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力士

2002年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力士

一、推动2002经济发展大力士(论文文献综述)

何阿优[1](2021)在《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文化考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和魂,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生活,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精神。彝族在中国文化民族识别中具有典型性,而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符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庆典活动,其中,赛马活动是彝族火把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身体活动元素。通过全面的搜集、整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田野考察发现,关于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文化的相关研究较少,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存在着文化同质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访谈法、口述史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用李亦园的文化分层理论和程志理的身体认知论,作为支撑理论,以“历时记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文化考释。最后,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未来发展态势提出思考与建议。研究表明:1.以“起源与衍生”“传承与嬗变”“转换与生成”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历时记忆考释。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最早的历史记载为东汉时期,从1979年开始由官方统一组织开展;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习俗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运用文化分层理论对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嬗变进行阐释;火把节赛马活动在彝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的转换与生成,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带动凉山彝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2.以“相马习俗”“养马习俗”“驯马习俗”“赛马习俗”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器物文化考释,挖掘、梳理和提炼了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习俗。3.以赛马“活动目的”“比赛类型”“比赛规则”“奖励制度”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制度文化考释。赛马活动的目的是搭建凉山彝族各家支间的交流平台;赛马比赛类型(鞭西和都西)是凉山彝族方言区民族性格的体现;赛马比赛规则是对社会规则的浓缩、模拟和演绎;赛马奖励制度是增强彝族家支凝聚力的表现形式。4.以“宗教信仰”“教育理念”“荣辱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认同”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精神文化考释,挖掘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特质。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沉淀了彝族人民多元崇拜文化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彝族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彝族人民把荣誉视如生命的荣辱观;展现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着装的审美观;凝结了对彝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过去生活的眷念,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5.以“宣传渠道”“保护意识”“传承人”“身体认知传承”“转换生成”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未来发展态势提出思考与展望。拓宽多元赛马文化宣传渠道;培育彝族赛马文化保护意识;发掘传承人的载体介质作用;促进彝族赛马身体认知传承;凸显旅游中赛马的文化特质。

郎咸旗[2](2021)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同时也是消费社会。在消费时代,唯有适应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商业才能成功。按照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观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属性,划分自己的社会阶层。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化消费的电影。如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一样,人们通过观看与评论一部电影来区分“我们”与“他们”。在泰国,以普拉奇亚·平克尧和托尼·贾为代表的电影人在表现凌厉的泰拳功夫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展现了泰国民族的文化特性。在一系列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电影人与观众一起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民族历史产生了认同。中国动作电影有着巨大的艺术成就和光辉灿烂的历史,并进一步发展出了武侠片等类型,是当前的泰国动作电影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中国动作电影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弊端,如过分注重资本的投入而忽视其艺术性,重“噱头”和形式的炒作而轻视观感和内容等,这是消费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弊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希望以泰国动作电影为文本,分析其叙事策略和审美特征,希望通过研究,能够“见贤思齐”,为国内动作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同时这对于审视全球化语境中区域国别的文化特点和人文特色,和当下泰国“新浪潮”电影的创作发展,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创作指导意义。全文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绪论。除第一部分外,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研究思路,梳理泰国动作电影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背景。第二章结合个案调查,总结并分析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策略。第三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泰国动作电影的审美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四章为泰国动作电影发展的经验总结,及对我国动作电影发展的启示。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消费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审美特征,总结泰国动作电影在消费社会语境下面对以商业化为主的市场环境而做出的顺应性改革的经验,阐述泰国的动作电影人是如何通过动作电影生产和消费的一系列流程进而建构起电影拍摄者和泰国普通观众之间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想象。这对当下中国动作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孙金锦[3](2021)在《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反农奴制是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一直被探讨的主题。除此之外,屠格涅夫在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叙事结构方面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因素,小说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回归自然"的提倡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文章从小说的民间性、人物形象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哲理性三个方面对小说《木木》的哲理性与俄罗斯民间文学因素进行探析。

薛更新[4](2020)在《唐代角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角抵是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两两相抵的徒手竞力活动,经过文化融入与历史演变,发展成为今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摔跤运动。深入研究角抵的历史面貌与发展演变,对于书写武术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献研究可知,角抵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以下阶段:先秦以徒手搏击为主的蓬勃发展时期、秦汉角抵的多元化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角抵的相对狭隘发展时期,直到唐代进入专门化发展时期,该时期为宋元明清角抵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中,唐代是角抵发展的繁荣阶段,该时期角抵的发展具有典范性和承接性特点,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唐代角抵主要开展于宫廷、军中和民间,同时在其对外交流中,主要以与日本的交流和发展为主。本文以唐代角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图像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主要从唐代角抵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了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特征,以及其历史价值和对现代摔跤运动的启示等问题。研究认为,唐代历史背景有利于角抵运动的开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政治上,唐代的统一与安定以及角抵为统治者所喜爱,为角抵开展提供了保障;经济上,繁荣的封建经济为角抵的普及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军政上,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开展激发了民众的习武热情,助推角抵在军中的普及;社会上,尚武风气盛行、宽松的外交政策和文化氛围为角抵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以上历史背景下,唐代角抵在国内各阶层广泛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宫廷中作为取乐于统治阶层和宴会仪式助兴的节目;在军中是选拔优等士兵、汇报训练效果和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民间则成为民众娱乐、健身的活动方式。与此同时,在对外交流发达的唐代,角抵也走出了国门。研究唐时日本的相扑运动,通过对当时国内外角抵手在组织机构,服饰、场地等比赛规制,以及其在宫廷、民间的发展状况等进行比较,发现我国角抵的对日交流在唐代相对更频繁。根据唐代角抵的发展状况,其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推行、军队中军事作战的需要以及民间开展的大众娱乐表演活动。研究认为,唐代角抵发展的历史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彰显了唐王朝的强大并推动了日本对唐文化的认同;二、军事价值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唐军队战斗力并为士兵提供了新的晋升通道;三、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增强了普通民众体质并利于民众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唐代角抵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对现代摔跤运动发展的启示:第一,内外兼修,充分发挥角抵的教化功能;第二,还淳反古,引导人们认识角抵的原貌;第三,注重创新,拓展角抵的现代生存空间。总体而言,唐代的政治、经济、军政和社会环境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促进了唐代角抵的发展。唐代角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宫廷、军中、民间三个社会领域,其发展缘由、机构与主体各不相同,但各阶层喜爱角抵的情况表明国内各阶层在角抵上处于较为统一的认知状态。日本遣唐使对日本认同唐文化有促进作用,通过唐时日本相扑和角抵的比较可见唐代角抵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和采纳。

刘霞[5](2020)在《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申圭植(1880-1922)是韩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独立运动家。他于1911年流亡到中国上海,1922年在上海辞世。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开展了丰富的救亡运动和复国运动,展现出杰出政治外交家和独立运动家的面貌。但在奔走革命的同时,他也留下了诸多文学文本,特别是在长达十一年的中国流亡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跨国体验,包含中国革命体验、韩国独立运动体验、人际交流体验和离散生活体验等,这些体验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申圭植的文学体现出优秀的汉文水平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书写着多样的跨国体验,更包含着丰富的情绪、思想和意识世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学界历来的研究,大都仅将申圭植视作一个独立志士,并未对其文本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文学迄今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文学和思想层面入手,综合使用“跨界”、“离散”、“身份认同”等后殖民批判理论、新历史主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及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具体阐述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其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申圭植有着丰富的思想,并富于实践精神。他的思想指导着实践,并在实践的反作用下不断升华。在中国体验的影响下,国内时期便萌芽的民族意识发展成明确的抗日路线;对自由、民权朦胧的憧憬发展成为明确的近代国家意识;尚武意识和对国际局势的关注升华为外交武力融合的执政理念;对中国的关注、对辛亥革命的肯定及民族大同思想逐步发展成为中韩联合意识并进而发展成为国际联合意识。在这些思想意识的指导下,申圭植在流亡中国期间,以中韩联合和世界联合为策略,以民主共和制为复国政治理念,以大同思想为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局势、民族自决思潮和舆论宣传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韩国独立运动,构建了中韩革命联合的平台,培养了大批韩国爱国青年,并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创建及获取孙中山护法政府的承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上海地区韩国独立运动的开拓者和中韩革命联合的奠基人。可以说,中国体验使其由一个普通的民族独立斗士成长为反殖民的时代先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其思想表现出过分依赖中国革命派及国际援助、未能重视和发动群众、因没有明确的革命指导思想而未能制止韩人内部各派间的斗争等局限性。申圭植丰富的中国体验促成了其文学中的书写和想象,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申圭植广泛结交中国革命党人、加入革命文学组织南社,并创办了中文周报《震坛》,为中韩交流创造了阵地,这些跨界交流体验促成了其与中国革命先驱和进步文人间的文学交流。这种文学交流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以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为主要话题,促进了中韩两国抗日话语和民族话语的构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共同话语和相互认知的发展;第二,申圭植对辛亥革命的认同和反日意识是双方交流的发展机制,从而实现了生成性对话模式;第三,双方都通过对对方的书写来进行自我观照,从而对本国的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第四,双向跨界叙事推动了各自文学的发展。其次,申圭植在跨界空间里经历的政治体验和革命体验对其中国认识和文学书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资产阶级革命视作中国乃至亚洲的唯一前途,认为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卖国,由此产生了近代国家意识,并产生了中韩联合乃至国际联合意识以及世界和平认识。在其中国书写和文学想象中,他鼓吹辛亥革命,塑造了一系列中国革命志士的形象,批判封建专制以及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腐败无能及卖国行为。此外,他积极论述中韩关系的重要性、中韩合作的必要性、韩国独立之于中国、日本、东亚乃至世界和平的意义,使其文学也呈现出强烈的政论性,体现出政治外交家的独特面貌。但这种中国想象带有一定的乌托邦特点。再次,申圭植的跨界是伴随着流亡开始的,离散生活体验是其跨界体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散生活体验使他感受到深深的乡愁和亡国之恨,这些苦闷促使他对日本的侵略本质及韩国的亡国原因等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并形成了明确的民族主体意识。此外,离散体验使得他有了更深刻的民族文化认知,对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也有了新的思索。他在文学中表达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诉说着亡国苦痛,尖锐地揭露并批判日本侵略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呼吁民族主体一一“大韩之魂”即民族精神,刻画了一系列民族英雄和独立斗士的伟大形象。同时,他积极宣传民族历史和文化,强调民族历史的再书写,并通过对大淙教等民族精神象征的书写和宣扬来坚定地守护自己的民族身份。可以说,申圭植的跨国体验对其文学创作存在着明确的影响关系。交流体验促成了其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志士的书写,并进而促成了中韩近代文人的生成性互动和相互认知;政治外交和革命体验,促使他形成了对中国、东亚及近代文明的认识和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离散体验和民族体验使其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作品中不仅表现出离散带来的愁和恨,更显示出对民族精神的赞扬和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统观申圭植的文学,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跨界性,即抗日的跨界性、民族想象的跨界性和语言的跨界性;第二,主体性,即民族主体意识和历史主体意识,这些主体意识均是殖民语境和流亡空间中的集体无意识之表现;第三,文化身份认同的混融性。申圭植在离散体验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面对焦虑,他一方面通过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宣扬来坚守民族身份,另一方面,又以中韩联合的策略参与到中国革命中去,对中国文化和革命产生了认同,从而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一定的重构,体现出混融性特征;第四,政论性。申圭植的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准,但其文学的基调是坚定的抗日意识和民族使命感,因此其文学中充满着革命、抗日、救亡、中韩联合等富于时代感的政治话语和革命话语,体现出政治美学功能,展现出革命文人的独特面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位申圭植及其文学。第一,申圭植文学是韩国抗日文学、韩国近代汉文学、韩国域外离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韩国文学之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第二,在中韩交流历史转型和价值重建的新时期,申圭植与中国革命先驱广泛交流,构建中韩革命联合的开端,开创了中韩人文交流的新局面,在这一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二十世纪中韩关系的奠基者。第三,申圭植凭借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在近代东亚复杂的时局中,把握住了时代要求,表现出坚决的抗日意识,看到中韩合作是二十世纪中韩两国共同的历史选择,他的抗日意识、中国认识、东亚认识乃至世界和平认识体现出时代自觉和东亚文化自觉,在东亚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申圭植的中国体验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不仅对于全面客观地还原申圭植这一历史人物的综合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韩国汉文学研究、韩国抗日文学研究乃至中韩近代人文交流研究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促进当下中韩交流与对话以及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罗娜娜[6](2020)在《迪麻洛村天主教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迪麻洛村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隶属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迪麻洛村是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有怒族、藏族、独龙族以及小部分傈僳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居住。怒族和藏族是主体民族,分别占村落总人口的50%和41%。迪麻洛村原本是一个怒族村落,由于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且深受藏文化的影响,该村表现为以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也是贡山县藏族人口数最多的村落。村落里有80%的人口信仰天主教,该村是整个贡山县天主教信徒最集中的村落。但是,与之邻近的迪庆、西藏、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都盛行佛教、道教或者原始宗教,迪麻洛村的天主教群体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天主教的种子洒在这片土地上?教会又是通过哪些策略让天主教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呢?天主教是否已经改变信徒的生活伦理?本文运用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怒江贡山县迪麻洛村的天主教传播过程。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迪麻洛村的背景介绍,包括行政区划、村寨背景和文化表征,因为要想更详细了解迪麻洛天主教的传播背景,就必须放到西方传教士数百年屡次企图“赴藏区传教”的更大语境下来观。第二部分阐述天主教传入迪麻洛的前前后后,包括天主教的神迹、与当地传统宗教的冲突和教堂的建立。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乡村教会的世俗治理技术,包括施赈、医疗、学校等多个方面。第四部分阐述乡村教会通过姻亲、血缘和家族技术影响村民的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互动。第五部分阐述乡村的集体整合技术如何强化天主教群体的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组织化的集体性,表现为宗教仪式和天主教节庆的集体性,是外在的群体整合;其二指非组织化的集体性,表现为村民生活记忆和村落叙事的集体性,是内在的群体意识。研究发现,天主教信仰并没有改变信徒们的生活伦理。信徒在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存在两套行为逻辑。一方面是神圣的宗教行为逻辑,另一个方面是世俗的传统乡村社会的逻辑。迪麻洛的个案研究证明,用韦伯的新教伦理命题来思考天主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思考信徒的认同是行得通的。因为,“天主教”进入“藏文化”时,关键问题是探讨这种宗教能否有效的技术化。教会的竞争策略、传教手段以及信徒的行为逻辑巧妙地调适了“藏文化”与“天主教文化”这两种异质性文化的冲突,成功地将两种文化的认同叠合起来。对于信徒而言,他们同时具有两种凸显的身份,这两个身份形成两种认同:对藏文化的认同、对天主教文化的认同,这两种具有高度异质性认同元素的叠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藏文化天主教群体。

黄霞[7](2020)在《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实施路径与选择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正向创新由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发起,在发达国家完成原始研发和初次产业化,随后将新产品向新兴国家市场输出。逆向创新指的是后发企业根据新创意在本土完成新产品研发,却成功将创新产品引入至发达国家市场的创新活动。其中,在发展中国家完成研发是逆向创新的根本,成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是逆向创新的最终标志。截至目前,逆向创新的实施主体有两类企业,一是发达国家企业,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即所谓后发企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由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所发起和主导的逆向创新活动。对于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其原始概念是指产品或解决方案首先在发展中国家产业化,然后再成功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特定创新流程。尽管核心思想不变,发展至今,逆向创新的实践路径已经因企业情境差异而出现了多元化的流程再造。在战略管理领域,逆向创新引发了新兴国家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原因在于,尽管该创新思想起源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然而随着全球创新中心的迁移,新兴国家正在逐步替代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创新的集聚地,进而后发企业成为了实践逆向创新战略的真正主力军。在战略价值方面,逆向创新不仅为广大后发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和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可以通过跨国界资源转移为后发企业创造全球性的附加商业价值,从而为新兴国家的后发企业更深层地融入全球化格局、挖掘全球化机会、创造全球化价值提供新契机。在此背景下,研究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实质、模式与路径选择,以及后发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实施逆向创新并持续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后发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依托创新链思想,重构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要素,归纳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链条及其对应的创新实施路径。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三个问题:第一,基于理论思辩和文献研究方法解析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构成要素,进而提出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的概念,并由此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本质与流程形成理论界定。第二,基于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的三要素,归纳逆向创新链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第三,对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路径选择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在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理论界定方面,归纳得出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创意要素、研发要素和市场进入次序要素。通过对逆向创新活动的纵向案例探索,考察了我国后发企业在逆向创新过程中,由创意来源、技术创新战略与市场进入路径三要素所构成的创新链演化过程。随着国际化进程持续深入,创意来源、技术创新战略与市场进入路径三要素,不仅各自呈现“阶梯性”升级过程,而且因素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体现为同一发展阶段的静态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动态螺旋上升式共同演进关系,揭示了逆向创新链的逐步升级特征。其次,在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的识别与类型归纳方面,解析出了六条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并简述对应路径类型的产品故事线。从市场进入次序这个关键因素的角度,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进行了归类,根据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国别类型以及扩张轨迹,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划分为市场渐进型与市场跳跃型。最后,在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选择方面,以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为因变量,以创意来源、产品的技术创新程度和企业技术实力和企业国际化经验为解释变量,研究发现若产品的创意来源于海外,后发企业倾向于选择跳跃型逆向创新路径;产品的技术创新程度更高,主导逆向创新活动企业的技术实力更强,后发企业倾向于选择跳跃型逆向创新路径;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在逆向创新路径选择中并未产生显着作用。

贾婧[8](2020)在《中原光影:民国时期开封电影放映业研究(1912-1949)》文中提出自新时期以来,“重写电影史”的口号愈来愈强烈,引起了广大电影学者的关注,研究者们试图以一种新的思维和角度去重新建构中国电影史,以期拨开中国电影史真实面貌前的重重迷雾,寻求更多建构中国电影主体叙述的可能性。在此学术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跳脱出上海之外,引发了“沪外电影”研究的新热潮,“地域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目前电影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开封地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近代以来,开封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之势,加之各类灾害频发、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开封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呈现衰落之势,早期的电影放映业也因此呈现出与当时上海、北京、天津等现代化大都市全然不同的历史面貌。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商业和城市结下不解之缘,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后,最先出现在中国的茶楼戏园,而这些茶楼戏园也大都处于城市之中,电影与城市互相交融,共同编织出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空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电影都起源于城市之中,并且在城市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对电影进行考察时,也应与城市文化和商品经济结合起来,关注到整个社会背景和文化转型。本文依托开封早期的报刊资料、档案资料,地方志为基本史料,从开封早期的电影放映格局、电影广告、电影检查制度、商业与消费、城市文化、放映空间等多个角度来剖析开封早期的电影放映业,探究早期中国电影放映格局中开封这一城市的独特发展面貌,以期进一步构筑中原地区电影景观的真实呈现。

温娟[9](2020)在《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传统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也迎来了发展的朝阳期。民族地区凭借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东部旅游城市相比,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不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全面升级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是今后该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本文积极响应国家对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号召,基于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和综述,运用RMP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笔者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718972-2017)分类评价体系对甘南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从旅游市场基本特征、游客市场行为特征、旅游产品偏好等方面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就目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向旅游产品转化度较高。2、目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体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组合开发深度较低、结构单一,特色不鲜明。3、尽管目前甘南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州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但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复合型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滞后,旅游产品营销松散,游客体验感评价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4、本文基于体验经济理论和RMP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及属性,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分类层面看主要分为:观赏型、竞技型、健身型、冒险型、休闲型五大类产品;从层级化旅游产品开发角度讲主要分为:传承、转化、完善、创新四个层面。促进多元旅游产品组合,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杨峨[10](2019)在《浅析高海拔地区大型节会的应急医疗救援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节会是指政府或者其他团体为了增大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或者宣传文化等目的而举办的一系列节庆活动。应急医疗救援是指组建应急医疗组织是卫生行政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进行预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活动时所采取的行为,是社会管理的特殊类型。应急医疗救援组织能快速、及时到达指定目的地,并有效地组织和处置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医疗救援任务的目的。2019年7月份,作为卫生健康东西部扶贫的医务人员分别参与了迭部县举办的"2019迭部国际大力士中国公开赛第四届安多地区‘腊子口

二、推动2002经济发展大力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动2002经济发展大力士(论文提纲范文)

(1)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文化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新时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
        1.1.2 彝族在中国文化民族识别中具有典型性
        1.1.3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符号代表性节日
        1.1.4 赛马是火把节具有代表性身体活动元素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诠释
        2.1.1 传统体育
        2.1.2 彝族赛马
        2.1.3 身体活动
        2.1.4 节日庆典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马活动相关研究综述
    2.3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彝族赛马活动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动态趋势
    2.5 彝族赛马活动相关性历史文献梳理及考释
    2.6 彝族赛马活动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研究对象、方法及路径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田野考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口述史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路径
4 结果与分析
    4.1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历时记忆考释
        4.1.1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起源与衍生
        4.1.2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传承与嬗变
        4.1.3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转换与生成
    4.2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器物文化考释
        4.2.1 彝族相马习俗
        4.2.2 彝族养马习俗
        4.2.3 彝族驯马习俗
        4.2.4 彝族赛马习俗
    4.3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制度文化考释
        4.3.1 赛马活动目的是搭建凉山彝族各家支间交流平台
        4.3.2 赛马比赛类型是凉山彝族方言区民族性格的体现
        4.3.3 赛马比赛规则是对社会规则的浓缩、模拟和演绎
        4.3.4 赛马奖励制度是增强彝族家支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4.4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精神文化考释
        4.4.1 沉淀了彝族人民多元崇拜文化的宗教信仰
        4.4.2 体现了彝族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
        4.4.3 凸显了彝族人民把荣誉视如生命的荣辱观
        4.4.4 展现了凉山彝族人传统服饰着装的审美观
        4.4.5 凝结了对彝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
    4.5 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
        4.5.1 拓宽多元赛马文化宣传渠道
        4.5.2 培育彝族赛马文化保护意识
        4.5.3 发掘传承人的载体介质作用
        4.5.4 促进彝族赛马身体认知传承
        4.5.5 凸显旅游中赛马的文化特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对消费社会以及消费社会与电影学相结合的研究
        二、对泰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以及对泰国动作电影的研究
        三、对电影的叙事策略及审美特征的研究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泰国动作电影: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创作实践
    第一节 泰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与民族电影的发展
        一、泰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二、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民族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发展概况及创作背景
        一、方兴未艾、百花齐放:泰国动作电影的发展概况
        二、政府引导、商业探索:泰国动作电影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初级阶段的类型探索与民族叙事: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手法
        一、泰国动作电影的类型化叙事
        二、商业化电影包装下的民族叙事
    第二节 复仇主题与家国情怀: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主题
        一、泰国动作电影中的复仇主题
        二、泰国动作电影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从正义英雄到边缘异类:泰国动作电影中的角色塑造
        一、泰国动作电影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二、泰国动作电影中对边缘异类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三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审美风格的转变
        一、“经典”的慢节奏抒情风格
        二、工业化的快速剪辑风格
    第二节 泰国动作电影中的奇观化特征与暴力美学特征
        一、追求极致的身体奇观与惊心动魄的动作奇观
        二、唯美与残酷:泰国动作电影中对暴力的审美化风格化表达
    第三节 泰国动作电影中的佛教印记与人性之美
        一、泰国动作电影中的佛教印记
        二、泰国动作电影中的人性之美
第四章 对泰国动作电影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我国动作电影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泰国动作电影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对消费社会的引导与融合
        二、借鉴国际经验融入民族文化
        三、动作明星的培养以及动作场面的表现
    第二节 对我国动作电影发展的启示
        一、对我国动作电影过度商业化倾向的反思
        二、坚持“初心”以“武”服人
        三、题材的创新以及民族主义的恰当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木木》的俄罗斯民间创作元素
二、哲理性:人物形象的三种存在
三、哲理性:回归自然
四、结 语

(4)唐代角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角抵的研究
        1.4.2 关于角抵历史流变的研究
        1.4.3 关于唐代体育的研究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2 唐代角抵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
    2.1 唐统治者对角抵的喜爱是其发展的主要政治因素
    2.2 唐代繁荣的封建经济为角抵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2.3 唐沿袭府兵制和设立武举制是其发展的军政支持
    2.4 唐尚武之风为其开展和兴盛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
3 唐代角抵的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3.1 唐代角抵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分析
        3.1.1 唐代的宫廷角抵:为统治阶层消遣与宴会助兴服务
        3.1.2 唐代的军中角抵:为选拔优等兵士和日常训练服务
        3.1.3 唐代的民间角抵:为民众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服务
    3.2 唐代角抵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分析
    3.3 唐时国内外角抵手的竞技规制等比较
    3.4 唐代角抵的发展特征分析
        3.4.1 唐代角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体育项目
        3.4.2 唐代角抵是服务于军事作战的操练法
        3.4.3 唐代角抵是供各阶层娱乐的表演节目
        3.4.4 唐代角抵是趋于专业与职业化的运动
        3.4.5 唐代角抵是大众广泛参与的健体拳技
4 唐代角抵发展的历史价值及现实启示
    4.1 唐代角抵发展的历史价值
        4.1.1 彰显了唐王朝的强大并推动了日本对唐文化的认同
        4.1.2 提高了唐军队战斗力并为士兵提供了新的晋升通道
        4.1.3 增强了普通民众体质并利于民众的个体社会化发展
    4.2 唐代角抵发展的现实启示
        4.2.1 内外兼修,充分发挥角抵的教化功能
        4.2.2 还淳反古,引导人们认识角抵的原貌
        4.2.3 注重创新,开发角抵的现代生存空间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申圭植资料整理及研究现状
        一、申圭植资料整理出版现状
        二、国内外申圭植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申圭植的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启蒙救国——国内启蒙运动时期(1880-1910)
        一、家庭背景与求学经历
        二、思想启蒙活动
        三、经济救国活动
    第二节 中韩联合——来华流亡初期(1911-1918)
        一、中国革命体验
        二、中韩联合下的独立运动实践
    第三节 民族自决——流亡政府时期(1919-1922)
        一、在流亡政府创建中的活动
        二、在流亡政府中的政治外交活动
第三章 申圭植的在华文坛活动与文学交流
    第一节 申圭植与中国革命党人的文学交流
        一、申圭植的中国革命党人书写
        二、中国革命党人的申圭植认识
    第二节 申圭植与南社
        一、申圭植在南社中的活动
        二、申圭植与南社社员的交流及相互认知
    第三节 《震坛》——中韩交流之阵地
        一、《震坛》的创刊与申圭植
        二、《震坛》的办刊宗旨、流布与影响
        三、中国人士撰稿的内容
        四、韩国人士撰稿的内容
第四章 申圭植的中国认识与文学想象
    第一节 中国革命认识与近代国家意识
        一、对辛亥革命的肯定
        二、近代国家意识
    第二节 军阀社会认识与批判意识
        一、对袁世凯政府的认识及批判
        二、对军阀割据的认识及批判
    第三节 中韩合作意识与世界和平认识
        一、中韩关系认识与中韩合作意识
        二、韩国独立与世界和平之关系
第五章 申桂植的离散体验与文学想象
    第一节 离散生活认识与苦闷的书写
        一、离散者的乡愁
        二、亡国奴的愤恨
    第二节 日本侵略认识与主体性
        一、日本认识与抗日路线
        二、民族主体意识
    第三节 民族历史认识与民族身份的坚守
        一、民族历史意识
        二、民族身份的坚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迪麻洛村天主教传播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文献简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田野过程
第一章 迪麻洛
    一、行政区划
    二、村寨背景
    三、文化表征
第二章 天主教的村寨融入
    一、陌生的神父
    二、没有准备的“礼拜”
    三、教堂的建立
    四、小结
第三章 天主教语境下的“家”
    一、“慷慨”的救赎
    二、天主的“庇护”
    三、家中神龛的去留
    四、小结
第四章 天主教语境下的“族”
    一、教内通婚制
    二、藏西结合的人生礼仪
    三、作为家族传统的信仰
    四、小结
第五章 天主教语境下的“社”
    一、弦子与圣歌共鸣的节庆
    二、“热心”教友的世俗互助
    三、生活记忆与村落叙事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实施路径与选择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2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逆向创新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2.2 领先企业的逆向创新
    2.3 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
        2.3.1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提出
        2.3.2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类型及模式
        2.3.3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实施路径
        2.3.4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成功因素
第3章 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链
    3.1 逆向创新链的基本涵义
    3.2 逆向创新链的构成要素
        3.2.1 创意要素
        3.2.2 研发要素
        3.2.3 市场进入次序要素
        3.2.4 要素间的共演关系
    3.3 基于创新链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实施路径归纳
    4.1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描述
        4.1.1 DDDA路径
        4.1.2 ADDA路径
        4.1.3 ADAA路径
        4.1.4 ADAD路径
        4.1.5 DDAD路径
        4.1.6 DDAA路径
    4.2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归类
        4.2.1 市场渐进型
        4.2.2 市场跳跃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研究设计:实证研究
        5.1.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5.1.2 研究变量
    5.2 数据采集与整理
    5.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1 模型建构
        5.3.2 模型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主要结论
        6.1.2 局限与展望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中原光影:民国时期开封电影放映业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开封电影放映业的肇始(1912-1929)
    第一节 电影传入开封与“寄居”之态
    第二节 开封基督教青年会与电影放映
    第三节 开封电影初时的放映特点与影业面貌
第二章 独立之姿与电影放映业的繁荣(1929-1937)
    第一节 旧时商区放映业的兴盛
        一、电影院独立之姿的出现
        二、开封第一家专业电影院的考证
        三、开封电影放映业商业格局的建构
    第二节 繁荣时期开封电影放映业的景象
        一、开封电影业的经营管理特点
        二、旧时商业区电影放映业的竞争业态
        三、以国产片为主的开封电影放映业与放映业乱象
    第三节 电影教育与爱国之声
        一、社会思潮中的电影教育
        二、影像中的爱国之声
第三章 沦陷时期开封电影放映业的乱象(1938-1945)
    第一节 战火中飘摇的开封电影
    第二节 日伪统治时期的开封电影业面貌
    第三节 日伪奴化教育与电影
    第四节 救亡戏剧运动的兴起
第四章 战后开封电影放映业的复苏(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政府的接收事业与开封电影业
    第二节 开封电影业的艰难复苏与萧条之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1927 年-1937 年开封各影院放映情况一览表
致谢

(9)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积极倡导发展体育旅游
        1.1.2 体育旅游顺应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趋势
        1.1.3 体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1.1.4 合理的体育旅游开发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体育旅游
        2.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2.2 基本理论概述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昂普(RMP)分析理论
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调查
    3.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构成
    3.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特征
        3.2.1 独特性与融合性
        3.2.2 专业性与和谐性
        3.2.3 体验性与依托性
    3.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3.3.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体现着甘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3.3.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蕴含着藏族人民的道德伦理体系
        3.3.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3.3.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展现着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3.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
        3.4.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3.4.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3.4.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4.1 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4.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4.2.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4.2.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游客市场调查
        4.2.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4.3.1 旅游资源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4.3.2 旅游业蓬勃发展,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连续性强
        4.3.3 传统体育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
    4.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4.4.1 旅游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4.4.2 传统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力度较弱
        4.4.3 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4.4.4 发展规划不够完善,产品营销有待整合
        4.4.5 传统体育传承人缺失,队伍体系参差不齐
5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5.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
    5.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5.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5.3.1 基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化的旅游产品开发
        5.3.2 基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层级化的旅游产品开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分表
附录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浅析高海拔地区大型节会的应急医疗救援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节会举办地的气候环境特点
参加节会人员特点
运动频率
突发事件
应急救援对策

四、推动2002经济发展大力士(论文参考文献)

  • [1]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文化考释[D]. 何阿优.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消费社会语境下泰国动作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特征研究[D]. 郎咸旗.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J]. 孙金锦. 品位·经典, 2021(03)
  • [4]唐代角抵研究[D]. 薛更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研究[D]. 刘霞. 山东大学, 2020(10)
  • [6]迪麻洛村天主教传播的民族志研究[D]. 罗娜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实施路径与选择机制[D]. 黄霞.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8]中原光影:民国时期开封电影放映业研究(1912-1949)[D]. 贾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温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浅析高海拔地区大型节会的应急医疗救援体会[J]. 杨峨. 保健文汇, 2019(10)

标签:;  ;  ;  ;  ;  

2002年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力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