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金针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一、金福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杨水莲[1](2016)在《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巨大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且不易褐变和腐烂,耐贮运性好,在812℃条件下,贮藏30天不变色、不变味。但其生长速度慢,出菇时间较长,这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一般采用袋栽技术,且需要在覆土条件下出菇,大部分生产巨大口蘑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尚未形成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为了探明巨大口蘑工厂化栽培中各个阶段的管理参数,找到能促进巨大口蘑在不覆土情况下也能出菇的有利因素,实现从传统的袋子栽培、覆土出菇模式向瓶子栽培、不覆土出菇模式的转化,本实验结合巨大口蘑传统的覆土栽培特点,对其不覆土的瓶栽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不同的出菇处理条件下其菌丝相关酶活性的大小,探明出菇与这些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均匀设计法对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栽培料配方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结果为:玉米芯54.04%,麸皮28.16%,蔗糖13.20%,酵母粉4.70%。比较分别以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为主料栽培巨大口蘑之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发现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栽培巨大口蘑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甘蔗渣,最慢的为薇甘菊;而从子实体采收量来看,以甘蔗渣为主要碳源的采收量最高,其次是薇甘菊,玉米芯的较低。2、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栽培料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H值和水分含量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料的最适发酵温度范围为7075℃,最适发酵时间为9 d,最适初始pH值为8.5,最适水分含量为61%。3、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和出菇的影响:(1)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速度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6℃,空气相对湿度为60%,二氧化碳浓度为0.18%。(2)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9℃,前期湿度为92%,光照为400 lx,成菇期湿度为100%(3)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30℃,前期湿度为70%,光照为500 lx,成菇期湿度为85%。(4)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菌丝恢复期0.3%,扭结分化期为0.25%,幼小菇期为0.45%,成菇期为0.3%。4、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1)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赤霉素、萘乙酸、藜芦醇、醋酸钠、十三烷醇几种化学物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8mg/L、20 mg/L、8μmol/g、0.06%、0.16 mg/L。用以上浓度的物质对巨大口蘑无土条件下进行处理出菇,现蕾所用的天数从快到慢的比较为:泥土水>十三烷醇>醋酸钠>清水>萘乙酸>藜芦醇,用赤霉素处理的瓶子不能形成原基。(2)从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的瓶子中分离出霉菌、放线菌和细菌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均不能促进其他瓶子的培养料形成原基,一些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不是微生物导致的,而是其他因素作用的。(3)瓶子搔菌后催蕾时的菌床方向不同,对出菇有较大的影响。菌床为倒立方向时,有利于菌丝形成原基和催蕾出菇,而菌床为正立方向时,出菇效果较差。5、瓶子搔菌后在不同的时间覆土均能出菇,结合子实体采收量和至采收结束所用的天数来看,搔菌后第3 d覆土比较合理,采收量较高,出菇周期最短。6、不同的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能形成原基的三个处理组从菌丝恢复期到原基形成、现蕾阶段,酪氨酸酶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酪氨酸酶比较活跃,说明菌丝恢复后酪氨酸酶过高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而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原基形成前都得到有效的激活作用,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这几种酶活性变化不大;五个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下波动较大,能出菇的三个处理组在原基形成阶段达到最大值,而不能出菇的两个处理组在菌丝恢复前后达到最高峰,随后快速下降;五个处理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现蕾前的整个阶段,不断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利于巨大口蘑原基的形成;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菌丝恢复期其活性过高不利于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过度;而对于酪氨酸酶在整个过程中则应该适当抑制其过高地表达。

李守勉,李明,田景花[2](2014)在《金福菇母种、原种培养基筛选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对金福菇母种、原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金福菇的最佳母种培养基为4号培养基(马铃薯100 g,棉籽壳100 g,玉米面5 g,牛粪4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水1 000 mL,pH值自然);金福菇最佳原种培养基为3号(小麦籽粒98%,石膏2%)。

李亦晴,安秀荣,王庆武,兰玉菲,唐丽娜[3](2013)在《金福菇泰山-3新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完善金福菇泰山-3新品种的栽培技术措施,采用单因子筛选和正交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其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为6~7;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蔗糖2.5%、酵母膏0.2%、KH2PO40.3%、MgSO40.15%、琼脂2%。

陈生,宁良肇,谢源华,邓健,陆和远[4](2012)在《果园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果园套种食用菌能提高复种指数,拓宽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了探究以香蕉园、荔枝园套种金福菇的栽培方法,我们对果园套种金福菇进行了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试验和示范,并解决了生产上和技术上的一些实际问题。结果表明,在香蕉园、荔枝园采用该技术套种金福菇节本增产,效果显着,建议大面积推广。

王桂芹,王志[5](2008)在《金福菇菌株间品比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对金福菇的两个菌株进行了菌丝长速、长势和生物学转化率比较实验。结果表明:2个菌株不仅在菌丝长速方面差异明显,金福菇1号长速较快,且在长势、子实体的色泽、形态和生物学效率方面均优于荆西口蘑。

郑锦荣[6](2016)在《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Fr.)Sing]是着名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品种,其生长周期短,出菇产量高,且营养丰富,具有抗癌、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然而在工厂化栽培金针菇过程中由于低温控制所需能耗较大,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是高温型食用菌品种,食药用价值高,贮藏性好且抗逆性强。但是由于其菌丝生长速度慢,出菇周期长,还无法全面普及市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领域上是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杂交技术,它具有省时省力、目的性强等特点。本研究意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能在中高温环境下生长出菇的金针菇新菌株和生长周期短的巨大口蘑新菌株。本研究对来源不同的金针菇和巨大口蘑菌株进行了亲本菌株的筛选,优势菌株原生质体经双亲灭活后利用PEG进行融合,最后获得与亲本有遗传差异性的菌株4株,采用分子生物学ISSR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同时,还研究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亲本菌株的筛选。本研究以菌丝生长速度、原生质体产量和原生质体的单核化程度为指标,最终筛选确定JD03以及KD04作为原生质体融合的亲本菌株。2、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设计与优化。应用均匀设计法对金针菇和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进行设计与优化,结果表明:PEG的浓度为25.91%,融合时间24.52 min,融合温度为25.6℃,Tris添加量为0.016 mol/L,CaCl2添加量为0.014 mol/L,pH值为8.34时,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的融合率达到最大,为1.68×10-3。3、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融合菌株进行了筛选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的比较,本实验筛选获得融合菌株4株,其生长速度快,与亲本形成明显的拮抗线,菌丝锁状联合结构清晰可见;采用ISSR技术对其中R13、R14、R15三株融合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遗传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R13、R14、R15与巨大口蘑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均为0.49,与金针菇的遗传相似系数均为0.45。初步说明R13、R14、R15均为新菌株,但与双亲亲缘关系不明显。4、对融合菌株R13、R14、R15母种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R13最适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1%、蛋白胨1%、酵母膏0.1%、VB1 20 mg/L、轻质碳酸钙0.55%、硫酸镁0.17%、磷酸二氢钾0.1%。采用该培养基,在pH为9.5时,融合菌株R13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R14最适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1%、蛋白胨0.6%、酵母膏0.1%、VB1 2.1 mg/L、轻质碳酸钙0.55%、硫酸镁0.12%、磷酸二氢钾0.55%。采用该培养基,在pH为7.6时,融合菌株R14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R15最适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2.8%、蛋白胨0.1%、酵母膏0.1%、VB1 3.3 mg/L、轻质碳酸钙0.55%、硫酸镁0.14%、磷酸二氢钾0.55%。采用该培养基,在pH为10.5时,融合菌株R15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5、对融合菌株R13、R14、R15栽培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融合菌株R13、R14、R15在小麦粒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萌发时间最短,长满瓶子时间最短。其次是玉米粒培养基,玉米粒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浓密、洁白。混合培养基菌丝生长最慢。

陈雪凤,曹本雄,黄益刚[7](2010)在《金福菇生产常见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夏季菇类市场品种单一,而金福菇耐高温,适宜在春末至中秋间栽培,有利于调节鲜菇市场。金福菇营养丰富,肉质肥厚鲜嫩,味道鲜美,耐贮性好适于鲜销,市场价格高,能为生产者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益。近几年金福菇栽培数量逐年上升,但

毕于运[8](2010)在《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秸秆大国。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又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农民生活系统中的家居温暖和环境清洁,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秸秆资源数量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三是收获指数法。本文以大量的农作物种植试验研究文献为主要依据,利用其提供的农作物各部分生物量、收获指数(经济系数)、谷草比等基础数据,结合现实的草谷比实测结果,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进行了仔细的考证,从而建立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草谷比体系。继而以新建草谷比体系为依据,结合历年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对1952年以来我国历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8年分省(市、自治区)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估算,并汇总出了1952-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和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秸秆总产量。计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国秸秆产量达到84219.41万t,与1952年(21690.62万t)相比净增2.88倍;(2)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3)秸秆是我国陆地植被中年生长量最高的生物质资源,分别相当于全国林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1.36倍、牧草地年总产草量的2.56倍和园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7.75倍;(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合计占全国秸秆总产量的2/3左右;(5)全国近一半的秸秆资源分布于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土地上。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获过程中,多数农作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枝叶脱离其植株而残留在田中;在秸秆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损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秆都能够被收集起来。本文通过对各类农作物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重、枝叶脱落率、收贮运损失率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的可收集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5102.19万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77。秸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用途:一是用作燃料;二是用作饲料;三是用作肥料;四是用作工业原料;五是用作食用菌基料,简称“五料”。本文依据秸秆的形态、质地、密度、物体结构、物质组分、养分含量、热值等自然特征,对其在“五料”利用上的自然适宜性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1)最适宜和一般适宜直接燃用的秸秆占1/2以上;(2)适宜和较适宜“三化一电”的秸秆占95%以上;(3)最适宜和适宜沼气生产的秸秆约占90%;(4)适宜和较适宜直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近80%,适宜加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90%以上,适宜直接饲喂和加工饲喂猪禽的秸秆占1/5以上;(5)适宜工业加工和食用菌种植的秸秆占90%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草性”和“木性”秸秆各约占1/5,中性秸秆约占3/5。燃用消耗过多,饲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加工利用偏少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在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1000万t,占32.26%;新能源开发利用量720万t,占1.11%;饲用量17660万t,占27.13%;工业加工利用量4300万t,占6.6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1300万t,占2.00%;直接还田量9200万t,占14.13%;废弃和焚烧量10922万t,占16.78%。目前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和残留还田量合计为28000多万t,约占全国秸秆资源总产量的1/3,平均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2.33t。根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农”之内在关系,可将秸秆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二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三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目前,在我国已利用秸秆总量中,一类利用约占52%,二类利用约占39%,三类利用约占9%。我国秸秆开发利用的总体趋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增加”、“两个减少”、“一个替代”。“四个增加”:一是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增加;二是秸秆饲用量增加;三是秸秆工业加工利用量增加;四是秸秆食用菌种植利用量增加。“两个减少”:一是秸秆废弃和焚烧量减少;二是秸秆直接燃用量减少。“一个替代”是指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肥还田和秸秆过腹沼肥还田逐步替代秸秆直接还田。

丁湖广[9](2006)在《夏季金福菇高产优质栽培六关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金福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福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巨大口蘑研究进展
        1.1.1 巨大口蘑的形态特征
        1.1.2 巨大口蘑的营养价值
    1.2 巨大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1.2.1 温度
        1.2.2 水分
        1.2.3 光照
        1.2.4 空气
        1.2.5 酸碱度
        1.2.6 食用菌菌丝体酶学的应用研究
        1.2.6.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其酶学研究
        1.2.6.2 抗氧化物酶的活性与应用研究
        1.2.6.3 蛋白酶
    1.3 食用菌栽培技术
        1.3.1 玉米芯栽培料
        1.3.2 栽培料的选择与配制
        1.3.3 瓶栽技术
        1.3.4 催蕾方法
        1.3.4.1 低温催蕾
        1.3.4.2 搔菌催蕾
        1.3.4.3 化学物质催蕾法
        1.3.4.4 其他催蕾方法
    1.4 巨大口蘑栽培技术
        1.4.1 栽培原料的选择
        1.4.2 栽培料的发酵
        1.4.3 出菇方式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食用菌种
        2.1.2 培养基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巨大口蘑常规栽培工艺流程
        2.3.2 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巨大口蘑培养料配方优化
        2.3.2.1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初步筛选
        2.3.2.2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优化
        2.3.2.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2.3.3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1 沤料中的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2 沤料中的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3 培养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4 培养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4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2.3.4.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4.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和覆土出菇的影响
        2.3.4.3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5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1 不同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探讨
        2.3.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2.3.7.1 菌丝培养和出菇处理
        2.3.7.2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3 酪氨酸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4 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6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7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8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9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10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配方优化结果
        3.1.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基础配方初步筛选结果
        3.1.2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3.1.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3.2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1 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栽培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栽培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3.3.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3.3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3.3.4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4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3.5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5.1 五种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影响
        3.5.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5.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对出菇的影响
    3.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3.6.1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多酚氧化酶活力影响
        3.6.2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酪氨酸酶活力影响
        3.6.3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漆酶活力影响
        3.6.4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
        3.6.5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物酶活力影响
        3.6.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氢酶活力影响
        3.6.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蛋白酶活力影响
        3.6.8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淀粉酶活力影响
        3.6.9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栽培料选择
        4.2.2 栽培料发酵
        4.2.3 原基形成
        4.2.4 菌丝体相关酶活性
        4.2.5 创新之处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金福菇母种、原种培养基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供试菌株
    1. 2 培养基配方
        1. 2. 1 母种培养基配方
        1.2.1.1母种培养基初选配方
        1.2.1.2母种培养基复选配方
        1.2.2原种培养基配方
    1. 3 试验方法
        1.3.1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6]
        1.3.2原种培养基配方试验[7]
2 结果与分析
    2. 1 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2.1.1母种培养基配方初筛结果
        2.1.2母种培养基配方的复筛结果
    2. 2 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金福菇泰山-3新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碳源筛选试验
        1.3.2 氮源筛选试验
        1.3.3 正交试验
        1.3.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3.5 p 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正交试验结果
    2.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p 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 小结

(4)果园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2 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情况
    2.1 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生长发育研究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栽培管
        2.1.4 试验结果
    2.2 果园套种金福菇对土壤改良效果
        2.2.1 香蕉田套种金福菇
        2.2.2 荔枝园套种金福菇
3 果园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推广应用及效益
    3.1 推广应用情况
    3.2 效益分析
4 果园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模式
    4.1 套种果园选择
    4.2 种植季节安排
    4.3 土地整理
    4.4 菌种选择
    4.5 脱袋覆土
    4.6 搭建简易遮阴棚
    4.7 出菇管理
    4.8 适时采收和采收后管理
    4.9 病虫害防治
5 结论及存在问题分析
    5.1 果园套种金福菇技术
    5.2 率先提出果园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
    5.3 探索出夏季高温型食用菌生产模式, 填补了夏季食用菌市场空缺

(6)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金针菇概述
        1.1.1 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1.1.2 金针菇的产业现状
        1.1.3 金针菇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巨大口蘑概述
        1.2.1 巨大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1.2.2 巨大口蘑产业现状
    1.3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3.1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简介
        1.3.2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
        1.3.3 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1.3.4 食用菌原生质体诱变技术
        1.3.5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3.5.1 化学融合法
        1.3.5.2 物理融合法
        1.3.6 原生质体融合标记技术
        1.3.6.1 形态学标记
        1.3.6.2 营养缺陷型标记
        1.3.6.3 灭活原生质体标记
        1.3.6.4 荧光染色标记
        1.3.6.5 抗药性标记
        1.3.6.6 其他标记方法
        1.3.7 融合子的筛选鉴定
        1.3.7.1 遗传标记的检测
        1.3.7.2 融合子的生物学鉴定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基础培养基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活化培养及生长速度测定
        2.3.1.1 测定方法
        2.3.1.2 金针菇及其单孢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2.3.1.3 巨大口蘑及其单孢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2.3.2 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2.3.2.1 金针菇菌丝液体培养
        2.3.2.2 巨大口蘑菌丝液体培养
        2.3.2.3 酶液的配制
        2.3.2.4 测定方法
        2.3.2.5 金针菇原生质体制备的步骤
        2.3.2.6 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的步骤
        2.3.3 原生质体单核化程度的测定
        2.3.3.1 测定方法
        2.3.3.2 金针菇原生质体单核化比例测定
        2.3.3.3 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单核化比例测定
        2.3.4 亲本的选择
        2.3.5 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
        2.3.5.1 融合方法
        2.3.5.2 融合率的计算
        2.3.5.3 试验设计
        2.3.6 融合菌株的筛选
        2.3.6.1 融合菌株的挑取与培养
        2.3.6.2 菌落形态特征比较
        2.3.6.3 融合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显微结构观察
        2.3.6.4 拮抗实验
        2.3.6.5 融合菌株与亲本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2.3.6.6 融合菌株与亲本袋栽培养生长速度比较
        2.3.6.7 融合菌株与亲本液体发酵培养比较
        2.3.7 融合菌株的ISSR鉴定
        2.3.7.1 菌丝培养
        2.3.7.2 液体发酵培养
        2.3.7.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7.4 基因组DNA电泳检测:
        2.3.7.5 ISSR-PCR扩增及电泳
        2.3.7.6 数据分析
        2.3.8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3.8.1 测定方法
        2.3.8.2 最适碳源筛选
        2.3.8.3 最适氮源筛选
        2.3.8.4 融合菌株母种培养基优化
        2.3.8.5 融合菌株原种培养基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针菇及其单孢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3.2 巨大口蘑及其单孢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3.3 金针菇及其单孢菌株原生质体产量比较
    3.4 巨大口蘑及其单孢菌株原生质体产量比较
    3.5 原生质体单核化程度比较
        3.5.1 金针菇及其单孢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程度
        3.5.2 巨大口蘑及其单孢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程度
    3.6 原生质体释放过程与方式
    3.7 亲本的选择
    3.8 金针菇与巨大口蘑融合工艺优化结果
    3.9 原生质体融合观察
    3.10 融合菌株的筛选
        3.10.1 菌落形态观察
        3.10.2 融合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显微结构观察
        3.10.3 拮抗作用的观察
        3.10.4 亲本及融合菌株生长速度比较
        3.10.5 融合子袋栽培养生长速度比较
        3.10.6 融合子与亲本液体发酵培养速度比较
        3.10.7 融合菌株筛选结果
    3.11 融合子的ISSR鉴定结果
        3.11.1 融合子与亲本的ISSR分析
        3.11.2 融合子与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
        3.11.3 聚类分析
    3.12 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3.12.1 融合菌株最适碳源选择
        3.12.2 融合菌株最适氮源选择
        3.12.3 融合菌株母种培养基优化结果
        3.12.3.1 融合菌株R13母种培养基优化结果
        3.12.3.2 融合菌株R14母种培养基优化结果
        3.12.3.3 融合菌株R15母种培养基优化结果
        3.12.4 融合菌株原种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亲本的选择
        4.1.2 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最佳工艺
        4.1.3 融合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4.1.3.1 融合菌株形态学观察
        4.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1.4 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4.1.4.1 融合菌株的平板培养基优化
        4.1.4.2 融合菌株的原种培养基优化
    4.2 讨论
        4.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4.2.2 亲本的选择
        4.2.3 亲本灭活标记处理
        4.2.4 原生质体的释放方式
        4.2.5 融合子的筛选与鉴定
        4.2.6 融合子的稳定性
    4.3 创新之处及不足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金福菇生产常见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发菌期的常见问题分析
    1.1 菌种不萌发
    1.2 菌种萌发, 但不吃料或生长缓慢
2 菌袋污染严重问题分析
    2.1 灭菌不彻底造成的菌袋污染
    2.2 菌种造成的污染
    2.3 培养环境不适宜造成的污染
3 覆土后菌丝管理常见问题
    3.1 菌丝爬土慢, 土层菌丝稀疏
    3.2 菌丝不扭结, 迟迟没有菇蕾
4 出菇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4.1 菌床两边出菇, 中间不出菇
    4.2 菇蕾形成后, 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4.3 死菇
    4.4 子实体个体小, 产量低, 商品性差
5 其它预防措施
    5.1 原料方面
    5.2 菌种方面
    5.3 季节安排和环境控制
    5.4 覆土管理方面
    5.5 出菇管理方面

(8)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及草谷比体系建立
    2.1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方法
    2.2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影响草谷比取值的因素分析
    2.4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
    2.5 农作物草谷比体系
第三章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构成分析
    3.1 2008 年全国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3.2 全国秸秆总产量估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对比
    3.3 中国秸秆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3.4 秸秆资源在全国生物质资源中的地位
    3.5 全国秸秆总产量基本构成
    3.6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变化
    3.7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构成变化
第四章 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4.1 分区方案
    4.2 秸秆总产量与单位产量区域分布
    4.3 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第五章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
    5.1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
    5.2 主要农作物收割留茬高度的确定
    5.3 主要农作物秸秆叶部生物量比重
    5.4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系数的制定
    5.5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第六章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6.1 秸秆资源可燃性评价
    6.2 秸秆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自然适宜性评价
    6.3 秸秆资源可饲性评价
    6.4 秸秆资源直接还田自然适宜性评价
    6.5 秸秆资源工业加工自然适宜性评价
    6.6 秸秆资源种植食用菌自然适宜性评价
    6.7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七章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7.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7.2 秸秆资源过剩与短缺
    7.3 秸秆资源焚烧与浪费
第八章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竞争性利用趋势分析
    8.1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8.2 秸秆资源利用的竞争性表现及总体取向
    8.3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战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小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1952—2008 年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
    附表2 2008 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金福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D]. 杨水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2]金福菇母种、原种培养基筛选试验[J]. 李守勉,李明,田景花.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6)
  • [3]金福菇泰山-3新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J]. 李亦晴,安秀荣,王庆武,兰玉菲,唐丽娜. 山东农业科学, 2013(11)
  • [4]果园小畦双行稀植套种金福菇技术试验研究[J]. 陈生,宁良肇,谢源华,邓健,陆和远. 广西农学报, 2012(01)
  • [5]金福菇菌株间品比试验[J]. 王桂芹,王志. 中国林副特产, 2008(02)
  • [6]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D]. 郑锦荣.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7]金福菇生产常见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J]. 陈雪凤,曹本雄,黄益刚. 食用菌, 2010(06)
  • [8]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夏季金福菇高产优质栽培六关键[J]. 丁湖广.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05)

标签:;  ;  ;  ;  ;  

金针菇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