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政党的团结——为什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支持“统一俄罗斯”党

许多政党的团结——为什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支持“统一俄罗斯”党

一、统一在诸多政党中——俄总统普京为什么支持“统一的俄罗斯”党(论文文献综述)

程可凡[1](2021)在《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盟政治依然在国际政治光谱中占据重要位置,结盟依然是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大国选择的交往模式。在共同挑战不断增多、利益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结盟这个曾经被中国和俄罗斯多次实践过的“老套路”,再次成为双方不得不直面的“新话题”。对于中国不断壮大的自身体量和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不结盟政策是提供动力的“长生药”,还是制造障碍的“紧箍咒”?对于致力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来说,结盟政治在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俄如何把握彼此关系,才能确保友谊的航船行稳致远?中俄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最合适、最持久、最经得住考验的相处之道?对中俄两国和中俄关系来说,结盟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回答上述问题,不仅与中俄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密切相关,还将实质性地牵动大国关系和整体国际关系的互动调整,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大变局的演变方向。因此,认真细致梳理中俄关系,深入透彻地研究其中的结盟问题,将有助于全面客观认识俄罗斯对外战略,特别是准确理解其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对外政策核心要义的理解,做到历史地、现实地和前瞻地把握好中俄关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大势,确保中俄关系始终沿着正确和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这对于我国妥善运筹大国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抓牢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打造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结盟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衡量国家间关系水平的重要标尺。一部国际关系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结盟政治史。无论是数千年前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是高度繁荣的现代文明,结盟都像一只无形的手,导演着国与国之间的聚合离散,决定着世界力量的分化组合,影响着国际社会的阴晴圆缺。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当今时代,结盟这一概念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已明显具有“落后性”,显得陈旧过时。在国际社会疾呼多极化和民主化的背景下,要求一国无条件服从另一国的利益显然已经难以做到,即便在迄今最先进、最成功的美国同盟体系中,美国与欧洲及亚太盟友的裂痕也在不断增多,根本分歧仍在于一个“利”字,即到底是尊重盟国的利益,还是服从美国的利益?因此,结盟政治现在的路并不好走,未来之路也注定艰辛。那么,除了结盟之外,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是否存在能够更平衡地处理彼此利益关系、更充分地满足彼此发展需要的相处之道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世界是多彩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式本来就没有统一范式。本文不主张中俄结盟,认为结伴而不结盟才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模式,这既是两国交往的经验总结,也是两国的现实国情及中俄关系发展的长远需求所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彼此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核心价值契合了时代的精神和发展大势。中俄关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静止,而是变化的,是根据形势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一对活的大国关系,特别是在双方关系水平发展到如此高水平的今天,经验和成绩已然丰硕和显着,但问题和挑战也相当严峻和突出。中俄关系已进入新时代,如何才能行稳致远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严肃对待的问题。正因如此,中俄关系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开拓创新,在开展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上创造更多亮点和突破,走出一条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路。本文尝试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结合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在中俄各自对外政策和中俄关系的形成、性质和特点上来,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聚焦中俄结盟问题。本文的创新和特色在于尝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把俄罗斯、中国和中俄关系三个视角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呈现一个全景式的图景,并且在充分论证的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从传统结盟理论入手,梳理传统结盟理论的基本观点,厘清结盟的基本概念,归纳结盟存续的条件和影响结盟的主要因素。第二章对美国同盟体系进行研究,在梳理美国同盟思想的演变和同盟体系建立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全球同盟体系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第三章分析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外战略,以全面梳理俄罗斯对外战略为背景和基础,研究俄罗斯结盟政治的主要动因、主要特点和主要实践,进一步理解俄罗斯对外结盟的战略考量和原则。第四章论述中俄关系与历史上的中俄(苏)结盟,通过梳理事件经过,分析失败原因,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第五章阐述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华政策,通过梳理俄罗斯对华政策演变及其特点,进一步理解俄罗斯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进而分析俄罗斯与中国结盟的可能性。第六章主要论述中俄关系与中国对外战略,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思想的影响为切入点,梳理中俄关系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影响,分析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着重从双边关系的视角进行全面分析,阐述中俄关系的性质特点,指出其存在的对结盟的阻碍因素,提出结伴而不结盟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模式的核心观点,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提出建议。

宋芳[2](2020)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文中提出2000年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以来至今,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这对国际格局和世界政治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研究这一时期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欧美相关政策差异的特征分别是“软制衡”和“新遏制”,进而着力分析这种差异生成的主要变量,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本质、乃至当下国际格局的嬗变。本文认为,从结构性层面来说,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同异源于两种结构性矛盾:一是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前者是欧美选择共同打压俄罗斯的原因,而后者则成为了欧美对俄政策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同于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欧美不仅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而且在俄罗斯问题上的政策的一致性应该大于差异性,因而总体上双方保持着合作。总体而言,欧美对俄政策是以同为主,同中有异。欧美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在于,从20世纪90年代它们都希望将俄罗斯纳入西方体系转变为2000年以来共同防范、压制俄罗斯,对俄政策从缓和到趋于强硬。究其根源,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是欧美选择共同压制、对抗俄罗斯的原因。欧美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出发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共同推动北约、欧盟双东扩,扩大西方势力范围同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欧美的对俄政策制定是基于对“目标+所能承受的后果”的综合考量。从目标上来说,欧盟和美国都希望能够消除俄罗斯的威胁、约束俄罗斯的行为,但是就二者所能承受的后果而言,欧盟不能承受刺激俄罗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而美国能够承受严厉打击俄罗斯的后果。本文提出,2000年以来,从整体上看,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是“新遏制”政策,表现为公开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对俄罗斯实施步步紧逼的战略压制。相比之下,欧洲对俄罗斯的政策显然没有美国的强硬,是某种“软制衡”政策,即并非要将俄罗斯逼入墙角,而是留有较大余地,以避免与俄罗斯的强烈对抗,一个安分、稳定的俄罗斯更符合欧盟的利益。本文认为,安全威胁的感受度不同、经济依赖度不同、战略文化差异以及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四个变量决定了欧美对俄采取有差别的政策。第一,就安全威胁的感受度来说,欧盟军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加之地理上与俄罗斯邻近,造成了欧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源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是邻居,激怒俄罗斯受到打击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大西洋同盟有效性的怀疑,既担心被美国抛弃又害怕被美国牵连,担心如果真的遭到俄罗斯的攻击,美国是否会帮助欧洲。相比之下,美国军事实力强,距离俄罗斯又远,能够承受与俄罗斯“硬碰”的后果。美国的不安全感不是源于担心俄罗斯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而是来自于俄罗斯能够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和盟友安全,同时挑战美国霸权。第二,欧美与俄罗斯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同。欧盟更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而美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相对独立,相互依赖程度低。第三,欧美战略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创伤使欧盟逐渐形成了审慎的战略文化,倾向于使用多边的和国际法的方式处理俄罗斯问题,而美国喜欢使用单边的、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欧盟是国家集团,决策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弱,面对俄罗斯,欧盟内部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政策协调十分困难,而美国的决策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美国总统手中。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将俄罗斯作为其主要威胁之一并加强了对俄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商品加收关税、对欧洲一体化的消极态度以及强硬要求欧洲盟友承担更多的同盟义务等凸显了欧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即美国护持美主欧从的霸权等级结构与欧洲追求更为均衡的跨大西洋关系之间的矛盾。欧盟面对特朗普的压力,不得不将“战略自主”提上日程,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不顾美国反对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项目合作,欧美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有所发展。然而,欧洲的实力不足和凝聚力的缺乏,而美国的全球战略仍然需要欧洲盟友的支持,决定了欧美外交关系的斗而不破。

李佑任[3](2018)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作为阿富汗的近邻,俄罗斯长期关注、介入阿富汗局势,因为阿富汗局势的变化与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俄也需要阿富汗充当拱卫俄南部地区稳定、保障中亚安全的缓冲带。自19世纪中叶起,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俄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俄国特征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政策方针。1979-1989阿富汗战争后苏联解体,俄仍未放弃对阿富汗事务的关注与介入,而普京就任总统后不久便爆发了“9.11”事件,俄便借机迅速重返阿富汗。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在既往政策基础上做出了明显的调整,它秉承“在有利于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限介入’”的原则,不以控制阿富汗政局为目标,转而追求俄阿友好及阿国内的“相对稳定”,同时注重防范域外恐怖势力进入阿富汗,并实时跟踪域外大国势力对阿富汗局势的介入及影响。俄罗斯在制订其阿富汗安全政策时,既有对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还有对历史与文化渊源的选择性继承,更有基于现实需求做出的反转性政策改变。俄奉行强烈的“实用主义”,坚持“由阿富汗人自己解决问题”。尽管在俄美、俄与北约长期对峙的背景下,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同时被赋予了很强的地缘政治含义,但相比于20世纪,“避免另一个阿富汗战争”是当前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真实想法,今天的俄罗斯对阿内政事务的介入被控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限度。

向洁[4](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孙福庆[5](2018)在《俄汉政治话语隐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政治语言学研究涉及政治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政治隐喻作为政治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无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莱考夫是世界范围内首位系统研究政治隐喻的学者,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后继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当代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形成了以邱季诺夫为代表的乌拉尔学派,同时还活跃着伏尔加格勒学派、彼得堡学派和沃罗涅日学派。本研究旨在梳理政治隐喻研究的历史脉络,引介和诠释政治隐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同时尝试结合汉语本土化分析。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以体验哲学、概念隐喻和隐喻模式化为理论基础,以社会语境为切入点,立足于认知和文化视角揭示俄汉政治话语隐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政治隐喻是折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的“棱镜”,因而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俄两国在治国理念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俄汉政治话语隐喻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与“人”相关的政治隐喻模式,即俄汉政治话语的拟人隐喻模式对比,拟人隐喻包括生理隐喻、疾病隐喻和亲属关系隐喻;第二部分阐释与“社会”相关的政治隐喻模式,即俄汉政治话语的社会隐喻模式对比,社会隐喻包括战争隐喻、游戏隐喻和戏剧隐喻模式。俄汉政治话语隐喻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中俄两国在政治领域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中俄两国在政治领域合作提供语言方面的参考。

王宪举[6](2017)在《普京第三任期执政情况评析》文中提出普京在其第三个总统任期内,保持了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但是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原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没有实现。这既有国际经济危机和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也有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政策不妥当的原因。在对外关系方面,俄有得有失。欧亚经济联盟逆势创建,艰难发展。欧亚外交纵横捭阖,亮点不少。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北约其他国家、欧盟国家的关系,因乌克兰危机而更趋复杂,军事对抗程度加强。在即将举行的第七届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将再次连任,并对内外政策做出一定调整。

刘贤国[7](2017)在《俄罗斯政权党的历史沿革、产生原因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文中指出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建立。俄罗斯推行西化改革,实行多党政治,改变了原来苏联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治格局。俄罗斯的政党制度具有特殊性——无执政党的多党政治,政权党是其政党政治的核心部分,因而研究政权党对于了解俄罗斯的多党政治和政治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俄罗斯的多党政治从无序到有序、混乱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俄罗斯的多党政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俄罗斯多党政治的萌芽时期、俄罗斯多党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俄罗斯多党政治的规范化时期。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俄罗斯的多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本文从第二章开始探讨论文的核心概念政权党,首先是对俄罗斯的政权党的内涵进行一个界定,概括政权党的历史沿革并对这几大政权党进行异同对比。笔者从功能上将其定义为统治者支持建立的,为统治者服务的政党,然后将其与西方的执政党做了一个比较分析。政权党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执掌国家政权,这样可以对政权党的内涵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俄罗斯的政权党经历了俄罗斯民主选择党、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和统一俄罗斯党,他们产生的背景、最初形式、组成人员和意识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三大政权党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中央支持的力度和政权自身建设的各异以及竞争者实力的变化,叶利钦时期的两大政权党走向没落,而统俄党发展的越来越好。俄罗斯没有出现执政党,而是出现了有相似功能的政权党,这与崇尚权威的集权政治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这种集权政治传统下,俄罗斯推行超级总统制,提出主权民主的思想,议会的权力大大削弱,加之政党自身的缺陷和公民社会的不成熟,俄罗斯总统顺理成章地用更有利于自己的政权党取代了执政党。统治者和俄罗斯民众都有维稳心理,不希望对现有的政治制度做大的改变。除了这些原因之外,俄罗斯政权党出现的直接原因则是统治者和政治精英互惠互利的需求。政权党在俄罗斯政党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权党有效地保证了总统决议的顺利通过和实施,保障了总统及其继任者成功当选总统,吸纳了大量政治精英参与到政治管理之中,推动了俄罗斯公民政治社会化,维护了俄罗斯政治秩序。但我们也要明白,俄罗斯政权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因而也给俄罗斯的政治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阻碍了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作为政权党的统俄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随着俄罗斯民主化的觉醒,统俄党将面临着很多挑战,这就需要统俄党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顺应时代的潮流。

陈宇[8](2016)在《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俄罗斯在政党制度上所奉行的都是多党制,这种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央的管理难度,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叶利钦时期政治发展的混乱局面。普京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时间登上了俄罗斯的政治舞台,经过政党规范化的努力,现今的俄罗斯已经初步的形成了以中派为中心的有序的多党制,即便仍未进行执政党的明确界定,但在政治决策上能给与普京绝对支持的政权党的稳固地位则是无法动摇的。即便这样的垂直政党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政党制度的稳定性但在俄罗斯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存在便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当然,普京若想在俄罗斯建立一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的多党制政党制度还需要漫长的等待与努力。

张钦文[9](2015)在《俄罗斯转型期意识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意识形态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存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引领、支配并规范着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国家转型之路,一度将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极权制度的标志予以否定。国家意识形态缺失的思想多元化导致俄罗斯民族经历了深刻的国家认同和基本价值观危机。叶利钦执政后期开始把建设“俄罗斯民族思想”作为政治任务提上日程;普京当选总统后,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自觉认知、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普京主义”思想体系。“普京主义”在维护俄罗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外交独立和恢复强国形象和大国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外目前直接以俄罗斯意识形态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且比较零散。俄罗斯意识形态构建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最新研究成果也较少。本文以俄罗斯转型期意识形态为题,选取四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一是梳理转型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历史演变的主要脉络;二是分析“普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三是揭示俄罗斯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经济外交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四是探讨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家掌控的内在逻辑和具体路径。本文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构建了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概述了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使相关研究有一个相对明晰的前提;第二章阐述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第三章对转型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四章探讨了“普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第五章阐述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家掌控的理论、现实和行为逻辑,并总结了其具体途径。第六章探讨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对社会转型各方面中的影响。第七章探讨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本文在结束语部分对转型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初步提炼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各转型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借鉴,并对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合理预测。

张文木[10](2015)在《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谈谈“一带一路”的政治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于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它的最高政治目标,说得通俗点,就是让我们的朋友多多的,让我们的敌人少少的,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持中道的人,才能为别人留有余地;只有为别人考虑的人,才能广交朋友。今天中国发展了,我们的姿态要因此放低一点。友谊第一,利润第二,财大不可气粗,要汲取历史上俄国在中东铁路和德国在巴格达铁路上越帮越忙、交友不成反为仇的教训;深入体会和总结毛泽东"坦赞铁路"将中国和非洲人民友谊联结迄今的成功经验,用丝绸之路连起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再造"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大好环境,中国就可以行稳致远,为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前途赢得明天的荣光。

二、统一在诸多政党中——俄总统普京为什么支持“统一的俄罗斯”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在诸多政党中——俄总统普京为什么支持“统一的俄罗斯”党(论文提纲范文)

(1)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中心观点、创新及主要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结盟理论的内涵与方法
    第一节 结盟的定义及动因
    第二节 影响结盟的因素
    第三节 结盟存续及局限
    小结
第二章 以美国同盟体系为代表的现行国际同盟体系实践
    第一节 美国同盟思想的演变及同盟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美国同盟体系的功效及制约因素
    第三节 当前美国同盟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小结
第三章 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外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思想基础和现实环境
    第二节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俄罗斯结盟政治的动因及特点
    第四节 俄罗斯结盟政治的实践
    小结
第四章 中俄关系与历史上的中俄(苏)结盟
    第一节 《中俄密约》的签订与中俄结盟
    第二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和中苏结盟
    第三节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同盟的破裂
    小结
第五章 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华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俄罗斯对华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俄罗斯与中国结盟的可能性
    小结
第六章 中俄关系与中国对外战略
    第一节 中国对外战略中的文化因素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中国的对外战略调整
    第三节 中俄美大国关系与中俄各自的利益选择
    第四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小结
第七章 结伴而不结盟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模式
    第一节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俄关系
    第二节 中俄关系中对结盟的阻碍因素
    第三节 中俄关系的内在特点不支持结盟
    第四节 伙伴关系及其在中俄关系中的运用
    第五节 坚持以“结伴而不结盟”推动中俄关系发展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本选题的学术价值
        (三)关于研究时段的选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跨大西洋同盟存续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欧美与俄罗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的研究
    三、本文基本假设、主要概念和变量选取
        (一)基本假设
        (二)主要概念
        (三)影响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主要变量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五、本文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00年以来国际秩序的变化与欧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变化
        一、国际体系的重构
        二、地缘政治竞争与欧亚大陆地缘环境的重塑
        三、美欧同盟的延续与分歧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的深化与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第四节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美与俄罗斯结构性矛盾的激化:欧美对俄政策趋硬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美欧的对俄政策
    第二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过程
        一、2000年至2008年
        二、2008年至2014年
        三、2014年至今
    第三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原因
        一、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
        二、“双东扩”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化
    第四节 欧美政策趋硬对俄罗斯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美对俄政策特征的差异
    第一节 “软制衡”:欧盟对俄政策选择
        一、欧盟对“软制衡”政策的选择
        二、欧盟内部关于对俄政策的博弈和协调
        三、欧盟对俄“软制衡”的政策体现
    第二节 “新遏制”:美国对俄政策选择
        一、美国对俄“新遏制”政策的选择
        二、美国对俄“新遏制”的政策体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安全威胁的感受度差异
        一、实力差距
        二、地缘环境因素
        三、安全认知差异
    第二节 经济依赖度差异
    第三节 战略文化差异
        一、战略文化中的单边与多边
        二、战略文化中武力的使用
    第四节 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格战争与乌克兰危机中的欧美对俄政策
    第一节 俄格战争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一、俄格战争爆发及欧美俄的纷争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第三节 西方与俄罗斯会出现“新冷战”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朗普上台后的美欧俄关系
    第一节 欧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一、原有矛盾的加深——利益分配的分歧加深
        二、新矛盾的产生——特朗普的“另类”风格
    第二节 特朗普执政以来欧盟和美国的对俄政策比较
        一、欧美对俄罗斯的态度和政策
        二、欧、美、俄在“北溪-2”问题上的角力
    第三节 欧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美俄竞争日趋激烈
        二、跨大西洋关系“变局”还是“延续”?
        三、欧俄关系的调整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理论基础
        1.1.1 选题依据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俄罗斯历史上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1 阿富汗之于俄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2.1.1 阿富汗的地缘环境
        2.1.2 “南下战略”背景下俄对阿富汗的战略考量
    2.2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1 沙俄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2 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3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2.3 冷战期间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1 阿富汗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2 阿富汗战争时期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3 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及后续影响
    小结
第三章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1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的产生背景
        3.1.1 苏联解体后俄地缘政治思想与国家安全战略演进
        3.1.2 “9.11”事件后俄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
        3.1.3 世纪之交俄阿关系的转变与调整
    3.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2.1 加强边境管控,御敌于国门之外
        3.2.2 制裁塔利班,援助“北方联盟”
    3.3 普京前三个总统任期中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3.1 重整山河,恢复在阿富汗的存在
        3.3.2 从俄自身利益出发,积极进取
        3.3.3 美军主力撤出阿富汗,俄进一步介入阿富汗事务
    3.4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第四章 普京第四总统任期内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分析
    4.1 主动设防,稳定边界
        4.1.1 对“伊斯兰国”进行重点防范
        4.1.2 以塔利班制衡“伊斯兰国”
    4.2 以“有限介入”主导阿和平进程
        4.2.1 与其他国家争夺和谈主导权
        4.2.2 在阿富汗各派势力间纵横捭阖
    4.3 以阿富汗议题撬动大国关系
        4.3.1 以合作缓解对抗
        4.3.2 以对抗倒逼合作
第五章 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与中国西部安全
    5.1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5.1.1 积极影响
        5.1.2 消极影响
    5.2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5.2.1 有选择地承担大国责任与义务
        5.2.2 正规军事力量靠近而不深入阿富汗
        5.2.3 植根民间,多方合作
    5.3 借鉴“俄罗斯经验”维护中国的西部安全
        5.3.1 阻止“三股势力”内外合流
        5.3.2 妥善处理与相邻地区大国的关系
        5.3.3 遏制域外势力对西部周边地区的渗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俄汉政治话语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政治隐喻国内外研究概观
    第一节 国内政治隐喻研究
        一、政治隐喻功能研究
        二、政治隐喻认知机制研究
        三、政治隐喻批评性研究
        四、政治隐喻翻译研究
    第二节 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
        一、俄罗斯政治隐喻理论研究
        二、俄罗斯政治隐喻实证研究
    第三节 政治隐喻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政治话语与隐喻概念界定
        二、政治话语中隐喻功能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治隐喻的相关理论阐释
    第一节 体验哲学理论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隐喻-跨概念域映射
        二、隐喻映射的基础
        三、隐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隐喻模式化理论
        一、隐喻模式的界定
        二、隐喻模式化核心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政治话语的拟人隐喻对比
    第一节 拟人隐喻界定及隐喻类型
    第二节 俄汉政治话语“生理”隐喻模式对比
        一、俄语“生理”隐喻模式分析
        二、汉语“生理”隐喻模式分析
        三、俄汉语“生理”隐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俄汉政治话语“疾病”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一、俄语“疾病”隐喻模式分析
        二、汉语“疾病”隐喻模式分析
        三、俄汉语“疾病”隐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第四节 俄汉政治话语“亲属关系”隐喻模式对比
        一、俄语“亲属关系”隐喻模式分析
        二、汉语“亲属关系”隐喻模式分析
        三、俄汉语“亲属关系”隐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政治话语的社会隐喻对比
    第一节 社会隐喻界定及隐喻类型
    第二节 俄汉政治话语“游戏”隐喻模式对比
        一、俄语“游戏”隐喻模式分析
        二、汉语“游戏”隐喻模式分析
        三、俄汉语“游戏”隐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俄汉政治话语“战争”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一、俄语“战争”隐喻模式分析
        二、汉语“战争”隐喻模式分析
        三、俄汉语“战争”隐喻模式的共性和差异
    第四节 俄汉政治话语“戏剧”隐喻模式对比
        一、俄语“戏剧”隐喻模式分析
        二、汉语“戏剧”隐喻模式分析
        三、俄汉语“戏剧”隐喻模式的共性和差异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普京第三任期执政情况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
    (一) 政治形势基本稳定
    (二) 经济形势差强人意
    (三) 对外关系有得有失
        1. 创建欧亚经济联盟
        2. 与美欧关系明显倒退
        3. 亚太外交有亮点
二、内政外交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 国内政策主要防范“颜色革命”和调整经济政策
        1. 防止“颜色革命”的举措
        2. 普京威权主义在政治稳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3. 经济政策收效不大
    (二) 外交领域意识形态分歧和地缘政治博弈加剧
        1. 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分歧扩大
        2. 地缘政治斗争激烈
        3. 在实现外交目标的手段上更加重视军事作用
三、对普京总统第四个任期的展望
    (一) 蝉联毫无悬念
    (二) 内外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

(7)俄罗斯政权党的历史沿革、产生原因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文章重难点和创新点分析
第一章 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演进
    一、俄罗斯多党政治的萌芽时期(1986--1993)
    二、俄罗斯多党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时期(1993--2000)
    三、俄罗斯多党政治发展的规范化时期(2000-至今)
第二章 俄罗斯政权党的内涵、历史沿革及比较
    一、政权党的内涵
    二、政权党的历史沿革
    三、政权党的特征和差异
第三章 政权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一、崇尚权威的集权政治文化传统
    二、超级总统制的政治体系
    三、领导人和民众的维稳心理
    四、政党自身的缺陷
    五、公民社会的不成熟
    六、统治者和政治精英互利共赢的需要
第四章 政权党对俄罗斯政治生活的影响
    一、政权党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权党给俄罗斯民主带来的负面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
第一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特点
    第一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党政治
        一、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界定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内涵
    第二节 普京时期政党政治的特点
        一、爱国主义盛行
        二、依托民主,淡化政党性
        三、“政权党”为主导的多党制
        四、垂直体制,欠缺稳定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和作用
    第一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
        一、政党建设规范化
        二、积极组建政权党
        三、双管齐下治理反对党
    第二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作用发挥
        一、发展政治力量,培养政治精英
        二、反映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
        三、政党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四、重视公民集体力量,实现政治社会改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存在的问题
        一、总统集权,政党边缘化
        二、政党制度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三、政党依赖性高,发展受阻
        四、政党体制不稳固
    第二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利于政党政治的历史政治文化
        二、政治体制因素制约政党功能发挥
        三、政党自身体系的不成熟
        四、政党政治社会基础薄弱
        五、国际环境的消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俄罗斯政党格局发展构想
        一、“统一俄罗斯”党执政可能
        二、真正的多党制建立
        三、普京执政依托力量选择
    第二节 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一、中央权威,总统占据政治主导
        二、多党格局,政党现代化成熟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俄罗斯转型期意识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意识形态理论概述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
        二、意识形态的功能
        三、本文研究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 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落
        一、苏联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弊端
        二、苏联模式下集权政治的危害
    第二节 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兴衰
        一、苏联初期意识形态的建立与发展
        二、苏联中期意识形态的僵化
        三、苏联后期意识形态的背离
    第三节 西方政治思潮的渗透
        一、冷战时期的和平演变
        二、新世纪以来的颜色革命
    第四节 俄罗斯转型以来的社会变化
        一、以西方宪政民主为导向的政治改革
        二、以经济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
        三、以多元流动性为特征的俄罗斯社会结构变迁
第三章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融入欧洲臆想下的去意识形态化 叶利钦时期(1991——1999)
        一、国家意识形态缺失下的困顿与迷茫
        二、寻找“俄罗斯思想”的探索
    第二节 强国梦目标下的意识形态重塑 普京时期(2000——至今)
        一、围绕俄罗斯命运的文化思想之争
        二、影响俄罗斯现实发展的各派主张
        三、普京重塑俄罗斯意识形态的过程
第四章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
        一、俄罗斯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核心靶点
        二、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内层第一环
        三、俄罗斯国家治理的思想体系——中层第二环
        四、俄罗斯意识形态的理论外衣和拓展——外层第三环
    第二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一、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
        二、俄罗斯意识形态的价值核心是强国主义
        三、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基本倾向是实用主义
        四、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思维特征是中间主义
    第三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意识形态构建方式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二、意识形态主体内容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三、意识形态实现方式的柔和性和隐蔽性
第五章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国家控制
    第一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内在逻辑
        一、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理论逻辑
        二、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现实逻辑
        三、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行为逻辑
    第二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具体途径
        一、规范政党制度建设,宏观控制意识形态领域差异
        二、构建和谐政教关系,促进社会团结和道德建设
        三、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
        四、掌控新闻舆论工具,塑造领袖与政府正面形象
第六章 意识形态建设对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一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对其经济建设的影响
        一、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国家战略的中心地位
        二、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三、把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点
        四、把关注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
    第二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对其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为俄罗斯政治稳定提供合法性理论支撑
        二、为凝聚俄罗斯社会各方提供思想基础
        三、为未来俄罗斯政治发展指明基本方向
    第三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抛弃冷战思维,构建新型关系
        二、收缩外交战线,突出经济利益
        三、把握根本利益,适度妥协让步
第七章 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的困境
        一、现行宪法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否定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含混性与冲突性
        三、意识形态的内涵争议和认识分歧
        四、俄罗斯社会思潮的极端化倾向
    第二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挑战
        一、俄罗斯国内民主政治改革呼声高涨
        二、国际上与西方主流政治价值观冲突日益明显
        三、全球化与信息化给俄罗斯意识形态带来新课题
结语
    一、强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把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根基
    三、意识形态建设主动呼应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变迁
    四、以开放姿态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普适性和灵活性
    五、增强意识形态的法理基础以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10)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谈谈“一带一路”的政治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出“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
二、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一带一路”
    2. 1推进“一带一路”要讲政治
    2. 2推进“一带一路”要讲辩证法
三、将“一带一路”建成维系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可靠纽带

四、统一在诸多政党中——俄总统普京为什么支持“统一的俄罗斯”党(论文参考文献)

  • [1]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D]. 程可凡. 南京大学, 2021
  • [2]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D]. 宋芳. 南京大学, 2020(04)
  • [3]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D]. 李佑任.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4]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5]俄汉政治话语隐喻对比研究[D]. 孙福庆.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6]普京第三任期执政情况评析[J]. 王宪举. 俄罗斯学刊, 2017(05)
  • [7]俄罗斯政权党的历史沿革、产生原因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D]. 刘贤国. 武汉大学, 2017(07)
  • [8]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探析[D]. 陈宇.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9]俄罗斯转型期意识形态研究[D]. 张钦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谈谈“一带一路”的政治意义[J]. 张文木. 太平洋学报, 2015(05)

标签:;  ;  ;  ;  ;  

许多政党的团结——为什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支持“统一俄罗斯”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