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及建设注意问题

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及建设注意问题

一、试论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冯欣[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李玉义,逄焕成,张志忠,刘双平,张琛平,魏由庆[2](2020)在《内蒙古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分区特点与对策》文中认为[目的]综合区划是进行盐碱地分类改良与利用的基础,对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支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河套平原地貌类型(山地、冲洪积平原、沙漠等),考虑盐碱土形成特点、灌区水利现状及改良方向等,并参考区域内7.2万hm2耕地(共采集5 399个土壤样品)土壤背景值,根据科学性、适用性、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原则进行了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综合改良分区和相应改良对策制定。[结果]将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3个亚区。一级区包括河套倾斜平原灌淤土土壤盐碱化改良区、黄河—引黄总干(二黄河)两河间平地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加河排水总干沟北侧黄灌盐碱化土壤改良区、河套平原北部狼山南侧洪积冲积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拉山—黄河之间三湖河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兰布和沙漠东边缘绿洲盐碱化土壤改良区。[结论]将河套平原盐碱地改良治理与利用有机结合,科学划定了分区,并在综合考虑区域水盐平衡基础上,明确了各亚区黄河水和井水配合利用、地下水位调控、改良措施组合的综合改良对策和利用方向,为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分区改良提供了依据。

王爱滨[3](2020)在《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节水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南某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灌区供、用、耗、排水量和社会经济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灌区供水、用水和耗水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灌区用水评价体系并对灌区用水现状水平进行评价。根据灌区水资源现状和供水条件对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进行预测,使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灌区规划年的工业和生活需水量进行预测,并对基于种植结构调整下不同保证率的农业需水量进行预测,分析规划年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需水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高效节水的灌溉制度,并计算出在此制度下的节水潜力;分别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调整农业结构条件下的节水潜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灌区农业理论节水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用水水平典型调查结果显示,灌区主要供水水源有黄河水、南水北调工程和浅层地下水。2007~2016年灌区平均供水量为2.17亿m3,其中2013年供水量最少为18533.79万m3,2016年供水量最多为22564.65万m3;由多年供水和降雨资料表明,灌区供水量随引黄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与灌区降雨量的多少有关。灌区用水规律呈现季节性强的特点,农业为主要用水户占用水总量的82%以上。灌区耗水类型可分为农田灌溉、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自然生态耗水等五大类;2016年灌区总耗水量18218.22万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占耗水总量的81.56%。灌区排水量由洪涝水量和灌溉排水量组成,2016年灌区总排水量为25149.08万m3。灌区用水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该灌区水资源状况和用水特点建立了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灌区用水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灌区综合用水水平处于较差等级。(2)本文通过对灌区多年降雨量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灌区过境水量和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得到,2025年灌区可供水量为:丰水年22208.63万m3,平水年20349.62万m3,枯水年18277.14万m3。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别对灌区近十年工业和生活用水量进行数据平稳检验和模型识别,结果显示灌区工业用水量符合AR(1)模型,生活用水量符合ARMR(0,1,0)模型。通过对种植结构的预测,对灌区农业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灌区丰水年总需水量17616.35万m3,平水年20494.18万m3,枯水年23980.55万m3。经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除丰水年外,规划年灌区平水年和枯水年都在将处于缺水状态,其中平水年农业缺水量为1905.23万m3,枯水年农业缺水量为5619.05万m3。枯水年缺水率为23.78%,灌区缺水严重。(3)基于对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的研究,利用动态规划法制定了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结合此制度并运用工程技术和调整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出灌区理论农业节水潜力为3674.25万m3,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有效性和改进种植结构的可行性,为灌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了论依据。

桥梅[4](2020)在《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文中提出五原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位于河套平原腹部,土地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五原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沛,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而且必须通过整治盐碱荒地才能扩大耕地面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常年失修,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接管了五原县,建立了人民政权。新政权建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五原县人民政府决定采取恢复旧有的水利设施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该措施获得较好的成效,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人民政权的巩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既成为当务之急也具备了可行性。自1953年起,面对落后的水利设施,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五原县组织力量,对各级渠系进行调整与扩建,同时,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节水措施和抗旱灌溉,使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显着增加。1958年,随着“三主”治水方针的建立和根治黄河综合规划的制定,五原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灌水设施逐渐成熟,灌溉面积随之扩大,引水量大大增加,使得土壤次生盐碱化越来越严重,排水治碱成为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心,五原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与扩建灌排工程。在该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相较于过去,其显着特点为投入多、规模大、效益高。五原县通过三个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善了灌排设施,水旱灾害得到控制,自流引水灌溉逐步过渡到有计划的调节;土壤盐碱化的发展也逐渐得到改善,确保了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

万峥[5](2019)在《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10余年水权转换的实践及制度探索,成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背景下,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因此,进行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对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评估体系机制,构建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调控策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多种方法对水资源配置、利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解决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流转,促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沈乌灌域跨盟市水权转换为例,开展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论文在分析借鉴国外相对成熟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水市场管理、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水资源、水权及供给需求的实际国情,在理论层面对水权制度体系、水市场和水权转换的工作模式流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研究提炼出了本国水市场的3级市场模式,探索和研究与中国水市场相匹配的水权交易管理运作模式、理论制度框架结构。(2)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要素层,确定农业节水效益、增产效益、工业供水效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替代效益、地下水埋深、水面面积变化率、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率、盐分排引比、土壤盐渍化率10个与要素层相匹配的指标层,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3)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盟市间水权转换实施区域沈乌灌域作为典型区域,采用了以调度控制指标为耗水指标、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折减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以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计算五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河套灌区现状超用水量分别为3.79亿m3、3.56亿m3、6.63亿m3、5.96亿m3和2.65亿m3。依据计算结果分析确定河套灌区的规划压超水量,参考界定模型指标边界。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构造模糊成对比较矩阵、整合不同专家意见、分解模糊成对比较矩阵,经过权重修正、逆模糊化、归一化、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权重分别为0.527、0.185和0.288。结合综合效益指标值,界定分析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水平。(4)沈乌灌域实施盟市间水权转换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经济效益指数分别为0.864、0.89和0.988;社会效益指数分别为0.669、0.927和1;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1、0.69和0.49,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0.878、0.816、0.807。结果显示,综合效益处于较高的范围,说明水权转换试点的综合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实施前景。但受灌域内扩灌、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效益逐年降低,导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下降,亟待在下一步水权转换进程中,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考虑最优的水权转换量和水权转换范围。(5)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水权水市场建设和交易过程中的拓展领域,对交易规定、流程、时间、方式等方面运用可行性和优势。基于水权转换理论的全面解析、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内蒙古水权转换的实践经验及综合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水权指标的初始分配制度,强化水权管理体系建设与提升,积极培育、健全水市场等相应的调控策略,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条件,使得水权转换实践工作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姬祥祥[6](2019)在《不同土壤水基质势水平下河套灌区玉米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模拟》文中认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近年来引黄水量大幅缩减,水盐问题严重影响着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灌区水资源短缺,助力灌区实现农业节水和土壤盐渍化治理,本研究选择灌区内典型盐渍化农田开展了连续3年(2016-2018)的膜下滴灌种植春玉米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地0-40 cm深度土壤EC1:5为1.22 dS/m,pH值8.3,属于中度盐渍化水平。试验设置5个基于土壤水基质势的灌水下限水平,分别为-10(S1)、-20(S2)、-30(S3)、-40(S4)和-50 kPa(S5),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下的土壤水盐分布与春玉米生长及耗水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个生长季内不同基质势水平下土壤含水率差异明显,土壤水分运移在滴头下剖面内表现出明显的径向分布规律。从全生育期来看,玉米根层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大,而由于受灌水蒸发影响较小且地下水位较浅,深层土壤含水率时间波动较小。滴灌下盐分在土壤剖面发生再分布,不同处理下土壤脱盐区域不同,随着土壤水基质势水平的降低脱盐区域逐渐缩小,其中S1处理的脱盐区域最大可以达到滴头正下方60cm处,而S5处理则未形成明显脱盐区。(2)不同灌水水平显着影响玉米生长,随着生育期内土壤水基质势控制下限的降低,玉米株高与叶面积指数显着降低(p<0.05),其中基质势下限为-50 kPa的处理在2017年玉米发生早衰现象。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穗粒数等产量构成指标都随土壤水基质势下限的升高而增加。土壤水基质势水平越高,玉米产量越高,其中S1、S2和S3处理的玉米产量显着高于S4和S5处理,但是前三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土壤水基质势的降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土壤水基质为-30 kPa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3)以S3处理为例,利用2017和2018年的田间实测数据对HYDRUS-2D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盐分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2017年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和R2分别为0.042 cm3/cm3和0.83,2018年分别为0.037 cm3/cm3和0.78。2017年盐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和R2分别0.052 dS/m和0.77,2018年分别为0.047 dS/m和0.75。这说明HYDRUS-2D能够较好地模拟河套灌区春玉米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运移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的灌溉制度的优化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综合考虑土壤水盐分布和作物产量效应,本研究建议将河套灌区中度盐渍化农田的土壤水基质势下限控制在-30 kPa,用以指导膜下滴灌春玉米的种植。

姬祥祥,张体彬,朱晓华,周翔,毛鑫,冯浩,何建强[7](2019)在《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灌溉面积的逐年增加和引黄水量的减少,土壤盐渍化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膜下滴灌作为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们西北旱区的农业节水和盐碱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技术在河套灌区的应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分析河套灌区农业节水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膜下滴灌技术在该地区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膜下滴灌在河套灌区应用前景和下一步研究重点。

余乐时[8](2017)在《河套灌区井渠结合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水资源预测分析》文中提出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长期以来只能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随着黄河沿线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河套灌区迫切需要采取节水措施,以保证灌区的持续发展。井渠结合联合地下水和地表水共同灌溉,减少了地表水消耗,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节水灌溉模式。井渠结合后,灌区内的地下水系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对井渠结合之后河套灌区地下水系统各种变化特征加以预测分析,保证河套灌区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Visual MODFLOW地下水模拟软件,研究和分析河套灌区的地下水变化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历史资料分析以及相关文献收集得到了河套灌区地理水文信息、地下水水位、地质资料、气象数据、灌溉排水数据等资料,建立河套灌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分析井渠结合后地下水各项特征,为河套灌区井渠结合规划布置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基于Visual MODFLOW软件的河套灌区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模型率定及实测资料验证获得灌区内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河套灌区灌溉用水生育期的综合入渗系数为0.281,秋浇期为0.344,全年平均为0.301,降雨入渗系数为0.1。给水度在0.02~0.06之间,弹性释水系数为0.000005 m-1~0.00005m-1之间,渗透系数总体趋势为南部大,北部小,数值在2.0m/d~13.0m/d之间。通过地下水流场、地下水位以及地下水均衡多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估,模型准确合理,可用于对井渠结合后河套灌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预测分析。(2)井渠结合后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主要受单个井渠结合井灌区面积、灌溉定额、周边补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得到不同方案的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拟合得到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与井渠结合井灌区面积以及灌溉定额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与井渠结合井灌区面积为幂函数关系、与灌溉定额为二次函数关系,随着面积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度趋缓;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长速度趋急。(3)井渠结合后,冻融期、生育期和秋浇期三个时期井渠结合区地下水流场特征为:冻融期流场整体趋势无变化;生育期井渠结合井灌区生育期和秋浇期地下水形成明显的下降漏斗。受地下水整体流场影响,降落漏斗均不在井渠结合井灌区中心,而是稍向北或东方向偏移。在周围地下水水平补排状况良好、井渠结合井灌区灌溉定额为196m3/亩、秋浇两年进行一次、单个井渠结合井灌区面积为9375亩,非井渠结合区和井渠结合渠灌区节水10%的条件下,河套灌区全区、井渠结合区、井渠结合井灌区和井渠结合渠灌区地下水位分别平均下降0.43m、1.16m、1.44m、1.07m,地下水平均埋深变为2.13m、2.86m、3.03m、2.68m。(4)河套灌区采取节水措施后,减少引黄水量8.08亿m3左右。全区年均潜水蒸发量为11.60亿m3,减少约3.77亿m3,井渠结合井灌区和井渠结合渠灌区潜水蒸发分别减小66.5%、43.2%,是最主要的节水来源。灌区地下水每年开采量1.76亿m3左右,年均入渗补给量为11.45亿m3,减少约2.55亿m3,依旧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充来源。井渠结合前后排水量、黄河侧渗量和湖泊侧渗量有轻微的波动,但变化量较小。(5)通过观测咸水区和淡水区边界处示踪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现模型运行5年后,示踪粒子的运动距离为0.5m~1.1m左右,运动方向为淡水区流向咸水区,因此不会发生咸淡水界面往淡水区移动的情况,井渠结合区地下水长期开采使用。(6)地下水模型中,地下水平均水位对参数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潜水蒸发系数、灌溉入渗系数、土地利用系数、降雨入渗系数、给水度、渗透系数。地下水变幅对各参数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潜水蒸发系数、灌溉入渗系数、土地利用系数、渗透系数、给水度、降雨入渗系数。地下水位对潜水蒸发系数和灌溉入渗系数双参数敏感性弱,地下水变幅则敏感性强。

赵孟哲[9](2016)在《基于开采总量及水位控制的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是北方大型灌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维护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北方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农灌活动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一些灌区地下水采补失衡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田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基于开采总量与地下水位“双重控制”的地下水协同管理模式,对灌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开采总量及水位控制的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地下水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结构角度出发对灌区地下水系统进行概化,分析了其各功能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近30年来灌区地下水补排关系发生变化,表现为降水入渗和渠系渗漏补给减少,人工开采量增加;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由“两峰一谷”过渡为“波谷”型,再转变为“阶段性下降”型动态特征,年际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得到了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主控因素。(2)基于水量均衡原理,分析了地下水均衡状态与水位变化、开采总量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动静结合”的地下水位管理思想,辨析了适宜埋深状态、预警埋深状态和危急埋深状态的概念及内涵,并对地下水协同管理目标进行了探讨;构建了以前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和后期监督考核为主的地下水协同管理指标体系,提出了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模式流程。(3)构建了灌区地下水均衡模型,以各水文地质分区为计算单元,进行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灌区地下水处于一般超采状态,多年平均超采量为1759.91万m3/a,开采系数为1.10;各分区中,IB区为有潜力区,IIB区为采补平衡区,IA、IIA、IIC及IIIB区均为一般超采区,IV区为严重超采区。(4)根据控制性关键地下水埋深的内涵,运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研究方法确定了灌区各分区的合理地下水埋深范围,全灌区平均合理地下水埋深上限阈值为2.51m,预警值为6.54m,下限阈值为17.83m,合理地下水埋深区间与潜水埋深变化规律类似,即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减小趋势,且在灌区中部呈高水位区。(5)拟定未来十年灌区地下水埋深回升至合理埋深区间范围,以控制性地下水埋深为管理依据计算各分区年均地下水埋深管理变幅指标,以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为技术手段,综合考虑现状基准年(2010年)灌区供水能力及节水灌溉水平,通过试算法确定了翌年丰、平、枯三种降水情景下的地下水协同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灌区地下水管理策略及相关保障性措施。

张体彬,张义强,冯浩[10](2015)在《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提出膜下滴灌,作为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西北旱区的农业节水和盐碱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技术在河套灌区的研究和利用相对较少。在分析河套灌区农业节水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膜下滴灌技术在该区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膜下滴灌在河套灌区应用前景和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试论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内蒙古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分区特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分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适用性原则:
        (3)可推广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1.3 数据来源
        (1)图件资料:
        (2)土壤背景值:
        (3)盐碱化程度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区情况
    2.2 分区特点与改良对策
3 结论与讨论

(3)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节水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业高效用水相关研究进展
        1.2.2 灌区用水水平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1.2.3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供需水量预测相关研究进展
        1.2.4 节水潜力相关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灌区用水水平调查分析及综合评价
    2.1 灌区用水水平典型调查
    2.2 灌区用水水平分析
        2.2.1 供、用、耗、排水量分析
        2.2.2 综合用水水平
        2.2.3 其他用水水平
    2.3 灌区用水水平综合评价
        2.3.1 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3.2 综合用水水平评价模型
        2.3.3 综合用水水平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灌区供需水量预测与供需平衡研究
    3.1 灌区人口预测
    3.2 灌区可供水量预测
        3.2.1 灌区多年降雨量分析
        3.2.2 地表水量预测
        3.2.3 过境水量预测
        3.2.4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预测
        3.2.5 灌区可供水资源总量
    3.3 灌区工业需水量和生活需水量预测
        3.3.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建立过程及模型基本原理介绍
        3.3.2 对灌区工业需水量的预测
        3.3.3 对灌区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3.4 农业需水量预测
        3.4.1 耕地面积与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3.4.2 不同保证率下农业需水量预测
    3.5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灌区农业节水潜力研究分析
    4.1 基于高效节水灌溉制度下的节水潜力分析
        4.1.1 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4.1.2 夏玉米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4.1.3 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计算
    4.2 基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的潜力分析
    4.3 基于调整农业结构的节水潜力分析
    4.4 灌区理论节水潜力及节水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一、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恢复(1950—1952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效果
二、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扩建(1953—1957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效果
三、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大规模改建(1958—1978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效果
四、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一)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水权转换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
        1.1.2 水权转换的前提条件及实践支撑
        1.1.3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权及水市场
        1.2.2 水权转换及综合效益分析
        1.2.3 水权转换实例效益情况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关键科学问题
2 水权转换理论体系
    2.1 水权体系解析
        2.1.1 水权的概念
        2.1.2 水权的特征
        2.1.3 水权体系
    2.2 水市场解析
        2.2.1 水市场的建立
        2.2.2 水市场的类型
        2.2.3 水市场的运作模式
    2.3 水权转换解析
        2.3.1 水权转换内涵
        2.3.2 水权转换特征
    2.4 水权转换的基本问题
        2.4.1 水权转换的主体和客体
        2.4.2 水权转换的模式
        2.4.3 水权转换的基本原则
        2.4.4 水权转换的价格
3 不同层次水权转换模式研究
    3.1 国家水权转换模式
        3.1.1 国外水权转换模式案例
        3.1.2 我国水权转换模式探索
    3.2 流域水权转换模式
        3.2.1 流域水权模式特点
        3.2.2 流域水权模式案例——以黄河流域
    3.3 区域水权转换模式
        3.3.1 内蒙古水权转换实践及特点
        3.3.2 宁夏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3.3 河套灌区水权交易实践及其特点
    3.4 行业水权转换模式
        3.4.1 工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4.2 农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5 用水户水权转换模式
        3.5.1 水权确权
        3.5.2 农村用水户协会
    3.6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创新探索
        3.6.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3.6.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3.6.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4.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的界定
        4.1.1 经济效益
        4.1.2 社会效益
        4.1.3 生态环境效益
    4.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水权转换经济效益指标
        4.2.2 水权转换社会效益指标
        4.2.3 水权转换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4.2.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4.3.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归一化处理
        4.3.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权重计算
        4.3.3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水权转换的综合效益评估与实证应用
    5.1 河套灌区的基本概况
        5.1.1 灌区范围及组成
        5.1.2 自然地理状况
        5.1.3 社会情况
    5.2 河套灌区选取原因
        5.2.1 河套灌区自身特性
        5.2.2 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5.2.3 内蒙古水权转换宝贵经验
    5.3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供需预测分析
        5.3.1 水资源分布情况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5.3.4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4 监测方案
        5.4.1 区域引排水监测
        5.4.2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5.4.3 田间灌溉用水监测
    5.5 试验方案
        5.5.1 渠道输水损失试验
        5.5.2 畦田改造
        5.5.3 畦田改滴灌
    5.6 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分析
        5.6.1 灌区引水量对照分析
        5.6.2 渠道衬砌工程节水效果
        5.6.3 田间节水分析
    5.7 灌区水权转换能力预测分析
        5.7.1 灌区可节水量
        5.7.2 灌区水权指标
        5.7.3 灌区规划用水量
        5.7.4 规划可转换水量
    5.8 综合效益分析
        5.8.1 经济效益
        5.8.2 社会效益
        5.8.3 生态效益
        5.8.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
    5.9 本章小结
6 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的调控策略
    6.1 建立相应政策法规,推动水权制度体系建设
        6.1.1 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
        6.1.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1.3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6.2 完善水权初始分配,培育水权水市场
        6.2.1 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6.2.2 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6.2.3 积极培育水市场
        6.2.4 拓展区块链技术下水市场交易
    6.3 完善监管监测及公众参与机制
        6.3.1 监管制度体系
        6.3.2 第三方影响评价机制
        6.3.3 利益补偿及保险基金机制
        6.3.4 信息披露与公众参与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不同土壤水基质势水平下河套灌区玉米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套灌区农业节水发展现状
        1.2.2 膜下滴灌技术与灌溉制度制定
        1.2.3 膜下滴灌技术在河套灌区的研究现状
        1.2.4 HYDRUS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土壤条件
    2.3 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理化性质
        2.4.2 作物生长指标
        2.4.3 气象参数
        2.4.4 地下水位
    2.5 计算公式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土壤水基质势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3.1 不同土壤水基质势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下剖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
        3.1.2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动态变化
    3.2 不同土壤水基质势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下剖面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3.2.2 不同深度土壤盐分随生育期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土壤水基质势对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玉米株高和叶面积
    4.2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
    4.3 水分利用效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土壤水基质势下土壤水盐分布模拟与验证
    5.1 数学模型
        5.1.1 土壤水分运动方程
        5.1.2 盐分运动方程
        5.1.3 初始条件
        5.1.4 边界条件
        5.1.5 根系吸水
        5.1.6 模型评价指标
    5.2 模型模拟
        5.2.1 参数率定
        5.2.2 模拟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田间试验
    附录B HYDRUS-2D模型运行界面
致谢
个人简历

(7)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套灌区农业节水发展现状
2 膜下滴灌技术与灌溉制度制定
3 膜下滴灌技术在河套灌区的研究现状
4 河套灌区膜下滴灌下一步研究重点

(8)河套灌区井渠结合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水资源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研究方法
        1.2.2 井渠结合灌溉措施
    1.3 VISUAL MODFLOW简介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河套灌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候条件
    2.3 河流水系
        2.3.1 黄河水系
        2.3.2 湖泊海子
    2.4 土壤及土地利用
        2.4.1 土壤类型
        2.4.2 土地利用
    2.5 地下水系统特征及分析
        2.5.1 地下水水位特征
        2.5.2 地下水补排特征
        2.5.3 地下水水质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VISUAL MODFLOW构建河套灌区地下水数值模型
    3.1 基础资料整理
    3.2 VISUALMODFLOW地下水模型的构建
        3.2.1 模拟范围及网格剖分
        3.2.2 边界概化
        3.2.3 地下水位及参数初值
        3.2.4 灌溉及降雨入渗
        3.2.5 潜水蒸发
        3.2.6 排水沟设置
        3.2.7 冻融期地下水补排水量的处理
    3.3 模型率定结果分析与模型验证
        3.3.1 参数率定结果分析
        3.3.2 地下水流场对比分析
        3.3.3 地下水位动态比较
        3.3.4 水量均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灌区实施井渠结合后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预测分析
    4.1 井渠结合设定及计算
        4.1.1 地下水可开采区划定
        4.1.2 井渠结合后不同类型区域布置方法
        4.1.3 不同区域单位面积补给量计算
        4.1.4 井渠结合井灌区简化计算及合理性评估
    4.2 井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及方案设计
    4.3 井渠结合井灌区不同方案对比计算
        4.3.1 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与面积关系
        4.3.2 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与灌溉定额关系
        4.3.3 河套灌区井渠结合推荐方案
    4.4 渠灌区节水与井渠结合综合影响分析
    4.5 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预测分析
        4.5.1 地下水流场特征
        4.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4.5.3 咸淡水界面移动分析
        4.5.4 地下水水均衡计算
        4.5.5 节水潜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主要分析参数及分析指标
    5.2 独立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多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项目参与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开采总量及水位控制的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灌区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
        1.2.2 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研究
        1.2.3 地下水水位控制研究
        1.2.4 地下水开采总量与水位双控研究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质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渠井结合灌溉发展历程
    2.4 灌区高效安全用水面临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灌区地下水系统及循环特征分析
    3.1 灌区地下水系统
        3.1.1 地下水系统的概化
        3.1.2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
        3.1.3 地下水系统的功能
    3.2 地下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
        3.2.1 人类活动对灌区水循环的影响
        3.2.2 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
        3.2.3 地下水排泄量的变化
    3.3 地下水埋深动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3.3.1 地下水埋深年内动态特征
        3.3.2 地下水埋深年际动态特征
        3.3.3 地下水埋深动态主控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区开采总量与地下水位协同管理技术
    4.1 地下水协同管理基本概念
        4.1.1 均衡状态与水位变化
        4.1.2 开采总量与地下水位
        4.1.3 控制性地下水埋深状态
        4.1.4 地下水协同管理目标
    4.2 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指标
        4.2.1 开发利用程度评价指标
        4.2.2 监督性考核指标
        4.2.3 指标取用原则
    4.3 开采总量与地下水位协同机制
        4.3.1 水均衡法
        4.3.2 解析法
        4.3.3 数值法
        4.3.4 随机模型法
    4.4 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方案研究
    5.1 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均衡区划分及均衡方程
        5.1.2 地下水均衡补排量计算
        5.1.3 均衡分析及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灌区控制性关键地下水埋深确定
        5.2.1 合理地下水埋深上限阈值
        5.2.2 合理地下水埋深预警值
        5.2.3 合理地下水埋深下限阈值
    5.3 基于时序理论的水量水位协同技术
        5.3.1 CAR模型基本原理
        5.3.2 水量水位协同关系
        5.3.3 模型适用性评定
    5.4 开采总量与地下水位协同管理方案
        5.4.1 降水典型年的确定
        5.4.2 地下水协同管理方案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灌区地下水管理策略及保障性措施
    6.1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管理策略
    6.2 地下水协同管理保障性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河套灌区农业节水现状
2 膜下滴灌技术的优势及其在河套灌区的研究进展
    2.1 膜下滴灌的技术特点
    2.2 膜下滴灌在河套灌区的研究进展
3 膜下滴灌在河套灌区的应用前景分析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3.1 应用前景分析
    3.2 下一步研究重点

四、试论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内蒙古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分区特点与对策[J]. 李玉义,逄焕成,张志忠,刘双平,张琛平,魏由庆.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05)
  • [3]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节水潜力研究[D]. 王爱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D]. 桥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D]. 万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不同土壤水基质势水平下河套灌区玉米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模拟[D]. 姬祥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研究进展[J]. 姬祥祥,张体彬,朱晓华,周翔,毛鑫,冯浩,何建强. 节水灌溉, 2019(01)
  • [8]河套灌区井渠结合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水资源预测分析[D]. 余乐时. 武汉大学, 2017(07)
  • [9]基于开采总量及水位控制的灌区地下水协同管理模式研究[D]. 赵孟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10]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J]. 张体彬,张义强,冯浩. 灌溉排水学报, 2015(S1)

标签:;  ;  ;  ;  ;  

河套灌区发展井灌的可行性及建设注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