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作用及储渗构造特征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作用及储渗构造特征

一、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何松霖,李军辉[1](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海拉尔盆地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本次研究通过铸体薄片观察、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实验,明确储层微观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包括孔隙及喉道类型、大小、分布、连通性,并讨论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储层主要矿物颗粒为石英、长石、火山碎屑岩及凝灰岩岩屑,压实作用较强烈,颗粒排列紧密,胶结类型多为接触式胶结及镶嵌胶结,并以长石溶蚀现象最为普遍。储层多发育溶蚀孔,同含有少量粒间孔,喉道多为片状、管束状及缩颈型喉道。储层孔隙半径大多分布在110~170μm,孔径分布曲线形态呈单峰态,孔隙半径与孔隙度、渗透率无明显相关性;喉道半径分布在0. 508~4. 069μm。受控于孔隙结构的差异,孔喉半径比与渗透率呈一定相关性。综上所述,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其物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决定流体渗流能力。

王成,张安达[2](2019)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储层岩性多样、孔隙成因复杂,导致相近深度下储层物性的巨大差异和孔隙演化过程的复杂化。以储层岩心薄片、铸体薄片、CT扫描和压汞测试等储层微观特征分析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成岩阶段、孔隙结构、孔隙成因、孔隙演化与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具有岩屑和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次生孔隙两大类,共8种类型;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B期;埋深超过2 400 m后原生孔隙度降低至10%以下,储层呈现致密化状态;在埋深为1 000~1 800 m和2 300~2 800 m处储层存在相对高孔渗带,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明显增多,最高比例可达到80%,孔隙喉道一般为细喉,储层以Ⅱ级孔隙结构为主,为致密储层中的次生溶孔"甜点段"。

郑涵[3](2019)在《酸性火山岩油气储集空间研究 ——以海拉尔盆地为例》文中认为火山岩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广泛的关注。酸性火山岩是火山岩油气储层的重要组成端元,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其油气储集空间特征、储集能力、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的关注明显不足,系统的储集空间体系也尚未得到建立。海拉尔盆地西部边界下白垩统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中发育大面积连续出露的沥青,相当于直接出露到地表的火山岩储层,为从宏观至微观不同尺度视域下系统研究火山岩储层提供了大量新的地质现象和极佳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细致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整合荧光图像分析、彩色图像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三维重建、地球化学分析、40Ar/39Ar同位素测年和构造解析等综合技术手段对该火山岩储层的油气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一系列创新认识。1.火山岩地质特征海拉尔盆地西界下白垩统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岩性、岩相发育齐全,组合关系复杂。岩性上主要包括火山熔岩类、火山碎屑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构造岩类以及它们的亚类岩石,并以高粘度(ηRhyolite=6.34×1082.37×107 Pa·s)的流纹质熔岩和玻璃质熔岩亚类占主导地位(70.78%)。岩相上涵盖了火山喷发旋回早期的爆发相,中期的喷溢相,晚期的侵出相和火山通道相,以及大部分亚相。火山机构以小规模锥状火山为主,其次为经由寄生火山通道挤出而形成的穹状火山,整体呈串珠状依次沿北东向展布,明显受控于额尔古纳深大断裂,属于裂隙式喷发。火山岩在地球化学分类上属于典型的A型流纹岩。在岩石成因上很可能来源于长英质下地壳火成岩在底侵作用下发生的部分熔融,并在额尔古纳深大断裂的造山后伸展变形过程中混入岩石圈地幔物质。2.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及酸性火山岩有效油气储集空间体系系统研究识别出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12亚类原生和12亚类次生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类型与油气储集空间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使储层物性变好的原生成岩作用主要包括(等容)冷凝收缩作用、逸气作用、熔蚀作用、流动碎裂作用、自碎角砾岩化作用、斑晶碎裂作用和高温脱玻化作用。它们决定了球粒内部微裂缝、球粒间孔、球粒层间缝、原生节理、石泡空腔孔、气孔、熔蚀孔、流纹层间孔、流纹节理、角砾间孔、斑晶碎裂孔、放射状脱玻化微孔、晶间孔和晶内微孔的发育程度。原生成岩作用形成的原生油气储集空间一方面为储层孔隙发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油气或无机流体的运移、溶解、交代和充填创造了先决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次生成岩作用的发育以及岩石的含油性奠定了基础。使储层物性优化的次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水合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淬火作用、炸裂作用、热液角砾岩化作用、构造作用和低温脱玻化作用。它们制约了珍珠缝、溶蚀孔、重结晶晶间孔、淬火缝、炸裂缝、水力压裂缝、晶簇角砾缝、构造孔缝和低温脱玻化微孔的发育程度。脱玻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往往广泛作用于所有酸性火山岩岩石类型,它们形成的孔缝具有十分可观的有效面孔率和优越的连通性,是酸性火山岩储层中最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类型或流体运移通道。各类油气储集空间相互叠加沟通,在三维空间上组成了孔缝网络,构成了酸性火山岩的有效油气储集空间体系。3.脱玻化作用及其油气储集空间酸性火山岩储层中广泛发生脱玻化作用并发育数量庞大的脱玻化微孔。原生高温脱玻化作用形成群簇球粒、孤立球粒和石泡。群簇球粒具有较小的直径(<1 mm)和较差的放射状脱玻化微孔,但普遍发育良好的球粒间孔。球粒间孔通常具有较大的孔径(50400μm)和较好的连通性。反之,孤立球粒呈现较大的直径(>1 mm)和发育良好的放射状微孔,孔径一般为38μm。球粒内部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与球粒直径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石泡通常由球状空腔孔和细粒长石和(或)Si O2多型微晶层交织构成。微晶呈格架状分布,单个微晶结晶长轴通常介于30150μm。微晶格架之间发育大量孔径大(30200μm)且连通性优越的晶间孔。微晶内部还发育一系列筛网状晶内微孔,孔径通常为17μm。次生低温脱玻化作用在玻璃质熔岩中形成一系列顺透入性流纹面理分布的晶体纤维。晶体纤维之间发育大量孔径为数微米的流纹脱玻化微孔。脱玻化微孔的发育取决于脱玻化作用过程中的成核密度和晶体形态,而这两个参数又受到过冷度(ΔT)的制约。随ΔT升高,脱玻化作用依次形成石泡中的格架状微晶、孤立球粒、群簇球粒和流纹晶体纤维,相应的脱玻化微孔也依次发育。新晶的矿物组成同样受控于ΔT,随ΔT升高,新晶中Si O2多型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长石(或沸石)组分所占比例表现增长趋势。尽管脱玻化作用形成的孔隙通常孔径较小,但却呈透入形式广泛分布于酸性火山岩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类型。高斯分布统计表明,原油中中-重质组分(胶质和沥青质)被有效储集的最小孔径下限为(4.86.8)μm。4.岩性、成岩作用、岩相和火山机构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制约火山岩储层的优劣即岩石的孔隙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好坏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为成岩作用、岩性、岩相(火山机构)和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决定了火山岩的岩石类型、结构、孔隙类型和油气储集物性的优劣。岩性的变化制约了孔隙的类型和分布。储集能力较强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球粒流纹岩、自碎角砾岩、玻璃质熔岩、角砾/集块熔岩以及隐爆角砾岩,其次是石泡流纹岩、气孔流纹岩、及未遭受熔结作用的火山碎屑岩。火山岩相约束了油气储层的产出状态,储集物性最好的火山岩相是侵出相,其次是火山通道相,当断裂发育时喷溢相的储集物性也能得到明显优化。从火山机构来看,近火山口带最优,过渡带次之,远火山口带较差。5.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的制约额尔古纳深大断裂是控制研究区成盆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一级断裂。断裂为呈北东向展布的大型伸展韧性剪切带,具有上盘向北西倾向滑动的特征,属加长-减薄型剪切带。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06.16±0.79 Ma和111.55±0.67 Ma,指示早白垩世断裂发生强烈的伸展活动。额尔古纳深大断裂的早白垩世的区域伸展作用引发了海拉尔盆地的基底伸展和强烈断陷,并控制了高粘度酸性岩浆的串珠状裂隙式喷发,使研究区形成一系列北东向排布的小规模锥状和穹状火山机构,并在成岩作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区内现今的岩性、岩相和火山机构分布方式。在火山岩储层内,构造作用产生的区域应力场制约了构造缝的发育和演化。火山岩储集性能通常与构造缝的规模和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断裂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形成、油气的疏导、扩散和储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决定能否形成储层的关键因素和必备条件。断裂带附近是寻找火山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位于断裂破碎带中的球粒流纹岩、自碎角砾岩、玻璃质熔岩、角砾/集块熔岩、隐爆角砾岩、石泡流纹岩、气孔流纹岩、未遭受熔结作用的火山碎屑岩以及由上述岩石所组成的构造角砾岩可作为研究区或国内外其它相似地区酸性火山岩油气勘探的优选目标。

纪文婷[4](2019)在《海拉尔盆地洼槽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文中指出洼槽是陆相断陷盆地凹陷级构造单元内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凹陷内可以发育单个或多个洼槽。大多数洼槽具有不对称的特征,一般界定洼槽范围的一端为主干边界断裂系统,另一端为倾向于主干边界断裂的较缓斜坡或次级断裂。本文对研究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国内外文献调研,明确了海拉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地层发育特征。结合最新三维地震数据资料,对海拉尔盆地内主干边界断裂进行了解剖分析。通过绘制分析主干边界断裂的断距-距离曲线、断距-埋深曲线和生长指数图,对研究区内主干边界断裂的平面和垂向生长机制均有了充分认识。采用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并结合不同时期断裂构造特征,对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与盆地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自下向上厘定了残留盆地阶段(铜钵庙组)、初始裂陷期(南一段中下亚段)、强裂陷期((南一段上亚段和南二段)、断-坳转化期(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和坳陷期(青元岗组)5个构造演化阶段,并明确了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特征。同时,采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对主干边界断裂进行回剥,恢复古断层和古洼槽,分析海拉尔盆地内洼槽构造演化过程。基于断距-埋深曲线和生长指数,厘定了海拉尔盆地主干边界断裂的活动期次,确定了南一段上和南二段地层沉积时期为洼槽主要演化时期,同时根据主干边界断裂平面生长机制将洼槽演化模式分为孤立断层控洼演化模式和分段生长断层控洼演化模式。最终,从洼槽结构与有效烃源岩分布的关系,构造掀斜作用与优质储层的形成和构造变形与油气运聚和调整聚集三个角度来分析洼槽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不同主干边界断裂生长机制对应洼槽不同演化模式,据此可将洼槽对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控制方式分为孤立洼槽控源分布和分段生长洼槽控源分布;反向断层控制的下盘掀斜隆起,间歇性暴露地表,局部遭受风化剥蚀,经过大气水淋滤改造形成支撑型砾岩,地层孔隙度增加,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引起洼槽构造变形的相关断裂的活动性决定了该断裂在油气运聚或调整聚集中所起的作用。系统分析复式小型断陷湖盆群的洼槽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对恢复古洼槽对烃源岩预测、油田提交优质新增探明储量以及加快裂陷盆地油气勘探步伐均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对完善裂陷盆地“洼槽控油”理论及丰富裂陷盆地“断裂控藏”理论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明臣[5](2019)在《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是其油气的主要产层,由于其埋深相对较深,又是风化壳储层,探井较少,对其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深入,严重影响了油气勘探的深入,因此,开展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其油气分布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区域构造和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从源岩供油条件,储集条件和遮挡条件三个方面进行了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合油气纵横向分布特征,对其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最后预测了油气成藏有利目标。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认识主要有:1)苏德尔特地区油气主要来自南一段源岩,南一段源岩有机质丰富,类型好,演化程度适中,可为苏德尔特潜山提供油气。南一段源岩供烃灶主要分布在其北部,主要通过断裂与潜山侧接形成供烃窗口,苏德尔特地区主要发育有5个供烃窗口。2)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油气储层主要是风化壳储层,分布在距潜山顶面300m深度内,且有由上至下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平面上以构造高部位风化壳储层更发育。3)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断裂活动时期断盖配置垂向封闭性差,但断裂停止活动后断层侧向封闭性相对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4)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油气主要分布在距潜山顶面150m深度内,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油气藏类型为断块油气藏。5)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为贝西洼槽中南一段源岩通过断裂与潜山侧接形成供烃窗口,油气主要通过供烃窗口向潜山内部风化壳储层圈闭中运移和聚集成藏。6)苏德尔特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有利目标有3个,第一个位于6号圈闭贝40-B63-60井附近;第二个位于7号圈闭贝14-5井附近;第三个位于10号圈闭德112-227井附近。上述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苏德尔特潜山油气勘探。

黄建红[6](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勘探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油气勘探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先后共发现了25个中小型常规油气田。近年来,勘探家们加大对柴达木盆地基岩的勘探力度,同时,在多个油气田的基岩层系见不同程度的工业油气流。2011年在阿尔金山前东段钻探的东坪1井,在基岩3159-3182m试气层段,6mm油嘴日产气11×104m3。继东坪1井之后,甩开部署了东坪3井,在E31、E32、E1+2、基岩层系试气均发现工业气流,其中基岩1856-1870m试气层段,5mm油嘴日产气3.6×104m3,东坪1井、东坪3井高产气流的发现,证实东坪地区基岩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也是未来柴达木盆地勘探的重要区带。基岩油气藏具有产量高、储量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在多个地质时代均有分布,因此,对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必将是今后勘探家们努力的主要方向。国内外已在全球很多地方发现基岩油气藏,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至今并未发现整装油气藏,尤其是基岩气藏。东坪气藏的发现填补了国内无基岩整装气藏的历史,更为今后勘探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于我国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的基底结晶。东坪地区的基岩储层岩性复杂、既有岩浆岩、又有变质岩;孔隙结构多样,具有裂缝溶蚀孔的双重孔隙结构特征。虽然我国对基岩油气藏有发现,但却未做过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钻井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的岩性、储层特征、基岩纵向内部结构、成藏条件及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东坪地区基岩岩性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侵入岩浆岩类,主要为发育在东坪3井区的花岗岩,块状结构,岩石的颜色多为杂色和浅肉红色,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第二类为变质岩,主要为发育在东坪1井区的片麻岩,为明显的片麻状构造,岩石的颜色多为深灰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各种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辉石等)组成。(2)基岩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可以很好的识别和划分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层,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由上至下可分为古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和未风化层四个结构层。其中,半风化层是主要的储层发育段,也是油气聚集的主要位置;影响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基岩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古气候、上覆沉积环境、岩性、断裂构造及古地貌的控制。(3)基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特征,既有基质孔隙,也有裂缝孔隙;既有溶蚀孔隙,也有溶蚀裂缝;既有溶蚀孔洞,也有溶蚀缝洞等多种类型,东坪地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基岩风化壳裂缝分为溶蚀裂缝、风化裂缝、片理裂缝和节理裂缝。基岩溶蚀孔隙主要有晶内溶孔和晶间溶孔,东坪1井区的片麻岩暗色矿物含量高,易发生溶蚀,发育大量的晶肉溶孔,溶蚀孔隙主要发育在半风化层溶蚀带顶部。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东坪1井区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三类,Ⅰ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能好,溶孔和裂缝发育,占34.8%,Ⅱ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中等,溶孔和裂缝较发育,占56.5%,Ⅲ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较差,溶孔和裂缝不发育,分布相对较少,占8.7%。(4)提出了基岩气藏评价标准,东坪1井区基岩储层可划分s为I、II、III类,I类储层为好储层,裂缝-孔洞发育,岩性为片麻岩,基质孔隙度大于4%,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上,产量大于10×104m3;II类储层储层为中等储层,裂缝-孔洞较发育,岩性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基质孔隙度2-4%,主要分布在构造腰部,产量小于10×104m3;III类储层储层为较差储层,裂缝溶孔不发育,岩性为花岗岩,基质孔隙度1-2%,主要分布在构造边部有油气显示。研究区以II类为主,I类较少,主要分布于基岩上部,下部多为III类。(5)东坪气田为构造控制的裂缝型气藏,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一是东坪地区主要发育坪东和牛东侏罗系两大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优质气源岩;二是储层发育,半风化层是基岩最主要的储集层段,储层厚度较大,内部微孔、裂缝发育,渗透性较好,可形成高产气层;三是有良好的盖层,半风化层顶部的土壤层和残积层是直接盖层,路乐河组底砾岩之上沉积的近百米的含膏质泥岩层是区域性盖层;四是运移条件好,基岩气藏的输导体系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坪东断层是东坪气藏最重要的输导体系,是沟通油源的桥梁,第三系地层底界的区域不整合面对油气向东坪构造运移聚集至关重要。(6)结合油源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研究成果,认为东坪地区油气的运移特点是侏罗系烃源岩所生高成熟油气沿源岩断裂作垂向运移,然后沿不整合面作横向运移,首先在东坪1井区的基岩和古近系储层聚集成藏,然后再沿不整合面向东坪3井区调整运移,并在该井区的基岩和古近系储层聚集成藏。

左万涛[7](2018)在《贝尔凹陷德2区块基岩潜山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文中指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国内外潜山油气田的发现与开采以及油气勘探难度攀升,勘探家与地质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潜山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本文研究区块位于贝尔凹陷内,是新采集的面积为246平方千米的三维区块。本文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资料对德2区块基岩潜山储集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潜山储层基岩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特征、储集空间影响因素、裂缝分布预测方面进行仔细分析,分析基岩储层中的整体发育情况,指出了有利储层发育区。德2区块基岩岩性以轻微变质粉砂泥岩、岩屑长石砂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孔隙度及渗透率值变化较大,孔隙度分布于0.1%14.3%之间,主要分布于2%8%之间,平均值为4.2%;渗透率值分布在(0.016.1)?10-3um2之间,大都低于1?10-3um2,平均值为0.25?10-3um2,物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由于本区受多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以及中部区域出露地表受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本区见溶蚀孔洞及断层周围伴生大量裂缝,对整个德2区块而言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较强非均质性。德2区块裂缝较为发育,其中以50°90°中高角度张裂缝为有效裂缝,裂缝主要为小缝级别,裂缝以北东向、东西向为主。优选地震属性之后,利用曲率、断层似然性属性,对德2区块裂缝属性进行提取并结合我们的储层垂向发育模式对有利储层进行预测。综合分析本区中部潜山区域为I类储层区,北部为II类储层区,预测区与已钻井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同时已钻井取得较好的油气显示,为今后研究潜山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贾珍臻,林承焰,任丽华,董春梅,宫宝[8](2016)在《苏德尔特油田低渗透凝灰质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差异性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典型的富火山物质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分析等方法,对兴安岭油层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整体经历了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胶结作用/方沸石胶结作用—方沸石溶解/长石溶解作用/高岭石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晚期方解石胶结作用。兴安岭油层储层可以划分出强压实成岩相(I)、弱压实-方解石中强胶结成岩相(II)、中等压实-方沸石/长石强溶解成岩相(III)、中等压实-方沸石/长石中强溶解-高岭石强烈充填成岩相(IV)4种类型的成岩相。压实作用和早期方解石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方沸石和长石的溶解作用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高岭石的沉淀作用导致储层渗透率大大降低。成岩相I和成岩相II储层质量最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成岩相III储层质量最好,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为中孔—中低渗储层;成岩相IV储层质量中等,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但渗透率较低,为中孔(特)低渗储层。

孙雷[9](2016)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文中指出海拉尔盆地是我国大型的含油气盆地,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油气潜力区。目前,海拉尔盆地已发现的工业油气藏主要集中在白垩系,作为中生界另一沉积层系的侏罗系,目前勘探程度均较低,认识程度不够。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对后备资源迫切需求,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的勘探开始受到了重视。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白垩系的主要勘探区,也是海拉尔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2个凹陷,有许多探井钻至白垩系之下地层,地震资料已覆盖了2个凹陷。白垩系之下存在沉积岩已被证实,这些钻井和地震为我们研究这套沉积岩的时代、分布、生油气潜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钻井和周边露头揭示海拉尔盆地侏罗系,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和极少量火山岩。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推测乌尔逊-贝尔侏罗纪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沉积类型有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和深湖半深湖沉积。利用现有的地震资料重新解释显示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地层最厚可达800m,平均在350m左右,乌尔逊要比贝尔大一些。根据Pr/Ph和伽马蜡烷含量判断侏罗纪时水体为淡水、微咸水湖环境。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不高,有机质类型也偏腐殖型。通过对野外采样和岩心样品的地化分析上看,侏罗系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到高成熟之间,这是油气生成与排烃最为有利的阶段,根据“A”/TOC和S1+S2/TOC厘定的生烃门限深度、排烃门限深度和生油高峰深度依次为1450m,2250m,2300m。采用体积类比法将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进行了类比,台北凹陷侏罗系勘探程已进行过多次资源评价,其资源量应较为确实。类比中扣除了台北凹陷煤系部分的资源贡献就泥岩的地化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在有机质丰度类型上较为接近,泥岩成熟度上乌尔逊-贝尔要更高一些,其它石油地质条件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类比乌尔逊-贝尔凹陷的资源量,油0.510.76亿吨,天然气197258亿立方。根据有机质的成熟度、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三者的匹配给出侏罗系有利区分布,有利勘探区分别在乌尔逊和贝尔凹陷的中部。

蔡来星[10](2015)在《松南中央坳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优质源岩控藏理论和“储层甜点”找油思想的指导下,以优质源岩和优质储层的评价标准为基础,依托于生烃热模拟实验、恒速压汞实验、致密储层突破压力实验和油气充注实验等,开展典型致密砂岩油藏解剖,系统总结了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剖析了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坳陷型湖盆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模式。通过地球化学资料和生烃热模拟实验,由源岩排烃角度入手,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不同方面,建立源岩评价标准。研究表明,松南中央坳陷区青一段源岩可分为“优质源岩”、“有效源岩和“无效源岩”三类,其中,TOC>2%、Ro>0.9%的暗色泥岩为优质源岩,排烃量达到150200×104吨/Km2,主要发育在长岭凹陷北部,红岗阶地东部斜坡区和华子井阶地、扶新隆起带西部斜坡区的青一段下段;而0.8%<TOC<2.0%、0.8%<Ro<0.9%的暗色泥岩为有效源岩,排烃量为50100×104吨/Km2,主要发育在长岭凹陷中部和红岗阶地;TOC<0.8%,Ro<0.8%的暗色泥岩为无效源岩,基本不具备生、排烃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在距今80Ma年的嫩江组沉积时期,青一段泥岩埋深达到1000m,此时,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大量生烃;当埋深增加到2000m时进入生烃高峰,且伴有干酪根生气;当埋深达到2000m2500m范围内时,源岩累计最大生烃量不再增加,此时对应成熟阶段晚期。综合利用储层物性资料、铸体薄片资料、常规压汞资料、恒速压汞资料和扫描电镜资料,由孔喉结构角度出发开展致密砂岩储层评价,其中,I类致密储层10%<Φ≤12%,0.1mD<K≤1mD,喉道半径处于0.350.8μm,排驱压力处于0.31.5MPa范围,孔喉半径峰值处于0.160.63μm;II类致密储层7%<Φ≤10%,0.05mD<K≤0.1mD,喉道半径处于0.320.35μm,排驱压力处于1.52.5MPa范围,孔喉半径峰值处于0.0250.16μm;而在Φ<7%,K<0.05mD的III类储层中,油气充注的难度明显增大,多为无效储层。基于致密储层突破压力实验和油气充注实验,明确青一段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而喉道半径才是制约石油能否充注致密储层成藏的关键。通过总结工区内泉四段致密砂岩油藏分布规律,剖析其与源岩品质、超压特征、储层质量以及疏导体系的关系,认为成藏主控因素可以总结为:“优质源岩分布范围控制致密油藏展布格局;异常高压发育特征控制致密油藏范围及油气下排深度;优质储层控制致密油富集程度;源储沟通控制下部砂组含油性”共4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坳陷湖盆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存在“凹陷区源内直排倒灌成藏”和“斜坡区源边反转断层遮挡成藏”两种成藏模式。

二、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区概况
2 储集层孔喉类型
    2.1 孔隙类型
    2.2 喉道类型
3 储集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
    3.1 孔喉半径分布
    3.2 储集层分类
    3.3 孔喉结构对储集物性的影响
4 结论

(2)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储层特征
    1.1 岩石特征
        1.1.1 岩石类型
        1.1.2 填隙物
        1.1.2.1 杂基
        1.1.2.2 胶结物
        (1)自生黏土矿物。
        (2) 碳酸盐。
        (3)硅质胶结物。
        1.1.3 胶结类型
        1.1.4 岩石结构
    1.2 物性特征
2 成岩阶段划分
    2.1 早成岩阶段B期
    2.2 中成岩阶段A期
    2.3 中成岩阶段B期
3 孔隙结构及次生孔隙成因
    3.1 孔隙类型
        (1)正常粒间孔:
        (2)缩小粒间孔:
        (3)粒间溶孔:
        (4)粒内溶孔:
        (5)铸模孔:
        (6)胶结物内溶孔:
        (7)微孔隙:
        (8)裂缝孔隙:
    3.2 孔隙结构
    3.3 次生孔隙成因
4 储层孔隙变化
    4.1 孔隙演化
    4.2 致密化
5 结 论

(3)酸性火山岩油气储集空间研究 ——以海拉尔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1.1.1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进展与特点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本文依托的科研项目及实物工作量
        1.3.1 本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2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格架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油气地质特征
第3章 含油酸性火山岩油气储集空间实验分析方法
    3.1 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光学显微镜观察
    3.2 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
    3.3 有效面孔率定量测量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3.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6 电子探针分析
    3.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三维重建
    3.8 ~(40)Ar/~(39)Ar同位素测年
第4章 研究区火山岩地质特征
    4.1 火山岩岩性特征
        4.1.1 火山岩分类
        4.1.2 具体岩石类型
    4.2 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特征
        4.2.1 火山岩相
        4.2.2 火山机构
    4.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3.2 岩石成因
第5章 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储集能力及形成机理
    5.1 原生成岩作用和原生油气储集空间
        5.1.1 冷凝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油气储集空间
        5.1.2 原生碎裂作用形成的油气储集空间
        5.1.3 其他原生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
    5.2 次生成岩作用和次生油气储集空间
        5.2.1 水合作用形成的油气储集空间
        5.2.2 蚀变作用形成的油气储集空间
        5.2.3 次生破裂作用形成的油气储集空间
    5.3 孔缝空间组合及酸性火山岩油气储集空间体系
第6章 脱玻化微孔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6.1 脱玻化微孔成因类型
    6.2 球粒及其脱玻化微孔
    6.3 石泡及其脱玻化微孔
    6.4 流纹脱玻化微孔
    6.5 脱玻化微孔的形成机理
    6.6 脱玻化微孔对酸性火山岩储层的贡献
第7章 岩性、成岩作用、岩相和火山机构对油气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
    7.1 岩性对油气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
    7.2 成岩作用对油气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
    7.3 岩相和火山机构对油气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
第8章 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的制约
    8.1 额尔古纳深大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时代
        8.1.1 断裂构造特征
        8.1.2 变形温度估计及黑云母~(40)Ar/~(39)Ar测年
        8.1.3 有限应变及运动学涡度测量
        8.1.4 断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8.2 额尔古纳深大断裂对盆地形成的制约
    8.3 构造作用对岩性、岩相和火山机构分布的制约
    8.4 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集性能的制约
第9章 结论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海拉尔盆地洼槽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2.1 洼槽结构研究现状
        0.2.2 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
        0.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地层发育特征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中蒙边界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
        1.2.1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1.2.2 泛太平洋板块在中、新生代的演化
        1.2.3 两大构造体系时空关系分析
    1.3 海拉尔盆地地层特征
第二章 洼槽结构特征及主干断裂几何学特征
    2.1 海拉尔盆地洼槽结构特征
        2.1.1 洼槽结构类型及分布
        2.1.2 洼槽组合样式及分布
    2.2 海拉尔盆地断裂几何学特征
        2.2.1 洼槽相关断裂分类
        2.2.2 洼槽相关断裂几何学特征
第三章 主干断裂生长历史及变形机制
    3.1 断裂平面分段生长机制分析
    3.2 断裂垂向分段生长机制分析
        3.2.1 断距-埋深曲线的应用
        3.2.2 生长指数法的应用
        3.2.3 主干边界断裂垂向生长过程分析
第四章 洼槽形成演化历史及成因机制分析
    4.1 构造变形期次分析
    4.2 洼槽形成演化过程
第五章 构造演化对洼槽油气成藏的控制
    5.1 洼槽结构与有效烃源岩分布的关系
        5.1.1 断裂平面分段生长机制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
        5.1.2 主干边界断裂活动性对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
    5.2 构造掀斜作用与优质储层的形成
        5.2.1 构造掀斜作用与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
        5.2.2 构造掀斜作用与优质储层的垂向分布
    5.3 构造变形与油气运聚和调整聚集
        5.3.1 成藏期
        5.3.2 断裂垂向生长机制与油气运聚和调整聚集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潜山储集条件
        0.2.2 潜山供油气条件
        0.2.3 潜山油气的封闭条件
    0.3 研究区勘探现状
    0.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1.1.1 区域构造特征
        1.1.2 区域构造演化史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
    1.3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二章 潜山类型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2.1 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2.2 潜山类型及分布
第三章 潜山油气成藏条件
    3.1 潜山供油气条件
        3.1.1 源岩供油气能力
        3.1.2 供烃窗口及其分布特征
    3.2 潜山油气储集条件
    3.3 潜山油气遮挡条件
        3.3.1 断层侧向封油气能力
        3.3.2 盖层垂向封油气能力
第四章 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目标预测
    4.1 潜山油气分布特征
    4.2 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4.3 潜山油气成藏有利目标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岩油气藏定义及其类型
        1.2.2 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1.2.3 基岩油气藏的成藏条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断裂特征
        2.1.2 构造特征
    2.2 构造发育史
    2.3 地层岩性特征
第3章 东坪地区基岩岩性特征及识别模式
    3.1 基岩岩石学特征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变质岩特征
    3.2 东坪地区及邻井岩浆活动时期
    3.3 基于测井资料的岩性识别
        3.3.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
        3.3.2 电成像识别
        3.3.3 自然伽玛能谱识别
        3.3.4 ECS测井识别
        3.3.5 识别模式建立
        3.3.6 基岩岩性分布特征
第4章 基岩风化壳储层结构特征
    4.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特征
        4.1.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模式建立
        4.1.2 测井响应特征
        4.1.3 地震响应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
    4.2 基岩风化壳厚度与影响因素
        4.2.1 风化壳厚度
        4.2.2 风化壳厚度影响因素
    4.3 风化壳发育模式
第5章 基岩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其评价
    5.1 储集空间类型
        5.1.1 裂缝特征
        5.1.2 孔隙特征
    5.2 孔隙结构特征
    5.3 物性特征
        5.3.1 孔渗特征
        5.3.2 基岩风化壳与孔隙度纵向分布
    5.4 风化壳的再成岩作用
    5.5 基岩储层流体特征
    5.6 储层分类评价
        5.6.1 基岩储层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5.6.2 储集层评价
第6章 基岩油气藏成藏条件
    6.1 基岩油气藏特征
        6.1.1 基岩气藏特征
        6.1.2 油气分布特征
    6.2 基岩油气藏成藏规律
        6.2.1 生、储、盖的良好配置成藏基础
        6.2.2 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保障
        6.2.3 优越的油气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根本
    6.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贝尔凹陷德2区块基岩潜山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岩潜山研究现状
        1.2.2 基岩潜山储层研究现状
        1.2.3 基岩储层裂缝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基岩潜山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3.1 基岩岩石学特征
        3.1.1 浅变质碎屑岩岩性特征
        3.1.2 火成岩岩性特征
        3.1.3 碳酸盐岩岩性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3 基岩潜山储集空间类型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有效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4 裂缝成因及其特征
        3.4.1 裂缝成因
        3.4.2 裂缝发育特征
    3.5 潜山储层主控因素
第4章 潜山储层测井裂缝识别
    4.1 常规测井识别裂缝
    4.2 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第5章 裂缝性储层地震预测
    5.1 Geoeast基于构造导向滤波的相干体技术
    5.2 曲率属性预测裂缝
    5.3 波形聚类分析
    5.4 OpendTect软件处理地震数据
    5.5 有利储层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手标本及镜下薄片
致谢

(8)苏德尔特油田低渗透凝灰质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差异性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地质背景
2 岩石学特征
3 成岩作用特征
    3.1 储层成岩阶段
    3.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
        3.2.1 压实作用
        3.2.2 胶结作用
        3.2.3 溶解作用
        3.2.4 凝灰质蚀变作用
4 成岩相与储层质量差异演化
    4.1 成岩相类型划分
    4.2 成岩相储集特征
        4.2.1 强压实成岩相
        4.2.2 弱压实-方解石中强胶结成岩相
        4.2.3 中等压实-方沸石/长石强溶解成岩相
        4.2.4 中等压实-方沸石/长石中强溶解-高岭石强烈充填成岩相
    4.3 储层质量差异演化模式
5 结论

(9)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0.2.1 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0.2.2 海拉尔盆地研究现状
        0.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0.4 开展的工作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2 构造特征
    1.3 盆地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
    1.4 地层特征
    1.5 开发状况
        1.5.1 油气地质特征
        1.5.2 勘探开发历程
        1.5.3 勘探程度
第二章 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2.1 烃源岩的类型及沉积条件
    2.2 有机质丰度
        2.2.1 贝尔凹陷侏罗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
        2.2.2 乌尔逊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
    2.3 有机质类型
    2.4 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特征
    2.5 侏罗系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组成特征
        2.5.1 可溶有机质的族组成特征
        2.5.2 饱和烃色谱特征
        2.5.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三章 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
    3.1 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单井发育特征
        3.1.1 乌尔逊凹陷典型井分析
        3.1.2 贝尔凹陷典型井分析
    3.2 联井剖面分析
        3.2.1 乌尔逊凹陷联井剖面分析
        3.2.2 贝尔凹陷联井剖面分析
    3.3 各指标平面分布特征
        3.3.1 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机碳平面分布特征
        3.3.2 有机质成熟度的Ro平面分布特征
第四章 侏罗系潜力分析
    4.1 乌尔逊-贝尔烃源岩的分布
        4.1.1 暗色泥岩的统计
        4.1.2 暗色泥岩的分布
    4.2 刻度区的选定与介绍
        4.2.1 中国含油气盆地简介
        4.2.2 类比盆地选择吐哈盆地
        4.2.3 吐哈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4.2.4 吐哈盆地勘探程度
        4.2.5 吐哈盆地烃源岩分布
        4.2.6 烃源岩地化特征
        4.2.7 刻度区的选定
    4.3 类比依据
        4.3.1 储层
        4.3.2 盖层
    4.4 油气资源量预测
    4.5 油气有利分布区的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松南中央坳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依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优质源岩控藏作用及其评价标准
        1.3.2 致密储层评价标准
        1.3.3 上生下储式致密油成藏机理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
    2.2 盆地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优质源岩分布规律及生、排烃特征研究
    3.1 烃源岩定性评价
        3.1.1 烃源岩空间展布特征
        3.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2 烃源岩评价标准的建立
        3.2.1 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3.2.2 有机质类型评价标准
        3.2.3 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标准
    3.3 优质源岩分布规律
        3.3.1 ΔlogR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3.2 优质源岩空间分布规律
    3.4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
        3.4.1 生烃热模拟实验
        3.4.2 烃源岩生烃定量评价
        3.4.3 烃源岩排烃定量评价
第四章 致密储层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
    4.1 储层特征研究
        4.1.1 砂体展布特征
        4.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3 储层物性特征
        4.1.4 储集空间特征
        4.1.5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1.6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1.7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4.2 致密储层主控因素剖析
        4.2.1 沉积母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4.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4.2.3 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4.3 致密储层评价标准的建立
        4.3.1 常规压汞参数表征储层标准
        4.3.2 物性参数表征储层标准
        4.3.3 恒速压汞参数表征储层下限
    4.4 储层“甜点”预测
        4.4.1 测井模型的建立
        4.4.2 储层“甜点”分布特征
第五章 致密油运聚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
    5.1 致密油充注实验及特征分析
        5.1.1 致密储层突破压力实验
        5.1.2 致密油充注实验
    5.2 致密油成藏期次及类型划分
        5.2.1 流体包裹体发育丰度及赋存特征
        5.2.2 致密油成藏期次分析
        5.2.3 致密油成藏类型划分
第六章 致密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6.1 致密油藏富集规律
    6.2 成藏主控因素剖析
        6.2.1 优质源岩分布范围控制致密油藏分布格局
        6.2.2 异常高压发育特征控制致密油藏范围及下排深度
        6.2.3 优质储层控制致密油富集程度
        6.2.4 源储沟通控制下部砂组含油性
    6.3 致密油成藏模式
        6.3.1 凹陷区源内直排倒灌成藏模式
        6.3.2 斜坡区源边反转断层遮挡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J]. 何松霖,李军辉. 矿产勘查, 2020(03)
  • [2]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J]. 王成,张安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9(05)
  • [3]酸性火山岩油气储集空间研究 ——以海拉尔盆地为例[D]. 郑涵. 吉林大学, 2019(11)
  • [4]海拉尔盆地洼槽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 纪文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研究[D]. 王明臣.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D]. 黄建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7]贝尔凹陷德2区块基岩潜山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D]. 左万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苏德尔特油田低渗透凝灰质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差异性演化[J]. 贾珍臻,林承焰,任丽华,董春梅,宫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6)
  • [9]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D]. 孙雷.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松南中央坳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 蔡来星. 东北石油大学, 2015

标签:;  ;  ;  ;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作用及储渗构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