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具有节能潜力

大多数具有节能潜力

一、多数尚有节电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霍慧敏[1](2021)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与推广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必然趋势。其中,外百叶遮阳作为近零能耗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值得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然而,目前缺乏针对近零能耗建筑采用外百叶遮阳的精细化的、系统化的和区域化的研究,主要存在:现有标准缺乏指导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区域化应用的节能特性量化研究;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权重尚未确定;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计算模型和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尚未建立;现有研究缺乏采用现场对比测试法,且多集中在供冷地区;现有的外百叶遮阳理论模型未考虑安装间距的影响,与实际情况不符等关键问题。为此,本文采用理论研究、现场测试、数值模拟、敏感性与回归分析和综合评价五种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应用的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以期指导外百叶遮阳在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区域化应用和推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基于现有的外百叶遮阳理论,建立了考虑安装间距的外百叶遮阳反向太阳直射辐射计算模型,分析了安装间距对外百叶遮阳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百叶表面反射率、安装间宽比和百叶间宽比下,考虑了安装间距的现模型和原模型的反向直射辐射透射量占比间的差值最大为2.9%,现模型较原模型的准确度最大可提高4%,且此值随百叶表面反射率的减小而增大。第二,采用现场对比测试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的隔热作用、节能效果和采光影响。实测结果表明,外百叶遮阳的应用不仅可以遮挡太阳辐射,还可以降低室内外温差传热。测试期间,近零能耗建筑全天室温波动不足2℃,外百叶遮阳作用下室内温降可达0.8℃,热舒适度PMV可降低0.48。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潜力在13%~22%范围内,且随百叶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遮阳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外百叶遮阳的应用显着降低了室内照度、亮度与不舒适眩光风险DGI,其照度降低系数IRF近似为一常数。但室内背景亮度不可过度降低,否则会增加室内人员的眩光风险。第三,基于EnergyPlus能耗模拟,分析并量化了气候区、遮阳朝向、百叶倾角、窗墙比和体型系数对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遮阳能效指数SEEI,用于评价外百叶遮阳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效果显着,尤其是高辐照地区节能潜力高达74%。其中,西向遮阳的单位窗面积节能量最大,其次是东向、南向和北向。且不同朝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均随百叶倾角(0°~180°)的增大,呈先逐渐减小而后迅速增大的趋势。当东西向窗墙比较小时,近零能耗建筑多朝向遮阳的总节能潜力约为单一朝向遮阳节能潜力之和,并据此给出了不同气候区典型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总节能潜力预测值。此外,基于Daysim天然采光模拟,进而得到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采光耦合特性。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采光损失耗电量随百叶倾角增大而减小,大大抵消了其节能节电量。供冷系统的能效比EER越大,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综合节能(电)潜力越小,并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最佳的百叶倾角推荐表。第四,提出了MC-AHP综合敏感性分析法,并对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三类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因素与敏感度,并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关键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气象类参数是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冷负荷最显着的因素,其次是建筑类参数和遮阳类参数;三类参数的关键影响子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太阳辐射,体形系数和南向窗墙比,遮阳朝向和百叶倾角;并据此对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参数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建议。回归分析表明,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与窗墙比、体型系数和百叶倾角线性相关,且节能效果与百叶倾角间的线性关系不随气候区、遮阳朝向、窗墙比和体型系数的变化而变化。基于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特性,归纳出了用于估算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气候系数表。第五,基于外百叶遮阳理论,将外百叶遮阳的节能作用区分为辐射遮挡和温差隔热两部分,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确定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潜力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表。最后,全面分析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性、采光耗电性、环境友好性和经济适用性。基于熵值法,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应用的综合性能最佳的方案推荐表。此外,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环境效益(净节电量)时,给出了最佳遮阳方案推荐表;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采光耗电性时,给出了耦合综合节电潜力的遮阳方案优选建议;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经济适用性时,结合市场行情,给出了遮阳方案的优选建议。

吴皖莉[2](2020)在《基于用户行为的电力需求侧响应》文中指出电能不能大量储存的特点要求电网必须时刻保持供需平衡。随着社会用电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依靠调节发电侧出力的传统手段引起的电力系统的建设、运行成本增加和降低能效的问题日益凸显。调节用户端负荷的需求侧管理应运而生,并凭借其灵活、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了保证电力平衡的另一有效措施。作为需求侧管理的衍生,需求侧响应是指通过电价信号或激励机制引导用户主动改变自身用电方式的市场参与行为。需求侧响应引入了市场的调节机制,其节能、负荷整形效果在需求侧管理手段中最为突出。然而,现有多数需求侧响应研究没有充分分析用户内部用电结构,仅考虑以用电单元中主决策者直接可控的设备来参与负荷调整,而忽略了主决策者不可控制的设备引起的不可控负荷的挖掘潜力。部分研究认识到不可控负荷的存在,但没有深入分析,认为其为固定负荷不可改变。但其实相当一部分不可控负荷的存在是因为用电单元内部的次级决策者没有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动力。考虑到某些用电单元中的不可控负荷对系统总负荷有很大的贡献,忽略不可控的负荷下的局部需求侧响应不仅大大降低了优化空间,甚至可能造成负优化的现象。因此,面向这类用电结构复杂的用户需要一种更实用的需求侧响应方案,以调动内部多级决策者的响应意愿,提升需求侧响应效果。本文以对高校用电行为分析为例,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需求侧响应方案,增大了用户的需求侧响应潜力。通过在用电单元内部营造一个微市场模块,以促进次级决策者参与需求侧响应。以高校的总电力成本最低为目标,以高校运行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作为约束条件,对可控负荷的控制、次级决策者的行为以及微市场的运营进行综合建模。由于此模型是一个包含多个等式约束、不等式约束的整数优化,为了提高求解速度和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自交叉遗传算法以支持模型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带有微市场模块的需求侧响应方案可以降低用户的总电力成本。

唐聪[3](2020)在《水冷风机冷却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工业企业中循环水冷却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利用循环水压力推动的水冷风机装置,该装置利用循环水系统中自带的余压将循环热水以细水雾形式喷出,使循环水在喷淋区形成了很小的液滴并与空气充分接触换热,同时利用喷头的反向力推动风机转动,将喷淋区域的热空气吹出,冷空气补充进来,从而达到较好的循环水冷却效果。水冷风机装置不耗电、不需要其它填料,是一种节能、绿色环保的新型装置。本文根据运动学原理建立了水冷风机运行的数学模型,推导了其运动学方程,为装置的余压分配和喷头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对水冷风机冷却塔中的喷雾过程建立水滴与冷空气之间的传质传热方程,借助多项流模型与湍流模型对水冷风机内部流体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水冷风机内部循环水的流速分布、压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冷风机喷头处的速度分布于质量流率进行归纳,作为雾化冷却效果初始条件。建立水冷风机冷却塔计算模型,利用MRF模型与离散项模型结合的方式,模拟出循环水在冷却塔中的雾化冷却过程,并分析了循环冷却水在水冷风机冷却塔中的速度分布与压强分布。利用流固耦合的方法,对静止状态下工作状态下的水冷风机进行了模态分析,最后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研究内容。本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优化喷水管结构,设计带喷壶喷水管与无喷壶喷水管两种结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无喷壶喷水管在相同工况下可获得较大反作用力且具有较高流速,但喷头处不形成旋流,不易雾化,而带喷壶喷水管可在喷壶内形成质量较好的旋流;(2)优化喷头径缩结构参数,对不同工况下与不同径缩时喷头处流体状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同种工况下喷头径缩为8mm时可获得最大的出口流速与流量,可达到更好雾化效果;(3)对不同进水温度水冷风机雾化冷却进行数值模拟,循环热水温度皆可冷却到当地干球温度附近,结果表明水冷风机冷却塔具有优秀冷却性能,可适应不同冷却工况;(4)优化喷雾质量参数,对不同粒径的循环水颗粒冷却效果进行了数值冷却模拟,结果显示粒径的减小可提高冷却性能,2mm粒径比6mm粒径在同工况下冷却效果提高了2.59%,但粒径减小可增加液滴飘失率,可添加集水器减小飘失;(5)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水冷风机不论是在静止或运行状态,在低阶频率下皆易发生共振,最大振幅出现在叶片顶端与喷头处,共振发生在水冷风机较低转速下,应尽量减少开机与停机次数从而增长水冷风机使用寿命。

付洪菊[4](2019)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国家也对城镇化研究高度重视。而《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正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的最终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完成了该书第四章的中译日翻译实践。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希望能够找出自己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点,并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本实践报告由以下五部分构成。一、翻译任务。分为任务介绍和实践意义。二、翻译过程。包括原文的文本类型分析和翻译理论、翻译计划、翻译难点。三、译文分析及改善对策。主要分析的是笔者译文和导师校审后译文。主要从词汇,短语,句子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代表性案例分析。四、总结。即使有目的论作为宏观理论指导,在词汇,短语,句子上的翻译上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报告得出的翻译难点的具体翻译对策将为今后的中日笔译提供指导,特别是城市化相关课题的翻译。

马于凯[5](2017)在《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化工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排污大户。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自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排放标准和征收排污全费两项政策以来,化工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要承担的环保压力也逐步增加。不少企业开始逐渐重视环境成本控制,采用清洁生产等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希望能够降低环境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江山化工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近年来,江山化工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内容,采用清洁生产对企业环境成本展开控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有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本文选择江山化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山化工环保设备、能资源消耗情况及产排污处理等环境成本目前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江山化工存在清洁生产控制方法运用不成熟、环境成本核算不重视、各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能源及环保设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结合其控制现状及生产流程,发现其根源在于清洁生产未与全过程控制理念相结合、缺乏公认的环境成本核算标准、未考虑环境成本事前预防性控制、未系统实施环境成本事中控制。进而依据这些原因从企业清洁生产控制方法、环境成本核算标准的完善出发,提出事前预防性控制措施、事中管理性控制措施及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的若干改进措施,完善了其控制体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有利于改善其环境成本控制,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时间价值。

易弢[6](2016)在《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能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产生的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高峰时期的电能供给紧张形势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需求侧管理通过优化用电方式和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从而减少电量消耗与能源需求,同时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解决负荷高峰时电力供应不足和低谷时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分析其负荷特性,给出了研究对象(福建省某岛)负荷的日周期特性曲线、周周期特性曲线、年周期特性曲线、节假日周期特性曲线和天气特性曲线,建立负荷预测模型时多维度考虑季节、温度和天气状况三个要素对短期负荷造成的影响,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神经网络对福建省某岛的负荷进行预测,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然后,结合福建省某岛电力供需和能效现状,针对负荷管理和能效分析工作展开研究,调研分析福建省某岛的能效潜力和移峰潜力,并研究了电动汽车的能效问题,给出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模型及其充电时会对负荷曲线造成的影响;最后,根据所做的能效潜力分析提出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能效提升措施,主要从提高电力资产的利用率、提高电能终端消费比率和优化旅游用能三个方面展开,提出节能改造、推行分时电价政策、可中断负荷管理、推广热存储技术和冰蓄冷技术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等一整套方案。

王博[7](2015)在《动态负荷模拟加载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在工程实际中,如何准确获得动态负荷条件下电机运行性能参数并进行能效评估,是现阶段电机系统节能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游梁式抽油机电动机典型动态负荷为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试验研究以及“标准井”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具备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功能的室内电动机高精度微机自动测试系统,通过调整上位机模型参数即可实现不同动态负载工况的精确模拟加载及能效测试。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各测试环节仪用互感器、数据采集卡及上位机等非标设备对其整体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系统整体测试误差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修正措施和软件解决方案以提高系统测量精度,有效解决了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开发设计初期,根据系统整体测量精度要求进行元器件设备精度选型的问题。2.在变频器驱动伺服电机作负载的应用场合,通过现场实测方法证实了负载扭矩中风摩耗及附加转矩的存在,揭示了在变频器驱动精度很高的情况下,该负载单元实际加载精度较差的问题;并提出两种不依赖内部参数的高精度加载控制策略,现场测试表明PI控制和模糊控制两者稳态精度近似相同,但后者动态响应更迅速。3.鉴于现有抽油机模型在求解精度与仿真速度方面的不足,将抽油杆阻尼非线性波动方程归结为Dirichlet第一类边值问题求解,建立用于动态在线测试的实用仿真模型;以负载曲线为模拟对象,提出一种基于GA算法的抽油机“等效”模型参数求解方法.研制一套具备动态负荷模拟测试功能的高精度微机自动测试系统。4.通过对油田各项节能措施的节能机理进行分析,结合抽油机四连杆几何运动规律,剖析了驴头悬点动载荷与电机转速间的作用关系,利用抽油机负载曲线“削峰”和“错峰”机理,探索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周期性势能负荷的变频-调压分段协调节能控制策略,可为开展油田电机节能新技术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马光宇[8](2014)在《钢铁联合企业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工业化支撑产业,也是高耗能行业。电力作为钢铁生产中仅次于煤炭的重要能源之一,几乎涉及到钢铁生产工序的每一个环节,来源包括自发电和外购电两种。钢铁生产以高温冶炼、加工为主,伴生大量的余热余能及副产煤气资源。如何高效利用这部分资源产生电力,提高企业的自发电比例,同时提高主要用电设备的用电效率,降低用电消耗,是钢铁企业应对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的有效措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长流程钢铁联合企业电力系统的生产工艺、消耗特点及其发展历程;建立了电力生产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电力消耗系统的吨钢耗电成本模型以及建立钢铁企业电力系统决策平台;最后,以鞍钢本部和鞍钢鲅鱼圈为典型应用上述模型,提出了鞍钢电力系统优化方案及实施后的预期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多数钢铁联合企业长流程的特点,剖析了钢铁企业在利用余热余能、富余煤气及燃煤自备电厂发电方面的生产工艺、消耗特点及其发展历程。(2)建立了钢铁企业电力生产系统的电力投入产出模型,对鞍钢本部和鞍钢鲅鱼圈电力生产系统的燃料消耗、电力产品的能值和成本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根据电力产品能值,提出了钢铁企业的最优发电原则;根据电力产品成本及外购电价格,提出了钢铁企业的低成本用电方案:①在峰段及平段,应利用企业的自发电系统使其满负荷运行,保障燃煤电厂的发电负荷,发挥电力生产系统最大的发电能力,以降低外购电量;②在谷段,在保证余热余能和富余煤气发电机组满负荷发电的前提下,减少燃煤电厂的发电负荷,增加外购电量。(3)建立了吨钢电耗模型和吨钢电耗成本模型,以此为工具对鞍钢本部和鲅鱼圈的电力消耗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鞍钢本部的吨钢电耗及吨钢电耗成本指标分别较鞍钢鲅鱼圈高23%和36.7%。如果鞍钢本部不考虑冷轧工序,其吨钢电耗及吨钢电耗成本指标分别较鞍钢鲅鱼圈高7.1%和20.6%。从降低吨钢电耗及其成本的角度,提出主要措施如下:①节约各工序的耗电量,主要是轧钢和能源加工与转换工序;②提高设备的电能利用效率,开展重点设备节电;③提高余热余能、富余煤气资源的发电效率,提高自发电比例。(4)以鞍钢作为我国传统钢铁联合企业的代表,系统分析了其近10年来电力系统随企业产能规模、加工深度和节能发电新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同时以2010年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鞍钢本部和鲅鱼圈电力生产系统的发电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鞍钢电力消耗系统进行分析,找出鞍钢电力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发电系统的季节性不平衡。主要受北方气候的影响,供暖期大部分余热余能用来供暖,发电系统停止运行;②TRT发电技术受煤气温度、炉顶压力及煤气量的影响与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差距较大;③高炉煤气泄露量偏高;④电力系统产消不平衡,外购电策略亟待完善。(5)根据鞍钢本部和鲅鱼圈生产现状,应用自行开发的钢铁企业电力系统决策平台,对我国典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自发电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年产15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不考虑外购动力煤发电的前提下,自发电比例达91%,尚有9%的电力需要外购。年产500万吨钢铁企业自发电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且有2%的电力外供。同时年产1500万t钢铁联合企业的焦钢比、铁钢比及转炉煤气回收量每提高1%,自发电比例分别增加1.51%、0.99%及0.09%。因此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增加煤气量,提高自发电比例:①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②按照焦炭与煤、废钢与生铁的市场价格,合理调整焦钢比、铁钢比。(6)根据鞍钢本部和鲅鱼圈电力系统的产消现状,运用系统节能思想,从钢铁企业电力生产系统、电力消耗系统、电力产消平衡等三个方面提出鞍钢本部和鞍钢鲅鱼圈电力生产系统和电力消耗系统的优化措施。结果显示:鞍钢本部可提高自发电比例5.25%,降低吨钢耗电成本22元;鲅鱼圈可提高自发电比例14%,降低吨钢耗电成本36元。

何培育,阎波,史君杰[9](2013)在《冶金工业企业综合节电技术潜力分析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保障电力供应与高度重视节电是我国一项长期国策。我国电力供应主要以煤电为主,2012年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48188亿千瓦时,火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78.58%,煤、电、运已成为能源供应链上关联性、依存性最大的行业,发电量的增长也导致了运输的紧张、环境治理诸多问题。据统计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7.2亿吨,钢铁产能持续快速扩张,钢材产品的结构升级、深加工延伸以及

董力通[10](2013)在《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节能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资源,提高我国能源可持续的自给能力,减轻社会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电力工业是能源资源的消费主体,电力工业节能工作对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电力综合资源规划是把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各种形式的资源综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更加高效、经济、合理地利用供应侧和需求侧资源,在满足电力需求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电力节能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过多注重于法律机制和政策机制,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条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建设也需要在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得到充分重视。本论文研究了在电力综合资源规划的整体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府、代表电力供应方利益的电力企业(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代表需求方利益的电力终端用户和代表中介机构利益的节能服务公司参与节能管理的机制。关于供应侧资源规划节能机制,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发电装机节能置换机制和发电权交易机制。针对电源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发电装机节能置换机制设计模型。根据火电机组的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火电机组的关停判断条件,进而建立发电装机的节能置换决策模型和发电装机置换节能分析模型,通过政策引导使发电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自觉进行电源结构升级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发电权交易机制设计上,本论文将发电权交易过程视为发电机组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通过发电权交易优化模型可以全面优化机组组合,寻找出最优的发电机组合作状态,使发电机组整体利润最大;而发电权交易利润分配模型使所有机组的获得更多的利润,保证该合作状态的稳定。关于需求侧资源规划节能机制,本论文分析了电力终端用户参与节能管理潜力、参与途径,并以变压器设备和空调设备为例,分别构建了设备选型模型和分时电价下蓄能设备决策模型。通过对节能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到该部分资源在节能机制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该部分资源规划的可行性以及节能机制中的政策引导方向。关于节能服务公司方面的研究,论文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引导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并针对节能服务公司参与企业的节能工作时的核心工作和重要立项依据,提出了能量利用水平评价指标、节能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以及节能量的计算方法。关于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节能机制政策环境,论文从法律环境、市场机制环境和政策保障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电力节能组织结构。

二、多数尚有节电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数尚有节电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的发展和意义
        1.1.2 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
        1.1.3 建筑遮阳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对遮阳的要求
        1.2.2 建筑遮阳性能研究方法
        1.2.3 不同气候区建筑外百叶遮阳效果
        1.2.4 外百叶遮阳适用性综合评价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外百叶遮阳理论模型
    2.1 太阳辐射理论
        2.1.1 太阳空间位置计算
        2.1.2 建筑物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计算
    2.2 外百叶遮阳理论
        2.2.1 太阳直射辐射计算
        2.2.2 太阳散射辐射计算
    2.3 安装间距对外百叶遮阳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分析
        2.3.1 考虑安装间距的反向直射辐射模型
        2.3.2 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影响的评价指标
        2.3.3 不同参数下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分析
        2.3.4 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结论
    2.4 外百叶遮阳系统能量守恒方程
    2.5 外窗系统太阳能总透射比
    2.6 本章小结
3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性能实验研究
    3.1 测试目的与原理
        3.1.1 测试目的
        3.1.2 焓差法
        3.1.3 图像亮度测量法
    3.2 测试方法
        3.2.1 测试对象
        3.2.2 测试工况与测试仪器
        3.2.3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3.3 测试不确定度分析
    3.4 测试结果分析
        3.4.1 室外太阳辐射
        3.4.2 外百叶遮阳的隔热效果
        3.4.3 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
        3.4.4 外百叶遮阳对天然采光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模拟研究
    4.1 EnergyPlus能耗模拟验证
    4.2 基准建筑模型
    4.3 典型城市选择
    4.4 能耗性能评价指标
    4.5 外百叶遮阳对近零能耗建筑冷负荷的影响分析
        4.5.1 近零能耗建筑基准冷负荷
        4.5.2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4.5.3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多参数耦合节能特性
        4.5.4 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总节能潜力
    4.6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能效分析
    4.7 外百叶遮阳对近零能耗建筑照明能耗的影响分析
        4.7.1 天然采光损失耗电量分析
        4.7.2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耦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参数优化设计与节能预测
    5.1 MC-AHP敏感性分析法
        5.1.1 E-FAST方法
        5.1.2 相关系数法
        5.1.3 参数归一化方法
    5.2 参数选择与取值范围确定
    5.3 单类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3.1 气象参数
        5.3.2 建筑参数
        5.3.3 遮阳参数
    5.4 综合敏感性分析
        5.4.1 气象参数耦合建筑参数
        5.4.2 建筑参数耦合遮阳参数
        5.4.3 气象参数耦合遮阳参数
        5.4.4 气象参数、建筑参数和遮阳参数
    5.5 关键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5.1 百叶倾角和遮阳朝向
        5.5.2 窗墙比
        5.5.3 体型系数
    5.6 本章小结
6 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
    6.1 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
    6.2 基准冷负荷和入射太阳辐照度
    6.3 玻璃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6.4 外百叶遮阳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6.5 外百叶遮阳太阳辐射节能量占比
    6.6 本章小结
7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
    7.1 熵值法
    7.2 评价指标
    7.3 方案选择
    7.4 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
        7.4.1 节能性
        7.4.2 采光耗电性
        7.4.3 环境友好性
        7.4.4 经济适用性
        7.4.5 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基于用户行为的电力需求侧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从需求侧管理到需求侧响应
        1.2.2 需求侧响应分类
        1.2.3 需求侧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用户电力行为及需求侧响应适应能力分析
    2.1 需求侧响应对工业用户的影响分析
        2.1.1 工业用户负荷的行为特性分析
        2.1.2 工业用户的需求侧响应适应能力
    2.2 需求侧响应对居民用户的影响分析
        2.2.1 居民用户负荷的行为特性分析
        2.2.2 居民用户的需求侧响应适应能力
    2.3 需求侧响应对商业和公共用户的影响分析
        2.3.1 商业和公共用户负荷的行为特性分析
        2.3.2 商业和公共用户的需求侧响应适应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公共用户的需求侧响应建模——以高校为例
    3.1 高校参与需求侧响应建模理论
        3.1.1 高校用电分析
        3.1.2 建模思想概述
    3.2 教学任务模块参与需求侧响应模型
        3.2.1 教学工作场景分析
        3.2.2 各周课程数量优化
        3.2.3 课程分布优化
    3.3 科研任务模块参与需求侧响应模型
        3.3.1 最优行为标准研究
        3.3.2 微市场运营机制
    3.4 高校参与需求侧响应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算法改进研究与案例分析
    4.1 算法改进研究
        4.1.1 排课问题概述
        4.1.2 遗传算法理论
        4.1.3 自交叉遗传算法
    4.2 案例分析
        4.2.1 参数设置
        4.2.2 结果分析
        4.2.3 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水冷风机冷却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冷却塔理论与计算面模型研究现状
        1.3.2 冷却塔改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关于水喷雾蒸发冷却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内容安排
2 水冷风机冷却塔原理与冷却塔传质传热分析
    2.1 常见冷却塔的分类
    2.2 水冷风机提出
    2.3 水冷风机工作原理
    2.4 水冷风机运动分析
        2.4.1 水冷风机转动结构受力分析
        2.4.2 水冷风机能量分析
    2.5 冷却塔的热量交换原理
        2.5.1 单个水滴运动状态分析
        2.5.2 接触传热量与蒸发传热量计算
        2.5.3 水冷风机冷却塔喷雾冷却优化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水冷风机内部流体数值模拟
    3.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3.1.1 控制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2 水冷风机内部流体数值模拟
        3.2.1 水冷风机内部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设置
        3.2.2 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3.3 两种喷头对比分析
    3.4 不同喷头口径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水冷风机外部雾化冷却效果数值模拟
    4.1 水冷风机冷却塔雾化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4.2 水冷风机叶片转动后冷却塔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4.2.1 数值模拟具体步骤
        4.2.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雾化场模拟参数设置与结果分析
        4.3.1 离散相原理
        4.3.2 雾化场冷却数值模拟方法
        4.3.3 水冷风机雾化冷却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4.3.4 不同进水温度水冷风机雾化冷却数值模拟
        4.3.5 不同液滴粒径对水冷风机冷却塔喷雾降温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水冷风模态动力学分析
    5.1 水冷风机静态模态分析
        5.1.1 水冷风机网格划分与材料属性设定
        5.1.2 水冷风机静态模态分析结果分析
    5.2 水冷风机运动状态模态分析
        5.2.1 流固耦合简介
        5.2.2 水冷风机流固耦合分析步骤
        5.2.3 水冷风机模态分析网格划分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実践の任务
    1-1 任务の绍介
        1-1-1 原作の出版背景と内容绍介
        1-1-2 原作の理论的な意义
    2-2 今回の翻訳実践の意义
第2章 翻訳の过程
    2-1 翻訳理论の选択
        2-1-1 スコポス理论について
        2-1-2 スコポス理论によるマクロストラテジー
    2-2 翻訳任务の事前准备と完成の计画
第3章 訳文の分析と改善策
    3-1 语汇
        3-1-1 同形同义语と同形异义语と类似语
        3-1-2 汉字と外来语
        3-1-3 原文の语汇への理解
        3-1-4 品词の転换
        3-1-5 接尾辞「…化」と「…的」
        3-1-6 接続词
    3-2 连语
        3-2-1 短い复合动词
        3-2-2 名词节と动词节
    3-3 文
        3-3-1 格助词の重なり
        3-3-2 テンス、アスペクト?モダリティ
第4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谢辞
専门用语:表1.社会と都市化
専门用语:表2.统计学と経済学
原文
笔者の訳文
添削後の訳文

(5)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分类研究
        1.2.2 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1.2.3 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外部性理论
        2.2.1 外部性含义
        2.2.2 外部成本内部化
        2.2.3 具体应用
    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1 传统产品生命周期的内涵
        2.3.2 生态经济系统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3 具体应用
    2.4 清洁生产理论
第3章 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3.1 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产品现状
    3.2 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3.2.1 江山化工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构成
        3.2.2 江山化工现用控制方法分析
    3.3 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3.3.1 清洁生产控制方法运用不成熟
        3.3.2 环境成本核算不重视
        3.3.3 各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
        3.3.4 能源及环保设备管理不到位
    3.4 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清洁生产未与全过程控制理念相结合
        3.4.2 缺乏公认的环境成本核算标准
        3.4.3 未考虑环境成本事前预防性控制
        3.4.4 未能系统的实施环境成本事中控制
第4章 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4.1 清洁生产控制方法的完善
    4.2 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标准
        4.2.1 单独设立环境成本相关科目
        4.2.2 内部环境成本的核算
        4.2.3 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计量
    4.3 环境成本事前预防性控制措施
        4.3.1 设立环境成本责任控制中心
        4.3.2 强化产品的生态设计
    4.4 环境成本事中管理性控制措施
        4.4.1 进行绿色采购
        4.4.2 持续清洁生产
        4.4.3 完善能源及设备管理
第5章 保障措施
    5.1 以污染治理为主的事后控制
    5.2 企业文化方面
        5.2.1 树立公司内部成员环保理念
        5.2.2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5.3 制度建设方面
        5.3.1 强化环境成本控制的激励与惩罚机制
        5.3.2 建立适应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控制度
    5.4 信息系统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能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需求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需求侧管理概述
    2.2 需求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2.2.1 智能电表
        2.2.2 负荷分析
        2.2.3 负荷预测
    2.3 应用案例分析
        2.3.1 负荷分析
        2.3.2 负荷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需求侧管理的能效潜力分析与应用
    3.1 能效管理概述
    3.2 第三产业和居民的能效潜力分析
        3.2.1 用电构成
        3.2.2 第三产业用电情况
        3.2.3 居民用电情况
        3.2.4 应用案例分析
    3.3 电动汽车的能效问题
        3.3.1 电动汽车应用现状
        3.3.2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3.3.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3.3.4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两种充电情形
        3.3.5 应用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能效提升措施
    4.1 提高电力资产的利用率
        4.1.1 电力资产利用率概况
        4.1.2 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的措施
    4.2 提高电能终端消费比率
        4.2.1 电能终端消费比率概况
        4.2.2 提高电能终端消费比率的措施
    4.3 旅游用能的优化
        4.3.1 福建省某岛的旅游用能概况
        4.3.2 优化旅游用能的措施
    4.4 福建省某岛智能需求侧管理策略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动态负荷模拟加载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应用现状
        1.2.1 微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1.2.2 抽油机电动机测试方法现状及发展
    1.3 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1.4 论文布局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微机自动测试系统误差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微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结构介绍
        2.2.1 电动机微机自动化测试系统
        2.2.2 测量元器件介绍
    2.3 系统功率测试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2.3.1 仪用互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2.3.2 A\D误差分析
        2.3.3 系统功率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2.4 测试系统设备选型与改进方法
        2.4.1 仪用互感器选型判定及修正措施
        2.4.2 消除频率波动引起测量误差的解决方案
        2.4.3 现场布线原则及注意事项
    2.5 实例验证
        2.5.1 测试仪器及设备介绍
        2.5.2 应用效果对比
    2.6 小结
第三章 新型能量回馈式负载单元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四象限变频器的能量回馈式加载方案介绍
        3.2.1 负载单元结构
        3.2.2 系统节电机理
        3.2.3 现场应用效果
    3.3 负载单元高精度加载控制策略
        3.3.1 闭环控制策略的提出
        3.3.2 PI控制方式时域离散解析
        3.3.3 上位机软件通讯设计
    3.4 试验验证
        3.4.1 两种控制策略应用效果
        3.4.2 节电效果与谐波污染
    3.5 小结
第四章 抽油机动态负荷实时在线仿真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油田有杆采油系统介绍
        4.2.1 游梁式抽油机载荷特点
        4.2.2 当前油田仿真模型介绍
        4.2.3 抽油机电动机精确仿真计算
    4.3 有杆采油系统实用仿真模型建模
        4.3.1 抽油机电动机实用仿真模型
        4.3.2 游梁式抽油机系统数学模型
    4.4 波动方程快速数值求解方法研究
        4.4.1 有阻尼波动方程数值求解
        4.4.2 机-电接口处理
        4.4.3 模型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室内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
    5.1 引言
    5.2 交流电机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5.2.1 室内模拟加载测试系统方案提出
        5.2.2 电动机动态负荷加载测试平台设计
    5.3 抽油机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5.3.1 抽油机模型参数求解思路
        5.3.2 误差分析与参数优化
        5.3.3 仿真结果与实测对比
    5.4 试验验证及现场应用
        5.4.1 “标准井”测试平台介绍
        5.4.2 试验与实测结果对比
        5.4.3 现场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当前油田节电潜力分析及节能新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现阶段油田运行现状及节电潜力分析
        6.2.1 我国油田配电网运行特点
        6.2.2 现有节能技术分类及应用特点
        6.2.3 现阶段国内油田节电潜力分析
    6.3 基于抽油机运行机械特性的变频控制策略研究
        6.3.1 变频节能机理介绍
        6.3.2 变频节能控制策略
    6.4 抽油机电动机变频-调压节能新途径研究
        6.4.1 变频-调压分段协调控制策略
        6.4.2 基于损耗最小的实时调压技术
        6.4.3 现场实施方案设计
    6.5 算例验证及效益分析
        6.5.1 复杂工况下节能效果仿真对比分析
        6.5.2 效益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钢铁联合企业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分析
    1.2 钢铁工业电力系统研究现状
        1.2.1 负荷预测
        1.2.2 负荷调度和优化
        1.2.3 系统节能理论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钢铁联合企业电力生产系统简介
    2.1 自备电站发电
        2.1.1 热电联产发电(CHP)
        2.1.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
    2.2 余热余能发电
        2.2.1 干熄焦发电(CDQ)
        2.2.2 烧结余热发电
        2.2.3 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
        2.2.4 高炉冲渣水余热发电
        2.2.5 转炉饱和蒸汽发电
        2.2.6 加热炉低温烟气余热发电
    2.3 小结
第3章 钢铁联合企业电力系统模型化研究
    3.1 电力投入产出法
        3.1.1 电力投入产出分析法
        3.1.2 电力投入产出模型
    3.2 电力系统e-p分析法
        3.2.1 吨钢电耗模型
        3.2.2 吨钢耗电成本模型
    3.3 电力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3.3.1 评价体系建立的条件
        3.3.2 单位产品电耗评价
        3.3.3 自发电发电能力评价
        3.3.4 电力预测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鞍钢电力系统
    4.1 电力生产系统
        4.1.1 鞍钢本部电力生产系统
        4.1.2 鞍钢鲅鱼圈电力生产系统
    4.2 电力消耗系统
        4.2.1 鞍钢本部电力消耗系统
        4.2.2 鞍钢鲅鱼圈电力消耗系统
    4.3 小结
第5章 鞍钢电力系统优化
    5.1 鞍钢电力分析决策系统
        5.1.1 电力消耗系统
        5.1.2 电力生产系统
        5.1.3 电力分析系统
        5.1.4 电力预测系统
    5.2 鞍钢电力生产系统分析
        5.2.1 鞍钢本部电力生产系统分析
        5.2.2 鞍钢鲅鱼圈电力生产系统分析
        5.2.3 鞍钢电力生产系统自发电与外购电成本比较
    5.3 鞍钢电力消耗系统分析
        5.3.1 鞍钢本部电力消耗系统分析
        5.3.2 鞍钢鲅鱼圈电力消耗系统分析
        5.3.3 鞍钢本部和鲅鱼圈电力消耗系统对比分析
    5.4 鞍钢电力生产系统优化
        5.4.1 鞍钢本部电力生产系统优化
        5.4.2 鞍钢鲅鱼圈电力生产系统优化
    5.5 鞍钢电力消耗系统优化
        5.5.1 鞍钢本部电力消耗系统优化
        5.5.2 鞍钢鲅鱼圈电力消耗系统优化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10)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节能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综合资源规划方面研究
        1.2.2 节能管理方面研究
        1.2.3 节能服务产业方面研究
        1.2.4 发电权交易方面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节能评价分析方法
    2.1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
        2.1.1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原理
        2.1.2 PIRP与TPRP区别
        2.1.3 PIRP实施步骤
    2.2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目标及其分析
        2.2.1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模型
        2.2.2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目标和约束分析
    2.3 电力节能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2.4 节能绩效指标
        2.4.1 节能量绩效指标
        2.4.2 节能率绩效指标
        2.4.3 节能绩效指标分解
    2.5 电力节能关键要素分析模型
        2.5.1 弹性系数模型
        2.5.2 投入产出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电侧资源规划节能机制设计模型
    3.1 发电装机节能置换机制设计模型
        3.1.1 高耗能火电关停判断模型
        3.1.2 发电装机置换决策模型
        3.1.3 发电装机置换节能分析模型
        3.1.4 算例分析
    3.2 发电权交易机制设计模型
        3.2.1 发电权交易模型
        3.2.2 发电权交易利润分配模型
        3.2.3 算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需求侧资源规划节能机制设计模型
    4.1 我国节电潜力分析
        4.1.1 行业节电潜力分析
        4.1.2 主要用电设备节电潜力分析
    4.2 工业用户参与下节能机制设计模型
        4.2.1 工业用户参与节能的技术措施
        4.2.2 变压器设备选型节能优化模型
        4.2.3 算例分析
    4.3 商业用户参与下节能机制设计模型
        4.3.1 商业用户参与节能的技术措施
        4.3.2 分时电价下蓄能设备决策优化模型
        4.3.3 分时电价下空调选型决策模型
        4.3.4 算例分析
    4.4 电力企业参与下节能机制设计模型
        4.4.1 电力企业参与节能的技术措施
        4.4.2 电能输送成本-效率分析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能服务公司参与节能规划机制研究
    5.1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5.1.1 外部因素
        5.1.2 内部因素
    5.2 节能服务公司的市场运作
        5.2.1 市场定位
        5.2.2 客户选择
        5.2.3 节能服务公司服务类型
        5.2.4 节能服务公司运作模式
        5.2.5 节能服务公司运作手段
        5.2.6 能耗监测
    5.3 能量利用水平评价指标
        5.3.1 能耗量指标
        5.3.2 效率指标
        5.3.3 节能效果指标
    5.4 节能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5.4.1 节能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内容
        5.4.2 节能技术经济分析可比条件
        5.4.3 节能技术方案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5.4.4 节能投资标准计算
    5.5 节能量计算
        5.5.1 节能量确定原则
        5.5.2 节能量计算方法
        5.5.3 单个产品(工序)节能量计算方法
        5.5.4 项目节能量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节能机制政策环境
    6.1 政府为主导的电力节能组织结构设计
    6.2 电力节能法律环境
        6.2.1 颁布节能法律法规
        6.2.2 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办法
        6.2.3 法律环境完善方向
    6.3 电力节能市场机制环境
        6.3.1 电价政策
        6.3.2 财税政策
    6.4 电力节能政策保障手段
        6.4.1 引导手段
        6.4.2 运作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多数尚有节电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D]. 霍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用户行为的电力需求侧响应[D]. 吴皖莉.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7)
  • [3]水冷风机冷却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D]. 唐聪. 西华大学, 2020(01)
  • [4]《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D]. 付洪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5]江山化工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 马于凯. 湖南大学, 2017(07)
  • [6]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能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易弢. 福州大学, 2016(05)
  • [7]动态负荷模拟加载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博.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1)
  • [8]钢铁联合企业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 马光宇. 东北大学, 2014(03)
  • [9]冶金工业企业综合节电技术潜力分析和对策[A]. 何培育,阎波,史君杰. 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论文集, 2013
  • [10]电力综合资源规划中节能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 董力通.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大多数具有节能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