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衰退席卷全球

美国经济衰退席卷全球

一、美国经济下滑累及全球(论文文献综述)

侯佳宁[1](2019)在《深度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个生产力落后、物质极度匮乏的国家快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广泛学习世界领先科学技术和商品生产制造技术,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取得了蜚声世界的经济发展成就。新时期,如何改变原有的加工、代工驱动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推动本国制造业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方位对外开放与持续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制造业升级的有效国策之一。2013年9月,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以更深度的对外开放推动行业发展,通过更为深度的国际产业融合与技术交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制造业升级。检验新时期全面开放政策暨“一带一路”建设是否有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培育内生型经济增长动能,证实国际产业融合助力本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背后机理,对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升级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深度开放政策、国际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检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国际间技术溢出效应和对中国制造行业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首先,通过分析生产的本质和供需匹配规律,奠定行业生产率提升和行业发展理论框架;从消费者需求变化、行业用地成本上升倒逼行业技术升级现象,解析内生型行业技术进步动因,得到消费偏好变化和消费升级、土地成本上涨倒逼行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结论。提出市场竞争使各行业、各企业长期生产率趋同,需求偏好和要素成本倒逼低技术制造行业向中、高技术行业升级假说。进一步,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阐明开放政策、国际产业融合加速技术溢出效应。由于,封闭经济体主要依赖人均技术进步率和人均智力资本增长率两大要素实现内生经济增长,而开放经济更有利于资本流通、技术传播,其技术进步速度显然快于封闭经济体。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意味着本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开发力,以谋得国际市场一席之地。国际市场竞争与行业合作在令行业角逐白炽化的同时,也加速了新技术传播速度,引致本国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最终实现突破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瓶颈的宏伟目标。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整理制造行业财务数据并与行业出口贸易数据匹配。以制造业各行业对外依存度和进出口总值占比行业总产出测度行业对外开放、国际产业融合程度。测度主要研究变量,并通过政策有效性内生性问题检验后,面板回归模型精确估计深度开放对制造行业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具体分析产业融合、经济一体化对不同行业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实证研究证实,更为深度的经济开放,为国际技术溢出提供了渠道,为企业发展赢得市场与时间,有效提高行业技术复杂度7-8.32个单位,国际产业融合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引擎之一。研究结论佐证了中国中、高技术制造行业,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进行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互联互通、智能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启新业态、新技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创新之处在于:(1)将消费升级、土地成本因素从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显现出来,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企业和行业为迎合消费者偏好、维持利润空间,长期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趋同,挖掘制造业升级动因,充实产业发展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2)证明内生行业技术升级动力,夯实产业发展理论基础,向开放经济拓展,验证国际产业融合有利于技术溢出,进而快速获得行业技术进步;(3)利用商品技术含量测度法,从行业角度考量,估算制造业行业国际出口竞争力和技术复杂度,较为客观地反应和描述中国企业自主制造能力及技术水平;(4)在既有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反事实检验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厘清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合成2013年深度开放之前,即无“一带一路”倡议时的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复杂度,解决主要研究对象即,深度经济开放和制造业技术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证实新时期扩大开放政策有效性,更为科学、精准地估计深度经济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助益;(5)在自由贸易、FDI和ODI三大技术溢出路径理论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检验证实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创新型生产率,存在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和生产模式优化作用。

马晓云[2](2017)在《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疑欧主义”是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最重要的特征。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震惊世界。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从“疑欧”到“脱欧”,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遵循的逻辑是:首先、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降低了英国加强与欧洲关系的压力,促使它去寻求新的国际介入。其次、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在防务领域,英国曾主导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建设,然而英国的基本原则是把它视为是北约的补充,加之该政策机制自身的缺陷,成员国对防务能力承诺的投入不足,以及成员国建设观念之间的分歧,使英国的立场发生动摇。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的主导性战略是脱离介入。鉴于英国在欧洲防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防务在“脱欧”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领域,英国国内对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评估,存在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在英国贸易份额中比例的下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地位的上升,同时,成员国地位阻碍了英国与欧盟之外国家和地区签订更自由的协定,使得这一争论更加突出。卡梅伦政府迫切需要削减财政赤字、恢复经济增长。然而,欧债危机大大降低了英国对欧出口,加剧了英国银行业对欧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危机突显的欧元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削弱了英国人对一体化的功利性支持,助长了英国国内“疑欧主义”情绪的发展,迫使卡梅伦对欧盟采取强硬的立场,使英欧分歧公开化。支持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是卡梅伦政府对欧经济政策的一大亮点。然而,TTIP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造成英欧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增强了其对欧盟的离心力。在政治领域,英国一贯反对向欧盟超国家组织让渡主权,反对欧盟朝联邦制方向发展。卡梅伦政府强烈反对欧盟为应对危机而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努力。欧盟向财政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与英国参与一体化的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欧盟新签订的“财政契约”使欧盟内的权力从“法德轴心”向“德法轴心”转变,英国陷入孤立,坚定了它寻求调整英欧关系的决心。另外,由于欧盟拒绝给予伦敦金融城以特别保护,若英国继续留在欧盟,将必须接受欧盟不断趋紧的监管规则,例如:建立银行业联盟、征收金融交易税等,威胁其金融业的利益,使它不得不考虑退出欧盟。重要的是,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并未缓解国内要求就欧盟成员国地位举行全民公投的政治压力。否决欧盟修约成为英欧关系的分水岭。综合经济、政治两方面因素考量,欧债危机无疑是英国“脱欧”的导火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性动因,而政治因素是重要的纽带。再次、基于对欧洲政策困境的认知,卡梅伦宣布将重新谈判英欧关系并举行“留/脱欧”全民公投。作为情势施动者,卡梅伦改变对欧政策传统旨在调和党内、党外和民众的诉求,缓和国内矛盾,稳固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把“脱欧”作为筹码,迫使欧盟在英欧谈判中做出让步。随着英欧矛盾与分歧的进一步扩大,移民问题逐渐成为双方冲突的焦点。2016年2月,英欧重新谈判达成协议,欧盟对英国做出一定的让步。在此期间,欧洲的难民危机加剧了民众疑欧主义情绪和分离主义倾向,尤其是难民危机引发的恐怖主义威胁激起英国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成为民众选择“脱欧”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卡梅伦政府的政策目标是“留欧”,然而,“脱欧”这一结果反映出政治精英阶层战略上的短视及其对国民情绪的误判,突显了在社会纬度,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在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形成的鸿沟,公投“脱欧”实际上是普通民众对精英阶层的政治反叛。从英国对欧政策的传统、历史、观念和情感等角度来看,英国“脱欧”是可以理解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英国“脱欧”的目的不是要抛开欧盟,而是要重新调整英国与欧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的再次体现。从中、短期来看,“脱欧”这一政策后果带来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必将对英国自身、欧盟、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长远来讲,目前还难以对“脱欧”的利弊做出进一步的评判。至于英欧关系的未来,双方最终能否达成“英国模式”的安排,让我们拭目以待。

谢罗奇[3](2016)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三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刘永平[4](2016)在《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业安全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对外投资频招安全审查,给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亦对外贸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影响超越了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媒体、外交、政治领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影响到全球利益的再平衡,中国希望和平崛起,就必须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酵。当前,维护产业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任务。相对于现实的需求,产业安全理论中关于政府监管的部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落后于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监管实践和需要。因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就是尝试填补在我国产业安全领域,政府监管体系理论研究的空白。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受到经济安全因素的覆盖;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分支又受到国家安全因素的覆盖,导致产业安全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应地涉及广泛的理论范畴和社会活动领域。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参阅产业安全基础理论、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产业安全的特点,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广泛融入管理学、经济学、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理论成果中的观点和思想,引用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援引大量案例和事实,尝试以新的视角,搭建对产业安全成因、演化轨迹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采取了实证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解析了产业安全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并借鉴各主要国家产业安全监管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根据查新结果,国内外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尚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以系统论的方法确立了产业安全系统,认定国内产业的存在是因国家的存在所至,将政府作为产业安全主体之一纳入系统,确立了以产业和政府共同作为系统主体的“双主体”结构。揭示了产业竞争的内生性,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源于产业的对外竞争,产业竞争也会通过国家竞争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竞争关系作为产业安全的监管对象,监管范围覆盖了贸易竞争、投资竞争、要素竞争、环境竞争和危机竞争,明确了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研究揭示了产业竞争以国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竞争中国民利益发生减损即构成了产业安全问题;揭示了对国民利益的保全,即构成了产业安全系统的基本特征之目的性。依据系统论的开放性、目的性、多维度、突现性、反直觉行为原理,发现了与之对应的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国民性、多元性、整体性和逆转性特征。根据产业安全系统特征的内在关系,深入解析了产业安全监管体系面临的各种竞争关系。其次,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的演变规律。以“双比较”模式解析了贸易摩擦的成因;以“产业微笑曲线”归纳了产业纵向要素竞争与产业转型的关系,揭示了横向要素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以“要素流动性结构”分析了各种要素流动性的不均衡,是造成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根源,并揭示了要素流动结构的演变规律。阐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参与国际分工为前提,实施全产业链产业安全监管的意义;分析了内外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将危机竞争作为常态化的存在纳入了产业安全监管的范畴。根据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竞争和合作将相互依存的原因,说明“竞合”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自贸区的建设是全球化趋势的应有过程。第三,总结各国实践,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研究了反直觉行为对竞争关系的调节作用,并用以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以促进创新作为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的配套措施;以推动法治经济为出发点,系统地提出了“嵌入式”改良现有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给出了敏感度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产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为监管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方向;依托云计算新技术、大数据管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监管体系进行信息化、数据化改造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议;对监管主体决策模式,提出了开放性、聚能式改革的建议,以全面提升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是产业安全系统的构成部分,为了给监管体系定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其与产业安全系统的关系;并介绍了美欧印和我国产业安全监管的做法,明示其现实存在的可能状态。政府在产业安全系统的监管地位一经确定,同时也就定位了各具体产业等分系统在产业安全监管领域的位置。全系统定位对各分系统的超越,提供了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广阔视野,更有利于产业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也为管控危机、捕获危机和提供机遇,展现了更多的选择性。本文共使用图12幅,表5个,参考文献227篇。

刘天琪[5](2014)在《凯恩斯主义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应用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8月,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为源头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危机从虚拟经济领域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同时也从美国迅速扩散至欧洲各国和亚洲各国,导致全球各国经济集体陷入衰退。为应对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救助受困机构,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主要经济体更是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量化宽松政策来挽救衰退的经济形势、刺激经济复苏。自2010年以来,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回升,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此后美国与日本陆续推出了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求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这些政策在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刺激经济复苏等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同时也为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埋下了通货膨胀、资源配置扭曲等诸多隐患,如果处理不当,这些隐患很可能成为下一轮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如何在金融危机的风暴过后保证经济平稳回升、消除救市政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任务,这不仅需要各国自身努力缩小乃至消除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其他国家给予相应的配合与帮助。除此之外,各国还应当通过加强金融风险协调监控能力、完善国际货币清算体系、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等多项措施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挑战。

张立[6](2013)在《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影响》文中提出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有其内在必然性,是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经济周期循环、经济结构性障碍以及改革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印度近期的经济波动,在充分暴露出了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的同时,也让世界对印度经济前景的评估多了一份理性。这对一些跨国企业的投资和一些大国的战略取向可能都会有所影响。对我国来讲,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启迪或借鉴。

张晓华[7](2013)在《青岛航运金融服务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国际航运中心以及航运金融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国内外学者己广泛地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简要回顾上述成果的基础上,概要总结了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及启示,以期为青岛航运中心及其航运金融服务的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论文梳理了航运金融的概念与内涵、机理与功能,总结了航运金融的服务体系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原则,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及其对航运金融的影响,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提出了相应的五条建议。对国内外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及其航运金融发展的历程和概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航运国际化以及航运金融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着;在国际航运中心形成过程中,政府的强力支持和航运金融的相辅相成,起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在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进程中,是值得重视、积极借鉴和大力推进的。应用SWOT分析对青岛航运中心及航运金融服务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青岛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岛港及其金融服务发展的目标、定位、路径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青岛港航业有明显的优势,又可充分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应该首选SO战略组合,但青岛航运金融服务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因而应该大力加强航运金融服务的建设。基于青岛港航企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态势,对金融服务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设计的目标、策略选择和实施方式。目标是通过资金供给、资金引导和信息催化,使航运业实现资源、资产和未来价值三者的资本化,进而推动航运业的更大发展。针对港航发展的不同阶段则应采取灵活多变的产品策略,多元融资、资产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是其主要实施方式。以青岛港航企业为服务对象,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时代的航运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的方案设计与具体实施。BC银行对青岛港航企业金融服务的四个项目融资案例,面对国家信贷调控的现实大背景,突破了航运金融企业与金融业的传统合作方式,大胆探索了银信合作、资产管理和直接融资等新路径,实现了银企共赢。电子化无现金支付平台的建设方案,尝试电子平台合作的新形式,提高了电子化水平,实现了安全、高效、低成本,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口碑。

张凡[8](2013)在《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 ——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文中指出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整体趋势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实体经济的在经济中比重在逐渐下降,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逐渐上升。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膨胀更是严重,这些行业被学术界称为虚拟经济。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渐渐超过传统行业工业,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金融的巨大震荡,使得世界实体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下滑。关于美国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理论界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来证明二者的相关性。与此同时,欧元区的经济结构也在经历着类似的变化,进行物质生产的实体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在慢慢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在逐渐上升;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也发展比较快。金融房地产的不断膨胀,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高风险。实体经济的不断下降,物质产品生产的萎缩,使得欧洲经济发展不再有稳定的物质依托,经济实力逐渐下降;贸易结构中实物的出口越来越少,进口越来越多,贸易连年逆差,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高赤字率和高债务比率成为了欧元区经济的顽疾。一旦外界金融环境恶化,政府财政便会出现问题。2009年,欧元区国家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爱尔兰、葡萄牙爆发主权债务危机;2011年,西班牙、意大利爆发主权债务危机;2012年,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到整个欧元区,德法也不能幸免;2013年,债务危机还在延续,西班牙依然危险。实体经济逐渐萎缩、虚拟经济不断膨胀与欧元区债务危机不无关系。而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可以有效提高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要解决欧元区的经济结构问题,首先是要诊断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是否存在,是否严重;有哪些国家存在这种不平衡关系,有哪些国家不存在;是大部分国家存在这个问题,还是只有少部分国家存在。这就要求本文的研究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否本来就存在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其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这是一个理论问题。第二,我们需要找到一套方法来测算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就如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刘骏民教授经常说的,我们需要一个观测工具,一台“哈勃望远镜”测算各经济体是否真正发生了“红移现象”。第三,用这套方法测算出来的欧元区各国的情况具体是什么,定量测算结果是否与经济情况的定性观察相吻合。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理论模型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平衡的普遍性问题。理论分析发现,当代经济社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显着特点就是二者的不平衡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逐渐背离,具体表现为四点:总量发展的不平衡,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背离,短期波动性的不平衡和就业贡献的不平衡。传统货币交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物价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但其分析设定的经济情形比较简单,只有两个经济部门。本文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四个经济部门,发展了货币交易方程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总量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总量发展的不平衡,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有不断膨胀的倾向,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原因是由于虚拟经济的利润率高于实体经济;其发生的条件是源自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若无政府干预,经济会自发形成这样的结果。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本文借鉴了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成果。该中心刘晓欣教授带领一个团队,开发出了一套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测算方法,即通过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MPS)总量指标的转换比较来测算虚拟经济总量,用投入产出技术来测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团队,并在中美日数据的测算中学习到了这套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操作。本文就拟在这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利用两大核算体系指标的比较,及相关其他指标的比较来测算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总量发展的情况。利用投入产出关联系数测算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就业贡献情况。另外使用股票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来比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短期波动性。MPS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曾经使用的一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只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而其核算范围正好与本文所定义的实体经济的范围相吻合。而目前国际通用的SNA是以全部经济活动为核算对象的核算体系。因此,我认为用两者的核算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国实体经济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投入产出关联系数反映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投入产出关联系数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关系的变化。接下来本文解决第三个问题,对欧元区的经济结构进行具体测算。本文用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量指标转换的方法和投入产出技术这两个方法对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核算之后发现:欧元区大部分国家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四个方面:虚拟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大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逐渐背离,虚拟经济的短期波动性大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就业贡献小于实体经济。在完成了上述三大任务的基础上,本文对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发展情况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机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进行了计量检验。“欧猪五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发展的不平衡是引发欧债危机2的一个原因。所以要解决欧元区当前的经济问题,短期内的政策目标是摆脱危机影响,迅速恢复经济;而长期的政策目标应该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也为我国提供了警示,在工业化体系已经建立完整、面临产业发展道路选择的今天,我国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保证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张江瑜[9](2013)在《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霸权》文中提出肇始于2009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三年有余,时至今日,在欧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欧元区已逐渐摆脱危机,欧洲一体化重新走向正轨。本次欧洲主权债为危机的发生,与欧元区国家的内部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但是,其外部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主要从美国的金融霸权视角来分析美国的金融霸权对欧洲的影响,特别是在本次欧洲债务危机中的作用。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形成了多领域、多方位和多层次的霸权体系。金融霸权是美国主要霸权形式之一,也是美国维系其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最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内形成了巨大的优势。但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欧洲一体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金融一体化,欧元也随之诞生。这使得美国感到来自欧洲一体化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压力,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欧元的出现使得美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促使美国开始调整和改变原有策略,逐步在战略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欧洲一体化展开制约和阻碍。而本次欧债危机的发生前后美国的种种措施从深层次体现出美国的这种战略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霸权金融霸权的形成与机制,从理论和现实阐述了美国的霸权和金融霸权的思想与实践。继而从欧洲一体化和欧元的诞生说起,说明欧洲一体化和欧元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挑战。具体到本此欧债危机,则分析了欧债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以及蕴藏其中的美国因素,论述了美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获得的战略利益和连带损失,并推导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美国霸权在后欧债危机时代的走向。本文认为,欧债危机对欧洲一体化带来了暂时的影响,但对欧洲一体化的长远趋势来说,是一个发现和纠正问题的机会,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继续走向深度融合。与此同时,美国霸权的衰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在欧债危机之后,美国的金融霸权不仅要面临欧元区的挑战,而且会遭受新兴市场国家的强有力的挑战。文章最后从本此欧债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中提出了对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应该避免欧洲国家的高福利模式,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要重视政府债务问题,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安全稳健地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形成与经济地位相对称的金融力量,逐步肩负起大国责任,真正实现金融领域的“中国梦”!

岳云霞[10](2012)在《巴西,一块金砖在褪色》文中研究指明部分薄弱环节的变化速度超出政策预期,最终累及经济全局。具体而言,农业和制造业的下滑最快且最明显,也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其中,农业部门的震荡幅度较大,中国等主要需求方经济减缓是其萎缩的直接诱因。制造业的萎缩则与巴西长期以来的"去制造业化"趋势有关。

二、美国经济下滑累及全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经济下滑累及全球(论文提纲范文)

(1)深度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界定研究对象
        一、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界定
        二、行业深度对外开放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深度开放、要素配置优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第三节 关于深度开放对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及路径
    第四节 关于企业和行业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行业发展驱动力与生产技术升级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二、消费升级、制成品需求结构与产出效率提升
        三、土地成本倒逼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
    第二节 深度开放、国际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一、深度开放与产业融合有利于缩小技术差距
        二、出口篮子技术复杂度与制造行业结构升级
        三、国际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四、自由贸易引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
        一、扩大投资和减低生产成本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外资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产出率的提升效应
        四、促进基础设施完善与提高资本共享率
        五、跨国人力资本溢出效应
    第四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
        一、境外市场回报对生产行为的激励作用
        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三、FDI与ODI之间的双向促进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业升级的衡量、深度开放的测度及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一节 变量测度
        一、行业深度开放的度量
        二、制造业行业技术复杂度的度量
        三、其他控制变量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出口情况与技术复杂度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财务数据统计
    第四节 世界各国制造业技术复杂度比较
    主要统计量表
第五章 实证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第一节 HCW反事实检验法控制内生性问题
        一、合成虚拟控制组
        二、弹性网Elastic-Net自动筛控制组对象
    第二节 实证模型构建
第六章 深度开放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估计
    第一节 深度开放政策的内生性检验
        一、中国制造业技术复杂度的反事实检验
        二、弹性网Elastic-Net筛选法
    第二节 国际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估计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2)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节 确定基调: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新工党”政府对欧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疑欧主义”: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特征及其根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对欧盟政策的背景和外交理念
    第一节 卡梅伦联合政府的执政背景
    第二节 英国国际角色定位的重要调整
    第三节 自由保守主义:卡梅伦联合政府外交理念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新定位:卡梅伦政府与欧盟防务合作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 独特的角色:英国对欧洲防务合作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脱离介入: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防务合作方针的调整
    第三节 英国与法国防务合作的加强
    第四节 对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政策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疑欧”的发展:卡梅伦政府对欧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关于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争议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与英欧分歧的公开化
    第三节 “疑欧”新动力:卡梅伦政府与美欧自贸协定谈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疑欧”还是“脱欧”?卡梅伦政府与欧盟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初露端倪:联合政府执政之初的对欧政策
    第二节 英欧关系新危机: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
    第三节 “脱欧”还是筹码?卡梅伦“留/脱欧”全民公投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投“脱欧”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公投“脱欧”:民粹主义的胜利?
    第二节 英欧关系的未来模式
    第三节 英国“脱欧”与英美特殊关系
    第四节 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3)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2.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2.1.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2.1.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2.1.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2.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2.2.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2.2.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2.2.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2.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2.3.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2.3.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2.3.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3.2.1 相互依赖理论
        3.2.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3.2.3 经济博弈论
    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3.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3.3.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3.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3.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3.4.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3.4.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4.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4.1.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1.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4.1.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4.1.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2.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4.2.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4.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4.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4.3.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4.3.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4.3.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4.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4.4.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4.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5.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5.1.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5.1.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5.1.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5.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5.2.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5.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5.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5.3.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5.3.2 美国-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5.3.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5.3.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6.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6.1.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6.1.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6.1.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1.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6.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6.2.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6.2.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6.2.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6.2.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6.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6.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6.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6.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6.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6.4.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7.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7.1.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1.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7.2.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7.2.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7.2.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7.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7.3.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7.3.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7.3.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8.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8.1.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8.1.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8.1.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8.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8.2.1 积极引进外资,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8.2.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8.2.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8.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8.3.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8.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8.4.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8.4.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8.4.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9.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9.1.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9.1.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9.1.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9.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2.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9.2.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9.2.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9.3.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9.3.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9.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9.4.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9.4.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9.4.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附录 2: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4)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产业安全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产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研究综述
        1.2.3 对前期产业安全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 产业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解析
    2.1 关于产业安全主体的辨析
        2.1.1 产业的定义及其特征
        2.1.2 产业安全系统的定义
    2.2 产业安全系统特征辨析
        2.2.1 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
        2.2.2 产业安全系统的国民性
        2.2.3 产业安全系统的多维度
        2.2.4 产业安全系统的突现性
        2.2.5 产业安全系统的反直觉行为
        2.2.6 产业安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3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及政府监管体系
        2.3.1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描述
        2.3.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描述
    2.4 小结
3 产业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 贸易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1 贸易竞争中的国民利益
        3.1.2 贸易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2 投资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2.1 内生的资本外溢
        3.2.2 投资竞争的贡献
        3.2.3 投资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3 要素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3.1 纵向要素竞争
        3.3.2 横向要素竞争
        3.3.3 要素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4 解析要素流动结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3.4.1 关于要素流动结构分类的探讨
        3.4.2 流动结构与产业活动的组织
        3.4.3 优化流动结构的方向性解析
    3.5 小结
4 国家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4.1 管窥国家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4.2 应运而生的国家竞争环境评估
    4.3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优劣概论
        4.3.1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优势
        4.3.2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隐患
    4.4 国家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4.5 小结
5 危机竞争状态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5.1 危机的存在及其特征
    5.2 危机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5.3 危机投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5.3.1 市场危机
        5.3.2 产业危机
    5.4 小结
6 全球化对产业安全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6.1 全球化对系统环境的影响
        6.1.1 全球化重塑世界格局
        6.1.2 全球化重塑世界之痛
        6.1.3 全球化更追求自由化
    6.2 全球化经济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6.3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归宿探析
    6.4 小结
7 主要国家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1 产业安全视角的政府监管分类
    7.2 美欧印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2.1 美国监管的突出领域
        7.2.2 欧盟监管的突出领域
        7.2.3 印度政府的监管实践
        7.2.4 借鉴美欧印的监管实践
    7.3 我国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3.1 政府监管体系的嬗变
        7.3.2 监管进化的突出领域
        7.3.3 嵌入式改良监管体系
    7.4 小结
8 系统完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8.1 完善对贸易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1.1 贸易竞争监管的内容
        8.1.2 维护合理的贸易结构
        8.1.3 统一内外贸监管法规
    8.2 完善对投资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2.1 投资竞争监管的内容
        8.2.2 放开汇率优化投资环境
        8.2.3 完善金融体系保持货币政策稳健
    8.3 完善对要素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3.1 要素竞争监管的内容
        8.3.2 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
        8.3.3 推行支持创新的积极财政
    8.4 完善产业安全依存的国家竞争环境
        8.4.1 优化基本制度环境
        8.4.2 经略国际社会环境
    8.5 完善对危机竞争的管控机制
        8.5.1 危机竞争和危机预警的本质
        8.5.2 危机竞争下反直觉行为的实现
    8.6 小结
9 提高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
    9.1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效能评价
        9.1.1 监管体系理想状态与设计标准
        9.1.2 监管体系行为有效性评估模型
    9.2 升级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9.2.1 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分布
        9.2.2 集成各部门政府监管职能
    9.3 大数据化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9.3.1 我国产业安全数据库分布
        9.3.2 建立国家产业安全数据库
    9.5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凯恩斯主义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应用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二) 主要经济体救市政策评析
        (三) 应对金融危机的可行途径
    三、 研究方法与文章架构
    四、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二、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三、 流动性偏好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政策概述
        一、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概述
        (一) 财政政策工具
        (二) 财政政策类型
        二、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概述
        (一) 货币政策工具
        (二) 货币政策类型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经济效应
        一、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
        (一)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
        (二)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三) 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
        二、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一) 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二) 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应用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第二节 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一、 经济刺激计划
        二、 金融援助计划
        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第三节 欧洲各国的救市策略
        一、 《欧洲协调行动声明》与《欧洲经济复苏计划》
        二、 欧洲中央银行的救市措施
    第四节 日本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 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
        二、 日本政府的财政政策
    第五节 中国的危机救助政策
        一、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 积极的财政政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主要经济体产生的正效应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的正效应
        一、 金融市场流动性迅速增加
        二、 实体经济稳步回升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欧洲经济产生的正效应
        一、 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
        二、 促进经济复苏和提振市场信心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日本经济产生的正效应
        一、 推动出口上升和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
        二、 失业率下降和经济回暖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正效应
        一、 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 国内需求逐步增加、经济形势总体好转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主要经济体产生的负效应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的负效应
        一、 货币供给扩张导致通胀风险加大
        二、 巨额美国国债扩大债务违约风险
        三、 大量资金注入引发金融机构道德风险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欧洲经济产生的负效应
        一、 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
        二、 货币竞相贬值阻碍欧洲经济复苏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日本经济产生的负效应
        一、 零利率政策导致国内资本流失、资源配置扭曲
        二、 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资产泡沫风险
        三、 债务负担沉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效应
        一、 外币持续贬值导致出口贸易受挫
        二、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三、 国际游资流入引发金融市场过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一、 建立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二、 建立完善的国际货币清算体系
    第二节 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 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
        二、 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的各项功能
    第三节 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一、 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
        二、 加强各国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青岛航运金融服务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技术路线
    0.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0.4.1 创新点
        0.4.2 研究不足
1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航运金融的概念及业务类型
        1.1.1 航运金融的含义
        1.1.2 航运金融的业务类型
    1.2 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1.2.1 航运金融服务的机理和作用
        1.2.2 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1.3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3.1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1.3.2 航运中心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
2 宏观调控政策对航运金融的影响分析
    2.1 财政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2.1.1 财政政策分析
        2.1.2 财政政策对航运金融业的影响
    2.2 货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2.2.1 货币政策分析
        2.2.2 货币政策对航运金融业的影响
    2.3 信贷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2.3.1 信贷政策分析
        2.3.2 信贷政策对航运金融的影响
    2.4 小结
3 航运金融国内外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3.1 国内航运金融发展情况
        3.1.1 上海
        3.1.2 香港
    3.2 国外航运金融发展情况
        3.2.1 伦敦
        3.2.2 纽约
        3.2.3 东京
        3.2.4 新加坡
    3.3 航运金融国内外发展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3.3.1 航运业的盛萎与全球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
        3.3.2 航运业的发展与金融业的支持密不可分
        3.3.3 航运业与金融业相辅相成且反馈增益
        3.3.4 航运金融需要航运服务业集聚
        3.3.5 航运金融化对航运业的影响愈趋显着
        3.3.6 航运金融对政府的显性依赖
    3.4 小结
4 青岛港及其航运金融发展分析
    4.1 青岛港基本情况
        4.1.1 青岛港的历史积淀
        4.1.2 青岛港的发展态势
        4.1.3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
        4.1.4 青岛出口加工区和经济开发区
    4.2 青岛港及其航运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小结
5 青岛航运金融服务产品设计
    5.1 青岛航运金融服务产品设计目标
    5.2 青岛航运金融服务产品设计策略选择
        5.2.1 建设期港口需求及产品策略
        5.2.2 成熟运营期港口需求及其产品策略
        5.2.3 产业扩张期港口需求及其产品策略
    5.3 青岛航运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实施方式
        5.3.1 实施方式之一——多元化融资和资产管理
        5.3.2 实施方式之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商品融资质押监管业务
        5.3.3 实施方式之三——航运业运杂费电子化支付平台
    5.4 小结
6 青岛航运金融服务产品应用案例分析
    6.1 应用案例之一——QQCTU融资项目设计
    6.2 应用案例之二——QQCTN码头开发和装备融资项目设计
    6.3 应用案例之三——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及青岛前湾新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融资设计
    6.4 应用案例之四——QQCT补充下属子公司的中长期营运资金
    6.5 应用案例之五——QQCT航付通方案设计
    6.6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 ——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1.1 美国经济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危害全球
        1.1.2 欧元区深陷主权债务危机
        1.1.3 欧元区物质生产部门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1.3.1 虚拟经济的定义和范围
        1.3.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3.3 虚拟经济核算
        1.3.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1.3.5 文献述评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类
        2.1.1 国民经济三分法
        2.1.2 划分实体经济和服务业
        2.1.3 划分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
        2.1.4 对所有国民经济活动的分类
    第二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2.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总述
        2.2.2 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
        2.2.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不平衡关系
        2.2.4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逐渐背离
    第三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总量关系模型
        2.3.1 模型假设
        2.3.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关系模型
        2.3.3 模型稳定性分析
        2.3.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总量关系分析
        2.3.5 模型结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 欧元区概况
    第二节 欧元区核心国家
        3.2.1 德国
        3.2.2 法国
    第三节 欧元区边缘国家
        3.3.1 希腊、葡萄牙、意大利
        3.3.2 爱尔兰、西班牙、塞浦路斯
    第四节 欧元区其他国家
        3.4.1 斯洛伐克
        3.4.2 芬兰
        3.4.3 卢森堡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欧元区两大核算体系总量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与MPS
        4.1.1 SNA简介
        4.1.2 MPS简介
        4.1.3 SNA与MPS的区别
        4.1.4 用两大体系指标的比较来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量指标的转换方法
        4.2.1 生产法
        4.2.2 收入法
        4.2.3 支出法
        4.2.4 三种方法的平衡
    第三节 欧元区两大核算体系总量指标的对比
        4.3.1 测算示例
        4.3.2 各国两大核算体系总量指标的对比
    第四节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发展的测算
        4.4.1 各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发展的测算
        4.4.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五节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短期波动性的测算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产业关联分析
    第一节 投入产出关联系数
        5.1.1 投入产出流量表
        5.1.2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关联系数
        5.1.3 投入产出关联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欧元区虚拟经济关联系数测算
        5.2.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都减弱的国家
        5.2.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前向关联减弱的国家
        5.2.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后向关联减弱的国家
        5.2.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均无明显减弱的国家
    第三节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就业贡献的测算
        5.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就业贡献的纵向比较
        5.3.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就业贡献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实证测算结果总结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平衡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欧债危机
        6.1.1 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6.1.2 欧债危机的原因
        6.1.3 欧债危机原因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其他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第一节 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7.2.1 对欧元区的政策建议
        7.2.2 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霸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论文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 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创新性
第一章 霸权理论与美国的金融霸权
    第一节 霸权理论综述
        一、 西方的霸权理论
        二、 中国的霸权理论
        三、 金融霸权的理论
    第二节 美国的金融霸权
        一、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二、 美国对国际流动金融资本的控制
        三、 美国对国际金融组织的控制
第二章 欧洲一体化和欧元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挑战
    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意义
        一、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二、 欧元的诞生与发展
        三、 欧元对欧盟经济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节 欧洲一体化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及欧元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影响
        一、 欧洲一体化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二、 欧元对美国金融霸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与美国因素
    第一节 欧债危机发展历程
        一、 欧债危机的缘起和发展
        二、 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欧元危机
        三、 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欧债危机背后的美国因素
        一、 美国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战略遏制
        二、 欧债危机中的美国因素
第四章 美国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霸权收益及损失分析
    第一节 美国在欧债危机中的收益
        一、 美国在欧债危机中的政治收益
        二、 美国在欧债危机中的经济收益
    第二节 欧债危机对美国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一、 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
        二、 欧债危机对美国出口的影响
        三、 欧债危机对美国企业融资的影响
第五章 欧洲债务后危机时代欧洲一体化及美国金融霸权的走向
    第一节 欧债危机后欧洲一体化的走向与趋势分析
        一、 对部分国家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分析
        二、 危机后欧洲一体化走向分析
    第二节 欧债危机后美国金融霸权的走向
        一、 世界格局的多元发展化趋势与美国霸权衰落的必然性
        二、 欧债危机后美国金融霸权的走向
结语 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美国经济下滑累及全球(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视角[D]. 侯佳宁. 湖北大学, 2019(05)
  • [2]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D]. 马晓云. 南京大学, 2017(05)
  • [3]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06)
  • [4]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D]. 刘永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5]凯恩斯主义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应用及效应研究[D]. 刘天琪. 黑龙江大学, 2014(10)
  • [6]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影响[J]. 张立. 南亚研究季刊, 2013(04)
  • [7]青岛航运金融服务方案设计[D]. 张晓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8]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 ——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D]. 张凡. 南开大学, 2013(07)
  • [9]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霸权[D]. 张江瑜. 兰州大学, 2013(11)
  • [10]巴西,一块金砖在褪色[J]. 岳云霞. 社会观察, 2012(10)

标签:;  ;  ;  ;  ;  

美国经济衰退席卷全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