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场隐喻意义初探

色场隐喻意义初探

一、颜色域隐喻义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秦煦[1](2021)在《汉英“血”词群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文中提出

莫廷婷[2](2020)在《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和转喻》文中指出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在布依语颜色词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使布依语颜色词的语义得到扩展和延伸。布依语颜色词可以通过隐喻的相似性原则,从颜色域投射到情感、道德、经济等领域,以认知不熟悉或难以把握的事物和抽象概念;也可利用转喻的邻近性原则,如语码的邻近或被指称事物的邻近来表示、命名某类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事件。但不同的颜色词,其隐喻义和转喻义的丰富程度会有差别。有时,颜色词的隐喻和转喻机制的应用界限并不分明,二者可存于一个喻体中。

张佳英[3](2020)在《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文中指出隐喻和转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建构了我们的语言,也建构了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人类认识世界基本上是从认识自身开始的,所以人体和人体的各个器官、部位作为人类认知的“体认基础”去体验和感受整个世界。本文以维吾尔语谚语中的人体词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的视角对人体词语的隐喻认知、转喻认知进行探究。因此,本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明确语料中与人体词相关的谚语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次,运用相关理论对维吾尔语谚语中的人体隐喻、转喻认知机制予以分析,考察其隐喻、转喻相关的认知现象,探索其存在的规律,并试图对其作出解释;最后,在认知的视角下探寻、分析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依据及理论、现实研究意义,其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了人体词隐喻及转喻的研究现状,接着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最后介绍了隐喻、转喻相关理论,为论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分析研究,选取了(?)(头)、(?)(眼)、(?)(脸)、(?)(口)、(?)(耳)、(?)(手)、(?)(脚)、(?)(心)这8个出现频率高,隐喻义、转喻义较为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体词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对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分析,重点分析人体词作为隐喻和转喻的喻体在维吾尔语谚语中出现时的语义特点以及翻译方法,并对其做出解释;第四部分是结语,概括了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阐明本文的局限性,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明雨晴[4](2020)在《模因论视域下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化妆品行业所使用的新兴颜色词语。相较于传统颜色词语,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在音节数量与构词方式上均有显着区别。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中,三音节占据绝对优势,四音节次之。按照语素间的关联性,可将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划分为X+颜色语素、X+色、颜色语素+X、类颜色词语。其中类颜色词语指的是不含有表色语素或“色”,但仍具备表色功能的词语。与传统颜色词语相比,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有着鲜明的语义特征,体现在概念义潜性化、内涵义显性化、表义方式主观化、语义对应多端化这四方面。作为新事物,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具有传统颜色词语无法比拟的语用功能,它可以增添多样化的表色方式、引导消费增长、体现对人的关怀及对自然的关注。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能够愈加流行有一定的理据。从模因论的观点入手,这些词语历经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四个阶段;并明确成功模因的检验标准。依据化妆品颜色词语的模因方式,可划分为表现型模因和基因型模因。表现型的模因对象来源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而基因型模因通过复制拥有同种色彩实物的名称、复制拥有颜色语素的词语以及复制模因对象及其规约语义顺利完胜表色任务。与此同时,其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值得深思,如模因对象表意含糊、模因方式跟风显着、模因成果运用低俗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规范造词方式、加大监管力度等方式来解决。语言模因研究与新兴颜色词语研究相结合,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颜色词语变异现象,从而通过研究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给予化妆品商家、传播媒体、消费者一定的建议。

周连英[5](2020)在《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词汇一直是汉语学界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方位词和处所词上,空间维度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和隐喻义相互关联。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七对基本空间维度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语料库从基本义、组合对象、隐喻义等方面对空间维度词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空间维度词隐喻义的形成动因和演变过程。本研究顺应了空间维度词研究的需求,为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语义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学理论,也为汉语信息处理提供了基础。首先,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分析。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法对研究对象“高/低(矮)”、“长/短”、“深/浅”、“宽/窄”、“大/小”、“厚/薄”、“粗/细”七对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进行静态描写,并从维、方向、事物位置的空间量、物体的形状、量的大小和标记性等六个方面详细地对空间维度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其次,空间维度词组合对象的分析。描写空间维度词组合对象的语义特征,揭示其与空间维度词语义特征的相容性;从词汇、句法、语用等方面对空间维度词进行动态分析,考察发现空间维度词在词汇、句法、语用等层面的不对称性规律,并借助标记理论加以阐释。再次,空间维度词的隐喻义研究。通过空间意象图式理论描绘了空间维度词的17个空间意象图式;从聚合的角度归纳空间维度词隐喻映射的51个目标域并归纳出不同的层级,其中人类和物类划分出的层数分别为6层、4层;分析空间维度词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互选择特点,探讨隐喻映射的不平衡性,发现二者之间的选择搭配规律。最后,研究空间维度词的隐喻义的形成动因和演变过程,把握空间维度词基本义和隐喻义之间的关系。空间维度词的隐喻义在产生时间、演变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基于语料库,对现代汉语中七组基本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组合对象、隐喻义以及语义演变动因和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非基本空间维度词的语义分析以及词群语义网络的构建尚未涉及,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

欧丽娜[6](2019)在《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对比分析与教学设计》文中指出“空间量度形容词”是指描述物体在空间中存在所呈现出的大小、高低、深浅、长短、宽窄、厚薄等形态的一小类形容词,主要用于表达空间量度和空间意义,具有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随着国别化汉语教学的发展,有关这类词的对比研究和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研究成果尚不充分。本文试图通过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提出针对泰国学生的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教学策略。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汉、泰两种语言的认识,并且为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提供参考。本文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在前面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并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第二章主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语义学和对比语言学出发,结合词典释义、语料分析结果及笔者的理解逐步探索汉、泰语之前空间量度形容词空间义和隐喻义的异同,进而预测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难点。第三章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空间量度形容词使用偏误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回访记录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针对泰国本土教师的访谈记录,提出对泰国学习者进行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教学建议。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付廷[7](2019)在《“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关于人体词隐喻的研究多集中于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重点分析其隐喻的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共性与个性产生的原因,以进一步分析认知思维的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人体词的认知路径,以及关于人体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的讨论。因此,本文选取人体部位——“手”,并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认知路径以及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进行分析讨论。从整体上把握“手”类词转喻、隐喻路径的特点,从细节处分析“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以期对“手”类词的转喻和隐喻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本文共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有关“人体词”,尤其是与人体部位“手”有关的隐喻研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手”类词的认知路径。根据经验现实主义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和转喻认知理论,“手”类词转喻分为“人”、“手段本领”、“行为动作”、“工具器械”和“行为动作的结果”五大类,呈交叉型的连锁状,可概括为“人”采取一定“手段”,借助“工具”达到“目的”的“行动”。“手”类词的隐喻分为“基本意象隐喻”、“外形功能隐喻”、“空间隐喻”、“容器隐喻”、“物质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关系隐喻”七类,呈辐射状。整个“手”类词的认知路径呈连锁状和辐射状的交叉状。第三章分析“手”类词的组合对“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从“手”类词内部组合来看,“手”类词的转喻主要受制于整体词的词义和与之组合的另一个语素义,隐喻主要受制于两义域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从外部组合来看,分为两种,第一种即语义分析,通过每种转喻、隐喻类型的“手”类词与不同义类范畴、不同语法性质的词组合,从而找出影响和制约因素。对于无法从词语的组合中找出影响和制约因素的“手”类词,我们采用第二种即语用分析,将其放在句子中,通过语境分析其所受的影响与制约因素。第四章分析“手”类词转喻和隐喻的特点。“手”类词转喻呈连锁状,隐喻呈辐射状原因之一是“手”类词的转喻通常转喻到某一个特定的域,而隐喻则是某一个特定的域隐喻到不同的域。“手”类词的转喻偏重于“手”的功能特征。“手”类词的隐喻可进一步整合为四类:“手”作为源域、“手”作为目标域、其他人体词为源域和“手”为目标域、“手”和人体其他器官部位之间关系与其他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映射。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说明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荒木京(KEI ARAKI)[8](2018)在《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也是构成语言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语言里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体词汇和惯用语。汉语和韩语都存在着大量人体器官隐喻方面的惯用语,这些惯用语的产生离不开人们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其中隐喻所具有的思维上的认知特点和文化独特性,使其理解过程必然需要透过语言表象进行思维分析和文化阐释。本论文以汉韩语中的人体惯用语为考察对象,以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体隐喻惯用语为考察语料,共对比分析了涉及“头颈部”、“躯干部”、“四肢部”、“脏腑部”等26个人体部位组成的惯用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Humboldt的语言世界观、Spair-Whorf的语言相对论以及其他语言哲学、人类文化学方面的论着为理论与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汉韩两种语言中人体隐喻惯用语的认知方式的异同及其成因。首先,通过对人体惯用语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汉韩人体惯用语的隐喻及转喻,进而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体惯用语的空间隐喻、容器隐喻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继而对汉语和韩语人体惯用语的隐喻类型、认知机制以及认知映射模式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然后分析了从人体域映射到各种目标域的现象,按源域到目标域的分类进行了隐喻研究,从多角度比较了汉韩人体隐喻机制和类型的异同。汉韩人体惯用语的映射模式分为两种,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以及从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有利于人类新概念的形成与表达,通过本文的考察,汉韩人体惯用语以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和“抽象域”为主。从非人体域向人体域投射有利于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对相关事物或概念的认识与表达。这类投射分为:空间域、颜色域、味觉域等。最后,本文分析了汉韩人体的惯用语映射模式的异同,分别归纳了汉韩“源域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和“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在对汉韩人体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做了文化方面的扩展性研究,探索了汉韩民族的隐喻认知机制,概括出了两种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源于不同文化和思维的模式及其映射模式。

于婧阳[9](2017)在《基于认知功能的中韩隐喻词“喻体”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词,对隐喻词及其生成机制做出阐述的基础上,从5 000个中韩常用词中分别挑选出具有隐喻性的中韩词汇,并对中韩隐喻词的喻体素材的选取、隐喻义和隐喻的生成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证明:1)汉字词是中韩隐喻词汇具有相同喻体的重要因素;2)韩语隐喻词喻体理据的感性程度要高于汉语隐喻词。通过对中韩隐喻词"喻体"的对比分析,旨在对国际汉语传播和汉语词汇习得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启发。

王芳[10](2017)在《空间形容词“深”与“浅”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对人们来说是具体可感知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语言中很多非空间的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因此,空间词语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空间形容词是空间词的一个类别,空间形容词中“深、浅”表示的方向性最复杂,有与水平面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因此本文选择“深”、“浅”做认知语义角度的个案研究。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对空间形容词“深、浅”进行以下研究:第一,根据隐喻理论,在“深”空间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字词典与语料库的结合分析,提出“深、浅”的隐喻义,并揭示其隐喻的路径方式;第二,利用词典与语料库手段,分析解释“深、浅”的语义从空间领域到非空间领域投射的映合规律;第三,定量研究“深”和“浅”作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第四,把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与英语中“deep”、“shallow”对比,进而考察汉英语言在空间范畴隐喻上的共性和个性;第五,根据“深”、“浅”的偏误调查结果,对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与其他易产生偏误的空间形容词进行语义上的对比,预测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第六,根据空间形容词“深”、“浅”以上的认知语义研究结果,对空间形容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二、颜色域隐喻义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颜色域隐喻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隐喻转喻研究综述
        1.2.2 国内隐喻转喻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范围
        1.4.2 语料来源
    1.5 相关理论介绍
        1.5.1 隐喻相关理论介绍
        1.5.2 转喻相关理论介绍
2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分析研究
    2.1 维吾尔语谚语中“头部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1 “(?)(头)”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2 “(?)(脸)”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3 “(?)(眼)”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4 “(?)(耳)”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5 “(?)(口)”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 维吾尔语谚语中“四肢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1 “(?)(手)”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2 “(?)(脚)”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3 维吾尔语谚语中“内脏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3.1 “(?)(心)”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4 小结
3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分析
    3.1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翻译分析
        3.1.1 保留喻体,直译喻义
        3.1.2 舍弃喻体,意译喻义
        3.1.3 喻体相异,替换喻体
        3.1.4 喻体空缺,舍弃喻体
    3.2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转喻翻译分析
        3.2.1 保留喻体,直译喻义
        3.2.2 保留喻体,意译喻义
        3.2.3 喻体相异,替换喻体
        3.2.4 舍弃喻体,译出喻义
    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模因论视域下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概况
        1.传统颜色词语研究概况
        2.新兴颜色词语的研究概况
        3.模因论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研究对象
        2.语料来源
一、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界定及分类
    (一)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界定
        1.使用时间方面
        2.使用群体方面
        3.语义变化方面
        4.语境关联方面
    (二)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分类
        1.按音节数量分类
        2.按构词方式分类
二、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
    (一)语义特征
        1.概念义潜性化
        2.内涵义显性化
        3.表义方式主观化
        4.语义对应多端化
    (二)语用功能
        1.增添表色方式
        2.引导消费增长
        3.体现对人的关怀及对自然的关注
三、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构词的模因理据
    (一)模因论与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
        1.模因论简介
        2.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产生的模因理据
    (二)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模因过程及检验标准
        1.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模因过程
        2.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模因的检验标准
    (三)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模因类型
        1.表现型
        2.基因型
四、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存在的问题
        1.模因对象表意含糊
        2.模因方式跟风显着
        3.模因成果运用低俗
    (二)对策
        1.规范造词方式
        2.加大监管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目标及语料来源
        0.2.1 研究目标
        0.2.2 语料来源
    0.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结构安排及术语界定
        0.4.1 结构安排
        0.4.2 术语界定
        0.4.3 符号说明
第1章 空间维度词研究现状回溯
    1.1 空间维度词研究现状
        1.1.1 国外空间维度词研究
        1.1.2 国内空间维度词研究
    1.2 国内外空间维度词研究特点及趋势述评
        1.2.1 国外空间维度词研究的特点
        1.2.2 国内空间维度词研究的特点
        1.2.3 国内外空间维度词研究的差异及趋势
    1.3 小结
第2章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分析
    2.1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对象筛选
        2.1.1 空间维度词的确定
        2.1.2 空间维度词的筛选
    2.2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及语义特征
        2.2.1 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
        2.2.2 维的分类
        2.2.3 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语义特征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组合对象分析
    3.1 空间维度词组合对象的语义分析
        3.1.1 空间维度词的高频组合对象
        3.1.2 空间维度词组合对象的语义特征分析
    3.2 空间维度词在组合层面的不对称性
        3.2.1 词汇层面
        3.2.2 句法层面
        3.2.3 语用层面
    3.3 空间维度词的组配特点和规律
        3.3.1 空间维度词的显着组配特点
        3.3.2 空间维度词的相互关系和组配规律
    3.4 小结
第4章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隐喻义研究
    4.1 空间维度词的空间意象图式分析
        4.1.1 意象图式理论
        4.1.2 空间维度词的空间意象图式
    4.2 目标域的层级分析
        4.2.1 认知隐喻理论
        4.2.2 目标域的层级划分
    4.3 空间维度词隐喻映射的不平衡性及规律
        4.3.1 空间维度词的隐喻映射
        4.3.2 隐喻映射的不平衡性
        4.3.3 源域与目标域的选择搭配规律
    4.4 小结
第5章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隐喻义的形成动因和演变过程
    5.1 空间维度词隐喻义产生的认知动因
    5.2 空间维度词隐喻义的演变过程
        5.2.1“高/低”隐喻义的演变过程
        5.2.2“宽/窄”隐喻义的演变过程
    5.3 小结
结语
    1.本文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对后续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对比分析与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问题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空间量度形容词界定
        二、隐喻理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空间量度形容词本体研究现状
        二、空间量度形容词的汉外对比研究
        三、空间量度形容词习得研究
        四、空间量度形容词教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对比
    第一节 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空间义对比
        一、“长、短”和“(?)”空间义的异同
        二、“宽、窄”和“(?)”空间义的异同
        三、“厚、薄”和“(?)”空间义的异同
        四、“高、低/矮”和“(?)”空间义的异同
        五、“深、浅”和“(?)”空间义的异同
        六、“大、小”和“(?)”空间义的异同
        七、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空间义异同分析
    第二节 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隐喻义对比
        一、“长、短”和“(?)”隐喻义的异同
        二、“宽、窄”和“(?)”隐喻义的异同
        三、“厚、薄”和“(?)”隐喻义的异同
        四、“高、低”和“(?)”隐喻义的异同
        五、“深、浅”和“(?)”隐喻义的异同
        六、“大、小”和“(?)”隐喻义的异同
        七、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隐喻义异同分析
    第三节 难度等级预测
第三章 空间量度形容词偏误研究
    第一节 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简述
    第三节 调查结果
    第四节 偏误原因分析
第四章 对泰空间量度形容词教学策略的建议
    第一节 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二节 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三节 学习方面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余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泰国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空间量度形容词使用偏误调查问卷
致谢

(7)“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词隐喻研究概况
        1.2.2 人体特定器官部位词隐喻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手”类词的认知路径
    2.1 “手”类词的转喻
        2.1.1 “手”类词的转喻类型
        2.1.2 “手”类词的转喻路径图示
    2.2 “手”类词的隐喻
        2.2.1 “手”类词的隐喻类型
        2.2.2 “手”类词的隐喻路径图示
    2.3 小结
3 “手”类词的组合与转喻、隐喻的关系
    3.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
        3.1.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转喻
        3.1.2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隐喻
        3.1.3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对转喻、隐喻的影响
    3.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
        3.2.1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转喻
        3.2.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隐喻
    3.3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3.1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的影响与制约
        3.3.2 语境对“手”类词的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4 小结
4 “手”类词转喻隐喻的特点
    4.1 “手”类词的转喻特点
    4.2 “手”类词的隐喻特点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先行研究
        1.4.1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汉韩人体惯用语对比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1.5.1 研究对象及界定
        1.5.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韩人体惯用语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
    2.1 认知语言学
        2.1.1 隐喻与认知
        2.1.2 概念隐喻理论
        2.1.3 概念转喻理论
    2.2 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2.2.1 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2.2.2 沃尔夫-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
        2.2.3 人类语言学
第三章 基于认知的汉韩人体惯用语考察
    3.1 人体部位的界定
        3.1.1 人体范畴
        3.1.2 人体部位的分类与界定
    3.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具体分类
        3.2.1 头颈部
        3.2.2 四肢部
        3.2.3 躯干部
        3.2.4 脏腑部
    3.3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统计
    3.4 小结
第四章 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对比
    4.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
        4.1.1 形状类比
        4.1.2 状态/性质类比
        4.1.3 行为类比
    4.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
        4.2.1 喜悦
        4.2.2 愤怒
        4.2.3 悲伤
        4.2.4 恐惧
    4.3 小结
第五章 从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投射对比
    5.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空间域投射于人体域
        5.1.1 前后空间域
        5.1.2 上下空间域
        5.1.3 长短空间域
        5.1.4 大小空间域
        5.1.5 中心-边缘空间域
    5.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颜色域投射于人体域
        5.2.1 红色
        5.2.2 黑色
        5.2.3 白色
    5.3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味觉域投射于人体域
    5.4 小结
第六章 映射模式的异同
    6.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模式的相同点
        6.1.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源域和目标域相同
        6.1.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模式相似性
    6.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模式的不同点
        6.2.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6.2.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
    6.3 小结
第七章 映射模式内部机制探析
    7.1 汉语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内部机制探析
        7.1.1 汉语人体惯用语的多义性
        7.1.2 汉语独有的人体惯用语
    7.2 韩语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内部机制探析
        7.2.1 韩语人体惯用语的多义性
        7.2.2 韩语独有的人体惯用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研究的内容总结
    8.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
    8.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9)基于认知功能的中韩隐喻词“喻体”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喻词的产生途径和机制
二、中韩隐喻词喻体对比分析
    (一) 中韩隐喻词汇中喻体语汇素材异同分析
    (二) 中韩隐喻词喻体的喻义对比
        1. 中韩民族文化的异同影响着隐喻词语的喻体的隐喻义
        2. 中韩隐喻词语的喻体理据性受思维方式的影响
三、结语

(10)空间形容词“深”与“浅”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空间形容词“深”\“浅”的研究概况
        (一)多对空间形容词认知语义研究
        (二)空间形容词的认知语义个案研究
第一章 空间形容词“深”、“浅”的基本义和拓展义
    一、理论基础
        (一)隐喻理论
        (二)意象图式理论
    二、空间形容词的界定和成员
    三、“深”\“浅”的基本义与拓展义
        (一)“深”\“浅”的原始义和基本空间意义
        (二)“深”\“浅”的拓展隐喻义
        (三)“深”\“浅”的基本义与拓展义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第二章 空间形容词“深”、“浅”的语义对比研究
    一、“深”\“浅”作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基于语料库的“深”\“浅”与其他词语搭配规律
        (二)“深”\“浅”作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及认知语义解释
        (三)“深”\“浅”作为反义词的不平衡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二、英汉“深”\“浅”语义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汉英“深”\“浅”与“deep”\“shallow”的常用搭配词对比.
        (二)汉语“深”\“浅”与“deep”\“shallow”的隐喻域对比
        (三)英汉“深”\“浅”语义对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三、“深”\“浅”与其他空间形容词的语义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深”\“浅”与其他空间形容词的语义对比
        (二)“深\浅”与其他空间形容词的语义对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第三章 空间形容词“深”、“浅”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一、教材编排角度
    二、教师角度
    三、学习者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颜色域隐喻义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血”词群隐喻认知对比分析[D]. 秦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和转喻[J]. 莫廷婷. 百色学院学报, 2020(04)
  • [3]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D]. 张佳英.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4]模因论视域下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研究[D]. 明雨晴. 渤海大学, 2020(05)
  • [5]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的语义研究[D]. 周连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中泰空间量度形容词对比分析与教学设计[D]. 欧丽娜. 广西大学, 2019(01)
  • [7]“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D]. 付廷.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 荒木京(KEI ARAKI).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基于认知功能的中韩隐喻词“喻体”对比分析[J]. 于婧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0]空间形容词“深”与“浅”的认知语义研究[D]. 王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  ;  ;  ;  ;  

色场隐喻意义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