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视觉环境

图书馆的视觉环境

一、图书馆的视觉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易法殊[1](2021)在《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经济下的大型商店建筑拓展出了超越传统商店建筑的新使命。其中,商店建筑的公共空间由传统的交通空间向体验式、沉浸式方向发展,成为承载多元功能的核心空间。以人的主观体验作为基础,设计具有环境归属感和空间吸引力的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逐渐成为商店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既往研究多立足当时当地,缺乏与真实商店环境的紧密联系,缺乏针对我国具体场景环境的分析,缺乏以优化使用者体验为核心诉求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聚类分析、现场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实验室视听实验、眼动追踪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客观现状、听觉环境感知特点、视觉环境感知特点和视听交互作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实证研究,并提出对应的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设计要点。首先,通过文献和现场调研了解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的基本情况,包括空间尺度、视听环境客观现状、视听环境感知现状等。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归纳为6种基本空间单元,提出空间单元组合空间序列的创新模式,即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是由这6种空间单元经由设计过的排列顺序、组合方式建构而成的空间序列,针对不同空间单元的特点展开对应的视听环境作用研究。同时,通过现场调研记录总结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容纳活动情况,对现场调研问卷与实际场景对比分析,了解既有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现状和使用者视听环境感知情况等基础信息。通过实验室视听环境作用实验和视听环境交互作用实验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听觉环境、视觉环境以及视听交互作用进行研究。视听环境作用方面,研究发现背景音乐、自然采光和绿色植物的组合出现或开敞空间中单独,以及饱和度较低的环境色彩可以显着提高满意度,促进趋近行为;前景音乐、节日装饰等周期性元素的出现,场景中出现红色色彩和场景中主要色彩具有强烈的明度差会显着提升觉醒度;个体对视觉环境中的人及人脸,可阅读内容,特殊、复杂、具象的装饰用品,无法快速理解的内容注视时间较长;环境色彩对个体的作用存在呈现意义与指称意义的差异等。进一步的视听交互研究探索了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中视听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的影响。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一致减弱”和“整体感知”特点,即当视觉组成元素或视觉环境色彩饱和度与特定听觉元素内容构成“视听一致”时,该场景中个体对构成“一致”的听觉元素的正确识别率降低。同时,个体对环境的感知首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知,而非拆解的各部分元素感知的集合。

罗虹,付强,周陶[2](2020)在《学生近视防控背景下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普通中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成都市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改善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质量,改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现状,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专项调研,进行实地抽检,发现问题,开展数据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洪芳林,束漫[3](2021)在《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标准指南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好的视觉环境是图书馆空间促进阅读最直接的作用方式之一,而视觉感知中的照明与采光能够保证读者绿色健康地阅读。本研究通过演绎归纳和网络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光(照明)环境设计标准与指南,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美国公共图书馆获得"IES照明奖"的阅读空间照明设计实践典型案例——伯克利公共图书馆新西分馆进行梳理和介绍。通过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促进读者阅读的空间照明设计研究与实践,提出以下建议:制定有关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指南;重视引入可控的自然光线促进读者阅读;施行图书馆阅读空间分区照明设计方法;强化健康舒适的特殊人群空间照明设计。

胡雪筠[4](2020)在《城市开放空间视听交互作用对面部表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开放空间的质量对于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影响力和居民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视听环境是城市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部表情识别(FER)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新兴的主题之一,以及反映被试者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状态变化的一种方法,已经应用于在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如何利用面部表情采集视听交互对人们的感知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城市典型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的采集、实验室再现与测试,记录被试者在城市开放空间声音刺激下的面部表情变化影像,并对面部表情进行数据化处理。而后,将面部表情分析实验的结果与传统的语义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FER中可以预测语义评价结果的指标。实验中不同种类的声源影响下,被试者面部表情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趋势,从而验证了FER应用于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中几类典型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械声对面部表情具有消极作用,而自然声对于面部表情有积极作用,人文声对于面部表情的作用,与被试者的社会特征有关。不同的声源主要影响的指标也存在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声源对面部表情指标的影响与效价相吻合。性别,居住地等社会属性对大多数面部表情指标都具有影响。声源的种类对面部表情的效价及各项指标也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为“愉快”、“悲伤”和“惊奇”。再次,分析了城市空间中视听交互作用对面部表情的影响。研究发现:视觉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面部表情的效价及各项指标,在机械声为主的开放空间中,绿色植物的占比提高对面部表情有积极作用,在自然声为主的开放空间,视觉环境活力感的提升对面部表情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在人文声为主的开放空间,视觉环境中自然的元素对面部表情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者进行城市开放空间视听环境评价提供参考借鉴。其中声音与视听交互作用对面部表情的影响,可以为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进行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提供依据。

滑振宇[5](2020)在《寒地中学普通教室空间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以铁岭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用眼过度、阅读疲劳、看不清黑板等不良现象,由此引发的视力问题愈加明显,教育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用眼环境,教育建筑的研究已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以青少年感知体验为依据研究基础性设计指标相对较少。本篇文章主要概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内容:(1)基础与理论研究,阐述了研究背景,提出了中学生视觉舒适问题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归纳出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青少年视觉特征并对视觉舒适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普通教室内影响中学生视觉舒适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梳理了研究框架。(2)实地调研部分,根据铁岭高中学生一天的视觉活动行为,进行了调查总结,提炼出了铁岭高中学生看书、看黑板两项主要视觉行为。并结合主要视觉行为以及普通教室影响中学生视觉健康的因素进行了视觉行为满意度问卷调查,针对学生所反映的实际视觉问题进行铁岭高中普通教室视觉环境实地调研,最后总结出铁岭高中普通教室视觉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空间亮度、空间距离以及空间色彩环境三部分。(3)核心部分,针对和视觉相关的空间行为,分别进行实验研究并提出设计建议,(1)关于空间亮度研究部分,针对中学生读书的行为进行人因实验,采集皮肤电反应指标,结合主观打分问卷得出视觉舒适的光照亮度指标,针对指标进行普通教室采光模拟,对铁岭高中现有光环境提出了优化建议;(2)关于空间距离研究部分,针对中学生看黑板的行为进行人因实验,采集皮肤电反应指标,结合主观打分问卷得出视觉舒适的最佳视距,结合铁岭高中普通教室空间现存的平面布局问题,给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尺寸。并对教室进行了标准化模型研究;(3)关于普通教室空间颜色使用研究部分,针对中学生对颜色的辨识和喜好,用眼动实验法,采集中学生的总注视时长和瞳孔直径眼动指标,结合主观打分问卷得出中学生最喜欢色彩排序,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舒适色彩搭配的颜色设计建议。

吴佳露[6](2020)在《人居环境视觉因素对城市噪声感知响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现有的噪声控制标准所使用的噪声的等效声压级作为纯物理量,难以描述居民对噪声的心理感受。视觉环境对人听觉的心理感知有很大影响,合理的视觉环境设计能够降低噪声对人的影响。因此,本文探究了城市人居环境中能够影响噪声感知响度的视觉因素,并量化计算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期望得出基于视觉环境影响下的噪声控制心理修正值,以完善现有的城市噪声控制标准。根据城市人居环境视觉特点,本文探究了其对居民噪声感知响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文献筛选出能够影响噪声感知响度的潜在视觉因素。使用心理物理学实验法来测量视觉因素影响下,人对噪声的感知响度这一心理量,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实验室内复现视觉场景。本文通过预实验初步得出视觉环境与噪声感知响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实验流程加以改进,以开展下一步视觉因素相关性实验。实验采用了40个能够涵盖人居环境视觉特征的视觉场景和一段城市交通噪声作为试听刺激,计算被试者对噪声感知响度的判断结果并将其与视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筛选出能够影响噪声感知响度的两个视觉参数:绿视率和色彩饱和度。制作20张以这两个视觉参数为唯一变量的视觉场景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以计算其影响程度。心理物理学实验结果证明了绿视率和色彩饱和度与人对噪声的感知响度之间具有相关性,视觉因素对噪声感知响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视觉环境会降低人1dB人对噪声的感知响度。

李恬[7](2020)在《地铁商业空间驻留性及其视听环境评价的关联性研究 ——以深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一大批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建成。轨道交通枢纽的周转速度快导致人流数量巨大。与其他交通节点相应空间不同,附属于地铁车站的商业空间独具优势。同时,进行地铁附属商业开发有助于弥补地铁投资运营上的亏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而中国内陆城市地铁商业开发较晚,地铁商业开发还缺乏完善的规范指导,出现了较多的视听环境问题,由此导致了商业驻留意愿低下问题,背离了地铁商业开发之初衷。而香港经过较长时间地铁商业开发,具有较高的建设水准,其发展经验非常值得内陆城市地铁商业开发的借鉴,特别是值得与其相邻的深圳地铁商业建设的借鉴。结合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研究对于不同类地铁商业空间的活动类型进行了界定和划分,并由此提出了最优驻留时间以及驻留性评价指标。此外,研究还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提出了视听环境影响要素。同时,本文对深圳和香港地铁商业空间形态和视听环境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取了典型空间形态类型及案例,进一步归纳视听环境种类。在此基础上,在实验室采取虚拟现实的手段将各视听环境进行还原,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各个典型案例的驻留性和视听环境评价,进一步筛选出典型视听环境模型及其代表案例,同样以调查问卷的方法在实地进行驻留性及视听环境调研。在实验室研究和实地调研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将二者调研结果共同分析,得出地铁商业空间驻留性及视听舒适度评价的基本规律,并对深港地铁商业空间驻留性及视听舒适效果进行了对比。通过采用SPSS软件对视听舒适度评价和视听环境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得出了影响视听环境舒适度的关键要素。进而探讨驻留性与视听环境舒适的关系,明确了影响地铁商业空间驻留性的视听环境要素。论文以典型地铁商业空间视听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视听环境舒适度影响要素。运用实验室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实地调研的方法对驻留性及视听舒适度评价进行了量化,运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索了与驻留性相关的视听环境舒适度影响要素。

赵君香[8](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王光耀[9](2019)在《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至今已经过去24年,在这24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校园的建设前所未有的高涨,但随着热潮淡去,逐渐暴露了因“量”而失去了对“质”的苛求的大量问题。校园环境不仅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教育方式、学生素质、人才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现在广泛使用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校园植物景观的设计了。所以,鉴于校园植物景观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校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的缺乏及在评价时出现的问题,对校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被认为是不受评判标准和得分制影响的理想代表值[43]的SBE视觉环境美景度评价法和对建成环境的POE使用后评价结合,以校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试图从视觉环境质量和使用者的心理感知两方面构建适合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评价模式,希望能对其他高校植物景观的评价及优化提供参考。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了解国内外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植物景观的评价及POE使用后评价的发展历程,总结SBE法的和POE使用后评价的侧重点,整理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其次根据所总结的步骤进行高校植物景观评价框架的总体建构:评价的前期准备、评价因子的建构、SBE法与POE使用后评价的结合实践、典型样地的优化设计,并对每一个步骤中校园植物景观的不同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然后进行对沈阳建筑大学的评价实践,建构沈阳建筑大学植物景观评价因子的AHP层次分析结构表,其中准则层有四个主要评价因素:心理感知、植物特性、校园文化、管理维护,因素层有16个评价因子:环境氛围、安全度、自然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植物种类、色彩和季相变化、遮阴面积、植物层次、植物覆盖度、植物造型、植物布局、特色性、可识别性、洁净度、周边的活动设施、后期养护;之后根据确定的评价因子进行问卷制作和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选择视觉环境质量和心理感知最弱的三个典型样地;最后以三个典型样地为例,对上述植物景观评价流程进行实践应用,具体为对三个典型样地进行校园区位、植物概况、使用者行为流线、SD问卷的深入调查分析结合前期的整体环境的分析总结,总结各样地的优缺点,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并进行优化设计。

蔡利媛[10](2019)在《基于视觉的小学校园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国家对适龄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加,小学校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建设时期,同时,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现阶段的校园更新、建设目标逐渐从满足使用需求的量的发展过渡到环境品质的提升。老校园除了教学空间不足、建筑陈旧老化、教学设施落后之外,校园视觉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对既有校园进行更新设计时,如何提升校园视觉环境品质成为当代建筑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实例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小学校园视觉环境更新设计的策略。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首先,本文选取了三所小学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观察记录、测绘等方式收集校园信息、校园实体、校园空间、校园活动、标识系统等客观信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绘制校园认知地图等方式收集校园使用者的主观评价、对校园建筑、标志物、场所要素的视觉感受等主观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出小学校园视觉环境在功能、健康、意义、审美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主要与小学生视觉特点相适应的环境设计研究的缺乏、对校园视觉环境的内涵与作用理解不全面等因素相关。于是,本文针对小学生的视觉特性、小学校园视觉环境设计进行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小学校园视觉环境应当具备安全保障、定位与导向、自明性的功能;拥有舒适的光照、色彩及绿化;蕴含科学知识、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等意义;具备一定的美学品质。最后,本文在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小学校园的更新设计,从四个维度探讨提升视觉环境品质的策略,以便于实践应用:功能维度,提出了保障安全、提供定位与导向、提高自明性的策略;健康维度,提出了光环境、色彩环境、绿化环境的健康设计策略;意义维度,提出了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与发扬校园历史文化、传递价值观念或精神内涵的策略;审美维度,提出了控制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搭配多样统一的色彩、呈现丰富的肌理与质感、采用美观有趣的形式的策略。本文的研究旨在改善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的品质、使其真正起到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并适应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也希望能为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全文约69000字,图243幅,表格35个

二、图书馆的视觉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的视觉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作用研究方法
    2.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现状调查方法
        2.1.1 调查地点选择
        2.1.2 空间尺度调查
        2.1.3 容纳活动调查
        2.1.4 视听环境客观现状调查
        2.1.5 视听环境感知现状调查
    2.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受访者情况
        2.2.3 实验场所及仪器
        2.2.4 实验问卷
        2.2.5 实验程序
        2.2.6 信度与效度检验
    2.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交互及眼动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受访者情况
        2.3.3 实验场所及仪器
        2.3.4 实验问卷
        2.3.5 实验程序
        2.3.6 信度与效度检验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聚类分析
        2.4.2 数据处理分析
        2.4.3 差异性分析
        2.4.4 相关性分析
        2.4.5 回归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特征
    3.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聚类分析
        3.1.1 公共空间聚类分析
        3.1.2 公共空间类型分布
        3.1.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3.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容纳活动及到访情况
        3.2.1 容纳活动情况
        3.2.2 商场到访情况
    3.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特征
        3.3.1 视觉环境现状
        3.3.2 听觉环境现状
    3.4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感知与评价
        3.4.1 视听环境评价
        3.4.2 视听环境元素感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环境作用研究
    4.1 视觉环境作用总体情况
        4.1.1 视觉环境总体评价
        4.1.2 视觉元素感知情况
        4.1.3 人流感知情况
        4.1.4 色彩感知评价情况
        4.1.5 实验室与现场视觉感知对比
    4.2 视觉元素的影响
        4.2.1 自然元素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2.2 周期性元素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2.3 空间类型差异
    4.3 环境色彩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3.1 色彩分类
        4.3.2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分布特点
        4.3.3 色彩HSB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3.4 色彩的呈现意义与指称意义
    4.4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场景注视规律
        4.4.1 视觉元素注视规律
        4.4.2 注视与总体评价
        4.4.3 空间类型差异
    4.5 个人属性差异
        4.5.1 性别差异
        4.5.2 年龄差异
    4.6 公共空间视觉环境时间要点
        4.6.1 增加自然元素
        4.6.2 合理配置色彩
        4.6.3 避免瞬时大量人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听觉环境作用研究
    5.1 听觉环境作用总体情况
        5.1.1 听觉元素感知情况
        5.1.2 声景喜好
        5.1.3 实验室与现场听觉感知对比
    5.2 音乐情况的影响
        5.2.1 对评价和行为的影响
        5.2.2 对情绪的影响
    5.3 空间类型对听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5.3.1 空间对评价和行为的影响
        5.3.2 空间对情绪的影响
        5.3.3 开敞空间听觉环境作用特点
    5.4 个人属性差异
        5.4.1 性别差异
        5.4.2 年龄差异
    5.5 公共空间听觉环境设计要点
        5.5.1 新建听觉环境设计
        5.5.2 既有听觉环境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交互影响研究
    6.1 视觉环境对听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6.1.1 对听觉环境评价的影响
        6.1.2 对听觉元素获取的影响
    6.2 听觉环境对视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6.2.1 对视觉环境评价的影响
        6.2.2 对视觉元素获取的影响
        6.2.3 对色彩感知评价的影响
    6.3 个人属性差异
        6.3.1 性别差异
        6.3.2 年龄差异
    6.4 视听交互作用特点
        6.4.1 视觉环境对听觉感知评价影响特点
        6.4.2 听觉环境对视觉环境影响特点
    6.5 公共空间视听交互环境设计要点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活动情况记录表
附录2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环境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环境感知情况调查记录表
附录4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实验问卷
附录5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交互实验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学生近视防控背景下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普通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情况概况
    1.调研方式和范围
    2.调研主要内容
        (1)问卷调查
        (2)现场座谈
        (3)质量抽检
二、调研情况及分析
    1.对视觉环境建设相关标准的知晓度
    2.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质量抽检情况
        (1)教室光照质量情况
        ①教室课桌面平均照度
        ②黑板平均照度
        ③统一眩光值(UGR)
        ④照明功率密度(LPD)
        ⑤闪烁
        (2)教室灯具安装情况
        (3)教室课桌椅安装情况
    3.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1)机构设置
        (2)制度建设
        (3)经费保障
        (4)视力检测仪器配备
        (5)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①专业知识
        ②专业培训
    4.日常维护情况
        (1)光环境常规检查
        (2)设备设施维护
        (3)检测工具配备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少规范性指导文件
    2.未建立常态监测机制
    3.经费投入缺乏保障
    4.人员意识亟待提升
    5.未建立运行维护机制
    6.监测防控手段不完善
四、对策及建议
    1.出台指导性文件 明确标准要求
    2.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保障能力
    3.使用合格产品 严把质量关
    4.完善运维机制 形成常态管理

(3)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标准指南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美国公共图书馆空间照明设计标准与指南
    2.1 NIBS和PBS有关图书馆空间采光设计的标准与指南
    2.2 ANSI和IES有关图书馆空间照明设计的标准与指南
3 美国公共图书馆促进阅读的空间照明设计实践
    3.1 美国“IES照明奖”及获奖图书馆概况
    3.2 美国“IES照明奖”获奖图书馆案例分析
        3.2.1 增强空间照明中的自然光线
        3.2.2 致力于低能耗的照明设计
        3.2.3 实现各类照明设计的舒适性
4 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研究与实践
    4.1 阅读空间照明研究
        4.1.1 空间照明对读者阅读行为的影响
        4.1.2 空间照明的重要性和照度分析
        4.1.3 阅读空间照明优化策略研究
    4.2 阅读空间照明实践
5 对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设计的启示
    5.1 制定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有关指南
    5.2 重视引入可控的自然光线促进读者阅读
    5.3 施行图书馆阅读空间分区照明设计方法
    5.4 强化健康舒适的特殊人群空间照明设计

(4)城市开放空间视听交互作用对面部表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声景观研究方法
        1.3.2 多感官交互的声景观研究
        1.3.3 面部表情分析系统原理及应用
        1.3.4 文献综述简析
    1.4 概念界定
        1.4.1 城市开放空间
        1.4.2 面部表情
        1.4.3 社会属性
        1.4.4 视听交互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可行性
    2.1 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简介
        2.1.1 Face Reader软件简介
        2.1.2 面部表情识别的基本原理
    2.2 实验设计过程
        2.2.1 音频和视频的采集
        2.2.2 实验过程设计
        2.2.3 实验人数的确定
        2.2.4 音频时长的确定
        2.2.5 实验音频组成
    2.3 问卷调查
        2.3.1 问卷设计
        2.3.2 语义评价结果
    2.4 研究的有效性验证
        2.4.1 研究的可行性
        2.4.2 研究的有效性
        2.4.3 面部表情与语义评价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声源对面部表情影响研究
    3.1 机械类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3.1.1 对总体面部表情影响
        3.1.2 对面部表情指标影响
        3.1.3 机械声源下社会属性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3.2 自然类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3.2.1 对总体面部表情影响
        3.2.2 对面部表情指标影响
        3.2.3 自然声源下社会属性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3.3 人文类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3.3.1 对总体面部表情影响
        3.3.2 对积极组的面部表情指标的影响
        3.3.3 对消极组的面部表情指标的影响
        3.3.4 人文声源下社会属性对各指标的影响
    3.4 声源种类对面部表情的影响的差异分析
        3.4.1 对总体面部表情影响的差别
        3.4.2 对面部表情指标影响的差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听交互对的面部表情的影响研究
    4.1 视听环境的基础条件
        4.1.1 典型环境的选取
        4.1.2 环境的主观评价
    4.2 视听环境中机械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4.2.1 视觉元素评价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4.2.2 视觉环境对总体面部表情的影响
        4.2.3 视觉环境对面部表情指标的影响
    4.3 视听环境中自然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4.3.1 视觉元素评价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4.3.2 视觉环境对总体面部表情的影响
        4.3.3 视觉环境对面部表情指标的影响
    4.4 视听环境中人文声源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4.4.1 视觉元素评价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4.4.2 视觉环境对总体面部表情的影响
        4.4.3 视觉环境对面部表情指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视听感知评价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寒地中学普通教室空间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以铁岭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视觉舒适基础研究及教室视觉环境实态调研
    2.1 视觉舒适识别
        2.1.1 视觉舒适识别分类
        2.1.2 本文视觉舒适识别方法
    2.2 青少年的视觉行为及特征
        2.2.1 青少年主要视觉行为
        2.2.2 青少年视觉行为特征
    2.3 教室空间内影响青少年视觉舒适的因素
        2.3.1 光环境
        2.3.2 空间布局
        2.3.3 色彩环境
    2.4 铁岭高中普通教室视觉环境调研
        2.4.1 辽宁地区光气候特征
        2.4.2 铁岭高中概述
        2.4.3 学生视觉依赖行为观察及满意度调研
        2.4.4 教室视觉环境调研
        2.4.5 教室存在的问题总结
第三章 空间亮度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3.1 空间亮度测试实验
        3.1.1 实验内容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过程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5 小结与讨论
    3.2 铁岭高中空间亮度优化
        3.2.1 反光板的分类及作用
        3.2.2 反光板的设置及效果
        3.2.3 模拟软件的选择
        3.2.4 软件准确性验证
        3.2.5 模型的建立
        3.2.6 模拟优化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距离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4.1 空间距离视觉舒适实验
        4.1.1 实验内容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过程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1.5 小结与讨论
    4.2 铁岭高中普通教室空间优化建议
        4.2.1 教学空间优化
        4.2.2 储物空间优化
        4.2.3 生活空间优化
    4.3 教室标准化模型研究
        4.3.1 模拟模型的建立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3.3 教室标准化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5.1 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实验
        5.1.1 实验内容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过程
        5.1.4 实验结果分析
        5.1.5 小结与讨论
    5.2 铁岭高中颜色优化建议
        5.2.1 色彩环境的配色原理
        5.2.2 空间配色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6.3 研究内容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人居环境视觉因素对城市噪声感知响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居环境设计
        1.1.2 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1.1.3 视觉环境对听觉感知的影响
        1.1.4 城市噪声控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景观因素研究现状
        1.3.2 光环境参数研究现状
        1.3.3 噪声源视觉特性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视觉环境与听觉感知基础研究
    2.1 视听觉特征的生理学基础
        2.1.1 视觉及视觉信息的处理
        2.1.2 听觉及噪声信息的处理
        2.1.3 视听整合效应
    2.2 人居环境视觉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视觉指标的分类
        2.2.2 视觉指标的选取
        2.2.3 视觉指标的计算方法
    2.3 噪声体系的构建
        2.3.1 听觉指标的分类
        2.3.2 听觉指标的选取
        2.3.3 噪声感知的评价指标
    2.4 视听环境模拟方法
        2.4.1 视听环境模拟方法分类
        2.4.2 视听环境模拟方法的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市人居环境视觉因素筛选预实验
    3.1 视觉因素筛选预实验设置
        3.1.1 视觉因素筛选预实验研究内容
        3.1.2 深圳市人居环境视听刺激获取
        3.1.3 深圳市人居环境视觉指标计算过程
        3.1.4 视觉因素筛选预实验流程
    3.2 感知响度差值与视觉指标及声压级
        3.2.1 感知响度差值与视觉指标相关性分析
        3.2.2 不同声压级的感知响度差值
    3.3 预实验的不足及改进方案
        3.3.1 预实验的不足
        3.3.2 正式实验改进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居环境视觉因素相关性实验
    4.1 视觉因素相关性实验设置
        4.1.1 视觉因素相关性实验研究内容
        4.1.2 人居环境试听刺激获取
        4.1.3 人居环境样本视觉指标计算过程
        4.1.4 视觉因素相关性实验流程
    4.2 感知响度差值与视觉指标
        4.2.1 感知响度差值与视觉指标相关性分析
        4.2.2 视觉环境主观评价与视觉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视觉因素对感知响度的影响实验
    5.1 变量及实验设置
        5.1.1 控制变量实验研究内容
        5.1.2 单一变量试听刺激获取
        5.1.3 控制变量实验流程
    5.2 感知响度差值与绿视率和色彩饱和度
        5.2.1 感知响度差值与绿视率
        5.2.2 感知响度差值与色彩饱和度
    5.3 控制变量实验结果讨论
        5.3.1 物理评价指标量化计算心理量
        5.3.2 视觉环境对注意力的分散作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预实验视觉样本
附录2 相关性实验视觉样本
附录3 控制变量实验视觉样本及其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地铁商业空间驻留性及其视听环境评价的关联性研究 ——以深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地铁商业视听问题
        1.2.2 地铁商业驻留性差
        1.2.3 深港地铁商业的研究价值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地铁商业空间
        1.4.2 空间驻留性
        1.4.3 视听环境评价
        1.4.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5 研究概念及研究范围
        1.5.1 研究概念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研究
    2.1 地铁商业空间形态
        2.1.1 地铁商业空间形态类别
        2.1.2 深港地铁商业空间形态
    2.2 空间驻留性
        2.2.1 空间活力理论
        2.2.2 驻留活动
        2.2.3 驻留时间
        2.2.4 驻留性评估
    2.3 视听环境影响要素
        2.3.1 视觉环境影响要素
        2.3.2 听觉环境影响要素
        2.3.3 影响要素总结
    2.4 视听环境类型总结
        2.4.1 深港典型案例视听环境
        2.4.2 深港典型案例视听环境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驻留性及视听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3.1 研究数据收集
        3.1.1 实验室研究
        3.1.2 实地问卷调研
    3.2 视听环境评价调研结果分析
        3.2.1 视觉环境调研结果分析
        3.2.2 听觉环境调研结果分析
        3.2.3 视听环境调研结果总结
    3.3 驻留性调研结果分析
        3.3.1 不同地铁商业空间种类驻留性对比
        3.3.2 不同空间形态类型驻留性对比
        3.3.3 深港驻留性对比
        3.3.4 驻留性总结
第4章 驻留性与视听环境舒适度的关联性
    4.1 视听环境舒适度影响要素
        4.1.1 视觉舒适性研究
        4.1.2 听觉舒适性研究
    4.2 驻留性与视听舒适度评价的关联性
        4.2.1 驻留性与视觉舒适度评价的关联性
        4.2.2 驻留性与听觉舒适度评价的关联性
        4.2.3 视觉舒适度与听觉舒适度评价的关联性
    4.3 与驻留性相关的视听舒适度影响要素
        4.3.1 与所有地铁商业空间种类驻留性相关的视听舒适度影响要素
        4.3.2 与深港两地驻留性相关的视听舒适度影响要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深港地铁商业空间形态调研结果
    附录2 深港地铁商业空间实验室研究站点平剖面图示及调研范围图示
    附录3 深港地铁商业空间实地调研站点平剖面图示及调研范围图示
    附录4 深港地铁商业空间视听舒适度主观评价问卷(实验室评价)
    附录5 深港地铁商业空间视听舒适度主观评价问卷(实地调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校园植物景观
        1.4.2 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校园植物景观
        1.5.2 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1.5.3 SBE美景度评价
        1.5.4 POE使用后评价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评价模式的总体建构
    2.1 总体流线
    2.2 评价的前期准备
        2.2.1 确定研究目标
        2.2.2 确定研究对象及内容
        2.2.3 确定研究主体范围
        2.2.4 确定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2.3 评价因子的建构
        2.3.1 构建评价因子的方法
        2.3.2 评价因子的确定
        2.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立
    2.4 SBE法与POE使用后评价的结合实践
        2.4.1 确定评价因子的测量方法
        2.4.2 各样地SBE景观美景度评价
        2.4.3 各样地SD语义差别法评价
        2.4.4 SBE值与SD值的交叉分析
        2.4.5 典型样地分析
    2.5 典型样地的优化设计
        2.5.1 典型样地的现状研究
        2.5.2 典型样地的SD法分析研究
        2.5.3 典型样地的优缺点分析
        2.5.4 典型样地的优化设计
第三章 沈阳建筑大学植物景观评价因子建构
    3.1 研究对象及内容
    3.2 研究主体范围
    3.3 确定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3.4 先导性研究
        3.4.1 现场调研
        3.4.2 观察法
        3.4.3 访谈法
        3.4.4 调查问卷预调研
    3.5 构建评价因子
        3.5.1 评价因子的构建思路
        3.5.2 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3.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3.5.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立
    3.6 小结
第四章 SBE与POE结合的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评价实践
    4.1 数据测量方法
        4.1.1 SD问卷的测量方法
        4.1.2 SBE景观美景度的测量方法
        4.1.3 样本数量及评价等级
    4.2 数据基本信息分析
    4.3 SBE美景度评价结果分析
        4.3.1 SBE值的计算方法
        4.3.2 不同样地的SBE值
        4.3.3 SBE结果分析
    4.4 SD语义差别法评价结果分析
        4.4.1 各样地SD得分表
        4.4.2 各样地SD综合得分分析
        4.4.3 评价因子的分项得分分析
        4.4.4 校园植物景观功能分区的综合分析
    4.5 SBE值与SD综合得分值的交叉分析
        4.5.1 整体校园植物景观的交叉分析
        4.5.2 各植物景观功能分区的交叉分析
    4.6 典型样地的评价实践
        4.6.1 研究内容
        4.6.2 典型样地的选择
        4.6.3 典型样地评价因子语义差别法问卷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典型样地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5.1 典型样地的选择
    5.2 13 号宿舍楼北侧植物组团A1的优化研究
        5.2.1 校园区位分析
        5.2.2 现状植物概况
        5.2.3 使用者行为流线分析
        5.2.4 SD法分析研究
        5.2.5 优缺点分析
        5.2.6 优化设计
        5.2.7 细节分析
    5.3 长廊西出口广场北侧植物组团B2优化设计
        5.3.1 校园区位分析
        5.3.2 现状植物概况
        5.3.3 使用者行为流线分析
        5.3.4 SD法分析研究
        5.3.5 优缺点分析
        5.3.6 优化设计
        5.3.7 细节分析
    5.4 长廊西出口相邻庭院植物组团D1优化设计
        5.4.1 校园区位分析
        5.4.2 现状植物概况
        5.4.3 使用者行为流线分析
        5.4.4 SD法分析研究
        5.4.5 优缺点总结
        5.4.6 优化设计
        5.4.7 细节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的应用研究
        6.1.1 影响植物景观评价的主要因素
        6.1.2 景观美景度方面的优化策略
        6.1.3 环境品质方面的优化策略
    6.2 不足和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调查
附录B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照片
附录C 典型个案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视觉的小学校园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实践项目文本图鉴
下篇 工程设计研究报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小学校园更新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1.1.2 视觉理论在小学校园设计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相关概念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小学校园更新设计研究综述
        1.3.2 视觉设计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调研概述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2.1.3 调研内容与调研方法
        2.1.4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2.2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现状调研
        2.2.1 南京市立贤小学视觉环境现状调研
        2.2.2 南京市红山小学视觉环境现状调研
        2.2.3 靖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视觉环境现状调研
        2.3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2.3.1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的功能问题
        2.3.2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的健康问题
        2.3.3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的意义问题
        2.3.4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的审美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3.1 视觉相关理论
        3.1.1 视觉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3.1.2 小学生的视觉特性
        3.2 小学校园的视觉环境分析
        3.2.1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与功能的相关性
        3.2.2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与健康的相关性
        3.2.3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与意义的相关性
        3.2.4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与审美的相关性
        3.3 校园更新设计研究
        3.3.1 我国校园更新的发展历程
        3.3.2 现阶段校园更新的常见类型
        3.3.3 校园更新的原则
        3.4 小学校园视觉环境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4.1 国家现行小学校园设计的相关规范梳理
        3.4.2 小学校园设计规范中与视觉相关条文的梳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的小学校园更新设计策略
        4.1 功能维度的小学校园视觉环境更新设计策略
        4.1.1 保障视觉环境的安全策略
        4.1.2 提供视觉环境的定位与导向策略
        4.1.3 提高视觉环境的自明性策略
        4.2 健康维度的小学校园视觉环境更新设计策略
        4.2.1 创造利于健康的光环境策略
        4.2.2 创造利于健康的色彩环境策略
        4.2.3 创造利于健康的绿化环境策略
        4.3 意义维度的小学校园视觉环境更新设计策略
        4.3.1 结合校园实体的意义的视觉表达
        4.3.2 以自然物为载体的意义的视觉表达
        4.3.3 以景观设施为载体的意义的视觉表达
        4.4 审美维度的小学校园视觉环境更新设计策略
        4.4.1 控制和谐的比例与尺度策略
        4.4.2 搭配多样统一的色彩策略
        4.4.3 呈现丰富的肌理与质感策略
        4.4.4 采用美观有趣的形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视觉的小学校园更新设计实践
        5.1 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校园概况
        5.2 校园视觉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5.2.1 视觉环境-功能维度
        5.2.2 视觉环境-健康维度
        5.2.3 视觉环境-意义维度
        5.2.4 视觉环境-审美维度
        5.3 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校园更新设计
        5.3.1 功能维度的更新设计
        5.3.2 健康维度的更新设计
        5.3.3 意义维度的更新设计
        5.3.4 审美维度的更新设计
        5.4 总结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综述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存在的问题
        6.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致谢
附录1:三所小学校园主体建筑开敞性分析
附录2:小学校园视觉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3:调查问卷答卷及认知地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图书馆的视觉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D]. 易法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学生近视防控背景下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普通中小学为例[J]. 罗虹,付强,周陶.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18)
  • [3]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标准指南与实践研究[J]. 洪芳林,束漫. 图书馆建设, 2021(02)
  • [4]城市开放空间视听交互作用对面部表情的影响研究[D]. 胡雪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寒地中学普通教室空间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以铁岭高中为例[D]. 滑振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人居环境视觉因素对城市噪声感知响度的影响研究[D]. 吴佳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地铁商业空间驻留性及其视听环境评价的关联性研究 ——以深港为例[D]. 李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9]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王光耀.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基于视觉的小学校园更新设计研究[D]. 蔡利媛.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图书馆的视觉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