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诗艺比较研究

“三曹”诗艺比较研究

一、“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兰[1](2020)在《曹植乐府诗研究》文中提出As the "hero of jian an",cao zh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ian an perio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he study of cao zhi and his works has never been cut off.Cao zhi’s works are rich in categories and hig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while his yuefu poems take a large proportion in his poems and have high achievements,which cannot be ignored.The most frequent and thorough research on cao zhi’s yuefu poems is the literatization of his yuefu,that is,the innovation of his yuefu poems.However,his literary achievement was not achieved overnight,but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akes the simu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work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s the focus,and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try,namely its characteristics.This thesis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mainly describes cao zhi’s life experience,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ao zhi’s works.First of all,the introduction of cao zhi’s life stor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his yuefu poems were created almost in the later period.Secondly,a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cao zhi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ao zhi’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o determine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is yuefu poems,focusing on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existing yuefu poems of cao zhi 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cao zhi’s creation of yuefu poems.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themes and content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and divid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banquet poems,female poems,fairy poems and epic poem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to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respectively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the acceptance of cao cao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iterati of the same period,and then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mulated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use of allusions,the conversion of vulgarities into elegance,and the musicality,which is conducive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is yuefu poems.

韩梅[2](2019)在《家族文学视野下的阮瑀、阮籍文学研究》文中提出陈留阮氏是魏晋时兴起的大族,阮瑀、阮籍父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阮氏家族的文学成就,父子二人在文学史上皆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地位和文学影响力。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抉择,使得父子二人在情感内容的表达上与艺术特色的表现上展示出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又因为二人继承了来自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和文学熏染,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与继承性。本文旨在从阮瑀、阮籍的文学研究过程中探寻阮氏家族文学的继承性和阮瑀、阮籍父子文学的独特性。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梳理阮氏家族和阮瑀、阮籍父子二人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本文不足之处。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风的变化,探讨阮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情况以及其家族的文化特征。第二章内容包括阮瑀的生年、仕宦经历;父子二人作品流传情况、作品真伪及存目辑佚考;从父子二人的交游考中探究其性情变化以及文学风格。第三章对二阮的诗歌进行分析,分析其诗文中的“首阳情怀”;从“迁逝感”和“忧患意识”两方面探究二阮诗歌内容的不同,力求探寻其诗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整体上把握二阮诗风的异同特征及其生成原因。第四章从二阮的文、赋着手,论述二阮音乐赋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爱情赋中的情感书写以及对“高唐神女”系列赋作的继承与发展;书记文中的纵横之气以及“以气运词”的表达方式。结语部分总结陈留阮氏的历史地位,以阮瑀、阮籍的文学创作特征以及其作品的情感内容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从阮氏家族的文化教育出发,简要概述二阮的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殷思懿[3](2018)在《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文中提出生命意识是人对自我生命存在、生命价值和生命困境的情感态度与理性认识,它对文学创作起促进作用。汉末建安社会动荡,文人历经离乱,百感交集,文人个体意识觉醒,文学不再是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抒发感受的载体。板滞的四言诗和未成型的五言诗不能满足建安文人表现自我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短赋受到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视。曹植作为建安文学重要人物,他用赋表达人生理想和日常喜忧。他的赋吸收了诗的题材与抒情方法,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扩大了赋的表现范围。曹植在赋中记录了他对生命存在的思考,揭示了自我生命价值追求,在他影响下赋成为文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生命激情的重要文学载体,建安抒情短赋的创作蔚然成风。曹植作为建安出色的赋作家,将诗歌缘事而发的传统带到了赋中,他不仅在辞赋中表达个人志向,也描绘他与命运和专制强权的斗争。作者将独特的生命体验熔铸于赋作中,他用赋承载炽烈的情感与激荡的志气,达到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效果。后期曹植对人生价值的重估和对生死的放达豁达,为他的赋增添了哲思风采。纵观曹植多种类型的赋,尊生贵生思想、儒家式功业追求始终是其赋的主要内容。面对生命困境与政治困境,他借赋讽刺、反抗撕开了封建制度的伪饰。曹植夹杂着忧患与悲剧成分的生命意识反映到赋里,使曹植赋呈现出悲剧色彩,他对强权和命运的斗争乃至屈服产生了悲剧感。但是曹植赋中表达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英雄主义梦想的执着追求始终激励着后世文人。

许庆双[4](2017)在《三国文人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阶段之一,在此期间,传统的儒家经学式微,文士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不断强化,他们追求思想解放,精神自由,所以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式逐渐被打破,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曹魏、蜀汉、孙吴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建构了当时三国对峙、互动共存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在乱世之中绽放的文人其生存状态和理想人格都是极具文学、史学、美学价值的研究对象,下面简要概述本文关于三国文人各个章节的主要论述内容。第一章: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首先将本章研究的时段划分为东汉乱世、三国形成、三国鼎立、三分归晋四个阶段。二是三国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修书、观书、讲学。三是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三国的动乱促成了地理格局的变化,形成了三大文人集团:魏国之曹氏文人集团、蜀国之刘备文人集团、吴国之南方文人集团。四是总结了三国时期文人的三种结局:进入世途、漂泊迁移、不得善终。第二章:汉末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新的文学思潮,曹操稳定了北方,唯才是举,雅好文学的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共同参与创作,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曹操较为壮阔、积极;曹丕风格婉约、清丽;曹植前期骨气翩翩,后期宏肆沉痛。邺下文人诗歌中最突出的是“风”和“飞鸟”的意象,前者象征着内心悲凉的感情,后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士人阶层的政治理想,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与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第三章:诸葛亮本身是文人,他在潜藏时淡泊、辅政时忠心、失势后尽责,有着文人应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人格情怀。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映射到了他的作品之中,其文章叙事视角广、思想内涵深,语言上用词娓娓道来、淡定从容,情感上一唱三叹、委婉动人。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文人的理想,表现出了独特的气质。第四章:竹林七贤生活的时代,政治上混乱、社会上苦痛,正始名士罹难后,竹林七贤避世不世,成就了精神上的自由。七贤交游的地点主要在山阳旧居和嵇山别墅,郊游的时间范围从嵇康移居山阳至嵇康被诛,交游的性质是在乱世中因意气相投而结成的文人群体。魏晋风流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政治斗争的激烈使得老庄哲学成为显学,这种文士风流表现在行为上即为放诞任情、纵酒昏酣、吟啸山林。第五章:东汉末年,士族思想家们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家政治理念,比如夏侯玄率先提出调和道家任性自然与儒家纲常名教之间的矛盾;何晏在自己的经学着作中提出了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去改造传统的儒家观念;王弼大胆改革,正始玄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手中建构完成。从宏观上看,正始之音还包括偏重文学的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为阮籍、嵇康,阮籍对现实的超越,嵇康对心灵的超越,促进了这一时期从外向内的精神转向。第六章:三国时期的蜀国文学在发展上相对薄弱,其特点一是文体相对单一;二是文风质朴。东汉末年形成了荆州文人团体,荆州文人作品中饱含流寓文人的感伤情怀。吴国文学的特点,一是文体多样,主要以儒学为宗,四言诗、体物赋也得到发展;二是有地域特色,吴国文学的重要推手是江东之地的世家大族;三是风格质朴,这种相对的保守性更加侧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第七章:在充满了变动与纷争的时代中,三国时期的文人群体及其文学创作往往依据地域的不同,而有种种精神风貌与审美取向上的差异。同时,地域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以汝颍人士为代表的地域士大夫群体对儒家经典的叛离;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尽管被压制,却还是以支流的方式构成对主流的影响。第八章:本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方面是三国文人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为:第一,“清”的审美意蕴对后世文学意境营造的影响;第二,“风骨”促成了后代文学中苍凉劲健的格调;第三,“情”性关系着后世文人的抒情方式。另一方面是三国文人本身,不仅作为历史形象,还作为文学形象以不同面貌存在于后世作品中。

金秋[5](2016)在《近十年来曹植诗歌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关于曹植诗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以论文为主,其中涉及到曹植诗歌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而专题研究又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曹植诗歌内容分类研究;二是曹植诗歌思想和艺术性研究;三是曹植诗歌与他人比较研究;四是曹植诗歌艺术渊源和接受影响研究。

李志慧[6](2013)在《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为贵族而又极富文人之气。目前学术界对于三曹的研究着重为曹操的四言诗研究、曹丕的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曹植的五言诗方面及其赋的研究,对于其它方面关注者较少,尤其是关于三曹用典,学术界出现了相当长的空白时期,虽然这两年有些学者将目光转向用典,但是仅出现了个别对曹植诗赋用典的研究,从整体上看,对于三曹的用典研究力度仍是不够。本文主要从三曹诗歌用典这一角度窥探三曹的诗歌特点和作品所反映出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力图为研究三曹整体的文学创作以及建安乃至建安后的文学用典研究提供些许帮助。本文以统计方法分别整理三曹诗歌对经史子集的用典情况,梳理出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情况,并对其用典特点作了分析。论文分三章,三曹分别各一章。第一章是曹操诗歌的用典艺术研究。第一部分首次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曹操诗歌对前代典籍的用典概况,引用哪些典籍,用了多少次等。第二部分则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出其诗歌用典的特点。第三部分也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曹操诗歌用典与其对前代的继承情况及其鲜明的“题典”意识。第二章是曹丕诗歌的用典艺术研究。第一部分首次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曹丕诗歌用典概况,第二部分分析了曹丕诗歌用典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曹丕诗歌用典与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情况。第三章是曹植诗歌的用典艺术研究。第一部分也是首次以表格的形式介绍曹植诗歌用典概况,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曹植诗歌用典特点与表现,第三部分分析曹植诗歌用典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情况,着重分析了由民间乐府向文人乐府转变中曹植诗歌用典所起的重要作用。

王萍[7](2012)在《曹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安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更是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建安时期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而曹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现存诗歌有90余首,赋50余篇,文章表书信等散文120余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曹之翘楚。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且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先秦《诗》、《骚》的优秀文学传统,又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兼收并蓄,从内容与形式上两个方面丰富了诗赋,从而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建国以来,虽然对于曹植的研究有了许多方面的突破性拓展,但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依然还是体现在文本校注、作家作品研究,资料汇编上,且都以单篇论文为主,而研究曹植专着作则相对较少。作为一个乱世,建安既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伤痛,同时也卸掉了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人的觉醒”,人们纷纷寻找着自己的思想皈依。作为“群才之英”的曹植,其思想具有开放性、相济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他一生既执着于儒家追求“三不朽”,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又带有道家文化中全素葆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倾向,其次,还有侠文化中尚义、尚勇的个性特征。曹植的思想与人格特征是其不朽文学成就的基点,也是本文开篇之所在。汉魏汉魏六朝是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而曹植作为汉魏六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游仙诗、女性题材的诗歌与宴游诗是当时出现的三大题材,本文就以曹植的游仙诗与女性题材的诗歌为主,对其诗歌追源溯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曹植现存较为完整的辞赋共50余篇,其中歌功纪行一类赋作一方面说明汉大赋的题材内容在建安延续了它的影响的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是为建安赋作者的肺腑之言,而不能简单视为阿谀溢美之辞。娱宾游宴类是作为贵公子的曹植在“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的良好精神状态下创作的赋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感时咏物类作品占曹植赋作的1/2,都含一定的寄托于其中,是曹植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志的反映。再有曹植的怀思言志的辞赋之作,亦是其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读者理解其终其一生的功业思想与坎坷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与桥梁。以《洛神赋》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辞赋之作是曹植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空前绝后的“千古美文”,古今中外为之驻足观赏,赞叹不已。总之,曹植的辞赋整体成就高,它题材广泛,用辞赋来表现日常生活,感情生动,言辞优美,音韵和谐。曹植的散文是研究其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其儒道互补之思想,政治理想与不凡的军事见地在其散文中都有体现,尤其还是我们研究其文学思想与艺术理念的重要资料。曹植文学思想已经达到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水平,虽然他没有曹丕《典论·论文》那样的文学批评专着问世,但文学思想却相当丰富和成体系。因此,对曹植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必将使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王扬[8](2012)在《近三十年来曹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自古以来学者多关注其作为君王在国家政治中的作为,对其文学思想研究的不多。但随着学术界对曹丕诗文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其所处特殊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坛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理论着作《典论·论文》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曹丕也日渐为学者们关注。近年有许多论文对曹丕诗歌内容与艺术风格都提出了新见,肯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学者对曹丕的研究论着逐渐增多。近三十年来,有关曹丕的论着有十余部,而相关也研究论文也有三百余篇,其中关于曹丕文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就有二百余篇,曹丕的文学思想也由此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的研究方法,把全部研究成果划分为几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中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逐一分析,以便得出更合理、更客观、更符合作者写作意图的结论。本文通过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材料、信息搜罗、置于一定的主题之中,并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对有着相同或相似内容、观点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总结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展示出曹丕在我国古代文坛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着作对后世的影响,以期待对后人关于曹丕及其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和贡献的研究有所帮助。

胡波[9](2012)在《文学史视域下的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综观三曹的生命意识研究,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将三曹的生命意识研究放在文学史的领域下进行透视,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视域下对三曹生命意识进行研究,考察三曹生命意识对神话时期、《诗经》时期、先秦诸子时期、两汉时期生命意识的继承与发展,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经历、思想体系和个性特征分析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总结出三曹生命意识的异同。三曹的生命意识表现出对群体生命的关注、对死亡的理性态度、对生命密度和厚度的不懈追求的共同特征,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着共同的表达方式:雅好乐府。因为思想体系、个性等方面的不同,三曹又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意识:曹操的忧患意识、曹丕的生命悲伤情绪、曹植的生命主体化特征,也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三曹的生命意识及其表达对正始时期和其他时期的文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以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三曹生命意识的历史考察。将三曹生命意识形成之前的生命意识分四个阶段进行考察,即上古神话时期、《诗经》时代、先秦诸子时代、两汉时代。对生命意识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做总体关照,并总结梳理出三曹生命意识对四个阶段生命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共同特征。第二部分,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三曹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体系、个性等方面分析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三曹生命意识的不同特征及其表达。从曹操的忧患意识、曹丕的生命悲伤情绪、曹植的生命主体化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三曹不同的生命意识及其表达。第四部分,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的影响。从三曹生命意识对正始时期和其他时期的文人的不同影响分析三曹生命意识在文学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崔建荣[10](2011)在《曹植乐府“乖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乐府在魏晋时发生了变化,诗渐渐脱离了音乐的束缚,在性质、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诗与歌脱离并不是始于曹植,但对脱离歌以后诗歌的发展探讨最多、贡献最大的却是曹植。因此本文是对曹植乐府诗“乖调”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在曹植乐府诗之变上。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在绪论中,着力点在于对曹植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此论文研究意义的阐述。首先,综述学术界对曹植的研究成果,了解学术界对曹植诗文研究的现状和动态,以明确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文体的“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对先秦到曹魏诗歌演变轨迹的梳理,可明确曹植乐府诗在这个演变轨迹上的位置,从而定位曹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再次,论述了研究的意义,对曹植乐府诗“乖调”的探讨,有助于对古代诗歌文体演变的认识、对引起文体演变的环境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曹植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认识且对当代诗歌的研究也有启示意义。第二章、第三章论述曹植乐府诗“乖调”的具体表现,着眼点在曹植乐府诗的形式之变和内容之变两个方面。第二章分为三节,探讨了曹植乐府诗“乖调”在形式上的改变。包括曹植乐府诗向丽语的转变,曹植乐府诗对语词表现力的拓展,曹植乐府诗对语词音乐性的探讨。第三章分为两节,探讨了曹植乐府诗内容的改变和曹植乐府诗性质的变化两个方面。第四章论述了曹植乐府诗变化的原因。一种文体的转型不是靠个人完成的,是时代和集体选择的结果,个人只是加速了这种转型。首先,此章论述了汉末魏初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曹植乐府诗得以变化的大前提;其次论述了曹植个人的独特遭际和曹植个人良好的禀赋,这是曹植乐府诗得以改变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1)曹植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曹植生平及作品简介
    1.2 曹植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2章 曹植乐府诗概况及其创作背景
    2.1 曹植乐府诗概况
    2.2 曹植乐府诗创作背景
        2.2.1 时代对乐府的选择
        2.2.2 自身经历对乐府的选择
第3章 曹植乐府诗对前代作品的接受
    3.1 对汉乐府的模拟
        3.1.1 词章模拟
        3.1.2 意境模拟
        3.1.3 题材模拟
        3.1.4 模拟的原因
        3.1.4.1 环境因素
        3.1.4.2 思维惯性
        3.1.4.3 乐府客观局限性
    3.2 受曹操的影响
        3.2.1 篇章结构的影响
        3.2.2 情感抒发的影响
        3.2.3 诗歌风格的影响
        3.2.4 以旧题写新诗
    3.3 其他文人的影响
第4章 曹植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4.1 宴游诗
    4.2 女性题材的诗歌
    4.3 游仙诗
    4.4 咏史诗
第5章 曹植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5.1 典故的大量运用
    5.2 语言化俗为雅
    5.3 声调上的音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2)家族文学视野下的阮瑀、阮籍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不足
第一章 阮氏家族文学创作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汉末魏晋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阮氏家族主要成员创作情况
    第三节 阮氏家族文化特征
第二章 阮瑀、阮籍生平及作品辑录情况
    第一节 阮瑀生年及仕宦考
    第二节 阮瑀、阮籍作品考辨
    第三节 阮瑀、阮籍交游考
第三章 阮瑀、阮籍诗歌论
    第一节 二阮诗歌创作述略及首阳情怀
    第二节 二阮诗歌中的迁逝感与忧患感
    第三节 二阮诗风异同特征及其生成原因
第四章 阮瑀、阮籍文、赋论
    第一节 音乐赋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二节 爱情赋中的情感书写
    第三节 书记文中的纵横之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阮瑀诗辩误
    附录二 阮氏家族世系表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趋势的分析
第一章 曹植赋呈现的生命意识
    1.1 曹植赋的分类
        1.1.1 出征行旅赋
        1.1.2 借景抒情赋
        1.1.3 咏物抒情小赋与寓言赋
        1.1.4 爱情婚姻赋
        1.1.5 玄思赋
    1.2 曹植赋的生命意识
        1.2.1 时不我待、生年不永的生命感知
        1.2.2 建功立业、驱驰当世的价值追求
        1.2.3 天命无常、进退无路的生命困境
    1.3 曹植诗赋表生命意识全览
        1.3.1 三曹生命意识的差异
        1.3.2 曹植表体现的生命意识
第二章 曹植赋的悲剧感与生命意识
    2.1 悲剧感与生命意识
        2.1.1 产生悲剧感的条件
        2.1.2 构成悲剧感的成分
        2.1.3 悲剧感与生命力
    2.2 曹植赋生命意识中的悲剧感
        2.2.1 多重的悲剧冲突
        2.2.2 矛盾的悲剧性格
        2.2.3 普遍的悲剧命运
    2.3 曹植消解忧愁的方式
        2.3.1 以酒解忧
        2.3.2 以游仙、远游解忧
        2.3.3 以自我观照他人
第三章 曹植赋生命意识原因探究
    3.1 曹植的生命体验与忧生之嗟
        3.1.1 少年时期生年不永、功业未成的悲叹
        3.1.2 黄初年间恐祸激愤之愁
        3.1.3 太和时期重燃斗志、含恨而终
    3.2 儒道并存的生死观
        3.2.1 儒道生死观的特点
        3.2.2 儒道生死观对曹植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曹植赋篇目

(4)三国文人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一)三国时期历史文献
        (二)三国文学地域性研究
        (三)三国文人及群体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三国文学的起始年限
        (二)“文人”的界定
        (三)三国文人划分标准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一、三国历史的界定
        (一)三国分立时期
        (二)三国形成时期
        (三)三国鼎立时期
        (四)三国对峙走向统一
    二、三国时期文人生活状态表现
        (一)“文人”概念与《文苑传》形成
        (二)三国文人生活状态的主要形态
    三、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
        (一)魏国与曹氏集团文人
        (二)蜀国与刘氏集团文人
        (三)吴国与孙氏集团文人
    四、三国时期文人的结局
        (一)进入仕途
        (二)漂泊的生活
        (三)凄惨的命运
第二章 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集团
    一、邺下文人集团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催生新的文人精神
        (二)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三)曹氏集团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号召力
    二、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
        (一)曹氏父子的作品风格
        (二)邺下文人诗歌意象
        (三)曹氏父子及邺下文人集团对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诸葛亮的人格与文人理想
    一、诸葛亮简介
    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一)淡泊明志,立德修身
        (二)鞠躬尽瘁,忠心辅政
        (三)任人唯贤,廉洁奉公
        (四)勤政爱民,固本安民
        (五)不可而为,竭尽人谋
    三、诸葛亮文学作品及思想
        (一)《隆中对》之一统思想
        (二)《出师表》之用人之道
        (三)《答法正书》之法治思想
        (四)诸葛亮的文人理想
第四章 竹林七贤与文人风度
    一、竹林七贤考
        (一)知其人——竹林七贤生平简介
        (二)论其世——竹林交游的时代背景及具体情况
    二、七贤风流论
        (一)探其源——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
        (二)观其行——竹林七贤的风流之姿
第五章 正始时期文人的精神转向
    一、“正始时期”界说
    二、正始名士的精神追求
        (一)夏侯玄——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
        (二)何晏——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
        (三)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
    三、竹林文士的人格理想
        (一)阮籍——现实超越
        (二)嵇康——心灵超越
第六章 蜀吴亦有文学——南方文人的生活剪影
    一、蜀国文学概述
        (一)蜀国文学的表现
        (二)蜀国文学的特点
        (三)荆州文人群体
    二、吴国文学亦有风采
        (一)江东的开发与东吴的建立
        (二)南方文人与北方文人的融合
        (三)吴国文学的繁荣——以广陵文人群体为例
        (四)吴国文学的特点
第七章 三国文人群体化倾向与地域性分析
    一、三国文人群体化的根源与表现
        (一)三国文人的个体化境遇与群体重塑的内在逻辑
        (二)三国文人群体化的历史表现
    二、三国文人地域与政治文化的双向互动
第八章 三国文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审美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清”与后世文学的意境营造
        (二)“风骨”与后世文学的苍凉劲健的格调
        (三)“情”性脉脉的低回长吟
    二、后世文学中的三国文人
        (一)后世小说中的三国文人形象: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
        (二)后世诗歌中的三国文人
        (三)后世戏剧中的三国文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近十年来曹植诗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曹植诗歌整体研究
2 曹植诗歌专题研究
    2.1 曹诗诗歌内容分类研究
        2.1.1 曹植游仙诗研究
        2.1.2 曹植赠答诗研究
        2.1.3 曹植女性诗歌研究
        2.1.4 曹植其他类诗歌研究
    2.2 曹植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性研究
    2.3 曹植与他人诗歌的比较研究
    2.4 曹植诗歌的艺术渊源与接受影响研究

(6)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曹操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第一节 曹操诗歌用典来源情况表
    第二节 曹操诗歌用典的特点
        一、 摘录原句式的用典方式
        二、 化典为用与诗歌创新
        三、 “据事以类义”的事典运用方式
    第三节 曹操诗歌用典与其对前代传统的继承情况
        一、 曹操诗歌引经据典与对儒家思想传统的继承
        二、 曹操诗歌用典与对《诗经》和汉乐府传统的传承
        三、 曹操乐府诗题借古乐写时事的“题典”意识
第二章 曹丕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第一节 曹丕诗歌用典来源情况表
    第二节 曹丕诗歌用典艺术特点
        一、 以《诗经》为主的四言诗句的直接引用
        二、 善用事典以嵌合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节 曹丕诗歌用典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情况
        一、 曹丕诗歌用典与对诗骚传统的继承
        二、 曹丕诗歌用典与对汉乐府民歌风格的继承
第三章 曹植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第一节 曹植诗歌用典来源情况表
    第二节 曹植诗歌用典方式与特点
        一、 明用典故的多种方式
        二、 兼用经史子集之典而自然天成的用典风貌
        三、 用典“陌生化”与赋予意象新意
    第三节 曹植诗歌用典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情况
        一、 曹植诗歌用典与对风骚的继承
        二、 曹植乐府诗的“题典”意识与对乐府文学传统的继承
        三、 曹植诗歌用典与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古诗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曹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曹植研究述评
    二、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方法
第一章 曹植儒道互补之思想
    第一节 原始儒学精神对曹植思想的影响
        一、“三不朽”精神的建立
        二、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第二节 老庄思想对曹植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对曹植性格之影响
        二、曹植对道家思想态度的转变
    第三节 儒道互补思想影响下的诗人人格
第二章 曹植诗歌的美学特色
    第一节 体被文质的五言诗
    第二节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壮美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严正、弘毅之美
        二、庄骚影响之下的恣肆、幽邈之壮美
        三、典雅、和谐的中和美
    第三节 情兼雅怨的阴柔美
    第四节 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
第三章 曹植五言诗的女性题材写作
    第一节 曹植前期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曹植后期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曹植女性题材作品中女性视角之转换
    第四节 曹植“男子作闺音”作品兴起的原因
    第五节 曹植“男子作闺音”作品中的“怨情”
第四章 曹植的游仙诗
    第一节 神仙道教思想对曹植的影响
    第二节 曹植的游仙诗
    第三节 忧生与乐生——曹植的游仙诗表现出的生死观
    第四节 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第五节 坎壈咏怀的兴寄传统
    第六节 曹操、曹植的游仙诗比较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曹植“雅好慷慨”之审美倾向
    第一节 燕赵文化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 北方特有的物候特点
    第三节 战乱与灾疫
    第四节 中国文学悲怨传统之影响
    第五节 “实录”精神对曹植“雅好慷慨”审美倾向之影响
第六章 曹植辞赋散文研究
    第一节 曹植的辞赋
        一、感时赋
        二、咏物赋
        三、爱情婚姻赋
        四、曹植辞赋的抒情性
    第二节 曹植的文
        一、文约义雅的颂、赞、铭
        二、辞清而义显的章、表、令
        三、内容深刻,形式多彩的序与书
        四、通达圆融的论说文
第七章 曹植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文学价值论
        一、高度肯定诗赋作品的社会功能
        二、对两汉儒家诗教、名教思想的排斥
        三、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与重视
    第二节 文体论
    第三节 文学创作论
        一、雅好慷慨、触类而作
        二、神思论
    第四节 文学审美论
    第五节 文学批评论
        一、重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二、肯定创作的个性化与心灵化
        三、坚持正确的批评态度
        四、严于律己
    第六节 文与质的关系
        一、曹植对“质”的要求
        二、曹植对“文”的要求
        三、对声律的重视
    第七节 重视词采与炼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近三十年来曹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曹丕诗赋散文研究
    第一节 曹丕诗歌研究
        一、 曹丕的诗歌研究综述
        二、 曹丕的诗歌研究
    第二节 曹丕赋研究
第二章 曹丕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典论·论文》研究
        一、 《典论·论文》的特点与写作意图
        二、 《典论·论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曹丕文学思想研究
        一、 “文体论”
        二、 “文气说”
        三、 “不朽说”
        四、 “本同末异”论
第三章 曹丕思想研究
    第一节 文学观与文学批评思想
        一、 文学观
        二、 批评观
    第二节 曹丕的儒学、哲学、宗教思想思想研究
        一、 曹丕的儒学思想研究
        二、 曹丕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三、 曹丕的宗教学思想研究综述
第四章 关于曹丕及其与曹植和建安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文学着作中曹丕的形象及曹丕身世研究
    第二节 关于曹操、曹丕与曹植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曹丕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文学史视域下的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三曹生命意识的历史考察
    2.1 从对自然生命的重视到对群体生命的重视
    2.2 从对死亡的模糊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3 从原始生命抗争意识到对生命密度和厚度的不懈追求
第3章 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
    3.1 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
    3.2 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文化背景
    3.3 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影响
    3.4 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个性对三曹生命意识形成的影响
第4章 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
    4.1 曹操的忧患意识及其表达
    4.2 曹丕的生命悲伤情绪及其表达
    4.3 曹植的生命主体意识及其表达
    4.4 三曹生命意识在艺术形式上的表达
第5章 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的影响
    5.1 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对正始时期文人生命意识的影响
    5.2 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对其他时期文人生命意识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曹植乐府“乖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曹植研究综述
    二、西晋前诗歌的演变
    三、研究的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曹植乐府之“乖调”(上)
    第一节 曹植乐府诗向“丽语”的转变
        一、口语化句式的逐渐消失
        二、虚词运用的逐渐减少
    第二节 曹植乐府诗对语词表现力的拓展
        一、词的形象性逐渐增强
        二、词的蕴涵性开始丰富
    第三节 曹植乐府诗对语词音乐性的探讨
第三章 曹植乐府之“乖调”(下)
    第一节 曹植乐府诗内容的转变
        一、先秦两汉乐府诗的情感内容
        二、曹操、曹丕的乐府诗的情感内容
        三、曹植的乐府诗情感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曹植乐府诗性质的转变
        一、功用的改变
        二、性质的改变
第四章 曹植乐府“乖调”的原因
    第一节 曹植乐府“乖调”的时代原因
        一、生命的自觉与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
        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文学创作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曹植乐府“乖调”的个人因素
        一、生活的巨大转变
        二、良好的个人禀赋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曹植乐府诗研究[D]. 朱玉兰. 湘潭大学, 2020(02)
  • [2]家族文学视野下的阮瑀、阮籍文学研究[D]. 韩梅. 贵州大学, 2019(09)
  • [3]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D]. 殷思懿.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4]三国文人论[D]. 许庆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近十年来曹植诗歌研究综述[J]. 金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6]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D]. 李志慧. 烟台大学, 2013(03)
  • [7]曹植研究[D]. 王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8]近三十年来曹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D]. 王扬.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文学史视域下的三曹生命意识及其表达[D]. 胡波. 信阳师范学院, 2012(12)
  • [10]曹植乐府“乖调”研究[D]. 崔建荣. 漳州师范学院, 2011(12)

标签:;  ;  ;  ;  ;  

“三曹”诗艺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