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优良树种——南渚的效益研究

水土保持优良树种——南渚的效益研究

一、水土保持优良树种——楠竹的效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黔府办函[2021]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29日

曾倩倩[2](2021)在《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洪江区国有林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与城区相连,林地资源分布于沅江两岸,主要管辖范围包含于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本文通过对洪江区国有林场189个风景林小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风景林质量等级;然后,运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进行视觉敏感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林分质量以及林业专题图叠加组织了经营类型;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竹林生态阈值估测模型,探讨竹林适宜保有量,在明确经营类型和竹林经营尺度的前提下,设计了风景林经营技术措施,为科学编制洪江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也为因地制宜健康经营森林、提高林分综合效益提供技术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风景林林分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中竹林扩张问题最突出。(2)根据风景林质量综合指数,将风景林等距划分为3个质量等级,其中,质量等级为“差”的风景林占比6.82%,为“一般”的风景林占比51.91%,为“优良”的风景林占比41.26%。(3)研究区按视觉敏感度分为视觉高敏感区、视觉一般敏感区和视觉低敏感区,通过叠加分析,共组织了 9种经营类型。(4)从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两方面进行生态阈值估测,得出研究区竹林适宜保有量为(64.53,68.57)&(81.47,86.89)公顷,现阶段竹林经营应以管控为主,维持现有规模为宜。(5)基于经营类型,共设计了管护、保育、抚育、提质改造4种经营措施类型,包括管护、限伐、竹林管控、抚育、改造、采伐、补植、混交林营造、病虫害防治等9种主要的经营技术措施。除必要的管护措施外,通过其他技术措施的调整组合,对不同质量的风景林按视觉敏感度采取不同程度的经营措施,在视觉敏感度高的风景林区营造特效核心景观,在视觉敏感度一般的风景林区营造增效景观过渡带,在视觉敏感度低的风景林区营造补效景观背景,以达到保质、提质、改质的风景林经营目的。

熊业明[3](2020)在《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咸宁市幕阜山铜钟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现了面源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生境破碎化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宜居型美丽乡村,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2019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加强“三江四山千湖”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幕阜山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幕阜山区的乡村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的重要抓手,对能否实现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脏乱、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如何依托幕阜山区的优势,开辟以生态为导向的乡村发展路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梳理了国内外乡村规划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乡村生态保护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重点研究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总结归纳乡村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之后又对生态振兴与美丽乡村进行概念解析,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等基础理论,最后提出生态导向下湖北省乡村规划目标、原则以及策略,为乡村生态保护规划的策略方法进行探索创新,同时就如何落实生态导向下的乡村规划提出了实施建议。通过对咸宁市幕阜山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分别从自然、人居、产业三个维度提出幕阜山乡村地区所面临的规划难题。并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幕阜山乡村规划策略,以期改善幕阜山乡村生态环境的总体水平,实现幕阜山乡村的绿色崛起,助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实证研究部分,选取了山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铜钟村作为策略实施对象,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乡村规划方案,使生态保护策略得以落地实施。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了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策略。

魏芳[4](2019)在《广西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新高度,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在全民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意识已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森林可持续经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有利功效,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的目的是为了在同一时期内对各类型的经营状况及生长变化趋势进行定期监测,从而采取必要的经营措施来引导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划分经营类型直接影响着森林经营管理的效果和水平。本文以广西广运林场的生态公益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广运林场2016年林地更新数据,分析了广运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并开展了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的组织和相应经营措施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的森林资源概况和主要因子结构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存在导致森林经营差异的可能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选取树种、森林起源、立地类型、经营目的(即亚林种)4个主要因子作为组织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的依据。(2)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的总面积为13189.8hm2,通过外业调查划分为1079个小班,其中包括10种树种、10种立地类型、2种森林起源、5个亚林种,先通过ArcGIS10.2.2提取生态公益林外业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并导出图层,再借助Microsoft Office Exce12010中的数据透视表对小班调查数据进行逐层分类统计整合,最终将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划分为24种经营类型。(3)在优化的24种经营类型的基础上,为各类型设计了对应的经营措施类型,即封山育林型、幼林抚育型、补植型、管护型、抚育间伐型、特种经营型、择伐型、经济利用型8种类型,然后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匹配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为各经营类型配套了行之有效的经营措施类型,形成完整的经营技术体系,便于在以后的工作、生产中可以根据经营类型的不同,采取与之相符的具体的经营措施。通过本研究,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体系基本形成,并以较科学的方式设计相应的经营措施,使林分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森林永续利用,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改善人类生态与社会环境的重大工程添上了一块基石。

王兰[5](2019)在《重庆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修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验旅游已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因其广阔壮丽的森林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旅游出行的热门选择。我国的森林公园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森林公园的规划利用又是以森林生态、生态美学、森林景观等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入规划过程,体现森林公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本文以重庆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森林公园研究的文献、实地调查、结合上期规划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从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基础现状条件入手,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结合当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重新确定了铁峰山森林公园的规划目标,适当调整了公园的总体定位,将公园定位为“以山地旅游为载体,森林康体疗养为核心,汽车露营为特色的城郊型亚高山生态森林公园”。2.根据森林公园规划编制规范的要求,结合上期规划内容,重新明确了森林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同时,增加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内容,挖掘并规划发展公园特有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生态文明建设。3.结合森林公园的地形地貌及文化背景,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将游憩活动加以整合,增设森林氧吧4处、汽车营地3处,使森林公园主题定位的具体内容得到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实践研究,期望为今后进行森林公园生态开发与景观规划提供更符合实际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赵永贵[6](2014)在《用生态学的观点论黎平林业发展的方向》文中研究指明指出了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黎平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提出了应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物产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以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黎平县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

肖庆业[7](2013)在《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是建国以来涉及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任务量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然而,各退耕区工程建设究竟处于什么水平?退耕还林工程究竟对各地产生了什么影响?下一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策略该如何制定?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工程的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研究不系统、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一致、不科学的现状严重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活动的现实指导作用。为此,本文在总结已有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及准确性,将当前热点的组合评价方法引入到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中,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模型。并利用组合评价法,对中国南方10个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调查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依据指导下,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内涵的深入理解,按照构建总体框架—理论预选评价指标—专家筛选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四个步骤,建立最终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共20项指标。2、应用组合评价方法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模型。首先对多种单一评价法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单一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而确定本文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四种单一评价方法。其次,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组合评价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一些常见的组合评价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平均值组合评价模型,从而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组合评价理论体系。3、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实证分析。本文在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中国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004018)课题的支撑下,以中国南方10个典型县为研究区,通过植被及林分调查、土壤调查、林地水文调查,收集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资料、统计资料、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总结材料及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资料、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对南方10个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静态、动态以及综合、分项细致的实证分析,得出10个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得分和排名,以及近五年发展变化态势,实证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各典型县退耕还林现状和潜力,及时了解各县域发展动向及发展趋势,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政策,有助于各县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退耕还林工程整体的健康发展。4、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结果,探讨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李爱[8](2013)在《开发楠竹产业,促进特困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是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楠竹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可持续的绿色产业、生态产品,对促进中方县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在分析中方县林业及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楠竹的特征、功能及价值,提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规划,依靠科技,加快培育资源,提高竹林质量等发展楠竹产业的对策。

王引乾[9](2012)在《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及其量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森林植被,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贵州省黎平县退耕还林典型植物配置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结合、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物种多样性、林草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林地水文特性方面的单项研究分析,利用市场替代法计算了生态效益价值并作了综合评价。根据本文研究调查,黎平县自退耕还林以来到2009年底退耕还林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工程实施区土壤侵蚀模数比工程实施前有显着下降。不同退耕还林植被配置模式的林下草本种类丰富但各林型下物种有显着差异性。杉木在促进林下物种多样性方面作用显着,麻栎×桤木和香椿×桤木混交林下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优于个别纯林模式;各退耕类型的乔灌层、草本层和枯落物生物量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而积累增大,各有差异,其中杉木林生物量最大,大部分退耕还林地林下草本生物量高于天然草地,有林地枯落物的积累有效减少了雨水对裸露地表的侵蚀,增强土壤抗蚀性。退耕还林地比农田的土体更加疏松,通气状况得到改善,土壤容蓄能力增加,形成了良好的植被-土壤循环结构;退耕还林形成的乔、灌、草立体复合结构有利于雨量时空分配进而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不同林种及林下草本和枯枝落叶对于截留降雨和调节水分入渗效果各异,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森林水文功能,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采用替代市场法等对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价值量计算,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660156万元,其中保护水资源效益价值为221148万元;保育土壤价值为1577万元;固碳制氧价值为415023万元;净化环境价值为299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为13742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为8366万元。

刘敏[10](2011)在《缙云山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是以“重庆北部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03A1802)”国家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为依托,主要对重庆缙云山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森林构建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本论文在重庆缙云山主要森林分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典型马尾松混交林,主要包括马尾松+广东山胡椒、马尾松+四川大头茶、马尾松+楠竹+山矾、马尾松+杉木+四川大头茶、马尾松+杉木+栲树、以及马尾松+山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6种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最优的马尾松林分配置结构,同时研究了各林分的土壤水文效应功能。对6种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分的林分特征、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分结构指标的胸径偏度和树高峰度系数中,马尾松+杉木+四川大头茶混交林长势较好,整体结构较合理;枯落物层中结果表明:马尾松+楠竹+山矾混交林的持水性能最好;通过对土壤水文状况和养分状况的主成分分析得出:马尾松+山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的得分均居首位。根据林地养分贫瘠化标准得知:6种不同类型马尾松模式混交林地中土壤贫瘠化状况中,土壤有机质均表现为肥沃,以速效N最为明显,除了速效P表现为轻度-严重贫瘠以外,速效N、K均为中度以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土壤水文生态层次结构模型,采用隶属度函数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最后应用理想点法对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进行了土壤水文效应功能评价,结果依次顺序为:马尾松+山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Ti=0.267)>马尾松+楠竹+山矾混交林(Ti=0.462)>马尾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Ti=0.562)>马尾松+杉木+四川大头茶混交林(Ti-0.647)>马尾松+广东山胡椒混交林(Ti=0.700)>马尾松+杉木+栲树混交林(Ti=0.825)。根据评价结果,马尾松+山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为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中土壤水文生态功能最优的森林群落。

二、水土保持优良树种——楠竹的效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土保持优良树种——楠竹的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风景林的定义
        1.2.2 风景林研究进展
        1.2.3 风景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1.2.4 风景林评价研究进展
        1.2.5 竹林扩张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2 因子分析法
        2.2.3 综合指数法
        2.2.4 空间视域分析技术
        2.2.5 回归分析法
        2.2.6 叠加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水文条件
        3.1.5 土壤条件
        3.1.6 植被类型
    3.2 风景林现状分析
        3.2.1 林分结构分析
        3.2.2 主要经营问题分析
4 风景林质量综合评价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风景林质量等级划分
5 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
    5.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与划分依据
        5.1.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5.1.2 经营类型划分依据
    5.2 经营目标
    5.3 经营区划
    5.4 立地条件
    5.5 管理类型
    5.6 视觉敏感度
        5.6.1 观测点选择
        5.6.2 空间视域分析结果
        5.6.3 视觉敏感度按小班统计
    5.7 风景林经营类型
6 风景林经营技术研究
    6.1 经营理念
    6.2 经营措施设计
    6.3 竹林适宜保有量研究
        6.3.1 生态阈值确定的基本思路
        6.3.2 生态阈值估测
        6.3.3 竹林适宜保有量
    6.4 风景林经营
        6.4.1 质量优良的风景林经营
        6.4.2 质量一般的风景林经营
        6.4.3 质量差的风景林经营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咸宁市幕阜山铜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发展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1.1.2 新时代下乡村规划提出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
        1.2.2 国内外实践研究
        1.2.3 总结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振兴
        2.1.2 美丽乡村
        2.1.3 生态振兴与美丽乡村的内在关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2.4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第3章 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策略
    3.1 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目标
    3.2 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原则
        3.2.1 自然为主
        3.2.2 量力而行
        3.2.3 发展适应环境
        3.2.4 因地制宜、突显特色
        3.2.5 生态成本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
    3.3 生态导向下湖北省乡村规划策略
        3.3.1 以“自然生态美丽”为核心目标
        3.3.2 以“人居环境美丽”为基本需求
        3.3.3 以“生态产业美丽”为经济基础
    3.4 生态导向下湖北省乡村规划实施建议
        3.4.1 规划编制建议
        3.4.2 实施过程建议
        3.4.3 实施保障建议
第4章 生态导向下的咸宁市幕阜山区乡村规划策略
    4.1 咸宁市幕阜山区基本概况
        4.1.1 地理交通
        4.1.2 人口情况
        4.1.3 自然条件
        4.1.4 旅游资源
    4.2 咸宁市幕阜山区乡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4.2.1 自然生态问题
        4.2.2 人居环境问题
        4.2.3 产业污染问题
    4.3 咸宁市幕阜山区乡村自然生态规划策略
        4.3.1 科学划定生态红线
        4.3.2 修复受损自然环境,恢复主要生态功能
    4.4 咸宁市幕阜山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4.4.1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4.4.2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4.5 咸宁市幕阜山区乡村生态产业规划策略
        4.5.1 传统产业生态转型
        4.5.2 发展生态绿色产业
第5章 生态导向下的咸宁市幕阜山区铜钟村规划实践
    5.1 铜钟村基本概况
        5.1.1 地理条件
        5.1.2 人口结构
        5.1.3 农业生产
    5.2 铜钟村规划方案
        5.2.1 生态保护规划
        5.2.2 人居环境规划
        5.2.3 产业发展规划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广西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森林分类经营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森林经营类型研究动态
        1.3.3 生态公益林森林经营类型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条件
    2.4 气候条件
    2.5 土壤条件
    2.6 植被概况
3 研究区生态公益林资源分析
    3.1 林种结构
    3.2 树种结构
    3.3 森林起源结构
    3.4 立地类型结构
    3.5 龄组结构
    3.6 生态公益林资源的特点
4 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的划分
    4.1 划分的指导思想
    4.2 划分的原则
    4.3 划分的依据选择
        4.3.1 树种
        4.3.2 立地类型
        4.3.3 森林起源
        4.3.4 经营目的
    4.4 划分的方法
        4.4.1 小班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4.4.2 建立数据透视表
        4.4.3 经营类型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4.5 命名方法
    4.6 稳定性
    4.7 划分的步骤与结果
        4.7.1 经营类型划分的第一个层次
        4.7.2 经营类型划分的第二个层次
        4.7.3 经营类型划分的第三个层次
        4.7.4 经营类型划分的第四个层次
5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的设计
    5.1 设计的原则
    5.2 设计的结果
    5.3 经营类型配套经营措施
    5.4 经营措施类型的分布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重庆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修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公园规划理论研究
    2.1 森林公园概述
        2.1.1 森林公园的概念
        2.1.2 森林公园的分类
        2.1.3 森林公园的功能
        2.1.4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
    2.2 森林美学理论
    2.3 森林生态理论
    2.4 森林景观理论
第三章 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区位关系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土壤类型
        3.1.5 水文
        3.1.6 植被
    3.2 历史沿革
    3.3 现状
        3.3.1 森林公园建设情况
        3.3.2 森林公园旅游现状
    3.4 社会经济条件
    3.5 SWOT分析
        3.5.1 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5.2 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6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
        3.6.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调查
        3.6.2 生态环境评价
第四章 森林公园修编规划
    4.1 上期规划概述
        4.1.1 对上期规划的评价
        4.1.2 上期规划实施情况
    4.2 总则
        4.2.1 规划修编依据
        4.2.2 规划分期
        4.2.3 发展目标
        4.2.4 性质与定位
        4.2.5 指导思想
        4.2.6 规划原则
    4.3 总体布局
        4.3.1 总体规划
        4.3.2 功能区划
        4.3.3 景点规划
    4.4 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4.4.1 规划原则
        4.4.2 森林景观现状
        4.4.3 森林景观规划
        4.4.4 森林管护措施
    4.5 森林公园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4.5.1 规划原则
        4.5.2 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
        4.5.3 生态环境保护
        4.5.4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4.5.5 重要景点保护
    4.6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4.6.1 规划原则
        4.6.2 生态文化建设重点
        4.6.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4.7 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4.7.1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
        4.7.2 游憩项目策划
        4.7.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4.7.4 游线组织规划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用生态学的观点论黎平林业发展的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黎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3 深刻理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性和协调性
4 黎平林业的振兴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方向
    4.1 借鉴木材培育理论, 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
    4.2 加大“两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4.2.1 茶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4.2.2 油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4.3 加快珍贵树种发展是维护木材供应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4.4 加强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 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4.5 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 建设以天然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
        4.5.1 大力恢复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
        4.5.2 建设好自然保护区, 繁荣亚热带的生物种源
        4.5.3 建设好生态防护林
    4.6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4.7 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7)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线路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公共政策学理论
    2.3 恢复生态学理论
    2.4 系统科学理论
    2.5 生态经济学理论
    2.6 外部性理论
    2.7 公共产品理论
    2.8 绿色发展理论
3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基本状况
    3.1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程
        3.1.1 试点阶段
        3.1.2 全面启动阶段
        3.1.3 优化调整阶段
        3.1.4 成果巩固阶段
    3.2 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标
        3.2.1 生态目标
        3.2.2 社会经济目标
    3.3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3.1 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3.3.2 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3.4 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简况
        3.4.1 生态效益
        3.4.2 社会经济效益
4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框架
        4.1.1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4.1.2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4.1.3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1.4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5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4.2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评价指标的理论预选
        4.2.2 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4.2.4 评价指标的内涵
5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单一评价方法
        5.1.1 单一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5.1.2 单一评价方法介绍
        5.1.3 单一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1.4 本文所选用的单一评价方法
    5.2 组合评价方法
        5.2.1 组合评价法简介
        5.2.2 组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5.2.3 组合评价方法优缺点
        5.2.4 几种组合评价方法介绍
        5.2.5 几种组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2.6 本文所选用的组合评价方法
        5.2.7 基于平均值法的组合评价基本思路
6 研究区基本状况与各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简析
    6.1 研究区基本状况
        6.1.1 研究区分布
        6.1.2 研究区基本状况
    6.2 研究方法
        6.2.1 生态效益研究方法
        6.2.2 经济与社会效益研究方法
    6.3 研究区各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1 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2 湖北秭归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3 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4 江西信丰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5 湖南慈利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6 广西平果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7 云南巧家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8 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9 海南儋州市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3.10 安徽全椒县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简析
    6.4 研究区各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1 洪雅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2 秭归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3 合川区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4 信丰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5 慈利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6 平果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7 巧家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8 黎平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9 儋州市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6.4.10 全椒县退耕还林主要指标计算
7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实证分析
    7.1 分析方法
        7.1.1 有序样品聚类分析
        7.1.2 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7.2 研究使用的软件及其特点
        7.2.1 SPSS
        7.2.2 DPS
        7.2.3 EXCEL
    7.3 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3.1 生态效益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3.2 经济效益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3.3 社会效益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3.4 综合效益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3.5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Kendall一致性系数分析
    7.4 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4.1 生态效益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4.2 经济效益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4.3 社会效益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4.4 综合效益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7.4.5 综合效益水平变动情况分析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理论研究方面
        8.1.2 实证研究方面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思路
        8.2.2 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主要策略
    8.3 本文的创新之处
    8.4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及其量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及土壤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及其他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3.1 工程建设情况
        2.3.2 取得的初步效益分析
        2.3.3 退耕还林典型技术模式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林分及群落调查
        3.2.1 林分环境调查
        3.2.2 群落特征调查及计算方法
        3.2.3 生物量调查及计算方法
    3.3 土壤调查
        3.3.1 土壤剖面调查
        3.3.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3.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3.4 林地水文调查
        3.4.1 林冠层截留
        3.4.2 枯落物容水量
4. 黎平县退耕还林地群落特征研究
    4.1 不同退耕还林地林下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分析
    4.2 不同退耕还林地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4.3 不同退耕还林地植物生物量对比
        4.3.1 退耕还林地不同林种乔灌层生物量对比分析
        4.3.2 退耕还林地林带间草本层生物量对比分析
        4.3.3 退耕还林地枯落物生物量对比分析
5. 黎平县退耕还林地土壤效应研究
    5.1 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1.1 对土壤容重、含水率的影响
        5.1.2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5.1.3 对土壤机械组成及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5.2 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2.1 土壤有机质含量
        5.2.2 土壤全量N、P、K含量
        5.2.3 对土壤有效N、速效P、速效K的影响
6. 黎平县退耕还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6.1 不同退耕还林地生物截留量
        6.1.1 不同退耕还林地乔灌层截留效应
        6.1.2 不同退耕还林地草本层截留效应
        6.1.3 不同退耕还林地枯枝落叶水容量对比
    6.2 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渗透性测定
7. 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量化评价
    7.1 保护水资源价值
        7.1.1 涵养水源价值
        7.1.2 净化水质价值
        7.1.3 保护水资源价值
    7.2 保育土壤价值
        7.2.1 减少泥沙淤积价值
        7.2.2 减少泥沙滞留价值
        7.2.3 减少养分流失价值
        7.2.4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7.3 固碳制氧价值
        7.3.1 固碳价值
        7.3.2 制氧价值
        7.3.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7.4 净化环境价值
        7.4.1 吸收SO_2价值
        7.4.2 滞尘价值
        7.4.3 净化环境价值
    7.5 改善小气候价值
        7.5.1 降低温度价值
        7.5.2 保护农田价值
        7.5.3 退耕还林改善小气候价值
    7.6 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7.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8. 结论和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缙云山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马尾松混交林营造历史回顾
    1.3 土壤水文研究进展
    1.4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植被
    2.6 社会经济情况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林分结构测定方法
        3.2.2 林分枯落物测定方法
        3.2.3 土壤水文测定方法
        3.2.4 土壤养分指标测定方法
        3.2.5 物种多样性指标测定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马尾松林分特征
    4.1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树种组成
    4.2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树高胸径分布特征
    4.3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生物多样性
        4.3.1 乔木层生物多样性
        4.3.2 灌草层生物多样性
        4.3.3 群落总体生物多样性
        4.3.4 生物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5 马尾松不同树种混交林生态水文特征
    5.1 枯落物水文特征
        5.1.1 枯落物储量特征
        5.1.2 枯落物持水特征
        5.1.3 枯落物吸水特征
        5.1.4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对枯落物影响分析
    5.2 土壤水文特征
        5.2.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特征
        5.2.2 土壤贮水性特征
        5.2.3 土壤入渗特征
        5.2.4 土壤入渗与十壤物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5.2.5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对土壤水文的影响
        5.2.6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水文特征评价
    5.3 土壤养分特征
        5.3.1 士壤PH值和有机质分析
        5.3.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析
        5.3.3 土壤全量和速效量养分的含量分析
        5.3.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5.3.5 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
        5.3.6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3.7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养分特征评价
    5.4 小结
6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生态水文特征评价
    6.1 体系指标构建
    6.2 模型结果分析
    6.3 评价结果分析
        6.3.1 指标标准化结果
        6.3.2 权重确定结果
        6.3.3 评价结果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水土保持优良树种——楠竹的效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D]. 曾倩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生态导向下的湖北省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咸宁市幕阜山铜钟村为例[D]. 熊业明.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广西广运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研究[D]. 魏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5]重庆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修编研究[D]. 王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用生态学的观点论黎平林业发展的方向[J]. 赵永贵. 绿色科技, 2014(11)
  • [7]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 肖庆业.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8]开发楠竹产业,促进特困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J]. 李爱. 中国水土保持, 2013(02)
  • [9]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及其量化评价研究[D]. 王引乾.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10]缙云山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 刘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水土保持优良树种——南渚的效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