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长必须对学生实施的“几项教育”

高校校长必须对学生实施的“几项教育”

一、高校班主任必须向学生实施的“几个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韩颖歌[2](2021)在《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文中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可以发挥实际教育效力的,并逐渐积累而成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实质性的主导作用,而且具有动态性和情境的不确定性。关注和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本研究基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扎根于研究现场,以一位优秀小学教师Z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Z老师真实的日常教学情境,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搜集并记录内隐于Z老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并以教育叙事的形式呈现,以此折射出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源及更新路径等,以期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本文由绪论、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个案分析、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启示等三部分构成。首先,进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献梳理并整理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以Z老师职业发展阶段为节点,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并从职前和职后两个维度探寻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来源,入职前包括家庭生活环境、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和师范学习经历,入职后包括行动中反思、同事间学习共同体和教师的在职培训。接下来探析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更新路径,包括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经验和构建学习共同体。最后,通过对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过程,给予其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若干启示。通过对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教师个体对生活史的梳理有助于追溯以日常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进行的审视和分析的反思性实践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丰富其实践性知识;在职教师的培训采用以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形式的参与式培训更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需注重同事间生活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互动,形成教师间良性的对话关系更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更新和优化。

许晓如[3](2021)在《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手机几乎已经是中职生的“标配”,每个中职生都有手机。而手机依赖这种情况也逐步出现在中职生身上,部分中职生对手机的使用过于频繁,以至于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探究当前中职生手机依赖情况以及使用手机对其学习的影响情况,本文参考了王小辉(2011)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广东省广州市S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深圳市Z职业技术学校和海南省万宁市W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基于手机依赖的强迫性、突显性和戒断性三个特征设计了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同时从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效果四个方面设计了中职生使用手机对学习的影响调查问卷。根据手机依赖的总分,截取两个样本进行T检验,得出Sig(显着性)双侧值,发现Sig值在四个维度上都小于0.05,表示差异显着,说明表明手机依赖强的和手机依赖弱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此判断手机依赖对于中职生学习存在明显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影响的原因所在,一是中职生的不健康心理、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及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方法;二是中职生家长教养方式不正确、家长进行了不良示范;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未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有效管理,部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最后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研究和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对策:一是提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引导其树立合理的目标理想以及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家长要改进自身教养方式,并以身示范少玩手机。三是学校要规范学生使用手机行为,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及师德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定,期望能够帮助中职学校更好地对中职生使用手机进行管理和引导。

张淙然[4](2021)在《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在任何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总是会经历这样一类仪式,即“伴随着个体或群体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为之举行的仪式,这种仪式称之为“过渡仪式”。过渡仪式能够帮助个体和群体在心理上、文化上以及社会关系上,实现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和转换,仪式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社会身份以及生命任务的转变借助过渡仪被赋予“合法化”,过渡仪式贯穿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历程及社会化过程。过渡仪式已经普遍到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学校场域的过渡仪式也由此衍生而来。本研究将以“高中学校过渡仪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地点/身份的过渡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年龄的过渡仪式——成人礼;情感的过渡仪式——高考誓师、高三壮行仪式及石榴节(德育活动)。本研究重点要解决的是学校过渡仪式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促使成功仪式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了仪式的构成要素,并做出如下划分:前提要素(仪式时间、仪式空间)、关键要素(身体在场、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及结果要素(象征符号、情感能量)。象征符号这一构成要素作为承载仪式目的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意义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功能指向。结合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解释性符号,具体包括:战旗、成功门、红地毯、石榴、磐石;另一类是动态的操作性的符号,包括体化实践与文字表达,具体包括:宣誓、击掌、授冠以及讲话稿中呈现的文字内容。在此分类基础之上,围绕“情感”与“行动”这两个维度展开象征符号的阐释。秩序与交融分别指向仪式的功能结果与仪式的实现过程。在学校过渡仪式的情境中,师生个体社会关系模式交融的状态,是一种没有结构或者弱结构关系,具有过渡性、转换性、同质性、平等性等特点,被视为是过渡仪式最显着的特点。交融状态的发生,源自个体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通过过渡仪式这一教育载体,实现了师生间的交融与教育秩序的传递,仪式为个体提供身份确认、角色转换、情感释放及力量获得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个体在经历弱结构的社会关系模式之后,重新回归到日常的社会结构之中。高中学校过渡仪式的的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个体、群体、学校及社会四个层面。反观当前的学校过渡仪式实践,存在着走走过场的“形式化”问题。若想使其功能得到切实发挥,需回归到仪式情境之中,实现仪式各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通过打破仪式空间的阻隔、放活仪式制度程式、充分挖掘象征符号的意义、优化仪式的科层式结构、为个体情感交融营造反结构空间、仪式角色的合理轮换等对策,关注主体间相互关注焦点的形成及共享的情感体验,促使学校过渡仪式功能发挥落到实处。

孔敏[5](2020)在《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N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一直是教育理论界颇有争议和教育实践领域矛盾事件频繁发生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6)首次提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予以教育惩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中强调“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2019)发布,教育惩戒权已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赋予了中小学教师,据此,中小学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举起“戒尺”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惩戒。那么,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惩戒权的赋予认识如何?是否愿意接?能否用得好?具体存在着那些问题?面临着那些困难?这便是该研究力图要调查和研究的问题。研究基于对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文件的领会、解读与意义的梳理,以Q市N所小学的600名小学生和150名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从小学师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和理解、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标准、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况、小学教育惩戒实施的效果、影响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因素五个维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惩戒中存在着教师对教育惩戒的合理性的认知和理解有待加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标准比较模糊、教育惩戒运用方式及力度把握比较随意、教育惩戒的效果不尽如意、教师运用教育惩戒顾虑重重的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惩戒的法规细则还不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社会舆论的导向偏差等原因。在上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细化教育惩戒的法规是导向、优化学校教育惩戒的管理机制是保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关键、家校沟通协作是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朱淼[6](2020)在《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惩戒教育是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学者对惩戒教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着重探讨惩戒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我国关于惩戒教育的争论亦是由来已久,加之近年来各种青少年犯罪、校园过度体罚事件层出不穷,专业领域和社会民众对惩戒教育呼声渐高,许多学者为惩戒教育发声,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惩戒。哥斯达黎加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世界文化交汇繁衍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国家,其惩戒教育独具特色。本论文以哥斯达黎公立中学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阶段惩戒教育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基础上,选取哥斯达黎加十所不同类型的公立中学,通过问卷调查和参与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具有其特点:在制度建立方面,其教育规章制度较为完整,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以及班级层面都制定了惩戒教育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对惩戒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细节化的制定;在实施程序方面,其惩戒教育实施程序非常规范严谨,具体到了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行为;在内容方面,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的惩戒教育以德育为主,目标是培养、改善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成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效果方面,哥斯达黎加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极其温和的惩戒方式,使得哥斯达黎加道德教育位居整个中美洲道德教育之首,师生关系亦非常和谐亲密。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也存在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师生及家长缺乏教育惩戒的准确认知、教师惩戒权力十分有限、家长在惩戒教育中的实际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师生及家长对惩戒教育的认知、完善惩戒教育相关法律规章的内容、提高教师惩戒教育的效率提高家长参与惩戒教育的积极性等改进建议,以进一步的提高其惩戒教育的实施效率,切实有效地发挥惩戒教育应有作用。

白静[7](2019)在《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小学教师结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调;并受到传统社会偏见的影响,小学教师成为了“适合女性的职业”。造成当前男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认同程度较低。本论文通过质化的研究方法,深刻、细腻的阐述了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对于本专业的专业认同态度。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当中,对四名职前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以及三名职后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发展历程。文本分析法主要是收集一些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课程计划、日常作业等资料,来辅助研究者获取更多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信息。研究发现小学教育专业中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的男性对于本专业的认同程度都整体偏低。入职后的小学教育专业男性由于每天与小学生相处,男性价值得到认同,往往会提升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以及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具体策略。其中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人、专业以及社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个人因素当中主要包括个体对小学教育专业是否了解、感兴趣,个体选择专业的价值观以及对自身优势是否有全面的认识相关;专业因素当中包括高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及高校是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男性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传统观念中教师角色的性别倾向,教师职业在求偶过程中的影响,就业市场的发展以及受到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因素等的影响;此外研究者还总结了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其他两点因素:第一点是重要他人的影响,包括入职前家长、同学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及入职后领导对个体的重视程度,与班级学生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第二点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对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者依据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相对应的提出了提升男性专业认同的具体策略。包括个人提升,提高男性个体对自身以及本专业的自信;专业建设,提高高校对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以及本专业的培养和建设;社会支持,改善社会对本专业的传统性别印刻,并呼吁社会各阶层履行相应职能,为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共同努力。

李雯琪[8](2019)在《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x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本文在原有学者对教师奖惩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X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实际状况展开调查研究,主要研究小学教师在学校运用奖惩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有效的奖惩策略,促进师生、学校共同发展。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借助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当前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总体状况和显现的问题,并且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四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小学教师有效运用奖惩策略进行探究。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运用奖惩的现状进行分析:不同教师运用奖惩的情况分析,不同学生受到奖惩的情况分。研究表明,小学教师在运用奖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奖惩比例不协调、奖惩频率不合理、奖惩形式不灵活、奖惩场合不理想、无效奖惩频次多。根据小学教师运用奖惩时出现的问题,研究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四个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社会因素包括: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法制宣传不足、学校经费不足、学校相关指导不充足。教师因素包括:教师对奖惩手段的认识不科学、教师受到“刻板效应”的影响、教师之间差异的影响、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未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以及家长因素也束缚着教师运用奖惩。最后本文依据以上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包括:社会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活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奖惩观、增强教师自身威信、提升教师奖惩艺术;家长要理性对待教师的奖惩、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张博[9](2019)在《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虽然被教学阶段的划分截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其所要发挥的育人的作用还是一个完整的持久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要求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也主张进行从中学到大学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极大程度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两方面缺一不可。提升思政理论课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完善与研究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之间可达到互相促进的有益作用。教育是青年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一个学生也可以影响一个家庭从而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工作就是为了做好教育育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做贡献。通过对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象的分析发现,中学与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未做好承上启下的衔接工作。中学阶段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单一、教育内容忽视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并且脱离现实生活,主要是由于升学压力和认识片面造成的。大学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前期遗留下的问题、课程欠缺感染力及与中学各自为营不加交流,是环境改变、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没有及时确定新目标等原因影响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举措,中学与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互相借鉴对方可取之处、系统规划教材、改善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营的状态、利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式、进行对“空白期”的双面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对现状加以改善。努力完善中学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使得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在思想上、学习上平稳过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系统完整,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刘亚同[10](2018)在《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贫困地区特殊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其在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时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深入了解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推广方式和遇到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某贫困县一所正在应用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初级中学进行田野调查,通过目的性抽样确定了五位任课教师,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电子书包教学经验、学历层次、年龄特征和学科背景等特点。研究以五位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究,结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观察和访谈收集质性材料,以求综合呈现电子书包在中学推广应用的过程。运用叙事研究法,以电子书包在学校中的推广应用为故事“明线”,以五位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为故事“暗线”,从教师的角色身份展开刻画教师群体和个体在关键事件、课堂教学、集体事件和典型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呈现五位教师在电子书包应用推广中的成长变化过程。通过叙事建构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系列场景后,结合教学结构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创新推广理论,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内容、课堂观察记录等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梳理五位教师在电子书包推广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挖掘并解释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推广意义、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对电子书包在实验中学的推广历程进行了回顾,目前共经历了五个阶段:改革发展、殷切盼望的了解阶段;全员参与、热情尝试的计划与准备阶段;实践探索、稳步提升的决策和投入阶段;问题凸显、能手诞生的实施阶段;教师出现分化、亟待寻找进一步发展出路的确认阶段。电子书包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电子书包为这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带来了发展改革希望的同时,电子书包产品在使用中出现了资源平台较差、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在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无法得到足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实验中学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中,出现了困扰电子书包教与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难、教学应用中容易出现技术倾向、忽视教学结构的变革使教学改革不彻底;电子书包在实验中学推广以来,对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息时代为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要求。研究从电子书包硬件、软件资源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梳理了重要发现:电子书包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带来可能,但产品设计存在不足;数字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实践中缺乏系统优质的资源;在贫困地区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意义非凡,师生信息素养实现提升,但电子书包有效应用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学校整体准备存在不足。最后研究提出了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应用和发展的建议:(一)丰富电子书包理论体系与行业标准;(二)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力度;(四)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五)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二、高校班主任必须向学生实施的“几个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班主任必须向学生实施的“几个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2.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3.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史梳理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五)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
        2.教师知识
        3.教师实践性知识
    (六)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4.研究对象的选取
        5.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个案分析
    (一)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准备与入职阶段
        (1)家族影响,心系教师
        (2)小学启蒙,结缘语文
        (3)成绩优异,考取中师
        (4)一波三折,终成教师
        (5)入职焦虑,自我否定
        (6)面对困境,勤学善问
        2.适应与发展阶段
        (1)参加课赛,快速成长
        (2)参与教研,屡获佳绩
        (3)重视过程,弱化分数
        (4)不惧生成,关注学生
        (5)因材施教,唤醒学生
        3.成熟与稳定阶段
        (1)风格稳定,适时调整
        (2)解读课标,融会贯通
        (3)认真钻研,教法提升
        (4)对待学生,积极期待
        (5)班级管理,凸显智慧
        (6)尊重个体,关注成长
    (二)他人眼中的Z老师
        1.同事眼中的Z老师:“该校的一面旗帜”
        2.学生眼中的Z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3.家人眼中的Z老师:“家庭工作两不误”
    (三)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1.入职前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1)家庭生活背景
        (2)小学语文学习经历
        (3)师范学习经历
        2.入职后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1)行动中反思
        (2)同事间学习共同体
        (3)教师在职培训
    (四)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路径
        1.日常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基础
        2.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关键
        3.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一)梳理个人生活史有助于追溯教师的教育特点
    (二)反思性实践教学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自觉意识
    (三)采用参与式培训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四)加强教师间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访谈提纲(第一次)
附录 2: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访谈提纲(第二次)
附录 3: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4
附录 5:田野观察日记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技术路线
        本文技术路线如下所示
        四、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的研究综述
        一、学习的概念
        二、学习的构成
    第二节 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
        一、手机依赖的定义
        二、手机依赖的标准及测量
    第三节 手机依赖和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一、手机依赖对学习的影响
        二、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
        三、中职生手机依赖管理策略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 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的影响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二、样本手机依赖结果分析
        三、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的影响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职生个体的主观原因分析
        一、中职生的不健康心理
        二、中职生的自我实现需求
        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方法
    第二节 中职生家庭教养因素分析
        一、家长教养方式不正确
        二、家长的不良示范作用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因素分析
        一、对学生使用手机未形成有效管理
        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第五章 改善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管理对策
    第一节 疏导中职生合理利用手机
        一、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理想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节 家长要进行科学的教养
        一、改进自身教养方式
        二、以身作则减少使用手机
    第三节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水平
        一、规范学生使用手机行为
        二、优化中职学校课程设置
        三、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及师德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中职生手机依赖量表
    附录二 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的影响问卷
    附录三 中职生手机依赖访谈调查表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教育需求:高中过渡仪式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2.现实困境:学校仪式实践存在形式化倾向
        3.研究旨趣:基于个人对仪式研究的旨趣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仪式的相关研究
        2.学校仪式的相关研究
        3.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1.高中过渡仪式
        2.仪式化与形式化
        3.交融
        4.秩序
        5.整合功能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进入田野现场
        3.研究方法
    (六)理论基础
        1.过渡仪式进程理论
        2.互动仪式链理论
一、学校过渡仪式的本体论解读
    (一)过渡仪式缘何重要
        1.仪式与人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需要过渡仪式?
    (二)何为学校过渡仪式
        1.学校仪式:作为一种“蕴含文化的行动”
        2.学校仪式的具体类型之一:高中学校过渡仪式
        3.学校过渡仪式的本质:教育过程
二、高中过渡仪式的构成要素
    (一)构成要素:学校过渡仪式成功的关键
        1.前提要素:仪式时间与仪式物理空间
        2.关键要素:身体在场、相互关注的焦点及情感连带
        3.结果要素:象征符号与情感能量
    (二)教育发生的载体:仪式情境中的象征符号
        1.象征符号:一种行动的力量
        2.静态的解释性符号
        3.动态的操作性符号
三、高中过渡仪式的整合功能
    (一)“通过”:实现角色转化与身份确认
        1.地位提升的学校过渡仪式
        2.地位逆转的学校过渡仪式
    (二)“想象的共同体”:群体团结的生成
        1.个体积极情感体验的唤起促使群体团结的生成
        2.群体通过社会记忆生成群体团结
    (三)“学业的神化”:教育秩序的缔造与延续
        1.学业的神圣性贯穿于高中学校过渡仪式
        2.仪式中的“重要他人”促使学生身体规训的自觉发生
    (四)“传递规则”:社会秩序的形成
        1.规则的构成:管制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2.秩序的形成:实践意识内化为行动自觉意识
四、高中过渡仪式中交融与逃离的发生
    (一)力量的获得:交融状态下的情感释放
        1.集体欢腾:为个体情感释放提供空间
        2.赋予个体“反结构”的力量:促成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3.分享的喜悦:身体互动激发群体团结
        4. “校园明星”的诞生:实现低位与高位的调和
    (二)空洞的情感体验: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逃离行为的发生
        1. “小反抗”:身体缺席消解了仪式的互动基础
        2. “我们都懂‘礼’”:空洞的言语表达淡化了个体情感体验
        3. “尬演”:程式化模糊了相互关注的焦点
五、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的实现
    (一)成功的学校过渡仪式何以可能
        1.相互关注的焦点
        2.仪式主体间的情感连带
        3.各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
    (二)高中学校过渡仪式整合功能何以实现
        1.打破仪式空间的阻隔
        2.放活仪式制度程式
        3.充分挖掘象征符号的意义
        4.优化仪式的科层式结构
        5.为个体情感交融营造“反结构”空间
        6.仪式角色的合理轮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活动过程
后记

(5)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N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教育惩戒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警示
        2.教育理论与政策对教育惩戒权的关注及赋权
        3.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感受与体验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相关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教育惩戒的界定与意义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
    (二)教育惩戒的意义
        1.合理的教育惩戒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2.合理的教育惩戒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和权威的树立
        3.合理的教育惩戒有利于维护学校秩序
二、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二)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小学师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和理解
        2.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标准
        3.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况
        4.小学教育惩戒实施的效果
        5.影响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因素
三、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对教育惩戒的合理性的认知和理解还有待加强
        2.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标准比较模糊
        3.教育惩戒运用方式及力度把握比较随意
        4.教育惩戒的效果不尽如意
        5.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惩戒顾虑重重
    (二)教育惩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惩戒的法规细则还不完善
        2.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3.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4.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
        5.社会舆论的导向偏差
四、优化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细化教育惩戒的法规是导向
    (二)优化学校教育惩戒的管理机制是保障
    (三)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关键
    (四)家校沟通协作是支持
    (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 .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调查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4 .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调查访谈提纲(学生)
致谢

(6)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教育惩戒
        2.2 惩戒教育
        2.3 教师惩戒权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3.1 国内相关文献
        3.2 国外相关文献
        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理基础及研究背景
    1.1 惩戒教育的学理基础
        1.1.1 教育学理论基础
        1.1.2 心理学理论基础
        1.1.3 社会学理论基础
    1.2 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制度
        1.2.1 学校教育制度
        1.2.2 公立中学
第二章 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现状
    2.1 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阶段惩戒教育的相关法律和规章
        2.1.1 国家层面的法律与规章
        2.1.2 学校层面的规则与章程
        2.1.3 由教师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
    2.2 公立中学师生及家长对惩戒教育的认知
        2.2.1 学生的态度与看法
        2.2.2 教师的态度与看法
        2.2.3 家长的态度与看法
    2.3 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的实施现状
        2.3.1 惩戒教育的实施方式
        2.3.2 惩戒教育的实施程序
        2.3.3 惩戒教育的实施频率
        2.3.4 惩戒教育的实施效果
第三章 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的特点
    3.1 规章制定的完整性
    3.2 实施程序的规范性
    3.3 实施方式的单一性
    3.4 道德教育倍受重视
第四章 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4.1 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的不足
        4.1.1 完善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地落实
        4.1.2 教师惩戒权力非常有限
        4.1.3 家长在惩戒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
        4.1.4 师生对惩戒教育的认知不足
    4.2 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的改进建议
        4.2.1 完善惩戒教育监督与激励机制
        4.2.2 提高师生及家长的重视程度
        4.2.3 科学制定教师惩戒教育的权限
        4.2.4 提高家长对惩戒教育的参与度并赋予家长更多管教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小学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呼唤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2.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人数匮乏
        3.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调
        4.传统观念和舆论导向阻碍了小学教育的正常发展
        5.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一、文献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认同的概念界定
        2.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认同的研究
        1.经典认同理论
        2.我国关于认同理论的研究
    (三)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
        1.专业认同的内涵
        2.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
    (四)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五)小结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取向
        2.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五)文本的分析与呈现
三、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整体白描
    (一)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入职前专业认同基本样态
        1.专业动机——当年我为什么报考这个专业
        2.专业认知——我所理解的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
        3.专业态度——我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情感
        4.专业学习——“特殊”的学习经历
        5.专业发展――我的就业倾向与选择
    (二)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入职后专业认同基本样态
        1.工作动机——我如何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2.自我形象——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学教师
        3.工作知觉——我在工作生活中的“知”与“觉”
        4.未来展望——我与我的职业理想
    (三)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职前和职后专业认同对比分析
四、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深度刻画
    (一)H同学的专业认同发展历程
        1.H同学的基本情况介绍
        2.曲折的专业选择之路
        (1)为创业而放弃学业
        (2)为“教师梦”而继续求学
        (3)“是一个可以当老师的专业”
        3.入学后对专业产生的认知变化
        (1)“不会是我的第一专业选择”
        (2)“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小学教育专业”
        (3)“小学教育专业挺适合我的”
        (4)“让我变得更加开朗了”
        4.在困惑中不断学习成长
        (1)初接触小学教育专业的困惑
        (2)从众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
        (3)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更加自信
        5.为了理想而奋斗
        (1)“希望能给这些学生做些事情”
        (2)“希望能够改变曾经像我一样的学生”
    (二)C教师的专业认同发展历程
        1.C教师基本情况介绍
        2.职业选择过程中的机缘巧合
        (1)“没想到会被小学教育专业录取”
        (2)“本来我签约的工作是初中”
        3.入职前后的专业感受
        (1)“小学教育,我觉得高中生就完全可以搞定”
        (2)教学观点得不到认可
        (3)“开始转变原来的心态”
        (4)“确实挺喜欢小孩儿的”
        4.迷茫中不断前行
        (1)“工作环境太累了”
        (2)“一眼望到头儿了的感觉”
        (3)“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5.在成长中逐渐找到方向
五、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探析
    (一)个体因素
        1.不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对小学教育专业缺乏兴趣
        2、个人选择专业的价值观
        3、男性对于自身的优势没有全面的认识
    (二)专业因素
        1.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2.师资队伍的影响
        3.缺乏对男性的心理疏导
    (三)社会因素
        1.传统观念中教师角色的性别倾向
        2.薪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因素的影响
        3.就业市场发展的影响
        (1)当前就业形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就业
        (2)人才录用机制不合理
        4.教师职业在求偶过程中的影响
    (四)其他因素
        1.重要他人的影响
        2.免费师范生政策对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
六、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有效策略
    (一)个人提升
        1.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2.扬长避短,善于发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3.克服性别歧视,建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二)专业建设
        1.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1)调整课程结构
        (2)优化课程学习内容
        (3)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做好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的心理建设工作
        (1)帮助他们找准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2)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本专业的专业前景,做好职业规划
        4.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
    (三)社会支持
        1.改善人们对本专业的传统性别印刻
        2.政府执行相应职能
        (1)改善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政策
        (2)提高小学教师待遇的激励功能
        (3)优化人才录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奖励的研究
        1.2.2 有关惩罚的研究
        1.2.3 有关奖惩的综合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假设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奖励
        2.1.2 惩罚
    2.2 理论基础
        2.2.1 斯金纳“强化论”
        2.2.2 杜威交互作用原则
第3章 上海市X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实证研究
    3.1 调查设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3.1.3 数据处理方式
        3.1.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3.2.1 奖惩的比例
        3.2.2 奖惩的形式
        3.2.3 奖惩的场合
        3.2.4 奖惩的时机
        3.2.5 奖励的频次
第4章 小学教师运用奖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小学教师运用奖惩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奖惩的比例不协调
        4.1.2 奖惩的频率不合理
        4.1.3 奖惩的形式不灵活
        4.1.4 奖惩的场合不适宜
        4.1.5 无效奖惩的频次高
    4.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社会导向出现偏差
        4.2.2 学校相关工作不全面
        4.2.3 教师专业素养不深厚
        4.2.4 家长观念存在差异性
第5章 提升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策略
    5.1 社会应采取的策略
        5.1.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1.2 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5.2 学校应采取的策略
        5.2.1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5.2.2 增加教师指导活动
    5.3 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5.3.1 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5.3.2 增强教师的自身威信
        5.3.3 提升教师的奖惩艺术
    5.4 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5.4.1 理性对待教师的惩罚
        5.4.2 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问卷)
附录2 (学生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衔接
        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过程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相关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的教育衔接理论
    第三节 衔接问题研究的现实依据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第三章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实保障
        一、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二、家风是社会风气建设的基础选择
第四章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脱节的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疏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业指导
        四、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
    第二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脱节的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重塑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感染力不足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各自为营
    第三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脱节的原因
        一、升学需求的制约
        二、心态培养的忽视
        三、重灌输轻应用
        四、缺乏社会实践载体形式
    第四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脱节的原因
        一、对大学新环境难以适应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重复
        三、新目标指引作用的缺失
第五章 加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举措
    第一节 中学借鉴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益处
        一、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日常生活
        三、丰富社会实践载体形式
    第二节 大学沿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长处
        一、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二、实行思政教师班主任负责制
        三、提升学生认同感
    第三节 系统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合理建立阶段性目标
        二、教学内容逐层深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学科相融合
    第四节 增加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交流形式
        一、“大学生进高中”社会实践形式和“高中生进大学”角色激励形式·
        二、建立教学组织与教师队伍的合作交流机制
    第五节 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样评估标准
        一、转变成绩优先的教育观念
        二、实现学业成绩与品德记录并重
    第六节 完善“空白期”双面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一、中学延长实质毕业时间
        二、高校提前接收管理新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电子书包:减负与增负的对话
        (二)推广与应用:各方力量的博弈与考验
        (三)回归实践:探寻技术应用于贫困地区的症结所在
        (四)寻求超越:电子书包应用发展的出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视角
        (四)创新之处
    三、探访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获取”电子书包应用推广的鲜活材料
        (二)“呈现”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第二章 确定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的研究起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电子书包
        (二)贫困地区
        (三)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理论概述
        (一)教学结构理论
        (二)创新推广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教师叙事故事
    一、初相遇,常在我心——对学校教改的初步印象
        (一)贫困地区的“大工程”
        (二)有序的电子书包自习课
        (三)电子书包阶段总结会掠影
    二、相识与相知——五位教师的成长故事
        (一)一位“佼佼者”的工作经历与反思
        (二)摸索中成长前行的“技术流”
        (三)被技术时代“抛弃”的人
        (四)新手的热忱与成长
        (五)融入其中——记一次数学观摩课
第四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历程回顾与问题分析
    一、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历程回顾
        (一)了解阶段:改革发展、殷切盼望
        (二)计划与准备阶段:全员参与、热情尝试
        (三)决策与投入阶段:实践探索、稳步提升
        (四)实施阶段:问题凸显、能手诞生
        (五)确认阶段:教师分化、寻求出路
    二、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问题思考
        (一)电子书包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喜与忧
        (二)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四)时代呼唤整体性的教育变革
第五章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深化与超越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电子书包产品的意义与问题
        (二)软件资源建设的作用与现状
        (三)信息化教学探索的方法与实践
    二、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应用与发展的建议
        (一)丰富电子书包理论体系与行业标准
        (二)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培训力度
        (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
    三、研究反思
        (一)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二)研究伦理
        (三)信效度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导学案
    附录C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课堂实录
    附录D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教学讨论
    附录E 调研日志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高校班主任必须向学生实施的“几个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D]. 韩颖歌. 大理大学, 2021(08)
  • [3]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影响的研究[D]. 许晓如.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D]. 张淙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N所小学的调查[D]. 孔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惩戒教育研究[D]. 朱淼. 河北大学, 2020(08)
  • [7]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 白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小学教师运用奖惩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x小学为例[D]. 李雯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9]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 张博.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10]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D]. 刘亚同. 河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高校校长必须对学生实施的“几项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