水体中的抗生素类污染物已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存在处理效率低、二次污染、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急需研发出新型高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利用太阳能的光催化技术便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催化材料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光能利用率低、光催化剂不够稳定等因素制约了光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材料复合、形貌调控以及材料敏化等策略制备出了四种新型高效的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并选取了磺胺二甲基嘧啶(SAZ)、盐酸环丙沙星(CFH)、氯唑西林钠(CXS)、盐酸四环素(TCH)四种最常见的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来评估不同体系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及机制。同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光催化材料的组成、形貌、光生载流子分离和光电特性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对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为构建高效复合型光催化材料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第二章节中通过简易的煅烧,水热反应及原位沉淀法制备了新型的三元复合光催化剂Ag3PO4/Bi2S3-Bi2O3。利用XRD、FTIR、XPS、SEM、TEM、UV-vis DRS、荧光光谱、电化学测试等技术对所制备光催化剂的基本形貌、光电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样品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进行了计算。并通过光催化降解SAZ抗生素评估了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光催化剂,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对SAZ抗生素具有更高的光催化去除效率,其最高光催化去除效率达到98.06%。进一步研究表明初始抗生素浓度、体系的p H、电解质的种类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存在都会对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自由基捕获实验以及ESR结果表明空穴和超氧自由基在SAZ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通过分析可知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高效的光催化性能是由于其双Z型光催化体系的形成以及Bi2S3的敏化作用所导致。(2)考虑到全金属基Ag3PO4/Bi2S3-Bi2O3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给水环境带来金属污染的风险,以及金属基光催化材料相对来说成本更高。在第三章节中通过直接煅烧法制备出了非全金属基的g-C3N4/Bi2O3-氮掺中空介孔碳球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相比于g-C3N4、Bi2O3以及其二元复合材料,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对CFH抗生素展现出更加优异的光催化去除效率。多种表征结果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高效的光催化性能是由于g-C3N4与Bi2O3间Z型光催化体系的形成以及氮掺中空介孔碳球的协同作用所导致。在该复合光催化剂中氮掺中空介孔碳球既充当着作为光敏剂,也可以作为光生电子的传输通道,还能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自由基捕获实验以及ESR结果表明空穴、超氧自由基和羟基在CFH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共同发挥着作用。(3)相比于块状的光催化材料,低维的(零维(0D)、一维(1D)、二维(2D))光催化材料理论上能表现出更加高效的光催化性能。基于上一章节的研究,在第四章节中通过煅烧,液相剥离,原位沉淀法制备出了低维的2D/0D g-C3N4/CdS-氮掺中空介孔碳球三元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利用XRD、FTIR、XPS、SEM、TEM、UV-vis DRS等多种表征技术及理论计算的方法对所制备样品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相比于纯的g-C3N4、CdS以及g-C3N4/CdS二元复合材料,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对CXS抗生素展现出更加高效的光催化去除效率(96.46%)。通过分析可知其高效的光催化性能是由于2D的g-C3N4纳米片与0D的CdS量子点间typeⅡ型光催化体系的形成以及氮掺中空介孔碳球的协同作用所导致。同时,通过分析中间降解产物,推断活性物质空穴和超氧自由基攻击CXS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和四氢噻唑环是CXS降解的主要途径。(4)除了g-C3N4纳米片,黑磷纳米片(BP)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低维非金属基光催化材料。在第五章节中采用液相剥离和水热法制备了2D/0D-2D Ti3C2Tx/TiO2-BP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其中0D的Ti O2是水热过程中Ti3C2Tx原位生成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比原始的BP展示出更加高效的TCH抗生素光催化去除效率。多种表征结果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三元复合光催化剂高效的光催化性能是由于Ti3C2Tx与TiO2间肖特基结的形成以及BP稳定性的提升所导致。同时,自由基捕获实验以及ESR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在TCH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

谷晶[10](2019)在《硅基异质结和硅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能》文中指出光催化技术可利用太阳能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光催化技术的核心是光催化材料,多数光催化材料存在吸光范围窄(仅能吸收紫外光)的问题。硅材料不仅可以吸收紫外光,还可以吸收可见光和红外光,具有光吸收范围广的优点。但硅材料在水中易被氧化生成SiO2,阻碍了硅的吸光及硅与溶液界面处的光生电荷传导,削弱了硅材料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低、价带空穴氧化能力弱,也是限制硅材料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在硅表面覆盖α-Fe2O3或SnO2层并与硅构成异质结,抑制硅氧化的同时促进光生电荷分离,并通过制备二维纳米硅,利用量子限域效应提高其稳定性和价带空穴的氧化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化学浴法在硅片(SiW)、硅微米柱(SiMP)和硅纳米线(SiNW)表面沉积α-Fe2O3层制备 SiW@α-Fe2O3、SiMP@α-Fe2O3 和 SiNW@α-Fe2O3 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光电流密度-时间测试发现,SiMP的光电流在140 min内衰减至0 mA/cm2而SiMP@α-Fe2O3的光电流在-0.011 mA/cm2保持稳定,说明复合材料光生电荷分离能力稳定,覆盖α-Fe2O3层可抑制硅氧化。线性伏安曲线表明,SiW@α-Fe2O3、SiMP@α-Fe2O3和SiNW@α-Fe2O3的光电流分别为SiW、SiMP和SiNW光电流的3.8倍、4.3倍和5.3倍(偏压为-1.0 V vs.SCE时),说明硅材料覆盖α-Fe2O3后形成的异质结可以促进光生电荷分离。以SiNW为基底制备的SiNW@α-Fe2O3具有最高的光电流(1.6mA/cm2),分别为SiW@α-Fe2O3和SiMP@α-Fe2O3光电流的5.3倍和2.5倍。以苯酚和4-氯酚作为目标物考察了上述三种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在-1.0 V(vs.SCE)偏压下SiNW@α-Fe2O3光电催化降解20 mg/L苯酚的动力学常数为0.40 h-1,分别是SiW@α-Fe2O3和SiMP@α-Fe2O3光电催化降解苯酚动力学常数的4.0倍和2.2倍;SiNW@α-Fe2O3光电催化降解4-氯酚的动力学常数为0.40 h-1,分别是SiW@α-Fe203和SiMP@α-Fe2O3光电催化降解4-氯酚动力学常数的5.0倍和3.1倍。(2)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片表面依次沉积SnO2和TiOx薄膜制备Si-SnO2-TiOx。SnO2薄膜具有透明度高(透光率为70-80%)、导电性好(电导率为1.1 × 10μS/cm)的优点,作为Si和TiOx之间的电子介体,既可以充分透射入射光至Si片表面,又利于TiOx的电子迁移到Si的价带从而促进电荷分离。此外,透明导电的SnO2薄膜还可以隔绝Si与水溶液的接触,增强Si的抗氧化性能。在1.6 V(vs.SCE)偏压下,Si-SnO2-TiOx的光电流达到0.6 mA/cm2,分别是单独Si片和无电子介体的Si-TiOx光电流的60倍和4倍,说明Si-SnO2-TiOx具有更强的电荷分离能力。以苯酚作为目标物考察了 Si-SnO2-TiOx光电催化性能,在-1.0 V(vs.SCE)偏压下Si-Sn02-TiOx光电催化降解20 mg/L苯酚的动力学常数为2.68 h-1,是Si-TiOx光电催化动力学常数的33.5倍。构建以Si-Sn02-TiOx作为光阳极的光化学池,阳极进行光电催化苯酚氧化降解,阴极催化CO2还原。反应3h后,20 mg/L苯酚的降解率为73%,还原CO2的产物为甲醇、甲酸、乙醇和乙酸,产率分别为 1.0、5.3、1.9 和 10.4 μmol/(h.cm2)。(3)采用金属插层剥离CaSi2的方法制备了硅纳米片(SiNS)。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证明所制备的SiNS为二维片层结构。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得出SiNS禁带宽度为2.40 eV,是体相硅(1.12 eV)禁带宽度的2.1倍;由X射线光电能谱和莫特肖特基测试得出SiNS价带位置为1.25 eV,与体相硅(0.60 eV)相比,价带能级提高了 0.65 eV,说明价带空穴的氧化能力提高。通过镁热还原法、SnO2包覆法和惰性气氛退火法处理SiNS分别得到SiNSMg、SiNSSnO2和SiNSanneal,由X射线光电能谱测试得到上述三种材料中Si0含量分别为27%、9%和4%,结合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发现催化材料的抗氧化性与Si0的含量正相关,SiNSMg的Si0含量最高且光电流最稳定、抗氧化性最强。以苯酚为目标物考察了上述三种硅材料的光催化性能,SiNSMg光催化降解20 mg/L苯酚的动力学常数为0.40 h-1,分别是SiNSSnO2和SiNSanneal光催化动力学常数的1.1倍和2.5倍。

二、国际上光污染控制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上光污染控制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印刷企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印刷行业发展现状
        1.1.2 印刷行业废气污染状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印刷技术
    2.2 绿色印刷
        2.2.1 绿色印刷的概念与特征
        2.2.2 国内外绿色印刷发展近况
        2.2.3 国内外绿色印刷发展趋势
    2.3 综合环境效益分析方法
    2.4 印刷行业排放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采样仪器与操作
        3.2.1 采样材料
        3.2.2 采样装置
        3.2.3 采样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VOCs表征指标
        3.3.1 VOCs计算方法
        3.3.2 线性回归分析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印刷行业基本概况
        4.2.1 印刷油墨使用情况
        4.2.2 上海市印刷行业的VOCs排放情况
        4.2.3 印刷行业典型企业的VOCs排放组分源谱
    4.3 美国SPECIATE数据库中印刷行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
        4.3.1 SPECIATE数据库中柔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
        4.3.2 SPECIATE数据库中平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
        4.3.3 SPECIATE数据库中凹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
        4.3.4 SPECIATE数据库中凸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
    4.4 上海市印刷行业VOCs排放实测结果
        4.4.1 印刷行业原辅材料VOCs产排污特征
        4.4.2 平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研究
        4.4.3 凹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研究
        4.4.4 柔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研究
        4.4.5 凸版印刷VOCs排放特征研究
        4.4.6 印刷行业VOCs排放臭氧生成潜势
        4.4.7 构建印刷行业VOCs排放系数
        4.4.8 典型印刷企业在线监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刷企业的工业园区化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ArcGIS模型分析印刷企业VOCs空间分布
        5.2.1 印刷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5.2.2 印刷行业VOCs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5.3 基于AERMOD模型模拟印刷工业园VOCs扩散情况
        5.3.1 印刷工业园现况
        5.3.2 AERMOD模型模拟情景设置
        5.3.3 AERMOD模型模拟园区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印刷行业全过程综合环境效益分析
    6.1 引言
    6.2 建立环境效益分析体系
        6.2.1 环境效益分析体系
        6.2.2 环境效益分析体系评价方法
        6.2.3 污染因子的确定与计算
    6.3 印刷油墨替代环境效益分析
        6.3.1 情景设置
        6.3.2 油墨替代设定条件
        6.3.3 油墨替代情景结果分析
    6.4 废气处理技术实测案例的环境效益分析
        6.4.1 过滤+催化燃烧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6.4.2 RTO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
        1.1.2 生物安全行业现状
        1.1.3 灭菌产品行业现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学术意义
        1.3.3 经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预期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PEST分析模型
        2.1.2 五力分析模型
        2.1.3 SWOT分析模型
        2.1.4 STP理论
        2.1.5 4Ps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3 A公司灭菌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诊断
    3.1 A公司介绍
        3.1.1 A公司简介
        3.1.2 A公司灭菌产品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3.2 A公司营销策略问题总结与分析
4 A公司灭菌产品营销环境分析及战略方向选择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医药行业相关法规政策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产业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竞争态势
        4.2.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4.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5 替代品的威胁
    4.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3.1 核心能力分析
        4.3.2 营销能力分析
    4.4 A公司灭菌产品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5 A公司灭菌产品营销战略定位
    5.1 A公司灭菌产品市场细分
        5.1.1 从应用场景进行细分
        5.1.2 从行业维度进行细分
    5.2 A公司灭菌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
        5.2.1 细分市场评估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5.3 A公司的市场定位
        5.3.1 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对比
        5.3.2 顾客需求分析
        5.3.3 差异化策略定位分析
        5.3.4 A公司灭菌产品的市场定位
6 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
    6.1 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框架
    6.2 A公司灭菌产品组合策略
    6.3 A公司灭菌产品定价策略
    6.4 A公司灭菌产品渠道策略
    6.5 A公司灭菌产品促销策略
7 A公司灭菌产品营销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2 信息系统保障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东南地区概况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4 水资源和水文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4)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华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概况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文和水资源
        2.1.4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情况
    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华北地区城市水功能区划
        2.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方法
        2.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时间变化特征
        2.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空间变化特征
    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的确定
    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的确定
        3.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的确定
    3.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研究
        3.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华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4.4 华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方法
    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8年华北地区城市年均降雨量及逐月分布
附录B 华北地区各城市人口与经济信息
附录C 2017年华北地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
附录D 华北地区各省(城市)水功能区划类别长度、占比表
附录E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水环境污染指标
附录F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河流水污染因子评价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五排水库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质现状调查及评价
        1.3.2 水体底泥现状调查及污染控制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五排水库水质调查及分析
    2.1 五排水库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植被
        2.1.5 河流水文
    2.2 水质现状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
    2.3 五排水库水质调查结果分析
        2.3.1 2017-2018 年水质月度监测
        2.3.2 五排水库库心监测分析
        2.3.3 五排水库大坝断面监测分析
        2.3.4 2018年10 月五排水库主干流调查分析
        2.3.5 2018年11 月五排水库全水域调查分析
    2.4 五排水库水质评价
        2.4.1 单因子指数评价
        2.4.2 环境污染指数评价
        2.4.3 富营养化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五排水库底泥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底泥调查点位布设
    3.2 底泥现状及分析
        3.2.1 底泥养分含量
        3.2.2 底泥重金属含量
        3.2.3 底泥Fe、Mn、Al含量
    3.3 小结
第四章 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4.2 实验测定仪器和方法
    4.3 实验底泥指标
    4.4 结果分析
    4.5 实验小结
第五章 底泥中磷酸盐的控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5.2 实验测定仪器和方法
    5.3 实验底泥指标
    5.4 结果分析
    5.5 实验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当前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趋势与问题
        1.2.1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进展
        1.2.2 俄罗斯城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案
        1.3.3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城镇化水平
        2.1.3 城镇化空间格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2.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4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2.2.6 核心-边缘理论
第3章 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基础
    3.1 列宁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和恢复
    3.2 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城镇化波动增长
        3.2.1 国民经济一 ·五—二 ·五计划时期
        3.2.2 二战及战后恢复时期
    3.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缓慢增长
    3.4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发展
        3.4.1 国民经济八·五—十·五计划时期
        3.4.2 国民经济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时期
第4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城镇化特征与问题
    4.1 叶利钦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
    4.2 普京执政后的城镇化提升阶段
        4.2.1 经济快速增长期
        4.2.2 全球金融危机期
        4.2.3 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
        4.2.4 欧美制裁下的停滞与发展期
    4.3 俄罗斯城镇化问题与特征
        4.3.1 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
        4.3.2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4.3.3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4.3.4 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4.3.5 城市与乡村聚落萎缩现象较为普遍
        4.3.6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第5章 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分析
    5.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变化
        5.1.1 1992-2007年人口严重下降
        5.1.2 2008年-至今人口整体增长
    5.2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结构变化
    5.3 俄罗斯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5.3.1 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格局
        5.3.2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增减变化格局
        5.3.3 俄罗斯的人口密度变化格局
        5.3.4 俄罗斯的人口迁移流动格局
    5.4 俄罗斯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5.4.1 俄罗斯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5.4.2 俄全境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5.4.3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5.5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5.5.1 俄全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5.5.2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第6章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
    6.1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
        6.1.1 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6.1.2 培育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的增长极
        6.1.3 加强高铁、机场、港口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6.1.4 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
    6.2 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
        6.2.1 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
        6.2.2 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
        6.2.3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6.2.4 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
        6.2.5 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
        6.2.6 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6.2.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能力评价
    2.1 引言
    2.2 模糊认知图理论
    2.3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方法
    2.4 实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S证据理论改进FCM的地铁绿色施工等级评价
    3.1 引言
    3.2 证据认知图理论
    3.3 基于改进模糊认知图的地铁绿色施工等级评价方法
    3.4 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性评价
    4.1 引言
    4.2 动态模糊认知图理论
    4.3 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地铁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4.4 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邛崃南河流域水质现状分析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污染类型及特点
        1.2.2 国外河流治理研究进展
        1.2.3 国内河流治理研究进展
        1.2.4 河流治理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环境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系概况
        2.1.4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2.2 研究区域划分
        2.2.1 水功能区划分
        2.2.2 污染控制单元划分
        2.2.3 监测断面布设
第3章 南河流域水质调查及污染源分析
    3.1 监测评价指标及标准
    3.2 2016-2018年南河流域出入境断面水质评价
        3.2.1 年际污染现状
        3.2.2 水质指标时间变化
    3.3 南河水质现场踏勘调查
        3.3.1 监测断面布设
        3.3.2 现场水样采集
        3.3.3 水样检测方法
        3.3.4 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3.4 流域污染源调查解析
        3.4.1 水环境容量分析
        3.4.2 污染成因分析
        3.4.3 污染物排放量调查及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河流域治理总体方案
    4.1 总体原则
    4.2 治理目标及思路
        4.2.1 治理目标
        4.2.2 治理思路
    4.3 综合治理技术路线
第5章 南河流域治理污染控制研究
    5.1 污染源控制必要性
    5.2 污染源控制方案研究
        5.2.1 城乡生活污水控制方案
        5.2.2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5.2.3 工业污染控制方案
        5.2.4 黑臭水体整治方案
        5.2.5 节水与水资源保护方案
        5.2.6 环境监管方案
    5.3 污染物削减量分析
第6章 南河流域水质提升生态方案研究
    6.1 水质提升生态治理必要性
    6.2 治理原则和思路
        6.2.1 治理原则
        6.2.2 治理思路
    6.3 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6.3.1 底泥原位治理技术
        6.3.2 微生物净水技术
        6.3.3 生态塘技术
        6.3.4 曝气复氧技术
        6.3.5 生态浮床与生态基组合技术
        6.3.6 水生动植物净化技术
    6.4 治理区段划分
    6.5 各治理段水质提升实施方案
        6.5.1 南河及其支流
        6.5.2 斜江河及其支流
        6.5.3 小南河
        6.5.4 蒲江河下游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效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生素污染环境概述
        1.2.1 抗生素污染现状
        1.2.2 抗生素污染物来源
        1.2.3 抗生素污染物危害
        1.2.4 抗生素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1.3 光催化技术概述
        1.3.1 光催化技术基础
        1.3.2 光催化材料种类
        1.3.3 影响光催化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
        1.3.4 光催化材料的改性方法
        1.3.5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
        1.3.6 光催化材料主要的表征方法
        1.3.7 密度泛函理论在光催化领域的运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Ag_3PO_4/Bi_2S_3-Bi_2O_3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3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2.2.4 DFT理论计算方法
        2.2.5 光催化性能测试
        2.2.6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化学态分析
        2.3.2 光电特性分析
        2.3.3 DFT计算结果分析
        2.3.4 光催化性能分析
        2.3.5 电解质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3.6 初始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3.7 溶液pH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3.8 表面活性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3.9 光催化剂稳定性及矿化能力分析
        2.3.10 光催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C_3N_4/Bi_2O_3-氮掺中空介孔碳球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3.2.3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3.2.4 DFT理论计算方法
        3.2.5 光催化性能测试
        3.2.6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化学态、形貌及热稳定性分析
        3.3.2 光电特性分析
        3.3.3 DFT计算结果分析
        3.3.4 光催化性能分析
        3.3.5 光催化剂稳定性及矿化能力分析
        3.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C_3N_4/CdS-氮掺中空介孔碳球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4.2.3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4.2.4 DFT理论计算方法
        4.2.5 光催化性能测
        4.2.6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晶型及化学态分析
        4.3.2 光电特性分析
        4.3.3 DFT计算结果分析
        4.3.4 光催化性能分析
        4.3.5 表面活性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6 初始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7 电解质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8 溶液pH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9 光催化剂稳定性及矿化能力分析
        4.3.10 光催化降解产物分析
        4.3.11 光催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i_3C_2T_x/TiO_2-黑磷纳米片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5.2.3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5.2.4 DFT理论计算方法
        5.2.5 光催化性能测
        5.2.6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形貌、晶型及化学态分析
        5.3.2 光催化性能分析
        5.3.3 光电特性分析
        5.3.4 DFT计算结果分析
        5.3.5 光催化剂稳定性及矿化能力分析
        5.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发明专利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致谢

(10)硅基异质结和硅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光催化技术简介
        1.1.1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1.1.2 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的方法
        1.1.3 光催化反应中的活性物种
    1.2 异质结理论
        1.2.1 异质结的电荷迁移机制
        1.2.2 传统半导体异质结的分类
        1.2.3 Z体系
    1.3 硅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1.3.1 硅的基本性质
        1.3.2 硅的表面终止
        1.3.3 提高硅材料稳定性方法
        1.3.4 纳米硅材料制备
        1.3.5 硅光催化材料在环境、能源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2 Si@α-Fe_2O_3 p-n结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催化材料的制备
        2.2.3 催化材料的表征
        2.2.4 光催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MP@α-Fe_2O_3的形貌及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3.2 SiMP@α-Fe_2O_3的光电性质表征
        2.3.3 SiMP@α-Fe_2O_3能带分析
        2.3.4 SiNW@α-Fe_2O_3异质结的形貌和光电化学性能
        2.3.5 Si@α-Fe_2O_3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Si-SnO_2-TiO_xZ体系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催化材料的制备
        3.2.3 催化材料的表征
        3.2.4 光催化实验
        3.2.5 苯酚降解和二氧化碳还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i-SnO_2-TiO_x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3.3.2 Si-SnO_2-TiO_x的光电性质表征
        3.3.3 Si-SnO_2-TiO_x催化污染物降解及机理分析
        3.3.4 Si-SnO_2-TiO_x的能带分析
        3.3.5 Si-Ag-TiO_x的光电性质表征和能带分析
        3.3.6 构建光化学池并评价光电催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二维硅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催化材料的制备
        4.2.3 催化材料的表征
        4.2.4 光催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iNS的制备及光电性质表征
        4.3.2 SiNS抗氧化性的提高及光电性质表征
        4.3.3 SiNS光催化污染物降解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国际上光污染控制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印刷企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综合效益评价[D]. 宋梦龄.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A公司灭菌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D]. 赵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杨月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五排水库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D]. 曾军军. 湖北大学, 2020(02)
  • [6]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D]. 初楠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7]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汤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邛崃南河流域水质现状分析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D]. 南丽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高效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机理研究[D]. 邵彬彬. 湖南大学, 2020(01)
  • [10]硅基异质结和硅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能[D]. 谷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国际光污染控制点点滴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