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轶事引入地理教学要坚持“四性”

把轶事引入地理教学要坚持“四性”

一、地理教学中引入奇闻轶事要坚持“四性”(论文文献综述)

谷亮[1](2021)在《“淮安民间文学”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卢燕玲[2](2021)在《时政热点融入思想政治导课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

刘宇[3](2021)在《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文体之一,产生和发展成熟最早,历史最长,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个人文化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而且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研读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拓展阅读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十分重要。本研究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从古诗词拓展教学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主要阐述,重点总结出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梳理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意义从促进学生和教师成长方面以及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的背景,拓展教学适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从古诗词文体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重点对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适用性进行阐述。第三章是整理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寻找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拓展阅读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并从高中生学情方面、教师素养方面、拓展资源途径方面以及应试教育方面进行溯因。第四章是针对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古诗词教学过程出发,提出要遵循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原则,依据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概括出古诗词拓展教学实践的运用性策略,包括明确拓展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以及拓宽学习渠道。最后,依据拓展阅读教学现状,总结出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脱离教学目标、以及避免舍本逐末等问题。古诗词的拓展阅读教学主要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为目的,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拓展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古诗词拓展阅读的教学质量。

钱晓航[4](2021)在《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各国语文课程中写作教材体现了其写作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也是师生展开写作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国际视野之下,我国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改革少不了对国外先进理念成果的借鉴。本文以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内容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其任务情境设置、知识建构和学习策略的提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中教材中议论文写作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启示。本文首先研究了该教材中说服性写作任务的情境设置情况,从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场合、写作形式、说服话题的类型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发现该教材的任务情境重视明确的说服双方身份类型、与说服场合匹配度较高的写作形式、开放度较大的话题,但也发现其写作形式不够典型、虚拟的说服者身份较少等问题。其次,本文对该教材中说服性写作的知识进行研究,分别从知识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呈现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教材说服性写作知识中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占比较大,并且在呈现特点上知识随年级增长而细化展开、与写作活动相结合等。此外,本文对学生可以借助该教材说服性写作部分获得哪些学习策略进行梳理,发现该教材为学生开展说服性写作提供多种方法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情境设置、知识建构和学习策略三方面为我国高中教材议论文写作部分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余良伟[5](2020)在《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时事新闻来源于生活实际,是整个地理学科教学比较普遍应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校外课程资源。高中学习期间对于学习地理的宗旨是围绕“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学习新知识离不开地理”、“要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学习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新的新闻热点都在不同层面渗透着地理知识,是学习好地理的一个好帮手,对于不同阶段的地理学习,新闻热点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梳理时事新闻、地理时事新闻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人地关系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对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学习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时事新闻教学应用随意,思想体系破碎;时事新闻教学应用理论指导欠缺;教学目标中国情教育不突出;备课量大,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教师提升信息能力,为时事新闻教学提供保证;高效设计教学内容,打造时事新闻课堂应用情境;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开发和利用时事新闻能力等建议,并结合相应的原则,从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后探究、课外活动四个环节探讨了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希望本研究可以切实的帮助在一线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师教学。

王一孛[6](2020)在《《中泰通》杂志在泰汉语教学辅助作用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泰通》是面向泰国本土的汉语学习者发行的汉语学习电子杂志,全刊的特色为汉泰双语编撰,并均标注有拼音。本文以《中泰通》杂志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创刊理念、编排内容进行分析,并以其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过程来检验其对于泰国课堂上汉语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对《中泰通》杂志“语言通、文化通、时事通”的办刊理念与其刊物内容的分析,从文化导入、语言技能、交际沟通三个方面讨论了该刊物在汉语教学的辅助应用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检验其辅助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研究可证,《中泰通》杂志具有在泰国汉语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其辅助教学的效果受到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能力素质影响,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具体的教学要素,灵活使用,才能更好地使用该杂志作为教辅材料来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徐雪莲[7](2020)在《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滥觞于清朝末期,勃兴于民国前期和中期,此后趋于式微并走向转型。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欲挽救濒于亡国灭种边缘之国家,必先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民众。于是,各种旨在改善民生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如: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等,其中皆包含教育救民、济民、惠民的思想追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都有大量关于教育功能、受教育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见解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等,体现出教育民生思想。本研究聚焦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教育民生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为代表,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目标内涵、演化历程及其实践影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理清其逻辑理路和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局限性及现实启示。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导论部分述及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缘起、界定教育民生的相关概念、论述相关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第一章阐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政治的沉沦、经济的衰微、文化的鸿沟、教育的维艰和民生的凋弊,是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产生的外部渊源。以此发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对教育的民生功能的重新认识与期求。第二章考察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形成和演进的历程。从1905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经历了一个初潮形成期、高潮勃发期以及由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或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转轨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为代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并考察教育民生实践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无论是教育家们教育宗旨的树立、教育对象的划定、教育路径的选择和教育实践的内容都体现出对民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其推行的教育活动中,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对象;凡是能够改善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字、生计、卫生、健康、休闲等,都成为他们的教育内容;他们的教育路径始终与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聚焦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的教育民生思想并进行比较。三人的教育民生思想不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丰富性和实践的灵活性。第四章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以民为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上均以生活为本位;由于产生于特殊的时代,知识分子急于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加之教育家们自身的局限,导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力弥补理想与现实间的断裂地带。第五章论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探讨其对当下教育民生建设的启示。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等一大批教育家殚精竭虑,对国家、对民众的热爱与自身教育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存在某些历史局限,但瑕不掩瑜,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教育民生功能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发挥,在国内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教育本身,都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不仅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变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在国外,不仅受到了关注与盛赞,也成为指导许多国家教育民生工作的蓝本;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民生事业建设中,要踏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完善并切实执行教育民生政策,要更加关注教育的精神向度,努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教育家办学应具有民生情怀。

荆歌[8](2020)在《利用蒙文化开展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通辽市X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综合性学习属于现阶段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五个重要学习版块之一。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尝试,综合性学习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主要以语文学科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多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但是,调查显示,当前内蒙古农村中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的实施成效并不乐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例如教学目标偏离,教师资源开发意识不足,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单一等。师生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可度不高,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等。因此亟待展开以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为策略,来改善当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困境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着眼于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村地区X中学进行调查,探究了当前农村当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情况;研究蒙古族本土文化的课程价值,结合当地资源进行了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尝试,对于解决内蒙古农村当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困境提供了策略启发。本论文围绕“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展开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之后是梳理蒙文化资源内容概况,然后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又在现状基础结合相关依据,提出了基于蒙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最后将策略应用于教学实际,提供了五个典型教学范例。

栗小妮[9](2020)在《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历史上,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或者理性价值,一种倾向于强调数学的应用或者实用价值。随着工业和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数学课程对人的全方位发展的价值,认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多元文化价值同等重要。而我们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要求将德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已有的关于学科德育、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梳理发现,虽然国内外对德育的定义不同,但均有研究涉猎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有研究者提出“人性化”的数学教学是落实数学学科德育的基础。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探讨了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实施策略。但是,这些研究多为经验总结或理论思辨,实证研究较少。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从1972年正式成为数学教育大会的一个学术领域开始,到现在已有四十多年,有不少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研究了在中小学实践HPM课例对教师、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已有的核心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很多研究者调查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学生知识学习、情感、数学认识、品质养成等的影响,但大多以短期的个案研究为主,考察长期的案例研究对学生影响的较少。由于目前数学学科的德育内涵框架尚不清晰。所以,本研究基于以上各方面文献的分析,主要研究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这里的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研究问题为:(1)构成数学学科德育的要素有哪些?(2)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其中,研究问题2又分为两个子问题,(1)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前后,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2)若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认识有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的什么?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教师开放性文件调查收集教师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然后,利用常人方法学和扎根理论的研究,进行三级编码,初步构建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分类框架。利用访谈和开放性调查的数据编制问卷,经过两轮专家论证、修改和实施测试后,利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步验证所构建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合理性。然后,按照HPM案例研究的流程进行数学史融入数学数学的案例研究,经过整体性多案例的预研究后,确定并完善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体现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流程,制定了正式研究的计划,包括正式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和教学主题,学生课后反馈评价问卷结构,随后进行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嵌入性单案例正式研究。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为:(1)数学学科德育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为理性、人文、人格和责任。理性包括数学可以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实事求是的品质等;人文包括数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思想、动态可误的数学信念、探索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等;人格包括数学对学生意志力、个性品质等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等;责任包括数学对文化自信、世界观、社会责任、数学情感等的培养。(2)量化研究发现,教学实践后,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四个维度的认识均有所增加,且理性和人格维度的增加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人文和责任维度的增加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了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认识变化的原因。首先,七个主题教学的共同特征是教师都会利用数学史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思考解决问题,所以在多角度思考问题上学生体会比较深刻,由此又可以迁移到做事情的换位思考和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学生对理性、人格维度的显着性变化。其次,总结性后测问卷共得到100条学生认为数学史对其影响的评价,其中理性出现20人次,再次说明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理性维度,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史让他们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最后,两个个案访谈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忘记具体某一节课所讲述的具体内容,但他们认为数学史的融入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两位学生也因数学史的融入而获得了不同的人格成长,进一步验证了量化研究的结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是落实“人性化”数学教育的有力抓手,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平台,数学学科德育的落实需要教师敏锐利用教学中的“德育点”。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完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并广泛进行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努力实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常态化,并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多维度考察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雷贵旺[10](2020)在《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贵阳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记类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在“教”与“学”两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基于最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显得比较重要。笔者以贵阳九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以高一至高三三年所任教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论文的绪论部分从高中阶段传记类文言文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结果出发,作一个整体的介绍,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一章,首先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进行对比,指出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课程理念方面、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结构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对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对传记类文言文的介绍主要分为“传记类文言文的萌芽与成熟”、“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的主题”、“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思路”以及“传记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五个方面。最后,论述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的教学从哪些方面来达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教学要求。传记类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达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四是“文化理解与传承”方面。第二章,主要论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向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提出的新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方面,在教学中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鉴赏文学作品”;二是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体现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以及“文学阅读与写作”三方面;三是在实施建议方面,要“发挥语文课程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第三章,首先论述了传记类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问题。关于其重要地位,笔者从传记类文言文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传记类文言文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两方面进行论述。传记类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在“数量多、比重大”、“选文分布广”、“选文专题化、典型化”三个方面;传记类文言文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体现在“近十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文均为传记类文言文”和“高考传记类文言文兼顾了新课标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其次,以贵阳市第九中学师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一至高三年级师生在传记类文言文教与学两方面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炼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教学理论修养不足、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教学过程兴趣缺失、教学阅读量单薄、教学功利化倾向、试题研究能力薄弱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足。第四章,笔者在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要求、新任务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一是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来进行传记类文言文的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法涉及到几种典型的阅读教学理论:文本互织理论、读者反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来进行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成熟课型:求同存异式、以文解文式、思想激活式;二是采用兴趣教学法来进行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主要从“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引起学生进入语境的兴趣”、“选用现代气息的语言,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兴趣”、“借用古代文化知识,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运用多种鼓励方法,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三是采用系统知识梳理法来对传记类文言文进行教学,构建学生传记类文言文学习的系统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四是从文言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提高教学水平。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文言翻译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引入奇闻轶事要坚持“四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引入奇闻轶事要坚持“四性”(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二)对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研究
        (三)关于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地方案例研究
        (四)关于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概述
    一、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相关背景
        (一)拓展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大语文”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文本“互涉”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五)期待视野理论
    三、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适用性
        (一)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三)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的适用性
第三章 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三、高中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一)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二)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分析
    四、高中古诗词拓展教学情况的问题溯因
        (一)高中生学情方面
        (二)教师综合素质方面
        (三)拓展教学途径方面
        (四)应试教育的压力
第四章 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遵循古诗词拓展阅读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与目标性
        (二)适度性与有效性
        (三)趣味性与科学性
    二、依据核心素养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层面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层面
    三、高中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明确拓展方法,预设拓展内容
        (二)重视课堂拓展,优化教学方式
        (三)课内外同步拓展,拓宽古诗词学习渠道
    四、拓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流于形式
        (二)避免脱离目标
        (三)避免舍本逐末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概念界定及说明
    五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写作资源》说服性写作的情境探析
    第一节 说服者与说服对象分析
        一 说服者角色与说服目的类型
        二 说服对象身份及双方关系类型
        三 说服双方角色设置的得失
    第二节 说服场合与写作形式分析
        一 说服场合和写作形式的类型
        二 说服场合与写作形式的关系
        三 说服场合与写作形式的设置得失
    第三节 说服的话题分析
        一 话题对说服性训练的意义
        二 话题的类型
        三 话题设置的得失
第二章 《写作资源》说服性写作的知识探析
    第一节 说服性写作知识的类型与分布统计
        一 说服性知识的分类依据
        二 不同类型说服性写作知识的分布
    第二节 说服性写作知识的呈现特点分析
        一 交际知识和文体知识相结合
        二 写作知识展开随年级细化
        三 写作知识与写作活动相联结
第三章 《写作资源》说服性写作的学习策略探析
    第一节 说服性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 指向与读者的互动
        二 训练批判性思维
    第二节 说服性写作的写作技巧评析
        一 使用STRAP写作模式
        二 拆分说服性写作过程
        三 借助多种形式的支架
    第三节 说服性写作的评价反馈评析
        一 使用细致的评价指标
        二 选择多元的评价主体
第四章 对我国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编写的启示
    第一节 对情境设置的启示
        一 引入情境要素推动真实写作
        二 设置合理有效的写作情境
    第二节 对知识建构的启示
        一 完善知识体系
        二 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对学习策略设置的启示
        一 提供可操作的写作步骤
        二 构建实用的支架体系
        三 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A 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任务
附录B 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知识
致谢

(5)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概述
        1.时事新闻
        2.地理时事新闻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信息加工理论
        4.人地关系理论
    (三)时事新闻应用价值
        1.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三、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时事新闻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三)调研设计与实施
        1.问卷内容的设计
        2.问卷信度与效度
        3.问卷发放与回收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1.教师问卷调查
        2.学生问卷调查
    (五)调研结果讨论
四、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时事新闻应用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适度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激趣性原则
    (二)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课堂导入
        2.课堂讲解
        3.课后探究
        4.课外活动
    (三)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教师提升信息能力,为时事新闻教学提供保证
        3.高效设计教学内容,打造时事新闻课堂应用情境
        4.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开发和利用时事新闻能力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中泰通》杂志在泰汉语教学辅助作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对外汉语教材及泰国汉语教材及教辅资料研究
        0.2.2 对泰国华文报刊杂志及其对汉语教学辅助应用的研究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4 研究方法
1 《中泰通》电子杂志现状
    1.1 《中泰通》的创刊背景、发行渠道与办刊理念
    1.2 《中泰通》刊物栏目设计
    1.3 《中泰通》杂志的内容具体分析
        1.3.1 语言通栏目和内容分析
        1.3.2 文化通栏目和内容分析
        1.3.3 时事通栏目和内容分析
    1.4 小结
2 《中泰通》杂志在汉语教学中的辅助教学要素分析
    2.1 《中泰通》杂志在文化教学上的辅助作用分析
    2.2 《中泰通》杂志在语言技能上的辅助作用分析
    2.3 《中泰通》对促成交际能力发展的辅助作用分析
    2.4 《中泰通》杂志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运用分析
    2.5 小结
3 对《中泰通》杂志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依据
    3.2 具体教学设计
    3.3 教学设计效果预设
    3.4 教学设计评价与实践反馈
4 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反思与总结
    4.1 刊物自身因素分析
    4.2 教学环境因素具体分析
    4.3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泰实习教学大纲
附录二 《中泰通》“好书推荐”栏目具体书目表
附录三 《中泰通》2019 年过刊目录
附录四 《中泰通》第一期“开车”话题材料
致谢

(7)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中国古代教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二)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但缺少系统整理研究
        (三) 中国当代教育民生建设及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生
        (二) 教育民生
        (三) 教育民生思想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一) 为教育民生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二) 为我国当前教育民生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五、研究思路
    六、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1. 已有研究的学术贡献
        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本研究的努力方向
    七、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八、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领域的开新
        (二) 研究范式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的沉沦
        二、经济的衰微
        三、文化的下行
        四、教育的维艰
        (一) 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二) 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三)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失学罢课现象频发
        (四) 文盲人数众多,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
        五、民生的凋敝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外部渊源
        一、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引入
        (一) “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点燃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火种
        (二) 科学与民主催发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
        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
        (一)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萌芽潮起(1905-1912年)
        一、教育民生观点的提出
        二、教育方针及规章制度中教育民生思想的出现
    第二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高潮勃发(1913-1937年)
        一、教育民生论说层见叠出
        二、教育家办学的兴起
        (一) 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
        (二) 改良派教育舆论与实践的影响
        (三) 政府政策的支持
        (四) 教育家办学的涌现
        (五) 教育家办学的社会影响
        三、教育民生实践此行彼效
    第三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式微与转轨(1937-1949年)
        一、抗战教育思潮云屯席卷
        二、教育民生实践举步维艰
        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一)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二)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及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
        (一) 教育民生的方法选择
        (二) 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开展教育研究与实验
        (一) 教育心理研究与实验——解决谁可以受教育的问题
        (二) 文艺研究与实验——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民众接受教育的工具
        (三) 生计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善民众物质生活
        (四) 卫生教育研究与实验——增强民众体质,改善民众生活环境
        (五) 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
        (六) 休闲教育研究与实验——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
        二、编写教材和民众读物
        (一) 编写教材——编辑符合民情的教学内容
        (二) 编辑民众读物——传播知识,提升道德品质,丰富精神生活
        三、出版学术期刊
        (一) 教育理论类学术期刊——传播教育民生思想与理论,交流教育民生工作经验
        (二) 教学辅导类学术期刊——提高学习效果,传授民生知识
        四、教育成果推广
        (一) 实验区内各项教育的推广
        (二) 实验区的拓展
    第三节 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教育民生思想比较分析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澄明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
        一、实现救国济民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
        (一) 大教育的概念
        (二) 中国近代教育家对大教育的追求
        三、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
        四、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价值澄明
        一、在继承与吸收中不断创新的历史价值
        (一) 从新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二) 对古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 对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二、以民为本、教育济民的社会价值
        (一) 强调教育为民服务
        (二) 重视民众的主体性
        三、以民生为本位的教育价值
        (一) 平民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二) 民众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三) 民生本位教育的民生取向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
        二、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
        三、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
        四、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五、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外在制约
        (一) 政治因素的制约
        (二) 经济因素的制约
        (三) 文化因素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
        (一) 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
        (二) 彰显了教育的民生功能
        (三)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
        二、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教育影响
        (一) 促进教育民生政策的生成
        (二) 丰富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
        三、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扎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
        二、完善并推进实施教育民生政策
        三、关照教育民生的精神向度
        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
        五、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民生情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利用蒙文化开展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通辽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
        1.2.2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蒙文化资源概述
    2.1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2.1.1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2.1.2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2.2 蒙文化资源概述
        2.2.1 蒙文化资源内涵
        2.2.2 蒙文化可利用课程资源类型
    2.3 开发原则
        2.3.1 语文性原则
        2.3.2 本土化原则
        2.3.3 主体性原则
第三章 现阶段内蒙古农村地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及困境
    3.1 现阶段内蒙古农村地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
        3.1.1 学生方面
        3.1.2 教师方面
    3.2 现阶段内蒙古农村地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困境
        3.2.1 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足
        3.2.2 教学目标偏离
        3.2.3 教学内容和方式单薄
        3.2.4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第四章 基于蒙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
    4.1 基于蒙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依据
        4.1.1 现实依据
        4.1.2 理论依据
    4.2 基于蒙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
        4.2.1 教学目标“语文化”
        4.2.2 活动方式“本位化”
        4.2.3 教学内容“本土化”
        4.2.4 教学评价“多样化”
第五章 基于蒙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范例
    5.1 天下国家——草原英雄儿女传
    5.2 文学部落——内蒙古民间文学交流会
    5.3 我的语文生活——设计草原旅游宣传词
    5.4 倡导低碳生活——草原沙漠化防治
    5.5 身边的文化遗产——蒙古族民俗推介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元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需要
        1.1.2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
        1.1.3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4 HPM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德育的相关研究
        2.1.1 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可能
        2.1.2 学科德育的提出
        2.1.3 学科德育的研究
        2.1.4 学科德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2 数学与德育关系的研究
        2.2.1 “人性化”的数学教育的提出
        2.2.2 国家课标或大纲中的数学学科德育目标
        2.2.3 国内外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
        2.2.3.1 国外
        2.2.3.2 国内
        2.2.4 小结
    2.3 HPM与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1.1 理论探讨
        2.3.1.2 教学实践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2.1 理论探讨
        2.3.2.2 教学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设计与流程
    3.3 研究对象
        3.3.1 开放性问卷调查对象
        3.3.2 教师访谈对象
        3.3.3 问卷调查对象
        3.3.4 案例研究参与教师和学生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3.4.0 数据收集
        3.4.1 数据编码
        3.4.2 数据分析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构建
    4.1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要素的提取
        4.1.1 专家型教师访谈数据开放性编码
        4.1.2 调查问卷数据开放性编码
        4.1.3 关联性编码
        4.1.4 主轴编码
    4.2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验证
        4.2.1 量表的内容编制
        4.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2.4 信度
        4.2.5 效度
第5章 HPM案例研究
    5.1 预研究
        5.1.1 案例1——反比例函数
        5.1.2 案例2——实数
        5.1.3 案例3——平行线的判定1
        5.1.4 案例4——角的和差倍
        5.1.5 案例5——三角形中位线
        5.1.6 案例6——完全平方公式
        5.1.7 小结
    5.2 正式研究
        5.2.1 案例1 分析——平行线判定1
        5.2.2 案例2 分析——有理数乘法
        5.2.3 案例3 分析——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2.4 案例4 分析——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2.5 案例5 分析——勾股定理
        5.2.6 案例6 分析——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5.2.7 案例7 分析——向量的分解
第6章 HPM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量化分析
    6.2 质性分析
    6.3 个案访谈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初步构建了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
        7.1.2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始问卷题项
附录2 试测问卷题项
附录3 正式问卷题项
附录4 学生总结性后测问卷及学生回答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贵阳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课程标准与传记类文言文教学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及新教学目标
        一、在课程性质方面
        二、在课程理念方面
        三、在课程目标方面
        四、在课程结构方面
    第二节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介绍
        一、传记类文言文的萌芽与成熟
        二、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的主题
        三、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四、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思路
        五、传记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对新课标及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方面
第二章 新课程标准向传记类文言文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
    第一节 在课程目标方面
        一、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二、发展逻辑思维
        三、鉴赏文学作品
    第二节 在课程内容方面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二、当代文化参与
        三、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三节 在实施建议方面
        一、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第三章 传记类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传记类文言文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一、选文的数量多、比重大
        二、选文的分布面广
        三、选文专题化、典型化
    第二节 传记类文言文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
        一、近五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文均为传记类文言文
        二、高考传记类文言文兼顾了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
    第三节 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高中学生传记类文言文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及结果
        二、高中语文教师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及结果
    第四节 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论修养不足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三、教学过程兴趣缺失
        四、教学阅读量单薄
        五、教学功利化倾向
        六、试题研究能力薄弱
        七、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足
第四章 基于新课标的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建议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法
        一、群文阅读与阅读理论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及结构
    第二节 兴趣教学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取多种诵读方式,引起学生进入语境的兴趣
        三、选用现代气息的语言,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兴趣
        四、借用古代文化知识,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多种激励方法,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第三节 系统知识梳理法
        一、指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分类整理文言文词句
        三、指导学生积累文言文习惯用语
        四、指导学生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节 文言语言运用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阅读
        二、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提高文言翻译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贵阳九中传记类文言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贵阳九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四、地理教学中引入奇闻轶事要坚持“四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安民间文学”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 谷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时政热点融入思想政治导课的行动研究[D]. 卢燕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研究[D]. 刘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研究[D]. 钱晓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时事新闻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良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泰通》杂志在泰汉语教学辅助作用应用研究[D]. 王一孛. 广西大学, 2020(07)
  • [7]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D]. 徐雪莲.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8]利用蒙文化开展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通辽市X中学为例[D]. 荆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9]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D]. 栗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10]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贵阳九中为例[D]. 雷贵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把轶事引入地理教学要坚持“四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