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太湖流域水利事业新发展

推动太湖流域水利事业新发展

一、推进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英[1](2022)在《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22年1月6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21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与任务,部署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一、2021年工作回顾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入海口视察,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保护、

李国英[2](2022)在《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21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与任务,部署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一、 2021年工作回顾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入海口视察,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尤珍,吴亚男,吴浩云[3](2021)在《太湖局 砥砺奋进治水路 共治联保谱华章》文中研究说明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湖流域治水兴水波澜壮阔,水利面貌日新月异。流域"三个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河湖健康持续向好,法规体系日益健全,水利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水利保障。

鄂竟平[4](2021)在《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深入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鄂竟平[5](2021)在《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文中认为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

马盟雨[6](2019)在《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初衷源于反思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逾越“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在城市建设当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切实途径。另一方面,宁波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拥有完整的港口发育史。其在平洋型地貌的城市发展中也颇具特色。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等战略的推进下,城市港口作为水陆中转的交通枢纽在国家发展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尝试立足传统,提出“城市山水系统”概念。聚焦于宁波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甬江流域”。在此区域视野下,重点关注古代背景下的清时宁波建设情况。并通过基础研究、文化研究、营造研究以及价值与反思四个版块,全面阐述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思想”,回应主题。第一,基础研究,即本文前三章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舆图分析以及相关图纸的复原等研究方法,立足系统论思想,建构出组成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三大子体系:“山水本底体系”、“山水建构体系”以及“山水意象体系”,并揭示其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原历史中甬江地区的地貌形态、水利格局、聚落分布及其发展概况。梳理城市山水系统建设脉络以及发展动因。第二,文化研究,为本文第四章内容。立足基础研究,揭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传统”。提出系统建设中“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以及营造实践的理论原则。其次,通过上述“营造传统”,结合城市山水系统的“构成要素”,二者经纬交错,实现营造文化的理论转译。推得城市山水系统营造过程中“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个方面的建设思想。第三,营造研究,即本文第五章内容。重点论述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回应标题。全面且深入探讨“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大方略在宁波甬江地区的具体实践。第四,价值与反思,即本文第六、七章的内容。通过前文研究,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并提出在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方面。综上得出本文结论,即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第一,“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第二,“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第三,“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第四,“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第五,“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第六,“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立足系统论,通过山水要素与人居建设互动的文化转译,归纳区域视野下城市山水系统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思想。第二,研究内容创新: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跨学科领域成果,完善宁波甬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填补研究空白。

陈涛[7](2018)在《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萧绍平原为研究地域,以区域水利系统和地域水利共同体的形成演变为考察的切入点,探究明清时期萧绍平原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其中的国家、地方社会、士绅和普通民众等各方利益诉求和博弈过程,在此基础上审视地理环境、区域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对地方水利乃至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明中叶浦阳江改道前后萧绍平原内外水利形势的演变及区域水利系统形成过程。在区域大环境和局部小环境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分别讨论由三江闸、西江塘和麻溪坝构成的萧绍平原结构性水利体系在明清两代运行和维护中展开的一系列事件史,分析自然、人群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水利协作的视角来探索县域之间的水利社会史。全文从篇章组织上利用系统—结构—功能的分析框架,将明中叶已经形成的萧绍平原水利系统分解为闸—塘—坝三个要素,动态地考察各要素在地域开发中的功能及其工程背后的社会组织形态。首先简要梳理萧绍平原的开发历程及区域水利系统的形成过程。本区域的开发经历了从南部山区到北部滨海平原的推进过程,其中唐宋时期沿海堤塘的渐次修建及平原中部湖泊水利的兴起为区域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区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湖田之争成为宋元时期萧绍平原水利的主要矛盾。至明中叶,浦阳江彻底改道西出,三江闸的创建使得萧绍平原内部河湖水网连成一体,进而演变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水闸的渐次创建反映了萧绍平原开发的空间展开历程,作为萧绍平原水利系统形成的标志性工程——三江闸,它的建造与维护过程也是地域社会联系的重要节点。康熙朝末期三县的议修争端则集中体现了自然环境变迁背景下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揭示出动态的自然环境变迁对区域水利协作关系的冲击。西江塘的修筑从最初的的萧山一县独修发展到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协修,再到乾隆年间的中央政府全面接管萧绍海塘。在区域内外地理环境变迁背景下,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乡绅群体等不同权力主体相继介入,围绕工程组织、经费筹集、管理维护等事项展开协作与冲突博弈。及至清末,山会萧塘闸水利会的成立则是这一利益共同体走向组织化的标志。围绕麻溪坝产生的长时段水利纠纷,集中反映了坝外天乐中乡与坝内整个萧绍平原之间的利益纠葛。除了作为基础的环境作用外,还交织着地方权力建构与基层行政运作等问题。而矛盾的平息不仅要依靠工程技术手段的改良,而且还需要经济手段、社会应对措施的跟进和完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张雪葳[8](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中村贵(Nakamura Takashi)[9](2015)在《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文中提出春申君(生年不详—公元前238年)黄歇,战国晚期楚国宰相,与孟尝君、平原君及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关于他的传说,除了“四君子”、“食客三千人”、“珠履”及“李园谋划”等“政治英雄”传说之外,还有从古至今流传在太湖流域的传说。秦汉时期春申君传说已经开始地方化。根据史料与地方志的记载,历代在太湖流域有由春申君而得名的山川、“春申君庙”与“春申君祠”等祠庙、以及“春申君所开”的“申港”与“春申浦”等水利工程、以及其他与春申君相关的众多遗迹。太湖流域历代频发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该地域为了预防水灾极为重视兴修水利,形成了大禹、吴太伯、伍子胥及范蠡等的治水传说及其谱系,春申君属于其谱系之一,依靠这个治水传说谱系而代代相传。在太湖居民的眼里,春申君是“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等预防水灾的治水人物,他们把春申君视为神,建立祠庙奉祀春申君。太湖居民为了表达对春申君的崇敬,颂扬他的功劳,通过祭祀春申君实现愿望、预防水灾,这就是春申君传说传承的重要原因。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是在太湖流域的特定地理空间为基础传承与传播。太湖流域既是自然空间,也是由太湖居民创造的人文空间。太湖居民对太湖流域的地方认同是春申君治水传说传承的基础,春申君治水传说也使太湖居民不断地唤醒这种地方认同。这两者的互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春申君的传说除了口头、文本等语言叙事以外,还通过物象的景观叙事传承下来。由春申君而得名的山川、相关的宫殿、城门及城墙等建筑物是作为春申君传说的重要标志与象征物,不断唤起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春申君所开”的申港、春申塘、黄浦江等景观都与春申君治水传说直接关联,对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与传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春申君庙”、“春申君祠”等祠庙中,春申君被认为是“社神”、“土地神”。这些祭祀行为(民俗行为)也是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的重要传承形式之一。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是由于太湖流域的治水空间(在由太湖及其水系构成的水空间的基础上,因太湖居民及其生活而构建的人文空间)、太湖居民及其对作为治水人物的春申君的集体记忆建构起来,通过语言叙事、景观叙事以及民俗行为等传承形式代代相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春申君传说面临着新的局面。当地政府利用春申君传说将有关遗迹开发为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近年来,“申”、“申城”及“春申”作为表示上海的地域文化符号,颇受关注,上海政府机关与学者纷纷提出了“春申文化”的文化概念,上海的春申君治水传说以“上海的开拓者”的春申君形象为基础,由此演变成“春申文化”,被认为是上海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弘扬上海城市文化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袁博[10](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二、推进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工作回顾
二、形势与任务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工作回顾
二、形势与任务
三、2022年重点工作

(3)太湖局 砥砺奋进治水路 共治联保谱华章(论文提纲范文)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城乡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河湖管理全面加强
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联合编制水利规划和行动方案
    太湖治理协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流域联保共治新格局初步构建
    流域治理骨干工程加快推进

(4)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水利工作成效显着,“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持续发力补短板,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坚定不移强监管,水利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压实
二、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战略布局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三)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核心系统实施水利工程补短板
    (四)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纵深推进水利行业强监管
三、扎实做好2021年水利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二)突出标本兼治,切实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三)坚持从严从实,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5)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水利工作成效显着,“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持续发力补短板,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坚定不移强监管,水利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压实
二、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战略布局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三)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核心系统实施水利工程补短板
    (四)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纵深推进水利行业强监管
三、扎实做好2021年水利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二)突出标本兼治,切实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三)坚持从严从实,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城市问题之反思
        1.1.2 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索以山水要素为核心的城市风景研究方法
        1.2.2 解读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的传统思想
        1.2.3 助力完善中国城市传统山水环境研究理论
    1.3 概念辨析
        1.3.1 城市
        1.3.2 山水
        1.3.3 城市山水系统
        1.3.4 营造思想
    1.4 研究范畴
        1.4.1 时间范畴
        1.4.2 空间范畴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相关研究
        1.5.2 城市山水系统相关研究
        1.5.3 宁波城市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实地调查研究
        1.6.2 系统分析方法
        1.6.3 地志、舆图分析
        1.6.4 提炼、比较、归纳、总结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基础内容
    导言
    2.1 环境基础
        2.1.1 中国地理环境
        2.1.2 宁波地理环境
        2.1.3 小结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
        2.2.2 系统思想的借鉴总结
        2.2.3 山水环境的尺度界定
        2.2.4 地志舆图的要素提取
        2.2.5 城市功能的重新解构
        2.2.6 审美主体的认知原理
    2.3 系统析要
        2.3.1 建构思想
        2.3.2 系统特质
        2.3.3 诠释方法
    2.4 系统组成
        2.4.1 山水本底体系
        2.4.2 山水建构体系
        2.4.3 山水意象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发展脉络与动因
    导言
    3.1 发展脉络
        3.1.1 史前-先秦:沧海桑田的变迁
        3.1.2 秦汉:三江聚落的繁盛
        3.1.3 六朝-唐五代:山水秩序的初奠
        3.1.4 两宋:人居网络的完善
        3.1.5 元明清:曲折发展中的转型
        3.1.6 小结:脉络梳理
    3.2 发展动因
        3.2.1 人居环境的需求
        3.2.2 宗教信仰的流变
        3.2.3 礼乐思想的要求
        3.2.4 科学技术的革新
        3.2.5 山水观念的改变
        3.2.6 政定民安的取向
        3.2.7 经济发展的趋势
        3.2.8 城市港口的发展
        3.2.9 外地移民的渗透
        3.2.10 市井文化的繁荣
    3.3 本章小结
4.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文化
    导言
    4.1 营造传统
        4.1.1 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三才”思想
        4.1.2 城市山水系统实践的理论原则
    4.2 文化体现
        4.2.1 宜以安人:山林川谷,天材之利
        4.2.2 巧以利人:以天之利,立人之纪
        4.2.3 美以感人:取象天地,神形之境
    4.3 本章小结
5.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
    导言
    5.1 象位
        5.1.1 城市选址
        5.1.2 秩序呼应
        5.1.3 间架构建
    5.2 量度
        5.2.1 水利骨架
        5.2.2 耕地区划
        5.2.3 聚落单元
    5.3 场域
        5.3.1 支撑型场域
        5.3.2 政权型场域
        5.3.3 教化型场域
        5.3.4 利济型场域
    5.4 焦点
        5.4.1 山水胜景型焦点
        5.4.2 建筑设施型焦点
    5.5 共感
        5.5.1 意象格局
        5.5.2 城市“八景”
    5.6 本章小结
6.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与传承
    导言
    6.1 启示
        6.1.1 维护山水本真的人地秩序
        6.1.2 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
        6.1.3 把握不同尺度的发展策略
        6.1.4 鼓励不同领域的学科交流
    6.2 传承
        6.2.1 延续山水脉络,注重城市发展的体翼关系
        6.2.2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
        6.2.3 发挥港城优势,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6.2.4 整合人文资源,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全文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
        7.1.1 “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
        7.1.2 “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
        7.1.3 “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
        7.1.4 “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
        7.1.5 “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
        7.1.6 “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
    7.2 创新点
    7.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一、绍兴区域水利史研究述评
        二、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
        三、从村落到区域:更大的共同体
    第三节 研究内容的界定
第一章 萧绍平原水利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 滨海平原的环境与早期开发
    第二节 湖泊水利的兴起与湖田之争
    第三节 明中叶浦阳江改道
第二章 阻咸蓄淡:三江闸的建造与维护
    第一节 三县共举:创建与维护
    第二节 康熙朝末三县议修风波
        (一)康熙四十七年初议:彻底大修
        (二)康熙四十九年再议:小修补罅
        (三)康熙五十一年三议:再请小修
    第三节 拒修西江塘:山阴、会稽的反击
    第四节 “异议群师毛检讨”:乾隆年间议修余波
    小结
第三章 平原保障:江海塘的协修
    第一节 嘉靖以前山会萧三县分修
    第二节 嘉靖朝西江塘协修
        一、西江塘之形势
        二、萧山黄九皋倡议协修
        三、明中叶至清初的协修
    第三节 康乾时期的萧绍塘工
        一、江田归江:值塘经费的整顿
        二、“南坍北涨”理念下的萧绍塘工
    第四节 重归民办:山会萧塘闸水利会
    小结
第四章 边缘控诉:麻溪改坝为桥始末
    第一节 资料述评及学术史
    第二节 来自平原边缘低地的控诉
        一、麻溪坝:名坝实闸
        二、天乐荒乡之环境与生计
    第三节 明末的争端与调整
        一、刘宗周《天乐水利图议》
        二、麻溪坝、茅山闸的改建
    第四节 清代的历次调整
        一、专值桥差、蠲免赋役
        二、增洞减洞、方志书写
    第五节 清末民初的改坝事件
        一、请愿废坝、争议调解
        二、暴力拆坝、改建为桥
    附录:1990年15 号台风侵袭浦阳江下游纪实(摘录)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以水利为核心的“山会萧”地域共同体的形成
    二、适度干预:区域水利协作中的国家角色
    三、余论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1.正史
        2.方志、专志、地名录、文史资料
        3.文集、笔记类
        4.谱牒资料
        5.地图资料
    (二)研究成果
        1.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4.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相关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春申君传说研究现状
        一、关于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的研究
        二、关于春申君个人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三、写作思路
第一章 春申君传说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楚国晚期政治与春申君
        一、战国晚期楚国政治趋势
        二、史料中春申君的政绩
    第二节 春申君相关问题
        一、春申君的身份
        二、春申之名
        三、春申君的生卒年
        四、春申君与李园
        五、春申君的评价
    小结
第二章 春申君传说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春申君传说的产生期
        一、战国至秦汉时期
    第二节 春申君传说的发展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第三节 春申君传说的演变期
        一、明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小结
第三章 春申君传说与地域空间
    第一节 区域与地理空间
        一、划分区域的任意性
        二、统一性与整体性
        三、区域认同
    第二节 江南地区与太湖流域
        一、江南地区及其核心地带
        二、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太湖流域自然灾害与“治水空间”
    第三节 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
        一、民俗事象的地域性
        二、春申君传说风物
        三、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治水传说谱系
    第一节 传说学理论与春申君传说的传承范围
        一、“传说圈”与“传说中心论”
        二、“传承母体论”
        三、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的流传范围
    第二节 传说学理论与春申君传说的内容结构
        一、“传说群”
        二、春申君传说及其“传说群”
        三、“风物传说圈”与“传说层”
    第三节 太湖流域治水传说
        一、水文化与大禹
        二、大禹与太湖流域
        三、吴太伯(泰伯)
        四、范蠡与伍子胥
        五、太湖治水传说谱系
    第四节 春申君治水传说
        一、春申君治水传说与太湖流域
        二、春申君治水传说与太湖治水传说谱系
    小结
第五章 春申君治水传说与地方认同
    第—节 春申君治水传说及其传承载体
        一、传承母体与传承地域
        二、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地域”
    第二节 传说的认同功能与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
        一、传说的认同功能
        二、人物传说的认同功能
        三、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原因
    第三节 地方认同与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
        一、认同与地方认同
        二、春申君信仰与祭祀空间
        三、景观与景观叙事
        四、“春申君所开”与太湖居民的地方认同
    第四节 当代太湖居民对春申君传说的认同
        一、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相关遗迹的现状
        二、春申君传说的相关言论
    小结
第六章 春申君传说与现代上海
    第一节 上海与春申君传说
        一、上海与春申君的渊源
        二、上海春申君传说的传承形式及传承内容
    第二节 城市空间与上海城市民俗
        一、城市空间与城市民俗
        二、上海城市民俗及其现状
    第三节 上海城市空间与春申君传说
        一、“春申文化”与“春申文化论坛”
        二、《告慰春申君》与《风情上海滩—春申君之传说》
        三、《春申文化丛书》、《春申风物》以及《春申潮》
        四、春申君传说在现代语境下的“公共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四、推进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国英. 中国水利, 2022(02)
  • [2]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国英. 水利发展研究, 2022(01)
  • [3]太湖局 砥砺奋进治水路 共治联保谱华章[J]. 尤珍,吴亚男,吴浩云. 中国水利, 2021(13)
  • [4]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鄂竟平. 水利发展研究, 2021(01)
  • [5]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N]. 鄂竟平. 中国水利报, 2021
  • [6]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D]. 马盟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D]. 陈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D]. 中村贵(Nakamura Takashi).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推动太湖流域水利事业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