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英文)

微量元素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英文)

一、微量元素对油松苗生长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魏宁[1](2020)在《油松与蒙古栎苗木质量及造林表现对苗圃施肥的响应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肥力不足会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树种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适应养分环境变化的策略,认识这种策略对于理解不同树种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苗木是树木发育最为脆弱的阶段,受环境影响最大,研究苗木对环境的敏感性是认识其种群建成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常绿针叶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两种常见树种幼苗为对象,苗圃期以指数施肥方式自3月30日至7月27日每周1次向单株苗木累计添加50、250、500mg Peters Professional水溶复合肥(20%N+8.7%P+16.5%K+微量元素)设置低、中、高三个肥力水平,生长季末测定苗木生长、根系形态、矿质养分、非结构性碳等,第二年春季进行造林试验,连续观测两个生长季苗木成活率和生长表现,对比研究油松和蒙古栎苗木形态、根系发育、贮存物质及造林表现对肥力水平变化的响应差异,以期深入了解两树种适应土壤养分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油松苗木生长对肥力的敏感性高于蒙古栎苗木。土壤肥力显着影响油松生长,高肥水平下油松苗木生长最好,苗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分别是7.4cm、2.25mm和0.897g,分别为低肥水平的1.4、1.2和1.7倍。蒙古栎生长对肥力变化的响应则较弱,苗高、地径、生物量分别为9.7~10.0cm、3.10~3.27mm、3.057~3.530g,仅地径高肥环境较低肥时有显着增加。(2)油松和蒙古栎幼苗根系发育对土壤肥力水平有显着响应。高肥水平时油松粗根长度、表面积、体积显着增大,达到2.4cm、1.8cm2、0.1cm3,较低肥分别增加128.2%、318.5%和366.7%。细根长度随肥力水平改善显着减小,在低肥力时达到744.18cm,较高肥时增加了24.7%。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对肥力水平的变化响应为负,在低肥水平分别是26.4m/g、218.7cm2/g,较高肥时分别增加23.8%和53.5%。蒙古栎粗根大小随肥力水平的变化没有显着改变,细根长度、表面积对肥力水平有显着的负响应,低肥环境的蒙古栎细根长度和表面积达到1401.6cm和65.3cm2,较高肥时分别增加148.7%和56.7%。蒙古栎的比根长对肥力水平也有负响应,低肥环境的苗木比根长4.8m/g,较高肥时增加127.8%。(3)油松、蒙古栎幼苗矿质养分含量都对肥力水平的改善有积极响应。高肥水平时油松养分贮存量最大,单株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分别是17.2mg、4.4mg和13.1mg,较低肥分别增加304.5%、209.3%和255.7%。高肥水平时蒙古栎体内氮含量显着增加,单株氮含量为35mg,较低肥时增加62.33%。磷含量9.2~12.1mg,钾含量22.8~28.9mg,变化都不显着。油松、蒙古栎苗木的器官贮存物质比重对肥力水平的响应不同。肥力条件不佳时油松分配最多的氮、钾和淀粉到根系,肥力条件较好时将最多的氮和钾贮存到针叶。无论低肥力还是高肥力,油松总是将大量的磷贮存于根系。蒙古栎近乎90%的矿质养分和非结构性碳都贮存于根系当中,土壤肥力不影响养分分配。(4)冬春季节是苗木成活率下降的关键时期,蒙古栎幼苗的造林表现优于油松。造林第一个生长季油松和蒙古栎成活率较好,油松和蒙古栎苗木成活率均大于90%。经过冬季寒冷和春季生理干旱的不良环境后,油松苗木成活率锐降至53.6%~67.1%,下降高达27.1%~36.4%;第二个生长季末,成活率为42.1%~60.7%,第二个生长季成活率下降幅度为6.4%~11.4%,冬季和春季是油松成活率下降的关键期,苗圃施肥有利于提高油松成活率。蒙古栎幼苗对环境适应性强于油松,蒙古栎度过冬春休眠期寒冷与生理干旱环境后,成活率下降至80.0%~82.9%,下降了8.3%~10.4%,下降幅度为油松的三分之一;第二个生长季末,蒙古栎幼苗成活率为78.3%~80.8%,下降了1.7%~2.1%;苗圃施肥对蒙古栎造林成活率并无增益,但提高了蒙古栎第二个生长季地上部分生长量。综上所述,油松幼苗生长、养分贮存对外界肥力水平的响应强于蒙古栎,表明其对外界养分的依赖性更强。油松和蒙古栎都是耐瘠薄树种,两个树种在养分不佳的环境中通过增大比根长、比表面积、细根表面积、细根长度提高对土壤养分的获取能力。常绿针叶树种油松幼苗针叶和根系中贮存大量物质,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幼苗总是将90%的物质贮存于根系。一年生蒙古栎容器苗的造林表现优于油松,苗圃期土壤肥力的改善能增加蒙古栎造林后的生长量。

吴茂东[2](2020)在《施氮时期对‘黑比诺’葡萄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河西走廊地区4年生‘黑比诺’葡萄为材料,分别在萌芽期、花序分离期、果实膨大期、果实转色期一次性沟施氮肥。通过应运15N示踪技术研究施氮时期对葡萄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通过测定植株器官中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对比各器官中矿质元素动态变化规律,明确施氮时期对葡萄矿质营养的影响;通过测定植株的生长指标和品质指标,分析施氮时期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综合分析探讨‘黑比诺’葡萄根、叶、果中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分析15N试验结果可知,花序分离期施肥处理植株在果实成熟时氮素累积量最高,达32.0 g/株,各施肥处理植株,不同器官间以叶片氮素累积量最高。植株新梢、叶片和果实的15N吸收征调能力在四个施肥处理间呈萌芽期>果实膨大期>花序分离期>果实转色期,萌芽期、花序分离期和果实转色期施肥处理,植株叶的15N吸收征调能力最低,Ndff值分别为7.73%、3.52%、1.29%。不同施肥处理,植株各器官15N分配率存在差异,其中花序分离期施肥处理中15N分配率以营养器官最高、生殖器官最低,其值分别为72.3%和6.4%。此外,花序分离期施肥处理植株在果实成熟时15N利用率最高,达17.77%。2不同物候期一次性施氮,年生长周期内‘黑比诺’葡萄各器官中元素含量随时间推移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在花序分离期施氮处理中主要表现为:随物候期推移磷、铜和硼在植株根和叶中先升后降,钾在植株新梢、果实和叶中呈降低趋势,钙、锰和锌在植株新梢中先降后升,镁在植株新梢和叶中呈升高趋势,铁在植株根中逐渐上升。不同时期一次性施氮,果实成熟时各处理间植株总的磷、钾、钙、镁、铜、铁、锰和锌积累量为花序分离期处理中最高,萌芽期处理中最低,硼积累量呈花序分离期处理=果实膨大期处理>萌芽期处理>果实转色期处理。此外,同一处理,植株各器官之间元素积累量也存在差异。3不同物候期一次性施氮,成熟期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萌芽期处理中最高、果实转色期处理中最低,分别为26.02%、22.49%;各处理间果糖、葡萄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呈果实膨大期处理>花序分离期处理>果实转色期处理>萌芽期处理>对照的规律,且每个处理中果实内还原性糖含量最高、葡萄糖含量最低;苹果酸含量在果实转色期处理中最高、萌芽期处理中最低,两者相差1.30 g/L;此外,四个处理间葡萄糖酸和乳酸含量呈果实转色期处理>萌芽期处理=对照>花序分离期处理>果实膨大期处理;总酚和花青素含量在花序分离期处理中最高,其含量分别为25.31 mg/g和32.97 mg/g。4相关性分析表明‘黑比诺’葡萄成熟时,萌芽期处理,果实中总酚主要由根中铜元素通过影响果中的铜、硼元素来决定,呈负线性关系。花序分离期处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主要由根中氮元素通过影响果中磷元素来决定,具有负相关性;总酚和花青素主要由根中锰元素通过影响果中铜元素来决定,分别呈线性正相关性和线性负相关性;单宁主要由叶中锰元素和根中铜元素通过影响果实中锰元素、锌元素和硼元素来决定,为线性正相关。果实膨大期处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主要由叶中镁元素和根中钾元素协同通过影响果中钙元素来决定;总酚、单宁、花青素主要由叶中硼元素通过影响果中锌元素来决定。果实转色期处理,果实中花青素主要由根中钙元素通过影响果中铁元素来决定。对照组试验通径分析表明,总酚和可滴定酸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TP=23.972+0.010Mg-0.039Fe、TA=1.246-0.001Fe-(3.732E+5)Ca-(2.697E+5)K,镁元素对果实中总酚的直接作用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723,铁元素对果实中可滴定酸的直接作用最大。分析各个间接通径系数发现,镁元素通过铁元素对总酚的间接作用较大,其间接通径系数为0.305,钙元素通过钾元素对可滴定酸的间接作用较大,其间接通径系数为0.517。

吴安琪[3](2020)在《氮磷添加对红壤丘陵区杉木林微量元素内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氮(N)沉降和土壤磷(P)限制是我国红壤丘陵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N、P添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生态过程及生产力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微量元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微量元素对杉木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尚不清晰,杉木微量元素内循环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大气N沉降及土壤P限制的响应程度和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2011年设立的杉木人工林施肥野外试验平台,开展N1(50 kg N·hm-2·a-1)、N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1+P(50 kg N·hm-2·a-1+50 kg P·hm-2·a-1)、N2+P(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和CK(对照)共6种处理5次重复完全随机化区组试验。于2016年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采取土壤(根际和非根际)、根系(1-2级根、3-5级根)、新鲜枝条(1、2级枝)、新鲜叶片(1、2级叶)、凋落物(1、2级凋落枝、叶),测定其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重点研究N、P添加对微量元素内循环过程各个环节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于探究N、P添加对杉木林微量元素内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尝试揭示微量元素对杉木林生产力及稳定性的潜在调控机制,为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发展、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应对大气N沉降和减缓P限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N、P添加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及根际效应的影响各异。N添加抑制了土壤Mn有效性;高N添加促进了非根际土Fe有效性、Mn根际效应,并抑制Fe根际效应;P添加提高土壤Mn有效性,抑制了Fe的根际效应;土壤Cu、Zn有效性及根际效应对N、P添加不敏感。(2)N、P添加对不同季节根系微量元素的影响各异。1-2级根中Mn、Zn在生长季中更易积累,各级根系中Fe、Cu在非生长季中更易积累。N添加阻碍了生长季中根系对Zn的吸收和运输,且相比3-5级根来说,1-2级根中Zn含量对N添加更敏感;P添加抑制了生长季1-2级对Fe的吸收;高N与P共同添加促进非生长季1-2级根对Fe的吸收,以及非生长季根系对Zn的吸收和运输。(3)N、P添加对不同季节枝条微量元素的影响各异。1级枝中Zn在生长季中更易积累,1级枝中Mn在非生长季中更易积累。低N添加阻碍生长季Fe、Cu、Zn向1级枝的迁移,以及生长季Mn向各级枝的迁移;P添加阻碍生长季Zn向各级枝的迁移;N、P单独和共同添加均阻碍非生长季Mn向各级枝迁移。(4)N、P添加对不同季节叶片微量元素的影响各异。2级叶中Fe、Mn、Cu、Zn在生长季中更易积累。P添加促进生长季Fe向2级叶的迁移,但阻碍Zn向各级叶迁移;高N与P共同添加促进非生长季Fe向各级叶迁移;叶片Mn、Cu对N、P添加不敏感。(5)N、P添加对枝叶微量元素回收效率和回收度的影响各异。枝条Mn、Zn回收效率比回收度对N、P添加的响应更敏感,而Fe、Cu回收度比回收效率更敏感。叶片Fe、Zn回收效率比回收度对N、P添加的响应更敏感,Cu回收度比回收效率更敏感,而叶片Mn回收效率和回收度对N、P添加响应格局相似。(6)不同微量元素内循环过程中耦合关系各异。Mn内循环过程土壤、根、枝、叶呈良好的内在关联,但Fe、Cu、Zn在不同源库中响应有别。杉木不同器官及组织中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各异,土壤、1-2级根、2级凋落枝中Fe和Zn之间有正向耦合效应;根际土、2级枝、2级凋落枝中Mn与Cu之间有正向耦合效应,2级叶中Mn和Cu之间有拮抗效应;1级枝中Fe与其他微量元素之间有正向耦合效应,Mn与Zn之间有拮抗效应。综上所述,N、P添加对土壤供给、根系吸收、枝叶分配、枝叶回收微量元素等内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杉木林微量元素内循环既受外界供给的控制,又具自我调控的能力,应对大气N沉降和减缓土壤P限制背景下,微量元素对亚热带杉木林生产力及稳定性的潜在作用及其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陈柳娟[4](2020)在《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细根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敏感地感知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环境的变化。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探讨氮沉降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论文以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与竹阔混交林3种天然林为对象,通过不同的氮添加处理试验,测定施氮1年后不同功能型植物(包括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毛竹三类植物)的胸径、树高(毛竹为枝下高)、细根性状及其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分析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其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特征,并对氮添加背景下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氮沉降背景下亚热带天然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1年的氮添加处理后,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表型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不同,且不同的氮添加量对其影响也表现不同。(1)在常绿阔叶林中,低氮(LN)处理会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RB(细根生物量)、RVD(根体积密度)、RTD(根组织密度),并显着增加其细根的SRL(比根长)、SRA(比根面积);高氮(HN)处理则会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RB与RVD及落叶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SRL与SRA。(2)在竹阔混交林中,LN处理会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RTD,落叶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SRL和SRA,以及毛竹两径级(0-1mm与1-2mm)细根的RVD,并显着增加毛竹两径级细根的RTD;HN处理则会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RTD,落叶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SRL及1-2mm细根的RTD,但会使毛竹1-2mm细根的SRL显着降低。(3)在毛竹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毛竹0-1mm细根的RLD与RVD,并降低其RTD;HN处理则会增加毛竹1-2mm细根的RLD、SRL与SRA。(2)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养分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不同,且不同的氮添加量对其影响也表现不同。(1)在常绿阔叶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两径级(0-1 mm与1-2mm)细根的N、P、K含量及其0-1mm细根的N/P、N/K和落叶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Si含量,并显着降低常绿与落叶两阔叶林木细根的C/N;HN处理则会显着增加常绿与落叶两阔叶林木1-2mm细根的Ca含量。(2)在竹阔混交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落叶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C含量与其1-2mm细根Ca含量,常绿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C、C/N,以及毛竹0-1mm细根的C含量和其1-2mm细根的C/N,但施N肥(特别是LN)显着降低毛竹0-1mm细根的Mg、Fe、Al、Si含量和1-2mm细根的N、P、K含量;HN处理会明显增加常绿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K含量与其1-2mm细根的C、C/N,且明显高于LN处理,但会显着降低毛竹1-2mm细根的Fe、Si含量。(3)在毛竹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毛竹1-2mm细根的N含量,但显着降低其C/N;并使毛竹0-1mm细根的Si含量明显高于HN处理,而其1-2mm细根则正好相反。(3)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也存在差异,且不同的氮添加量对其影响也表现不同。(1)在常绿阔叶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全P、有效P含量;施N肥(特别是HN)显着增加常绿与落叶两阔叶林木根际土壤的全N、铵态氮、硝态氮、有效K含量,但会显着降低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p H值。(2)在竹阔混交林中,LN处理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全C、全N、全P、铵态氮、硝态氮、有效K含量,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全C、全N、全P、全K、有效K、有效P含量,以及毛竹根际土壤的全K含量,并显着增加毛竹根际土壤的全C、全N、全P、有效P含量;HN处理显着增加3种植物根际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明显降低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p H值。(3)在毛竹林中,施N肥(尿素)会显着增加毛竹根际土壤的硝态氮含量。(4)RDA分析表明,氮添加背景下,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关系也存在差异。(1)在常绿阔叶林中,影响常绿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含水率(SWC)、全铁(STFe)、全硅(STSi)、全氮(STN)、全磷(STP)、硝态氮(NN)、有效磷(Sa P)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STFe与细根RB、RVD、C/N显着正相关,与细根N、P、K显着负相关;p H与细根Al极显着正相关;SWC与细根C显着正相关;STP与细根K极显着正相关;Sa P、有效钾(Sa K)与细根N、P、N/P正相关;NN与细根N/K显着正相关。影响落叶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全铝(STAl)、全钾(STK)、STN、铵态氮(AN)、Sa P、STP、STFe含量,其中,根际土壤Sa P与细根Mg极显着正相关;STFe与细根RTD、C/N极显着正相关;p H与细根Al极显着正相关;STK与细根Si极显着正相关;全钙(STCa)、SWC与细根C极显着正相关。(2)在竹阔混交林中,影响常绿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STCa、SWC、STP、NN、Sa P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STCa与细根RTD显着正相关;p H与细根K/P极显着正相关,与细根N/K显着负相关;SWC与细根Al、Fe、Si显着正相关,与细根C显着负相关;NN、STP与细根N/P极显着正相关。影响落叶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STCa、STK、NN、SWC、STFe、Sa K、全镁(STMg)、AN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STCa与细根Al、Fe、Si显着正相关;STK与细根C极显着正相关;NN与细根RTD、N、Mg极显着正相关;p H与细根C显着负相关。影响毛竹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AN、STAl、STMg、STCa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AN与细根C极显着正相关;STMg与细根RTD极显着负相关;p H、STCa均与细根Ca、Si极显着正相关;STAl与细根N/K显着正相关,与K/P显着负相关。(3)在毛竹林中,影响毛竹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STC、STN、STP、STK及STFe含量。其中,根际土壤STK与细根K极显着正相关,与细根Ca极显着负相关;STSi与STK的影响正好相反;STP与细根K极显着正相关;Sa P、Sa K与细根C、N显着正相关;STFe与细根Al、Si极显着正相关。

席沁[5](2019)在《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及适宜造林技术探究》文中指出典型栗钙土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代表性地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明显,降雨少,蒸发强,土壤中的碳酸钙在部分土层中大量富集,形成紧密的灰白色钙积层。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栗钙土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工程造林在该区域相继开展,但成效不足预期。为深入探究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限制性因素,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本研究首次以深挖整地去除钙积层的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出钙积次生化并进行验证。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进行选点取样调查,探究了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钙积次生化过程与垂直分布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运移特征的演变规律,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阐明了钙积次生化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机制。依据碳酸钙沉积的过程与原理,本研究以抑制钙积次生化为出发点,从多角度选用造林技术,开展多重复大田试验,其中将一种林业新材料——酵母提取物试用于栗钙土造林研究中。试验后,通过分析各项造林技术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碳酸钙沉积、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运移的影响,并比较造林苗木对各项造林技术的响应,探究能有效抑制钙积次生化,提高典型栗钙土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造林技术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少降雨强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深挖整地去除钙积层后的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碳酸钙在约20 cm深度以下再次沉积,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现象得到证实。其中,20-40 cm是钙积次生化的主要层次,1-10年林龄间该层土壤碳酸钙含量平均由192.25 mg/g增加到289.87 mg/g。形成钙积层的厚度随着造林时间的增长平均由8.5 cm增加至35.7 cm,沉积过程在垂直维度上呈由浅至深积累的演变规律(从约20厘米延伸到约60厘米)。在碳酸钙沉积量和垂直分布位置上,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表现出向相邻自然栗钙土趋近的特点。(2)钙积次生化过程中,20-60 cm深度间的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孔隙度和含水率下降、有机质及总氮、总磷含量降低,而pH和容重增大。由于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土壤毛管孔隙中随水分运移的Ca(HCO3)2转变为CaCO3沉积,导致造林地土壤物理结构破坏,养分运移受阻。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造林地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其理化性质之间有显着的负相关性。(3)造林地土壤中钙积次生化,使相应土层的水力传导度降低,水分入渗过程受到钙积层的阻碍,更多的土壤水分积蓄在表层中极易蒸发和散失,持水能力因此而降低。试验中水分运移特征的观测结果可与Kostiakov幂函数模型高度拟合,本研究据此进一步量化分析了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湿润峰位移、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持水变化量)与钙积次生化的模型关系。(4)钙积次生化对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的运移特征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这是导致造林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抑制钙积次生化是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点。各项造林技术的试验结果表明: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碳酸钙沉积量与理化性质对添加30 g保水剂、覆盖秸秆毯与单向渗水膜有显着的响应。而渗灌补水和集水坡面处理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碳酸钙沉积与理化性质没有显着影响。由于极性氨基酸与Ca2+的矿化反应,根施酵母提取物对20-60 cm深度间造林地土壤碳酸钙沉积的抑制作用不显着。但因其充足的养分含量,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在根施20 g、30 g、和40 g酵母提取物后有显着的改善。(5)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结果为,保水剂的施用减缓了入渗过程,用量越大入渗越缓慢,但入渗总量和持水能力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四种覆盖保墒材料对土壤入渗形成阻碍,其中,秸秆毯覆盖后土壤的入渗过程相对最快,地膜覆盖后入渗过程最慢,单向渗水膜的微孔结构可使水分通过并缓慢入渗。造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在覆盖单向渗水膜后最好,秸秆毯因具有遮光性也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酵母提取物中富含的有机物等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随着根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入渗与持水能力均逐渐提高。(6)施用30 g保水剂、覆盖秸秆毯、单向渗水膜及根施酵母提取物均显着提高了 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和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iere)de Vos ex Henry)四种研究区常用造林苗木的保存率、生长量、苗木的根系发育特征以及叶水分特征。叶喷酵母提取物使四种苗木的生长和叶水分特征有明显改善,对1.5%和2%两个浓度水平中有较好的响应。酵母提取物富含生长激素和细胞分裂素,且能有效地帮助幼苗形成叶绿素,因而在出新叶后喷施,苗木生长量有更显着的提高,容器苗在萌出新叶后喷施叶水分特征更好,而裸根苗适宜在生长旺盛期喷施。综上所述,深挖整地后,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会出现钙积次生化现象,进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运移特征,这是导致栗钙土区林业生态工程低效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抑制碳酸钙沉积为出发点,基于各项造林技术试用结果,提出施用30 g保水剂、覆盖秸秆毯或单向渗水膜、根施40 g和在适宜时间叶喷2%浓度酵母提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环境,促进造林苗木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典型栗钙土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王景瑞[6](2019)在《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育苗基质是蔬菜集约化育苗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保证种苗规模化生产及秧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产上所应用的育苗基质绝大部分以草炭为主要组成成分,但草炭是一种宝贵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在湿地环境、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我们不断的研究草炭替代品应用的可行性以减少对草炭的依赖。菇渣是食用菌生产后留下的废料,大多处理办法为焚烧和丢弃,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但菇渣经腐熟发酵后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本文以平菇菇渣替代或部分替代草炭作为育苗基质,达到节省草炭保证秧苗质量的目的,从甜瓜秧苗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秧苗质量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平菇菇渣复配基质的理化性质、秧苗生长形态及生理变化并着重研究添加沈阳农业大学营养母剂的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第一阶段试验以平菇菇渣、草炭、蛭石为基质原料,研究不同体积的平菇菇渣复配草炭和蛭石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第二阶段试验是经上一阶段筛选出来的基质添加不同质量(25g/穴盘、50g/穴盘、75g/穴盘)的营养母剂研究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并对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成本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平菇菇渣复配基质试验表明:各复配基质浸提液对甜瓜种子发芽并未产生胁迫现象,个别处理发芽指标显着优于蒸馏水对照。平菇菇渣复配基质育苗试验结果显示:T1、T2和T4有着较为适宜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甜瓜穴盘苗地上部、地下部各指标、秧苗质量及生理指标各指标均显着优于CK可以作为甜瓜育苗基质。2.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试验表明:平菇菇渣复配基质中添加营养母剂会对甜瓜秧苗的生长具有积极的影响。T1-75与T4-50具有适宜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甜瓜穴盘苗地上部、地下部各指标、秧苗质量及生理指标指标均显着优于CKY或与CKY差异不显着,特别是对甜瓜苗根系生长具有极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避免传统草炭基质使用出现的沤根现象。此外,二者所含营养足以保证甜瓜苗期正常生长,T1-75、T4-50可以作为甜瓜育苗基质应用并可以避免频繁浇灌营养液的繁琐。3.为了解筛选出的两种甜瓜菇渣复配营养基质使用成本,本文对各项生产原料、运费、人工及附带价值按市场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1-75相比CKY单袋成本降低22.71%,可以达到完全替代草炭的目的。T4-50相比CKY单袋成本降低32.82%,可以达到部分替代草炭,节约草炭用量的目的。综上,T1-75、T4-50两种菇渣复配营养基质既可以保证甜瓜秧苗质量,又可降低育苗基质使用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史文辉[7](2018)在《种子养分和土壤肥力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是我国栎属典型代表树种、华北地区生态建设重要支撑树种,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前景可观的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其更新效率受种子养分供应能力和立地环境的影响很大。作为大粒种子树种,栓皮栎种子大小存在很大差异,自身养分含量差异显着;且富含淀粉,容易吸引动物取食,包括落种后不同程度取食和萌发后不同时间取食,造成种子养分不同程度亏损。这种种子自身养分差异和动物取食行为所导致的种子养分供应差异,可能影响更新初期苗木生长,降低更新效率。本研究采用种子大小分级、播种前切除部分子叶和苗木萌发后不同时间移除子叶的方法模拟栓皮栎自然更新过程中种子养分供应差异,同时通过控制施肥模拟自然界贫瘠和肥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研究不同处理措施下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以及容器苗生长性状、根系特征、光合特性、养分积累和造林效果的差异规律,旨在揭示种子养分在苗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和种子养分转移供应规律,探究种子养分差异性对苗木生长乃至造林效果的影响机制,以及种子养分供应差异条件下苗木质量对土壤肥力的响应,为栓皮栎苗木培育和更新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大小栓皮栎种子萌发出苗率差异显着,小粒种子萌发出苗率仅有38.8%,比大、中粒种子萌发出苗率小50%以上。种子大小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粒种子播种苗的形态生长、光合特性和养分积累均显着小于大、中粒种子播种苗,且苗圃施肥不能缩小上述差距;而大、中粒种子各方面表现性状整体相近。造林后,小粒种子苗木成活率始终大幅度低于大、中粒种子苗木,且造林后第二年生长量仅为大、中粒种子苗木的32%~40%;同样,大、中粒种子造林效果相似。综合苗木萌发情况以及苗圃和造林两个阶段研究结果,采用小粒种子播种育苗严重降低苗木培育效率,增大育苗成本,对栓皮栎苗木更新贡献很小,但中粒种子和大粒种子可以同时使用,二者在栓皮栎更新中具有同等应用潜力;此外,种子大小对苗木萌发特性和苗木质量的影响可能不仅仅限于其自身养分差异效应,还可能与种子生理发育程度、种子活力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探析。(2)萌发前子叶部分丢失对栓皮栎苗木培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同时受苗圃施肥水平调控。切除部分子叶可以加快苗木萌发速率并提高萌发率,尤其切除1/2子叶后苗木萌发速率和萌发率最大,但切除子叶后苗圃阶段苗木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效果因苗圃施肥水平而异。在不施肥(F0)条件下,一旦切除子叶均显着抑制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而在施肥(F+)条件下,切除1/3或1/2子叶对苗木质量的影响较小,甚至提高苗木根系活力,但切除2/3子叶仍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造林后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以及光合特性对子叶切除的响应与苗圃阶段不同,E1/2-F+处理组合苗木生物量、各组织养分含量和苗木光合特性均大于或其他处理组合,E1/3-F+次之。因此,说明栓皮栎苗木生长对种子养分部分丢失有一定的耐受性,其耐受程度因土壤肥力条件的不同而异。(3)种子养分转移规律与苗木生长需求相耦合,超过80%种子矿质养分转移发生在苗木萌发及早期生长过程中(≤萌发后2周),N和P的转移速率大于K,且不受苗圃施肥条件的影响。苗木萌发后2周以及此前丢失子叶对苗木建成产生严重抑制,影响后续生长和养分积累,减小下层根系分配比例,甚至降低成活率,并且不因苗圃施肥而得到缓解。萌发两周以后子叶丢失对苗木生长、根系发育以及养分积累不再产生影响,因此苗圃施肥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种子自身养分差异和动物捕食所导致的种子养分供应差异对栓皮栎苗木生长具有先天性影响,其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进而影响栓皮栎苗木更新;这种差异性影响因土壤肥力条件而异,但并不因土壤肥力条件的改善而得到弥补。因此,为了提高栓皮栎苗木质量及造林更新效率,在栓皮栎苗木培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种子养分对苗木生长的支撑作用,加强种子养分和土壤肥力的耦合控制。

裴乔[8](2017)在《黄土高原地区油松种实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耐干旱耐贫瘠,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等功能,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由于气候差异,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地理分化,降水量丰富、立地条件好的地区油松林分长势较好,而在环境条件差的地区长势较差。为了更好地了解分布区内的油松人工林种实性状的差异性,研究以油松球果、种子、幼苗为试验对象,于2015年10-11月间在油松人工林栽植面积广泛的山西省河曲县、吉县,陕西省富县、甘泉县、华亭县、黄陵县、黄龙县、旬邑县,甘肃省西峰区和宁夏泾源县10个县区采集刚已成熟的球果,对球果、种子、幼苗的性状等指标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综合评分等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研究表明:(1)在调查区内,油松球果、种子及幼苗性状均存在差异。油松球果特征指标的变异幅度在17.11%37.33%之间,种子性状变异幅度在9.57%63.47%之间。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重、种翅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发芽率和生活力等指标符合正态分布(Sig>0.05),含水量、成熟比、球果长宽比、种子厚、千粒重、发芽势和活力不符合正态分布。甘肃省西峰区和宁夏泾源县球果长较大,分别为65.02mm和62.81mm,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山西省河曲县39.46mm最小;泾源县宽42.37mm最大,陕西省富县22.43 mm最小;西峰区单果重32.32g最大,河曲县11.34g最小。泾源县种子长8.04mm最大,河曲县6.80mm最小;泾源县宽5.32mm最大,西峰区4.10mm最小;泾源县厚3.32 mm最大,河曲县2.57mm最小;泾源县千粒重5.43 g最大,陕西省甘泉县2.94 g最小。河曲县生活力、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及场圃发芽率均最小分别为60%、18.17、47%、8%、23%,而对应最大地区有所不同;河曲县种实性状较差。(2)概率分级将各县区油松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泾源县的油松在球果和种子性状方面大部分都处于高级别,种实性状表现较好。泾源县和陕西省华亭县,油松球果长度和宽度均明显优于吉县和陕西省黄龙县;泾源县、西峰区球果长、宽、重、含水量和成熟比方面明显优于河曲县。泾源县和华亭县油松的种翅长、种子长、宽以及厚等指标优于山西省吉县、陕西省黄龙县、河曲县,华亭县的发芽性状明显优于泾源县和河曲县。(3)第一主成分球果的性状指标可以代表油松样本的总和性状信息,结合聚类分析对10个调查区种实进行评价,泾源县种实质量好,河曲县种实质量差。(4)不同县区油松幼苗地下鲜重、地上鲜重、整体鲜重、地下干重、地上干重、整体干重、地径、苗高、针叶数量、针叶长度等幼苗性状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泾源县根长71.10 cm、表面积10.80 cm2、体积0.13 cm3显着高于其它县区,平均直径0.10cm低于其它县区。河曲细根数358.20根和旬邑338.4根显着高于其它县区。泾源县幼苗生长状况最好,黄陵最差,幼苗生长状况可以反映种源的环境状况。

朱江华[9](2016)在《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与利用》文中认为蓝莓(Vaccinium spp.)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L.)植物,其根系没有根毛,吸收能力没有显着优势,生长适应性差是蓝莓大面积推广栽培面临的一大难题。杜鹃花类菌根(欧石楠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RM)真菌普遍存在野生乌饭(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根系中,能够改善树体的营养吸收、增强树体抗性、促进植被的生长适应性;丛枝菌根(AM)是真菌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内生菌根共生体结构,AM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大在蓝莓上接种菌根真菌并筛选出能有效侵染蓝莓根系,影响蓝莓生长适应性的菌种的研究,对蓝莓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湖南地区野生资源丰富的杜鹃花科植物乌饭进行菌根真菌的分离和筛选,将筛选出的3种ERM菌真菌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GC)中的2种AM真菌接种于蓝莓’莱格西’品种的组培脱毒苗上,分析了不同菌根真菌在蓝莓上的接种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地区野生乌饭越橘菌根真菌侵染程度有差异,6组根段的侵染率在38.60%~63.80%,差值为25.20%;菌根真菌侵染方式多样:存在根外菌丝,且深入土层、根段上一般有多个侵入点、根内菌丝及菌丝团缠绕于根表皮细胞、菌根真菌侵染引起大量表皮细胞缺失、菌根根段间有菌丝连接桥等特殊结构。(2)从乌饭越橘菌根中筛选出3个ERMF,分别是HNML0304、HNRC0203和HNRC0305,其最适的分离纯化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值为5.0。(3)采用固体培养方法将初筛的菌种扩繁,筛选出3个ERM真菌:HNML0304、HNRC0203、HNRC0305,其扩繁成活率均在80%以上;购买的用于比照接种研究的2个AM真菌:BGC HUN01A(摩西球囊霉)、BGC HK02A(细凹无梗囊霉);5个菌根真菌均能侵染蓝莓幼苗根系,整体上ERMF的侵染效果好于AMF,其中HNRC0203接种处理侵染率最高,为68.00%。(4)接种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根系生长和活力有差异性影响。AMF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ERMF接种处理,随着接种时间的积累,AM真菌BGC HUN01A对根系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与不接种处理比较最为显着。各菌种处理在6月份的根系活力最大,大小依次为:BGC HUN01A、HNML0304、HNRC0203、BGC HK02A、HNRC0305 分别高出不接种对照 156.03%、129.61%、71.32%、25.25%、15.55%。(5)接种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树体生长起促进作用且菌种间差异显着。整体而言,菌根真菌HNRC0203和BGC HUN01A对苗高、冠幅、植株各部位含水量以及生物量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应明显高于其他菌根真菌接种处理。(6)接种不同菌根真菌显着促进蓝莓幼苗树体对矿质元素的积累。菌根真菌BGC HUN01A对苗木根、茎、叶三个部位N、P、K元素的吸收促进作用极为显着,其次是菌根真菌HNRC0203接种处理。菌根真菌BGC HUN01A接种处理苗木叶片部位的Ca、Mg元素含量最高,菌根真菌HNML0304接种处理苗木根系的Ca、Mg元素积累量最多。不同接种处理植株根、茎、叶三个部位的微量元素积累存在差异,根系的Fe素积累明显高于地上部分,根系的Mn、Zn、Na的含量则显着低于地上部分。HNML0304对植株吸收Fe、Na元素的促进作用最大,BGC HK02A对植株吸收Mn元素的促进作用最大,而BGC HUN01A则对植株吸收Zn元素的促进作用最大。(7)接种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叶片各生理指标含量有影响。HNRC0305接种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5.21 mg·-1;HNML0304接种处理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大,为8.09 mg·g-1·min-1;BGC HUN01A接种出路叶片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总含量最高,分别为56.68 mg·g-1、2.17 mg·g-1。(8)接种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有显着影响。各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BGC HK02A接种处理的回复能力最强;5个菌种处理均显着的促进蓝莓叶片的水分利用率。

金星[10](2016)在《抚育剩余物堆肥对侧柏和油松苗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促进北京平原潮土苗木生长和循环利用抚育物,于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通过田间小区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秋季抚育物堆肥不同施用量(350g·m-2、500 g·m-2、650 g·m-2)、抚育物堆肥不同施用时期(秋季施用650 g.m-2,秋季、春季分别施用300 g·m-2、350 g·m-2)对不同龄侧柏和油松苗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抚育物堆肥不同施用量均能促进三年生侧柏苗木树高和地径生长。树高在350 g·m-2、500 g·m-2、650 g·m-2施用量下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33.21%、23.49%、10.12%而地径则增加了27.67%、21.04%、9.87%。堆肥不同施用量还能够显着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和侧柏叶片中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并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2)堆肥不同施用时期均能够显着提高不同龄侧柏和油松苗木树高和地径增长量;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各层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且表层提高量大于下层;能够显着提高不同龄叶片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秋季施肥要好于秋季与春季分二次施入。施用抚育物堆肥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时期均提高侧柏和油松生长、土壤养分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平原潮土苗圃上施用和循环利用抚育物堆肥提供参考依据。

二、微量元素对油松苗生长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量元素对油松苗生长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油松与蒙古栎苗木质量及造林表现对苗圃施肥的响应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苗木质量对肥力水平变化的响应
        1.1.1 苗木生长对肥力水平变化的响应
        1.1.2 苗木根系发育对肥力水平响应的研究进展
        1.1.3 养分贮存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1.2 苗木造林效果对苗木质量的响应研究进展
    1.3 油松和蒙古栎苗木培育研究现状
        1.3.1 油松苗木培育研究现状
        1.3.2 蒙古栎苗木培育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苗圃期
        3.1.1 种子贮藏及本底测定
        3.1.2 温室环境及播种育苗
        3.1.3 试验设计
        3.1.4 取样及指标测定
    3.2 大田期
        3.2.1 试验地环境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油松和蒙古栎容器苗苗圃期表现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4.1.1 油松和蒙古栎容器苗生长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响应
        4.1.2 油松和蒙古栎容器苗根系发育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响应
        4.1.3 油松和蒙古栎容器苗矿质养分贮存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4.2 油松和蒙古栎容器苗造林表现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4.2.1 油松和蒙古栎根系生长潜力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4.2.2 油松和蒙古栎造林成活率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4.2.3 油松和蒙古栎造林生长表现
5 讨论
    5.1 苗圃末期苗木表现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5.1.1 苗木生长
        5.1.2 苗木根系
        5.1.3 养分贮存及分配
    5.2 油松、蒙古栎容器苗造林表现对肥力水平的响应
        5.2.1 根系生长潜力
        5.2.2 造林成活率
        5.2.3 生长量
6 结论
7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施氮时期对‘黑比诺’葡萄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葡萄产业现状
        1.1.2 氮素、~(15)N示踪技术概述及在葡萄中应用
        1.1.3 矿质营养与果实品质关系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时期对‘黑比诺’葡萄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及计算公式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时期对植株各器官氮积累量的影响
        2.2.2 施氮时期对植株各器官N_(dff)(%)的影响
        2.2.3 施氮时期对植株各器官~(15)N分配率的影响
        2.2.4 施氮时期对植株各器官~(15)N当季利用率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时期施氮对‘黑比诺’葡萄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及计算公式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时期施氮对植株各矿质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的影响
        3.2.2 不同时期施氮对年生长周期内植株矿质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施氮时期对‘黑比诺’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时期施氮对植株新梢长度和粗度的影响
        4.2.2 不同时期施氮对植株叶片SPAD值的影响
        4.2.3 不同时期施氮对植株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的影响
        4.2.4 不同时期施氮对植株果实糖酸的影响
        4.2.5 不同时期施氮对植株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时期施氮‘黑比诺’葡萄根、叶、果实中养分与果实品质关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时期施氮植株根与果中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5.2.2 不同时期施氮植株叶与果中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5.2.3 不同时期施氮植株根养分与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5.2.4 不同时期施氮植株叶片养分与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5.2.5 不同时期施氮植株果实中养分与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5.2.6 果实内矿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指标间通径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氮磷添加对红壤丘陵区杉木林微量元素内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氮磷添加对森林养分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氮磷添加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1.2.2 氮磷添加对树木根系养分的影响
        1.2.3 氮磷添加对树木枝叶养分的影响
        1.2.4 氮磷添加对树木养分回收的影响
    1.3 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内循环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量元素研究概述
        1.3.2 根系微量元素研究概况
        1.3.3 枝叶微量元素研究概述
        1.3.4 微量元素回收效率研究概况
    1.4 杉木林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及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样地与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和样品分析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处理
        2.3.3 样品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及其根际效应的影响
    3.2 氮磷添加对不同季节根系微量元素的影响
    3.3 氮磷添加对不同季节新鲜枝叶微量元素的影响
        3.3.1 氮磷添加与季节变化对新鲜枝微量元素的影响
        3.3.2 氮磷添加与季节变化对新鲜叶微量元素的影响
    3.4 氮磷添加对枝叶微量元素回收的影响
        3.4.1 氮磷添加对枝叶微量元素回收度的影响
        3.4.2 氮磷添加对枝叶微量元素回收效率的影响
    3.5 不同组织及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5.1 土壤、根系、新鲜枝条、新鲜叶片间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3.5.2 土壤与凋落枝叶间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3.5.3 新鲜枝叶与凋落枝叶间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3.5.4 不同组织中各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及根际效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4.2 根系微量元素动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4.3 新鲜枝叶微量元素动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4.4 枝叶微量元素回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4.5 不同组织及不同微量元素间的关联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氮沉降研究现状
        1.2.2 氮添加对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的影响
        1.2.3 细根养分及化学计量比对氮添加的响应
        1.2.4 氮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5 细根性状与土壤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取与设置
        2.2.2 模拟氮沉降实验设计
        2.2.3 施氮后样地调查
        2.2.4 样品采集
        2.2.5 指标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
    2.3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1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1.1 影响林木细根表型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2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2.1 影响毛竹细根表型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3.2.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1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林木细根养分的影响
        4.1.1 影响林木细根养分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4.1.2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2.1 影响毛竹细根养分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4.2.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
    5.1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
    5.2 氮添加对毛竹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氮添加背景下植物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
    6.1 氮添加背景下林木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
    6.2 氮添加背景下毛竹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和特色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及单位
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及适宜造林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栗钙土分布与形成研究进展
        1.2.2 栗钙土理化性质与水分运移特征研究进展
        1.2.3 栗钙土造林研究进展
        1.2.4 栗钙土土壤改良研究进展
        1.2.5 酵母提取物应用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与植被
    2.6 林业生态工程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
        3.1.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3.1.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演变
        3.1.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3.1.5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3.1.6 栗钙土造林苗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3.2 研究方法
        3.2.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研究方法
        3.2.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规律研究方法
        3.2.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研究方法
        3.2.4 造林技术试验布设
        3.2.5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造林技术响应的研究方法
        3.2.6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研究方法
        3.2.7 栗钙土造林苗木对造林技术响应的研究方法
        3.2.8 数据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4.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
        4.1.1 不同林龄间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碳酸钙含量变化
        4.1.2 钙积次生化过程垂直分布规律
        4.1.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与自然土壤碳酸钙含量相关性
    4.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4.2.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
        4.2.2 钙积次生化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4.2.4 钙积次生化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演变
    5.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演变
        5.1.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湿润峰位移的演变
        5.1.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累积入渗量的演变
        5.1.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率的演变
        5.1.4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入渗参数的模型建立
    5.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持水能力的演变
        5.2.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持水量的演变
        5.2.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碳酸钙含量与持水能力的模型建立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1 造林技术对土壤钙积次生化的抑制作用
    6.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容重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含水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pH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总氮含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总磷含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4 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湿润峰位移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累积入渗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持水能力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3 讨论与小结
        7.3.1 讨论
        7.3.2 小结
8 栗钙土造林苗木生长情况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1 栗钙土造林苗木保存与生长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1.1 苗木保存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1.2 苗木的生长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 栗钙土造林苗木根系发育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1 苗木总根长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2 苗木根表面积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3 苗木根尖数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 栗钙土造林苗木叶水分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1 苗木叶水势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2 苗木叶含水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3 苗木叶水分饱和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4 讨论与小结
        8.4.1 讨论
        8.4.2 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1.2 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
        1.2.1 育苗基质的物理性质
        1.2.2 育苗基质的化学性质
    1.3 菇渣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1.4 菇渣处理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试验方法
        2.3.1 育苗技术流程及其环境控制
        2.3.2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2.3.3 基质浸提液发芽测试
        2.3.4 秧苗生理生态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菇菇渣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配方基质浸提液对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3.3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配方筛选
        3.3.1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生长的影响
        3.3.1.1 对甜瓜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3.1.2 对秧苗株高及茎粗的影响
        3.3.1.3 对甜秧苗瓜苗叶面积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3.1.4 对秧苗根系干重及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3.3.1.5 对甜瓜苗根系体积及总长度的影响
        3.3.2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叶绿素的影响
        3.3.4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秧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3.3.5 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3.4 营养母剂对平菇菇渣复配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3.5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配方筛选
        3.5.1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生长的影响
        3.5.1.1 对甜瓜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5.1.2 对秧苗株高及茎粗的影响
        3.5.1.3 对秧苗叶面积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5.1.4 对秧苗根系干重及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3.5.1.5 对秧苗根系体积及总长度的影响
        3.5.2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5.3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4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3.5.5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穴盘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理化特性及对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4.1.2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形态和质量的影响
        4.1.3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秧苗形态和质量的影响
        4.1.4 菇渣作为育苗基质原料的应用建议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种子养分和土壤肥力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进展
    1.1 栓皮栎树种特性及更新现状
    1.2 种子养分差异性对栎类苗木生长和更新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种子大小差异对栎类苗木生长的影响
        1.2.2 萌发前子叶部分丢失对栎类苗木生长的影响
        1.2.3 萌发后子叶丢失对栎类苗木生长的影响
    1.3 种子养分差异条件下苗木生长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种子大小差异性影响研究
        2.2.2 子叶丢失程度和土壤肥力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模拟研究
        2.2.3 子叶丢失时间和土壤肥力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模拟研究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的影响
        3.1.1 种子大小对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的影响
        3.1.2 不同大小种子生物量减小与养分转移规律
        3.1.3 种子大小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动态的影响
        3.1.4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3.1.5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生长季末苗木质量的影响
        3.1.6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
        3.1.7 讨论与小结
    3.2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的影响
        3.2.1 子叶切除对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的影响
        3.2.2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
        3.2.3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3.2.4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根系形态的影响
        3.2.5 子叶切除和苗圃肥力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养分状态的影响
        3.2.6 子叶切除和苗圃肥力对栓皮栎苗木根系生长潜力的影响
        3.2.7 子叶切除和苗圃肥力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3.2.8 讨论与小结
    3.3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3.3.1 子叶养分转移规律
        3.3.2 不同苗圃施肥条件下子叶移除对栓皮栎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3.3.3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3.3.4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根系结构的影响
        3.3.5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养分状态的影响
        3.3.6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3.7 讨论与小结
4. 总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栓皮栎苗木生长节律及苗木对种子养分的需求规律
        4.1.2 种子养分差异性对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和苗木质量的影响
        4.1.3 种子养分差异条件下栓皮苗木对苗圃施肥的响应
        4.1.4 种子养分差异性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4.4.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4.2 对本工作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导师简介(三)
导师简介(四)
导师简介(五)
致谢

(8)黄土高原地区油松种实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球果性状研究
        1.4.2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种子性状研究
        1.4.3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种实质量评价
        1.4.4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幼苗性状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球果性状
        2.3.2 种子性状
        2.3.3 质量评价
        2.3.4 幼苗性状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球果性状研究
        3.1.1 油松球果性状的变异及分布规律
        3.1.2 油松球果性状的概率分级
        3.1.3 小结
    3.2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种子性状研究
        3.2.1 油松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及分布规律
        3.2.2 油松种子性状的概率分级
        3.2.3 小结
    3.3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种实质量评价
        3.3.1 不同区域油松种实质量差异性分析
        3.3.2 油松种实质量指标相关分析
        3.3.3 油松种实性状主成分
        3.3.4 油松种子质量评价指标的聚类分析
        3.3.5 小结
    3.4 黄土高原油松幼苗特性研究
        3.4.1 油松幼苗生长状况分析
        3.4.2 幼苗根系形态
        3.4.3 幼苗指标相关性分析
        3.4.4 幼苗生长状况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越橘
        1.1.1 乌饭
        1.1.2 蓝莓
    1.2 菌根
        1.2.1 菌根的发展史
        1.2.2 菌根的分类
    1.3 杜鹃花类(欧石楠类)菌根研究进展
        1.3.1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及物种多样性
        1.3.2 杜鹃花类菌根对宿主植物的影响
        1.3.3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
    1.4 丛枝菌根研究进展
        1.4.1 丛枝菌根真菌及物种多样性
        1.4.2 丛枝菌根对宿主植物的影响
        1.4.3 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野生乌饭越橘根系采集
        2.1.2 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菌种
        2.1.3 主要试验设备
        2.1.4 主要药品及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检测及侵染率的估测
        2.2.2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分离、纯化
        2.2.3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扩繁和复筛
        2.2.4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蓝莓幼苗接种效应
3 结果与分析
    3.1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检测
        3.1.1 乌饭越橘根系形态观察
        3.1.2 乌饭越橘菌根侵染率
        3.1.3 乌饭越橘菌根形态观察
    3.2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培养及筛选
        3.2.1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3.2.2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扩繁筛选
        3.2.3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纯培养特性研究
        3.2.4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菌落形态
    3.3 菌根真菌在蓝莓幼苗上的接种效应
        3.3.1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根系的影响
        3.3.2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树体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树体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3.5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研究技术
        4.1.1 乌饭越橘菌根的检测及侵染率差异
        4.1.2 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分离及纯培养特性
    4.2 不同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研究
        4.2.1 不同菌根真菌侵染蓝莓幼苗的效果差异
        4.2.2 不同菌根真菌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菌根真菌对树体矿质元素积累的促进影响
        4.2.4 不同菌根真菌对树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10)抚育剩余物堆肥对侧柏和油松苗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林木施肥的研究
        1.2.1 油松施肥的相关研究
        1.2.2 侧柏施肥的相关研究
    1.3 苗木施肥研究
        1.3.1 常用肥料及其肥效
        1.3.2 施肥量
        1.3.3 施肥时期
    1.4 有关堆肥的相关研究
        1.4.1 堆肥发酵的研究
        1.4.2 堆肥肥效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述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设计
        2.4.1 对三年生侧柏进行不同量的施肥
        2.4.2 对不同龄侧柏进行不同时期的施肥
        2.4.3 对不同龄油松进行不同时期的施肥
    2.5 研究方法
        2.5.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5.2 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5.3 样品测定与计算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堆肥施用量对侧柏苗及土壤的影响
        3.1.1 堆肥施用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1.1.1 堆肥施用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1.1.2 堆肥施用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1.1.3 堆肥施用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1.1.4 堆肥施用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1.2 堆肥施用量对侧柏养分及生长的影响
        3.1.2.1 堆肥施用量对侧柏叶片养分的影响
        3.1.2.2 堆肥施用量对侧柏树高的影响
        3.1.2.3 堆肥施用量对侧柏地径的影响
    3.2 不同时期施肥对侧柏苗及土壤的影响
        3.2.1 不同时期施肥对侧柏土壤性质的影响
        3.2.1.1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1.2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2.1.3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2.1.4 不同时期施肥对:上壤速效钾的影响
        3.2.2 不同时期施肥对侧柏养分及生长的影响
        3.2.2.1 不同时期施肥对不同龄侧柏养分的影响
        3.2.2.2 不同时期施肥对二年生侧柏树高和地径的影响
        3.2.2.3 不同时期施肥对四年生侧柏树高和地径的影响
        3.2.2.4 不同时期施肥对五年生侧柏树高和地径的影响
    3.3 不同时期施肥对油松苗及土壤的影响
        3.3.1 不同时期施肥对油松土壤性质的影响
        3.3.1.1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1.2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3.1.3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3.1.4 不同时期施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3.2 不同时期施肥对油松养分及生长的影响
        3.3.2.1 不同时期施肥对油松养分的影响
        3.3.2.2 不同时期施肥对油松苗高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微量元素对油松苗生长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松与蒙古栎苗木质量及造林表现对苗圃施肥的响应差异研究[D]. 魏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施氮时期对‘黑比诺’葡萄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吴茂东.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3]氮磷添加对红壤丘陵区杉木林微量元素内循环的影响[D]. 吴安琪.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4]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的影响[D]. 陈柳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及适宜造林技术探究[D]. 席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D]. 王景瑞.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种子养分和土壤肥力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D]. 史文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黄土高原地区油松种实特性研究[D]. 裴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9]乌饭越橘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与利用[D]. 朱江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4)
  • [10]抚育剩余物堆肥对侧柏和油松苗木的影响[D]. 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微量元素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