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债轻装,加快发展

减债轻装,加快发展

一、减少债务轻装上阵 转机建制加快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学东[1](2013)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是带有根本性的改革,也是核心的改革,并且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始终。国企改革的进程,曲折而艰辛。有关国企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争论也始终未停止过。在国企改革中,产权制度创新不单重要,且不可规避。它既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命题,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把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国企改革源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而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国企改革最终将方向确立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产权改革的主要方式确立为股份制,这既是国企改革的最优路径,也是基于实践探索做出的最优选择。本文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最优路径研究发现,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产权,其效率存在很大的体制性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国有企业隐藏着较高的“相对成本”;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其与企业职工通过“身份确认”,无形中建立了一种“隐性契约”,并由此承担无限责任。非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因产权结构不同,与国有企业相比,“相对成本”较低,与企业职工也并无“隐性契约”。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成本也显着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是股份制作为“最优选择”的产权理论基础。在改革工具选择上承包经营、兼并、关闭、破产、出售等均是重要选项,而政策性关闭破产这一工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依照这样的路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文中采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进行了案例分析,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上述结论。因此,从改革路径角度,运用产权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国企改革成效进行系统归纳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上述思考,整个研究分为九章:第一章,概要介绍了本文使用的基本理论、概念,选题理由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提出国企改革应该继续深化,重点是施行“三次改革”——即功能性改革。第二章,分析了国企改革的动因和历史背景,认为改革是多因素引发的,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取向,必然要求对企业这一经济微观的基础进行适应性改革。第三章,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国企改革基本历程。从这一历程可以清晰发现,国企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是渐进的,是伴随着思想、理论的突破、创新,不断推进的探索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客观上将国有企业与市场、效率联系起来,决定了改革的路径选择。第四章,择要归纳了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本章应用实证分析方法证明;这场持续30余年的改革是成功的,而且是巨大的成功。在上述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国企改革,最终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的方向,并将股份制作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式。在成效实证研究和改革方向、方式分析中,完成对“最优路径选择”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第五、六两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在前述四章的基础上,这两章分别从“产权”和“效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选择股份制这一主要的改革方式。这两章不仅对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性质(即属性)进行分析,也对不同类型的产权及与其相对应的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这部分内容尝试引入“相对成本”这一概念,并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用以分析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问题。这两章的研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产权界定得越清晰,交易成本越低,产权效率相对越高。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也解释了单一股东结构的私营企业无法成为企业主要组织形式的原因,即“管理半径”和“企业规模”之故。第七章,重点介评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成效。本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国企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国有银行数量并不多,但占有的国有资产比重却可与非金融类国有企业旗鼓相当;第二,国有银行采取的改革是建立在非金融类国企改革的基础之上的,两者的改革,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本章采用时序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效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相对而言,对国有大型银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因此,这章的案例研究具一定独创性。第八章,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概括了作者有关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政策建议。本研究既是作者对改革实践理论思考的结晶,也期望能为关注国企改革的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王自力[2](2008)在《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林场是以生态公益林管护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基层林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实现协调、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国有林场面临严峻的危困局面。国有林场问题,已经和正在影响到国有林场有效开展森林保护和营林工作,影响到实现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影响到我国生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新时期林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政府正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国有林场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战略选择的问题。该文首先系统归纳了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的主要经济和管理理论,探讨了研究中可能使用的相关概念,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广东省肇庆市国有林业总场的北岭山国有林场和大水口国有林场、辽宁省通远堡国有林场和湖北省太子山林管局的仙女国有林场等4个国有林场作为典型案例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调查,为本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我国国有林场发展现状部分,该文介绍了我国国有林场建设成就,总结了国有林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我国国有林场发展面临严重的危困局面,探讨了我国国有林场普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介绍了我国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部分地区对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在我国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分析和比较研究部分,该文通过研究国有林场改革历程,分析国有林场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借鉴国外国有林业管理与经营体制经验,比较分析国有林场与集体林场、私营林场成效,研究优秀国有林场经营与管理经验,认为国有林场体制不顺、动力不足是制约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影响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外部因素,和资本、资源、人员、技术等等内部因素,以及国有林场自身性质与定位、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体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通过确定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和国有林场改革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来构建国有林场改革动力。该文对国有林场的性质和现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国有林林场事业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是制约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目前国有林林场事业化的观点和趋向,该文提出生态建设不是国有林场事业化的理由,多元化发展混业经营使国有林场难以事业化,国有林场事业化面临诸多体制难题,进而提出企业化才是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由于国有林场复杂多样,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改革和发展模式,该文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与发展可供选择的模式,并提出了生态经营型林场的概念。该文在构建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基础上,对于事业型国有林场、企业型国有林场、民营化国有林场3种类型的国有林场进行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构建,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和总体推进战略。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工作点多、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有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必定是艰难的、复杂的,尤其是国有林场企业化改革,更会遇到利益相关者的重重阻力。除了大力宣传,使政府和社会充分认识国有林场的改革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内部改革阻力以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改革与发展的外部条件。该文阐述了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如林业部门需要进行的林场分类经营改革、林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林地林权制度改革等,以及各级政府需要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财政政策改革等。该文提出应统一国有林场隶属关系,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对生态公益林而不是国有林场的出资职能,切实解决国有林场的历史负担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构建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王小平[3](2006)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财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国民生活休息相关,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是政府、社会、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共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阶段”“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股份制尝试阶段”“改制探索阶段”“双重置换”这样五个阶段。从2000年以后,双重置换(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确立,改革从县、市属国有企业向省属甚至中央国有企业蔓延,从小型国有企业向中型甚至大型国有企业蔓延。结合最近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要求“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重点任务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转让国有产权存量和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资本。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国有企业转让国有产权中的财务问题。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所涉及到主要财务问题包括产权界定、国有企业资产价值评估、债务安排以及产权转让中如何处理人员安置,这些都涉及产权转让利益相关者,关系到改革最终结果。只有处理好这些财务问题才能使国有企业改革获得成功。本文将首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两大理论依据产权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进行阐述,探讨其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运用,并得出结论国有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进行产权转让,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将国有企业改造成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在第三章中对当前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和产权转让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分析出国有企业在产权转让中会产生的问题,为下文做铺垫。在第四章中重点讨论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资产评估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国有资产的价值;在第五章着手讨论人对资产的附着问题和债务问题的处理。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对南京市“三联动”改革的实践进行阐述和并依据前文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其的创新、突破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笔者将根据前文的理论探讨和对南京市“三联动”改革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从观念、外部环境以及科学决策三个角度,为今后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世海[4](2006)在《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成因和实践中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产生机理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改革,然后指出了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软预算约束。接着,文章从软预算约束理论和“退出”角度对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从理论上来说,国有企业的破产根源来自“软预算约束”造成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以及从“退出”角度提到的国家无法通过退出的策略(包括允许国有企业破产,对其不实施补贴等相关救济)来使契约关系中的另一方“国企经营者”有效履约,从而使政府和其所有的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关系变成了一种保险契约关系,国家将对企业承担着无限责任。国企负责人在企业和政府中的博弈中始终是胜利者。为了能够硬化约束,国家可以采取各种方法,但是如果国家能够做到允许国有企业破产和其工人失业(包括国企领导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国有企业的资产进一步流失和效率低下。这样,本文将“退出”作为一种变量放到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考虑,使得软预算约束由传统的外生性的“父爱主义”考虑产生原因转到内生性的“退出”角度来考虑。另外,文章还分析了政策性破产的产生机理的一些外生性的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在破产实践中,一些国有工业企业,其破产过程享受相关的破产政策优惠,而不严格按照《破产法》进行,所以被称为政策性破产。但是其产生机理与其他国企是一致的。这些政策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预期的正面的效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在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中也不断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继续运用到后面的破产实践中去是有相当重要意义的。本文在通过对国企政策性破产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综合总结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采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了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对破产前的资格审批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论证了中央如何制止资格审批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共谋倾向。文章还建立了一个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对政策性破产中的资产评估政策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弊端所在。另外,对企业重组方面的典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思路和办法。最后,文章对这些问题做了总括性的政策建议并对破产重组以后的企业如何发展做了一些探讨。

陈温榕[5](2001)在《面对WTO重构银企关系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改制与银行商业化经营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经济运行的两个中心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唇齿相依。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我国银企关系的理顺尚存在一定难点,影响了银行、工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为此,需要重构银行产权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发挥银行中介作用,支持国有企业转机建制,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卞志村[6](1999)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供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金融改革提出了深层次需求;加快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有效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需求,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卞志村,龚九彬[7](1998)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供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必须有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还必须有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相配套.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制度创新中起着枢纽动力的作用.加快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有效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需求,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金融需求: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配套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项重要改革,关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从上文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项改革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协同运用.

程宝军,郭新明,王宁[8](1998)在《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及债务重组的难点及对策——关于西安市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国有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同时,部分国有企业效益下滑也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国有经济结构,搞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现存量资产的...

蔡则祥,华增凤[9](1998)在《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需求问题研究(下)》文中提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项重要改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协同运作。本文在对现代企业制度与银企配套改革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企业制度对金融改革的需求条件以及企业制度改革中的金融抑制因素,指出了围绕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的诸多措施,为加快金融体制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蔡则祥,华增凤[10](1997)在《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需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减少债务轻装上阵 转机建制加快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少债务轻装上阵 转机建制加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科斯定理与当代产权经济学
        三、交易成本理论
        四、科斯产权思想的启示及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五、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二节 选题理由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二、国内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综述
        三、国外国有产权改革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及历史背景
    第一节 亏损之困:转轨中的难点
    第二节 体制性之困:所有者“虚化”
        一、产权关系分析
        二、国有产权管理成效分析
        三、投资决策失误、浪费具有体制性根源
    第三节 监管之困:失效与失控
        一、问题的根源
        二、“代理人”概念的抽象与具体之分
        三、问责制的缺乏和失效
        四、典型案例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中心转移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要历程
    第一节 1978年—1984年期间的改革:放权让利
        一、标志性事件及思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主要改革举措
    第二节 1984年—1992年期间的改革:承包经营
        一、标志性事件及思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二、落实《决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三、改革的局限性
    第三节 1992年—2002年期间的改革:改革攻坚阶段
        一、1992年—1997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1997年—2002年: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四节 2002年—2008年期间的改革: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改革国有银行和垄断行业
        一、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
        三、《企业破产法》修改完成并颁布实施
    第五节 2008年以来的改革: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一、金融危机的应对
        二、金融危机以来的反思和国有企业定位的再思考
第四章 改革成就及最优路径
    第一节 改革成就
    第二节 最优路径选择
        一、目标和方向选择:现代企业制度
        二、理论支撑和最优路径:股份制
    第三节 国企改革的工具选择
        一、经济责任承包制:不改变产权的改革
        二、兼并:一种过渡性工具
        三、关闭:政府的行政介入
        四、破产: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五、出售:产权改革的基础
    第四节 配套制度的建立与配套改革
        一、社会保障体系
        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三、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第五章 最优路径选择的基础:不同类型产权的法律及经济分析
    第一节 国有产权及国有企业:抽象的、集合的产权
        一、所有者
        二、权利的行使及其有效性
        三、代理成本
        四、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五、“权利”与“权力”的滥用
        六、公共产品及相关的国有产权
    第二节 集体产权及集体企业:模糊的产权
        一、城市集体企业
        二、农村集体产权与乡镇企业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产权
    第三节 私有产权及私有企业:分散的、清晰的、排他的个人产权
        一、私有产权的概念及演进
        二、私有产权的核心
第六章 产权、效率与所有制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企业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分析
        一、股东体制的差异
        二、经营动机或目标集中度的差异
        三、决策机制灵活性的差异
        四、人工成本的差异
    第三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比较:相对成本的提出
    第四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比较
        一、私营企业的劣势和体制性弊端分析
        二、股份制的体制性弊端分析
        三、不同类型企业就业贡献度的分析
第七章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及成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企改革与银行改革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过程
    第三节 取得的成效
    第四节 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改革效果评估的依据和目的
        二、评估的对象
        三、评估的时间范围及主要内容
        四、评估方法及结果
        五、评估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第五节 基本经验
    第六节 以股份制为制度选择发展民营银行
        一、政策意图及投资民营银行的动机分析
        二、民营银行的法律属性
        三、民营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及存款保险制度
        四、治理结构
第八章 结论
论文附录部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2)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地调研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
    2.2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3.1 我国国有林场建设成就和地位作用
    3.2 我国国有林场发展面临严重的危困局面
    3.3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进展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分析和比较研究
    4.1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及其分析评价
    4.2 我国国有林场运行系统分析与评价
    4.3 国外国有林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分析与借鉴
    4.4 我国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基本情况及经验借鉴
    4.5 我国优秀国有林场经营与管理经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影响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多因素分析
    5.1 影响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5.2 影响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条件因素分析
    5.3 影响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6.1 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情况
    6.2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6.3 国有林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6.4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国有林场改革动力构建
    6.5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方向研究与模式构建
    7.1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方向研究
    7.2 我国国有林场发展的模式构建
    7.3 本章小结
8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框架构建和政策建议
    8.1 加快相关林业改革,建立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基础
    8.2 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条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2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综述
    2.1 产权理论及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
        2.1.1 产权与产权制度
        2.1.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
        2.1.3 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2.2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及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
        2.2.1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2.2.2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2.2.3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第3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界定和转让
    3.1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界定
        3.1.1 产权界定的内涵
        3.1.2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
    3.2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方向分析
    3.3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方式分析
    3.4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难点问题分析
第4章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资产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4.1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4.2 国有企业资产价值评估委托人问题研究
    4.3 国有企业资产价值评估中难点问题研究
第5章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两大难点问题研究
    5.1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职工身份置换成本问题
        5.1.1 问题的由来
        5.1.2 职工身份置换成本的确定
        5.1.3 安置成本的资金来源
    5.2 债务问题的研究
        5.2.1 债权转股权
        5.2.2 拍卖债权
        5.2.3 依法破产一部分国有企业
第6章 南京市“三联动”改革的实践和分析
    6.1 “三联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6.2 “三联动”改革的目的
    6.3 “三联动”改革中产权转让的具体形式
    6.4 “三联动”改革中对资产、人员安置成本以及负债问题的处理
        6.4.1 对于资产问题的处理
        6.4.2 对于人员问题的处理
        6.4.3 对债务问题的处理
    6.5 冶山矿业有限公司“三联动”改革的案例
    6.6 “三联动”改革取得的成果
    6.7 “三联动”改革中依然存在的不足
第7章 对今后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几点建议
    7.1 树立正确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观点
    7.2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外部环境
    7.3 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成因和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革
        2.1.1 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和逻辑
        2.1.2 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变革
    2.2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及相应的治理机制
        2.2.1 企业一般的委托-代理问题
        2.2.2 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外部治理机制
        2.2.3 基于外部治理机制的内部治理结构
    2.3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及相应的治理机制
        2.3.1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特征
        2.3.2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及相应的治理机制
    2.4 已有国企改革的着力点:企业的内部治理
    2.5 国有企业当前问题的根源: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软预算约束
    2.6 小结
3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理论分析
    3.1 企业破产的基础理论
    3.2 科尔奈的软预算约束理论
        3.2.1 软预算约束的提出与定义
        3.2.2 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各种解释和发展
    3.3 从“退出”角度对国有企业政策破产的内生性解释
        3.3.1 对“退出”角度的解释
        3.2.2 国有企业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
    3.4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外生性因素分析
        3.4.1 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因素
        3.4.2 其它因素
    3.5 小结
4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施现状
    4.1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的背景
    4.2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施现状
        4.2.1 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的联系和区别
        4.2.2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施现状
    4.3 破产政策实施的效果
        4.3.1 政策性破产实施效果分析
        4.3.2 政策性破产计划负面效应分析
    4.4 破产实施现状中的问题和分析
        4.4.1 资格审批中的问题
        4.4.2 破产职工安抚问题
        4.4.3 破产清算和资产评估变现中的问题
        4.4.4 社会职能移交中的问题
        4.4.5 破产资金的违规使用问题
        4.4.6 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4.4.7 企业重组中的问题
    4.5 国有企业政策破产机制的缺陷分析
    4.6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案例分析
    4.7 小结
5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分析
    5.1 破产资格审批中问题的博弈分析
    5.2 加入员工参与后的破产博弈模型
    5.3 破产资产评估变现中的博弈分析
    5.4 企业破产重组的分析和讨论
    5.5 小结
6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的政策建议
    6.1 对政策性破产的一些政策建议
    6.2 对企业破产重组后的一些建议
    6.3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减少债务轻装上阵 转机建制加快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D]. 周学东. 武汉大学, 2013(05)
  • [2]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自力.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3]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财务问题研究[D]. 王小平. 江苏大学, 2006(05)
  • [4]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成因和实践中问题的研究[D]. 张世海. 重庆大学, 2006(05)
  • [5]面对WTO重构银企关系之探讨[J]. 陈温榕.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1(10)
  •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供求分析[J]. 卞志村.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9(01)
  • [7]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供求分析[J]. 卞志村,龚九彬.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8(05)
  • [8]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及债务重组的难点及对策——关于西安市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程宝军,郭新明,王宁. 当代经济科学, 1998(05)
  • [9]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需求问题研究(下)[J]. 蔡则祥,华增凤. 金融理论与教学, 1998(01)
  • [10]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需求问题研究[J]. 蔡则祥,华增凤.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04)

标签:;  ;  ;  ;  ;  

减债轻装,加快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