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互联网为何被冷落

企业互联网为何被冷落

一、企业上网缘何受冷落(论文文献综述)

赵雁[1](2019)在《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的非中心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中蓬勃发展的平面设计,在形式上与设计方法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的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表现与成因,旨在研究平面设计的非中心化现象对平面设计未来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深入研究,在互联网传播形式下,平面设计产生非中心化现象的原因。通过对非中心化一词的源流分析入手,研究非中心化的产生原因与特点。对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在互联网中平面设计范畴的外延;数字技术促进平面设计形成非中心化的改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平面设计非中心化提供了基础。以及,大众文化对于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现象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后,主要分析非中心化在平面设计上的表现。它可分为设计师的发布作品媒介被改变;制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非中心化表现;客户群体、客户思维方式、客户与设计师之间关系的非中心化表现;以及设计内容中功能与形式的非中心化表现。最后得出结论,非中心化的平面设计现象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对于平面设计发展有利也有弊。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虽然有利于个性化的设计发展,但由于受到互联网传播模式和大众文化的制约,导致非中心化平面设计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专业设计师,在参与商业化的平面设计之外,也应对于艺术的繁荣做出努力。

黄馨[2](2018)在《论新媒体时代IP剧的微博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一个词渐进入人们视野,它就是“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泛指知识产权。同其他类型的电影电视剧比,IP剧是二次开发和二次传播的行为,原IP背后很可能已经有着成千上万的狂热粉丝,今时今日所进行的IP剧的新媒体传播所采用的造势手段自然有所不同。IP剧虽早已存在,但这些IP剧开始在微博上进行宣传与传播却是从2011年开始才逐渐兴起,两者间有着间密不可分的促进关系。一方面从传播者的角度看,IP剧制作方若想利用微博为自身节目进行的宣传,就需要在抓住原IP粉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眼球,并利用微博明星效应的开放性优势扩大传播,微博文字的内容风格、发布视频的特点以及话题营造的方式,都是IP剧在微博传播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受者的角度看,微博的出现的确影响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时代新出现了一些传播关系,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既是传者也是受者。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电影电视剧变成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IP剧、微博都是相互交织影响人们生活的传播内容。目前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它们也同时也不断在面临各种问题,微博自身平台的生存危机、同行业的竞争、IP剧原着的抄袭丑闻、甚至整个社会信息与行动比的失衡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正视的困境。在这种境况中,IP剧要发展自身优势,依赖微博传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微博如欲有效利用这份资源,只有明确自身优势和缺点,遵循正确的路线才能有效促进发展,得到更好的社会价值,打造IP剧的微博传播帝国。

段勃[3](2017)在《比较视域下的中美调查性报道研究》文中提出调查性报道是新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学术话题。在中国,调查性报道被视作最能够彰显新闻品质的报道方式之一;在美国,它和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三足鼎立。过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性报道的个案分析、源流梳理、实务探究方面,在中外比较研究领域成果较少。本文主要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获奖调查性报道作品为样本,从概念、历史、采访、写作等方面全景扫描中美调查性报道异同,并从传播观念、新闻体制、调控规制等方面解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求寻找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个性和不足,并尝试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调查性报道都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以外商中文报刊出现为契机,美国则以黑幕揭发运动为标志。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调查性报道命运多舛,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郁郁勃发,尤其在2003年至2013年进入黄金十年。美国调查性报道在黑幕揭发运动结束后也归为平淡,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步入第二个高峰期,从90年代开始式微,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勃兴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在采访实务上,中美调查性报道都关注被掩盖的新闻价值含量较大且具有冲突性的负面选题,采访难度高、危险大、相对独立。相较而言,中国调查性报道题材中含有关于社会问题的中性选题,采访对象相对单纯,调查记者面对较大的法律风险;美国调查记者更富有挑战性,大量报道敏感和富有争议的国际选题,调查过程更加复杂,面临较大的人身风险。就作品文本而言,中美调查性报道都趋向于精确、平衡、大篇幅、碎片化、富有逻辑、凸显调查的写作特点。热衷于“寻宝”叙事母题,偏爱线性结构、悬念制造手法以及外焦点叙事视角和二元对立模式。写作语言简洁、准确又富有张力,平实、自然又生动鲜明,客观、公正且表达主题。相较而言,中国调查性报道作品以独立式报道为主,文体多元,经常采用记者加政府调查的模式,叙事结构更加朴直,语言感情色彩相对浓厚,较多运用间接引语。而美国调查性报道以组合式报道为主,文体单一,调查作品由记者单独完成,叙事结构更加曲折,文体互渗现象相对突出,更多运用直接引语。研究发现,中美调查性报道出现上述差异并不完全是调查性报道自身造成的,中美新闻传播观念、体制和调控规制等不同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对比中美两国调查性报道既要看到同一又要看到差异,既要看到中国在重视程度、人才支撑、调查技术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同时更要拥有自信,遵循扬弃原则,保持独立个性,尤其要摒弃美国调查性报道单纯揭丑、制造噱头、过分依赖工商业资本等缺陷。

李跃雪[4](2016)在《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学研究》文中提出初中生辍学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更制约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以往研究主要将辍学生看作一类同质群体,进行辍特征、辍学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却很少关注辍学生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只有对辍学问题进行分类研究,才能真正认识辍学行为背后的本质及机理。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生辍学行为进行类型学研究,探索辍学行为分类的可行性,在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辍学的原因及其治理策略。在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理论基础的阐释后,本研究以初中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先量化后质化的顺序性混合研究方法对初中生的辍学行为进行类型学研究。基于初中生辍学行为异质性假设,研究使用量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初中生辍学行为展开类型化分析,并得到了五种初中生辍学类别,分别命名为"同伴不良型"、"学校体验不良型"、"现实利益型"、"制度反抗型"和"家庭不良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使用质化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初中生辍学行为的发生路径进行了解释性探究。研究发现,"同伴不良型"初中生辍学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初中生辍学同伴的负面影响,如果初中生对同伴的言行表示认同,那么他就会选择辍学。"现实利益型"辍学主要是初中生及家庭出于金钱、时间、升学可能性、读书有用性这四方面的现实考量而决定辍学的。"学校体验不良型"主要是初中生在校学习体验不良,包括"上学体验"即家校距离给学生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体验,"在校体验"即学生在校感知到的学习压力、校园安全体验及"学习结果体验"即学业成就高低所带来的体验。"制度反抗型"辍学是初中生不满学校中的学生管理制度而辍学,主要包括对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和日常语言表达及对学校的时间制度、纪律规范的反抗。"家庭不良型"辍学主要是父母的读书观念及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不良影响及家庭主要成员的身体健康危险和父母的婚姻变故所引起的初中生放弃上学的想法。辍学治理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通过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辍学治理经验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国际社会辍学治理的办法,诸如设立专门机构治理辍学、设专门学校辅导辍学生、设单独班级转化辍学生和特别关照处境不利儿童等。国内方面主要有"工读学校"、"雨露工程"、"绿色家园"和"春雨计划"等治理学生辍学偏差行为的尝试。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应该摒弃以往"均码"式辍学治理理念,尝试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为治理主体,进行差别化治理初中生辍学行为,以满足不同类型初中辍学生的需求。具体来看,政府应当成立辍学治理机构、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更新教育评价理念,做好各项统筹工作,为辍学治理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应当营造积极的舆论导向、广泛参与初中生教育、开发社会教育性资源,为辍学治理提供健康环境;学校要建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文化、提供尊重学生的课程教学、引导家长参与初中生教育,为辍学治理提供关键力量;家庭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动做好家校衔接与合作,为辍学治理做好重要保障。

李师江[5](2016)在《非比寻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一在我年少的时候,自有一种非凡的认识:这世界就是为我而生的。降临之初,星辰为我流转,大地自有异象;父母为我而结合,姐姐们为我而铺垫,伙伴们是我的陪衬。甚至,所有窘迫、恐惧乃至磨难,乃至一切的跌跌撞撞,都是神安排好的,为非比寻常的人生做好一切准备。踌躇满志从大学里出来,之后的一切,神为我安排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的生活、适得其所的婚姻,乃至出其不意的惊喜,造物主在为我下一盘很大的棋。想到在世间有这样的待遇,不禁沾沾自喜。

焦冲[6](2014)在《北漂十年》文中研究表明1多年以后,毛学明无意间从北京站前街路过,当他望见余晖之中只剩剪影的钟楼时,依然会想起第一次踏上这个城市的那个遥远的黄昏。那是2003年的早春时节,一个平淡无奇的傍晚,"非典"刚刚入侵京城,尚未成肆虐之势,但出门的人俨然比平时少很多。刚下火车,他有些慌乱无措,像一只误闯到公路上的小鹿,六神无主东张西望,深呼吸两次,稍微镇

李劲草[7](2014)在《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文中提出随着中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经济类新闻的关注度也迅速上升。经济类新闻文本不仅存在大量经济术语,而且可能存在较多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隐喻在经济新闻中的广泛应用使新闻报道更生动、更易懂。不过这也对经济新闻的翻译提出了挑战。可以说,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尝试对经济新闻中隐喻的翻译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篇首先对本次翻译任务及相关研究进行描述,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现状、内容和意义。然后本文着重阐述任务过程,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三个方面来对经济新闻以及隐喻的翻译进行分析和论述。之后论文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目的论。最后笔者基于自身的经济新闻翻译实践,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个案研究,提出三种隐喻翻译的处理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经济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实践及其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王学胜[8](2013)在《“底层文学”批判》文中研究表明“底层文学”做为一个新的文学范式自新世纪始逐渐成为一文学主潮,它记录着十几年来底层民众的心理痕迹。对于一个总共约有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底层文学”的历史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底层文学”作品的质量还是批评界这类作品的研究现状、理论建构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不再纠缠于“底层”术语是否有效、“底层文学”命名是否合理、“底层”自己是否能够发声、精英阶层是否有代言底层的权力,这些看似基础的所谓“根本”问题。而倾向于把“底层”和“底层文学”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概念并借助于它们进入文学现场,为文学创作的理论繁荣和作品层次的提升做出努力。绪论部分首先回顾“底层文学”的研究历程,归纳了目前研究的六种理论主张。他们分别是:强调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与责任使命,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美学,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意识形态,左翼文学传统。接下来总结了“底层文学”研究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底层文学”的边界模糊,导致了对“底层文学”研究、批评的困难。其次是样本选取问题。“底层文学”样本的选取主要集中在较有名气的文学期刊上,这就可能导致研究的局限。第三是惯性思维作祟,以至于把“底层文学”作品中展示的复杂矛盾简单地归入城乡对立的逻辑思维当中。第四,鲜有创新的观点出现。众多的研究者用不同作品来阐释相同或近似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治好的痼疾。第五,阐释大于创作。这种过度阐释的现象是“底层文学”研究中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后从如何表达底层生存、作品文本价值评价和“底层文学”的读者研究等三个方面集中表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作者论。本文认为,精英阶级由于创作和发行等方面条件的优越,仍然是创作“底层文学”的主体。通过两节分别对精英书写和草根描写的作品所呈现的弊病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精英阶层书写的作品主要体现出创新不足、主题重复、浪漫主义缺失、与底层距离过远和农裔作家心灵困境等五个方面的缺陷。草根阶层书写的作品因为创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致使作品中现象描述过多,虚构严重不足,加之他们整日为生计奔波,视域较为狭窄,只是一味地诉苦。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支持,草根书写者成才环境较差。第二章世界论。虽然现实与真实的概念直到今日还存在纷争,但是有一点共识大家都是能接受的——必须合乎情理。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打着艺术创作新的幌子,随意地在“底层文学”当中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显然是有悖于“底层文学”的作者们的创作初衷的。本章结合陈应松的《太平狗》和胡学文的《命案高悬》的细节,提出了目前“底层文学”作品在书写底层现实生活所体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毛病: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环境与现实的严重偏离、情节的失真和人物的“空壳化”。第三章读者论。本章作者通过走访了两个县、四个镇、二十多个村屯,实地调查了农村民众对于“底层文学”的阅读需求。座谈的结果表明“底层”民众与“底层文学”完全分离的状态。论文首先从精英阶层艺术化追求及市场化定位合理、全媒体形式对“底层文学”的挤压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发生于作者方面的原因。接着本文从读者角度提出了“底层文学”作品与底层读者游离的两个原因:其一是读者娱乐形式多样从客观上减少了“底层文学”被消费的可能,其二是底层群体自身的经济收入少、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让文学阅读成为一种底层民众很难企及的奢侈的事情。第四章作品论。第一部分,论文围绕“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层面探讨了“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我们需要打破二元独立思维,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第二部分,把人民性引入到“底层文学”的研究当中,本文认为“底层文学”中作者的“他者”意识与自我身份意识往往极其强大,遮盖了文本中的具体情感,导致了具有人民性特点的“底层文学”作品数量不多。第三部分,论文批驳了目前流行的“底层文学”是左翼文学的复苏。“新左翼”等观点认为“底层文学”因为其先天的“非革命性”的向统治阶层“撒娇”的特点,决定了它和左翼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仅因为两者反映现实生活苦难的共同点不能证明二者的承继关系。第四部分,就无法避开的现实主义从其产生、发展及对“底层文学”的来源展开具体论述。第五章建构论。从情感的真实、视角的超越、理性批判精神的介入、距离感的建立和悲剧美学精神的树立五个方面阐述了“底层文学”的理想建构问题。

龙泽伦[9](2013)在《模块化立体车库方案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车辆数量在飞速增长。然而城市停车位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车辆无处停放。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小区现状,提出了一种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的新型立体车库。分析制定了立体车库的总体结构形式、驱动方式、存取车方式,包括钢结构外框架设计、平移载车架设计、升降载车架设计、调头台设计和升降机构设计。为了节省存取车时间,特别设计了使汽车空中调头的调头台。本文建立了平移载车架和调头台的动力学模型。首先对平移载车架运动过程进行联合仿真,研究了电机输出力矩如何变化,才能使平移载车架的速度和位移符合设计要求。然后对平移和调头这两个关键步骤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这两种情况的运动平稳性和所产生的冲击力,确保平移载车架和调头台运动平稳、精确。最后把动力学仿真结果,代入有限元软件中,分析了平移齿条和调头台的支撑滚轮的应力、应变情况;此外,还对其它关键部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应力分析、瞬态动力学分析。通过分析,说明本文设计的立体车库是安全可靠的。

刘烨鑫[10](2012)在《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 ——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迪士尼品牌和迪士尼主题公园备受关注的同时,我们看到以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和表演性劳动为代表的“迪士尼化”现象在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一整套原理以一种无声潜入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而,无论是景观建筑,还是社会活动,都带有迪士尼化的特征。本文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窥视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现象,扫描迪士尼化原理在现代城市中的演进状态;尝试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工具,对这一现象的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意义做出研究分析;通过深入探讨,将迪士尼化内涵从商业范畴扩展至社会领域,概括迪士尼化在城市生活表现特征为“主题化、混合性、商业化、表演性、感官化”等五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迪士尼化借鉴要点;文章的最后,笔者试图展望后续研究的思考方向,并为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企业上网缘何受冷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上网缘何受冷落(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的非中心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
        1.互联网时代
        2.平面设计
        3.非中心化
        4.后现代思想
    (四)文献综述
        1.平面设计总体研究
        2.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相关研究
一、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成因
    (一)平面设计范畴的外延
        1.线上平面设计的演进
        2.线下平面设计的对接
    (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
        1.设计工具的数字化
        2.设计信息的数字化
        3.设计思维的数字化
    (三)大众文化对于非中心化的影响
        1.消费文化的符号化
        2.生活审美化的大众审美泛化
二、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呈现
    (一)设计师非中心化的表现
        1.发布媒介的发展
        2.空间与时间拓展
    (二)客户非中心化的表现
        1.群体中心与边缘的模糊
        2.思维方式的非中心化
        3.职能界线被打破
    (三)内容非中心化的表现
        1.对形式与内容的解构
        2.形式与内容的再平衡
三、非中心化对平面设计的双重影响
    (一)非中心化的价值
    (二)非中心化的制约
        1.非中心化对技术依赖
        2.非中心化的媚俗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论新媒体时代IP剧的微博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发展历史背景
        二、传播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方法
        一、IP剧与微博的研究现状
        二、内容分析法与比较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基本特色
        一、创新之处
        二、基本特色
第一章 IP剧微博传播的原因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 IP剧微博传播兴起的原因
        一、微博在社交媒介中商业价值的体现
        二、IP剧的宣传出口自身的需要
    第二节 IP剧在微博传播中的内容风格
        一、微博文案中各话语风格的分析
        二、发布视频的多样化风格的分析
    第三节 IP剧在微博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一、利用原IP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二、构造热门话题吸引眼球
    第四节 IP剧在微博传播中的明星效应
        一、明星与IP剧:话题营造
        二、明星与营销账号:舆论引导
        三、明星与粉丝:“亲密”互动
第二章 IP剧微博传播受众的基本现状分析
    第一节 原着书粉的受众基础奠定
        一、原着粉丝的“使用与满足”
        二、利用原着粉丝的创新与扩散
    第二节 文字影像化与明星阵容对受众的感官刺激
        一、受众与文字影像化的期待式悬念
        二、受众与明星阵容的期待式悬念
    第三节 微博热门话题对受众的影响
        一、参与式的信息接收
        二、相互借势的加倍传播效果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IP剧微博传播的困境
    第一节 微博宏观平台的传播困境
        一、老用户不断流失新用户后继无力
        二、过度商业化数据作假泛滥
        三、同质化竞争前路坎坷
    第二节 IP剧官方微博的运营困境
        一、官微文案水平生硬无趣
        二、弄虚作假依赖“水军”
        三、过度商业化运营模式
    第三节 微博传播困境中的IP剧与粉丝
        一、IP剧原着抄袭丑闻危机
        二、过度宣传透支粉丝“强心针”变“催命符”
        三、信息与行动比的失衡——“躲躲猫的世界”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IP剧微博传播的思索
    第一节 加强IP剧的微博的营销
        一、传播内容多样化
        二、传播手段多元化
    第二节 构建IP剧运营商与微博主体间正确的关系
        一、杜绝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虚假现象确保良性传播
        二、加强IP官微维护促进粉丝有效互动
        三、线上线下共进打造IP帝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比较视域下的中美调查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中美调查性报道源流梳理
    2.1 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源流
    2.2 美国调查性报道的源流
3 中美调查性报道采访实务观照
    3.1 调查性报道题材选择比较
    3.2 调查性报道采访对象比较
    3.3 调查性报道采访特点比较
4 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实务辨析
    4.1 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特点比较
    4.2 中美调查性报道叙事比较
    4.3 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语言比较
5 中美调查性报道的差异归因
    5.1 中美新闻传播观念差异对调查性报道的影响
    5.2 中美新闻体制差异对调查性报道的作用
    5.3 中美新闻调控规制对调查性报道的制约和保障
6 结语
    6.1 中国调查性报道要有独立个性
    6.2 中国调查性报道相对不成熟
    6.3 网络时代的中美调查性报道
致谢
参考文献

(4)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重要观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 关于辍学特征的研究
        (二) 关于辍学原因的研究
        (三) 关于辍学后果的研究
        (四) 关于辍学分类的研究
        (五) 关于辍学防治的研究
        (六) 对已有文献的简评
    三、理论基础
        (一) 生态学理论
        (二) 心理学理论
        (三) 行为学理论
        (四) 社会学理论
        (五) 经济学理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
    一、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二、混合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一) 混合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混合研究方法的设计
    三、量化分析
        (一) 数据收集
        (二) 数据分析
        (三) 质量控制
    四、质化分析
        (一) 资料收集
        (二) 被试选择
        (三) 资料分析
        (四) 质量控制
    五、研究者的反思
        (一) 关于数据的反思
        (二) 关于样本的反思
        (三) 关于方法的反思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一、初中生辍学行为类型化分析的前提
        (一) 初中辍学生内部存在异质性差异
        (二) 单一理论不足以解释所有辍学行为
        (三) 来自境外学生辍学类型研究的证据
    二、初中生辍学行为的潜在类型分析
        (一) 萃取辍学分类潜变量
        (二) 聚类方法和分类个数
        (三) 聚类分析过程与结果
        (四) 各类型的特征与差异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中生辍学路径的解释性探究
    一、关于被访者
        (一) 访谈收集的被访者信息
        (二) 二次分析收集的案例信息
        (三) 被访者归类过程示例
    二、不同辍学类型的发生路径
        (一) 同伴不良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二) 现实利益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三) 学习体验不良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四) 制度反抗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五) 家庭不良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六) 研究发现与讨论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中生辍学行为治理的经验探索
    一、初中生辍学治理的境外经验
        (一) 设立专门机构治理辍学
        (二) 设专门学校辅导辍学生
        (三) 设单独班级转化辍学生
        (四) 特别关照处境不利儿童
    二、初中生辍学治理的本土探索
        (一) 工读学校
        (二) 雨露工程
        (三) 绿色家园
        (四) 春雨计划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初中生辍学行为差别化治理构想
    一、差别化治理初中辍学行为的基本思路
        (一) 内涵与理念
        (二) 原则与目标
    二、初中辍学行为的差别化治理策略
        (一) 政府统筹:辍学治理的政策支持
        (二) 社会支持:辍学治理的健康环境
        (三) 学校变革:辍学治理的关键力量
        (四) 家庭参与:辍学治理的重要保障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非比寻常(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6)北漂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结局

(7)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任务描述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3.任务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熟悉经济新闻
        3.1.2 了解经济新闻的特点
        3.1.2.1 标题特点
        3.1.2.2 词汇特点
        3.1.2.3 句法特点
        3.1.2.4 修辞特点
        3.1.3 了解隐喻
        3.1.4 济新闻翻译的要求
    3.2 翻译过程
        3.2.1 材料的收集和准备
        3.2.2 材料的翻译
    3.3 译后工作
4.理论基础
    4.1 翻译目的论简介
    4.2 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4.3 翻译纲要
5.案例分析
    5.1 经济新闻文本中隐喻翻译个案分析
        5.1.1 标题中的隐喻翻译
        5.1.2 正文中的隐喻翻译
    5.2 目的论指导下经济新闻中隐喻的处理方法
        5.2.1 保留隐喻意象
        5.2.2 以喻转喻
        5.2.3 转喻为义
6.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8)“底层文学”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底层与“底层文学”的概念
    二、 “底层文学”研究历程
    三、 “底层文学”研究的不足
    四、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谁写:“非底层”是主体
    第一节 精英书写
        一、 借鉴有余、创新不足
        二、 貌似一贯的主题重复
        三、 浪漫主义的缺失导致人性勘察的肤浅
        四、 作家与底层的天然距离
        五、 农裔作家的心灵困境
    第二节 草根书写
        一、 囿于现象描述,虚构不足
        二、 视域狭窄,止于诉苦
        三、 草根书写者成长的困境
第二章 写谁:虚假的“真实”
    第一节 想象的底层
        一、 关于“底层”的表述
        二、 作品中底层生存环境与现实的偏离
        三、 情节的“失真”
        四、 人物的“空壳化”
    第二节 真实的底层
第三章 写给谁:“底层”与“底层文学”的游离
    第一节 精英阶层的创作的市场化定位
    第二节 艺术化的追求与底层受众的背离
    第三节 全媒体背景下“底层文学”传播的“失宠”
第四章 怎么写:没有终点的讨论
    第一节 “底层文学”与纯文学
        一、 “纯文学”概念的引入与发展
        二、 “底层文学”中“文学性”的迷失
    第二节 “底层文学”的人民性
    第三节 “底层文学”与左翼文学
    第四节 “底层文学”与现实主义
        一、 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 现实主义的对“底层文学”的“束缚”
第五章 “底层文学”的理想建构
    第一节 “底层文学”应该写出情感的真实
    第二节 “底层文学”应具备超越的视角
    第三节 “底层文学”需要一种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介入
    第四节 建立适度的距离感
    第五节 树立悲剧美学精神
        一、 建立“底层文学”中的悲剧崇高美
        二、 建立“底层文学”中的悲剧抗争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9)模块化立体车库方案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立体车库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外立体车库的现状及其发展
        1.2.3 立体车库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立体车库总体方案研究
    2.1 立体车库总体要求
    2.2 总体思路和方案
        2.2.1 总体设计思路
        2.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立体车库工作原理
    2.4 立体车库结构分析
        2.4.1 钢架结构立柱
        2.4.2 钢架结构横梁的结构分析
        2.4.3 平移载车架的齿轮齿条结构分析
        2.4.4 升降钢丝绳设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平移载车架联合仿真
    3.1 联合仿真使用条件
    3.2 ADAMS动力学模型
    3.3 联合仿真系统建模
    3.4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立体车库动力学分析
    4.1 平移载车架动力学分析
        4.1.1 平移载车架仿真参数设置
        4.1.2 运动结果及分析
        4.1.3 齿轮齿条传动受力波动原因分析
    4.2 调头台动力学分析
        4.2.1 动力学仿真参数设置
        4.2.2 动力学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立体车库安全性分析与验证
    5.1 钢结构外框架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5.1.1 计算参数
        5.1.2 载荷施加与计算
        5.1.3 外框架模态分析
    5.2 框架支撑分析与改进
    5.3 车架有限元仿真
        5.3.1 调头台仿真
        5.3.2 升降载车架仿真
        5.3.3 平移载车架仿真
    5.4 关重件有限元仿真
        5.4.1 平移齿条分析
        5.4.2 横梁瞬态动力学分析
        5.4.3 锥滚轮分析
        5.4.4 锥滚轮轴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概述
    6.2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 ——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内容
    1.1. 研究缘起与方向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方向
    1.2. 研究对象与思路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思路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现代城市生活”的界定
        1.3.2. “迪士尼化”的内涵
    1.4. 研究创新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迪士尼化”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迪士尼化”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迪士尼化”的研究
        2.1.3. 国内外“迪士尼化”研究对比综述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消费文化
        2.2.2. 体验经济
        2.2.3. 城市空间
        2.2.4. 城市更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个案研究法
        3.1.3. 文本分析法
        3.1.4. 实地调研法
    3.2. 研究路径
第四章 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的现状描述
    4.1. 迪士尼主题公园的“迪士尼原理”
        4.1.1. 主题化
        4.1.2. 混合消费
        4.1.3. 商品化
        4.1.4. 表演性劳动
    4.2. 南京路步行街的迪士尼化
        4.2.1. 空间布局的迪士尼化
        4.2.2. 商贸消费的迪士尼化
        4.2.3. 生活休闲的迪士尼化
        4.2.4. 文化景观的迪士尼化
    4.3. 城市的迪士尼化
        4.3.1. 城市空间的迪士尼化
        4.3.2. 吃住行购的迪士尼化
        4.3.3. 文娱生活的迪士尼化
第五章 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的文化分析
    5.1.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的文化合围
        5.1.1. 资本意识褢挟消费社会
        5.1.2. 情感消费取向催生差异化体验
    5.2. 现代传媒对城市消费文化的建构
        5.2.1. 传播媒介生产消费符号
        5.2.2. 媒体语境塑造消费符号
        5.2.3. 信息全球化更新消费意识
    5.3. 城市空间在消费主义中的变迁
        5.3.1. 主题公园模式空间消弭文化隔阂
        5.3.2. 实体公共空间意义缺失、价值模糊
        5.3.3. “无地方性”压缩城市时空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1.1. 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的特征总结
        6.1.2. 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迪士尼化借鉴要点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6.3.1. 后续研究方向
        6.3.2. 城市建设与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附件 《解放日报》1995-2012“南京路步行街”新闻篇日
致谢
注释

四、企业上网缘何受冷落(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的非中心化现象研究[D]. 赵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论新媒体时代IP剧的微博传播[D]. 黄馨.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3]比较视域下的中美调查性报道研究[D]. 段勃.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4]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学研究[D]. 李跃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5]非比寻常[J]. 李师江. 当代, 2016(02)
  • [6]北漂十年[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
  • [7]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D]. 李劲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8]“底层文学”批判[D]. 王学胜. 吉林大学, 2013(08)
  • [9]模块化立体车库方案及性能研究[D]. 龙泽伦.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10]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 ——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D]. 刘烨鑫.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企业互联网为何被冷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