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竖窑热工系统的基本措施探讨

稳定竖窑热工系统的基本措施探讨

一、稳定立窑热工制度的根本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李双来[2](2009)在《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研究 ——以永靖县金河顺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作为三大基础建材之一,有着使用广、用量大、耐久和具备许多不可取代的性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水泥工业生产却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危及全球人类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解决水泥生产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已是水泥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要采取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本文就是在永靖县金河顺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技术,从而使水泥生产能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本文共分6章,首先在分析了当今世界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水泥工业发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以及必然性;而后进一步的说明了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的理论及意义后,针对具体的水泥企业——金发公司的生产进行了清洁生产潜力分析,然后从公司生产的原辅材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过程控制、设备、产品、管理、废弃物和员工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清洁生产技术措施,并经公司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最后对水泥工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

周沛[3](2009)在《三谈机立窑的技术管理与提高》文中指出首先感谢会议组织者在这个关键时刻举办这次会议,以利于我国水泥立窑企业找出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同时利于我向大家学习。二○○一年十月我在中国建材报发表了题为"机立窑的技术管理与提高",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中国建材报社的社长对我说:"全国立窑企业对你的文章反映很热烈、反映很好……"。二○○三年九月我又在中国建材报发表了题为"再谈机立窑的技术管理与提

彭好义[4](2009)在《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研制及其干燥与燃烧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石灰立窑型煤代焦,可有效地缓解焦煤资源的紧缺和焦炭供需的矛盾,显着提高石灰生产的经济性,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节能与环保功效,是一项应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的新课题。论文以研制满足氧化铝工业机械混料式石灰立窑生产要求的代焦型煤为研究目标展开。首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型煤的特点、成型方法、粘结机理、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解释了型煤代焦的原因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在确定石灰立窑代焦型煤具体考核指标的前提下,以低阶无烟煤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烟煤,筛选出一种以镁基固化剂、镁基活化剂、生物质纤维和减水剂组成的复合粘结剂,采用L27(313)的正交试验和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通过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确定代焦型煤复合粘结剂配方及与之匹配的关键成型工艺参数,并对粘结剂的粘结机理及防水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立窑代焦型煤复合粘结剂的最优组合为4%的镁基固化剂、0.6%的镁基活化剂、1%的生物质纤维和0.12%的减水剂;相应的关键成型工艺参数为:成型压力20kN,成型水分17%,煤料粒度组成为0.5mm以下粒级含量58%、0.5~1mm粒级含量为14%、1~2mm粒级含量17%、2~3mm粒级含量11%;烟煤的掺配量为无烟煤的10%;生物质纤维对型煤的抗跌强度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代焦型煤在低干燥强度下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实验测试了代焦型煤的孔隙率,研究了代焦型煤的热对流干燥特性以及型煤含水率与其冷态强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型煤热对流干燥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代焦型煤的孔隙率ε为16.23%;其热对流干燥过程经历了升速干燥期、恒速干燥期和降速干燥期三个阶段,其中以降速干燥期为主;型煤干燥过程中存在蒸发界面内移的现象;代焦型煤的冷态机械强度随其含水率的降低先升高后下降,存在一个极大值,代焦型煤干燥的最佳含水率为2.32%;代焦型煤干燥过程传热与传质相互耦合,在升速干燥与恒速干燥阶段,为外部条件控制过程,而在降速干燥阶段则为内部条件控制过程。基于Whitaker的体积平均理论,运用Darcy定律,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建立了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并以残余饱和度Sir为判据将型煤干燥过程分为干区和湿区两个区域,干、湿区模型通过动态蒸发界面耦合。湿区模型以含湿饱和度S和温度T、干区模型以蒸汽压力Pg和温度T为基本状态参数。采用全隐式有限数值差分法对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和蒸发界面动态边界进行离散,将非线性方程组逐步线性化处理后采用迭代法进行数值求解。采用VB6.0编制计算程序,得到了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中型煤含水率MC和温度T的变化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然后利用该模型数值模拟具体分析了型煤尺寸、干燥介质温度、对流传热系数及传质系数等因素对代焦型煤干燥过程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法对代焦型煤的热解和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代焦型煤与无烟块煤和焦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代焦型煤的着火性能、稳燃性能及综合燃烧特性优于焦炭和无烟块煤,而释热强度和燃尽性能介于焦炭和无烟块煤之间;代焦型煤燃烧属于一级反应模型,代焦型煤的平均活化能比焦炭小很多,而略高于无烟块煤;煅烧温度对单颗粒型煤燃烧速率的影响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型煤尺寸和改善通风条件有利于提高其燃烧速率,相同条件下,代焦型煤的燃烧速率低于焦炭而高于无烟煤块煤;代焦型煤比无烟煤块煤更适合作为石灰立窑的替代燃料。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代焦型煤在冷、热态机械强度以及燃烧特性方面均能满足机械混料式石灰立窑生产的要求,但也需相应地对石灰立窑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改造或变动。论文研究结果对石灰立窑型煤代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陈绍龙[5](2007)在《中小水泥企业执行环保新标准的技术要点》文中指出1 概述国家水泥环保标准于1985年首次发布,当时的标准名称为:《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 —85);1996年进行第一次修订,标准更名为:《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96),其中明确规定了水泥厂允许排放的粉尘浓度和单位产量排放量的比例,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的排

张保生[6](2007)在《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和窑内燃烧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回转窑中燃用低品位燃料存在以下问题:低品位燃料的燃烧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回转窑内温度场分布情况(尤其是高温烧成带)还不清楚;现有多通道喷燃器存在风道过多、风速过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热重法对不同品位燃料的静态燃烧特性进行了机理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重扫描速率的动力学求解方法。结果表明:在热重试验条件下,烟煤的燃烧性能最好,贫煤和无烟煤次之,石煤最差。褐煤虽然着火和稳燃性能最好,但是后期燃尽性能较差。褐煤和烟煤遵循圆柱形对称的三维扩散机理,贫煤、无烟煤和石煤则倾向于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从燃烧特性参数和反应动力学参数判断,石煤属于高变质的无烟煤。其次,通过沉降炉模拟燃料在回转窑内的燃烧环境,重点对低品位燃料的动态燃烧特性进行考察,并提出微分差热法对着火点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在沉降炉试验条件下,过量空气系数的适当降低、着火段壁温的提高、二次风温度的增加,以及煤样挥发分、发热量的提高、粒度的减小,均有利于提高燃料的着火和燃尽性能。接着,构建了物理模拟试验台,分析燃烧器喷口结构对流场和混合强度场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新型的齿结构喷燃器。结果表明:叶片角度的增加可以促进一、二次风的混合,有利于内回流区的形成,但是对于外回流区的形成并不总是有利的。扩口有利于内回流区的形成和外回流区的扩展,但会造成速度衰减的加快和混合强度的降低。提出的齿结构喷燃器,对于增大内、外回流区和提高整体的混合强度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试验,从操作参数的角度对低品位燃料在整个回转窑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的旋流叶片角、3:1的外内风量比、1.2的过量空气系数是一个较好的操作状态,利于产生较大的内、外回流区,保证较长的高温带分布,同时避免局部高温的出现和实现燃料的完全燃烧。因此,在良好的操作状态下采用三通道喷燃器实现低品位燃料比如无烟煤的燃烧是可行的。最后,对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应用不同品位燃料的情况进行考察,重点对燃用低品位燃料时烧成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陈绍龙[7](2006)在《中、小水泥企业生产适用技术升级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指出在与新型干法工艺全面接轨过程中,中小水泥企业不断创新、完善、升级,使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接近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水平,生产适用技术升级主要表现环保节能,粉磨节能,锻烧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几个方面。

程志源[8](2005)在《机立窑煅烧技术与操作(下)》文中研究表明

程志源[9](2005)在《机立窑煅烧技术与操作(上)》文中认为

邓胜祥[10](2004)在《石灰炉在线仿真技术与炉况诊断及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灰的烧成是一门古老的技术,近代以前石灰多用于建筑工程。随着近代化工和冶金工业的兴起,石灰的用途急剧增大,石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才得到重视。石灰生产设备以前多用土窑,近代开始采用机械化立窑,其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而能耗成倍降低,但仍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快速增长的高效益、低成本、高自动化的要求,这种状况制约着化工、冶金及造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石灰的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石灰炉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反应器,原料和燃料不断输入,产品和二氧化碳等尾气不断输出。以往产品质量的判断主要靠产品产出后样品的化验,化验的结果固然可靠,但存在严重滞后,不能作为在线决策控制的依据。本文以Φ4×21m石灰竖炉为研究对象,在原有检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必要的在线检测手段,充分收集石灰炉生产过程的在线信息,实现了石灰炉的“全息监测”。 通过综合运用炉窑热工及反应动力学原理,开发了石灰炉在线仿真优化模型及软件。在线仿真系统能实时计算石灰石煅烧分解率、出口RO2(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浓度、“三带”(预热带、煅烧带、冷却带)高度及炉内温度分布,并由计算机在线显示、记录运行历史曲线,为现场的考核与管理提供依据。在“全息监测”与在线仿真的基础上,结合石灰炉工艺的特点与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操作工人的经验,首次建立了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为生产运行和操作提供在线指导。炉况诊断专家系统具有自动报警、故障解释及对策分析等多重功能。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本文开发了具有自组织与自学习功能的生石灰质量预报模型,该系统以历史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离线训练,训练后的网络用在线信息检验发现,生石灰质量的实测值与预报值有很好的拟合程度,平均预报误差为3.2%,为控制操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石灰生产过程中原料成分、含水量、进料速度、焦炭成分等生产条件经常变化,根据传热、传质过程建立的模型中有很多参数必须通过机理分析、假设或大量实验来确定,此外还需要检测难以测量

二、稳定立窑热工制度的根本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立窑热工制度的根本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研究 ——以永靖县金河顺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泥工业发展出路
第二章 清洁生产及其发展
    2.1 清洁生产的由来
    2.2 国内外清洁生产实施概况
    2.3 清洁生产内涵
    2.4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第三章 清洁生产审核
    3.1 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实施阶段、特点及好处
    3.2 清洁生产审核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 项目企业现状及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4.1 研究项目水泥企业的概况
    4.2 企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第五章 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研究
    5.1 企业清洁生产技术
    5.2 实施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研制及其干燥与燃烧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型煤技术概论
        1.1.1 型煤的定义与分类
        1.1.2 型煤的优点
        1.1.3 型煤的成型方法
        1.1.4 型煤成型机理假说
        1.1.5 型煤成型的影响因素
        1.1.6 国内外型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1.1.7 我国型煤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石灰立窑型煤代焦的背景
        1.2.1 混料式机械化石灰立窑及生产
        1.2.2 石灰立窑型煤代焦新课题
        1.2.3 石灰立窑型煤代焦的可行性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考核指标的确定
    2.2 试验程序及测试方法
        2.2.1 试验程序
        2.2.2 测试方法
    2.3 试验原料煤的筛选
    2.4 代焦型煤粘结剂的筛选
        2.4.1 筛选原则
        2.4.2 常用型煤粘结剂及特点分析
        2.4.3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粘结剂初步筛选
    2.5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2.5.1 正交试验法
        2.5.2 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法
        2.5.3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2.6 代焦型煤多指标正交试验
        2.6.1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
        2.6.2 型煤试样的制备
        2.6.3 实验研究用仪器、设备
        2.6.4 正交试验测试结果与综合处理
        2.6.5 综合加权评分结果的直观分析
        2.6.6 综合加权评分结果的方差分析
        2.6.7 正交试验最优结果与检验
    2.7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粘结剂的作用特性分析
        2.7.1 效应曲线图
        2.7.2 代焦型煤粘结剂的作用机理
        2.7.3 最佳成型工艺参数分析
        2.7.4 代焦型煤的防水性能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3.1 代焦型煤的结构属性
    3.2 代焦型煤孔隙率的实验测试
        3.2.1 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2.2 测试仪器设备与试剂
        3.2.3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3.3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内容
        3.3.3 实验方法、装置与过程
        3.3.4 实验测量误差分析
        3.3.5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4 代焦型煤含水率对其冷态机械强度的影响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步骤
        3.4.3 代焦型煤冷态机械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
    3.5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分析
        3.5.1 代焦型煤与干燥热介质的热质交换机理分析
        3.5.2 对流干燥过程中代焦型煤内部的热质交换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多孔介质热对流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4.2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的物理模型
    4.3 研究方法
    4.4 控制方程
        4.4.1 基本假设
        4.4.2 代焦型煤内两相流体的流动方程
        4.4.3 质量守恒方程
        4.4.4 能量守恒方程
    4.5 型煤热对流干燥的一维干、湿区数学模型
        4.5.1 湿区模型
        4.5.2 干区模型
        4.5.3 蒸发界面动态边界条件
    4.6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与求解方法
        4.6.1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4.6.2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4.7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数值模拟的实现
        4.7.1 数学模型的各参数
        4.7.2 型煤干燥模拟计算终止的判据
        4.7.3 型煤热对流干燥数值模拟计算程序的编制
    4.8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8.1 模拟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4.8.2 型煤干燥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代焦型煤燃烧特性的研究方法
    5.2 代焦型煤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5.2.1 实验设备及内容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热解动力学参数求解
    5.3 代焦型煤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5.3.1 实验设备与内容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3 燃烧动力学参数
    5.4 单颗粒代焦型煤燃烧速率的实验研究
        5.4.1 燃烧温度对代焦型煤燃烧速率的影响
        5.4.2 代焦型煤尺寸对其燃烧速率的影响
        5.4.3 通风条件对代焦型煤燃烧速率的影响
        5.4.4 单颗粒代焦型煤、焦炭和无烟块煤燃烧速率对比实验
    5.5 代焦型煤在石灰立窑上的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业绩
致谢

(6)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和窑内燃烧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迅猛且耗能巨大
        1. 发展情况
        2. 耗能情况
        1.1.2 我国能源形势严峻且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
        1. 能源消耗结构
        2. 煤炭分布情况
        1.1.3 水泥工业应用低品位燃料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
        1. 水泥的诞生
        2. 水泥煅烧技术的发展
        3.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1.2.2 水泥窑中燃料利用技术的研究
        1. 水泥熟料烧成的物理化学反应进程
        2. 水泥窑中燃料利用技术的研究
        1.2.3 回转窑中喷燃技术的研究
        1. 喷燃器的定义及其组成
        2. 喷燃器的功能
        3. 喷燃器的分类
        4. 喷燃技术的发展历程
        5. 喷燃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的热重研究
    2.1 试验方案的构建
        2.1.1 低品位燃料的定义探析
        2.1.2 试验样品分析
        2.1.3 试验装置和方法
    2.2 非等温热重试验中燃料燃烧特性指数
        2.2.1 TG-DTG曲线的转换
        2.2.2 TG-DTG曲线特征点
        2.2.3 综合燃烧特性指数
        2.2.4 傅氏通用着火指数
        2.2.5 热重试验中燃料燃烧指数的确定
    2.3 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2.3.1 升温速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2.3.2 烟煤燃烧特性研究
        2.3.3 褐煤燃烧特性研究
        2.3.4 贫煤燃烧特性研究
        2.3.5 无烟煤燃烧特性研究
        2.3.6 石煤燃烧特性研究
        2.3.7 不同品位煤燃烧特性综合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的动力学求解新方法研究
    3.1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概述
        3.1.1 动力学方程的衍化
        3.1.2 传统求解方法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的动力学求解新方法
        3.2.1 理论基础
        3.2.2 求解过程
        3.2.3 几点讨论
    3.3 不同品位煤燃烧反应动力学三因子的求解
    3.4 基于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分析对石煤的类属研究
        3.4.1 石煤概述
        3.4.2 石煤理化特性
        3.4.3 基于燃烧特性和动力学的类属研究方法
        3.4.4 石煤类属的判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品位燃料窑内燃烧特性的沉降炉模拟
    4.1 回转窑内燃料燃烧特点
    4.2 试验方案的构建
        4.2.1 试验样品
        4.2.2 试验台架
        4.2.3 试验方案的确定
    4.3 沉降炉中低品位燃料动态燃烧特性指数的确定
        4.3.1 沉降炉试验中低品位燃料着火点确定新方法—微分差热法
        4.3.2 沉降炉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指数的确定
    4.4 燃料品位对沉降炉模拟结果的影响
        4.4.1 挥发分的影响
        4.4.2 发热量的影响
        4.4.3 粒度的影响
    4.5 沉降炉操作参数对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
        4.5.1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4.5.2 着火段壁温的影响
        4.5.3 二次风温度的影响
        1. 二次风温度对低品位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2. 二次风温度对无烟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3. 高温二次风条件下烟煤燃烧特性
        4. 高温二次风条件下不同品位煤燃烧特性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三通道喷燃器空气动力过程物理模拟
    5.1 喷燃器物理模拟方法
    5.2 物理模拟原理
        5.2.1 冷态模化原理
        5.2.2 研究射流混合过程热平衡法原理
    5.3 试验方案的构建
        5.3.1 试验系统及测试技术
        5.3.2 三通道喷燃器的设计
        5.3.3 模拟方案的制定
    5.4 喷燃器动力场总体分布特征
        5.4.1 混合强度与混合率的辨析
        5.4.2 射流速度场总体分布特征
        5.4.3 射流横向混合强度分布特征
    5.5 喷燃器结构参数对空气动力过程的影响
        5.5.1 旋流叶片角度的影响
        5.5.2 风道扩口的影响
        5.5.3 外风道牙齿的影响
        1. 齿结构喷燃器的提出
        2. 齿结构喷燃器的空气动力场特性
        3. 外内风量比对齿结构喷燃器空气动力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喷燃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6.1 CAT技术在回转窑中应用的可行性
    6.2 模拟方案的构建
        6.2.1 研究对象
        6.2.2 物理模型
        6.2.3 模拟工况的确定
    6.3 喷燃器操作特征对低品位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
        6.3.1 旋流叶片角度的影响
        1. 空气动力场和内回流区分布
        2. 碳燃尽速率和煤粉颗粒浓度分布
        3. 温度场分布
        6.3.2 外内风量比的影响
        1. 外回流区和内回流区分布
        2. 碳燃尽速率和煤粉颗粒浓度分布
        3. 温度场分布
        6.3.3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1. 气氛分布
        2. 外回流区分布
        3. 烧成高温带分布和有效火焰长度
    6.4 燃料品位对燃料喷燃过程的影响
        1. 挥发分析出速率和碳燃尽速率分布
        2. 烧成高温带分布和有效火焰长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低品位燃料在新型干法回转窑中的应用研究
    7.1 不同品位燃料在4000/50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7.1.1 低品位燃料在50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1. 回转窑系统规格和参数
        2. 热工标定系统图
        3. 生料量、熟料量和燃料量
        4. 煤粉工业分析
        5. 气体量和气体成分分析
        6. 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表
        7. 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7.1.2 高品位燃料在40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1. 回转窑系统规格和参数
        2. 热工标定系统图
        3. 生料量、熟料量和燃料量
        4. 煤粉工业分析
        5. 气体量和气体成分分析
        6. 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表
        7. 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7.1.3 不同品位燃料在4000/5000 t/d回转窑中应用分析
        1. 回转窑系统规格比较
        2. 燃料品质比较
        3. 系统性能指标比较
        4. 烧成系统工作状况分析
    7.2 不同品位燃料在2000/25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7.2.1 高品位燃料在25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1. 回转窑系统规格和参数
        2. 热工标定系统图
        3. 生料量、熟料量和燃料量
        4. 煤粉工业分析
        5. 气体量和气体成分分析
        6. 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表
        7. 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7.2.2 不同品位燃料在2000/2500 t/d回转窑中应用分析
        1. 回转窑系统规格比较
        2. 燃料品质比较
        3. 系统性能指标比较
        4. 烧成系统工作状况分析
        7.2.3 2000/2500 t/d级回转窑数值模拟结果的热工标定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下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后记

(9)机立窑煅烧技术与操作(上)(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影响机立窑煅烧的因素
3 加料操作
    3.1 稳定加料量
    3.2 压边部、浅中间
    3.3 抑浅引深、平衡窑内通风阻力
4 卸料操作
    4.1 稳定均衡匀速卸料
    4.2 看窑况卸料
    4.3 看火卸料
        (1)看料面
        (2)看出窑熟料温度
        (3)看出窑熟料是否粉化
        (4)看出窑熟料烧结情况

(10)石灰炉在线仿真技术与炉况诊断及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石灰生产工艺的发展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1 石灰烧成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1.1.1 石灰烧成的生产方法与用途
        1.1.2 石灰炉研究现状
    1.2 炉窑热工过程研究的发展与石灰煅烧技术的进步
        1.2.1 炉窑热工过程研究方法的发展
        1.2.2 石灰煅烧技术的进步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灰立窑设备及煅烧过程
    2.1 引言
    2.2 混料式机械化立窑
        2.2.1 混料式机械化立窑的结构
        2.2.2 混料式机械化立窑的发展
    2.3 石灰煅烧原理
        2.3.1 焦炭的燃烧
        2.3.2 石灰石的分解
    2.4 物料的传热与生石灰的冷却
        2.4.1 混合料的预热过程
        2.4.2 生石灰的冷却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灰炉重要工艺参数全息监测与炉内过程在线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石灰炉全息监测
    3.3 石灰炉热平衡分析
        3.3.1 热平衡测算基本原理
        3.3.2 鼓风量与尾气成分的关系
    3.4 参数预处理
    3.5 石灰石煅烧分解率在线监测模型
        3.5.1 气体平衡方程与CO_2预报模型
        3.5.2 分解率在线分析模型
    3.6 炉内温度分布与“三带”高度在线仿真模型
        3.6.1 模型假设与计算区域划分
        3.6.2 数学模型
        3.6.3 计算方法
    3.7 炉况仿真结果及模型校验
        3.7.1 在线检测参数的修正与处理
        3.7.2 气体成分的在线检测与计算
        3.7.3 仿真模型的校验与修正
        3.7.4 热平衡与分解率的计算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4.1 引言
        4.1.1 专家系统概述
        4.1.2 建立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的必要性
        4.1.3 建立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的难点
    4.2 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的建立
        4.2.1 概述
        4.2.2 数据的表示及组织
        4.2.3 知识的表示及组织
        4.2.4 概率性推理
        4.2.5 基于LISP语言的软件实现方法
        4.2.6 控制策略
        4.2.7 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的硬件
    4.3 石灰炉炉况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石灰质量预报模型及石灰炉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5.1 引言
        5.1.1 模糊数学与模糊控制
        5.1.2 神经网络
        5.1.3 模糊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
        5.1.4 研究石灰炉智能控制系统的必要性
    5.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生石灰质量预报模型的研究
        5.2.1 冶金石灰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5.2.2 Modular网络建模
        5.2.3 石灰质量预报的Modular模型研究
    5.3 石灰炉炉顶烟气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3.1 石灰炉产量与炉顶烟气温度的关系
        5.3.2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量与控制结构
        5.3.3 隶属度函数
        5.3.4 模糊控制规则
        5.3.5 模糊逻辑推理
        5.3.6 石灰炉顶温模糊控制器的应用
    5.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多台石灰炉出灰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5.4.1 石灰炉出灰系统概述
        5.4.2 多台石灰炉出灰系统智能控制的基础条件
        5.4.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石灰炉料层高度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5.4.4 多台石灰炉出灰操作协调与决策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维护
    6.1 引言
    6.2 系统启动与初始化
        6.2.1 系统启动方法
        6.2.2 系统的初始化
    6.3 系统功能介绍
        6.3.1 在线全息仿真功能
        6.3.2 炉况诊断系统功能
        6.3.3 智能控制系统功能
    6.4 系统运行时的功能切换
        6.4.1 自动与手动的功能切换
        6.4.2 下拉菜单的使用
        6.4.3 出灰功能切换
    6.5 系统提示与报警
        6.5.1 提示信息
        6.5.2 报警信息
    6.6 系统运行维护
        6.6.1 软件系统的维护
        6.6.2 硬件系统的维护
    6.7 系统应用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稳定立窑热工制度的根本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研究 ——以永靖县金河顺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例[D]. 李双来. 兰州大学, 2009(12)
  • [3]三谈机立窑的技术管理与提高[A]. 周沛. 2009中小水泥企业升级转产与新技术交流会会议简要内容, 2009
  • [4]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研制及其干燥与燃烧特性的研究[D]. 彭好义. 中南大学, 2009(02)
  • [5]中小水泥企业执行环保新标准的技术要点[A]. 陈绍龙. 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 [6]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和窑内燃烧过程研究[D]. 张保生. 浙江大学, 2007(05)
  • [7]中、小水泥企业生产适用技术升级述评[J]. 陈绍龙. 建材发展导向, 2006(03)
  • [8]机立窑煅烧技术与操作(下)[J]. 程志源. 水泥技术, 2005(03)
  • [9]机立窑煅烧技术与操作(上)[J]. 程志源. 水泥技术, 2005(02)
  • [10]石灰炉在线仿真技术与炉况诊断及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研究[D]. 邓胜祥. 中南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稳定竖窑热工系统的基本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