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携带工具

随身携带工具

一、随车工具要随车带(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坤[1](2021)在《选煤厂块煤自动入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选煤厂智能化、自动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作为选煤厂块煤产品存储中转地点的煤仓,实现块煤产品入仓的煤仓入仓工艺流程自动化,对提升选煤厂自动化水平、运转效率及安全程度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选煤厂煤仓入仓工艺流程主要是将已洗选分好的块煤产品从运煤皮带上经入仓设备分流而进入煤仓,完成中转存储处理。其中涉及到多种的电气设备,以装仓小车为主体,配合各种传感器及多种机械设备实现块煤产品的准确入仓。不仅是块煤产品入仓,为了安全生产起见,同时也为了减少停车清煤浪费工时,还需要兼顾运动设备溜煤可能带来的堆煤、碰撞等事故。对煤仓入仓工艺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造,按照块煤产品入仓工艺所属的流程工业的特点,设计各入仓设备顺序自动控制、入仓工艺连续落煤入仓作业的新流程。通过对晋能控股煤业集团赵庄矿选煤厂煤仓现场的调研与分析,现有的煤仓入仓工艺存在诸多问题,如全程由岗位司机手动操作,效率低、危险系数大;各入仓设备由岗位司机分立控制,启动执行某一工序的入仓设备需要自行判断和手动操作,设备之间没有工序上的协同关系,工序及设备运行易混淆、容易出现误操作现象;现场缺少能够直观、准确显示煤仓仓位数据的传感器件,岗位司机通过手持探灯照射煤仓内部判断煤位,肉眼误判的可能性极高,易造成堆煤安全事故;装仓小车是运动设备,煤仓仓上轨道距离长,岗位司机随车奔走手动控制装仓小车,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为了解决这些实际生产问题并且契合选煤厂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本文进行了块煤自动入仓系统的设计,分析研究煤仓入仓工艺过程,针对上述现有选煤厂煤仓入仓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块煤自动入仓系统设计,进行了块煤自动入仓系统整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移动检测仓位与装仓小车控制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将仓位信息与装仓小车控制联系起来,能够通过随车安装雷达料位计收取的仓位信号实时调整装仓小车运行速度,另外以自动化流程设计来实现各入仓设备的协同顺序运行,解决人工手动控制、煤仓仓位误判以及各入仓设备分立控制的问题;提出装仓小车测距定位网络系统设计,通过增量型旋转编码器及磁钢接近开关实现装仓小车行进距离测量和仓上定位,同时进行了安全冗余性控制机制研究和程序设置,解决运动设备位距状态监控及端部冲撞、脱轨问题;提出煤仓入仓工艺实时及预测性动态仿真设计,通过上位机仿真软件来对现场煤仓入仓工艺进行全流程的实时性动态仿真和预测性动态仿真,为操作人员和运维人员提供关于煤仓入仓工艺流程的直观画面和动态信息,包括工艺流程的进度、入仓设备的运行状态、煤仓仓位的动态指示及填仓预测时间等,在上位机侧能够直接对接现场,为现场生产提供实时反馈和预测性填仓时间。本文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1200系列PLC作为控制核心硬件,上位机仿真软件采用Win CC RT Professional软件。通过主-从双控制柜联合控制模式控制各入仓设备协同完成煤仓入仓工艺流程;构建了基于移动仓位检测的装仓小车控制模型,将仓位数据、位距数据等作为控制变量引入系统中,参与装仓小车自动化控制;以无线Wi Fi通讯取代有线网络通讯,解决运动设备的安全控制和线缆挂断;通过提前判断落料区间,从而使装仓小车运行效率提升,避免浪费时间寻找落料点位置;通过煤仓入仓过程实时及预测性动态仿真,在上位机侧实现现场工况的及时反馈和填仓预测时间的数值显示,为现场生产提供实时性和预测性信息。本系统在设计完成后即在生产现场进行了工业试运行,试运行阶段系统运行平稳可靠,成功解决了煤仓现场全手动操作、岗位司机随车奔走、生产数据不直观等问题,块煤自动入仓系统运行达到了设计预期,情况良好,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安全程度。

韩金龙[2](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进行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国家出台多项文件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联网+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等理念。技师学院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积极进行相关的教教育实践。本论文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的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从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概念,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以及职教专家等多方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完成企业调研、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编制与新能源汽车维护相关的学习课题。按照一体化教学步骤进行教材编写、多媒体资源整合和活页式教材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策略,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构建综合职业能力体系,为学生未来胜任工作岗位和职业晋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本文将微课、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和和活页式教材融合。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和数据分析验证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新能源汽车维护教材在提升技师学院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上所具有的优势,为其他相关教材的开发、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剧里嘉洋[3](2021)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在动车组运用检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铁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一张名片,乘坐动车组列车出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舒适、便捷、快速也成为了高铁动车组的标签。动车组是运输旅客的重点载体,在市场供需的影响下,上线运行的数量逐年增加。截止2021年4月30日,全路动车组保有量已达3369列。在当前形势下,铁路既要保安全又要保运输,因此在动车组检修维护方面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全路的动车组检修模式是以走行公里为主,运行时间为辅的计划性预防修,这种检修模式经历了十多年的验证,早已趋于稳定可靠。但伴随着日益增长的检修任务量,这种不灵活的计划性预防修模式也逐渐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近两年来全路一直在原修程修制基础上推行改革,经过不断地试验以及风险研判适当延长动车组检修周期,一方面一定程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缓解现场实际生产压力。而改革的基础是需要建立在一套成熟的动车组运用维修系统。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复杂系统的管理模式。这也将成为推动现有检修模式变革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PHM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式获取动车组各个系统及重要组成部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模型计算、比对分析后提出针对某零部件结合实际情况的维修策略,提高动车组检修质量效率,降低维护成本。通过动车组自身的传感器可以同步或者异步的读取列车运行时的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迭代,对整体系统未来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同时进行有效的健康评估,最终实现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提前预判。针对PHM系统在动车组运用检修中的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第一是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说明,指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在动车组运营检修中的重要应用作用,接着从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说明,最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是对PHM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说明,介绍了PHM的基本定义,说明了PHM的理论与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说明了PHM系统的组成以及PHM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三是对动车组PHM故障模型的研究,首先说明了牵引电机故障预测的模型,然后对两种算法进行了结合,指出改进后的算法原理及运行方式,然后以CRH6A型动车组牵引电机高温故障作为研究模型,研究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历史温度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算法和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训练。将结果与实际进行对比,从而证明了了模型的可靠性。第四是简单介绍高压供电和牵引传动系统,并选取CRH6A型动车组牵引电机历史数据代入模型中进行预测,通过环境温度的变化预测出电机温度报警周期,并利用现场作业对结果进行验证。第五是描述PHM技术运用在动车组检修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通过动车组数据来源、传输,以及各个动车组子系统的特点所对应的算法,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第六是进行动车组PHM模型管理平台的建立,首先明确了PHM模型管理平台建设目标,然后从功能架构、逻辑架构、技术架构三方面对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说明和研究,最后对功能实现方式进行研究,证明此方式的有效性。本文在研究CRH6A动车组牵引电机故障预测模型过程中,选取电机真实历史参数,并利用模型的预测功能对电机温度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运用到现场实际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PHM技术应用在视情维修方面的可行性。

赵安伟,余庆余[4](2020)在《浅谈新车型工装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新车型涂装工装辅具的设计原则,结合现场一些特殊案例,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应根据现场实际进行工装的专门设计。

马海超[5](2021)在《高铁纳入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运输保障水平,强化疫病防控体系,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全球经济正常秩序的严重威胁。通过分析突发应急物资运输需求特点,结合高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中的现状应用,对高铁纳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次,提出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的基本原则,并对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的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各运输组织模式的优劣性以及适用性;最后,对适宜分类纳入国家应急保障管理体系的运输组织模式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对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作业技术条件进行深入思考。结果表明,结合列车沿停组织模式改造部分列车车厢和研发专用货运动车组列车直达运输模式可纳入国家应急保障管理体系,以提高我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与处置能力。

徐诗雯[6](2020)在《基于电动汽车的多温区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在食品生鲜配送领域,传统的配送通常采用燃油汽车进行冷链配送,但是燃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加重环境的负担,生鲜产品的制冷运输也会消耗更多的能源。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以电能为动力源,对环境和社会资源更加友好,因此将电动车应用于冷链物流配送领域中是冷链配送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客户所需的产品需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运输,并且需要避免产品之间的相互污染,使用带隔舱的电动车为多温区冷链物流配送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设计车辆调度方案。因此,本文针对带隔舱电动车的冷链物流配送优化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传统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多温区冷链物流配送的需求,考虑电动车的技术特性,尝试将带隔舱电动车应用于多温区的冷链物流配送领域,并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对实际需求进行抽象和假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基于电动汽车的多温区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EVRP-MTZ)。在该问题里,不仅考虑了多车型、多温区、硬时间窗、允许社会充电站充电以及单位里程电耗与车辆重量线性相关等条件,还建立了隔舱与温区的对应关系不固定情况下单位制冷电耗的约束,最后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了数学模型。(2)设计了混合蚁群算法求解EVRP-MTZ问题。对传统的蚁群算法进行了改进,考虑时间窗因素对算法的影响,在转移规则中加入了时间窗匹配因子,设计了新的适应EVRP-MTZ问题的信息素更新策略。并且为了提高算法的搜索能力,设计了Relocate、Reverse、Exchange、Time Greedy、Worst-Customer和2-opt六种局部优化策略。(3)用改进的Solomon算例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首先,2-opt充电桩插入算子对于解的改进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带有局部优化策略的混合蚁群算法的寻优能力要比纯ACO更好;其次,与燃油车冷链配送相比,电动车配送模式能够节约8%左右的配送成本,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配送方式;最后,相比于无隔舱车辆进行冷链物流配送,采用带隔舱的车辆配送平均能够节约61.90%的成本和67.74%的行驶路程,同时还能大幅减少车辆使用量。图18幅,表19个,参考文献76篇。

张新阳[7](2020)在《回转型绿篱修剪机设计及曲面成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绿篱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城市道路两边及中央绿化带、高速公路绿化带等地方的植物,起到美化环境、防尘降噪等作用。绿篱又是季节性生长类植被,需要定期养护修剪,以此来保障道路行车安全。而人工手持式绿篱修剪机存在修剪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修剪效果差等缺点,因此车载式及自动化绿篱修剪机成为当前园林机械的主流。本文研究一种车载式回转型绿篱修剪机,不仅能修剪常规平面或侧面绿篱,还可以完成球形、圆台、圆柱以及波浪面等造型的修剪设计,自动化程度及修剪效率高,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控制各关节驱动自动调整修剪大小。首先,根据技术指标以及修剪对象确定最终绿篱机结构方案,采用SolidWorks三维绘图软件对绿篱修剪机各零部件进行三维设计,并实现整机的虚拟装配。利用ANSYS Workbench模块对绿篱修剪机进行有限元静应力分析,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对绿篱修剪机进行模态分析,可以确保结构的固有频率有效避开地面以及修剪刀具引起的激振频率,防止发生共振。并对绿篱机伸缩臂进行截面尺寸优化,减轻伸缩臂的质量,节省材料用量,提高绿篱机整机性能。其次,采用改进的D-H参数法分析绿篱修剪机正运动学问题,并求解正运动学、逆运动学方程。编写相关程序并使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建立绿篱机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蒙特卡洛法求解绿篱机的工作空间。在笛卡尔空间中进行轨迹规划,对空间直线和圆弧插补算法做了理论分析,本文针对球形绿篱的外轮廓曲线造型的修剪采用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进行轨迹规划,保证末端轨迹运动的平稳和连续性,并通过MATLAB仿真得到各关节运动位移、速度等数据曲线,以此验证算法的合理性。最后,对绿篱机结构进行动力学研究,采用拉格朗日法完成系统动力学建模,探究各关节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在ADAMS中设置驱动函数,实现虚拟样机球形轨迹仿真分析,一方面验证绿篱机的运动可行性,并检查运动干涉问题;另一方面可测量观察各驱动关节的曲线数据。

段大立,刘涛[8](2020)在《CRH380B/BL/BG型动车组应急破拆解编救援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RH380B/BL/BG型动车组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需要进行应急破拆解编,文章从破拆解编作业流程、作业标准、工装机具、操作要点等方面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给出实际应用经验及建议,为动车组应急破拆解编类快速高效救援提供参考。

邵妮妮[9](2019)在《大连轻轨3号线运营编组计划优化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私家车的持有量逐年攀升,导致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确实大大地缓解了这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拥挤、运营成本不断增长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能期待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建设和不断购置新的载运工具、增加运用车数,况且由于技术问题,运用车数亦不能无限增加,所以应该对现有列车运行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很多城市都开始或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过快的建设给运营带来一系列问题,很多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现行的运营编组方案基本只是简单的套用其他城市的经验方法,不能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城市及线路的运营编组方案。因此本文在对大连快轨3号线的运营情况和历史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灰色预测与指数平滑预测的方法对快轨3号线的日均客流进行预测,得出2023年地铁的日均客流轻轨3号线建成时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现行的运营编组方案不能满足未来快轨3号线的需求。在不建设新的线路的情况对现有的运营编组方案进行优化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方案。本文在分析当前轻轨3号线的高峰期与平峰期的断面客流量、车站基本情况、车型、现行运营编组方案、服务水平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利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模型对大连轻轨3号线的高峰及平峰的发车方案和列车编组方案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发车方案及列车开行时刻表,与现行方案对比,提高了高峰期的运用车数,降低平峰期的运用车数,使每日总的运用车数减少,在使高峰期车厢拥堵的现象有所缓解情况下,同时从客观上降低运营的可变成本,从而降低总的运营成本,既提高了社会效益又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李明[10](2018)在《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管道建设的高速发展给管道施工设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管道施工中,其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道施工的效率和管道输送油气的安全性。湿地焊接工程车作为管道焊接作业不可缺少的工程机械,是提高管道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适应性的重要施工机械。为满足管道施工人员的作业需求,进一步扩大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应用范围,与某管道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某型号的湿地焊接工程车。首先,依照产品设计流程,确定了产品开发任务目标与要求,并依据相关标准,对湿地焊接工程车的整机结构布置的合理性进行了初步设计和分析。为满足湿地焊接工程车的技术指标要求,选取了湿地焊接工程车的有关工作部件,包括发动机、电焊机、发电机、液压马达、随车起重机等并进行了说明。其次,从湿地焊接工程车整机的动力性出发,校核、研究了选定的传动系统主要部件是否满足牵引性能的要求;从整车的安全性出发,校核、研究了湿地焊接工程车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性能,并根据计算结果来评价、预测了整车的极限动力性能和极限安全性能,为该车的进一步完善并最终定型提供了依据。最后,建了该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的三维模型,并将模型导入到Hypermesh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在四种工况下对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底盘、车架、台车架、减速机座、横梁等进行了强度、刚度和模态分析,对车架进行了优化研究和进一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证明,开发的该款湿地焊接工程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二、随车工具要随车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车工具要随车带(论文提纲范文)

(1)选煤厂块煤自动入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装仓小车自动化运行及入仓设备协同控制的意义
        1.1.3 装仓小车行进距离测量及定位的意义
        1.1.4 煤仓入仓过程实时及预测性动态仿真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仓小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煤仓入仓工艺研究现状
        1.2.3 煤仓仓位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4 基于流程工业的煤仓入仓过程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块煤自动入仓系统整体控制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系统整体控制架构研究
        2.1.1 原有控制模式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1.2 块煤自动入仓系统整体控制架构
    2.2 移动检测技术研究
        2.2.1 移动检测仓位技术分析
        2.2.2 基于移动仓位检测的装仓小车控制模型分析
    2.3 无线控制技术研究
        2.3.1 无线通讯模式的适用性和优点分析
        2.3.2 无线通讯模式的分类及选取
        2.3.3 实现无线通讯技术的现场布置
    2.4 落料区间的确定和模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仓入仓过程实时及预测性动态仿真研究
    3.1 仿真系统研究
        3.1.1 入仓过程实时性动态仿真研究
        3.1.2 填仓预测性动态仿真研究
        3.1.3 仿真系统关键驱动数据的获取
    3.2 装仓小车测距定位网络系统研究
        3.2.1 装仓小车测距定位网络系统模式分析
        3.2.2 装仓小车测距定位网络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3 仿真系统界面和仿真内容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块煤自动入仓系统设计
    4.1 块煤自动入仓系统流程设计
    4.2 硬件架构设计
        4.2.1 硬件选型及简介
        4.2.2 硬件整体架构
    4.3 软件架构设计
        4.3.1 软件选择及功能简介
        4.3.2 软件整体架构
    4.4 安全冗余性控制技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块煤自动入仓系统的实现及运行效果分析
    5.1 基于移动仓位检测的装仓小车控制系统的实现
        5.1.1 主-从双控制柜联合控制模式的实现
        5.1.2 基于移动仓位检测的控制模型的实现
        5.1.3 各入仓设备协同控制的实现
    5.2 装仓小车测距定位网络系统的实现
        5.2.1 装仓小车定位的实现
        5.2.2 装仓小车行进距离测量的实现
    5.3 煤仓入仓过程实时及预测性动态仿真的实现
        5.3.1 Win CC RT Professional内的硬件仿真及通讯设置
        5.3.2 Win CC RT Professional内的入仓流程画面设置及变量连接
    5.4 工业现场运行效果分析
        5.4.1 基于移动仓位检测的装仓小车控制系统效果分析
        5.4.2 装仓小车测距定位网络系统效果分析
        5.4.3 煤仓入仓过程实时及预测性动态仿真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2 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矛盾
        1.1.3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开发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策略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
        2.1.2 职业教育课程
        2.1.3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2.1.4 工作过程
        2.1.5 课程思政
        2.1.6 新型活页式教材
        2.1.7 微课
    2.2 课程开发指导
        2.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2.2.2 职业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2.2.3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2.4 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
        2.2.5 课程开发人员组成和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关系
        2.2.6 课程框架的确立
        2.2.7 课程方案制定
        2.2.8 课程资源的开发
        2.2.9 课程实践验证及评价
    2.3 课程开发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方案
    3.1 调研报告设计及数据分析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企业和对象
        3.1.3 调研结论
    3.2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立
        3.2.1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流程
        3.2.2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典型工作过程的提取
        3.2.3 职业素养的内涵
    3.3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与实现
        3.3.1 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与融合
        3.3.2 课程思政资源和实施
    3.4 课程结构的确立
        3.4.1 学情分析
        3.4.2 教学目标
        3.4.3 教学实施流程
        3.4.4 教学方法和手段
    3.5 教学评价
    3.6 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
        3.6.1 新型活页式教材的特征
        3.6.2 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3.6.3 新型活页式教材结构
        3.6.4 新型活页式教材引导问题的设计
    3.7 案例——任务11: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维护
        3.7.1 学习情境描述
        3.7.2 任务导入
        3.7.3 学习目标
        3.7.4 任务分组
        3.7.5 工作准备
        3.7.6 工作实施
        3.7.7 评价反馈
        3.7.8 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
    3.8 教学实施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维护实训室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
    4.1 专业实训基地与实训室建设
    4.2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资源开发
        4.2.1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4.2.2 微课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实践与课程评价
    5.1 设计课程效果评价表
    5.2 做出价值判断
        5.2.1 组建评价委员会
        5.2.2 组织课程验证
        5.2.3 组织课程验证
        5.2.4 价值分析判断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企业调研表

(3)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在动车组运用检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PHM技术研究背景及现状
        1.2.2 动车组PHM研究现状
        1.2.3 国外动车组PHM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说明
2 PHM相关理论概述
    2.1 PHM概述
    2.2 PHM理论介绍
        2.2.1 PHM理论基础
        2.2.2 PHM系统构成
    2.3 本章小结
3 动车组PHM故障模型研究
    3.1 牵引传动系统故障预测模型
        3.1.1 对象选取
        3.1.2 数据选择
        3.1.3 算法选择
        3.1.4 模型构建
        3.1.5 应用实例
    3.2 牵引电机故障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3.2.1 对象选取
        3.2.2 算法选择
        3.2.3 模型构建
        3.2.4 应用实例
    3.3 本章小结
4 模型运用实例
    4.1 电机温度波动原因
        4.1.1 电机散热结构分析
        4.1.2 其他原因分析
    4.2 CRH6A型动车组电机温度标准
    4.3 温度数据的选择
    4.4 温度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PHM方法应用
    5.1 数据处理
        5.1.1 数据分类
        5.1.2 数据采集传输
    5.2 动车组健康管理
    5.3 模型应用
        5.3.1 基于可靠性算法
        5.3.2 基于失效物理模型的算法
        5.3.3 基于数据驱动的算法
        5.3.4 基于统计学的算法
    5.4 动车组故障预测
    5.5 动车组应急处置
    5.6 本章小结
6 动车组PHM管理平台构建
    6.1 功能架构
    6.2 逻辑架构
    6.3 技术架构
    6.4 功能实现
        6.4.1 基本功能
        6.4.2 数据处理
        6.4.3 健康管理
        6.4.4 故障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浅谈新车型工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车型工装辅具设计原则
    1.1 工装的功能要求
    1.2 工装的设计原则
2 新车型工装设计特殊案例
    2.1 逆通用化
    2.2 随“变”性
    2.3 装配性
    2.4 特殊功能
3 结语

(5)高铁纳入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现状
    1.1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措施
    1.2 高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中的作用
    1.3 突发应急物资运输需求特点
        (1)应急物资运输社会公益性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2)应急物资需求、供应具备高度随机性。
        (3)应急物资运输需求对时效性要求严格。
        (4)应急物资运输条件相对苛刻
2 高铁纳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1 高铁覆盖面与人口分布高度重合
    2.2 高铁网络化运营提高了应急物资保障灵活性
    2.3 高铁运输时效性强,可靠度高
    2.4 高铁与城市交通衔接便利
    2.5 高铁货运具备技术可行性
    2.6 国铁承担公益性运输具有悠久传统
3 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组织模式
    3.1 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组织原则
        3.1.1 客运优先,兼顾多元
        3.1.2 “平战”结合,节约高效
        3.1.3 安全可控,先进稳妥
        3.1.4 广泛使用,保障有力
    3.2 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3.3 高铁应急物资运输作业流程
        3.3.1 载客动车组混编带货模式
        3.3.2 采用高铁货运动车组专列模式直达运输
    3.4 高铁承担应急物资运输作业技术条件思考
        3.4.1 运载工具改造
        3.4.2 集装设备及装卸工具
        3.4.3 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
        3.4.4 站场通道
        3.4.5 仓储等物流作业区
4 结语

(6)基于电动汽车的多温区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VRP问题
        1.2.2 带隔舱VRP问题
        1.2.3 电动汽车VRP问题
        1.2.4 冷链物流VRP问题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知识
    2.1 冷链物流相关理论知识
        2.1.1 冷链物流概述
        2.1.2 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2.1.3 冷链物流特点
        2.1.4 冷链物流配送车辆
        2.1.5 多隔舱冷链物流
    2.2 电动车相关理论知识
        2.2.1 燃油车与电动汽车比较
        2.2.2 电动汽车使用现状
        2.2.3 电动车政策环境
        2.2.4 电动车充电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EVRP-MTZ问题及建模研究
    3.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3.2 模型构建
        3.2.1 模型符号
        3.2.2 决策变量
        3.2.3 目标函数
        3.2.4 约束条件
    3.3 本章小结
4 EVRP-MTZ问题的混合蚁群算法设计
    4.1 算法简介
        4.1.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4.1.2 基本蚁群算法的实现
        4.1.3 基本蚁群算法的步骤
    4.2 混合蚁群算法设计
        4.2.1 混合蚁群算法步骤
        4.2.2 转移规则
        4.2.3 信息素更新规则
        4.2.4 容量约束判断算法
        4.2.5 局部充电站插入算法
        4.2.6 路径构造过程
        4.2.7 局部优化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结果
    5.1 实验算例构建
    5.2 实验参数设计
    5.3 实验简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实验一结果及分析
        5.4.2 实验二结果及分析
        5.4.3 实验三结果及分析
    5.5 算法性能总结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算例r109计算结果展示]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回转型绿篱修剪机设计及曲面成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绿篱修剪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绿篱机对比分析
        1.2.4 绿篱机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回转型绿篱修剪机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2.1 技术指标及作业对象的确定
        2.1.1 技术指标的确定
        2.1.2 作业对象的确定
    2.2 结构方案设计及功能描述
        2.2.1 结构方案设计
        2.2.2 结构方案机构组成及功能描述
    2.3 绿篱机各机构工作范围要求
    2.4 绿篱机末端修剪刀具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转型绿篱修剪机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3.1 有限元及分析软件概述
    3.2 绿篱机模型静应力仿真前处理
        3.2.1 模型简化处理
        3.2.2 定义材料属性
        3.2.3 划分网格
    3.3 绿篱机模型静应力分析计算
        3.3.1 承受载荷情况
        3.3.2 施加载荷及约束
    3.4 绿篱机模型静应力后处理分析
    3.5 绿篱机模型结构动力学分析
        3.5.1 模态分析必要性
        3.5.2 模态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绿篱机伸缩臂截面优化设计
        3.6.1 优化设计重要性及流程
        3.6.2 伸缩臂优化模型的建立
        3.6.3 伸缩臂截面优化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转型绿篱修剪机运动学及工作空间仿真分析
    4.1 运动学及D-H法概述
    4.2 连杆坐标系建立
    4.3 D-H参数建立
    4.4 绿篱机模型逆向运动学求解
    4.5 绿篱机工作空间仿真分析
        4.5.1 工作空间概述及方法确定
        4.5.2 蒙特卡洛法求解绿篱机工作空间步骤
        4.5.3 绿篱机工作空间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转型绿篱修剪机末端运动及轨迹规划
    5.1 绿篱机末端螺旋轨迹运动分析
    5.2 轨迹规划概述
    5.3 绿篱机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5.3.1 空间直线插补算法
        5.3.2 空间圆弧插补算法
    5.4 B样条曲线插补算法
        5.4.1 B样条曲线基本概念
        5.4.2 B样条曲线分类
        5.4.3 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轨迹规划
        5.4.4 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圆弧几何特性分析
    5.5 MATLAB三次均匀B样条轨迹运动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转型绿篱修剪机动力学及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6.1 动力学概述
        6.1.1 拉格朗日动力学
        6.1.2 绿篱机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6.2 绿篱机ADAMS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6.2.1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导入
        6.2.2 模型参数设置
        6.2.3 施加运动副约束
        6.2.4 施加驱动及设置驱动函数
    6.3 绿篱机末端球形轨迹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绿篱机模型程序
附录B 求解绿篱机工作空间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CRH380B/BL/BG型动车组应急破拆解编救援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方案确定
    1.1 准备作业阶段
        1.1.1 作业分工及要求
        1.1.2 工装工具需求
        1.1.3 具体作业要求
        1)断电防护。
        2)止轮。
        3)蓄电池断电及排风。
    1.2 破拆解编阶段
        1.2.1 作业分工及要求
        1.2.2 工装工具需求
        1.2.3 具体作业要求
        1)破拆顶部过桥电缆。
        2)破拆内风挡(上部)。
        3)拆卸渡板。
        4)破拆车钩地线。
        5)
        6)破拆MUB电缆。
        7)拆卸车钩连接卡。
        8)破拆底部过桥电缆。
        9)截断制动管路及关门车。
        10)挂头车过渡钩。
    1.3 连挂牵出阶段
        1.3.1 两端非事故车辆连挂牵出
        1)除冰(如需要)。
        2)取消断电防护。
        3)连挂头车。
        4)撤销止轮。
        5)调车作业牵出。
        1.3.2 事故车辆的连挂牵出
        1)连接事故车辆。
        2)撤销止轮。
        3)调车作业牵出。
2 现场应用及建议
    2.1 现场应用
    2.2 经验及建议
        1)破拆机具的选用原则。
        2)规范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3)动车组随车配备应急机具。
        4)研制配备机车连挂事故车辆的专用过渡车钩。

(9)大连轻轨3号线运营编组计划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计划影响分析
    2.1 客流的动态特性
        2.1.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特点
        2.1.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特征
    2.2 基础设施配置
        2.2.1 车辆选型
        2.2.2 站台长度
    2.3 列车编组形式
    2.4 社会经济效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建模分析
    3.1 轨道交通客流特性调查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方法
    3.2 客流预测方法
    3.3 大连轻轨3号线客流预测
        3.3.1 客流情况调查与分析
        3.3.2 客流预测
    3.4 客流OD矩阵的推算
        3.4.1 客流OD矩阵的推算原理
        3.4.2 轻轨3号线2023年OD矩阵推算
第四章 基于客流预测的运营编组设计
    4.1 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计划设计原则
    4.2 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计划设计流程
    4.3 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计划设计方法
        4.3.1 计算全日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
        4.3.2 计算全日分时列车开行数
        4.3.3 计算行车间隔
        4.3.4 确定全日行车计划
        4.3.5 确定车辆配备计划
        4.3.6 设计列车交路
第五章 大连轻轨3号线运营编组优化
    5.1 大连轻轨3号线概况
        5.1.1 线路概况
        5.1.2 线路客流量
        5.1.3 站台及车辆现状
    5.2 大连轻轨3号线运营编组计划优化
        5.2.1 大连轻轨3号线2023年理论方案存在的问题
        5.2.2 大连轻轨3号线运营编组计划优化方案
    5.3 对比分析
        5.3.1 运营方案对比
        5.3.2 运营成本方面
        5.3.3 社会效益方面
        5.3.4 安全方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湿地焊接工程车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机械驱动湿地焊接工程车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全液压驱动履带式湿地焊接工程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湿地焊接工程车方案设计及技术指标的确定
    2.1 产品定义及主要设计原则
    2.2 整机主要结构要求
    2.3 整车方案设计
    2.4 设计内容
    2.5 湿地焊接工程车技术指标
    2.6 湿地焊接工程车主要零部件参数
        2.6.1 随车起重机的具体技术参数
        2.6.1.1 随车起重机的基本构造
        2.6.1.2 随车起重机吊臂的组成
        2.6.1.3 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
        2.6.2 随车起重机工作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地焊接工程车稳定性和动力性计算
    3.1 湿地焊接工程车稳定性计算
        3.1.1 重心位置的计算
        3.1.1.1 坐标系的构建
        3.1.1.2 各部分的质量参数
        3.1.1.3 计算重心位置
        3.1.2 湿地焊接工程车牵引工况和发电工况时稳定性计算
        3.1.2.1 湿地焊接工程车的纵向稳定性的极限坡度角
        3.1.2.2 湿地焊接工程车抵抗横向倾翻的稳定性
        3.1.2.3 湿地焊接工程车抵抗滑移的稳定性
        3.1.2.4 由最大驱动力确定的极限坡度角
        3.1.3 湿地焊接工程车起吊重物工况时稳定性计算
        3.1.3.1 湿地焊接工程车在水平路面上起吊重物
        3.1.3.2 湿地焊接工程车在纵向坡道上起吊重物
        3.1.3.3 湿地焊接工程车在横向坡道上起吊重物
        3.1.3.4 湿地焊接工程车带载行驶时
    3.2 湿地焊接工程车动力性计算
        3.2.1 湿地焊接工程车极限牵引力和切线牵引力的确定
        3.2.1.1 根据附着力计算的极限牵引力
        3.2.1.2 根据发动机功率计算的极限牵引力
        3.2.1.3 湿地焊接工程车的极限坡度角
        3.2.1.4 湿地焊接工程车的滚动阻力
        3.2.1.5 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坡道阻力
        3.2.1.6 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切线牵引力
        3.2.2 行走液压马达的选择
        3.2.2.1 马达的输出转矩
        3.2.2.2 马达的排量
        3.2.2.3 马达的转速
        3.2.3 行走液压泵的选择
        3.2.3.1 泵的流量和排量
        3.2.3.2 由外负载决定的系统的压力差
        3.2.4 驱动功率的计算
        3.2.4.1 牵引工况
        3.2.4.2 发电工况
        3.2.4.3 起吊重物工况
        3.2.5 液压驱动装置(油泵)输入功率及转矩的计算
        3.2.5.1 输入功率
        3.2.5.2 输入转矩
        3.2.5.3 湿地焊接工程车前进时驱动油泵所需的功率和转矩
        3.2.6 行走速度的计算
        3.2.6.1 马达的输出转速
        3.2.6.2 湿地焊接工程车的行驶速度
        3.2.7 行走机构转向性能计算
        3.2.7.1 转向阻力矩的计算
        3.2.7.2 湿地焊接工程车在水平路面上的转向性能
        3.2.7.3 湿地焊接工程车在坡道上的转向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地焊接工程车三维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 UG软件介绍
        4.1.1 底盘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4.2 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4.2.2 有限单元法的概念
        4.2.3 HyperWorks软件简介
        4.2.4 有限单元法分析步骤
        4.2.5 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有限元建模准备
        4.2.5.1 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系统有限元建模应该遵循的原则
        4.2.5.2 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的材料属性
        4.2.6 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地焊接工程车底盘有限元分析
    5.1 底盘静态分析的必要性
    5.2 静力学分析评价
        5.2.1 强度评价指标
        5.2.2 刚度评价指标
    5.3 底盘的有限元分析
        5.3.1 工况1 的有限元分析
        5.3.2 工况2 的有限元分析
        5.3.3 工况3 的有限元分析
        5.3.4 工况4 的有限元分析
    5.4 底盘的模态分析
        5.4.1 模态分析的必要性
        5.4.2 底盘自由模态分析
        5.4.2.1 边界条件的确定
        5.4.2.2 计算频率的确定
        5.4.2.3 模态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湿地焊接工程车车架的结构优化设计
    6.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6.2 基于Optistruct的结构优化设计
        6.2.1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6.2.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6.3 车架尺寸优化
        6.3.1 尺寸优化前处理
        6.3.2 尺寸优化结果
    6.4 车架优化后验证分析
        6.4.1 车架优化后静态分析
        6.4.2 车架优化后模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随车工具要随车带(论文参考文献)

  • [1]选煤厂块煤自动入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赵亚坤.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研究[D]. 韩金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在动车组运用检修中的应用研究[D]. 剧里嘉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浅谈新车型工装设计[J]. 赵安伟,余庆余.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20(12)
  • [5]高铁纳入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应用研究[J]. 马海超. 铁道标准设计, 2021(05)
  • [6]基于电动汽车的多温区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 徐诗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回转型绿篱修剪机设计及曲面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 张新阳.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8]CRH380B/BL/BG型动车组应急破拆解编救援技术研究与应用[J]. 段大立,刘涛.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0(01)
  • [9]大连轻轨3号线运营编组计划优化设计[D]. 邵妮妮.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湿地焊接工程车的开发与研究[D]. 李明.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随身携带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