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塑造国家新形象

广西崇左:塑造国家新形象

一、广西崇左:打造国门新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易音晓[1](2021)在《琴满边关——“后非遗”时期广西龙州壮族天琴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州天琴从远古而来,穿越了千年风云变幻,传承至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奇葩。历史和社会构成天琴艺术发生和存在的需求型前提,个人、制度与机构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基础,处于"后非遗"阶段的天琴艺术的重构与发展更是内外合力、上下联动的彰显。

卢晶玲[2](2021)在《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山歌对越交流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骆弟燕[3](2021)在《1990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村支书,即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一种文化表征,聚集在其身上的多重关系如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等,使他们成为反映农村变化发展的一面镜子。1990年代以来,村支书形象频繁地以主角身份出现在电影中,创作者们以影像呈现村支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村支书银幕形象进行研究,可以窥见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变化。本论文以1990年代以来的22部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村支书形象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影视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之法,结合社会、文化和时代语境对电影文本进行细致的研究。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村支书银幕形象”作出界定,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嬗变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论文研究范围确定的依据。第二章主要从共性与特性两方面对村支书银幕形象的塑造进行探讨。共性方面,村支书银幕形象的塑造深深植根于时代沃土、渗透着民族精神,较为注重人物情感温度的统摄,惯于制造矛盾冲突以强化人物性格;特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和影片叙事主题变化对村支书形象塑造的影响两个方面。第三章考察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意义,并对其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李姣[4](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于天秀[5](2021)在《丹东市边境旅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集团化带来的影响,地缘政治利用地缘经济完成了区域的控制,边境区域从传统的政治壁垒发展成了跨境合作的中介区域,其功能也从传统的国家安全作为核心功能发展成了经济增长作为核心功能,是开展多类经济合作的试验区。现阶段已经转化成了发展经济的全新经济区域,边境旅游成为了边境区域进行经济合作的先导行业之一。1997年,我国落实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十一五、十二五均表明了发展边境旅游产业,尤其是制定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合作的发展、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创建均有了新的模式。2018年3月国务院批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第一批边境旅游试验区,可见国家对边境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边境旅游再不是小众旅游,而是我国边境地区新兴旅游经济增长极。丹东市作为我国首个开设边境旅游项目的城市,于1987年开创了我国边境旅游的先河。本文旨在针对丹东市边境旅游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发现丹东市边境旅游存在的关于边境旅游特色化不足、便利化不足以及规范化不够的问题。以丹东市边境旅游现状为基础,以全面治理和新公共服务的理论为框架,制定了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管理标准、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投融资渠道标准、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市场监管标准、健全法律法规建设。通过以上对策希望能够对丹东市边境旅游行业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实质性建议。

黄海龙[6](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我代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2020年法院主要工作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和最高人民法院监督指导下,在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自治区政府?

曾梦瑊[7](2020)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研究(2010-2019)》文中提出中国拥有56个民族,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广西的六个区域,都是多民族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共有32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构成一幅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中国画卷,魅力无穷,而西南地区雄浑壮观的山岳风光,也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增添了无限情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支细化,文化保留完整,民风民俗古朴有趣,文化遗产古老而又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原因,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影视工作者将影像技术用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当中,不仅使众多濒临消逝的文化得以保存,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宝库,也将这些负载着悠久文化和独特韵味的信息传播至世界各地,让国内外的观众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厚重。纪录片作为影像艺术的形态,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2010年以来,国家对纪录片发展的重视与扶持、中国西南区域经济的崛起等利好条件,也助推了西南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人才的缺失、传播观念的认识等现实问题,也成为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第一章将首先对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基本情况做一个梳理与概括,分析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第二章提出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优势与意义;第三章则着重分析其发展的困境,并分为创作、传播、产业三个方面,对症下药;第四章是根据第三章所分析出的问题,结合创新发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助力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进步。

蒋凌昊,莫蓝翔,黄诚[8](2019)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以广西崇左市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总书记的这段话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广西崇左市按照中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在扶绥县、凭祥市等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先试先行,积

尹平潍[9](2019)在《广西形象的定位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西形象的好坏事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的对外施展,为促进广西形象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广西形象服务大局的能力,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形象的定位和传播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在审视党中央和广西党政高层对广西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广西党政高层领导人对广西的形象定位。第三章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五个维度探讨了广西形象传播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形势;通过对广西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内容分析、传播效果评估,发现广西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全面反映了广西党政高层领导人对广西形象的定位,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第四章根据广西形象的传播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形势,有针对性的从五个方面对构建良好广西形象的努力方向进行了探讨。第一,广西形象的传播应更为明确广西形象的定位,重点围绕生态、社会、对外开放、经济、政治等五个层面打好“五张牌”。第二,要强化“三力”,一是要善用善管,强化对新兴媒体管理和使用的能力;二是要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并强化对负面信息管控能力;三是强化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媒介使用能力。第三,要建构区域全媒体传播格局,以新兴媒介技术推动广西形象在内容和受众上精准传播,特别是要强化以人工智能技术驾驭主流思想舆论的能力;第四,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不断优化宣传机制,借力“营销”手段不断建构广西形象,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效果;第五,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广西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与区外(国外)媒体合作能力,培养新时代专业化高素质的对外传播人才队伍,进而不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能力。

张云婕[10](2019)在《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装是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存在物。因服装自身“真”的价值蕴含,造物时“善”的价值灌输,艺术中“美”的价值体现,服装也就有了万千形态的艺术风格。侗族所处的西南山区山路不便但水路发达,地理环境封闭与开放的“二重性”特征,形成了侗族既保守克制又开放进取的文化风貌,因此,侗族各族群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交往接触中,其传统服装之制作理念和审美意趣不断变迁,并走向了多样性和艺术化。本文以侗族地区侗族人的传统服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侗族及其传统服装演变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并通过湘桂黔三省(区)五县历时两年的田野调查,以氏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服装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为考量,将108座侗寨的传统服装划分为19种类型。并进一步对侗族传统服装的三个要素展开了深入研究,关于形貌,分析不同类型的首服、躯干服、足部服的艺术特征;关于色彩,提炼出与中华五色相关的有序的服装底色系统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装饰色彩体系,强调两者的伦理价值,将色彩与服装指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实用。关于布料,对传统工艺的典型技术要点及核心技术运用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为今后手工复原侗族传统服装面料提供了真实且专业的参考资料。基于以上有关服装本体的研究,本文继续探讨侗族传统服装所蕴含的和谐共处、乐天知命、人衣合一的精神内涵,归纳出侗族传统服装实用美观、寓意丰富的服装审美特征。由于侗族传统服装生发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土壤,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服装文化及其艺术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也使得侗族传统服装在当代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延续方式,即作为“源”的文化基因非遗保护与作为“流”的非遗商品生产、文创产品研发,三者并行不悖、各有侧重,共同促进侗族传统服装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生生不息。本文分为六个章节阐述了侗族传统服装艺术以及相关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以及创新点;第一章阐述了侗族及其传统服装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以及黔、桂、湘三省侗族传统服装的分类;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形貌、色彩、面料纹样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侗族传统服装的艺术特征;第五章探讨了侗族传统服装精神内涵与审美特征,表明了侗族传统服装是侗族人精神面貌、民间智慧、工匠精神以及顺化自然的造物理念的集中体现;第六章论述了侗族传统服装在工业文明语境下的变迁表现以及当代延续;结论就侗族传统服装乃至侗族文化产业,在当代延续中的越界现象与边界建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广西崇左:打造国门新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崇左:打造国门新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琴满边关——“后非遗”时期广西龙州壮族天琴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社会、个人坐标中的龙州壮族天琴艺术
    (一)历史的建构与延续———天琴艺术的历史溯源
    (二)社会的维系与支持———天琴艺术的社会基础
    (三)个人的体验与创造———天琴艺术中的个人“表演”
二、龙州壮族天琴音乐中立音的生成
    (一)固定把位生成中立音
    (二)特殊指位生成中立音
    (三)手指紧张生成中立音
三、“后非遗”时期龙州壮族天琴艺术的发展与推介
    (一)重构:从“非遗”到“后非遗”
        1. 改良琴制、创编歌曲
        2. 打破禁忌、多元传承
        3. 建设队伍、唱响品牌
        4. 整合资源、文旅融合
    (二)发展:塑造“富民兴边”新形象
        1. 深挖天琴艺术内涵、创作时代优秀作品
        2. 整理天琴文化资源、创新传承传播方式
        3. 准确定位天琴市场、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四、结语

(3)1990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村支书银幕形象的生成及嬗变
    第一节 村支书银幕形象界定
    第二节 村支书银幕形象嬗变
        一、被英模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49—1966)
        二、被符号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66—1976)
        三、去中心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79—1989)
        四、趋多元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90—2020
第二章 1990 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塑造
    第一节 1990 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共性
        一、时代背景奠基
        二、民族精神渗透
        三、情感温度统摄
        四、矛盾冲突强化
    第二节 1990 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特性
        一、地域文化影响
        二、叙事主题变化
第三章 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意义及反思
    第一节 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意义
        一、农村干部现状的真实写照
        二、农民滞后观念的多维呈现
        三、城乡两极分化的生动描绘
    第二节 对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反思
        一、有数量缺质量
        二、对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丹东市边境旅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现状
        (二)国外现状
        (三)国内外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边境旅游
        (二)旅游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丹东市边境旅游现状分析
    一、丹东市边境旅游基本情况
        (一)边境旅游情况
        (二)边境旅游投诉情况
        (三)边境旅游商品情况
    二、丹东市边境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边境旅游特色化不足
        (二)边境旅游便利化不足
        (三)边境旅游规范化不够
    三、丹东市边境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边境旅游治理协调性不够
        (二)边境旅游市场监管不够
        (三)边境旅游相关法律不健全
第四章 经验借鉴
    一、延吉市边境旅游经验
        (一)自然条件与人文特点优势
        (二)延边州边境旅游发展经验
    二、防城港市边境旅游经验
        (一)自然条件与人文特点优势
        (二)防城港市边境旅游发展经验
第五章 丹东市边境旅游治理问题的建议
    一、丰富丹东市边境旅游特色
        (一)丰富旅游产品
        (二)加大宣传力度
        (三)加大政府对旅游产品的扶持力度
    二、加快丹东市边境旅游便利化建设
        (一)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基础设施便利化建设
        (二)加快丹东市边境旅游通关便利化建设
        (三)加大丹东市边境旅游公共财政投入
    三、推进丹东市边境旅游标准化建设
        (一)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管理标准
        (二)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投融资渠道标准
        (三)完善丹东市边境旅游市场监管标准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法院主要工作
    一、坚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奋力投入平安广西建设
    三、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四、坚持综合治理,推进从源头解决执行难取得新成果
    五、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
    六、坚持政治建院、从严治院,努力建设过硬法院队伍
    七、坚持自觉接受监督,汇聚推动法院工作发展合力
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7)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状况
    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20 世纪初: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第一批中国民族影像
        二、20 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三、新中国成立:政治话语主导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四、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五、20 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大众传播时代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六、2010 年起始:产业化发展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社会背景
        一、传统与封闭:形同“世外桃源”的文化生态
        二、困境与迷茫: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三、突破与传承:依托于旅游经济的文化再生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态势
        一、呈现方式逐渐大众化
        二、创作群体呈现多元化
        三、制作模式初步产业化
第二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意义与优势
    第一节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现实意义
        一、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
        二、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考量
        三、利用纪实美学进行去魅化的文化解读
        四、提高文化影响力,反哺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优势
        一、题材丰富,有待挖掘
        二、毗邻东南亚,文化相近,习俗相融
        三、再现“集体记忆”,迎合“小镇青年”情感需求
        四、区域经济崛起,国家政策支持
第三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创作弊端
        一、“自我言说”的表达不足
        二、“他者建构”的表达误区
    第二节 产业瓶颈
        一、缺少资金投入,纪录片盈利性低
        二、人才缺失,培养机制不完善
        三、行业标准不明确,质量与效率低
    第三节 传播困境
        一、跨文化传播形成文化折扣
        二、新媒体利用率不高
        三、缺乏品牌发展思路
第四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突围之道
    第一节 创作对策
        一、“回归田野”:历时性创作及换位思考
        二、“共情策略”: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
        三、“影像深描”:注重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产业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扩宽盈利渠道
        二、善用人才,多种方式培养人才
        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化生产
    第三节 传播对策
        一、把握媒介化社会特性,善用现代传播技术
        二、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进行对外传播
        三、抓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民族IP
结语
附录A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以广西崇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崇左市县级融媒体建设成效
    (一)服务当地经济,做足“边”的文章
    (二)融媒体步伐加快,本土栏目推陈出新
    (三)人才整合,打造融媒体制作团队
    (四)省级云平台领航,拓宽传播渠道
二、崇左市县级融媒体建设困境
    (一)办公场地建设和产品研发资金不足
    (二)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动大
    (三)方向不清晰,身融心不融
三、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设立高标准规则,做好顶层设计
    (二)打通物理空间,紧抓资金落实
    (三)强化全媒体人才培养,加速人员转型
    (四)加强服务功能,探索“新闻+”模式
        1. 推进“新闻+服务”建设。
        2. 拓展“新闻+电商”功能。
        3. 服务招商引资工作。
四、结语

(9)广西形象的定位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地方)形象研究现状
        1.2.2 广西的区域形象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1.3.1 地方(区域)形象
        1.3.2 拉斯韦尔“5W”模式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广西的发展定位与形象定位
    2.1 广西的发展定位
        2.1.1 党和国家对广西发展的定位
        2.1.2 广西的发展定位
    2.2 广西的形象定位
第三章 广西形象的传播现状和问题
    3.1 广西形象的传播现状
        3.1.1 广西形象的传播主体现状
        3.1.2 广西形象的传播内容现状
        3.1.3 广西形象传播的媒介现状
        3.1.4 广西形象的传播受众现状
        3.1.5 广西形象的传播效果现状
    3.2 对广西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的案例分析
        3.2.1 广西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中的广西形象
        3.2.2 广西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的传播效果分析
    3.3 广西形象传播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第四章 构建良好广西形象的努力方向探讨
    4.1 明确形象定位,重点打好“五张牌”
    4.2 强化“三力”,促进广西形象进一步提升
    4.3 建构区域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广西形象精准传播
    4.4 尊重和把握传播规律,优化宣传机制
    4.5 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全力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西形象传播效果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以侗族为研究对象的着作
        二、以侗族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的着作
        三、涉及侗族及侗族传统服装的方志、府志、民族志及游记
        四、与本文相关的其它研究视角的着作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田野点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田野点说明
    第四节 创新点
        一、研究角度创新
        二、建立结构图谱
        三、梳理侗族支系
第一章 侗族及侗族传统服装概述
    第一节 侗族及侗族传统服装探源
        一、侗族族源与族称
        二、侗族传统服装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黔、桂、湘三省侗族传统服装的分类
        一、贵州侗族传统服装分类
        二、广西侗族传统服装分类
        三、湖南侗族传统服装分类
第二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形貌
    第一节 上装
        一、交襟型
        二、对襟型
        三、偏襟型
        四、缺襟型
    第二节 下装
        一、百褶裙
        二、大头裤
    第三节 辅助服装
        一、首服
        二、肚兜
        三、围裙
        四、绑腿
        五、足部服
第三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底色与装饰色
    第一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底色
        一、底色与中华五色之关联
        二、底色在民俗中的运用
    第二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装饰色
        一、装饰色彩载体
        二、装饰色彩分布
第四章 侗族土布纹样及其织造工艺
    第一节 侗族土布的纹样种类
        一、纱孔纹样
        二、菱形纹样
        三、格子纹样
        四、斜纹纹样
        五、团花纹样
    第二节 侗族土布织造工艺分析
        一、纱孔纹样的织造工艺
        二、斜纹纹样的织造工艺
        三、格子纹样的织造工艺
        四、菱形纹样的织造工艺
第五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精神内涵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精神内涵
        一、和谐共处的社会文化
        二、乐天知命的民族精神
        三、人衣合一的伦理观念
    第二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服务生活兼顾美观
        二、纹样:观物取象应物象形
        三、色彩:装饰为用赋色有序
    第三节 与周边民族服装的比较
        一、与贵州邻近苗族、水族服装比较
        二、与广西苗族、瑶族服装比较
        三、与湖南花苗服装比较
第六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变迁与当代延续
    第一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变迁
        一、生存环境的变迁
        二、服装文化的变迁
        三、服装艺术特征的变迁
    第二节 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的当代延续
        一、作为“文化基因”的非遗抢救性保护
        二、政府扶贫政策下的非遗化商业产销
        三、“让文化走出去、让非遗活起来”的文创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田野调查工作表
附录3 表录
附录4 图录
后记

四、广西崇左:打造国门新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琴满边关——“后非遗”时期广西龙州壮族天琴艺术研究[J]. 易音晓. 艺术评鉴, 2021(21)
  • [2]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山歌对越交流的价值与应用研究[D]. 卢晶玲. 广西大学, 2021
  • [3]1990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研究[D]. 骆弟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5]丹东市边境旅游治理问题研究[D]. 于天秀.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N]. 黄海龙. 广西日报, 2021
  • [7]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研究(2010-2019)[D]. 曾梦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以广西崇左市为例[J]. 蒋凌昊,莫蓝翔,黄诚. 新闻潮, 2019(12)
  • [9]广西形象的定位与传播研究[D]. 尹平潍. 广西大学, 2019(01)
  • [10]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D]. 张云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广西崇左:塑造国家新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