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一、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钶[1](2019)在《我国传染病应对制度问题及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染病自古以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2003年“非典”疫情(SARS)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非典”过后,国家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逐步建立了传染病防控体系,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迅速得到加强。随着环境变化和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传染病流行的新态势,一方面国际上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发传染病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原本已经消灭或消除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传染病应对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我国虽然构建了以《传染病防治法》为基本法的传染病应对法律制度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如传染病防治机构行政主体资格不明确、专业技术与执法分离、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落实缺乏法律有力保障、多部门管理传染病协调机制不畅、个人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在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落实中,也面临着执行效能与权益保障如何平衡、补偿机制如何建立和完善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现行传染病应对制度现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传染病应对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完善建议。本文共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传染病应对中的多元防控主体及存在的问题。本章对传染病的内涵与应对主体的选择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我国传染病应对的各类主体,最后提出了目前我国传染病应对主体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传染病应对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比较了我国和域外传染病的分类管理机制;第二部分描述了我国传染病疫情发现及报告机制;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传染病疫情发生后的多元应对机制;第四部分对比介绍了域外传染病的应对机制,第五部分就我国传染病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章,传染病应对中公民权益保障及存在的问题。在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落实中,对传染病病人及相关人员的权益保障一直没有被重视,如何兼顾传染病防控措施执行效能与权益保障一直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个难题。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和劳动权容易受到传染病控制措施的直接影响,如何平衡传染病患者隐私权及相关人知情权也存在问题。传染病补偿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又往往直接影响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而影响传染病的发生。本章重点就传染病应对中的权益保障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第四章,完善我国传染病应对制度的建议与设想。本章针对前三章提出的问题从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设想,分别是:1、完善传染病应对顶层设计2、完善相关法律责任及应对机制3、完善传染病应对中公民的权益保障和补偿机制。

王瑜亮[2](2017)在《2013-2014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无锡市惠山区2013-2014年度各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现状,对两年内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控制对策与建议,为提高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的防控能力,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提供科学建议。方法:(1)选择无锡市惠山区全部14家公立医疗机构作为监测对象,其中包括二级医疗机构3家,一级医疗机构11家;(2)对14家医疗机构的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液、医护人员手、环境物体表面、紫外线杀菌灯、医疗器材、消毒后内镜、医院污水等项目进行随机抽样和检测。(3)收集有关资料,分别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分析,在不同医疗机构级别、不同样品等级、不同样品类别分析消毒质量效果。结果:(1)2013-2014年度共监测样品827份,总体合格率92.02%,两年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x2=0.0009,P=0.975)。其中室内空气(85.53%)、使用中消毒液(57.14%)、消毒后内镜(74.36%)低于两年总体平均水平(92.02%);(2)二级医疗机构与一级医疗机构间消毒质量存在差异(x2=19.68,P<0.0001);(3)消毒类样品与灭菌类样品之间存在差异(x2=19.06,P<0.0001);II、II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低于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结论:通过2013、2014两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14家(34家次)的消毒质量调查结果表明:室内空气不合格,使用中消毒液浓度不达标,内镜消毒质量不合格是构成不合格样品的主要因素。同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样品合格率之间有差异。根据现场调查,惠山区距无锡市城区较远,当地3家二级医疗机构为惠山区居民就医主要医疗机构,门诊量远超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院内消毒工作跟不上高强度的医疗需求;根据国家标准,医疗机构灭菌类与消毒类样品间存在差异,灭菌类样品如手术包、缝合包等均由区内某二级医疗机构统一消毒后配送至一级机构,消毒类样品由各医疗机构自行负责,一旦灭菌类样品不达标即发放至各医疗机构,易产生大面积的院内感染事故;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II、II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低于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的情况。对以上问题各医疗机构必须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规与标准,进一步完善消毒措施,加强自主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控制医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惠山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合理分配初级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消除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

何涛[3](2017)在《住宅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品住宅开发建设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有关住宅开发项目质量缺陷引起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提高住宅开发项目质量十分重要。论文从住宅开发商角度,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将住宅开发质量管理的内容分为工程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两个部分,其中住宅开发工程质量管理细分为设计、招标采购、施工验收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住宅开发服务质量管理细分为企业文化构建、交付维保阶段的质量管理,并提出了各部分质量管理的工作要点。论文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五矿南京JXT项目一期和二期开发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中,获得了项目二期工程质量与服务质量均显着提高的成果,并形成了各阶段的质量管理经验文档。

孙文[4](2014)在《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系统分析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类社会最初出于本能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和行动,可以说就是人类最早的食品安全政策及其执行。从被动的保障到主动保障,从零期的措施到系统的措施,从宗教化的禁忌到科学的制度体系,正是人类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发展历史背景。在本文中,政策执行力被定义为政策结构与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反映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效果与预期的契合程度。社会转型期本身所固有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为食品安全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提供了更有针对性和限制性的平台,使得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更加的集中和聚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食品安全,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始终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症结以及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案各不相同。这种以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变化与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了食品安全的历史性。宗教的教规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比较系统的一种社会政策,其中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则构成了人类早期社会的食品安全政策。人们对于宗教教规的遵守即是政策的执行。农耕时代食品安全及其保障具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以律法为主要形成的食品安全政策与其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是相吻合的,相应的政策执行也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得到有效的落实。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给食品及食品安全带来的重大影响,在促进了食品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加工和使用食品的手段、延长了食物的供应链的同时,也为食品的制假提供了新的可能,带来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的历史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执行力的限度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客观事实。任何超现实阶段的政策要求和期望都无法真正推动食品安全状况的有效转变。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需要的是客观清醒的认识和脚踏实地的努力。食品安全及其政策执行力始终是一个历史进程的动态存在,其最终的走向和结果取决于历史发展的本身。体制是政策执行力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的诸多因素,如监管模式、部门职能设置、行政资源配置等都直接决定了政策执行力的实现。通过监管体制的相似性分析以及对行政职能、执法能级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监管体制对于政策执行力具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取决于体制层面下的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体制本身对于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是有限的,或者说不同体制对于政策执行力影响的差异性并不大。制度是政策执行力的逻辑载体。政策执行力逻辑的体现,主要取决于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制度与执行力的关系就是结构与过程的关系。食品安全制度为食品安全政策执行提供运作平台,同时制度的逻辑影响并决定着执行的逻辑。在制度中保持正确的逻辑关系,不仅可以为政策执行力提供良好的运作平台,而且也可以有效降低政策执行的阻滞成本。政策执行力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的物质条件。这些是执行与结果的直接桥梁,也是影响政策执行力的直接因素,包括成本投入、监管偏好和执行手段方法等。它们是影响政策执行力兑现的“最后一公里”因素。如果缺少这些“最后一公里”因素,政策执行力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和规划中,而无法取得政策的任何实践效果与期望。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问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并保持持续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历史发展和社会治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导相关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时要把客体导向原则引入政策制度与执行之中,充分体现以权力分享为特征的现代治理理论对于食品安全政策及其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给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更多的利益表达、权益维护、发展选择等方面的主导权。重塑社会道德体制(包括市场诚信体系)、建议统一并且平衡的法制环境以及渐进式的行政体制调整,将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李程跃[5](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徐鹏[6](2007)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极大地考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弊端;促使全社会关注疾病预防控制,意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本研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该目标和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实施者三方通力合作,进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战略研究:(1)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界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与任务;(2)理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管理体制;(3)围绕职能和项目,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所必需的人力、经费与装备标准等资源。如何把已有的经费、人力及仪器设备合理地分配到疾控机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如何在机构、科室以及具体工作中把公共职能贯彻执行?这些都需要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标准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从机构、科室和项目工作三个层次上来对疾控机构进行管理,指导人力、经费以及仪器设备等资源合理分配,使工作项目能够具体落实,从而实现疾控机构公共职能的落实。(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目前,在工作实践和研究中,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和管理:如缺乏在“三级预防”理念指导下完善的工作目标、明确的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落实标准、科学的技术流程和工作步骤、规范的技术文书,也缺乏系统的工作数量、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标准、合理的工作配置标准(如人员、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标准配置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1)缺少权威性的指挥协调机构,各相关部门及其职能不明确。没有一个有效的指挥协调体系,在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出现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资源分散浪费,不能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延误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机,导致事态扩大。(2)工作步骤和流程不明确,造成各步骤的随意性,工作信息流动不畅。例如,信息来源于多个部门和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与共享机制,不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不能形成信息平台,没有形成信息共享,不能全面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无法为处置决策服务。(3)应急处置人力队伍、工作经费、设备和技术物资储备等资源不能满足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工作环境与条件落后,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检验检测设备、交通通讯、防护装备、物资储备等不足;对新发、罕见疾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鉴别、现场处理和救治技术的研究都比较薄弱。(4)缺乏一整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数量、质量和绩效指标体系。长久以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考核使用单指标评估和模糊定性的评价,缺乏系统的较精确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体系;缺乏对总体结果的监控指标,也缺乏对每一工作步骤和业务流程的评价标准。(5)针对类似“非典”此类的新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的传染病,需要有新的应对措施,还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某些规定比较原则,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在“非典”预防和控制工作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亟需强化相关法律制度。以上都迫切需要深入的系统的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遵循“三级预防”原则,运用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研制工作规范的框架要素;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各框架要素具体内容的完善和论证;使用“标杆管理”理念进行完成规范的人力、工作经费与仪器设备需求研究;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进行“现实”与规范“理想”间的差距比较;运用聚类分析、相关和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工作规范的效果。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机构意向调查和机构基本情况调查、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头脑风暴法、以及规范机构模拟运作等。样本机构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陕西和甘肃在内的10个省;在每个样本省内抽取9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抽取的样本市内抽取1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该抽样原则,共抽取并调查了16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中83个地(市)级机构,85个县级机构)。收集并分析5个市级、6个县级机构从2005年7月—12月的规范模拟运作资料信息,以此作为工作规范的完善以及测算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依掘。三、主要研究结果(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1、工作规范研制原则(1)合法的原则(2)职责任务一致的原则(3)强化流程管理和注重实证的原则(4)现实与发展兼顾的原则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研制的框架及界定(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概述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规范概述作为整个规范的前言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简要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类;简要阐述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目的与意义,形成工作的总体目标;依据工作经验和理论结晶,围绕总体目标(目的),描述必须完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项目;按“三级预防”原则的逻辑操作顺序,形成总体上的工作任务流程图。(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规范分述部分工作规范分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工作项目,分别针对各工作任务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流程和步骤、技术文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工作数量和频率、工作考核指标7个框架要素的具体内容展开阐述。(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论证对研制出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7个框架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进行了全国10省83个市级和85个县级机构的机构意向论证。论证结果为:10省16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工作内容的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8.9%,对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的认同率为97.8%,对规范的关键质量控制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7.9%,对规范的工作量与频率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6.5%,对规范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6.7%。工作规范的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7.4%,7个框架要素中最高的为工作内容和方法,认可程度达98.9%,最低的为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也达到96.5%;同时,通过对不同框架要素的分工作项目、分级别和分省别分别进行认可程度分析,发现:不管机构的级别如何,以及机构所在省份如何,样本机构对规范7大要素内容是高度认可的。说明,经过14轮论证和完善的工作规范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也表明课题组这一套研制规范的思路、方法和框架要素是科学和可行的。(三)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的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质量均没有达到工作规范的理想要求:最高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达到了81.3%;最低的为“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为62.4%。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亦未完全落实:完成最好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完成了77.8%,最低的为“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完成了56.1%。经统计分析,地市级和县级机构没有显着性差异。分析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实与规范之间差距的原因发现,前三位制约因素归结为:一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工作经费不到位,二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人力资源缺乏,三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到位。其他的如与规范工作内容相配套的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的不明确、部门协调乏力等也是工作规范现实开展的制约因素。(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1、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研究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得到了10省83个市级和85个县级机构的一致高度认可,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5.2%与94.1%。具体内容见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部分。2、人力需求研究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2036.0人,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人力投入为942.3人,两者比较有一定差距,表明:现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人力不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回顾性调查结果,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实际人力为7345.9人,而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人力需要60479.2人。比较可知:实际投入人力和理想投入人力之间的差距较大。3、工作经费需求研究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9430.5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投入为7188.3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投入为25503.1万元,全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15869.8万元,而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投入为30955.6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投入为126409.7万元。无论地级机构还是县级机构在经费的实际投入经费都与理想投入有差距。4、仪器设备需求研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地(市)级机构需要配置的常用的仪器设备有46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48种。目前我国地(市)级机构已经配备的常用的各类仪器设备7521件,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配置152423件,需要增加1926.6%。目前地(市)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9547.2万元,但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购置经费42874.2万元,在现有基础上需要增加349.1%。目前地(市)级机构实际每年平均专项经费为8788.2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32776.0万元,经费缺口为23987.8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273.0%。目前我国县级机构已经配备各类仪器设备66864件,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463729件,需要增加593.5%。目前县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60280.3万元,但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327857.7万元,需要增加443.9%。目前县级机构每年平均专项经费投入24212.8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65571.5万元,经费缺口为41358.7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170.8%。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各工作项目均涉及到多个相关职责单位或机构,包括: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城镇社区和街道居委会、农村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各级各类学校、各类媒体、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同一机构的落实程度各工作项目之间差异不大,不同机构之间差异明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80%~90%之间,卫生行政部门在70%~8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落实程度在60%~80%之间,其他如乡镇、街道预防保健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60%~70%之间。因而,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加大所有相关部门职责与任务的落实力度。(五)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研究此次研制的工作规范与2001年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相比,在整体上更具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内容上更加详尽。新增加工作内容7项,分别为:培训健康教育队伍、开展日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监测与预警、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控制效果评估、工作督导。针对新增加的7项工作内容,增加84个框架要素内容。细化工作内容7项;针对细化的7项工作内容,保留了4个框架要素,完善了56个框架内容。新研制规范共有定量性指标36个,比原有规范新增加27个,保留原规范的工作考核指标5个,废除3个。从样本机构的意向调查结果来看,规范中有关各工作项目过程质量指标及要求能够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质量(93.6%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量和工作频率要求能够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目标(94.3%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考核及其标准要求能够全面把握和评估其工作绩效(94.4%机构认同)。通过定量数据的分析,发现: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工作督导完成程度3个指标与规范执行程度均呈正相关。比较各组情况,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03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10倍;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05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05倍;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工作督导完成程度度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11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工作督导完成程度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09倍。其他指标之间的统计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表明:本次规范研究能够得到落实的话,对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四、研究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将三级预防、业务流程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标杆管理法、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综合运用于研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规范,经论证和模拟检验,本规范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广泛认可和接受。因此,本研究可为其他项目的工作规范的研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板、思路和框架要素。2、研制的一整套系统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详尽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符合逻辑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研制,一整套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及要求,一整套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工作数量和频率,一整套指导工作实践的技术文书,以及一整套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项目管理提供了依据。3、遵循“结构—过程—结果”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线性回归、聚类分析方法,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研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水平与工作规范化程度的回归模型,明确了投入的人、财、物水平直接制约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投入水平越高,规范化程度也越高。4、创建了工作规范化程度与工作效果回归模型,明确了工作规范化程度与工作效果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借鉴相对危险度的分析思路,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化程度与社会职责(以及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对工作效果作用的定量模型,论证了工作规范化和社会职责(以及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对工作效果有协同作用。5、运用期望值法和标杆法,通过机构调查和机构模拟运作获得必要的数据,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人力需求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为测算全国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配置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经费投入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为测算全国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投入标准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并测算出了仪器设备的配置标准。

王颖[7](2006)在《我国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2002年底,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侵袭我国,波及我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6个县(区),累计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难,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使得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黎民百姓开始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并意识到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疾病防制体系的薄弱环节。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该目标和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专家和政策实施者三方的达成一致,进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战略研究,首先以公共产品为导向,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详细界定了国家、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的职责与任务;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理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行管理体制,提出组建疾病控制管理局的建议;最后,围绕已界定的公共职能和项目,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必需的人力配置、经费配置与机构建设规模和装备标准。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机构的功能定位得到了明确,组织机构建设已完成,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所需要的人力和经费配置,以及基本建设和工作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如何把已明确的财力、人力及仪器设备合理地分配到机构各项具体防制工作如血吸虫病防制、艾滋病防制等中?如何在疾病控制机构、科室以及具体工作三个环节中把机构公共职能贯彻到底,真正实现已明确的我国疾病控制机构功能定位?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从机构、科室和项目工作三个层次上来对疾病控制机构进行管理和资源配置,指导疾病防制资源包括人力、经费以及仪器设备等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一防制项目工作都能具体落实,继而实现我国疾病控制机构公共职能的切实落实。(二)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受血吸虫病威胁人口高达541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由于洪水的影响,钉螺扩散,加上防治工作跟不上,全国血吸虫病病人数居高不下,已达标地区疫情回升,部分地区甚至有向城市蔓延之势。2003年,我国急性感染病人报告数1114例,较2002年同期上升22%,近5年来,全国钉螺面积也呈持续上升态势,2003年钉螺面积较2002年增加了2.68亿平方米,全国20个纵向监测点中,17个点内发现感染性钉螺,并扩散至人群聚集的垸内区,加大了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血吸虫病的回潮与我国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日渐强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其对健康的迫切要求极不相称,急需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减少血吸虫病的威胁,血吸虫病防制工作仍然而且必然成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研究从项目规范研究入手,选择我国现行疾病防制工作重点之一——血吸虫病防制作为具体研究目标,研制出规范研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提供一整套模版和框架要素,指导除血吸虫病防制以外其他项目规范的撰写;从既从事项目技术操作,又兼有部分技术管理工作的中间两级机构——地、县级入手,在地、县级机构项目规范研制的基础上,向上进而推论到具有管理职能的省级和国家级机构,向下推论到单纯从事项目操作工作的基层机构,包括社区和乡镇机构,起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遵循“三级预防”原则,运用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进行规范框架要素的研制: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各框架要素具体内容的完善和论证;使用“标杆管理”理念和“动作时间测定法”进行完成规范的人力、工作经费与仪器设备需求研究。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进行“现实”与规范“理想”间的差距比较。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机构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头脑风暴法,以及规范机构模拟运作等。在全国12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选取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6省作为调查样本省,共抽取并调查了35个市级29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机构调查样本;对102位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反复进行14轮540人次的咨询与论证以完善规范具体内容;系统收集了全国血吸虫病防制资料信息1987-2004年17年的数据信息以论证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与防制工作进展;收集并分析3个市级、2个县级机构自2005年7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的规范模拟运怍资料信息作为规范完善和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测算研究的依据。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区)数从1989年的378增加到2004年的434,新波及县(区)56个,每年以1.19%的平均速度递增;17年间,血吸虫病人总数、慢性病人数和晚期病人数分别以每年1.30%、1.31%和1.25%的增长速度增加,急性血吸虫病人的发病从未间断,每年均有新发比例发生:实有钉螺面积以年1.17%的平均速度增加,新查出钉螺面积从1987年的14714167千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9600000千平方米。严峻的疫情形势提示我国血吸虫病防制任务的艰巨。病人治疗比例从1987年83.8%下降到2001年的44.7%,家畜查病比例从1987年46.1%下降到2001年的38.4%,灭螺比例从1987年12.4%增加到1996年的27.1%,随后又下降到2004年的17.2%。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开展情况显示:随着病人总数、实有钉螺面积的不断增加,血吸虫病防制工作任务逐步加大,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开展的绝对量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开展相对工作量的下降说明我国防制工作加大的速度滞后于其面临任务的增加速度。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面临的严峻工作任务和巨大挑战,尤其是退行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目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时,对于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的重视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应成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疾病防制工作重点之一。(二)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研制1、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原则(1)合法原则(2)职责任务一致原则(3)强化流程管理重实证原则(4)现实与发展兼顾的原则研制原则的具体阐述详见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2、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框架及其界定(1)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概述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概述作为整个规范的前言部分,高度概括如下几点内容:①简单介绍血吸虫病及其危害;②介绍自建国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其面临的挑战;③简要阐述我国血吸虫病防制的目的与意义,形成血吸虫病防制的总体目标(或目的);④描述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或目的),必须完成的防制项目;⑤依据工作经验和理论结晶,围绕总体目标(目的),将必须完成的血吸虫病防制项目,按三级预防的逻辑先后顺序形成总体上的防制流程图。概述具体内容详见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2)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分述规范分述则是对血吸虫病不同防制项目如钉螺控制,分别进行工作任务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流程和步骤、技术文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工作数量和频率、工作考核指标7个框架要素的具体内容展开阐述。7个框架要素的具体内容详见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三)血吸虫病防制规范详见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经机构意向调查,该规范得到了6省35个市级和29个县级血吸虫病专业防制机构的一致高度认可,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6.9%。(四)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血吸虫病防制机构,其规范质量要求的现实达成程度为69.9%,县级机构不同防制项目的质量完成程度高于市级机构,但即使县级机构,其质量达成程度也只达到了72.7%;工作数量和工作频率的总体完成程度为67.9%,不管血吸虫病防制机构的级别如何,其防制工作数量完成程度一致低下。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防制工作数量完成程度和工作质量达成程度均高于传播阻断和基本控制地区,但即使流行地区其最高的完成程度也没有超过75%。造成上述血吸虫病防制现实与规范之间差距的原因分析发现,不管是工作数量还是工作质量达成的制约因素均归结为:一是与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配套的工作经费不到位,二是与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配套的人力资源缺乏,三是与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配套的仪器设备配置的不到位。其他的如与规范工作内容相配套的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的不明确,协调乏力也成为了规范现实开展的制约因素。(五)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支持系统研究1、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研究详见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组织和制度保障部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得到了6省35个市级和29个县级血吸虫病专业防制机构的一致高度认可,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7.1%、98.9%。2、人力需求研究全国市级机构现有人力238人,模拟运作测算人力需求356人,人力配置缺口49.6%,理想配置人力需求408人,人力配置缺口71.4%;全国县级机构现有人力1245人,模拟运作测算人力需求1837人,人力配置缺口47.9%,理想配置人力需求2032人,人力配置缺口64.6%。根据2005年血吸虫病防制人员人均年收入调查水平,测算得出全国血吸虫病防制年人员配置经费4360.6万元,模拟运作测算标准6450.0万元,经费配置缺口47.9%,理想人力配置经费7176.5万元,经费配置缺口64.6%。3、工作经费需求研究以2005年现有从事血吸虫病防制机构年工作经费投入为基准,得出:全国市级机构现有工作经费730.9万元,模拟运作测算工作经费需求910.9万元,配置缺口24.6%,理想配置工作经费需求1175.0万元,配置缺口60.8%;全国县级机构现有工作经费4447.6万元,模拟运作测算工作经费需求5880.1万元,配置缺口32.2%,理想配置工作经费需求1338.1万元,配置缺口54.2%。4、仪器设备需求研究市级血吸虫病防制机构需要配置便携式计算机、水质检测仪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显微照相机等在内的40种仪器设备;县级需要配置便携式计算机、家畜粪检设备(套)、小型监测船等在内的38种仪器设备。全国市级机构现有配置680台,理想标准仪器设备需要1700台,配置数量缺口147.5%,模拟运作测算配置需要1190台,缺口75.0%;县级机构现有配置3556台,理想标准仪器设备需要10668台,配置数量缺口209.6%,模拟运作测算配置需要6604台,缺口85.7%。全国市级机构现有购置经费1064.2万元,年折旧费132.6万元,标准配置购置经费2849.2万元,年追加投入经费(即年折旧经费)353.6万元,经费缺口167.6%,模拟运作配置经费2097.8万元,模拟运作测年追加投入251.6万元,经费缺口比例96.3%;全国县级机构现有购置经费4648.2万元,年折旧费584.2万元,标准配置购置经费20777.2万元,年追加投入经费(即年折旧经费)2514.6万元,经费缺口345.1%,模拟运作配置经费14757.4万元,模拟运作测年追加投入1727.2万元,经费缺口比例215.0%。5、血吸虫病防制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血吸虫病防制的社会职责部门涉及到14个相关职责单位或机构,具体为: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城镇社区街道委员会、农村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大众媒体、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各级农业部门、各级林业部门、各级水利部门、血防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各级统计部门、各级卫生统计信息负责部门、各级畜牧部门。各防制项目均不是由哪个机构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一个或以上主要职责单位和至少一个协调配合单位来共同完成的,不同防制项目其主要职责承担单位也是不固定的。不同防制项目的社会职责部门及其分工见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现实中,血吸虫病防制所有社会相关职责部门的平均职责落实程度为70.9%,落实程度最高的是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7.9%),其次为各血防工程建设施工单位(70.3%),第三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而最低的是各级各类大众媒体对于健康教育的宣传职责,仅为59.2%。因而,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加大所有相关部门职责与任务的落实力度,尤其是除血吸虫病防制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相关部门或机构。(六)规范预期效果分析研究新研制规范都比2001年版规范在整体上更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内容更加详尽,在新研制规范23项防制项目299个框架要素中,保留完善12个,细化补充完善48个,新增213个,仅工作考核指标一项,新研制比原有规范新增加了67个;从专业防制人员的意向来看,规范中有关各防制项目过程质量指标及要求足以能够把握血防工作的质量(95.4%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量和工作频率的要求是能够实现血防工作目标的(93.2%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考核及其标准要求能够全面把握和评估其工作绩效(93.5%机构认同);样本机构对于各防制项目实现其工作目标的认可程度从100%(个人防护与晚期病人治疗与管理)到90.3%(其他传染源监测)不等,均达到了90%以上;92.2%的机构认为新研制出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是能够实现其总体目标的;从血防专业防制人员的角度来看,已研制血防规范比现有机构实际操作更为规范(95.0%机构认同),在满足人财物需求的前提下,规范是可以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82.7%的规范内容可施行),并可有效改进机构工作(97.5%机构认同),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不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基本控制地区还是流行地区,随着机构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完成程度的增加,机构所在地区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相关系数=-0.319)。因而可见,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对于提高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是有效的,对于改善机构辖区内人群健康状况是有效的。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提供的“结构-过程-结果”子模,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完成规范研制框架要素的界定,并对此进行了专家论证,为其他防制项目规范的撰写提供了模板和框架。2、研制出一整套系统指导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的技术规范,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详尽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符合逻辑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研制,一整套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及其要求,一整套完成血吸虫病防制工作任务所必须工作数量和频率,一整套指导防制实践的技术文书,以及一整套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进行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的项目管理提供了依据。3、规范的研制对102位专家进行反复14轮540人次的咨询与论证,对35个市级29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意向调查,以及对3个市级、2个县级机构进行从2005年7月到2005年12月为期6个月的规范模拟运作,进行规范的不断完善。规范研制使用了“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的方法,确保了规范研制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对于规范预期效果的评估分析以确保规范的有效性,为进行其他防制项目规范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和技术路线。4、从理想配置和现有配置最高标准两个层次出发,运用“标杆管理”理念和“动作时间测定”法进行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需求研究,研制出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需求的技术路线、测算步骤以及测算公式,并进行具体机构的模拟测算验证,同时测算出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市级和县级机构完成规范所需要的人力、工作经费以及仪器设备,为进行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的项目管理、零基预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5、研制出规范施行所需要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及社会参与部门及其主要职责与基本任务,为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上、制度上和沟通协调上的条件;现实中规范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完成程度以及主要职责任务的落实程度的分析,明确了现实与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为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实施明确了目标差距,有助于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全面落实。

杜兰英[8](2003)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服务组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面对入世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已是我国医疗服务组织不断增强患者满意,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服务组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因此,系统研究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构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及体系模式,探索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的对策,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指南提出,对基于人群健康的医学质量指标及评价体系应进行研究,并作为重大课题给予资助。而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是上述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论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质量管理理论、经济学相关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社会伦理学理论及行为科学理论,在明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前提下,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首先,本文在对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提出了医疗服务质量目标的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医技水平等; 其次,通过对服务质量特性及质量环的分析,明确了医疗服务的质量特性及质量环,总结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质量控制原理、顾客满意原理、效益原理和激励原理; 第三,在解析现代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及医疗服务的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特点及模式。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组织应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第四,在提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框架,建立了顾客价值评价、效益价值评价、运作过程价值评价及学习成长价值评价模型; 第五,根据本论文上述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医疗服务质量优化的五大对策:树立顾客满意经营理念、实施有效质量策划、再造医疗服务流程、建立医疗服务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以柳州市中医院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其所建立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行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医疗服务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可借鉴的若干经验;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郝模[9](2003)在《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村卫生工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57.6%的与卫生有关领导坚持:“与城市相比,农村卫生对全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比较城镇,农村卫生虽然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但在过去的20多年来,政策变化更多、动荡更大、问题更多、发展也更缓慢,总体滞后于社会发展。农村既存在着与城镇卫生相似的问题,如医疗费用负担、药品市场混乱、医德医风滑坡、态度质量不佳、管理低效、人浮于事、补偿机制扭曲等。也存在特有的问题,如三级卫生组织协调关系名存实亡,无序竞争,生存困境,逐级管理机制消亡,村乡两级医疗市场混乱等,这些问题在乡村两级更为明显。 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卫生工作者将在恶性循环中挣扎盲动,“预防为主”方针就难以落实到实处,“向农村、基层和防保倾斜”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也将因为防保功能无法落实而流于形式,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本次研究旨在针对农村卫生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研究和论证农村卫生发展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针对根源的对策思路和方案,推荐农村卫生的适宜发展途径。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批准号:79925002)、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批准号:K00-10-18)等连续资助。 二、材料与方法 研究设计在总体上力求体现“两个前提”、“四个结合”和“六个基础”。即研究以“提供解决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政策建议”和“填补关键问题政策研究中的空白和缺陷”为前提;以“科研与国情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与决策结合”为原则;体现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为研究提供系统的思路,选用“多维度组合评价法”指导横向调研内容的勾划思路。同时,针对研究中所得的主要思路和观点,进行“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本次研究的样本地区确定在中等及较发达地区,因为(1)中等及较发达地区在我国更具代表性,按县计约占80%左右;(2)中等及较发达地区意味着欠发达地区不久的将来,本课题分析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欠发达地区一般滞后中等及较发达地区5年;(3)在中等及较发达地区可行的政策思路和技术,一般在发达地区可行性极大。主要样本选取方法主要为最大差异抽样法和普查两种,遵循可行性和对照原则。 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卫生服务调查和意向调查等. 系统调研了华东3省12县、49乡镇、1 74村的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卫技人员,以及9781户农户。经检验,数据质量与代表性良好。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 1、关键问题确认 运用文献归纳荟萃分析的方法和卫生服务组织方、提供方和需方的意向调查,确定了我国农村卫生发展面临众多问题的优先顺序。 其中位列首位的关键问题是“预防保健职能难以切实落实到位或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有收益轻少收益”。 2、关键问题的表现和严重程度 定量论证表明,社会观念上已形成明显的“重医轻防”迹象,例如,县医院从人员流动中总体是呈现吸引人才,其调入调出人员的综合素质比为1.肠,而防疫站从流动中丧失人才,其调入调出人员的综合素质比为一1.25. 在县级防疫站,主要表现为“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多收益轻少收益”,“.6%卫技人员认为该现象已成趋势。”.1%人员认为“科室和项目收益越高,人力配置越好”,科室收入与人力素质的偏相关系数高达0.4991。同时,科室收益越高,卫技人员稳定性越好,收益为高、中、低的科室,人员净流入率分别为巧.6%、一5.5%和一7.8%。有理由认为县级防疫站为了自身的收益,在放松对全县的防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职能. 在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有收益轻少收益”等现象均存在且尤为突出.一是在乡镇卫生院日常经营活动中,“重医轻防”、“以医养防”并存。72.1%的各方人员认为是重医轻防是乡镇卫生院的普遍行为,乡镇卫生院在人力和财力配置上,倾向于医疗科室而忽视防保科室,防保人力素质约相当于医疗人员的79.6%水平;医疗和防保支出的增长呈现明显“剪刀差”,也即随着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的增长,防保工作的地位在逐步下降.但是不能否认以医养防依旧存在,生存活力越高的乡镇卫生院,防保投入量越多,防保开展能力也越强。平均每人力素质单位的医疗与防保的收益比为1.53,该比例越大,忽视防保的经济动力也越大。二是在防保业务开展中,“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和重有收益轻少收益’,的现象同时并存。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在安排工作时,其工作时间比重和该工作的经济收益比重完全一致。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和指导职能逐步丧失,乡镇卫生院从流动中也是丧失人才,调入调出人员的素质比为一1.11。 在?

刘桂云,陆志明,田亚春[10](2001)在《运用质量控制手段 规范卫生防病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传染病应对制度问题及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染病应对中的多元防控主体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染病的内涵与应对主体的选择
        (一)传染病的内涵与特点
        (二)传染病的有效应对需要多元主体
        (三)域外传染病主要应对主体
    二、我国传染病应对的多元防控主体体系
        (一)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
        (二)卫生防疫站
        (三)卫生监督机构
        (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出入境检疫机构
        (六)公民与社会团体
    三、传染病应对多元防控主体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主体与技术主体相分离
        (二)多部门执法体制存在问题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不明确
        (四)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五)公民与社会团体的参与和责任机制均不完善
第二章 传染病应对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染病的分类管理机制
        (一)域外分类管理机制
        (二)我国的分类管理机制
    二、传染病疫情发现与报告机制
        (一)医疗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报告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动搜索
        (三)其他主体主动报告
        (四)舆情监测及政府热线信息反馈
    三、传染病疫情发生后的多元应对机制
        (一)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应对措施
        (二)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的处置
        (三)散发病例的调查处置
        (四)传染病健康教育与健康宣传
        (五)传染病风险评估
        (六)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四、域外传染病应对机制
        (一)美国的传染病应对机制
        (二)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传染病应对机制
        (三)日本、韩国的传染病应对机制
        (四)港澳台地区应对机制
    五、我国传染病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新发传染病或新输入国内传染病发生时应对缺乏法律依据
        (二)乙丙类传染病控制措施无法保障有效落实
        (三)传染病未落实分类管理
第三章 传染病应对中公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传染病应对过程中公民权益保障不足
        (一)隔离措施欠缺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
        (二)传染病控制措施直接影响公民财产权益
        (三)传染病患者隐私权及相关人知情权间的平衡不够
        (四)传染病患者劳动权保障不充分
    二、传染病应对中的补偿机制
        (一)传染病防控补偿机制不完善
        (二)重症传染病病例医疗费用的补偿机制
        (三)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机制
第四章 完善我国传染病应对制度的建议与设想
    一、完善传染病应对防控主体的顶层设计
        (一)开展传染病防控机构改革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责任
        (三)完善部门和区域间传染病防控的协作机制
    二、完善传染病相关立法及应对机制
        (一)完善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
        (二)完善传染病分类管理机制
        (三)加强传染病疫情的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
    三、完善传染病应对中的公民权利保障和补偿机制
        (一)完善传染病控制中的公民权利保障
        (二)完善传染病控制中的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2013-2014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调查
    3.2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工作人员及部门不符合规定
    4.2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水平不高
    4.3 内镜消毒质量存在问题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5.1 医疗机构需加强消毒质量院内建设,监管机构需加大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能力
    5.2 扩大消毒质量监测范围,设立一体化内镜洗消中心
    5.3 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医疗机构职业卫生体系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MPH专业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注1
致谢

(3)住宅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1.3 工程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开发商角度的质量管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质量与质量管理
        2.1.1 质量的概念
        2.1.2 质量管理的内容
    2.2 全面质量管理
        2.2.1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2.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2.2.4 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工具
        2.2.5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2.2.6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2.3 开发商的工程质量管理
        2.3.1 工程质量的概念
        2.3.2 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
        2.3.3 工程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2.3.4 开发商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2.4 开发商的服务质量管理
        2.4.1 对其他行业经验的借鉴
        2.4.2 企业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
        2.4.3 开发商服务质量管理的内容
    2.5 住宅开发项目的特点与开发流程
    2.6 住宅开发项目的质量目标与管理
        2.6.1 住宅开发项目的质量目标
        2.6.2 住宅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
        2.6.3 住宅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
    2.7 JXT项目与质量管理情况
        2.7.1 公司介绍
        2.7.2 JXT项目概况
        2.7.3 JXT项目质量管理情况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宅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案例分析
    3.1 设计质量管理
        3.1.1 设计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3.1.2 JXT项目设计管理概况
        3.1.3 JXT项目设计重点问题分析与解决
        3.1.4 JXT项目设计质量管理小结
    3.2 招标采购质量管理
        3.2.1 招标采购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3.2.2 JXT项目招标采购管理概况
        3.2.3 JXT项目招标采购重点问题分析与解决
        3.2.4 JXT项目招标采购质量管理小结
    3.3 施工与验收质量管理
        3.3.1 施工与验收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3.3.2 JXT项目施工与验收管理概况
        3.3.3 JXT项目施工与验收重点问题分析与解决
        3.3.4 JXT项目施工与验收质量管理小结
    3.4 企业文化的内部构建
        3.4.1 构建核心价值观
        3.4.2 改变员工行为
        3.4.3 住宅开发商企业文化影响链
    3.5 交付维保质量管理
        3.5.1 交付维保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3.5.2 JXT项目交付维保管理概况
        3.5.3 JXT项目交付维保重点问题分析与解决
        3.5.4 JXT项目交付维保质量管理小结
    3.6 JXT项目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
        3.6.1 JXT项目质量管理的经济效果
        3.6.2 JXT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效果分析
        3.6.3 JXT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效果分析
        3.6.4 JXT项目质量管理的不足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系统分析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主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主要核心概念
        1.3.1 食品安全
        1.3.2 政策执行力
        1.3.3 社会转型期
    1.4 相关支撑理论
        1.4.1 治理与善治:政策执行力理论新平台
        1.4.2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执行基础的管理主义
        1.4.3 新公共服务理论:基于执行宗旨的人本主义
    1.5 总体研究方案
        1.5.1 研究路径与方法
        1.5.2 论文的结构逻辑与框架
        1.5.3 可能的研究创新之处
2 基于政策执行力视角的食品安全保障历史进程
    2.1 宗教与食品安全保障
        2.1.1 《圣经》中的食品安全
        2.1.2 伊斯兰教与食品安全保障
        2.1.3 佛教与食品安全保障
        2.1.4 小结:三大宗教的食品安全保障比较
    2.2 农耕时代的食品安全保障
        2.2.1 官僚集团的食品安全保障
        2.2.2 中国历代有关食品安全保障的律法
        2.2.3 小结:农耕时代的食品安全保障特点
    2.3 工业革命与食品安全保障
        2.3.1 食品“黑暗期”与食品安全政策的形成及执行
        2.3.2 食品添加剂技术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2.3.3 小结:工业社会阶段的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特点和挑战
3 政策执行力的限度:食品安全政策及其执行的历史分析
    3.1 食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1.1 食品安全的历史性与发展阶段
        3.1.2 食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3.1.3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社会机理分析
    3.2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历史把握
        3.2.1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知”
        3.2.2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行”之一:必然性
        3.2.3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行”之二:复杂性
        3.2.4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行”之三:长期性
4 政策执行力的体制基础:监管体制对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分析
    4.1 转型中的多变:政府体制改革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1.1 政府体制的调整历程
        4.1.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变迁
    4.2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相似性分析
        4.2.1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类型分析
        4.2.2 食品安全监管的专业性
        4.2.3 监管模式的相似性
    4.3 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布中的行政幅度与行政能级
        4.3.1 行政幅度及其影响
        4.3.2 执法能级及其影响
    4.4 行政职能逆命题的分析:职能交叉产生的另一种解释
        4.4.1 逆命题的产生,职能对称分布下的政策执行不力现象
        4.4.2 逆命题的结构冲突
5 政策执行力的逻辑载体:制度设计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分析
    5.1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制度体系
        5.1.1 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
        5.1.2 食品安全的行政制度
        5.1.3 食品安全的技术制度
        5.1.4 食安全的企业制度
    5.2 政策执行力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理性分析
        5.2.1 制度与制度的理性选择空间
        5.2.2 关注细节的政策执行: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为例
        5.2.3 审查细则制度中政策执行力的理性空间及其分析
    5.3 影响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制度闭环分析
        5.3.1 制度闭环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5.3.2 职能闭环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5.3.3 部门间闭环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5.4 影响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制度利益博弈分析
        5.4.1 食品安全制度与社会利益平衡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5.4.2 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中的利益与利益主体
        5.4.3 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中的博弈平衡点分析
    5.5 基于政策执行力的制度抗干扰性分析
        5.5.1 制度的稳定性与抗干扰性
        5.5.2 突发事件与制度的突变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5.5.3 “小趋势”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6 政策执行力的兑现形式: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在操作层面的因素分析
    6.1 关于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成本分析
        6.1.1 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成本意识
        6.1.2 有关食品安全政策执行成本的研究
        6.1.3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执行成本的影响分析
    6.2 关于食品安全政策执行手段、方法和形式的分析
        6.2.1 食品安全监管的形式与方法
        6.2.2 监管效用的体现:饮用水区域性专项整治的成功案例
        6.2.3 监管手段过度使用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人参”理论的提出
    6.3 关于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监管偏好分析
        6.3.1 行政监管偏好及其种类
        6.3.2 “结果/过程”偏好的影响分析
        6.3.3 “制度/机制”偏好的影响分析
        6.3.4 “技术/创新”偏好的影响分析
7 基于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力提升对策探讨
    7.1 政策执行力的稳定与连续:原则、路径与模式
        7.1.1 调整原则:同样需要中国特色
        7.1.2 设计路径:改良后的“自上而下”
        7.1.3 模式的选择:无需回避的交叉
    7.2 政策执行力的客体导向: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包容性
        7.2.1 公共政策中的主体与客体
        7.2.2 客体导向的角色、定位与层次:食品安全政策关系的重构
        7.2.3 客体导向的价值取向
        7.2.4 客体导向的实现:多权力中心与协同进化
    7.3 转型社会条件下政策执行力的环境重塑:现实与愿景的统一
        7.3.1 调整与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问题
        7.3.2 突破与渐进:关于行政体制及政府职能的问题
        7.3.3 统一与平衡:法治环境的建立与完善问题
参考文献

(5)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6)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课题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组成
        (二)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三) 弥补国内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研究空白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提供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研究思路、框架与模版
        (三) 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项目管理提供可考核依据
    三、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一) 研制一整套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规范
        (二) 工作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支持系统研究
        1、与工作规范相配套的组织保障研究
        2、与工作规范相配套的制度保障研究
        3、完成工作规范的人力需要研究
        4、完成工作规范的仪器设备配置研究
        5、完成工作规范的工作经费研究
        6、完成工作规范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效果分析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总体指导原则
        (一) 疾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二)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的借鉴
        (四) 标杆管理思想
    二、指导性研究方法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三、具体研究方法
    四、调查样本的选取方法
    五、资料质量保证方法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论证和预调查
        (二) 培训调查人员,明确职责
        (三) 调查质量核查
    六、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七、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样本机构调查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四) 二次资料利用
        (五) 机构模拟运作
    八、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内涵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不同阶段
    第二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研制原则和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工作规范研制原则
        (三) 工作规范框架及其内涵
        二、工作任务、目标和工作内容的界定和论证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任务的框架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内容的论证
        三、工作流程和步骤的界定和论证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流程的概念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流程的论证
        四、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和论证
        (一) 研究和论证指标的方法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三)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研制
        (四)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论证
        五、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标准工作量和频率的研究和论证
        (一) 研究和论证标准工作量和频率的方法
        (二) 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例,确定标准工作量和频率
        (三) 工作量和频率指标的论证
        六、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文书及其样张设计
        (一) 技术文书的概念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为例列举技术文书
        (三) 第一类技术文书的样张设计
        七、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研制和论证
        (一) 研究和论证工作考核指标的方法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组建、培训、演练"为例
        (三) 工作考核关键指标体系的论证
        八、小结
    第三部分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分析
        (二)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现实与拟定规范间的差距分析
        (一) 工作质量完成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
        (二) 工作数量落实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
        三、实现工作规范目标的制约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 工作规范能否实现工作总体目标的意向调查
        (二) 实现工作规范的质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 实现工作规范的数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支持系统研究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工作规范组织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一) 组织保障的界定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组织保障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织保障的论证
        三、工作规范制度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一) 制度保障的界定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制度保障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制度保障的论证
        四、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人力需求研究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标杆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论证
        (四) 研究结果
        五、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工作经费需要研究
        (一) 工作内容和经费范围的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工作经费需求测算结果
        六、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仪器设备需要研究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研究结果
        (四) 小结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相关部门职责与基本任务
        (三) 社会相关部门及其应承担职责的论证
        (四) 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落实程度
    第五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效果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一) 在规范的逻辑性方面
        (二) 在工作内容的全面性方面
        (三) 在工作规范内容的详尽性方面
        (四) 工作考核指标的补充和完善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效果分析
        (一) 工作规范对工作质量的把握程度分析
        (二) 工作规范工作数量和频率对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
        (三) 工作规范考核指标对工作绩效的把握程度分析
        四、工作规范效果的定量数据分析
        (一) 工作规范效果定量分析指标的选择
        (二) 工作规范效果分析思路
        (三) 工作规范对工作效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 从支持条件综合分析看工作规范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五、小结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
        (二) 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四) 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研究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一) 方法的创新
        (二) 结果的创新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详述
        1.健康教育
        1.1 健康教育队伍培训
        1.1.1 目标
        1.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1.3 内容和方法
        1.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1.5 技术文书
        1.1.6 质量要求
        1.1.7 工作频率、数量
        1.1.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1.9 组织保障保障措施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活动
        1.2.1 目标
        1.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2.3 内容和方法
        1.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2.5 技术文书
        1.2.6 质量要求
        1.2.7 工作频率、数量
        1.2.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2.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1.3 督导与评估
        1.3.1 目标
        1.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3.3 内容和方法
        1.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3.5 技术文书
        1.3.6 质量要求
        1.3.7 工作频率、数量
        1.3.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3.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2.1 目标
        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2.3 内容与方法
        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2.5 技术文书
        2.6 质量要求
        2.7 工作频率、数量
        2.8 绩效评估
        2.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准备
        3.1 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3.1.1 目的
        3.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3.1.3 内容和方法
        3.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3.1.5 技术文书
        3.1.6 质量要求
        3.1.7 工作频率、数量
        3.1.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3.1.9 组织保障
        3.2 对辖区内应急物资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3.2.1 目的
        3.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3.2.3 主要内容和方法
        3.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3.2.5 技术文书
        3.2.6 质量要求
        3.2.7 工作频率、数量
        3.2.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3.2.9 组织保障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组建、培训和演练。
        3.3.1 目的
        3.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3.3.3 主要内容和方法
        3.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3.3.5 技术文书
        3.3.6 质量要求
        3.3.7 工作频率、数量
        3.3.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3.3.9 组织保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4.1 目的
        4.2 职责和基本任务
        4.3 主要内容和方法
        4.4 工作流程和步骤
        4.5 技术文书
        4.6 质量要求
        4.7 工作频率、数量
        4.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4.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5.1 目的
        5.2 职责和基本任务
        5.3 内容和方法
        5.4 工作流程和步骤
        5.5 技术文书
        5.6 质量要求
        5.7 工作频率、数量
        5.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5.9 组织保障:
        6.样品采集与检测
        6.1 目的
        6.2 职责和基本任务
        6.3 内容与方法
        6.4 工作流程和步骤
        6.5 技术文书
        6.6 质量要求
        6.7 工作频率、数量
        6.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6.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断
        7.1 目的
        7.2 职责和基本任务
        7.3 主要内容和方法
        7.4 工作流程和步骤
        7.5 技术文书
        7.6 质量要求
        7.7 工作频率、数量
        7.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7.9 组织保障
        8.现场控制
        8.1 目的
        8.2 职责和基本任务
        8.3 内容与方法
        8.4 工作流程和步骤
        8.5 技术文书
        8.6 质量要求
        8.7 工作频率、数量
        8.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8.9 组织保障
        9.控制效果评估
        9.1 目的
        9.2 职责和基本任务
        9.3 主要内容和方法
        9.4 工作流程和步骤
        9.5 技术文书
        9.6 质量要求
        9.7 工作频率、数量
        9.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9.9 组织保障
        10.应急工作督导
        10.1 目的
        10.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0.3 内容与方法
        10.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0.5 技术文书
        10.6 质量要求
        10.7 工作频率、数量
        10.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0.9 制度保障
    附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附件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相关表格样本样张

(7)我国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进一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需要
        (二) 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三) 弥补国内疾病控制规范化研究空白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提供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研究思路、框架与模版
        (三) 为进行单病种疾病预防控制的项目管理提供可考核依据
    三、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一) 研制规范框架要素及一整套指导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的技术规范
        (二) 血吸虫病防制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以及制约因素分析
        (三)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四)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预期效果分析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总体指导原则
        (一) 三级预防原则
        (二)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
        (四) "动作时间测定"法
        (五) 标杆管理思想
    二、指导性研究方法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三、具体研究方法
        (一) 具体研究方法
        (二)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规程
    四、调查样本的选取方法
    五、资料质量保证方法
    六、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七、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机构调查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四) 二次资料利用
        (五) 机构模拟运作
    八、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数据论证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的必要性
        一、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一) 流行范围的变化
        (二) 病人总数的变化
        (三) 钉螺面积的变化
        二、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一) 防制工作绝对量的变化
        (二) 防制工作相对量的变化
        三、流行范围、钉螺面积与病人总数三者关系分析
        四、流行情况与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开展情况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 流行县数增加与防制工作开展之间的关系
        (二) 病人总数增加与防制工作开展之间的关系
        (三) 实有钉螺面积增加与防制工作开展之间的关系
        五、小结
    第二部分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研制
        一、研究方法
        (一) 框架研究方法
        (二) 规范框架内容研究方法
        (三) 关键过程质量指标与考核指标研究方法
        二、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原则和研制框架
        (一)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原则
        (二)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研制框架及其界定
        三、血吸虫病防制工作任务和目标的界定和论证
        (一) 工作任务和目标的界定
        (二) 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论证
        四、项目工作内容和方法的界定和论证
        (一) 防制项目工作内容和方法
        (二) 工作内容和方法的论证
        五、工作流程和步骤的界定与论证
        (一) 界定工作流程和步骤
        (二) 工作流程和步骤的论证
        六、过程质量控制指标及其要求的研究
        (一) 以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项目为例,确定质量控制指标
        (二) 过程控制指标及其要求的认可程度论证
        (三)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七、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数量和工作频率研究
        (一) 以粪便管理工作项目为例,确定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
        (二) 工作数量和频率的论证
        八、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技术文书研究
        (一) 技术文书类型
        (二) 技术文书的格式
        (三) 技术文书的论证
        九、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研制与论证
        (一) 以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为例,确定其工作考核指标
        (二) 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考核指标系列
        (三) 工作考核指标的认可程度论证
        (四) 关键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十、小结
    第三部分 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 血吸虫病防制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分析
        (二) 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二、血防工作现实与拟定规范间的差距分析
        (一) 工作质量达成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分析
        (二) 工作数量落实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分析
        三、实现规范目标的制约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实现总体目标的制约因素研究
        (二) 实现血吸虫病防制规范质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 实现规范工作数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及社会职责部门研究方法
        (二) 人力、经费和仪器设备需求研究方法
        二、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组织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一)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组织保障
        (二) 组织保障的论证
        (三) 小结
        三、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制度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一)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制度保障
        (二) 制度保障的论证
        (三) 小结
        四、完成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人力需求研究
        (一) 人力需求对应防制项目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标杆管理思想合理性论证
        (四) 人力需求测算的服务目标群体
        (五) 人力需求测算结果
        (六) 小结
        五、完成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工作经费研究
        (一) 工作经费需求对应防制项目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标杆管理思想合理性论证
        (四) 工作经费需求测算结果
        (五) 小结
        六、完成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仪器设备研究
        (一) 仪器设备需求对应防制项目界定
        (二) 仪器设备配置购置费及折旧费用测算公式
        (三) 仪器设备配置研究结果
        (四) 小结
        七、血吸虫病防制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一) 血吸虫病防制社会参与部门及其主要职责与任务
        (二) 社会相关部门及其应承担职责的论证
        (三) 社会相关部门及其职责的现实落实程度
        (四) 小结
    第五部分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预期效果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二)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预期效果分析
        二、血吸虫病防制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一) 规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 防制项目的全面性
        (三) 规范内容的详尽性
        (四) 规范的创新性
        (五) 规范新增工作考核指标67个
        三、血吸虫病防制规范预期效果分析
        (一) 规范既定指标对规范实施效果的保障作用分析
        (二) 完成规范既定内容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
        (三) 规范预期实践效果分析
        (四) 规范落实程度与血吸虫病防制效果指标之间关系分析
        四、小结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
        (二)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的研制
        (三)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
        (四) 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五) 血吸虫病防制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六) 规范预期效果分析研究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一) 方法创新
        (二) 结果创新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综述二参考文献
附件:血吸虫病防制规范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规范概述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规范详述
        1.健康教育
        1.1 目标
        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3 内容和方法
        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5 技术文书
        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7 工作频率、数量
        1.8 工作考核指标
        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2.工作督导
        2.1 目标
        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2.3 内容和方法
        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2.5 技术文书
        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2.7 工作数量和频率
        2.8 工作考核指标
        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3.技术培训
        3.1 目标
        3.2 职责和任务
        3.3 内容与方法
        3.4 工作流程与步骤
        3.5 技术文书
        3.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3.7 工作数量和频率
        3.8 工作考核指标
        3.9 组织和制度保障
        4.控制潜在危险因素
        4.1 粪便管理
        4.1.1 目标
        4.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4.1.3 内容和方法
        4.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4.1.5 技术文书
        4.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4.1.7 工作频率、数量
        4.1.8 工作考核指标
        4.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4.2 安全用水
        4.2.1 目标
        4.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4.2.3 内容和方法
        4.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4.2.5 技术文书
        4.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4.2.7 工作频率、数量
        4.2.8 工作考核指标
        4.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4.3 个人防护
        4.3.1 目标
        4.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4.3.3 内容和方法
        4.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4.3.5 技术文书
        4.3.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4.3.7 工作频率、数量
        4.3.8 工作考核指标
        4.3.9 组织和制度保障
        4.4 大型建设项目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价
        4.4.1 目标
        4.4.2 职责和基本任务
        4.4.3 内容和方法
        4.4.4 工作流程和步骤
        4.4.5 技术文书
        4.4.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4.4.7 工作频率、数量
        4.4.8 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4.4.9 组织和制度保障
        5.监测
        5.1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
        5.1.1 目标
        5.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5.1.3 内容和方法
        5.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5.1.5 技术文书
        5.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5.1.7 工作频率、数量
        5.1.8 工作考核指标
        5.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5.2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监测
        5.2.1 目标
        5.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5.2.3 内容和方法
        5.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5.2.5 技术文书
        5.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5.2.7 工作频率、数量
        5.2.8 工作考核指标
        5.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5.3 流行相关因素监测
        5.3.1 目标
        5.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5.3.3 内容和方法
        5.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5.3.5 技术文书
        5.3.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5.3.7 工作频率、数量
        5.3.8 工作考核指标
        5.3.9 组织和制度保障
        6.流行病学专项调查
        6.1 目标
        6.2 职责和基本任务
        6.3 内容和方法
        6.4 工作流程和步骤
        6.5 技术文书
        6.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6.7 工作频率、数量
        6.8 工作考核指标
        6.9 组织和制度保障
        7.钉螺控制
        7.1 螺情调查
        7.1.1 目标
        7.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7.1.3 内容和方法
        7.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7.1.5 技术文书
        7.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7.1.7 工作频率、数量
        7.1.8 工作考核指标
        7.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7.2 药物灭螺
        7.2.1 目标
        7.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7.2.3 内容和方法
        7.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7.2.5 技术文书
        7.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7.2.7 工作频率、数量
        7.2.8 工作考核指标
        7.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7.3 生态环境改造灭螺
        7.3.1 目标
        7.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7.3.3 内容和方法
        7.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7.3.5 技术文书
        7.3.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7.3.7 工作频率、数量
        7.3.8 工作考核指标
        7.3.9 组织和制度保障
        8.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
        8.1 人群病情调查
        8.1.1 目标
        8.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8.1.3 内容和方法
        8.1.4 作流程和步骤
        8.1.5 技术文书
        8.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8.1.7 工作频率、数量
        8.1.8 工作考核指标
        8.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8.2 其他传染源调查
        8.2.1 目标
        8.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8.2.3 内容和方法
        8.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8.2.5 技术文书
        8.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8.2.7 工作频率、数量
        8.2.8 工作考核指标
        8.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8.3 人群化疗和病人治疗
        8.3.1 目标
        8.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8.3.3 内容和方法
        8.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8.3.5 技术文书
        8.3.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8.3.7 工作频率、数量
        8.3.8 工作考核指标
        8.3.9 组织和制度保障
        8.4 病畜治疗
        8.4.1 目标
        8.4.2 职责和基本任务
        8.4.3 内容和方法
        8.4.4 工作流程和步骤
        8.4.5 技术文书
        8.4.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8.4.7 工作频率、数量
        8.4.8 工作考核指标
        8.4.9 组织和制度保障
        9.预防控制急性血吸虫病和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9.1 预防控制急性血吸虫病
        9.1.1 目标
        9.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9.1.3 内容和方法
        9.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9.1.5 技术文书
        9.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9.1.7 工作频率、数量
        9.1.8 工作考核指标
        9.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9.2 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9.2.1 目标
        9.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9.2.3 内容和方法
        9.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9.2.5 技术文书
        9.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9.2.7 工作频率、数量
        9.2.8 工作考核指标
        9.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10.疫情管理
        10.1 疫情报告
        10.1.1 目标
        10.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0.1.3 内容和方法
        10.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0.1.5 技术文书
        10.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0.1.7 工作频率、数量
        10.1.8 工作考核指标
        10.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10.2 漏报调查
        10.2.1 目标
        10.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0.2.3 内容和方法
        10.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0.2.5 技术文书
        10.2.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0.2.7 工作频率、数量
        10.2.8 工作考核指标
        10.2.9 组织和制度保障
        11.晚期病人治疗与管理
        11.1 目标
        1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1.3 内容和方法
        1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1.5 技术文书
        11.6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1.7 工作频率、数量
        11.8 工作考核指标
        11.9 组织和制度保障

(8)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医疗服务质量概述
    2.1 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2.2 医疗服务的界定
    2.3 医疗服务质量的界定
    2.4 医疗服务质量目标
第3章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原理
    3.1 医疗服务质量特性及质量环
    3.2 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原理
    3.3 医疗服务顾客满意原理
    3.4 医疗服务效益原理
    3.5 医疗服务激励原理
第4章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现代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4.2 医疗服务公平与效率原则
    4.3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目标及特点
    4.4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第5章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
    5.1 绩效评价研究概述
    5.2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概念及其评价框架
    5.3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顾客价值评价
    5.4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效益价值评价(综合效益评价)
    5.5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效益价值评价(质量效益评价)
    5.6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运作过程价值评价
    5.7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学习成长价值评价
第6章 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对策
    6.1 树立顾客满意经营理念
    6.2 实施有效的质量策划
    6.3 再造医疗服务流程
    6.4 建立医疗服务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6.5 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第7章 实证分析:柳州市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7.1 柳州市中医院简介
    7.2 柳州市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简介
    7.3 柳州市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7.4 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及认识结论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主要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9)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立题依据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
        (一) 关键问题确认
        (二) 关键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研究
        (三) 研究消除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
        (四) 政策方案的干预试点
        (五) 政策效果和社会影响的系统评价
        (六) 总结和推荐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具体的实现措施
        (七) 总结和推荐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具体的实现措施
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概述
    二、 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样本选取方法
        (三) 资料收集方法和内容
        (四) 主要分析方法
        (五) 调查质量监控方法
        (六) 统计分析工具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平价指标研究
        一、 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能力和地位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和检验
        (一) 建立乡镇卫生院防保开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二) 建立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地位综合指标
        (三) 检验乡镇卫生院防保开展能力和地位综合评价指标
        二、 农村村卫生室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检验
        (一) 建立农村村卫生室综合优势评价指标
        (二) 检验农村村卫生室优势指标
        (三) 村卫生室综合优势评价指标与村卫生室经营状况的关系
        三、 农村乡镇卫生院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检验
        四、 县级医院综合优势的指标建立与检验
        五、 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指标研究
        六、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素质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检验
    第二部分 农村卫生工作的历史沿革和存在问题
        一、 农村卫生工作的历史沿革
        二、 农村卫生工作补偿机制的演变状况
        三、 农村卫生工作卫生人力资源的演变状况
        四、 目前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五、 完善农村三级卫生网的改革动向
    第三部分 关键问题和问题的严重程度论证
        一、 文献论证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二、 意向论证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三、 医疗和防保功能在乡镇卫生院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分析
        四、 医疗和防保功能在村卫生室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分析
        五、 农村居民对医疗和防保服务认知、支付意愿及利用分析
    第四部分 关键问题根源及作用机制分析与论证
        一、 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源和作用机制模型
        二、 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的根源和促发因素
        三、 运用现实数据论证疾病防制功能难以落实的作用机制模型
        (一) 农村疾病防制机构的财政投入和有偿服务状况
        (二) 政府投入方式与疾病防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关系
        (三) 疾病防制机构内部重有偿轻无偿、重高收入部分轻低收入部分
        (四) 疾病防制机构出现功能偏废、权力寻租,引起社会不满、各方指责
        (五) 允许有偿服务缓解疾病防制机构补偿问题的作用
        四、 农村三级卫生组织间无序竞争对防保功能的影响
        (一)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的竞争及其对防保功能的影响
        (二)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之间的竞争及其对防保功能的影响
        (三) 影响乡村两级卫生组织防保工作落实到位的因素探讨
        五、 在作用机制作用下防保人员的现状和变迁
        (一) 县级防疫站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人力资源比较研究
        (二)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规模和素质研究
        (三) 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人力流动情况分析
    第五部分 针对根源和作用机制的政策思路与备选方案
        一、 针对根源解决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及其模型研究
        (一) 政策思路模型
        (二) 针对农村实情的补充政策思路
        二、 解决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定量模型的建立和模拟
        (一) 定量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二) 定量模型的解释(表106)
        (三) 不同模式的效率差异和政策思路的定量表达
        三、 实现解决关键问题政策思路的备选方案
        (一) 农村卫生机构的市场拓展思路
        (二) 解决农村地区预防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问题的政策思路研究
        (三) 建立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四) 建立农村二级预防保健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五) 农村地区实施疾病控制中心模式(CDC)的可行性分析
        (六)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落实的影响分析
        (七)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政策措施、模式和实施过程
    第六部分 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践和实践效果评价
        一、 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有失规范的原因和表现
        (一)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有失规范的原因和表现
        (二) 村卫生组织服务提供的不规范的原因和表现
        (三)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四个前提条件
        (四)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能够满足规范市场所需的四个条件
        (五)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基本特征
        (六)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政策措施(见政策思路和方案研究部分)
        二、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方案干预效果评价
        (一)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政策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的影响
        (二)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的影响
        (三) 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管理对规范农村地区药品市场的作用分析
        (四)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职能的影响
        (五)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村医工作效率和收入影响
        (六)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
        (七)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规模和素质的影响
讨论与建议
    第一部分 总结-对解决关键问题促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一、 农村卫生事业的历史沿革和存在问题
        二、 众多问题中何谓关键问题以及关键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 把握问题的根源和问题形成的作用机制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作用
        四、 针对根源和作用机制研究和论证解决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
        五、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思路的效果和社会影响系统评价
        (一)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思路的潜在利益和社会影响
        (二)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思路的潜在问题
        (三) 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引申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四) 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完善建议
        六、 促使农村卫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基本步骤和潜在利弊
    第二部分 农村卫生发展的相关改革措施的思考
        一、 对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意义
        (二)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和比重
        (三) 政府举办医院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服务对象
        (四) 现有公立医院转制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服务对象
        (五) 民办民营医院的准入
        (六)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潜在难点和障碍
        二、 关于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目标模式的设计构想(详见课题组专题系列,马安宁论文)
        (一) 对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目标模式进行设计是农村卫生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 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完美组合是农村卫生目标模式的最佳框架设计
        三、 医院集团改革模式
        (一) 宏观政策环境对医院的改革要求
        (二) 国外、国内医院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三) 组建医院集团的常见模式总结
        (四) 组建医院集团的潜在利弊分析
        (五) 引导、管理和规范医院集团化改革方向的基本理念
        (六) 组建医院集团的原则
        (七) 卫生行政部门在管理和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 进一步研究思路:政策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 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进一步研究设想
        二、 政策研究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科研与决策”密切相联的政策制定机制
        (二) 防止在研究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 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一) 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开展能力和地位综合指标的思考
        (二) 对村卫生室综合优势指标的思考
        (三) 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思考
        (四) 对县医院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思考
        (五) 对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指标的思考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综述
附件: 本次研究关键调查表格之一
获奖证书-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10)运用质量控制手段 规范卫生防病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1.1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1.2 质量控制的内容
    1.3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4 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2 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方法
    2.1 树立“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
    2.2 贯彻全面抓质量控制的方针
    2.3 坚持同步抓好质量控制
    2.4 建立质量控制网络, 实行质量控制责任制
3 实施质量控制的效果
    3.1 质量意识显着增强
    3.2 工作更加扎实规范
    3.3 资料真实可信
    3.4 科技兴站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

四、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传染病应对制度问题及完善研究[D]. 吴钶.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6)
  • [2]2013-2014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瑜亮. 苏州大学, 2017(05)
  • [3]住宅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何涛. 东南大学, 2017(04)
  • [4]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系统分析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实证研究[D]. 孙文. 武汉大学, 2014(06)
  • [5]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6]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 徐鹏. 复旦大学, 2007(06)
  • [7]我国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 王颖. 复旦大学, 2006(11)
  • [8]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杜兰英.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1)
  • [9]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D]. 郝模. 复旦大学, 2003(02)
  • [10]运用质量控制手段 规范卫生防病工作[J]. 刘桂云,陆志明,田亚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09)

标签:;  ;  ;  ;  ;  

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站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