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修订

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修订

一、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论文文献综述)

鲁锦涛[1](2018)在《情绪调节理论视角下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理 ——基于矿山救护队员样本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活动的日益密切,使得人类在分享科技成果带来的社会文明同时,也面临着全球范围内各类突发事件日益频发的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突发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对煤矿突发事故的探讨,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后,矿山救护队员需要在第一时间、最短时间展开应急救援。但由于对事故致因和工作现场环境的不可预知性,导致救护队员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刺激。此外,由于救护队员在工作特征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于一般传统行业的自我特征,诸如工作环境枯燥恶劣、工作强度和压力大、工作负荷和技能要求高、工作—家庭冲突凸显等,这些均会导致矿山救护队员产生生理疲乏和心力耗竭等应激反应,心理应激问题在矿山救护队员中普遍存在。但由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工作倦怠问题,却往往被指挥员和救护队员所忽视,而这种心理应激的不稳定恰恰是影响工作绩效、救援效果和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索矿山救护队员背景下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理以及其中的关键中介机制,有助于管理者意识到员工心理应激和工作倦怠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结论可以为管理者在员工的工作倦怠干预问题、情绪压力管理问题、心理健康疏导问题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关于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关系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JD-R理论模型和情绪调节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明晰了矿山救护队员工作特征的内在构成维度,通过逻辑推理构建了矿山救护队员工作特征、情绪调节策略、外倾性人格特质和工作倦怠关系间完整的理论概念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来自6支矿山救护队338名矿山救护队员的有效问卷调研数据,运用SPSS 20.0、AMOS 17.0软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理论概念模型的合理性以及研究假设的正确性。本文的创新性和主要结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探讨了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对工作倦怠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要求对矿山救护队员的工作倦怠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工作要求对情绪耗竭有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并发现这种高工作要求对一线救护队员的情绪耗竭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地,工作要求对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也存在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工作资源对矿山救护队员的工作倦怠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矿山救护队员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之间均呈现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2)探讨了表达抑制策略在工作要求损耗路径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过高的工作要求不仅会通过工作压力的损耗路径影响工作倦怠,还会促使救护队员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进行情绪调节。表达抑制在工作要求和情绪耗竭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但表达抑制策略的这一中介效应,在工作要求与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的关系中并不存在。(3)探讨了认知重评策略在工作资源增益路径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工作资源存量的增加不仅会通过工作动机的增益路径降低工作倦怠,还会促使救护队员倾向于采用认知重评策略主动进行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在工作资源对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的负向影响关系中分别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但在工作资源与去人性化的关系中并不存在中介效应。(4)探讨了外倾性人格特质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外倾性人格特质在工作要求对表达抑制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在工作资源对认知重评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工作资源通过救护队员所采取的认知重评调节策略进而抑制其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的影响路径在高外倾性人格中有所强化,而工作要求通过救护队员所采取的表达抑制调节策略进而刺激其情绪耗竭的影响路径在高外倾性人格中有所弱化。

杨林栋,于瑞峰[2](2016)在《人格特征和任务难度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文中指出视觉搜索作业在生产、生活中十分常见,学界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因素作了大量研究,但是目前尚缺少关于人格特征对视觉搜索绩效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分析了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与任务难度(高难度、低难度)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倾型人格在低难度任务下的正确率显着高于外倾型人格,在两种任务难度下知觉型人格的搜索时间均显着低于判断型人格,人格特征与任务难度对搜索正确率的影响的交互效应显着。本研究结果对视觉搜索任务的作业人员选择与培训具有指导意义。

杨志伟[3](2015)在《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中文智评版)的修订及检验》文中研究说明16PF测验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人格量表,但它的使用存在一些局限。其一是16PF中采用推理性题目来对”聪慧性”这一智力因素进行测量。而标准化的智力测验都应有时间限定,16PF作答却没有时间要求,因此16PF对智力因素的测量通常不够准确。其二是国内目前普遍使用的中文版16PF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等修订的版本,至今使用已近30年,由于使用时间过长使得测量效度有所下降。英国PSYTECH公司于2000年开发的15FQ+问卷,同样是用于测量Cattell 16种人格因素的量表,但15FQ+将”聪慧性”的理论内涵调整为”元认知人格变量”,即个体对自身智力的把握和信任程度,简称”智评性”。除理论上的调整外,15FQ+还采用了一些新的编制技术,并且专门对被试的社会赞许性进行了评估。这些改进使得15FQ+具有良好的测量性能,被当作16PF的替代性测验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因此将其修订成中文版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校高宏杰博士于2006年对15FQ+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至今已近10年。本研究对15FQ+进行第二次中文版的修订,充分运用专家审定、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编制技术来提高修订的本土化程度,还重新编制了部分新的题目,最终使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了和第一次修订的中文版进行区别,将本研究修订的中文版命名为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中文智评版(Cattell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Chinese Intellectance Version,缩写CPF-CI)。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量表的本土化修订采用集体讨论和专家审定方式完成,对15FQ+第一次中文版的50个题目进行了小修,占25%;对69个题目进行了中修,占34.5%;对58个题目进行了大修,占29%;重新编制12个自律性维度的题目,占6%;11个题目采用第一次修订的中文版,总修订率达94.5%,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2.CPF-CI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89,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4680.792,平均0.66。总体Guttman分半系数0.615,各维度的Guttman分半系数为0.3750.781,平均0.62。量表八个月重测相关系数为0.4310.789,平均0.63。3.在对以往16种人格特质系列测验修订中文版的文献研究中,没有见到对所有人格题目进行16种特质因素分析的报告,只有对16种特质进行二阶因素分析的报告。因此本研究对量表进行了16种特质的因素分析,发现人群的工作经历与年龄是对因素分析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两个变量,并且在学生样本的因素分析中得到了最佳的结果。结果显示,192个人格维度题目中有109个题目的最大载荷落在本维度上,29个题目的次级载荷落在本维度上,说明量表具有16种人格特质的基本架构。在对16种特质进行二阶因素分析中,提取了5个主成分,且16种特质最大载荷落在主成分上的情况与15FQ+英文版的符合率达94.7%,为量表的结构效度提供了证据。4.分析了量表与NEO-PI-R、16PF、MBTI-G、MMPI-2、EPQ、英文版15FQ+及联合型瑞文测验的相关,相关结果为量表提供了效标效度证据。5.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各种变量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各维度在正常人群与精神病患者间,在正常人群的不同性别、年龄段、学历、婚姻状况、专业领域、职业间,在军人与非军人间,在军人的不同性别、类别、军龄间,在飞行员、消防员、警察、音乐专业学生与正常人群间都得到了显着性差异,说明量表对这些变量具有区分作用,为量表的实证效度提供了证据。6.将量表编入《军队院校招收学员职业适应性检测2015》进行初步应用,并初步编制了军队院校招收学员的常模。

王惠[4](2015)在《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友谊认知与交友偏好的差异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朋友、友谊在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格类型是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类型上的相似之处是个体结交朋友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友谊认知是人们对于朋友、友谊、交往行为的理解、看法与认识。交友偏好是个体倾向选择何种类型的人作为朋友的一种行为倾向。本研究针对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友谊认知与交友偏好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开放式问卷以及初测,编制出信效度较高的友谊认知问卷。根据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点设计出包含八个择友需求的情景,测查大学生的择友偏好。在此基础上,使用蔡华俭修订的MBTI-M版人格类型量表,研究了华中科技大学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友谊认知和交友偏好上的差异。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群体中ISTJ、ENTJ、ESTJ、INTJ四个类型的人最多,ENFJ、ESFP、ESTP和ISTP四个类型的人数最少;内倾型的人占比率高于外倾型的人。2、大学生友谊认知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的友谊认知在不同的学历层次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生对友谊的认知相对于本科生更成熟、包容性更强;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友谊认知上存在显着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和工科生友谊认知存在显着差异,理科与工科生友谊认知不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友谊认知总分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个别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4、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交友偏好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在不同情景中都偏好选择NF型人作为朋友,而不倾向于选择NT型人作为朋友。5、大学生友谊认知总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群体在友谊认知总分和利益冲突、帮助与扶持、陪伴与志趣相投四个维度上均远远高于第二类,但在其他四个维度上得分比较接近。不同友谊认知类型大学生交友偏好不存在显着相关。

雷安[5](2013)在《不同心理类型的认知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类型理论是近百年前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所提出的,是荣格为全人类贡献的一大杰出理论成果。尤其是在近几十年里,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体现了巨大的生命力。在这一人格理论中,荣格不仅把人群中一部分人划分为直觉型人格,而且还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功能。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整合人格与认知的努力。然而,由于荣格本人对心理类型理论的阐述带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并且让人不易理解,对于不同的人格究竟具有怎样的认知特征这一问题,人们无法从中得出具体实用的结论。本研究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尝试发现不同心理类型的认知特征。研究中,以内隐与外显记忆、反应时指标为两大认知特征。研究使用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为测量工具将77名被试划分为不同的人格类型。MBTI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内倾型(I)和外倾型(E)、感觉型(S)和直觉型(N)、情感型(F)和思维型(T)、知觉型(P)和判断性(J)。在这四个维度中,要对被试分别进行四次二选一的划分。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由四个二因素混合设计构成。在每一个二因素混合设计中,有一对心理类型作为被试间变量,记忆成分(内隐/外显)作为被试内重复测量变量。在二因素混合设计中,使用方差分析进行交互作用校验、主效应检验和简单效应检验。实验二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心理类型在视觉简单反应时、视觉辨别反应时、视觉选择反应时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的数据。本研究得出结论,1、N型心理类型者的内隐记忆优于S型心理类型者。2、J型心理类型者的听觉简单反应时大于P型心理类型者。

顾雪英,胡湜[6](2012)在《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MBTI是Katherine Briggs与Isabel Myers共同研制出的一种人格类型评估工具。近些年来,伴随其理论的演进,MBTI量表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通过系统梳理MBTI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相关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发现:该量表的内在发展脉络是"从类型间差异评估,到类型内差异评估,直至个体差异评估"。而未来研究应注重:调查我国职业基础人群MBTI人格类型,建立数据库;深化MBTI量表研究;开展MBTI跟踪研究及跨文化研究;深入并拓展MBTI人格类型的应用研究领域。

宋艳[7](2012)在《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无论建设廉洁政府还是效能政府,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有效监督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政府审计要实现有效监督,迄今为止的研究重点在审计人员的激励制度设计上;如此重点研究要有价值,则依赖这样一个假设:在人格类型和职业胜任能力上,他们都是合适的,只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而可能发生道德风险。正因为如此,本文从更基础的层面,研究政府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的内在关系。希望获得符合国家经济监督导向的审计工作绩效结构,胜任该工作效标的审计人员的能力标准,审计人员各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不同人格类型对个体胜任能力以及工作绩效各自的影响,以及人格类型与胜任能力带来工作绩效的内生动力影响机制,进而为审计机关选聘人才、安排合适工作岗位、组织后续培训等提供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的理论支撑。为此,本文以工作绩效理论、胜任力特征理论和人格类型理论为基础,以提升政府审计工作绩效为目标,综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关键事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方差分析法和分组回归等方法,重点研究政府审计人员工作绩效的理论构成,胜任力特征,人格类型特征以及胜任力与人格类型特征对工作绩效单维和联合的影响路径、预测效果等。研究发现:(1)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由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以及内驱绩效共同构成;建立胜任力十三因子模型,包括:计划执行、准确表达、谨慎勤勉、专业技能、信息管理、沟通协调、系统思维、分析判断、成就动机、资源整合、公共关系、传承创新及持续发展等十三因子。(2)不同胜任力特征对工作绩效有整体或局部的促进作用,其中,谨慎勤勉、沟通协调、专业技能对任务绩效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谨慎勤勉、沟通协调和成就动机对关系绩效有显着预测作用;传承创新、持续发展和专业技能对内驱绩效有显着预测作用。显然,这些作用机制对审计机关如何搞好审计人员的梯队建设、如何提高现有审计人员岗位安排的合适性和后续教育的针对性等有理论指导作用。(3)在MBTI-G版本人格类型量表下,得到审计群体的感觉思维型心理能动方式。并且,人格类型结构整体对工作绩效影响显着。其中,感觉-直觉维度的人格特质对任务绩效有显着预测作用;外倾-内倾维度的人格特质对关系绩效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外倾-内倾、判断-感知维度的人格特质对内驱绩效具有显着预测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审计机关的团队人员配置提供可靠的风险规避策略。(4)政府审计人员的胜任力、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其中计划执行、专业技能是各类型人员完成任务绩效的必要能力;谨慎勤勉与沟通协调是各类型人员实现关系绩效的必要能力;内驱绩效的实现因人格类型不同对传承创新、持续发展和专业技能能力有不同要求。为审计机关提供全局意义上的优化以避免逆向选择,合理设计激励机制提供理论上的补充和解释。

文跃兰[8](2012)在《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其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文中认为本研究以Epstein的认知-经验自我理论为基础,探讨大学生理性一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其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包含三个系列研究:研究一检验了理性-经验量表(Rational-Experiential Inventory, REI的信效度。以翻译后的中文版理性-经验量表(REI-40)为主要测量工具,并以蔡华俭(2001)修订的MBTI中文版量表中的两个分量表为效标测量工具,对45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REI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6,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0以上;(2)对REI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该量表具有清晰的两因素结构模型,模型的拟合度指标为:x2/df=1.97, GFI=0.85, AGFI=0.87, CFI=0.65, RMSEA=0.067;(3) REI量表中的经验思维方式量表与效标MBTI中的思维一情感分量表显着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理性-经验量表(REI-40)有可接受的信效度,适合对中国大学生的理性-经验思维方式进行测量。研究二考察了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以中文版理性-经验量表(REI),中文版的大五人格简化版量表(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和自编的人口学问卷,对2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理性能力和理性卷入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2)大学生的理性-经验思维方式存在专业差异,理工科学生在理性能力和理性卷入上得分显着高于女生。(3)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年级差异不显着。(4)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与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显着正相关,经验思维方式与开放性和责任心显着正相关。研究三探讨了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以中文版理性-经验量表(REI)和中文简洁版社会问题解决量表(Short Form of the C-SPRI-R)为测量工具,对19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理性思维方式能显着预测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问题定向,并能负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中的冲动/草率类型和回避类型,而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相关不显着。

陈凌娟[9](2012)在《IPIP-7因素人格量表的初步修订》文中认为人格量表作为探索自我的测量工具,在各类咨询与指导中有重要的作用。IPIP-7因素量表是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Goldberg在国际人格项目库的基础上于1997年开发的新型人格探索工具。本研究对IPIP-7因素人格量表进行了修订。研究者在安徽省的合肥、芜湖、淮南、阜阳、铜陵、安庆共抽取了2750名在校的高职高专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2007人,常模样本1417人。原70个题项的英文版量表经过翻译和三次测量分析,得到44个题项的IPIP-7人格量表的中文正式版,并建立了相应的常模,具体结论如下:(1)量表情况。正式量表共删除了26个题项,剩44个题项,测量7个维度,即外倾性(7)、宜人性(3)、责任心(9)、情绪稳定性(7)、智慧(8)、吸引力(5)和负面评价(5),每个维度下有3-9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五点计分方式。(2)信度分析。正式量表的信度较好: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8,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07-0.783之间;间隔三周后,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68,分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773-0.886之间。(3)效度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的分析检验的结果表明44个题项的IPIP-7因素量表中文正式版效度良好。内容效度:量表经过几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翻译和三次测量的验证分析,量表的内容效度有保障。结构效度:采用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量表有良好的会聚效度(0.798-0.943)和区分效度(0.005-0.511);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剩余的44个题项抽取7个因素是恰当的,采用层面题项加总分析法测得能解释79.559%的变异,共同性在0.709-840之间,因素负荷量在0.710-0.911之间。效标关联效度:总量表的自评与他评的相关为0.588,各维度的在0.298-0.542之间,相关都达到0.01的显着水平;量表的外倾性维度与EPQ的内外向维度的相关为0.674,量表的情绪稳定性维度与EPQ的神经质维度的相关为-0.749,相关都极显着。(4)常模制定。制定了安徽省高职生的总常模、性别常模和专业常模。

秦霁柯[10](2011)在《MBTI人格类型量表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人格类型量表作为一种人格测量,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MBTI的理论基础、信效度指标、施测流程等内容,并试图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情绪调节理论视角下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理 ——基于矿山救护队员样本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架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工作倦怠
        2.1.1 工作倦怠的内涵
        2.1.2 工作倦怠的基础理论
        2.1.3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2.1.4 工作倦怠的测量
        2.1.5 矿山救护队员工作倦怠研究
        2.1.6 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评述
    2.2 工作特征
        2.2.1 工作特征的内涵
        2.2.2 工作特征—工作倦怠模型
        2.2.3 工作特征的测量
        2.2.4 JD-R模型与工作倦怠
        2.2.5 矿山救护队员工作特征研究
        2.2.6 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评述
    2.3 情绪调节
        2.3.1 情绪调节的内涵
        2.3.2 情绪调节的测量
        2.3.3 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
        2.3.4 矿山救护队员情绪调节研究
        2.3.5 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评述
    2.4 人格特质
        2.4.1 人格特质的内涵
        2.4.2 外倾性人格特质与工作倦怠
        2.4.3 外倾性人格特质的测量
        2.4.4 矿山救护队员人格特质研究
        2.4.5 人格特质与工作倦怠相关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概念模型与假设提出
    3.1 理论基础: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3.2 情绪调节视角下矿山救护队员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3.2.1 总体概念模型
        3.2.2 矿山救护队员工作特征分析
        3.2.3 其他变量设定
    3.3 研究假设
        3.3.1 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直接影响
        3.3.2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3.3.3 外倾性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测量
        4.1.1 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
        4.1.2 情绪调节策略
        4.1.3 工作倦怠
        4.1.4 外倾性
        4.1.5 控制变量
    4.2 研究样本
        4.2.1 样本选择
        4.2.2 数据收集
        4.2.3 样本统计
    4.3 量表的信度分析
    4.4 量表的效度分析
        4.4.1 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4.2 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果
    5.1 相关分析
    5.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1 表达抑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2 认知重评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3 情绪耗竭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4 去人性化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5 低成就感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结果
    5.4 假设检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果讨论
    6.1 工作要求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6.1.1 工作要求对情绪耗竭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
        6.1.2 工作要求对去人性化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
        6.1.3 工作要求对低成就感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
    6.2 工作资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6.2.1 工作资源对情绪耗竭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
        6.2.2 工作资源对去人性化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
        6.2.3 工作资源对低成就感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
    6.3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
        6.3.1 表达抑制中介效应的实证结果讨论
        6.3.2 认知重评中介效应的实证结果讨论
    6.4 外倾性人格特质的调节效应
        6.4.1 外倾性人格特质调节作用的实证结果讨论
        6.4.2 外倾性人格的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讨论
    6.5 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主要研究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性
        7.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2)人格特征和任务难度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 1 实验素材
        1. 1. 1 MBTI量表
        1. 1. 2 视觉搜索任务
    1. 2 被试
    1. 3 实验过程
2 分析和讨论
    2. 1 基本统计量
    2. 2 人格对低难度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
        2. 2. 1 反应时间
        2. 2. 2 正确率
    2. 3 人格对高难度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
        2. 3. 1 反应时间
        2. 3. 2 正确率
    2. 4 任务难度对搜索绩效的影响
3 结论

(3)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中文智评版)的修订及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量表实测版的形成
    1 量表的本土化修订
    2 编制自律性维度题目
    3 理解力测试
    4 量表预测后项目分析及形成实测版
第二部分 CPF-CI实测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工具及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研究对象
    5 结果与分析
    6 总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CPF-CI的实证检验
    1 正常有效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2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测量与比较
    3 对军人的测量及比较
    4 对不同职业的测量及比较
    5 总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CPF-CI的初步应用
    1 军校招生常模的初步制定
    2 建立评价指标
    3 开发检测系统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友谊认知与交友偏好的差异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MBTI的研究综述
    2.2 友谊及友谊认知的研究综述
    2.3 交友的相关研究综述
    2.4 人格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2.5 相关概念及关系界定
3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4 研究一:大学生友谊认知问卷的编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小结
5 研究二:不同人格类型友谊认知差异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与结论
6 研究三: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交友偏好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与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友谊认知问卷
附录2 MBTI人格类型与友谊认知问卷
附录3 大学生交友偏好情景研究

(5)不同心理类型的认知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类型及其测量工具
        1.1.1 荣格及其历史贡献
        1.1.2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1.3 心理类型理论中的直觉及其他领域中的直觉
        1.1.4 心理类型的测量工具的发展
        1.1.5 MBTI 量表
        1.1.6 MBTI 在中国的研究
    1.2 人格与认知的关系
    1.3 内隐记忆
        1.3.1 内隐记忆的提出
        1.3.2 任务分离
        1.3.3 加工分离
        1.3.4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
    1.4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本研究的提出
        1.4.1 国内外关于心理类型的研究
        1.4.2 国内外关于内隐与外显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
        1.4.3 研究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2.1.1 实验目的
        2.1.2 实验假设
        2.1.3 实验设计
        2.1.4 被试
        2.1.5 实验工具
        2.1.6 实验程序
        2.1.7 实验原理
        2.1.8 数据分析
    2.2 实验二
        2.2.1 实验目的
        2.2.2 实验假设
        2.2.3 实验设计
        2.2.4 被试
        2.2.5 实验工具
        2.2.6 实验程序
        2.2.7 实验原理
        2.2.8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3 总结
    3.1 讨论与结论
    3.2 本研究的意义以及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展演进
    2.1 STEP I:类型间差异评估
    2.2 STEP II:类型内差异评估
    2.3 STEP III:个体差异评估
3 MBTI在职业领域的相关研究
    3.1 人格类型分布研究
    3.2 人格类型的影响效果研究
4 MBTI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4.1 人格类型分布研究
    4.2 人格类型的影响效果研究
5 MBTI在其它领域的相关研究
    5.1 MBTI在家庭咨询领域的相关研究
    5.2 MBTI在临床领域的相关研究
    5.3 MBTI在宗教领域的相关研究
6 总结与展望

(7)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1.2.1 关于工作绩效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胜任力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人格理论的文献回顾
        1.2.4 胜任力及人格特质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1.2.5 相关文献简评
    1.3 研究目标与若干约定
        1.3.1 研究目标
        1.3.2 若干约定
    1.4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思路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和参数设定
        1.4.2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
第2章 政府审计人员工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 工作绩效再认识
        2.1.1 现有认识的合理成分
        2.1.2 对应于政府审计免疫系统本质的工作绩效
        2.1.3 审计工作绩效结构
    2.2 胜任力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2.1 胜任力涵义与特征
        2.2.2 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构建
        2.2.3 胜任力影响工作绩效的基本路径
    2.3 人格类型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3.1 人格类型的基础理论
        2.3.2 人格类型的测度及发展
        2.3.3 人格类型的自然状态及社会适应性改善
        2.3.4 人格类型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3.5 本源人格约束及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第3章 工作绩效结构研究
    3.1 工作绩效结构设计
        3.1.1 工作绩效效标设计
    3.2 工作绩效问卷调研
        3.2.1 量表开发
        3.2.2 预测试过程
    3.3 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检验
        3.3.1 项目分析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3.4 验证性因素分析
        3.3.5 二阶因素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检验
    4.1 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
        4.1.1 行为事件的收集方法和步骤
        4.1.2 胜任力特征提取
        4.1.3 胜任力特征调研
    4.2 对测度胜任力模型的检验
        4.2.1 胜任力模型假设
        4.2.2 胜任力模型检验
    4.3 小结
第5章 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与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与流程
    5.2 人口统计学角度胜任力及工作绩效比较分析
        5.2.1 胜任力比较分析
        5.2.2 工作绩效比较分析
    5.3 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关系分析
        5.3.1 胜任力因子对任务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5.3.2 胜任力因子对关系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5.3.3 胜任力因子对内驱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5.4 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5.4.1 模型设定
        5.4.2 模型拟合结果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胜任力差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5.5.2 工作绩效差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5.5.3 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及讨论
第6章 人格类型与其胜任力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6.1 研究假设与设计
        6.1.1 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与流程
    6.2 人格类型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分析
        6.2.1 人格类型性别分布
        6.2.2 人格类型的不同年龄段分布
        6.2.3 人格类型的不同职级分布
        6.2.4 人格类型的不同学历分布
    6.3 人格类型与胜任力的相关性研究
        6.3.1 人格类型与胜任力的相关性检验
        6.3.2 人格类型与胜任力相关性的人格心理学理论解释
    6.4 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6.4.1 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6.4.2 人格类型对其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分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人格类型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6.5.2 人格类型与胜任力之间的相关性
        6.5.3 人格类型对其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
第7章 人格类型与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交互作用研究
    7.1 研究假设与设计
        7.1.1 研究假设
        7.1.2 研究设计
    7.2 基于外倾-内倾维度(E-I)的分组检验
        7.2.1 E-I 与胜任力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的检验
        7.2.2 E-I 与胜任力对总工作绩效的交互作用检验
        7.2.3 E-I 与胜任力对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交互作用检验
    7.3 基于感觉-直觉维度(S-N)的分组检验
        7.3.1 S-N 与胜任力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的检验
        7.3.2 S-N 与胜任力对总工作绩效的交互作用检验
        7.3.3 S-N 与胜任力对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交互作用检验
    7.4 基于思维-情感维度(T-F)的分组检验
        7.4.1 T-F 与胜任力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的检验
        7.4.2 T-F 与胜任力对总工作绩效的交互作用检验
        7.4.3 T-F 与胜任力对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交互作用检验
    7.5 基于判断-感知维度(J-P)的分组检验
        7.5.1 J-P 与胜任力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的检验
        7.5.2 J-P 与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交互作用的分组检验
        7.5.3 J-P 与胜任力对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交互作用分组检验
    7.6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政府审计人员访谈问卷
附录 C 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人格类型及工作绩效测评问卷

(8)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其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什么是理性—经验思维方式
        1.1.1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界定
        1.1.2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1.2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测量
    1.3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
    1.4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
        1.4.1 社会问题解决及其测量
        1.4.2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测量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4 研究二: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基本情况
        4.3.2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性别差异
        4.3.3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专业差异
        4.3.4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年级差异
        4.3.5 大学生的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人格存在相关
    4.4 讨论
5 研究三: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3 研究结果
        5.3.1 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分析
        5.3.2 多元回归分析
    5.4 讨论
6 综合讨论
    6.1 理性-经验量表的测量属性
    6.2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
    6.3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
    6.4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IPIP-7因素人格量表的初步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人格概念
        1.1 国外学者的人格概念
        1.2 国内学者的人格概念
    2 人格特质理论的研究
        2.1 国外的研究
        2.1.1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2.1.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2.1.3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2.1.4 Costa和McCrae的五因素模型
        2.1.5 Tellegen和Waller的七因素模型
        2.2 国内的研究
    3 人格测验的研究
        3.1 国外的研究
        3.1.1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
        3.1.2 艾森克人格问卷
        3.1.3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3.1.4 加州心理调查表
        3.1.5 大五人格问卷
        3.2 国内的研究
        3.2.1 人格量表的编制
        3.2.2 人格量表的修订
    4 IPIP-7因素人格量表的介绍
        4.1 国际人格项目库
        4.2 IPIP-7因素人格量表(英文版)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创新
    1 问题提出
    2 研究创新
        2.1 理论创新
        2.2 实践创新
第三章 量表修订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步骤
        1.4 研究被试
        1.5 数据处理
    2 翻泽
    3 初测
        3.1 目的
        3.2 方法
        3.2.1 工具
        3.2.2 样本
        3.2.3 程序
        3.2.4 数据处理
        3.3 项目分析
        3.3.1 决断值—临界比
        3.3.2 题项与总分的相关
        3.3.3 信度检验
        3.3.4 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
        3.4 初测结果
    4 二测
        4.1 目的
        4.2 方法
        4.3 项目分析
        4.3.1 决断值—临界比
        4.3.2 题项与总分的相关
        4.3.3 分量表信度检验
        4.3.4 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
        4.3.5 项目分析的结果
        4.4 探索性因素分析
        4.5 信度检验
        4.6 二测结果
    5 三测
        5.1 目的
        5.2 方法
        5.3 信度检验
        5.4 探索性因素分析
        5.4.1 限定抽取共同因素法
        5.4.2 层面题项加总分析法
        5.5 三测结果
    6 正式量表的分析
        6.1 信度分析
        6.1.1 内部一致性α系数
        6.1.2 重测信度
        6.2 效度分析
        6.2.1 内容效度
        6.2.2 结构效度
        6.2.3 效标关联效度
        6.3 正式量表的分析结果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模制定
    1 常模
        1.1 常模团体
        1.2 表示方法
    2 安徽省总常模
    3 性别差异检验与性别常模
        3.1 性别差异检验
        3.2 性别常模
    4 专业差异检验和专业常模
        4.1 专业差异检验
        4.2 专业常模
    5 常模分数的解释及应用范围
        5.1 常模分数的解释
        5.2 常模的应用范围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
    1 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2.1 翻译问题
        2.2 题项问题
        2.3 样本问题
        2.4 结果问题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 考察量表与国内自编的人格量表的效标关联
        3.2 考察特殊群体的人格特征
        3.3 考察量表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
        3.4 考察量表的预测效度
    4 结论
    5 对人格量表的修订的思考
        5.1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题项的翻译
        5.2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题项的编排
        5.3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评定形式的选择
        5.4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测谎题的安排
        5.5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问卷的结构
        5.6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调查对象的选择
        5.7 量表修订中的关于抽样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IPIP-7因素人格量表(英文版)
    附录2 IPIP-7因素人格量表中文版第一稿
    附录3 IPIP-7因素人格量表中文版第二稿
    附录4 IPIP-7因素人格量表中文版第四稿
    附录5 IPIP-7因素人格量表中文正式版(即第五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10)MBTI人格类型量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MBTI理论基础
2. MBTI的信度、效度
3. MBTI的施测
4. 对MBTI的评价

四、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论文参考文献)

  • [1]情绪调节理论视角下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理 ——基于矿山救护队员样本的实证研究[D]. 鲁锦涛.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2]人格特征和任务难度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J]. 杨林栋,于瑞峰. 工业工程, 2016(01)
  • [3]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中文智评版)的修订及检验[D]. 杨志伟.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3)
  • [4]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友谊认知与交友偏好的差异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为例[D]. 王惠.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5]不同心理类型的认知特征研究[D]. 雷安.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6)
  • [6]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J]. 顾雪英,胡湜.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0)
  • [7]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人格类型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 宋艳. 湖南大学, 2012(12)
  • [8]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其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D]. 文跃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9]IPIP-7因素人格量表的初步修订[D]. 陈凌娟. 扬州大学, 2012(01)
  • [10]MBTI人格类型量表概述[J]. 秦霁柯. 才智, 2011(06)

标签:;  ;  ;  ;  ;  

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修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