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SBR联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水解-酸化-SBR联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一、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纪振宇[1](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化工废水是一类来源广泛且水质各有不同、污染物浓度高且毒性大、有机物种类丰富且难生物降解的典型高氨氮难处理工业废水;因此,处理煤化工废水势必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数针对于如何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而忽略了工艺本身因能耗物耗以及排放温室气体等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益。本研究基于LCA方法,分析了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本身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污染物去除效能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对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研究,在保证去除效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煤化工废水处理的节能减排空间,提出了节能减排方案并进行效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系统的污染能去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原水中NH4+-N浓度高达4000~5000 mg/L,蒸氨单元平均去除率到达97.6%;分段进水AOAO单元和AOO单元出水NH4+-N浓度均能在15 mg/L以下,但TN去除能力有明显差别,分段进水AOAO单元平均TN去除率为93.4%,而AOO单元仅为26.4%。对焦化废水处理系统进行LCA建模,结果表明各个单元对环境造成的总影响为:AOO单元>分段进水AOAO单元>蒸氨单元>混凝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出水排放>污泥处理单元;在对11种环境影响指标的贡献中,AOO单元均大于分段进水AOAO单元;从碳足迹角度看,蒸氨是最大碳足迹贡献单元,占44.7%,其次是AOO单元和分段进水AOAO单元,污泥处理单元最小。(2)以煤气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系统的污染能去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ANON单元的脱氮效能优于AO单元;深度脱氮采用SBR工艺总氮达标率高;整个系统稳定性良好,平均NH4+-N、TN总去除率分别99.18%和94.70%;对于COD的去除,预处理单元处理后出水COD浓度降为151.41 mg/L,已满足排放标准。对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进行LCA建模,结果表明各个单元对环境造成的总影响为:AO单元>CANON单元>预生物处理单元>出水排放>SBR深度脱氮单元>污泥处理单元;采取厌氧反应作为预生物处理的手段,可产生明显的环境收益;CANON单元对11种影响指标的贡献均小于AO单元,约减少47.5%的贡献。(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4种煤化工废水生物脱氮工艺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从技术性能角度考虑,分段进水AOAO工艺是最优的;从经济性能和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最优的是CANON工艺;三方面综合考虑,CANON工艺为最佳选择。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煤化工废水节能减排方案。通过效益分析发现节能减排方案分别应用于焦化和煤气化行业具有明显的能耗效益和环境效益。

李瑞杰[2](2021)在《厌氧产甲烷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抑制特征及抑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焦化废水是煤焦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征有机废水,其具有COD浓度高、可生化等特点。目前,焦化废水主要以生物技术进行处理,而利用厌氧处理的效果一直表现不佳。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障碍因子,导致系统难以完成产甲烷过程。然而,导致难以完成产甲烷过程的抑制阶段特征以及机理等均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水解酸化细菌菌群与产甲烷古菌菌群在空间上分离,构建水解产酸阶段与产甲烷阶段分离的两相厌氧生物反应器,考察厌氧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并结合污泥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阐明厌氧处理焦化废水的抑制阶段和抑制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两相厌氧系统处理焦化废水性能试验研究发现:进水COD从500mg/L升至1000mg/L时,产酸相的VFA由119.73mg/L降至61.61mg/L,产甲烷相甲烷产量由124 m L/d降至69 m L/d。酸性蛋白酶、乙酸激酶活性分别由6.562nmol/min/g鲜重、0.289umol/min/g鲜重降至3.280 nmol/min/g鲜重、0.0214umol/min/g鲜重。表明焦化废水不能正常完成产甲烷,系统在产酸阶段受到抑制。(2)水解酸化相VFA在延长系统HRT过程中持续降至43.44mg/L、31.41mg/L,累积量并未得到改善。对比水解酸化相进出水水质特征发现,小分子酚类得到有效降解,硫化物和氨氮增量均持续下降,氮、硫杂环有机物始终未得到有效水解。这表明产酸相VFA累积量低,并非有机物的降解速率过慢所致。(3)污泥相中有机物质成分初步分析表明,产酸相污泥中含氮、硫、氧等基团的有机物种类增加,结构复杂。这些复杂的有机物抑制了水解酸化菌活性,致使延长HRT并未改善产酸相VFA的累积。产甲烷相中污泥同样吸附含氮、硫、氧等基团的有机物,导致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抑制,使系统检测不到甲烷气体产生。(4)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水解酸化相的门水平产乙酸菌Bacteroidot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总丰度从初始77.10%降至64.63%,产丙酸菌Actinobacteriota、Bacteroidota从48.43%降至11.75%,均受到污泥吸附有机物的毒性抑制作用,导致乙酸、丙酸产量下降。属水平降解酚类、氮杂环有机物的Ottowia、Comamonas和Pseudomonas仅在焦化废水环境下存在,总丰度由13.14%最终降至2.38%,导致含氮、硫杂环有机物未被有效水解。(5)产甲烷相属水平古菌Methanosaeta和Methanosarcina为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在驯化成功阶段总丰度为77.74%,通入焦化废水后总丰度低于40%。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linea为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总丰度在通入焦化废水后升高(44.81%-74.14%),大于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丰度,水解酸化相乙酸产量下降导致氢营养型甲烷菌占优势。

张发奎[3](2021)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有机物、氮类化合物含量高,组分复杂,含有酚类、氰化物、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焦化废水中有机物降解和高效脱氮已经成为焦化行业一大难题。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运营费用高、工艺复杂、生化处理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焦化废水的强化脱氮影响因素,提高脱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焦化废水,对其水质、处理工艺进行调查分析,针对焦化废水脱氮难、有机物利用率低、生化处理效果差等主要问题,结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开展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研究。组建SBBR反应器进行小试试验,开展不同载体对焦化废水的强化处理效果研究,在确定最佳载体后,分别考察DO、温度、外加碳源、运行方式、运行周期、进水负荷等因素和水解酸化实验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降解规律,为水厂实际运行工艺提供参考。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不同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以PFMF载体的SBBR反应器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在温度26℃、运行周期48h的条件下,PFMF载体的SBBR反应器处理效果较好,COD、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15%、96.40%、50.40%。在好氧运行12h后氨氮浓度降至5.97mg/L,总氮浓度40.02mg/L,此时投加葡萄糖125mg/L,缺氧条件下运行36h后总氮出水浓度20.73mg/L。(2)研究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最佳条件为:COD进水负荷在450-600mg/L、总氮浓度90mg/L以下时,运行周期48h,DO为2~4mg/L,温度25℃,C/N值为8-10,运行方式O:A=1:1的最佳条件下,氨氮浓度5mg/L以下,总氮浓度30mg/L以下,均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出水COD浓度稳定在250mg/L左右,减轻后续深度处理压力;水解酸化工艺对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提升不明显。(3)研究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机理,得出:(1)在运行周期为48h条件下,焦化废水有机物6h内降解速率较快,36h有机物去除基本完成;在有机物降解伊始,氨氮快速降解,24h后浓度趋于稳定,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氮积累,迅速氧化为硝态氮,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不断反应,总氮进一步降解,但碳源的缺少导致脱氮效率降低,运行周期内生物脱氮反应完成;延长运行周期至72h并未提高焦化废水脱氮效率。(2)温度26℃、DO为2-4mg/L、A/O运行方式、外加甲醇能保证系统内发生较好的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焦化废水脱氮效果更佳。(3)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降解较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当进水COD浓度为598.85mg/L,运行周期为48h的条件下,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为206.11mg/L。进水COD浓度为450-600mg/L之间、总氮浓度90mg/L以下时,微生物能降解利用有机物最多,氨氮和总氮均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本文通过微生物固定化小试试验,实验结论证明采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提高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减少外加碳源的浪费和深度处理药剂使用量,并为类似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相关依据。

闫升[4](2021)在《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白银市某化工企业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废水具有高含盐量、高CODCr、可生化性低、属于胶体废水的特点,采用混凝沉淀、芬顿(Fenton)氧化及其组合工艺开展预处理实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混凝沉淀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废水CODCr去除效果最佳;p H、混凝剂投加量和快速搅拌速度均对废水的混凝沉淀过程产生影响;当p H=4,硫酸亚铁投加量为4 g/L,快速搅拌速度为150 r/min时,混凝沉淀对废水中CODCr的去除效率最佳,为44.27%。EDS能谱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混凝沉淀污泥发现,废水中的邻甲苯二胺和甲基苯并三氮唑钠被有效沉降。(2)Fenton氧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因素组合为:初始p H为3.5,H2O2投加量为65 m L/L,n(H2O2):n(Fe2+)为45:1,反应时间为60 min;此时,废水CODCr去除率最高达84.28%。Fenton氧化反应过程遵循三级动力学。(3)对混凝沉淀-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进行实验研究和成本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工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35m L/L(投加方式为1次投加),反应时间为60 min;混凝沉淀-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具有协同效应,混凝沉淀出水含有稳定的Fe2+,p H为3.51左右,为Fenton氧化提供了良好的反应条件,其对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Fenton氧化单一工艺,对原水的B/C值提升更明显,出水B/C值是原水的5.75倍。组合工艺相较于Fenton氧化工艺更经济实用,可节省49.45元/(m3废水)。(4)通过冷却结晶工序处理得到的硫酸钠可满足《工业无水硫酸钠》(GB/T6009-2014)中的相关要求,提出的混凝沉淀-Fenton氧化工艺可以非常高效地去除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中的污染物,对实现废盐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玉秀[5](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常佳伟[6](2020)在《超重力强化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处理实际兰炭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兰炭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成分复杂的工业有机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国内现有的兰炭生产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生化处理方法对其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由于该废水具有可生化性不高的特点,使得处理成本高且出水很难达到国家标准,急需研发新的废水处理工艺,提高出水水质并实现达标排放。单独采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或生物处理等方法难以实现兰炭废水的达标排放。因此,本论文探索新型的废水处理组合工艺技术,采用超重力强化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工艺处理实际兰炭废水。利用臭氧氧化预处理技术改善兰炭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得到了适合处理兰炭废水的工艺路线和操作条件,为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旋转填充床(RPB)中臭氧处理陕西省榆林市某兰炭生产企业实际兰炭废水处理工艺一级生化系统出水,考察了气相臭氧浓度、RPB转速、气液比、废水pH、进水温度和RPB处理级数对臭氧利用率和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对COD为340mg/L、BOD5/COD(B/C)为0.18、pH为7.77、温度为24.7℃的兰炭废水,采用气量90 L/h,气相臭氧浓度50 mg/L、气液比5:1、RPB转速1500 r/min的工艺条件,利用RPB二级处理后,出水COD去除率为19.7%,B/C提高至0.34。(2)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经臭氧氧化处理后的出水,可生化性大幅提高,进行生化处理后出水COD维持在240mg/L左右,组合工艺COD去除率在30%以上。在相同的生化处理条件下,未经臭氧氧化处理的水样生化出水维持在300mg/L左右,COD去除率仅为10%左右。表明超重力臭氧氧化处理对兰炭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降低生化出水的COD。(3)开展了超重力强化臭氧氧化-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兰炭废水一级生化系统出水的中试试验。在适宜的臭氧氧化条件下,经两级RPB处理后的水样进入生化系统,生化出水COD由原来的350mg/L降低到240mg/L,COD去除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40%左右。通过对新增工艺运行费用进行分析,新增工艺运行费用为约1.23元/吨水。(4)对超重力强化臭氧氧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将两级RPB处理中臭氧气体串联使用,从而达到提高臭氧利用率、节约成本的效果。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当气相臭氧浓度为60 mg/L时,两级RPB处理臭氧利用率为67.0%,COD去除率为15.2%,B/C从0.06提高到0.15;当臭氧浓度为78 mg/L时,两级处理臭氧利用率为59.6%,COD去除率为22.5%,B/C从0.06提高到0.20。结果表明,臭氧气体串联处理效果良好,臭氧利用率显着提高,水样可生化性提高,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

孙国平[7](2020)在《煤化工废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强化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化工废水是一类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其成分复杂且含有大量对微生物活性有抑制性和毒性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目前,采用传统生物处理普遍存在出水效果不理想、生化系统稳定性差和后续深度处理运行费用高等问题。本论文以煤化工废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强化去除为主线,首先针对典型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的难降解性及积累性毒性等问题,分别开展了微氧生物强化吡啶降解和电辅助生物强化吡啶反硝化降解研究;其次,进一步选择玉米芯作为固体缓释有机碳源和微生物载体,开展了基于共代谢作用强化实际焦化废水生化出水(BTCW)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研究;从多个处理工段探索了提高煤化工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强化生物降解途径,为提高煤化工废水生物去除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微氧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提高吡啶生物降解的可行性,考察比较了在微氧条件和厌氧条件下SBBR对模拟废水中不同浓度吡啶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SBBR工艺可有效去除吡啶,去除率达98%以上,其中至少有60%的位于吡啶环中的氮转化为铵态氮,而厌氧条件下吡啶去除率仅有21%。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微氧条件下多孔生物载体表面和内部附着着大量的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固氮菌属(Azotobacter),unclassified_f_Rhodobacteraceae,甲苯单胞菌属(Tolumonas)和毛球菌属(Trichococcus)为微氧系统内的优势菌属。稳定运行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吡啶的生物降解符合伪一阶动力学模型(R2>0.96)。(2)构建了无隔膜生物电化学系统(MFBES),研究了添加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电辅助系统强化吡啶反硝化生物降解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共基质下,外加电压为1.2 V时MFBES对吡啶降解效果最好,高出对照组15%~20%。稳定运行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吡啶降解曲线符合伪一阶动力学模型(R2>0.97),至少有75%的位于吡啶环中的氮转化为铵态氮。与厌氧降解相比,在葡萄糖共基质和吡啶作为唯一碳源的两种条件下,添加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都有助于提高吡啶的生物降解。电辅助系统不仅利于吡啶的厌氧降解,更有助于吡啶的反硝化降解。当吡啶作为唯一碳源COD/NO3--N浓度比为6时,吡啶和硝态氮在18 h内能被同时完全降解,碳刷作为阳极的MFBES对吡啶降解效果最好。SEM观察显示电刺激下的电极生物膜比较厚且致密,微生物主要由微球菌和杆状细菌组成。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电辅助系统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所增加。系统内吡啶降解菌、反硝化菌和和厌氧发酵产酸菌同时存在,但电刺激有利于吡啶降解菌和反硝化菌在电极上富集,尤其在生物阳极上富集。同一外加电压下,不同的阳极材料构型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碳刷比碳毡作为阳极在生物膜附着和电荷转移中更具有优势。(3)针对实际焦化废水生化出水(BTCW)水质难以满足焦化废水排放标准和后续单元循环用水要求等问题,在深度处理阶段尝试利用固体缓释有机碳源生物固定床工艺处理BTCW,即在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UFBR)中分别填充经碱处理或未经碱处理的玉米芯作为固体缓释碳源和微生物载体。研究结果表明UFBR对BTCW进行处理后,显着提高了BTCW的碳氮比和可生化性。BTCW中90%以上的硝酸盐残留得到了稳定的去除。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证实,BTCW经UFBR处理后,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种类和含量显着减少。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反硝化菌、发酵菌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等优势菌属在UFBR系统内共存。与未经碱预处理玉米芯相比,碱处理玉米芯具有更多的孔结构和更稳定的释碳能力,保证了反硝化菌等多种功能菌的附着和生长。该研究结果证明经碱处理玉米芯填充的UFBR工艺可作为BTCW深度处理的有效生物预处理。

梅凤仙[8](2020)在《酸析—芬顿—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油墨清洗废水是印刷企业在清洗各类印刷设备中产生的一类典型废水,但目前对这类废水的研究较少。因此,根据油墨清洗废水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高COD浓度、可生化性差和乳状废液等特点,本研究依次采用酸析-芬顿预处理、水解酸化-SBR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酸析-芬顿对油墨清洗废水预处理实验研究表明:硫酸酸析效果优于盐酸,当废水p H值在3~4范围内,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大于90%、60%;光芬顿出水水质优于常规芬顿,但考虑实际处理成本和进一步生化需要,选用芬顿氧化作为预处理手段,单因素实验确定芬顿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 H值为3.5、H2O2/Fe2+摩尔比为15、H2O2投加量为12 ml/L、反应时间为90 min,COD去除率达77.25%;正交实验发现影响芬顿氧化油墨清洗废水处理效果的主次顺序为:H2O2投加量>H2O2/Fe2+摩尔比>p H值,经过酸析和芬顿预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COD降低至1200 mg/L,B/C值提高至0.319。水解酸化-SBR深度处理实验研究表明:经过22 d连续运行深度处理成功启动,水解酸化反应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 h,此时系统内COD去除率稳定在28%,出水p H值为6.26,VFAs累积量达到290.8 mg/L;不同HRT时挥发性酸组分含量顺序均为乙酸>丙酸>丁酸>甲酸,水解酸化出水B/C值提高至0.445;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在稳定运行20天内对油墨清洗废水COD、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16%、83.4%、74.8%,出水浓度已符合国家新出台的油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组合处理工艺处理废水的COD动力学研究表明:通过实验数据求得芬顿氧化反应的反应级数为2.04,芬顿法降解油墨废水的COD动力学方程为r=4.28×10-6C2.04,基于Monod方程对水解酸化阶段进行初步的动力学分析,发现水解酸化反应器的动力学参数K和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性质、进水有机物浓度等有关系。

闫思敏[9](2019)在《焦化废水处理及再生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特定项目为背景,研究了煤化工园区产生的污水,对不同来源的污水水量进行预测,水质进行检测,确定了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以及处理工艺,并对其运行成本和投资规模进行了估算。根据污水的来源,将废水分为有机污水、无机污水以及清净污水。根据园区的生产工艺,有机污水来源包括焦化生产废水、BDO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污染雨水四部分。在BDO生产中的有机污水又分为含甲醛废水、高浓度废水、低浓度废水。各种污水水量分别为:焦化生产废水为100m3/h,BDO生产废水95m3/h,生活污水为65m3/h,初期污染雨水及未预见污水折合连续量为20m3/h。无机污水为BDO生产过程产生的BYD反应活化废水和脱活废水,BYD反应活化废水为140m3/h,BYD反应脱活废水为35m3/h。清净废水为循环水系统排污水、脱盐水系统排污水,循环水系统排污水为260m3/h,脱盐水系统排污水为30m3/h,清净废水总水量为290m3/h。对水质进行分析,将废水处理工艺分为九个工艺段:BDO甲醛废水、高浓度废水预处理工艺;BDO甲醛废水、高浓度废水预处理工艺;BDO低浓度生产废水预处理及后续生化处理工艺;BDO活化废水酸碱中和处理工艺;新建焦化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BDO消防废水及初期雨水处理工艺;A/O处理及后续处理工艺流程;循环水系统排污水、脱盐水系统排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泥处理工艺流程。最终污水达标废水外排总量200 m3/h,其中纳滤出水部分达标废水外排,外排量为192m3/h,无机处理部分出水达标外排量为8m3/h。反渗透装置出水回用作为循环补充水。纳滤浓水量40 m3/h、反渗透浓水量为80 m3/h,纳滤、反渗透浓水总量为120 m3/h,经过强氧化、沉淀处理后用于熄焦。

朱蒙佳[10](2014)在《厌氧—好氧间歇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煤气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如何对排放的生产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煤气化废水主要来自于高浓度的煤气洗涤废水,含有大量的酚类、氨氮、芳香烃类和杂环类、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水量大,水质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对人体和环境都危害较大。生物处理与深度处理技术联用是煤气化废水处理发展的方向,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现有生物处理技术往往存在出水效果不理想、污泥量大、系统稳定性差、工艺流程长、占地面积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且实验室规模研究中往往采用人工配水研究其处理效果和降解机制,结果并不能代表对实际废水的处理功效,难以有效地指导实际工程。本课题采用厌氧水解酸化-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分别利用了水解酸化和好氧菌群各自不同的降解特性,强化了总体处理效果。试验用水采用经酚氨回收后的实际煤气化废水,研究了污染物在各段的去除效果和水解酸化预处理的实际功效,建立了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得出了水解酸化过程碳平衡分布图,并通过GC-MS方法进一步解析各种有机物的厌氧好氧降解规律。系统进水COD为950-1200mg/L,总酚为190-240mg/L,挥发酚为83-115mg/L,氨氮为80.8-110.4mg/L,经水解酸化48h-好氧48h处理后,出水COD、总酚、挥发酚、氨氮的总去除率分别为59.6±0.6%,84.6±1.4%,99.8±0.2%和98.7±1.2%,厌氧段对COD和挥发酚的去除贡献较大,去除了约69.5±1.9%的COD和98.6±1.4%的挥发酚,挥发酚在厌氧段被基本去除;水解酸化24h-好氧48h对COD、总酚、挥发酚、氨氮的总去除率分别为65.1±1.0%,79.6±2.0%,99.5±0.5%,99.0±0.9%,由于水解酸化时间缩短,在好氧段去除的COD、总酚、挥发酚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大部分总酚的去除转由好氧段完成。通过对污泥的不断驯化,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大幅提升,缩短了运行周期,降低了运行成本。系统氨氮处理效果良好,出水低于0.5mg/L,远低于现有的煤气化废水生物处理实例,在氨氮去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水解酸化段的预处理作用减轻了好氧段负担并削弱了对硝化菌的毒害和抑制作用。该废水中挥发酚约占总酚含量的37.7%-56.9%,挥发酚的去除率可达到100%,效果明显高于总酚,是该系统中酚类化合物减少的最主要成份。试验条件下该体系COD、总酚、挥发酚和氨氮的水解酸化和好氧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碳源去向实验表明,水解酸化反应48h,气相甲烷含量较高,液相IC较低,体系已经进入产甲烷阶段,有机物主要经甲烷化作用去除;水解酸化24h,水解酸化变为体系的主导阶段,有机物主要由水解酸化方式去除。GC-MS结果表明,进水最主要的污染物是酚类,其次是羧酸类、酮类、烷烃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经生物处理后,大部分的酚、羧酸和酮类得以降解,而一些结构复杂的杂环、多环、脂类、烷烃类和胺类则残留下来,难以生化处理,这也体现在该工艺虽然对各有机物有较高的去除率,但出水COD约为370mg/L,总酚约为30mg/L,仍高于国家排放标准,后续还需进行深度处理。

二、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用水量、废水量变化情况
        1.1.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1.1.2 我国煤化工产业碳排放、用水量以及废水产生情况
    1.2 煤化工废水分类、来源、特征及其危害
        1.2.1 煤化工废水的分类
        1.2.2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2.3 煤化工废水的危害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预处理技术
        1.3.2 生物处理技术
        1.3.3 深度处理技术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3 Sima Pro软件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采样方法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现场采样方法
    2.2 实验仪器
    2.3 检测方法
        2.3.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污泥指标检测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4.2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2.4.3 层次分析方法
3 煤焦化废水处理效能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3.1 某煤焦化废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3.1.1 煤焦化废水水质水量
        3.1.2 煤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介绍
    3.2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除污染效能分析
        3.2.1 污染物沿程去除效能
        3.2.2 长期运行中蒸氨单元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3.2.3 长期运行中分段进水AOAO与 AOO单元除污效能对比
    3.3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3.3.1 研究目标与范围
        3.3.2 清单分析
        3.3.3 环境影响分析
        3.3.4 碳足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气化废水处理效能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4.1 某煤气化废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4.1.1 煤气化废水水质水量情况及排放标准
        4.1.2 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概况及运行参数
    4.2 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的除污染效能分析
        4.2.1 脱氮效能分析
        4.2.2 COD去除效能分析
        4.2.3 特征污染物及重金属元素去除效能分析
    4.3 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4.3.1 场景设定与系统边界界定
        4.3.2 清单分析
        4.3.3 环境影响分析
        4.3.4 碳足迹分析
    4.4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节能减排关键因子确定
        4.4.1 电能类型的敏感性
        4.4.2 电能使用量的敏感性
        4.4.3 化学药剂使用的敏感性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AHP法的脱氮工艺综合对比与节能减排研究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脱氮工艺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5.2 层次分析法结果分析
    5.3 煤化工废水处理节能减排方案
        5.3.1 节能减排组合工艺
        5.3.2 节能减排途径
    5.4 效益分析
        5.4.1 能耗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碳减排效益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厌氧产甲烷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抑制特征及抑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焦化废水简介
    1.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1.3 两相厌氧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运行
    2.3 分析方法与测定指标
3 两相厌氧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研究
    3.1 两相厌氧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长期运行效果
    3.2 水解酸化相的产酸能力分析
    3.3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进出水水质以及污泥组分
    3.4 本章小结
4 两相厌氧反应器污泥的理化性质分析
    4.1 不同条件下的污泥形态分析
    4.2 不同条件下的污泥粒径分析
    4.3 不同条件下的污泥浓度分析
    4.4 不同条件下的胞外聚合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两相厌氧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标
    5.2 水解酸化相微生物群落结构
    5.3 产甲烷相微生物群落结构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1.1.1 煤焦化产业概述
        1.1.2 焦化废水的来源
        1.1.3 焦化废水的特点
    1.2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预处理
        1.2.2 生物处理
        1.2.3 深度处理
    1.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3.1 工业废水处理中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1.3.2 本实验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选择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
        1.4.1 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简介
        1.4.2 千里山污水处理生化工艺评价
        1.4.3 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生化段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2.2 实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2.3 实验方法及内容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载体对SBBR处理效果的影响
        2.3.2 工艺条件的影响
        2.3.3 最佳工艺条件下脱氮效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装置与材料
    3.3 实验方法与实验水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解氧的影响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外加碳源的影响
        3.4.4 运行方式的影响
        3.4.5 运行周期的影响
        3.4.6 进水负荷的影响
    3.5 水解酸化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焦化废水中COD降解动力学及N降解速率讨论
    4.1 前言
    4.2 实验装置与材料
    4.3 实验方法及内容
    4.4 焦化废水强化生化处理COD降解动力学
    4.5 焦化废水强化生化处理N降解速率讨论
        4.5.1 运行周期48h降解曲线
        4.5.2 运行周期72h降解曲线
    4.6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难降解化工废水治理概述
        1.2.1 物化法
        1.2.2 生化法
        1.2.3 难降解化工废水治理现状
    1.3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治理概述
    1.4 混凝沉淀概述
        1.4.1 混凝沉淀反应原理
        1.4.2 混凝沉淀在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1.5 Fenton氧化概述
        1.5.1 Fenton氧化反应原理
        1.5.2 Fenton氧化在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创新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废水来源与水质特征
    2.2 实验方法
        2.2.1 混凝沉淀预处理实验方法
        2.2.2 Fenton氧化预处理实验方法
        2.2.3 混凝沉淀-Fenton氧化组合工艺预处理实验方法
    2.3 实验指标测定及分析方法
    2.4 表征分析方法及原理
第三章 混凝沉淀实验
    3.1 单因素实验
        3.1.1 混凝剂种类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3.1.2 pH对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3.1.3 混凝剂投加量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快速搅拌速度对COD_(Cr)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正交实验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直观分析结果
        3.2.3 正交实验的方差设计
    3.3 混凝沉淀污泥研究
        3.3.1 混凝沉淀污泥EDS能谱分析
        3.3.2 混凝沉淀污泥FT-IR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nton氧化实验
    4.1 单因素实验
        4.1.1 H_2O_2投加量对COD_(Cr)处理效果的影响
        4.1.2 初始pH对 COD_(Cr)处理效果的影响
        4.1.3 n(H_2O_2):n(Fe~(2+))对COD_(Cr)处理效果的影响
        4.1.4 反应时间对COD_(Cr)去除效率的影响
    4.2 正交实验
        4.2.1 正交实验设计
        4.2.2 直观分析结果
        4.2.3 正交实验的方差设计
    4.3 反应动力学实验
        4.3.1 动力学反应级数确定
        4.3.2 建立动力学模型
    4.4 结论
第五章 混凝沉淀-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实验
    5.1 单因素实验
        5.1.1 H_2O_2投加量对组合工艺去除COD_(Cr)的影响
        5.1.2 反应时间对组合工艺去除COD_(Cr)效率的影响
        5.1.3 H_2O_2投加次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 组合工艺与Fenton氧化单一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比较
        5.2.1 COD_(Cr)、氨氮去除效果比较
        5.2.2 可生化性变化
        5.2.3 各体系出水紫外光谱分析比较
    5.3 组合工艺与Fenton氧化单一工艺成本比较
    5.4 综合预处理工艺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1.3.3 VOCs的危害
        1.3.4 VOCs的排放源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1.5.1 预处理技术
        1.5.2 生物处理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2.1 引言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2.3.1 预处理阶段
        2.3.2 生物处理阶段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2.4.1 样品采集
        2.4.2 水质分析检测
        2.4.3 水质特征分析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材料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4.2.1 仪器、试剂材料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4.3.5 理论恶臭浓度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双膜理论
        5.2.2 双阻力模型
        5.2.3 去除机制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5.5 质量平衡分析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6.1 引言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癌症风险评价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6.3.3 臭氧生成潜势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超重力强化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处理实际兰炭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兰炭废水
        1.2.1 兰炭废水来源
        1.2.2 兰炭废水特征
        1.2.3 兰炭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臭氧氧化技术
    1.4 超重力技术
        1.4.1 超重力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1.4.2 旋转填充床
        1.4.3 旋转填充床的特点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1.5.1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5.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5.3 厌氧-缺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
        1.5.4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与流程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流程
    2.3 分析方法
        2.3.1 气相、液相臭氧浓度的测定
        2.3.2 废水COD的测定与COD去除率的计算
        2.3.3 废水BOD_5的测定
        2.3.4 污泥性能指标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第三章 RPB中臭氧处理兰炭废水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气相臭氧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RPB转速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气液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初始废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5 废水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6 RPB处理级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7 RPB与鼓泡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处理兰炭废水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化系统的启动与运行
        4.3.2 废水未经预处理的生化实验
        4.3.3 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处理中试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两级RPB处理-生物法联合处理实验
        5.3.2 一级RPB处理-生物法联合处理实验
        5.3.3 工艺优化
    5.4 成本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煤化工废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强化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1.1.2 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1.3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危害及生物降解研究
    1.2 微氧生物强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2.1 微氧生物强化技术及其优势
        1.2.2 微氧生物强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电辅助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3.2 生物电化学系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 无隔膜电辅助生物强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方面的应用
        1.3.4 电辅助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的影响因素
    1.4 固体碳源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固体碳源生物反硝化的提出及原理
        1.4.2 固体碳源的分类
        1.4.3 基于共代谢作用固体碳源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应用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微氧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提高吡啶生物降解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及运行
        2.2.2 实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2.2.3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4 实验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BR长期运行对COD和吡啶的生物降解
        2.3.2 吡啶存在下SBBR对硫酸根的去除
        2.3.3 微氧条件下SBBR典型周期内吡啶生物降解特性
        2.3.4 SBBR系统内微生物量分析
        2.3.5 SBBR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3.6 微氧条件下吡啶生物降解途径分析
    2.4 小结
3 无隔膜生物电化学系统强化吡啶反硝化生物降解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及运行
        3.2.2 实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3.2.3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4 实验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FBES启动及降解性能研究
        3.3.2 MFBES强化吡啶反硝化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3.3.3 电极微观形貌及生物膜附着情况
        3.3.4 MFBES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共代谢作用玉米芯生物固体床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装置及运行
        4.2.2 实验用水
        4.2.3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4 玉米芯释碳能力实验
        4.2.5 实验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玉米芯释碳能力分析
        4.3.2 UFBR长期运行性能分析
        4.3.3 UFBR对 BTCW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4.3.4 玉米芯微观形貌及微生物附着情况
        4.3.5 UFBR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6 微生物降解BTCW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分析
        4.3.7 UFBR+AGSR组合工艺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艺综合性分析及展望
        5.3.1 工艺综合性分析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8)酸析—芬顿—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油墨清洗废水性质
        1.2.1 油墨清洗废水来源
        1.2.2 油墨清洗废水的性质与危害
    1.3 油墨清洗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1 物化处理技术
        1.3.2 生化处理技术
    1.4 水解酸化-SBR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4.1 水解酸化
        1.4.2 SBR工艺
        1.4.3 水解酸化-SBR联用处理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水质与方法
    2.1 实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2.2 工艺流程
    2.3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2.3.1 酸析实验
        2.3.2 芬顿实验
        2.3.3 水解酸化-SBR实验
    2.4 实验试剂与仪器
        2.4.1 实验药品
        2.4.2 实验仪器
    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2.5.1 常规分析方法
        2.5.2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2.5.3 水中有机物的变化
第三章 酸析-芬顿法预处理油墨清洗废水
    3.1 引言
    3.2 酸析预处理对油墨清洗废水的破乳特性
        3.2.1 pH值对COD去除的影响
        3.2.2 pH值对色度的影响
        3.2.3 酸析后可生化性的变化
    3.3 芬顿预处理对油墨清洗废水有机物的降解特性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芬顿后可生化性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解酸化-SBR工艺深度处理特性
    4.1 引言
    4.2 水解酸化反应器启动
        4.2.1 启动期COD的变化特征
        4.2.2 启动期pH值的变化特征
        4.2.3 启动期VFAs的变化特征
    4.3 SBR反应器的启动
        4.3.1 启动期MLSS的变化特征
        4.3.2 启动期COD的变化特征
    4.4 HRT对水解酸化反应的影响
        4.4.1 HRT对 COD的影响
        4.4.2 HRT对B/C的影响
        4.4.3 HRT对pH值的影响
        4.4.4 HRT对 VFAs的影响
    4.5 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期效果分析
        4.5.1 COD去除效果及分析
        4.5.2 NH3-N去除效果及分析
        4.5.3 TN去除效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处理工艺COD降解动力学特性
    5.1 引言
    5.2 各段处理工段有机物变化
    5.3 芬顿降解废水COD动力学分析
        5.3.1 反应级数与速率方程
        5.3.2 芬顿反应动力学研究
    5.4 水解酸化反应器初步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焦化废水处理及再生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园区污水成分及性质
        1.2.1 焦化生产废水的化学成分
        1.2.2 园区生活污水的化学成分
    1.3 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概述
        1.3.1 物理化学法
        1.3.2 生物化学法
    1.4 项目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项目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2 建设规模和处理要求
    2.1 建设规模的确定
        2.1.1 污水来源
        2.1.2 有机污水设计规模
        2.1.3 无机污水设计规模
        2.1.4 回用处理设计规模
        2.1.5 熄焦及洗煤回用水处理设计规模
    2.2 焦化综合污水处理程度与要求
        2.2.1 园区污水水质检测与分析
        2.2.2 园区污水水质排放标准
3 废水处理工艺比选
    3.1 废水预处理工艺比选
        3.1.1 BDO甲醛废水、清净废水和脱盐水浓水预处理
        3.1.2 BYD脱活、活化废水预处理
        3.1.3 BDO高浓度废水、焦化废水、消防水、初期雨水及BDO低浓度废水预处理
        3.1.4 生活污水预处理
        3.1.5 综合污水预处理
    3.2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比选
    3.3 污泥处理工艺比选
4 工艺流程
    4.1 工艺设计
        4.1.1 废水预处理工艺流程
        4.1.2 综合废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4.1.3 膜法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4.1.4 浓水处理工艺流程
        4.1.5 清净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4.2 污水水量平衡
    4.3 污水水质指标去除率分析
        4.3.1 BDO含甲醛及高浓度废水预处理段
        4.3.2 焦化废水预处理段
        4.3.3 A/O及 MBR处理段
        4.3.4 深度处理段
        4.3.5 浓水处理段
5 设备清单及建筑(构)物尺寸
    5.1 设备选型原则
    5.2 工艺设备表
    5.3 主要建筑(构)物尺寸
6 焦化园区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及总图设计
    6.1 厂址选择原则
    6.2 厂址选择
    6.3 厂址所在地区的概况
    6.4 厂址自然概况
        6.4.1 气候气象
        6.4.2 地质、地震
        6.4.3 地表水
    6.5 厂址综合评价
    6.6 总图设计
        6.6.1 污水厂平面布置原则
        6.6.2 厂区地面高程布置
7 经济分析
    7.1 运行费用测算
        7.1.1 污水处理单元的年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统计
        7.1.2 回用水处理单元的年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统计
    7.2 投资估算说明
        7.2.1 概述
        7.2.2 主要设备及材料价格
        7.2.3 估算指标
        7.2.4 项目总投资
        7.2.5 其它说明
    7.3 投资估算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0)厌氧—好氧间歇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背景
    1.2 煤气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化预处理
        1.3.2 生化处理
        1.3.3 深度处理
        1.3.4 各种工艺的优缺点
第二章 研究意义、方案及内容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方案
        2.2.1 试验工艺流程图
        2.2.2 试验技术路线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厌氧反应器污染物降解性能
    3.1 试验装置与材料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用水和接种污泥
    3.2 水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3.2.1 水质分析项目
        3.2.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水解酸化时间的确定
        3.3.2 厌氧水解酸化对 COD 的去除效果
        3.3.3 厌氧水解酸化对总酚、挥发酚的去除效果
        3.3.4 厌氧水解酸化段 pH 变化情况
        3.3.5 厌氧水解酸化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好氧反应器污染物降解性能
    4.1 试验装置和材料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用水和接种污泥
    4.2 水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4.2.1 水质分析项目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好氧反应时间的确定
        4.3.2 好氧 COD 去除效果
        4.3.3 好氧总酚、挥发酚去除效果
        4.3.4 好氧氨氮去除效果
        4.3.5 好氧 pH 变化情况
        4.3.6 好氧三氮转化
        4.3.7 好氧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物在水解酸化-好氧系统中的降解机制研究
    5.1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5.1.1 水质的 GC-MS 分析
        5.1.2 碳源去向试验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1 系统总污染物去除效果
        5.2.2 水质的 GC-MS 分析
        5.2.3 水解酸化碳源去向分析
    5.3 酚类化合物的厌氧代谢途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D]. 纪振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厌氧产甲烷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抑制特征及抑制机制研究[D]. 李瑞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D]. 张发奎.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闫升. 兰州大学, 2021(09)
  • [5]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6]超重力强化臭氧氧化-生物法联合处理实际兰炭废水的研究[D]. 常佳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煤化工废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强化处理工艺研究[D]. 孙国平. 郑州大学, 2020(02)
  • [8]酸析—芬顿—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研究[D]. 梅凤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9]焦化废水处理及再生工艺优化[D]. 闫思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厌氧—好氧间歇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的试验研究[D]. 朱蒙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水解-酸化-SBR联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