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零维语言环境

强零维语言环境

一、Strongly Zero-Dimensional Locales(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21)在《汉语量词“条”“根”“支”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迪丽达尔·帕尔哈提[2](2021)在《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经济实力及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在英美国家,更有部分学习者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历史背景的差异,量词作为汉语体系中的一个词类,不少美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对于美国初级留学生而言,更是容易存在习得偏误,这不仅会影响美国初级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进度,对其学习自信心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文拟对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展开研究。论文的研究首先在查阅大量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合梳理有关量词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随后,利用语料分析法对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语料进行搜集,统计并分析美国初级留学生对常用量词的习得偏误情况及特点。与此同时,设计调查问卷,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北京、上海、浙江等高校的美国初级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情况。随后基于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分析,提出适合美国初级留学生的量词教学对策。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量词概述。主要阐述了量词分类,量词界定以及量词的语法特征。第二部分是对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调查。一方面,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料库,对量词习得偏误进行调查,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对美国初级留学生的汉语量词习得偏误展开调查与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为论文研究奠定必要的数据支持。第三部分是对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类型分析。结合语料库及问卷调研结果,探讨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偏误问题类型以及产生该问题的原因,经整合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初级留学生的汉语量词习得偏误主要可分为五大类:(1)缺少量词;(2)多用量词;(3)误用量词;(4)量词位置偏误;(5)错别字量词。而在对美国初级留学生产生量词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母语负迁移、教学策略影响、目的语干扰、文化知识匮乏、教材编写疏漏、语感问题等因素,是导致其汉语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教学对策。结合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的问题和原因,笔者提出了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教学对策。首先,增强留学生量词知识文化内涵及特点的理解;其次,加强与留学生的量词教学互动;再次,注重量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对比分析;然后,优化教材中量词的编写与设计;随后,改善基于初级留学生的量词教学方式;最后,强化教师量词教学能力。

朱彦,郑捷,李晓瑛,杨啸林,何勇群[3](2021)在《基本形式化本体及其中文版介绍》文中提出分析基本形式化本体(Basic Formal Ontology,BFO)来源、特点,介绍中文版BFO (BFO-zh)翻译和推广工作情况,包括背景、翻译原则、工作流程,详细阐述BFO中类的层次结构,为国内本体研究提供参考。

卢万杰[4](2020)在《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航天强国对空间角逐的态势日趋复杂,太空(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夺的战略制高点。为了维护空间安全,保障空间利益,支持空间活动,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空间目标当前的运行状态,并掌控未来的变化趋势,即空间目标态势。空间目标态势的认知与服务技术能够从海量的空间目标探测数据和信息中提取知识并为空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其研究对维护国家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该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在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与融合、服务功能的集成与共享、动态时空背景下复杂要素的高效分析和统一认知等研究方向上仍存在许多难题亟待解决。本文围绕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模型SOSDO,实现了领域内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全局描述和有效共享。通过明确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主要研究对象、作用和目的,分析了领域本体的组成,并基于混合本体模式设计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以资源三号02星为例构建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的本体实例和推理规则,并对资源三号02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推理。2.基于本体技术实现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内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集成和检索。基于混合SQL/No SQL设计了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结构数据的高效管理;建立了底层数据、局部本体和全局本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基于本体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设计了数据检索和语义检索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空间目标态势信息的动态需求,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3.构建了面向离线和实时计算的空间目标态势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实现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效分析与处理。基于Lambda架构构建了面向海量数据的分析框架和面向时空特性的处理模型。以改进的遥感卫星区域覆盖分析和优化的空间目标接近分析为案例,对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空间目标态势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能够满足空间目标态势领域对高效计算能力的需求。4.针对空间目标态势知识的获取,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认知方法。利用时空本体对领域内的复杂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进行建模;设计了空间目标轨道状态认知模型,利用轨道状态语义表示实现了对轨道状态变化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描述,并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实现了对轨道状态的动态推理;基于基本形式本体,设计了空间目标行为与事件认知模型,实现了统一时空框架下对空间目标的行为和事件的动态描述、分析和推理;利用多层次语义关系解析模型和多元素知识构建模型,实现了领域内“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并基于知识图谱实现了认知结果的结构化与形式化表达。仿真校验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取领域知识,并辅助应用于空间目标态势的认知。5.提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方法,实现了领域内多源异构的算法、服务与组件的管理、集成和应用。提出了基于OWL-S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与组件本体,实现了对服务与组件及其关系的语义描述,并利用服务的发现、共享和动态组合实现了复杂空间目标态势分析功能的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实现了对多源异构的算法、组件和服务的部署、管理与集成,并利用分布式计算环境和统一访问接口实现高效服务;基于可视化组件设计了空间目标态势认知结果的表达方式。6.综合集成已有研究成果,自主设计并开发了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原型系统SOSKS。本文从多源异构数据管理、信息可视化展示、态势认知与推理、多源异构功能管理等方面对原型系统的应用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简要介绍了原型系统的应用案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原型系统可为空间目标态势领域的认知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保障以及辅助决策的平台支撑。

陈亚萍[5](2020)在《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研究 ——以西安三星公司汉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文中提出量度形容词,指对事物的量度加以描述的形容词,如“高、低、长、短、大、小、快、慢”等。它们在汉语中既以词的身份出现,又作为语素存在于大量双音词中。对外汉语的教学及研究,往往重词而轻语素。由于量度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使得这批词的语素义非常复杂。只关注词的教学,很难深入解决量度语素的教学和习得问题。为此,本论文进行量度形容词和语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通过对量度语素意义呈现方式的考察、对量度语素意义系统的整理及汉英对比,本论文得出:一、大多含量度语素的双音节词可通过语素义推测词义;二、在量度语素义系统中,很多词义表面无关联而实际有关联的双音词能够类聚在一起;三、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量度形容词尽管在量度义上有可比性,但在语素义层面却只有个别义项有对应关系。基于本体的考察,本研究主要从语素教学理论和语义场教学理论两个角度探讨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研究:语素教学理论重在以语素义系统为背景,探讨由语素义到词义的教学法;语义场教学理论重在由语素类聚双音词,探讨由双音词到双音词的教学法。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既要充分利用不同语言中量度形容词的对应关系,又要高度重视其他语言量度词给汉语量度词及语素习得带来的影响。

韩淑俊[6](2019)在《英语处所谓语构式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处所谓语构式(English Locative-Predicate Construction)反映人们概念化致使位移事件的方式,表达受力者受力移动进入处所后的相对静态状况,强调目标达成性。构式结构相对固定,形式为NP1+VL+NP2。NP1是施力者,NP2是受力者(也是位移主体),VL是源于具有处所义同形名词的处所名转动词,这类动词不仅具有动作义,还保留了名词原有的处所概念。有关处所谓语构式的过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谓语的名词本源和名转动的内在机制,这种研究思路体现“动词中心”模式,在对词语转类或活用问题进行处理时,语法构式的作用并不明显。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构式被视为“语法表征的基本成分”(Langacker 1987,2008),词语的语法功能和句法分布取决于其所在的语法构式环境,对处所名转动词进行“构式为中心”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和挖掘。因此,本研究从构式视角探讨处所谓语构式语义特征及形成的认知理据。鉴于处所谓语构式及其谓语均体现出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变化情况,本研究提出“再范畴化实现模式”。再范畴化实现模式特征如下:第一,再范畴化过程涉及从原范畴至新范畴的单向发展过程;第二,再范畴化可以涉及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篇等诸多层面;第三,原范畴成员实现再范畴化进入新范畴受到认知机制的促动和语境的调控;第四,促使再范畴化过程实现的认知机制包括:认知识解、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第五,对再范畴化实现起到调控作用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研究基于再范畴化实现模式,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处所谓语构式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处所谓语构式与致使位移构式均可对现实致使位移事件进行编码,两者存在何种内在关系?处所谓语构式和单宾构式的形式一致,两者间存在何种关系?处所谓语构式呈现出多少种类型?第二,处所谓语构式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语义特征?构式中谓语动词的名词来源有何认知理据?处所谓语构式表达什么样的构式义?第三,处所谓语构式的浮现是由什么认知理据促动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辨,对真实语料进行描写与解释。研究使用的语料除少数标明出处外,均来自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COCA)和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图式范畴化理论和动态范畴化理论,提出再范畴化实现模式,将研究范围从语言范畴内部扩展至语言范畴与范畴之间;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语言范畴间的互动现象及这类现象背后的变化机制。第二,处所谓语构式与致使位移构式及单宾构式关系密切。处所谓语构式是致使位移构式所表征的处所明示致使位移事件再范畴化为动处合一致使位移事件的形式产物。同时,处所谓语构式还是单宾构式范畴化扩展的产物,可视为单宾构式的一个子类。处所谓语构式根据处所维度不同可分为二维处所谓语构式和三维处所谓语构式,这两类构式又可细分为具体类处所谓语构式和抽象类处所谓语构式。第三,处所谓语构式中主语的语义特征体现在使动性、移情等级、定指性和射体/界标联结四个维度。构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是处所名转动词,这类动词涉及名词和动词两个语法范畴,从“原生名词”原范畴至“名转动词”新范畴,体现的是再范畴化过程。谓语的语义特征体现为致使性、位移性、空间性和有界性四个方面。构式中宾语的语义特征体现在受控性、意愿性、可被移动性、定指性、射体/界标联结、可被支撑性或可被容纳性和有界性方面。第四,处所明示致使位移事件至动处合一致使位移事件的再范畴化过程受到认知机制的促动和语境的调控。认知机制的促动包括认知识解、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具体而言,认知识解涉及详细度的调整、心理扫描路径的转换和突显侧面的转移,即概念化主体将详细度从高调整至低,将心理扫描路径从“施力者至受力者至处所”转换为“施力者至处所至受力者”,将突显成分由“突显主语、宾语和处所”调整为至“突显主语和宾语”。概念转喻的促动涉及以简单语言形式编码复杂的现实事件,以精简的形式表达复杂的语义。概念隐喻的促动体现在处所谓语构式通过从具体空间域向心理、社会、情感等抽象域的映射,实现语义的再范畴化扩展。语境的调控体现在具有高认知显性度和强表达经济性的原型单宾构式的显赫扩张性和情景语境对事件概念和构式解读的影响。总之,本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提出了再范畴化实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范畴化研究的视野,扩大了范畴化理论的应用范围,增强了范畴化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并且,本文研究发现加深了对处所谓语构式的理解,有助于解释其他语言中的相关结构。

程路庭[7](2019)在《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于汽车相关的行业并对汽车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而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熟悉发动机的运转情况、研究发动机的性能并解决发动机常见故障对行业内人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必须进行不断的实验,而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从而难以满足我们的实验诉求。针对这些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内燃机仿真实验室主要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实现对内燃机工作过程的模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设计、修改内燃机各参数,设计出相应的发动机模型再基于此模型进行内燃机实验。硬件部分通过设计外部控制器实现对模型的控制和使用,本次设计制作了两种外部控制器,一种是不带显示屏的简易控制器,另一种是带有串口液晶显示屏的控制器。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开发分为电脑软件程序的设计和外部控制器操作设备的开发。本次设计采用的程序语言为C++编程语言,程序的开发借助于Visual Studio编译器编写代码,使用Qt designer图形设计软件制作仿真实验室的人机交互界面。外部控制器的开发,一方面基于界面开发软件USART HMI的全界面可视化编辑来设计触摸显示屏,另一方面基于Atmega16单片机设计控制器的控制程序。其中显示屏的开发借助软件自身提供的指令集结合C语言编写控件,单片机的编写、烧录则是通过Atmel Studio、串口调试器等软件来完成的。内燃机仿真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用户可以自定义理想的内燃机模型,包括对:缸径、压缩比、飞轮质量、活塞行程、曲柄连杆比、排气门直径、排气门锥角、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等众多参数的自主设定。(2)通过外部控制器可以对自定义的内燃机模型进行实验、测试,显示的性能参数有:转速、扭矩、功率、油耗量、烟度、排温、水温、机油压力、机油温度等。(3)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按钮给仿真内燃机设定故障,用户观察性能参数的变化、故障现象的描述及最终连接故障检测仪读取OBD-II故障码来排查故障,如果使用者选择的故障解决方案不合理,系统会自动记录该次故障以便使用者查看、复习。(4)用户能够系统地学习内燃机各种常见故障的排查方法,内燃机仿真实验室提供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诊断与排除步骤的详细说明。

吴少帅[8](2019)在《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的实现与改进》文中指出随着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语音交互应用越来越普及。如何使机器发出与真人一致的声音,一直是语音技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已成为提升语音合成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迄今为止,已取得的语音合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英语、汉语等语言,其他语言的相关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丰富。马来西亚语(简称马来语)属于属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广泛使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地。本文以开发马来语语音合成应用系统为目的,采用HMM以及DNN,探索提高语音合成系统性能的途径。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根据马来语的书写与发音特点,分别以声韵母结构和音素结构实现马来语的音子自动切分,并根据自动切分结果选择了音素结构作为马来语语音合成的建模基元。(2)根据马来语的语言特征设计了五音子上下文属性与问题集,并实现上下文属性集的自动生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调试了基于HMM与五音子上下文属性的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实现了模型的训练以及语音的合成。(3)针对基于HMM语音合成系统中决策树声学模型的问题,采用全连接的深度神经网络代替决策树作为声学模型,重新进行系统训练与语音合成,相对于HMM语音合成系统,合成语音质量有较明显的提升。(4)在基于DNN声学模型语音合成系统中,针对训练阶段与合成参数生成阶段的参数优化生成标准不一致以及合成语音的基频轨迹过平滑问题,采用了考虑全局方差的轨迹训练,合成语音有效的解决了过平滑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NN声学模型的语音合成方法及其全局方差轨迹训练可以进一步改进基于HMM语音合成系统,有效提高合成语音质量。

唐革亮[9](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伍毅[10](2016)在《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及动力性能的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迫于日益严格的油耗法规以及各种新能源动力的竞争压力,作为车用动力的主流形式的汽油机在开发过程中,节能减排是一项极为紧要的任务。鉴于目前大多数汽油机的热效率与指示性能相对较低,因此,提高缸内热功转换效率与循环做功能力是实现改善汽油机燃油消耗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最有力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三台汽油机台架试验的实测数据,首先从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参数与设计参数出发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剖析,对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影响因素的共性规律进行深入地探究与总结,然后对传统内燃机理论的进一步扩展深入,这为建立汽油机性能开发的简化数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为新一代发动机的正向开发指明方向。首先,本文以汽油机热功转换过程中缸内工质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平衡方程与状态方程,对影响热功转换过程最直接因素之一的缸内燃烧放热过程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地总结与归纳;将循环过程分解,将研究重点转换到研究对热功转换过程影响更为突出的高压做功循环上面来;定义影响热功转换过程的关键参数,这是研究共性规律的理论基础。鉴于现代发动机中性能的影响因素的维度与广度,都已经大大超出传统内燃机理论描述的范围,在更深入总结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影响因素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扩展了发动机性能原有控制方程的维度和广度;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修正后控制方程的计算精度,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汽油机热功转换过程影响因素的共性规律。接着,基于热力学和数值模拟计算的基本知识,利用修正后的控制方程,在EXCEL VB语言环境下开发了缸内热功转换过程简化仿真数模。数模校准后,只需要气缸结构参数和发动机的控制及运行参数就能较为精确地模拟热功转换过程,能比较精确的计算各参数对缸内气热功转换过程的影响。该数模是一台虚拟发动机,以进气参数、过量空气系数、燃烧效率、点火时刻、进排气门相位、燃烧持续期等作为控制变量,能快捷方便地计算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最后,将仿真数模应用于一款汽油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数模能较为精确地反映发动机热功转换过程中的规律,此数模可用于对缸内热功转换过程进行敏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得到了等爆震倾向下提高缸内热功转换效率的多参数优化策略,通过合理采用几何压缩比、加速燃烧速率、推迟进气门关闭角以及推迟点火提前角,可有效改善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同时又避免产生爆震。

二、Strongly Zero-Dimensional Local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ongly Zero-Dimensional Locales(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0.6 汉语水平等级界定
第一章 量词概述
    1.1 量词分类
    1.2 量词界定
    1.3 量词的语法特征
第二章 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调查
    2.1 基于语料库的调查与分析
    2.2 基于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章 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类型分析
    3.1 量词偏误类型
    3.2 量词偏误原因分析
第四章 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教学对策
    4.1 增强留学生量词知识文化内涵及特点的理解
    4.2 加强与留学生的量词教学互动
    4.3 注重量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对比分析
    4.4 优化教材中量词的编写与设计
    4.5 改善基于初级留学生的量词教学方式
    4.6 强化教师量词教学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美国初级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情况调查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目标态势发展
        1.2.2 空间目标态势认知
        1.2.3 空间目标态势服务
        1.2.4 空间目标态势面临的挑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组织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组织
第二章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模型
    2.1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研究内容
        2.1.1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研究对象
        2.1.2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作用和功能
    2.2 基于混合本体模式的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构建
        2.2.1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组成
        2.2.2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构建
        2.2.3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基本关系
        2.2.4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属性声明
    2.3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实例
        2.3.1 资源三号02星本体实例
        2.3.2 资源三号02星知识推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合本体模式的多源异构数据管理方法
    3.1 基于混合SQL/NoSQL模式的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方法
        3.1.1 数据存储架构
        3.1.2 数据关联关系
        3.1.3 数据存储与检索测试
    3.2 基于本体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3.2.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集成模型
        3.2.2 底层数据与局部本体的映射
        3.2.3 局部本体与全局本体的映射
    3.3 面向数据和语义的空间目标态势信息检索
        3.3.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检索
        3.3.2 空间目标态势语义检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离线与实时计算的分析与处理模型
    4.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
        4.1.1 数据分析框架
        4.1.2 数据处理模型
    4.2 基于多判断模式的区域覆盖实时分析
        4.2.1 基于多判断模式的参数快速计算方法
        4.2.2 实验与分析
    4.3 基于稳健筛选流程的空间目标接近分析
        4.3.1 空间目标稳健筛选流程
        4.3.2 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知识获取的空间目标态势认知方法
    5.1 空间目标态势时空认知模型
        5.1.1 时空本体建模
        5.1.2 空间关系建模
        5.1.3 时间关系建模
    5.2 空间目标轨道状态认知模型
        5.2.1 空间目标轨道状态语义表示
        5.2.2 空间目标轨道状态推理方法
        5.2.3 实验与分析
    5.3 空间目标行为与事件认知模型
        5.3.1 空间目标行为与事件本体建模
        5.3.2 空间目标碰撞威胁本体构建
        5.3.3 仿真校验与分析
    5.4 基于知识图谱的空间目标态势知识表达
        5.4.1 空间目标态势知识图谱认知框架
        5.4.2 多层次语义关系解析模型
        5.4.3 多元素知识构建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
    6.1 微服务架构
    6.2 基于本体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管理模型
        6.2.1 基于OWL-S的服务与组件本体
        6.2.2 空间目标态势服务匹配与组合
        6.2.3 服务匹配与组合示例
    6.3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源异构功能集成
        6.3.1 算法组件集成
        6.3.2 在线服务集成
    6.4 空间目标态势可视化服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1 原型系统功能与定位
        7.1.1 原型系统功能
        7.1.2 原型系统定位
    7.2 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7.2.1 架构与部署
        7.2.2 数据服务层
        7.2.3 功能服务层
    7.3 原型系统应用成果
        7.3.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管理
        7.3.2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查询与展示
        7.3.3 空间目标态势运行场景
        7.3.4 空间目标态势认知实现
        7.3.5 空间目标态势异构功能管理
        7.3.6 应用案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研究 ——以西安三星公司汉语教学实践为依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术语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教学对象和课程介绍
第二章 前人的研究
    第一节 词汇及语素教学研究
    第二节 对量度形容词及语素的本体考察与教学研究
    第三节 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的偏误研究
    第四节 本论文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三章 本体的考察
    第一节 量度语素义的呈现
    第二节 量度语素义的系统整理
    第三节 语素义系统的汉英对比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教学策略的探讨
    第一节 宏观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具体的教学建议
第五章 教学理论的思考
    第一节 语义场教学法与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
    第二节 语素教学法与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
第六章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 以语义场理论为背景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以语素理论为背景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偏误为背景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量度语素义的呈现
    附录二 量度语素义的系统整理
致谢

(6)英语处所谓语构式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处所谓语构式的研究述评
    2.1 形态学研究
    2.2 生成语言学研究
    2.3 语用学研究
    2.4 认知语言学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再范畴化
    3.1 范畴理论
        3.1.1 经典范畴理论
        3.1.2 原型范畴理论
    3.2 范畴化理论
        3.2.1 图式范畴化理论
        3.2.2 动态范畴化理论
    3.3 再范畴化产生的动因
    3.4 再范畴化的含义与特征
        3.4.1 再范畴化的含义
        3.4.2 再范畴化的特征
    3.5 再范畴化的实现机制
        3.5.1 认知识解
        3.5.2 概念转喻
        3.5.3 概念隐喻
    3.6 再范畴化的实现模式
        3.6.1 实现模式的提出
        3.6.2 语境对再范畴化实现的调控作用
    3.7 小结
第四章 致使位移事件及处所谓语构式
    4.1 位移事件
        4.1.1 位移事件概念框架
        4.1.2 位移事件特征
    4.2 致使位移事件
        4.2.1 致使位移事件简述
        4.2.2 背景明示致使位移事件
        4.2.3 背景明示致使位移事件要素
        4.2.4 动处合一致使位移事件
    4.3 处所谓语构式
        4.3.1 构式定义和范围
        4.3.2 处所谓语构式的构式图式
        4.3.3 处所谓语构式的类型
    4.4 小结
第五章 处所谓语构式的范畴化和再范畴化语义描述
    5.1 处所谓语构式中主语的语义特征
    5.2 处所谓语构式中谓语的名词来源
        5.2.1 原生名词范畴和处所名转动词范畴
        5.2.2 语言语境的调控
        5.2.3 认知机制的促动
    5.3 处所谓语构式中谓语的语义特征
        5.3.1 致使性
        5.3.2 位移性
        5.3.3 空间性
        5.3.4 有界性
    5.4 处所谓语构式中宾语的语义特征
    5.5 处所谓语构式的整体语义特征
        5.5.1 处所谓语构式的构式义
        5.5.2 二维处所谓语构式的构式义
        5.5.3 三维处所谓语构式的构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处所谓语构式的再范畴化实现
    6.1 动处合一致使位移事件的再范畴化实现模式
    6.2 语境的调控
        6.2.1 语言语境
        6.2.2 情景语境
    6.3 认知机制的促动
        6.3.1 认知识解的促动
        6.3.2 概念转喻的促动
        6.3.3 概念隐喻的促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的发现
    7.2 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内燃机缸内工作的模拟方法
    2.1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与运转参数分析
        2.1.1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
        2.1.2 内燃机性能指标与运行参数的联系
    2.2 内燃机缸内工作过程参数的数值模拟
        2.2.1 缸内工质基本微分方程组
        2.2.2 补充方程求解微分变量
        2.2.3 λ、u、Cv等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2.3 内燃机的运行特性曲线
        2.3.1 内燃机的负荷特性曲线拟合
        2.3.2 内燃机的速度特性曲线拟合
3 外部控制器的设计
    3.1 外部控制器的作用
    3.2 外部控制器的硬件开发
        3.2.1 电路及原理
        3.2.2 控制器及功能
    3.3 外部控制器的程序开发
        3.3.1 串口通信程序
        3.3.2 A/D转换程序
        3.3.3 单片机的中断程序
        3.3.4 单片机主程序
4 仿真实验室的主程序设计
    4.1 仿真实验室功能介绍
    4.2 编程所使用的语言、环境和思想
        4.2.1 编程所使用的语言(C++)
        4.2.2 编程所使用的编译环境(Visual Studio+ Qt)
        4.2.3 软件的开发思想
    4.3 仿真内燃机的生成程序
        4.3.1 建立内燃机模型子程序
        4.3.2 内燃机模型的存储和调用
    4.4 仿真实验室与控制器的通讯程序
    4.5 仿真实验室的故障设置及程序
        4.5.1 内燃机的常见故障
        4.5.2 仿真实验室故障的设置
        4.5.3 故障的编程方法
5 仿真实验室的操作界面
    5.1 仿真内燃机的设计界面
    5.2 仿真实验室的主界面
    5.3 常见故障分类解析界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的实现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音合成技术概要
    1.2 马来语特点以及TTS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作者的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HMM的语音建模与音子自动切分
    2.1 基于HMM的语音建模
        2.1.1 HMM模型及应用场景
        2.1.2 HMM语音建模模型设置
    2.2 马来语语音合成基元的选取
    2.3 马来语音子自动切分的实现
    2.4 音子自动切分实验结果分析
        2.4.1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4.2 音子边界的手动调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MM与五音子的马来语语音合成
    3.1 基于HMM的统计参数语音合成
        3.1.1 参数提取与模型训练
        3.1.2 合成方法分析
        3.1.3 基频建模方法分析
    3.2 马来语五音子上下文属性与问题集设计
        3.2.1 马来语发音分析
        3.2.2 五音子上下文属性集设计
        3.2.3 基于决策树的模型聚类与问题集设计
    3.3 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的实现
        3.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3.3.2 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流程
    3.4 马来语语音合成实验结果分析
        3.4.1 合成语音客观分析
        3.4.2 合成语音主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NN声学模型的马来语语音合成
    4.1 统计参数语音合成系统的声学模型
        4.1.1 基于决策树聚类声学模型的局限分析
        4.1.2 DNN声学模型与决策树聚类声学模型对比
    4.2 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DNN声学模型设计与实现
        4.2.1 DNN与回归问题
        4.2.2 DNN声学模型网络结构
        4.2.3 DNN声学模型输入输出数据解析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客观实验结果分析
        4.3.2 主观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NN全局方差轨迹训练的马来语语音合成
    5.1 DNN声学模型系统参数生成过程与局限分析
    5.2 结合动态静态特征关系的参数生成与轨迹训练
        5.2.1 结合动态静态特征关系的参数生成
        5.2.2 轨迹训练
    5.3 考虑全局方差的轨迹训练合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3.1.1 功能观
    3.1.2 建构观
    3.1.3 进化观
    3.1.4 社会符号观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4.2.2 语料库的构成
    4.2.3 语料的预处理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6.1.1 系统型对等
    6.1.2 实例型对等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7.1.1 隐喻化转移
    7.1.2 去隐喻化转移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7.2.1 语言系统因素
    7.2.2 语篇类型因素
    7.2.3 情景语境因素
    7.2.4 文化语境因素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7.3.1 重构功能
    7.3.2 简化功能
    7.3.3 概括功能
    7.3.4 释义功能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贡献及创新点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及动力性能的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发动机正向开发的数值式概念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
    2.1 汽油机的主要工作指标
    2.2 缸内热力学平衡方程
        2.2.1 发动机能量守恒方程
        2.2.2 质量守恒方程
        2.2.3 混合气内能方程
    2.3 发动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
        2.3.1 缸内燃烧放热规律
        2.3.2 缸内热功转换过程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共性规律的量化研究
    3.1 汽油机性能对标试验
    3.2 汽油机热功转换效率的共性研究
        3.2.1 缸内热功转换效率影响因素的共性规律
        3.2.2 热功转换效率控制方程的修正
        3.2.3 缸内热功转换效率控制方程的应用
    3.3 汽油机热功转换能力的共性研究
        3.3.1 汽油机动力性能影响因素的分解与细化
        3.3.2 IMEP控制方程的验证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缸内热功转换过程的简化仿真模型
    4.1 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的数学简化模型
        4.1.1 缸内热功转换过程简化模型的建立
        4.1.2 简化数模的校准
    4.2 基于简化数模的汽油机性能改进技术路线预测
        4.2.1 热功转换效率影响参数的敏感性研究
        4.2.2 爆震趋势的数值描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3 汽油机燃油经济性预测
    4.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成果
致谢

四、Strongly Zero-Dimensional Locales(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量词“条”“根”“支”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对策[D]. 王倩. 南昌大学, 2021
  • [2]美国初级留学生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迪丽达尔·帕尔哈提.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3]基本形式化本体及其中文版介绍[J]. 朱彦,郑捷,李晓瑛,杨啸林,何勇群.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1(01)
  • [4]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卢万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对外汉语量度形容词及语素教学研究 ——以西安三星公司汉语教学实践为依托[D]. 陈亚萍. 兰州大学, 2020(12)
  • [6]英语处所谓语构式的认知研究[D]. 韩淑俊. 河南大学, 2019(05)
  • [7]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 程路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马来语语音合成系统的实现与改进[D]. 吴少帅. 云南大学, 2019(03)
  • [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及动力性能的共性研究[D]. 伍毅. 湖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强零维语言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