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

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

一、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论文文献综述)

赵迎龙,赵宏校[1](2021)在《航天短讯》文中认为庆祝"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召开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2021年7月26日报道,当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隆重召开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热烈庆祝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我国空间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王希季院士百年寿辰,对王希季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并号召全体员工以王希季院士为榜样,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坚定航天报国信念,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朱兰春[2](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认为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林丽萍[3](2014)在《军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研究,这对促进其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全文基于内部控制职能论,根据军工企业的特点,从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与运行有效性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军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评价思路与评价体系。在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评价方面,提出了“制度评价+流程评价+风险导向”为一体的评价思路,并以“研究与开发”业务为例展开具体评价说明,以供军工企业参考与借鉴。在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评价方面,主要构建了军工企业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五大目标一级指标下分设16个二级评价指标、38个三级评价指标。同时,选取我国十大军工集团下属的60家军工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了应用检验。检验中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检验结果表明,60家军工类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总体较低,总评分值被划分到Ⅲ等级以下的公司有53家,占比88.33%,没有一家公司被划分到Ⅰ等级中,有一家公司被划分到最差Ⅴ等级中。最后,本文分析了其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军工企业能够加强其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刘佳丽[4](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林志强[5](2012)在《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管理问题由来已久,近些年来更是逐步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更加复杂,特别是2007年以来在美国燃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使得世界各国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所面对的风险问题。对于我国电信运营商来说,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全面、系统地实施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都是相当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本文将结合我国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特征,对该行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全面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企业风险以及全面风险管理(ERM)概念的界定,归纳和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实践情况,具体内容有:(1)从企业风险概念界定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做出归纳与评述,并对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进行分析。(2)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分析。梳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与产生过程,阐述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3)企业风险度量的理论和方法及介绍。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风险测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等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过程及方法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第二,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测评研究。在研究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之上,首先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分别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外部、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其次,识别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形成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框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我国电信运营商ERM组织与实施研究。包括电信运营商ERM战略设计、ERM组织职能与流程设计、ERM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机制设计和ERM企业文化设计四个部分。第四,案例分析。以中国移动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将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与中国移动这一实际的电信运营商的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理论于实践,在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上,采用专家打分法,赋予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指标第一、二目标层、准则层权重,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灰色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试图从评价结果来分析中国移动实际全面风险水平、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中国移动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对策建议。这些结论对于我国电信运营商、电信监管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电信运营商灵活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保持我国通信服务业平稳快速增长,充分体现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指导下信息与通信服务业在驱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易旭明[6](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认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赵法彬[7](2011)在《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文中认为2011年4月20~2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工信部办函[2011]66号),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夏国洪、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黄澄清、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马晓东在开幕式先后发表了讲话,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陈流汀[8](2010)在《辉煌六十年 昂首e时代》文中研究指明

刘劲[9](2007)在《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化发展,石油天然气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与竞争的焦点。石油天然气业的发展,既给行业内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专业从事石油专用网通信及信息化运营管理的长庆通信公司,如何把握机会应对挑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其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战略规划,引导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层推进的方法,对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及外部因素(EFE)矩阵,对长庆通信公司所处的宏观、条件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公司面临着为保障长庆油气田大发展而跟进服务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同时随着国家电信资费的进一步下调以及3G牌照的发放,公司将面临更多竞争因素和潜在竞争者的激烈竞争,以及市场潜在风险增大和竞争对手强大等威胁。运用内部因素(IFE)矩阵,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核心能力、业务结构进行数据分析,认为公司具有成本、品牌、技术依托、经营业绩、售后服务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自有生产能力不足、设备陈旧、存在研发瓶颈、企业管理还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等劣势。总体评价结论是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整体占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油田市场的开拓和保持上,条件优势明显。综合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可选战略方案,并对方案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得出了公司最适宜的经营战略方案及实施策略。最后,就如何实施所选择的战略提出了相应建议,重点是围绕扩大生产能力,加快生产管理方式转变和提高业务流程价值,建立全方位内部管理创新和业绩激励机制等,以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陈金岭[10](2002)在《创建中国及亚太地区着名通信企业》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即2001年11月5日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及附属企业干部会议,中央企业工委赵杰兵副书记宣布,根据《关于周泽和等六名同志任职的通知》,由周泽和同志任总经理.张海南、郭浩、倪翼丰、陈兆滨、吴劲风同志任副总经理。

二、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论文提纲范文)

(1)航天短讯(论文提纲范文)

庆祝“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召开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超过410m
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成功发射
钟子号星座02组卫星成功发射
天链一号05星成功发射,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东方红三号平台“双收官”
    载人航天应用
    中低轨航天器应用
    火箭发射及早期测控段应用
    航空应用
    航海应用
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
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和4颗搭载星成功发射
SpaceX拿下NASA“欧罗巴快船”木卫二探测器发射合同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搭乘新谢泼德火箭进行亚轨道飞行
“哈勃”望远镜恢复观测
太空船二号亚轨道飞行器载人飞行成功

(2)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3)军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总体概述
    2.2 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评价研究
    2.3 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评价研究
    2.4 结合内部控制目标与要素的评价研究
    2.5 军工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研究
3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基础
    3.1 内部控制本质探究
    3.2 现行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思维
4 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4.1 军工企业的发展沿革及特征
    4.2 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
5 军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应用检验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各级指标与权重的确定
    5.3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值的计算
    5.4 军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检验结果
    5.5 应用检验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0.3.2 比较研究
        0.3.3 案例分析
        0.3.4 博弈分析
        0.3.5 法经济学分析
        0.3.6 耦合分析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0.4.1 研究内容
        0.4.2 创新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1.3 文献综述简评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2.2.1 耦合的涵义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4.3.1 行政体制缺陷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4.4.5 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5.4.4 对中国的启示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6.2.5 法治的薄弱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背景和意义
        1.1.2 现实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全面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1.2.2 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测评研究
        1.2.3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组织与实施研究
        1.2.4 案例分析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2.1 全面风险管理国外研究综述
        2.1.1 内部控制阶段
        2.1.2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2.2 全面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识别
    3.1 我国电信运营商基本特征分析
        3.1.1 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基本情况
        3.1.2 我国电信运营业基本特点
    3.2 我国电信运营商内外部环境分析
        3.2.1 我国电信运营商外部环境分析
        3.2.2 我国电信运营商内部环境分析
    3.3 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识别
        3.3.1 我国电信运营商风险来源
        3.3.2 我国电信运营商风险识别
第4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外部风险评估
    4.1 我国电信运营商自然风险评估
        4.1.1 电信运营商自然风险概念辨析
        4.1.2 我国电信运营商自然风险构成
        4.1.3 我国电信运营商自然风险指标体系
    4.2 我国电信运营商宏观经济风险评估
        4.2.1 电信运营商宏观经济风险概念辨析
        4.2.2 我国电信运营商宏观经济风险构成
        4.2.3 我国电信运营商宏观经济风险指标体系
    4.3 我国电信运营商社会风险评估
        4.3.1 我国电信运营商社会风险概念辨析
        4.3.2 我国电信运营商社会风险构成
        4.3.3 我国电信运营商社会风险指标体系
    4.4 我国电信运营商政策体制风险评估
        4.4.1 电信运营商政策体制风险概念辨析
        4.4.2 我国电信运营商政策体制风险构成
        4.4.3 我国电信运营商政策体制风险指标体系
        4.4.4 我国电信运营商外部风险评估小结
第5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内部风险评估
    5.1 我国电信运营商技术风险评估
        5.1.1 我国电信运营商技术风险概念辨析
        5.1.2 我国电信运营商技术风险构成
        5.1.3 我国电信运营商技术风险指标体系
    5.2 我国电信运营商法律风险评估
        5.2.1 我国电信运营商法律风险概念辨析
        5.2.2 我国电信运营商法律风险构成
        5.2.3 我国电信运营商法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3 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风险评估
        5.3.1 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风险概念辨析
        5.3.2 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风险构成
        5.3.3 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4 我国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风险评估
        5.4.1 我国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风险概念辨析
        5.4.2 我国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风险构成
        5.4.3 我国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风险指标体系
    5.5 我国电信运营商信用风险评估
        5.5.1 我国电信运营商信用风险概念辨析
        5.5.2 我国电信运营商信用风险构成
        5.5.3 我国电信运营商信用风险指标体系
    5.6 我国电信运营商财务风险评估
        5.6.1 我国电信运营商财务风险概念辨析
        5.6.2 我国电信运营商财务风险构成
        5.6.3 我国电信运营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7 我国电信运营商市场风险评估
        5.7.1 我国电信运营商市场风险概念辨析
        5.7.2 我国电信运营商市场风险构成
        5.7.3 我国电信运营商市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6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6.1 灰色系统理论
    6.2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简介
    6.3 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灰色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第7章 ERM 体系下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与实施框架
    7.1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战略设计
        7.1.1 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
        7.1.2 从国资委的角度分析
        7.1.3 从电信业监管的角度分析
        7.1.4 从我国电信运营商发展的角度分析
    7.2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企业文化设计
        7.2.1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风险理念设计
        7.2.2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风险偏好设计
        7.2.3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风险文化传播设计
        7.2.4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风险文化激励机制设计
    7.3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流程设计
    7.4 我国电信运营商 ERM 内部控制机制设计——基于 COSO 的分析
        7.4.1 COSO 框架在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运用与分析
        7.4.2 我国电信运营商内部控制机制设计
        7.4.3 建立我国电信运营商内部控制矩阵
第8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案例分析——以中国移动为例
    8.1 中国移动简介
    8.2 中国移动全面风险管理评价
    8.3 中国移动全面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8.3.1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培育
        8.3.2 重视风险事件库建设,加强重大风险管理
        8.3.3 重视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8.3.4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360°反馈
        8.3.5 实施人才资源资本化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2 企业经营战略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和特征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过程
    2.3 战略管理的研究现状
    2.4 石油通信企业的战略研究
3 长庆通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法律因素
        3.1.3 经济因素
        3.1.4 科学技术因素
        3.1.5 社会文化因素
    3.2 产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2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3.2.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 外部环境评价与分析
4 长庆通信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分析
    4.1 长庆通信公司基本情况
    4.2 长庆通信公司资源条件
        4.2.1 主要能力和业务分析
        4.2.2 经营业务竞争力分析
        4.2.3 人力资源分析
        4.2.4 市场营销分析
        4.2.5 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4.2.6 组织效能与管理现状分析
    4.3 长庆通信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4.3.1 价值链分析
        4.3.2 竞争地位评价
        4.3.3 核心能力分析
    4.4 内部资源条件评价
5 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的选择与评价
    5.1 目前的经营战略运行效果分析
        5.1.1 财务指标方面
        5.1.2 顾客满意方面
        5.1.3 内部流程方面
        5.1.4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5.2 石油通信专网未来发展趋势
    5.3 长庆通信公司战略目标
    5.4 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方案选择
    5.5 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方案评价
        5.5.1 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方案定性评价
        5.5.2 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方案定量评价
    5.6 长庆通信公司采取复合经营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6 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实施建议
    6.1 建立有竞争能力的与经营战略相适应的组织
    6.2 合理预算和规划资源,保证对价值链中关键环节资源的投入
    6.3 完善战略实施的控制程序
    6.4 不断提高价值链中各环节的运作水平
    6.5 建立信息交流和运营系统,保证经理人员能成功地承担战略实施中的角色
    6.6 建立与战略目标及实施策略相适应的业绩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
    6.7 积极培育与经营战略相吻合的文化氛围
    6.8 发挥领导作用,不断提高战略实施水平
    6.9 实施新的复合经营战略需要始终重点关注的几项工作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论文参考文献)

  • [1]航天短讯[J]. 赵迎龙,赵宏校. 航天器工程, 2021(04)
  • [2]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3]军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研究[D]. 林丽萍. 暨南大学, 2014(03)
  • [4]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5]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D]. 林志强. 华侨大学, 2012(06)
  • [6]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7]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1(05)
  • [8]辉煌六十年 昂首e时代[J]. 陈流汀. 数字通信, 2010(05)
  • [9]长庆通信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刘劲.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
  • [10]创建中国及亚太地区着名通信企业[J]. 陈金岭. 邮电商情, 2002(07)

标签:;  ;  ;  ;  ;  

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泽和致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