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制药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周征伟[1](2021)在《基于NB-IoT的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设备监控系统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本课题的对象企业仍是按照工艺节点对设备进行分散性的现场监控,无法实现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的远程监控,分散性的现场监控不仅容易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而且容易使企业管理人员与现场生产设备之间产生数据隔离。本文对该企业原有的设备监控方式进行问题分析,并基于NB-IoT网络开发一款设备远程监控系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研究与开发。首先,对原型企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得出该企业在设备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设备监控系统的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本文涉及到的NB-IoT相关技术与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研究。其次,根据企业在设备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对系统的总体需求;将系统按照通信特点进行通信层次的划分,按照通信层次设计并实现了系统软件对设备工作参数的采集过程;为使采集上来的数据得到有效应用,对系统软件进行整体工作流程设计,进而根据该工作流程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并以用例图的形式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建模。然后,对异常设备工作参数预测功能的意义进行分析,由此引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对时间序列模型建立流程及计算步骤进行分析;为了检验时间序列模型在预测设备工作参数方面应用的可行性,以实际生产数据为样本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分析;对时间序列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与设计,以提高异常参数预测的稳定性与精度。最后,对设备远程监控系统进行了实现,并对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进行展示与介绍。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对象企业中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对原型企业冻干粉针剂生产设备全面的远程监控,不仅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而且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简化了管理过程。

熊锐[2](2020)在《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电力市场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操作能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契机。本文将主要针对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从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的实现进行设计,具体包含主接线系统、厂用电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本文首先根据火电厂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结合规划要求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从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厂用电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直流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紧贴实际,实现系统的高效、可靠运作。其次,围绕设计方案对软件系统开展设计工作并就如何实现软件系统功能进行了具体阐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软件功能、数据库、监控系统等三项内容,旨在实现对设备定期维护、检修、试验,强化对设备的监督、缺陷管理,实时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监控,保障设备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该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新昌电厂,提升了火电厂运营效益,保证了电能生产的安全性,借助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故障,为新昌电厂的运行提供了便利,在降低运维人工投入的同时,提升了电厂的运营效率,还可以实现对电厂运营故障的及时反馈,排除各种设备隐患,大大提升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水平。

张磊[3](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4](2015)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陈政[5](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6](2013)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及招生工作按照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执行。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考生填报志愿时查询2013年全国普

侯运河[7](2010)在《基于网络环境的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自动化控制要求的提高以及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环境的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研发是目前控制领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网络化的质量监控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质量监控方法,能够实时监控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受到企业生产者的信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为了提高某制药企业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水平,论文以该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质检车间为研发背景和应用领域,设计了一个网络化的质量监控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监控、数据分析、数据比对、数据查询、越限报警以及网络发布等模块。借助于数据采集芯片RM417、温度与压力传感器以及RS-485、USB等传输介质完成了系统中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的设计,系统运行时,采集到的参数数值通过手动录入或自动保存的形式存储到系统数据库QDYY中,并通过客户端界面显示;运用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系统实现了工艺参数(工艺用水参数、药品灭菌参数以及空气质量参数等)的监控、分析、比对、查询以及越限报警等模块的设计,使用者通过客户端界面,可以方便的进行相应操作;通过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对外发布,使除现场操作人员外,企业的管理层等通过相应的登录权限也可以随时对现场进行监控。以上模块的设计实现,能够使生产者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王群[8](2002)在《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制药企业GMP生产基地微机监控系统来源于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旨在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使企业整体素质能达到国家GMP认证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在对国内外监控系统发展现状与项目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详细论证了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硬件系统采用RS485的总线式网络结构,软件系统采用以组态王为主、VB为辅的系统开发方案。本文对组态王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组态思想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GMP生产基地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包括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通信程序设计和主控程序设计,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该系统功能全面、界面友好、实用性强、开放性好,为使用组态软件及其它开发工具综合应用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王群,蒋洪[9](2001)在《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一个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说明系统总体设计思想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具体功能实现.所开发的系统功能全面、界面友好、实用性强。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B-IoT的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NB-IoT的发展历程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2章 企业现状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企业现状
        2.1.2 存在的问题
    2.2 设备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2.3 NB-IoT相关技术
        2.3.1 NB-IoT网络特点
        2.3.2 NB-IoT终端设备
        2.3.3 Co AP工作模式
    2.4 时间序列模型概述
        2.4.1 时间序列的概念
        2.4.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简介
        2.4.3 时间序列三种常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备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设备远程监控系统需求
        3.1.2 系统的设计目标
    3.2 系统通信层次划分
    3.3 设备工作参数采集过程设计与实现
        3.3.1 NB-IoT网络的选择
        3.3.2 数据采集过程分析
        3.3.3 NB-IoT终端与PLC通信
        3.3.4 NB-IoT终端与物联网云平台通信
        3.3.5 远程客户端软件与物联网云平台通信
        3.3.6 JSON数据格式转换
    3.4 系统软件整体工作流程分析
    3.5 系统功能建模
        3.5.1 设备监控模块
        3.5.2 异常报警管理模块
        3.5.3 异常数据预警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异常数据预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异常数据预测功能的意义
    4.2 模型计算流程分析
    4.3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建立
        4.3.1 数据的预处理
        4.3.2 模型的识别与定阶
        4.3.3 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4.4 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设备工作参数的可行性分析
        4.4.1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4.2 模型的选择与定阶
        4.4.3 模型的检验
        4.4.4 模型的预测及结果分析
    4.5 时间序列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设计
        4.5.1 样本选取机制及多次求解方法设计
        4.5.2 预测值修正方法设计
        4.5.3 模型的应用流程分析
        4.5.4 异常等级判断机制设计
        4.5.5 预测区间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实现
    5.1 系统技术架构
        5.1.1 系统开发模式
        5.1.2 系统开发环境
        5.1.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5.2 系统功能架构
    5.3 功能模块实现与界面展示
        5.3.1 设备监控模块
        5.3.2 异常报警管理模块
        5.3.3 异常数据预警模块
        5.3.4 用户管理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与研究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2.1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
    2.2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构成
    2.3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第3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
    3.3 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
        3.3.1 导体选择
        3.3.2 设备选择
    3.4 厂用电系统接线设计
        3.4.1 6KV厂用电系统
        3.4.2 380/220V厂用电系统
    3.5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设计
        3.5.1 单元机组UPS
        3.5.2 500kV网络及辅助车间交流不停电电源
    3.6 直流系统设计
        3.6.1 直流系统方案
        3.6.2 蓄电池型式及容量选择
        3.6.3 充电器配置及容量选择
        3.6.4 直流系统接线
    3.7 二次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3.7.1 控制、信号和测量
        3.7.2 辅助车间电气控制系统
    3.8 元件继电保护
        3.8.1 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3.8.2 起备变保护配置优化
        3.8.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3.8.4 保护装置的布置
    3.9 自动装置
        3.9.1 同期装置
        3.9.2 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3.9.3 故障录波装置
        3.9.4 自动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口
        3.9.5 GPS时钟系统
第4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4.1.1 定期管理
        4.1.2 台账管理
        4.1.3 设备管理
    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4.3 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4.3.1 各层级功能的设计
        4.3.2 硬件功能要求
    4.4 软件系统的实现
        4.4.1 系统配置的实现
        4.4.2 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4.4.3 监控系统的实现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在新昌电厂的应用
    5.1 电气主接线
    5.2 厂用电系统接线
        5.2.1 厂用电系统接线
        5.2.2 厂用电系统接地方式
        5.2.3 厂用母线起动电压水平验算
        5.2.4 厂用电负荷计算
    5.3 电气控制管理系统
        5.3.1 站控层
        5.3.2 通信层
        5.3.3 间隔层
    5.4 元件继电保护
        5.4.1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的配置
        5.4.2 起动/备用变压器的保护配置
        5.4.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网络环境的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药品生产概述
    1.2 网络质量监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
    1.3 课题设计背景及要求
第二章 药品的生产工艺
    2.1 工艺用水系统中数据检测
        2.1.1 纯化水参数检测
        2.1.2 注射用水参数检测
    2.2 空气系统的数据检测
    2.3 产品灭菌过程
        2.3.1 灭菌温度和压力的监控
        2.3.2 灭菌时间的监控
        2.3.3 灭菌环节小结
第三章 监控系统设计分析
    3.1 网络质量监控系统概述
        3.1.1 网络质量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3.1.2 网络质量监控系统的结构
    3.2 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
        3.2.1 RS-485/USB传输介质
        3.2.2 服务器和客户机
        3.2.3 开发工具C++Builder6.0、SQL Server与组态软件
第四章 药品灭菌系统的设计
    4.1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灭菌过程简介以及传感器的选用
        4.1.2 模拟通道电路设计
        4.1.3 模拟A/D转换电路设计
        4.1.4 多路转换开关的设计
        4.1.5 信号调节的必要性
        4.1.6 数据采集系统的通信功能设计
        4.1.7 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单元设计
        4.1.8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连接图
    4.2 数据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第五章 系统数据库QDYY的设计
    5.1 系统数据库QDYY的系统结构
    5.2 系统数据库QDYY的工作流程
    5.3 数据库QDYY中E-R数据模型
    5.4 数据库ODYY中数据表的设计
        5.4.1 员工信息系统中数据表的设计
        5.4.2 工艺用水系统中数据表的设计
        5.4.3 空气检测系统中数据表的设计
        5.4.4 灭菌系统中数据表的设计
    5.5 SOL Server数据库管理
第六章 质量监控系统的研发
    6.1 系统研发的总体方案
    6.2 监控系统中各个界面的设计
        6.2.1 开始界面
        6.2.2 登录界面
        6.2.3 员工信息界面
        6.2.4 水处理系统界面
        6.2.5 空气系统界面
        6.2.6 灭菌系统界面
    6.3 报表的创建与生成
    6.4 趋势图的生成
    6.5 报警管理
        6.5.1 模拟量报警
        6.5.2 开关量报警
    6.6 双机热备
    6.7 信息的局域网络发布
        6.7.1 局域网的组网理论
        6.7.2 局域网的组网配置
        6.7.3 局域网的组网设置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8)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1.2 课题综述
    §1.3 课题意义与应用前景
    §1.4 作者工作概要及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监控系统若干问题研究
    §2.1 控制系统网络技术研究
    §2.2 监控系统中软件技术研究
    §2.3 监控系统中可靠性问题研究
第三章 制药企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建立模型
    §3.3 系统总体设计
        §3.3.1 硬件设计方案
        §3.3.2 软件设计方案
第四章 组态王的组态思想剖析
    §4.1 组态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4.2 组态的两个阶段
    §4.3 抽象
    §4.4 组态
    §4.5 COM技术在组态软件中的应用
    §4.6 讨论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硬件系统实现
    §5.2 人机界面设计
    §5.3 数据库系统设计
        §5.3.1 数据库设计
        §5.3.2 SQL Server数据库访问技术
        §5.3.3 组态王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5.3.4 数据库热备的实现
    §5.4 通信设计与实现
        §5.4.1 监控计算机组之间的网络通信
        §5.4.2 组态王的通信问题
        §5.4.3 异步串口通信的实现
        §5.4.4 通信故障处理
    §5.5 主控程序设计与实现
        §5.5.1 工艺流程的动态显示
        §5.5.2 报警处理
        §5.5.3 趋势分析
        §5.5.4 关键操作的可靠性措施
        §5.5.5 历史数据查询
        §5.5.6 组态王网络通信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发表文章
附录A: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B-IoT的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周征伟. 南昌大学, 2021
  • [2]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熊锐. 南昌大学, 2020(04)
  • [3]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4]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5(Z1)
  •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6]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览[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3(Z1)
  • [7]基于网络环境的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研发[D]. 侯运河. 山东理工大学, 2010(11)
  • [8]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9]制药企业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王群,蒋洪.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1(07)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制药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