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

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

一、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热比古丽·艾布西[1](2021)在《察合台文《阿布尔·哈齐之世系》固有词和借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察合台语是指—14世纪到20世纪中叶作为包括新疆在内和中亚地区各民族通用的高级书面语。亚洲中部的许多民族和地区,就是借助察合台文传播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察合台文是在它之前已形成的书面语,如哈卡尼亚语等中亚书面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当时在中亚各个汗国通用的语言文字。15世纪后,随着在欧亚地区各民族的逐步形成,该书面语也有了一些本土化特征,并在原来的书面语基础上分化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细微差异的地方性书面语。察合台语的发展总体分为三个时期,即形成时期(14世纪初至1465年)、古典时期(15世纪中至17世纪初)和后期(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而《阿布尔·哈齐之世系》则属于后期文献。文献在17世纪由希瓦汗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阿布尔·哈齐·巴阿秃儿用察合台文完成。本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为“察合台文《阿布尔·哈齐之世系》固有词和借词研究”,其中主要对固有词的分类、结构及借词等进行系统描写与分析研究。《阿布尔·哈齐之世系》这部文献不管从语言学还是历史学的角度都是珍贵的材料。在前人对《阿布尔·哈齐之世系》词汇研究中未能包含《世系》借词以及文献固有词与现代哈萨克语词汇比较这个领域。本文通过比较《世系》和哈萨克语特点,找出其中的词汇差异。同时,分析《世系》中的借词内容和结构特点。内容安排如下:首先,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阿布尔·哈齐之世系》选题意义、研究相关动态、学术价值、研究方法、本文所使用的符号和缩略语等;第二章,分析《世系》及哈萨克语固有词比较研究,分成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等两节内容来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世系》中的借词研究。主要由阿拉伯语借词(内容和结构特点)、波斯语借词(内容和结构特点)、其他语借词构成;最后是结论部分。通过正文内容,进一步得出结果。

哈丽米热·哈利甫[2](2020)在《汉哈称呼语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称呼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说话双方交流的开始,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要想让交际顺利进行,没有合适的称呼语是不行的。另外,称呼语可以反映出交际者的身份背景及社会地位,除此也可以给交际者直接传递和提供信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那么,他们一定要接触称呼语的学习。称呼语的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是一个难点。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交流往来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来到中国,我们国内也有更多的人到哈萨克斯坦留学、工作等,由于汉语的称呼语形式多样,变化灵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而哈萨克斯坦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模式不同,体现在语言上尤其是称呼语上也各不相同。因此,了解汉哈称呼语的异同,可以有效减少汉哈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本文对汉语哈萨克语称呼语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称呼语的异同,并分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搜集到的语料,通过对两种语言称呼的定义、分类以及分析等方面研究发现:汉语的称呼与称谓的界定还存在着争议,没有统一的标准。称呼语的分类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分类方式常需要按照个人研究方向来定。其中亲属称呼语精细严谨、亲疏分明,跟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它存在着缺位现象,比起别类称呼语来,特点不是很明显;哈萨克语亲属称呼语有着传统宗法制观念,以及男尊女卑的一些传统思想。除此,亲属称呼语还具有模糊性、概括性。哈萨克语中,社会称呼也不是十分明显。他们很多社会称呼不是职业化的,而更多是用姓名或统称来称呼;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文化教学以及教材分布的层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梳理,可以帮助哈萨克斯坦学生们准确理解汉语称呼语清楚地认识到汉哈称呼语之间的异同,降低交际中的错误并能准确应用称呼语。

杜晓聪[3](2020)在《汉语词语附加义的哈译研究》文中指出词义的附加义与概念义相比较而言内涵丰富表达也更为灵活较难掌握。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作为译者不但须求达意更要做到凡字必有神,“神”字之义为语用之用处不只所表意象,亦所以互通情感,不但只求一意之明达,亦必求使读者“有动于中”。翻译想要使读者“有动于中”对附加义的掌握就尤为重要。附加义也可以称之为色彩义,大致可以分为感情、语体、民族文化、形象色彩义这四类。感情色彩义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偏向,语体色彩义受到交际环境和群体的影响,民族文化色彩义以民族文化为基垫,形象色彩义将言语之间的交际变得形象而又生动。基于语料本文首先分析了感情、语体、民族文化、形象色彩哈译中的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译、意译、套译等基本翻译方法,其次通过分析句子得出词汇附加义一般有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方法,系统的把握色彩义有助于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词语的选择。另外通过语料的归纳、总结得出:一、词语的附加义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例如褒贬色彩,口语、书面语没有明确的分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哈译时注意附加义的动态性。二、附加义不等值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之间的文化空缺,翻译的过程中应掌握民族文化色彩义加强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三、构建附加义系统性学习框架,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情感、语境、文化和形象多方面考虑选择词汇进行翻译做到“使读者有动于中”。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叙述研究理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趋势、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从附加义的含义、性质、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分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举例分析,为后文提供系统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汉语感情、语体、形象色彩和民族文化这四个方面入手描述汉语词语附加义的哈译特点,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民族文化和形象色彩的哈译。通过对颜色、动物、和植物三个方面的例词、例句分析民族文化哈译的特点,通过视觉、听觉和动态的形象色彩三个方面的例词和例句分析词语色彩义的哈译特点。第四部分为结论,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多角度、系统性的分析汉语词语附加义的哈译特点。

巴格提·卡马力(Baget kamal)[4](2020)在《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医学主要包括中医医学和民族医学两大部分。哈萨克族医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宝库,还是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由于哈萨克族医学翻译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同时缺少专业的翻译人才,哈萨克语医学术语的翻译与传播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哈萨克语医学术语虽然有部分已经被翻译出来,但是翻译的数量有限,总体质量水平依然有待进步。本文通过对哈萨克语医学术语的汉译进行研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一章对哈萨克医学及哈萨克语医学术语汉译情况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对术语的定义、医学术语和哈萨克语医学术语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分析了哈萨克语医学术语汉译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哈萨克语医学术语的汉译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结语是对本论文的总结以及本文的局限性。本文对哈萨克语医学术语汉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范哈萨克语医学术语汉译的必要性。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定数量的哈萨克语医学术语,我们能够在中医术语中找到对应词;在目的语(汉语)中找不出与源语(哈萨克语)等效的词语进行翻译时,正确地创建术语标准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翻译具有浓厚哈萨克族文化气息的哈萨克语医学术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来防止哈萨克族中的文化特色在翻译中丢失;对于某些容易引起混淆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以确保正确传达这些术语的真实含义。在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三项基本翻译原则和三项翻译方法,掌握其中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对哈萨克语文献中的哈萨克医学术语翻译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对于哈萨克族医学和中医学之间的交流有促进作用。

胡阿提·达木[5](202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哈萨克语文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反映了党的精神以及指导方针,将党的纲领以及党的思想传递给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思想境界有所提高。《十九大报告》作为面向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指导方针,需要通过翻译的桥梁将党的精神传达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夯实的翻译理论基础、卓越的翻译能力和很高的政治修养。中共中央编译局担负了党和国家重要翻译任务,是国家级的翻译部门,《十九大报告》哈译本是哈汉翻译界的宝贵财富。本论文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大量的汉哈翻译的例句,梳理《十九大报告》哈译本中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归纳出属于《十九大报告》哈译本的翻译特点。本论文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文献来源。第二部分是对《十九大报告》哈译文的介绍,内容及概述。第三部分是从词汇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十九大报告》哈译本,词汇的翻译包括了词语的翻译和熟语的翻译。第四部分从句子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十九大报告》哈译本,句子翻译主要有短句的翻译和长句的翻译。第五部分从比喻、排比和反复修辞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十九大报告》哈译本。第六部分重点分析了《十九大报告》哈译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十九大报告》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发现《十九大报告》哈译本在翻译方法上擅长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在翻译技巧方面常用加词法、减词法、词义引申法。译者在翻译《十九大报告》中短句、长句时,主要采用意译法使原文清晰、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殷富佳[6](2019)在《汉哈语言学术语“译与学”策论》文中认为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在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中术语被视为“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本文所指的语言学术语是指在语言学领域中的专门用语或表达。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哈萨克语翻译也逐渐得到关注与发展。同时,本文还注意到哈萨克语言学术语存在借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言学术语的情况。零起点哈萨克语言专业是翻译人才储备方式之一,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研究对零起点哈萨克语言专业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公布的语言学名词为主要参考,结合《汉哈俄语言学术语词典》和《汉语哈萨克语语言学词典》两本词典中较常用的语言学术语,共计359例语言学术语,对其进行梳理分类。由此,构成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微语料库,提出问题: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需遵循原则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及诱因是什么?汉哈语言学术语是否存在不对应现象?根据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研究,如何对其进行理据性“再分类”?汉哈语言学术语理据性“再分类”对术语学习有何启示?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已有翻译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根据汉哈语言学术语的翻译特点及其关联学科,从多视角观察,尝试总结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特点,以形成的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原则:“真信、通达、典雅、趋同”为标准,对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方法进行实例分析与印证,对比汉哈语言学术语“名与实”不对应现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诱因,把握可能存在的规律。根据翻译问题分析,对哈萨克语言学术语进行理据性“再分类”,讨论教与学问题,形成汉哈语言学术语学习方法:联想法、图像法、归类法、巩固法、运用法,以及用于教学的系统式、浸入式、对比式、文化培养意识和交际意识。再者,形成促进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水平提升、推进零起点学习者优化学习哈萨克语的一些启示,加强对汉哈语言学术语及其翻译的认知、学习与应用,以促进汉哈语言翻译和学习的进步。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前言是介绍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及现状的部分。第一章主要辨析汉哈语言学术语特点与关联学科。第二章详述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特点、原则、问题、诱因,以及汉哈语言学术语本身不对应现象的对比分析。第三章根据前章翻译研究主要从形态、语义、词源三个角度透视理据性和“再分类”。第四章以理据性与“再分类”为标准,对汉哈语言学术语的学与教给予实践指导。第五章根据前文的分析研究,获得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诸事及其学习的相关启示。结语是对本文的个人认识及观点、收获与不足等所进行的总结。

MUKHAMED PAROV[7](2019)在《哈萨克斯坦东干语名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名词的比较研究 ——以HSK词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东干人是140年前移居中亚地区的陕西、甘肃回民的后代。东干语以汉语陕甘方言为基础,融入了俄语、突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的一些成分。哈萨克斯坦东干语以陕西方言为基础而形成。本文将哈萨克斯坦东干人所使用的东干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HSK一至六级中的名词在东干语中的对应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在东干语的名词中,有大量的俄语、突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成分。这些成分有的是从别的语言中直接借用的;有的经过与东干语的音系整合,成为东干语中的外来词。东干语中还保留了大量的陕西方言的固有成分。与现代汉语比较,这些成分有的跟普通话名同实异,有的名异实同,也有些跟普通话形式意义都很接近。从形态上来看,东干语的可数名词后可以加标记“mi”表示复数。少数的东干话名词可以重叠。有些名词是由重叠的动词构成。这些都体现了东干话跟普通话的差异。在比较分析东干语名词和普通话名词异同的基础上,本文还对面向东干人的现代汉语教学、“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文化交流提出了建议。比如在教学方面:对于从俄语当中借过来的名词,因为这类词数量很多,而且所有的东干族留学生都会俄语,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在初级班中使用面向俄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材,这样可以更快的帮助东干族的学生了解俄语和汉语的差异。东干语中来自于阿拉伯语的借词基本都跟伊斯兰教有关。这部分名词虽然不多,但是跟东干人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东干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教师可以结合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讲解这些词在普通话中的说法。而来源于哈萨克语的借词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采用图片展示教学法,结合具体可见的形象进行教学。除此以外,在进行相关汉语名词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通过视听法和认知法,在营造学习者所需的语言环境前提下,使学习者快速掌握相关汉语名词的读音和用法。

冶慧颖[8](2018)在《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语言符号系统中的颜色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类各民族在借助这一抽象概念表达色彩的同时,颜色词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引申义、联想义和象征义等。人类对色彩光谱的划分和认知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但也不排除有特殊历史事件以及外来文化传入所导致的基因突变,但总的来说,这一切都是有源可寻的。本研究将英语基本颜色词作为切入点,依据斯瓦迪士的《两百词表》,从中选出“黑”、“白”、“红”、“黄”、“绿”五个核心词概念进行语义研究。首先穷尽性地查找出这五个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及语义,并追寻其词源、颜色词衍生词和语义出现的年代,进而整理出每个颜色词的时间年表和语义年表。然后根据每个颜色概念下所有语义的凸显要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其进行范畴的归类,并运用语义图模型的研究方法分别绘制出这五个颜色范畴所有语义的语义图,再从语义类型学的视角把英语基本颜色词概念下的所有语义与其他22种语言中相对应颜色概念的语义进行共时比较,对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内所有语义的产生、演变及消亡过程进行描写与解释,试图比较出其共性和差异,进而探寻出这23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语义演变的轨迹和演变机理,从而发现人类在颜色领域的认知共性。本研究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作者依次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颜色词研究现状、研究涉及的理论和依据、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至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研究了英语中“黑”、“白”、“红”、“黄”、“绿”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颜色词的词源、年表、本义与引申义,并用语义图的方法和其它二十二种语言中同一颜色范畴的语义进行共时比较。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归纳了这二十三种语言颜色词语义的共性、差异以及原由,并对颜色词语义的演变机理作出解释。第八章则是本研究创新与不足的评价与展望。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将英语中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和语义进行了穷尽性的搜索,并对其词源、衍生词和语义产生的年代进行了详尽查询和历时的研究,对语义的发展演变轨迹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分析和归纳。(2)本研究首次从类型学的视角将英语基本颜色词概念下的所有语义和其它22种语言中相应颜色词概念的语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和归纳。本研究所取样本涵盖的语系、语族之广、语义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样本的多寡直接影响语义演变规律的正确总结。(3)本研究首次采用语义图的方法对颜色词语义进行直观展示,清晰地刻画了颜色词语义演变的路径及方式。

汤燕[9](2018)在《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翔实的语言事实,运用普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重点考察动作行为尝试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编码形式,考察范围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尝试范畴语义性质分析;尝试范畴表达系统研究;典型尝试标记的历时演化研究;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首先,分析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认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了尝试范畴与时、体以及情态等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尝试范畴具有的非现实性特征使其有别于体范畴,故不宜将其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尝试范畴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之后,描写、分析并比较了三类主要尝试表达形式:“看”类助词、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以“看”为代表的助词是尝试范畴的语法形式,可不依赖于语境的帮助,无条件地表达动作行为的尝试意义。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形式是短时量的主要表达手段,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也可衍生出尝试意义,尝试意义应该看作是这两种形式的语用推理义。本文据此构建了以“看”类助词为原型核心形式,以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为外围边缘形式的尝试范畴层级表达系统。随后,本文考察了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的历时演化,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从句法方面对尝试标记“看”的演变动因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本文将汉语尝试范畴置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与民族语言,以及境外其他语言进行了关照,认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全文共由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九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分析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研究依据和研究价值,说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分析。基于普通语言学以及语言类型学视角分析得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体现了言者的目的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其与时、体、情态等范畴的关系问题,认为不宜将尝试范畴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它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第三章考察以“看”为代表的这类尝试标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方言中的使用情况。首先分析“看”作为尝试标记在普通话中的句法表现和使用特点,然后考察“看”以及“看”类对应词在汉语方言中使用情况,得出“看”类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已发展成为专职的尝试语法标记的结论。第四章将关注的焦点置于“看”类尝试标记前附的VP结构类型,通过对普通话及汉语方言“VP看”类形式中“VP”结构类型的梳理归纳,发现“看”类尝试标记在前附的VP结构类型上呈现出以短时表达形式为主的特点,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给予了解释。本章的研究还发现,普通话“VV看”结构已经构式化,并向汉语方言中强势渗透。第五章主要围绕动词重叠与尝试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先是介绍动词重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重点就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尝试意义并非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只有置于“查看动作行为结果”这样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尝试义。因此尝试意义应看作是动词重叠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义,这一看法在汉语方言中同样得到了验证。第六章主要考察“V一下”形式与尝试意义的关系问题。现代汉语中的“V一下”结构并非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这一结构主要用来表达短时意义。其中“一下”已经在部分方言中发生了语法化,成为短时的语法标记。“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的关系是,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间或表达尝试意义,尝试意义是“V一下”结构的衍生意义,而非其本身固有的语法意义。第七章考察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先由汉语方言中的个案说起,指出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来源于视觉动词的普遍性。然后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分析认为,“看”类尝试标记之所以能由视觉动词用法发展出尝试的语法意义,是因为其在句法结构上经历了“VP+看+S”的关键性阶段,S为疑问小句,口语互动语境下疑问小句S脱落,从而形成“VP看”格式,“看”的尝试义用法在这一结构中得以成形。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看”尝试义用法的产生。第八章是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对汉语尝试范畴的进一步关照。本章先是归纳尝试范畴在汉语方言中的大致表现,之后考察了我国境内民族语言在尝试意义表达上的的特点。发现,民族语中普遍存在着表达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尤其是在那些与汉语有着密切接触的民族语言中,存在着与汉语极为相似的尝试表达系统。随后,本章考察了更为广阔的范围,发现其他语系中尝试范畴并不多见,本章据此得出可能性结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汉语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第九章是本文的结语,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创新之处,同时指出不足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韩雪莲[10](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新源县牌匾汉译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牌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指示性、商业性、文化性的标志物。它是集语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具有传达信息作用的文化景观,是彰显城镇文明程度、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是各民族间沟通的一种方式。牌匾翻译不仅为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便利,同时通过翻译传递两民族间的文化,丰富居民日常生活,促进两个民族多方位交流,有利于两个民族减少距离感。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多元文化以及美丽的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牌匾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字彰显着本地特色,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这也是重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表现。本文以新源县汉译哈牌匾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从翻译生态环境整体性出发,探讨牌匾翻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说明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二章分析了新源县汉牌匾特点、汉牌匾哈译的特点以及翻译方法;第三章总结、分析新源县部分汉牌匾哈译的翻译问题;第四章针对问题提出翻译策略;第五章结合生态翻译学提出针对牌匾翻译提出翻译原则。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通过分析实例发现新源县汉译哈牌匾存在名词术语不统一、漏译、音译过多、误译等翻译问题。这些翻译问题主要是由于汉、哈两民族间文化的多元性,词汇复杂多样,加之受牌匾指示、诱导、宣传、服务社会等自身功能表达的需要和牌匾空间限制等客观因素,以及牌匾翻译受到译者、印刷商、审核人等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产生的。由此提出在牌匾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提高综合素养、忠实原文,做好对原语的理解工作、加强译者的翻译理论意识并且应从牌匾自身特点、牌匾受用对象、社会角度出发,从文化、语言、交际目的等多种视角考虑。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牌匾翻译提出以受益对象为中心、言简意赅、就易、规范统一四项翻译原则。牌匾是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正确、规范的牌匾翻译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城镇形象,有利于传播汉哈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促进民族间团结和谐,所以牌匾翻译应受到高度重视。

二、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察合台文《阿布尔·哈齐之世系》固有词和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论文学术价值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文所使用转写字母对照表
    六、本文所使用的符号和缩略语
第二章 《世系》及哈萨克语中的固有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世系》语言及哈萨克语中的基本词汇比较
        一、亲属称谓和性别词
        二、人体部位与器官词
        三、动物—植物名称词
        四、自然界事物名称词
        五、方位—方向词
        六、表示时间—季节的词汇
        七、颜色词
        八、数词
    第二节 《世系》及哈萨克语中的常用词汇比较
        一、社会—政治类词汇
        二、生活用品词汇
        三、表示军事的词汇
        四、表示范围,数量等意义的词
        五、有关饮食的词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系》语言中的借词
    第一节 阿拉伯语借词
        一、阿拉伯语借词内容特点(社会—政治类词汇,表示军事,普通词汇)
        二、阿拉伯语借词结构特点
    第二节 波斯语借词
        一、波斯语借词内容特点(《世系》中常用的词汇来源)
        二、波斯语借词结构特点
    第三节 其他语借词(汉语、蒙古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汉哈称呼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目的
        1.1.2 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及范围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汉语称呼语的界定
        1.3.2 汉语称呼语的分类
        1.3.3 汉语称呼语语用研究方面
        1.3.4 汉语称呼语与跨文化交际方面
        1.3.5 哈萨克语称呼语研究方面
第2章 汉语称呼语分类
    2.1 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
    2.2 称呼语分类
        2.2.1 亲属称呼语
        2.2.2 社会称呼语
        2.2.3 姓名称呼语
第3章 哈萨克语称呼语定义及分类
    3.1 称呼语的定义
    3.2 称呼语的分类
        3.2.1 亲属称呼语
        3.2.2 社会称呼语
        3.2.3 姓名称呼语
第4章 汉哈称呼语对比分析
    4.1 亲属称呼语对比
        4.1.1 汉哈亲属称呼语的相同点
        4.1.2 汉哈亲属称呼语的不同点
    4.2 社会称呼语对比
        4.2.1 汉哈社会称呼相同点
        4.2.2 汉哈社会称呼语不同点
    4.3 姓名称呼语对比
        4.3.1 汉哈姓名称呼相同点
        4.3.2 汉哈姓名称呼不同点
第5章 汉语国际教学中称呼语教学建议
    5.1 文化教学方面
    5.2 分级教学方面
        5.2.1 初级阶段
        5.2.2 中级阶段
        5.2.3 高级阶段
    5.3 运用数字媒体方面
    5.4 注意形成汉哈称呼语差异的根源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汉语词语附加义的哈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理由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及趋势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词语的附加义
    1.1 汉语词语的附加义的概念
    1.2 词语附加义的性质、特点
    1.3 词语附加义的表达方式
    1.4 词语附加义的分类
第二章 汉语词语感情色彩义的哈译
    2.1 汉语词语褒义色彩义的哈译
    2.2 汉语词语贬义色彩义的哈译
第三章 汉语词语语体色彩义的哈译
    3.1 书面语体色彩义的哈译
    3.2 口语语体色彩义的哈译
第四章 汉语词语形象色彩义的哈译
    4.1 视觉形象色彩义的哈译
    4.2 听觉形象色彩义的哈译
    4.3 动态形象色彩义的哈译
第五章 汉语词语民族文化色彩义的哈译
    5.1 颜色文化色彩义的哈译
    5.2 .动物文化色彩义的哈译
    5.3 数字文化色彩义的哈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国际音标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哈萨克医学术语的汉译文献综述
    1.1 哈萨克医学研究现状
    1.2 哈萨克语医学术语研究现状
第二章 哈萨克语医学术语简介
    2.1 术语的定义
    2.2 医学术语
    2.3 哈萨克语医学术语
第三章 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中存在的问题
    3.2 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中存在问题的可能因素
    3.3 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原则和方法
    4.1 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原则
    4.2 哈萨克医学术语的汉译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哈萨克语文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十九大报告”的多语种翻译研究
        (2)有关“十九大报告”的民族语言研究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4 语料来源
第1章 《十九大报告》及其哈译本概述
    1.1 对《十九大报告》的概述
        1.1.1 《十九大报告》原文的结构
        1.1.2 《十九大报告》原文的内容
    1.2 对《十九大报告》哈译本的概述
        1.2.1 翻译与政论语体
        1.2.2 《十九大报告》哈译本的简介
        1.2.3 《十九大报告》哈译本的特点
第2章 《十九大报告》词汇的翻译
    2.1 《十九大报告》术语的翻译
        2.1.1 政治术语的翻译
        2.1.2 经济术语的翻译
        2.1.3 军事术语的翻译
        2.1.4 科技术语的翻译
        2.1.5 教育术语的翻译
        2.1.6 法律术语的翻译
        2.1.7 生态环境术语的翻译
    2.2 《十九大报告》熟语的翻译
        2.2.1 惯用语的翻译
        2.2.2 谚语的翻译
        2.2.3 成语的翻译
    2.3 《十九大报告》缩略语的翻译
        2.3.1 以汉语数字开头的缩略语
        2.3.2 单位机构名称的缩略语
        2.3.3 其他名词的缩略语
第3章 《十九大报告》句子的翻译
    3.1 《十九大报告》短句的翻译
        3.1.1 具有号召性、鼓舞人心的短句
        3.1.2 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具有总结性意义的短句
    3.2 《十九大报告》长句的翻译
第4章 《十九大报告》修辞格的翻译
    4.1 《十九大报告》比喻修辞格的翻译
    4.2 《十九大报告》排比修辞格的翻译
    4.3 《十九大报告》反复修辞格的翻译
第5章 《十九大报告》哈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5.1 翻译原则
        5.1.1 忠实性原则
        5.1.2 连贯性原则
        5.1.3 一致性原则
    5.2 翻译方法
        5.2.1 直译法
        5.2.2 意译法
    5.3 翻译技巧
        5.3.1 加词法
        5.3.2 减词法
        5.3.3 词义引申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际音标与哈萨克语老文字对照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汉哈语言学术语“译与学”策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哈语言学术语特征
    1.1 汉哈语言学术语特点
    1.2 汉哈语言学术语关联学科
第二章 汉哈语言学术语释译
    2.1 术语翻译特点
    2.2 术语翻译原则
    2.3 术语翻译方法
    2.4 术语不对应性
    2.5 术语翻译存在问题
    2.6 术语翻译问题诱因
第三章 汉哈语言学术语再分类
    3.1 翻译透视理据分类
    3.2 形态理据分类
    3.3 语义理据分类
    3.4 词源理据分类
第四章 汉哈语言学术语学与教
    4.1 汉哈语言学术语学习
    4.2 汉哈语言学术语教学
第五章 汉哈语言学术语译与学启示
    5.1 汉哈语言学术语翻译
    5.2 汉哈语言学术语译者与译事
    5.3 汉哈语言学术语学与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哈萨克文国际音标表
    附录二 汉哈语言学术语微语料库
作者简介
附表

(7)哈萨克斯坦东干语名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名词的比较研究 ——以HSK词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东干语的形成
    1.2 东干语的研究现状
    1.3 名词在词类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1.4 应用前景
    1.5 研究方法
    1.6 调查情况
        1.6.1 HSK名词词汇归类
        1.6.2 调查对象具体信息
        1.6.3 名词数量分析
第二章 东干语中的近代汉语陕西方言成分
    2.1 现代汉语普通话名词的构词特点
    2.2 东干语中老陕西方言名词构词特点
    2.3 东干语名词中陕西方言固有成分
        2.3.1 与汉语名同实异
        2.3.2 与汉语名异实同
        2.3.3 与汉语名同实同
        2.3.4 东干语“mi”和现代汉语“们”
第三章 东干语当中的外来成分
    3.1 东干语名词的来源
    3.2 来自于俄语的借词
    3.3 来自于阿拉伯语的借词
    3.4 突厥语哈萨克语借用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成果及应用
    4.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颜色词研究现状
        1.3.2 国内颜色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涉及的理论及依据
        1.4.1 语言类型学
        1.4.2 语义类型学
        1.4.3 认知语义学理论
        1.4.4 语义图模型
    1.5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5.1 语料来源
        1.5.2 研究方法
2 英语颜色“黑”的研究
    2.1 英语“黑”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2.1.1 源于颜色表达的“黑色”词
        2.1.2 源于明暗表达的“黑色”词
        2.1.3 “借物呈色”的“黑”色词
    2.2 英语“黑”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2.2.1 “黑”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2.2.2 “黑”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2.3 英语“黑”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2.3.1 英语“黑色”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2.3.2 英语“黑色”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2.4 英语“黑”语义图
        2.4.1 语义图构建说明
        2.4.2 英语“黑色”语义场的语义图
        2.4.3 英语“黑色”语义图解析
    2.5 与其它语言“黑”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2.5.1 与印欧语系“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黑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2.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6 与孤立语(日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6 英语和其它语言黑色语义图比较小结
3 英语颜色“白”的研究
    3.1 英语“白”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3.1.1 源于颜色表达的“白色”词
        3.1.2 源于明暗表达的“白色”词
        3.1.3 “借物呈色”的“白色”词
    3.2 英语“白”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3.2.1 “白”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3.2.2 “白”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3.3 英语“白”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3.3.1 英语“白”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3.3.2 英语“白”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3.4 英语“白”语义图
        3.4.1 英语“白”语义场的语义图
    3.5 与其它语言“白”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3.5.1 与印欧语系“白”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白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3.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6 与孤立语(日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6 英语和其他语言“白”语义图比较小结
5 英语颜色“红”的研究
    5.1 英语“红”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5.1.1 源于颜色表达的“红色”词
        5.1.2 “借物呈色”的“红色”词
        5.1.3 颜色属性边缘化的“红色”词
    5.2 英语“红”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5.2.1 “红”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5.2.2 “红”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5.3 英语“红”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5.3.1 英语“红”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5.3.2 英语“红”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5.4 英语“红”语义图
        5.4.1 英语“红”语义场的语义图
    5.5 与其它语言“红”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5.5.1 与印欧语系“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红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5.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6 与孤立语(日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6 英语和其它语言“红”语义图比较小结
6 英语颜色“黄”的研究
    6.1 英语“黄”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6.1.1 源于颜色表达的“黄色”词
        6.1.2 “借物呈色”的“黄色”词
    6.2 英语“黄”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6.2.1 “黄”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6.2.2 “黄”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6.3 英语“黄”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6.3.1 英语“黄”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6.3.2 英语“黄”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6.4 英语“黄”语义图
        6.4.1 英语“黄”语义场的语义图
    6.5 与其它语言“黄”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6.5.1 与印欧语系“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黄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6.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6 与孤立语(日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6 英语和其它语言“黄”语义图比较小结
7 英语颜色“绿”的研究
    7.1 英语“绿”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7.1.1 源于颜色表达“绿色”词
        7.1.2 “借物呈色”的“绿色”词
    7.2 英语“绿”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7.2.1 “绿”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7.2.2 “绿”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7.3 英语“绿”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7.3.1 英语“绿”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7.3.2 英语“绿”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7.4 英语“绿”语义图
    7.5 与其它语言“绿”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7.5.1 与印欧语系“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绿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7.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6 与孤立语(日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6 英语和其它语言“绿”语义图比较小结
8 结语
    8.1 英语颜色词来源及变迁
    8.2 颜色词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1 黑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2 白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3 红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4 黄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5 绿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3 颜色词语义的差异及原由
        8.3.1 地理、气候及原生文化对颜色语义的影响
        8.3.2 宗教、政治导致颜色语义变异
    8.4 颜色词语义演变的途径——转喻和隐喻
    8.5 颜色词语义的传播及地缘影响
    8.6 颜色词语义的模糊性
    8.7 颜色词语义的矛盾性
9 创新、不足及展望
    9.1 创新
    9.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目录

(9)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尝试范畴界定和归属的研究
        1.3.2 对尝试范畴表现形式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点与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1.5.2 综合全面的比较法
        1.5.3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1.5.4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5.5 多种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1.6 本文结构安排及语料说明
2 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
    2.1 对尝试的理解
    2.2 尝试范畴的语义特征
        2.2.1 非现实性
        2.2.2 将来时
        2.2.3 目的性
        2.2.4 主观性
        2.2.5 动量小
    2.3 尝试范畴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2.3.1 尝试范畴与时
        2.3.2 尝试范畴与体
        2.3.3 尝试范畴与情态
    2.4 本章小结
3 “看”类尝试标记(一)
    3.1 普通话的尝试标记——助词“看”
        3.1.1 助词“看”的句法分布
        3.1.2 助词“看”的使用限制
        3.1.3 “看”的语义特点和句法表现之间的关系
    3.2 尝试标记“看”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
    3.3 汉语方言中的其他“看”尝试标记
    3.4 “看”类尝试标记的语法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看”类尝试标记(二)
    4.1 方言中的“VP看”类结构
        4.1.1 江淮官话的“VP瞧”结构
        4.1.2 吴语的“VP看”结构
        4.1.3 汉语方言中的“V看”与“VV看”
    4.2 “V一下看”结构
    4.3 “VV看”的构式化
    4.4 本章小结
5 动词重叠与尝试表达
    5.1 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形式的判定
    5.2 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
    5.3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5.4 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4.1 动词重叠能表达尝试意义
        5.4.2 尝试意义是动词重叠的语用推理义
    5.5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6 本章小结
6 “V一下”结构与尝试表达
    6.1 普通话的“V一下”结构
    6.2 “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
    6.3 方言中的“V一下”结构
    6.4 本章小结
7 “看”类尝试标记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化
    7.1 尝试标记——“瞧”
        7.1.1 两种用法
        7.1.2 内在关联
    7.2 尝试标记——“睇”
        7.2.1 两种用法
        7.2.2 “睇”的流变
    7.3 从视觉动词到尝试标记
        7.3.1 “看”的演变研究分析
        7.3.2 语法化语境理论简介
        7.3.3 “看”的演化动因考察
    7.4 本章小结
8 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
    8.1 汉语方言的尝试表达
    8.2 境内民族语言的尝试表达
    8.3 境外其他语言的尝试表达
    8.4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9.3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方言及民族语言介绍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新源县牌匾汉译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研究动态与现状
        0.2.1 牌匾翻译研究动态与现状
        0.2.2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动态与现状
    0.3 材料收集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框架
    1.1 生态翻译学概述
    1.2 牌匾功能概述
        1.2.1 指示功能
        1.2.2 诱导功能
        1.2.3 宣传功能
        1.2.4 服务功能
    1.3 基于生态翻译学探讨牌匾翻译过程
        1.3.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
        1.3.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第二章 新源县汉哈牌匾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2.1 新源县牌匾用语的特点
        2.1.1 修辞特点
        2.1.2 语言风格特点
    2.2 新源县牌匾哈译的特点
        2.2.1 简译型
        2.2.2 详译型
        2.2.3 就易型
    2.3 以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分析新源县牌匾哈译的翻译方法
        2.3.1 音译法
        2.3.2 直译法
        2.3.3 创译法
        2.3.4 音译加创译
        2.3.5 音译加直译
第三章 新源县部分牌匾哈译问题
    3.1 音译相关问题及分析
        3.1.1 牌匾属名多音译
        3.1.2 有实意的牌匾音译
    3.2 语用不对等问题及分析
        3.2.1 误译
        3.2.2 信息缺失
    3.3 牌匾用语规范问题及分析
        3.3.1 名词术语不统一
        3.3.2 拼写错误
第四章 新源县牌匾哈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4.1 新源县翻译问题的诱因
        4.1.1 译者综合素养
        4.1.2 文化差异
        4.1.3 词义的复杂性
        4.1.4 牌匾制作商打印错误
        4.1.5 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薄弱
    4.2 新源县牌匾哈译优化对策
        4.2.1 提高译者综合素养
        4.2.2 忠实原文,做好对原语的理解工作
        4.2.3 加强译者的翻译理论意识
        4.2.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4.2.5 加强审核,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第五章 牌匾翻译原则
    5.1 以受益对象为中心的原则
    5.2 言简意赅原则
    5.3 就易原则
    5.4 规范、统一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察合台文《阿布尔·哈齐之世系》固有词和借词研究[D]. 热比古丽·艾布西.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汉哈称呼语对比分析[D]. 哈丽米热·哈利甫. 新疆大学, 2020(07)
  • [3]汉语词语附加义的哈译研究[D]. 杜晓聪.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4]哈萨克医学术语汉译研究[D]. 巴格提·卡马力(Baget kamal).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哈萨克语文翻译研究[D]. 胡阿提·达木. 新疆大学, 2020(07)
  • [6]汉哈语言学术语“译与学”策论[D]. 殷富佳. 伊犁师范大学, 2019(07)
  • [7]哈萨克斯坦东干语名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名词的比较研究 ——以HSK词汇为例[D]. MUKHAMED PAROV.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D]. 冶慧颖.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9]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D]. 汤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10]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新源县牌匾汉译哈研究[D]. 韩雪莲. 伊犁师范学院, 2018(07)

标签:;  ;  ;  ;  ;  

哈萨克语词义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