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和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电压和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一、电压、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天[1](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田立霞[2](2021)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交通系统作为用能大户,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高铁作为中长途运输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高铁用电构成中,牵引用电占比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高铁运营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深度绿色交通,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以优化高铁用能结构,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铁牵引负荷不同于生活、工业用电负荷,具有分布广、冲击性强、随机不稳定、功率大、时段特征显着、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牵引供电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难度。在前期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高铁牵引负荷的特征、新能源发电出力特征及高铁沿线新能源分布情况等因素,在高铁沿线分段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使之与沿线大电网一同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规划、容量配置以及后期运行调度展开研究,最后对高铁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安全是高铁运行的前提条件。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铁运行的唯一动力来源,在高铁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高铁牵引供电风险分析和新能源发电并网影响的角度出发,确定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风险因子;然后,结合风险因子、高铁牵引供电和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条例,建立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最后,根据安全测评体系,提出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为后续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优化研究奠定基础。(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高铁牵引功率、新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特征,确定新能源发电采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AT所的方式并入牵引供电系统。其次,综合高铁牵引网络分布特性及沿线风光分布情况,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局部微电网、全国高铁微电网互联、区块链技术做监督、大电网做安全保障”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解决了传统微电网供电范围与高铁路网分布广的冲突。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间电能互传互济,有效平抑不稳定新能源带来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与沿线大电网相联,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保障高铁牵引供电安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首先,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牵引供电安全作为微电网定容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采用多目标均衡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通过有效整合高铁线可用空闲土地面积、风光分布情况及相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装机等资源,实现互联新能源微电网新能源装机及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其次,采用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IQGA)对模型求解,结果发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具有较好的新能源消纳潜力。(4)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首先,以牵引供电安全、优先消纳新能源电力为指导,提出了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安全调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牵引负荷特征,在牵引供电安全的约束下,对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调节,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可提高互联微电网各环节能量综合利用率、牵引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最后,采用IQGA对模型进行求解,发现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低于不互联模式。

张凡凡[3](2021)在《主动配电网态势预警和态势利导》文中认为主动配电网中间歇性分布式电源增大了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主动性和灵活性,由于分布式电源出力的随机波动性,使配电网馈线上可能出现局部电压水平过高等问题,给配电网的运行态势带来诸多考验。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高标准,故本文对主动配电网的安全态势预警进行研究,并在态势预警的基础上对主动配电网态势利导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基于主变-馈线N-1安全准则的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以基于主变-馈线N-1安全准则的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为基础,考虑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配电网供电能力模型中的负荷转供约束和N-1安全约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充分反映了全网信息,可准确的计算出电网供电能力的最大值,为主动配电网的态势预警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库。其次,综合考虑系统供电可靠性、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和分布式电源出力波动等因素,基于效用理论,建立了适合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的评估体系,并对主动配电网运行的态势进行评估和预警等级的划分。同时,分析了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运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依据态势预警计算方法得到了主动配电网的安全态势预警值。进一步分析了权重、分布式电源等因素对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预警产生的影响。在扩展的IEEE RBTS-Bus4系统中进行仿真计算,算例结果验证了基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预警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最后,从负荷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态势利导方法。建立了计及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并以优化可控负荷(需求响应)为手段,建立了以主动配电网所有态势评估指标为主要控制目标的主动配电网综合优化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并对扩展的IEEERBTS-Bus4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网络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分布式电源出力波动,改善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状态,提高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

贾涛荣[4](2021)在《城市330kV电缆电网无功补偿及统一潮流控制器接入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架空线路走廊日趋紧张,新建超高压线路基本以电缆为主。对于中、长距离电缆输电线路来说,单位长度等效电容值较大。其远大于架空线路的电容效应,使得系统在轻载情况下无功严重过剩,可能造成系统节点电压越限,危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且,系统过剩的无功会在不同厂站及通过变压器在不同电压等级电网间窜动,增加系统线损,影响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本文以XA区域电网实际架空线改迁工程为背景,针对区域电缆电网容性无功过剩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长距离大容量电缆接入,对市域超高压电网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使用该区域现有低抗对系统进行无功补偿的适用性;其次,为减少使用现有低抗补偿所带来的系统无功分层窜动问题,本文给出了基于改进多元宇宙优化算法的高抗配置方案;最后,为解决XA区域部分线路功率因数较低问题,提出了统一潮流控制器接入的电网运行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架空线改为电缆线路后,XA区域电网充电功率增加至1199.75MVar,相关变电站330kV侧母线电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若使用低抗进行无功补偿,会造成大量无功通过主变进行分层窜动。按文章所提算法对XA区域电网进行高抗配置,补偿后各节点的平均电压为347.95kV,远低于无补偿时的362.98kV,满足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系统的总有功损耗为10.13MW,降低了 9.23%,可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装设统一潮流控制器后,系统平均功率因数由原来的0.8463升高至0.9339;系统原功率因数最低线路,功率因数由0.2675升高至0.9951;系统最低功率因数由0.2675升高至0.7264。仿真结果表明,装设统一潮流控制器,对XA区域电网运行是有益的。

刘科研,盛万兴,马晓晨,李运华,董伟杰,杨丽曼[5](2021)在《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网系统的优化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光伏并网规划方法。以接入容量最大、投资运行维护成本最低、网络有功损耗最小为经济性规划目标,以电压偏差、电压波动、谐波指标为规划约束,建立光伏并网的多目标约束优化模型。采用多种群遗传算法求解规划模型。利用控制参量不同的多个种群协同进行优化搜索,同时在单个种群的操作中引入适应度函数标定和自适应算法,克服算法求解多目标约束优化模型未成熟收敛的缺陷。结合IEEE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求解分析,验证所提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对不同负荷、接入方案、功率因数下的规划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归纳不同因素对规划结果的一般性影响规律。

马伟[6](2021)在《含高渗透率光伏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近些年配电网中接入了大量的光伏(Photovoltaic,PV)。然而,PV的输出功率具有很强的随机波动性,这种波动会造成配电网电压波动,降低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因此,研究含高渗透率PV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方法对促进PV的接入和消纳,提高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运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分析了PV电站的功率波动特性,对PV功率波动引起的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含高渗透率PV的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问题,给出两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一种是从“源”侧入手,通过抑制PV电站注入配电网的有功功率的波动性来降低配电网节点电压的波动性;另一种是从“网”侧入手,通过协调优化配电网内各个可控设备的运行来对配电网内所有节点的电压波动性进行控制。本文围绕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为了解决利用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BESS)平抑PV功率波动时所面临的电池循环充放电次数过多、电池容量配置需求过高、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偏离理想运行范围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PV限功率和BESS协调平抑PV电站并网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对PV的实时有功功率进行动态限制,不仅能配合BESS取得更好的平抑效果,还能有效降低PV电站和配电网连接点处的电压波动性以及电池的使用频率和容量配置需求。此外,给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参数自适应调整的BESS充放电功率实时控制策略,该策略在准确控制BESS充放电功率的同时,还能通过动态调节卡尔曼滤波参数对BESS的SOC进行有效控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策略的有效性。2.由于超级电容具有充放电功率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更宜利用超级电容平抑PV的高频功率波动分量,利用电池平抑PV的低频功率波动分量。为了解决现有基于滤波算法的混合储能系统(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HESS)平抑PV功率波动方法所面临的PV高、低频功率波动分量频率分界点确定难等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PV限功率和HESS协调平抑PV并网功率波动策略。基于该平抑策略,给出了一种HESS充放电功率的多目标非线性实时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不需要考虑PV功率波动量的频率特性就能对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充放电功率进行正确地控制。以最小化HESS的运行损耗和超级电容SOC偏差为目标,建立了HESS功率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动态调节该模型中子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能显着提升HESS应对PV功率突降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平抑策略不仅能将PV电站注入配电网的有功功率的波动量抑制在给定的范围内,还能有效地降低PV电站和配电网连接点处的电压波动性、HESS的运行损耗以及电池的循环充放电次数。3.为了解决HESS中电池和超级电容储能的容量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带惯性权重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的HESS容量优化配置方法,以PV和HESS电站年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电池和超级电容容量的非线性优化配置模型,并采用带惯性权重PSO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由于所提方法在优化HESS容量时,既考虑了HESS实时充放电功率的优化,又考虑了大量的PV典型功率波动场景,因此最终得到的HESS容量配置方案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性,还能确保HESS能有效地应对PV电站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功率波动情形。4.为了解决配电网所有节点的电压波动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变电站运行优化的配电网两阶段电压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可兼顾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的控制和变电站运行的优化。在集中优化阶段,建立了配电网多目标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ulti-Objective 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OMINP)模型,该模型以降低配电网的节点电压波动和运行损耗、有载调压器(On-Load Tap Changer,OLTC)和电容器组(Capacitor Banks,CBs)的动作次数、PV“弃光”损失以及提高OLTC的功率因数为优化目标,对馈线的有功和无功潮流分布进行了优化,采用改进的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II)对MOMINP模型进行求解,并给出了一种从帕累托最优解集中选出一个最可行解的快速决策方法。在本地优化阶段,提出了PV的有功功率实时控制算法和基于下垂控制的无功功率实时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配电网两阶段电压协调控制方法既能将所有节点的电压波动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又能提高变电站和配电网运行的综合经济性。

庞博[7](2021)在《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在能源供给的地位日渐重要,其中基于双馈感应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风电系统凭借其变流器容量小、运行控制灵活的优点成为了风电系统的重要机型。风电机组和电网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引发的宽频振荡问题,是当前影响风电并网稳定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风电机组并网运行的高频振荡作为互联系统稳定性问题之一,其对应的抑制技术的是当前风电并网运行亟需的关键技术之一,高性能振荡抑制技术的提出将能显着提升风电机组安全并网、稳定运行能力,为风电机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本文针对风电机组并网运行的高频振荡问题,从抑制技术对电网状态适应性、抑制技术对机组参数适应性、风电柔直接入场景下的振荡抑制技术三个方面对DFIG机组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振荡抑制技术在电网并补电容切换、电网存在背景谐波场景下出现的振荡抑制失效问题,通过分析并补电容切换、电网存在背景谐波时互联系统高频振荡变化特征,研究了同时实现高频振荡抑制及电网谐波抑制的DFIG机组阻抗特征要求,提出了具有应对频率偏移、兼顾抑制电网背景谐波的虚拟变频电阻(Virtual Frequency-Variable Resistance,VFR)技术,实现了谐波并补电网下的振荡抑制和谐波电流抑制性能的兼顾提升。针对现有技术未充分利用机侧变流器(Rotor Side Converter,RSC)和网侧变流器((Grid Side Converter,GSC)协同控制能力,以实现机组多目标灵活运行的问题,通过分析DFIG系统在机/网侧引入阻抗重塑对机组阻抗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实现振荡和谐波电流抑制的多目标分配原则,提出了DFIG系统双变流器“振荡-谐波”多目标协同抑制方案,实现了具有振荡抑制能力风电机组的电流和功率多目标灵活优化。2、针对现有振荡抑制技术及VFR技术在单台机组参数偏移时振荡抑制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基于H∞优化控制的DFIG系统阻抗重塑方法,研究了用于设计H∞控制器的DFIG系统广义被控对象建模方法,分析了广义被控对象模型的权重系数设计原则,提出了具有单机参数抗扰性的DFIG系统H∞振荡抑制方法,增强了高频振荡抑制器对单一机组参数偏移的适应性。针对H∞振荡抑制方法应用于具有较大参数差异的不同容量机组时,需要根据机组参数对控制器参数进行重新设计,否侧振荡抑制失效的问题,研究了基于电压前馈的DFIG机组阻抗重塑方法,该方法在无需机组参数获取的前提下可实现DFIG系统阻抗重塑,且阻抗重塑效果无关于机组参数。同时基于电压前馈控制对基频控制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兼顾振荡抑制性能和基频运行性能的振荡抑制器设计原则。该方法避免了振荡抑制器应用于不同机组时的控制器参数整定过程,提升了振荡抑制技术的工程实用性。3、针对风电柔直并网系统的高频振荡问题,建立了电压控制模式下柔直电站风场侧输出阻抗模型,分析了风电柔直互联系统的振荡机理及系统失稳关键因素,研究了WFSVC控制延时对提出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附加电压反馈的WFVSC延时消除控制器((Delay Eliminating based Damping Controller,DEDC),实现了风电柔直并网系统的高频振荡抑制。进一步,研究了计及输电线作用下的风电柔直互联系统的高频振荡的发生机理,分析了WFVSC控制延时及输电线路的容性作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结合DEDC附加并联谐振无源阻尼的WFSVC混合阻抗重塑策略,改善了带考虑传输线路的风电柔直系统阻尼特征,实现了风电柔直并网的高频稳定性能提升。

唐巍[8](2020)在《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稳定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和“一带一路”的政策导向,我国电站的投资建设也在不断的向西藏、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地区进行开拓、建设。在这些地区中,大多数电网均是不成熟的薄弱电网(即未形成有效的统一电网),而我国所投资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与当地的电网总装机容量相比,往往所占的比重较大,电站机组的投切容易对电网产生实质性影响,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电网解列,造成大规模损失。同时,薄弱电网和国内成熟大电网对电站机组的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别,薄弱电网的不稳定性,对机组设备的选型也将提出更多的要求。本文首先对柬埔寨王国的电网的发展概况、电网规划、电源建设、电力消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了当地现状对目前柬埔寨电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柬埔寨电网稳定以及电站机组稳定的判别方式进行了研究、说明,建立了理论研究基础。在柬埔寨电网薄弱的背景下,以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了薄弱电网下机组功率因数、飞轮力矩、灯泡比等机组重要参数的选型,并对这些影响电网稳定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从水轮发电机自身结构参数选择、机组稳定性控制等“硬件”方面出发,得出了使灯泡贯流式机组能较好的适应柬埔寨薄弱电网的方式、方法,并通过建立桑河二级水电站网机耦合计算模型,对机组的静态、动态稳定性进行仿真计算,对参数选择的可行性、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文章通过柬埔寨电网的频域小干扰、时域大干扰稳定计算,对柬埔寨电网进行振荡分析和潮流分析,并通过对桑河二级水电站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和低压电抗器的应用研究,找到适合于稳定柬埔寨电网电压的措施。从机组的“被动”适应柬埔寨电网运行,到主动调节、改善柬埔寨电网的稳定性,不但更有力的保证桑河二级水电站机组稳定性,而且也为整个电网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对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深入了解薄弱电网下水电站的整体设计及机组设备应用,提出有效的维持电网稳定的应对措施,使机组更好的适应电网的发展,实现安全、稳定的供电的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郑广明[9](2020)在《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压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的短缺以及用户用电量的增加,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并网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就导致了其对于电能质量的影响日益明显,所以为了有效的改善DG并网对电能质量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本文主要对DG并网对系统电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然后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分布式电源并网进行优化。首先得到DG并网对电压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DG的接入位置、容量、节点类型以及功率因数。接着介绍了4种DG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各模块的搭建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DIgSILENT对其模型进行了搭建。然后利用所搭建的模型,仿真分析了DG并网的各个因素对电压偏差和谐波电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了DG并网对于节点电压有提升效果,但是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否则会出现电压越限现象;接着对光伏发电系统的投切造成电网发生电压波动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多次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电压波动最大的情况发生在DG并网点,所以DG并网要对电压波动采取措施来进行抑制。最后,针对含DG的配电网的电压质量问题,将目标函数选定为配电网损耗和节点电压偏移,并基于相应的约束条件建立了DG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采用一种多种群的DNA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然后通过IEEE 33节点配电网络在MATLAB软件中对其进行验证,证明了利用该算法能够起到对系统的电压质量改善的目的,实现了系统的电压优化。该论文有图61幅,表22个,参考文献70篇。

马子龙[10](2020)在《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影响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随着一次能源的不断消耗,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开始投入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中。在未来,电动汽车将代替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然而,大规模的电动汽车作为接入电网充电,会对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线路过载以及配电设备运行的安全经济性造成负面影响。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若对其充电行为采取合理的控制和调度,可以大幅度减少对配电网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未来电动汽车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了电动汽车在无序充电过程中对谐波特性、负荷特性、网络损耗、电压偏移以及配电设备运行经济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谐波治理方法及有序充电策略。根据统计得到的数据和电动汽车充电特性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并采用神经网络算法以及蒙特卡洛算法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日负荷预测。对比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日负荷特性,发现私家车充电负荷影响分析以及优化研究影响着电动汽车总负荷曲线变化趋势。研究了单台以及多台电动汽车在不同充电阶段的功率特性,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过程的谐波特性及其产生原理,与此同时,研究了不可控型充电机与PWM全控型充电机原理以及谐波特性。通过simulink平台搭建了电动汽车充电仿真模型,得出了电动汽车在不同的充电阶段的谐波特性,为了有效抑制谐波污染,提出了相应的谐波治理措施。研究了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后的负荷特性,在电动汽车不同渗透率情况下,以27节点配电系统为例,针对谐波电流、网络损耗、电压损失率以及负荷波动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无序充电负荷会对电网系统的配电设备使用寿命、配电网输出的电能质量以及配电设备运行安全稳定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大规模无序充电负荷对配电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以某大型充电站为例,在考虑配电设备运行安全和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综合充电负荷和原有负荷的特点,引入分时电价机制,提出了最优功率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型。并提出了优化模型求解方法和有序充电控制流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比对了有序充电与无序充电的结果,验证最优功率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型的可行性。

二、电压、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压、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3.1 引言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2 约束条件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4.4.1 系统构成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系统参数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5.1 引言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5.4.1 仿真系统参数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铁供电安全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3.3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定容研究现状
        1.3.4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高铁供电理论
        2.1.1 高铁供电系统基本架构
        2.1.2 牵引供电原理
    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
        2.2.1 可行性及必要性
        2.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的特殊性
        2.2.3 重点研究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牵引供电安全理论
        2.3.2 定容优化理论
        2.3.3 调度优化理论
        2.3.4 多目标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
    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
    3.2 风险识别
        3.2.1 历史电力机车故障分析
        3.2.2 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影响
        3.2.3 风险因子
    3.3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
        3.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
        3.3.2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并入方式
        4.1.1 特征分析
        4.1.2 并入方式的选取
    4.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
    4.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基本架构
    4.4 建立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4.4.1 能源互联网技术
        4.4.2 区块链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
    5.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5.1.1 新能源发电预测
        5.1.2 牵引负荷预测
    5.2 “源-源-储”互动调节机制
    5.3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
        5.3.1 MOPEC模型框架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基于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求解
        5.4.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2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3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流程
    5.5 算例仿真
        5.5.1 输入数据
        5.5.2 参数设置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
    6.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的基本原则
        6.1.1 高铁“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机制
        6.1.2 情景分析
    6.2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模型求解
    6.3 算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本理论
        7.2.1 模糊神经网络
        7.2.2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7.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模型评价过程
    7.4 算例仿真
        7.4.1 数据预处理
        7.4.2 模型求解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与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主动配电网态势预警和态势利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配电网态势感知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主动配电网态势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1.2.3 主动配电网态势利导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预警建模方法
    2.1 分布式电源的出力模型
        2.1.1 DG出力模型
        2.1.2 风电出力模型
        2.1.3 光伏出力模型
    2.2 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
        2.2.1 主动配电网N-1安全性
        2.2.2 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
        2.2.3 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的求解方法
    2.3 基于效用理论的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评估指标
        2.3.1 效用理论
        2.3.2 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评估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动配电网安全态势预警
    3.1 模糊层次分析法
        3.1.1 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
        3.1.2 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3.2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3.2.1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3.2.2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权重的流程图
    3.3 预警等级划分方法和态势预警方法流程图
        3.3.1 预警等级划分方法
        3.3.2 主动配电网态势预警方法流程图和步骤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概况
        3.4.2 算例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主动配电网态势利导
    4.1 计及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建模方法
        4.1.1 需求响应模型
        4.1.2 需求响应对传统模型的影响
        4.1.3 计及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
    4.2 基于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态势利导方法
        4.2.1 主动配电网综合优化模型
        4.2.2 约束条件
        4.2.3 粒子群算法
        4.2.4 算法流程框图及步骤
        4.2.5 需求响应对各指标的影响
    4.3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城市330kV电缆电网无功补偿及统一潮流控制器接入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区域电网无功优化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概述
        1.2.2 传统优化算法在电力系统最优潮流中的应用
        1.2.3 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最优潮流中的应用
    1.3 UPFC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3.1 FACTS发展概述
        1.3.2 统一潮流控制器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长距离大容量电缆接入城市电网的影响研究
    2.1 长距离电缆容升过电压及电抗补偿机理分析
    2.2 城市区域电网模型
    2.3 线路充电功率计算
    2.4 区域电网节点电压计算分析
    2.5 区域电网低抗无功平衡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智能算法的城市电缆电网高抗优化配置研究
    3.1 城市电缆电网无功补偿研究现状
    3.2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原则及数学模型
        3.2.1 区域电网高抗配置原则
        3.2.2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3.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网高抗优化配置方法
        3.2.4 基于精英保留遗传算法的电网高抗优化配置方法
        3.2.5 基于多元宇宙算法的电网高抗优化配置方法
        3.2.6 无功优化算法适应值比较与收敛曲线分析
    3.3 XA区域电网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电缆电网UPFC接入的优化配置研究
    4.1 UPFC基本结构和原理
        4.1.1 UPFC串联侧控制功能
        4.1.2 UPFC并联侧控制功能
    4.2 UPFC稳态模型研究
        4.2.1 UPFC模块化等效功率注入模型
        4.2.2 考虑对地导纳支路的UPFC等效功率注入模型
    4.3 基于多元宇宙优化算法的电网UPFC优化配置研究
        4.3.1 基于功率注入模型的含UPFC电力系统潮流算法
        4.3.2 基于多元宇宙优化算法的电网UPFC优化配置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UPFC模型对比分析
        4.4.2 城市电缆电网UPFC优化配置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伏接入对配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1.1 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网电压质量的影响
    1.2 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网电压波动的影响
    1.3 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网谐波的影响
2 分布式光伏接入规划模型
    2.1 目标函数
    2.2 约束条件
        2.2.1 电压偏差约束
        2.2.2 电压波动约束
        2.2.3 谐波约束
        2.2.4 线路热约束
        2.2.5 潮流等式约束
    2.3 规划模型
    2.4 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
        2.4.1 多种群遗传算法
        2.4.2 关键参数设定
        2.4.3 算法流程
3 算例求解与分析
    3.1 算例介绍
    3.2 算法收敛性及稳定性验证
    3.3 模型有效性验证
    3.4 考虑不同因素的算例规划分析
        3.4.1 不同负荷水平下的优化规划结果分析
        3.4.2 不同接入方式下的优化规划结果分析
        3.4.3 不同功率因数下的优化规划结果分析
4 结论

(6)含高渗透率光伏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配电网电压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配电网电压控制设备概述
        1.2.2 配电网电压优化的控制目标
        1.2.3 配电网电压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配电网电压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
    1.3 平抑PV功率波动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平抑PV功率波动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平抑PV功率波动方法存在的问题
    1.4 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 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现状
        1.4.2 平抑PV功率波动的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配电网的节点电压波动特性分析
    2.1 PV电站的功率波动特性分析
        2.1.1 分析方法
        2.1.2 PV电站的日发电功率波动特性
        2.1.3 PV电站的全年发电功率波动特性
    2.2 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特性分析
        2.2.1 配电网的数学模型
        2.2.2 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的理论分析
        2.2.3 配电网节点电压波动问题的解决思路
    2.3 本章小结
3 PV限功率和BESS协调平抑PV电站并网功率波动策略
    3.1 含BESS的 PV电站的拓扑结构和运行要求
    3.2 PV限功率和BESS协调平抑PV电站并网功率波动策略
        3.2.1 协调平抑策略的整体思想
        3.2.2 PV的有功功率实时控制策略
        3.2.3 基于卡尔曼滤波参数自适应调整的BESS充放电功率实时控制策略
    3.3 算例仿真与分析
        3.3.1 仿真算例与参数设置
        3.3.2 平抑前后PV电站注入配电网的有功功率波动性比较
        3.3.3 平抑前后PV电站PCC处电压的波动性比较
        3.3.4 平抑前后PV变流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对比
        3.3.5 BESS的充放电功率和SOC控制结果
    3.4 不同平抑策略的综合性能比较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平抑PV电站并网功率波动的HESS多目标非线性实时优化调度策略
    4.1 含HESS的 PV电站拓扑结构和运行要求
        4.1.1 含HESS的 PV电站系统拓扑
        4.1.2 PV电站的运行要求
    4.2 PV限功率和HESS协调平抑PV电站并网功率波动策略
        4.2.1 整体控制思想
        4.2.2 PV的有功功率实时控制策略
        4.2.3 HESS多目标非线性实时优化调度策略
        4.2.4 HESS的 SOC校正控制策略
    4.3 算例仿真与分析
        4.3.1 仿真算例与参数设置
        4.3.2 平抑前后PV电站注入配电网的有功功率波动性比较
        4.3.3 平抑前后PV电站PCC处电压的波动性比较
        4.3.4 平抑前后PV变流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对比
        4.3.5 HESS的充放电功率和SOC优化结果
        4.3.6 PV的限功率控制对HESS平抑效果的影响
        4.3.7 SOC校正控制策略对HESS平抑效果的影响
    4.4 基于HESS的不同平抑策略的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带惯性权重PSO算法的HESS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5.1 PV电站中HESS容量优化配置关键问题分析
    5.2 HESS容量的非线性优化配置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2.3 求解算法
    5.3 算例仿真与分析
        5.3.1 仿真算例与参数设置
        5.3.2 HESS容量的优化配置结果
        5.3.3 HESS容量优化配置结果的合理性验证
    5.4 不同控制参数对HESS容量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
        5.4.1 平抑策略中子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对HESS容量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
        5.4.2 PV并功率波动量要求对HESS容量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
        5.4.3 经济性参数对HESS容量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
        5.4.4 不同求解算法的收敛性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计及变电站运行优化的配电网两阶段电压协调控制方法
    6.1 配电网的模型和电压控制目标
        6.1.1 含大量PV的配电网模型
        6.1.2 配电网的电压控制目标
    6.2 计及变电站运行优化的配电网两阶段电压协调控制方法
    6.3 集中优化阶段的控制方法
        6.3.1 配电网随机最差电压波动场景的构建方法
        6.3.2 配电网集中优化的预决策方法
        6.3.3 配电网集中优化的MOMINP模型
        6.3.4 MOMINP模型的求解算法
        6.3.5 帕累托最优解集中最可行解的快速决策方法
        6.3.6 配电网各个节点的参考运行电压的计算方法
    6.4 本地优化阶段的控制方法
        6.4.1 PV电站有功功率的实时控制算法
        6.4.2 基于下垂控制的PV电站无功功率实时控制算法
    6.5 算例仿真与分析
        6.5.1 仿真算例与参数设置
        6.5.2 配电网电压控制结果分析
        6.5.3 不同电压控制方法的优化结果比较
        6.5.4 不同控制参数对配电网电压控制结果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风电现状及趋势
        1.1.2 风力发电系统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
        1.1.3 风电并网运行振荡事故案例
    1.2 双馈风电机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问题
    1.3 双馈风电机组振荡抑制技术研究综述
        1.3.1 双馈风电机组并网稳定性分析
        1.3.2 双馈风电机组稳定运行方法
        1.3.3 双馈风电机组柔直并网运行
    1.4 研究内容及架构
第2章 具有电网状态适应性的高频振荡抑制方法
    2.1 互联系统阻抗稳定性分析理论
        2.1.1 双馈风电系统及并联补偿电网阻抗建模
        2.1.2 DFIG机组接入并联补偿电网高频振荡机理分析
    2.2 基于虚拟变频电阻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2.2.1 不同电网状态下的高频振荡特征
        2.2.2 基于VFR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2.2.3 控制参数及运行性能分析
        2.2.4 仿真分析
        2.2.5 实验测试
    2.3 基于目标分配原则的DFIG系统机网协同控制策略
        2.3.1 DFIG振荡-电能质量协同控制
        2.3.2 机网协同控制的目标分配原则
        2.3.3 协同控制运行性能分析
        2.3.4 仿真分析
        2.3.5 实验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机组参数适应性的高频振荡抑制方法
    3.1 现有振荡抑制的参数依赖性
    3.2 基于H_∞控制器的高频振荡抑制方法
        3.2.1 H_∞鲁棒控制理论
        3.2.2 H_∞广义被控对象建模方法
        3.2.3 H_∞鲁棒控制器性能分析
        3.2.4 实验测试
    3.3 基于阻抗自适应重塑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3.3.1 基于电压前馈的阻抗自适应重塑方法
        3.3.2 电压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
        3.3.3 阻抗自适应重塑性能及分析
        3.3.4 仿真分析
        3.3.5 实验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馈风电经柔直并网系统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4.1 双馈风场柔直并网互联系统
        4.1.1 双馈风场经柔直并网结构及控制描述
        4.1.2 VSC-HVDC阻抗建模
    4.2 双馈风电柔直互联系统高频振荡抑制
        4.2.1 双馈-柔直互联系统振荡机理
        4.2.2 基于控制延时效应消除的互联系统振荡抑制
        4.2.3 风电柔直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4.2.4 仿真分析
        4.2.5 实验测试
    4.3 计及传输线的互联系统高频振荡抑制
        4.3.1 计及长传输线双馈柔直系统振荡机理
        4.3.2 基于混合虚拟阻抗的互联系统振荡抑制方法
        4.3.3 混合阻抗重塑设计及运行性能评估
        4.3.4 仿真分析
        4.3.5 实验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研究贡献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稳定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柬埔寨电网现状及特点
    2.1 引言
    2.2 柬埔寨王国概况
    2.3 柬埔寨电力系统现状
    2.4 桑河二级水电站概况
    2.5 电站稳定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桑河二级水电站水轮发电机选型与稳定分析
    3.1 引言
    3.2 电气主接线概况
    3.3 机组参数选型与分析
    3.4 机组稳定性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桑河二级水电站参数调节及对电网稳定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电力系统稳定器概况
    4.3 柬埔寨电网低频振荡分析
    4.4 桑河二级水电站PSS应用分析
    4.5 柬埔寨电网电压分析
    4.6 低压电抗器应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压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G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DG及其并网对电网电压的影响机理分析
    2.1 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电能质量标准
    2.2 常见的分布式电源
    2.3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压影响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DIgSILENT的分布式电源的建模分析
    3.1 DIgSILENT/Power Factory软件介绍
    3.2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
    3.3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DG并网对电网电压质量的仿真分析
    4.1 DG并网对配网电压偏差的影响分析
    4.2 DG并网对配网电压波动的影响分析
    4.3 DG并网对配网谐波电压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DG优化配置研究
    5.1 DG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
    5.2 遗传算法
    5.3 改进的遗传算法
    5.4 算法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节点及支路参数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动汽车充电特性模型及负荷预测
    2.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数学模型
    2.2 电动汽车用户出行特性及充电负荷预测
    2.3 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谐波特性分析
    3.1 电动汽车充电机谐波原理分析
    3.2 单台充电设施充电谐波特性研究
    3.3 多台充电设施充电谐波特性研究
    3.4 充电站谐波电流抑制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影响
    4.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
    4.2 配电系统谐波电流的原理及危害
    4.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及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最优功率分布的有序充电研究
    5.1 分时电价机制
    5.2 电动汽车两阶段有序充电策略
    5.3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5.4 算例分析
    5.5 MPGA与GA算法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电压、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D]. 田立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主动配电网态势预警和态势利导[D]. 张凡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城市330kV电缆电网无功补偿及统一潮流控制器接入优化配置研究[D]. 贾涛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规划研究[J]. 刘科研,盛万兴,马晓晨,李运华,董伟杰,杨丽曼. 太阳能学报, 2021(06)
  • [6]含高渗透率光伏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马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D]. 庞博. 浙江大学, 2021(09)
  • [8]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稳定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唐巍.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压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D]. 郑广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影响及应对措施[D]. 马子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电压和功率因数波动对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