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发现超大型“地下水库”

塔里木发现超大型“地下水库”

一、塔里木发现特大型“地下水库”(论文文献综述)

尹立河,张俊,王哲,董佳秋,常亮,李春燕,张鹏伟,顾小凡,聂振龙[1](2021)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文中指出在系统梳理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的含水层特点,对山区、平原区和沙漠区的地下水循环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平原区地下水水流系统进行了讨论。由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形成了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含水层-河流系统,不论是上游开发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会引起整个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强烈变化。地下水资源评价表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83亿m3/a,其中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87亿m3/a,山区与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199亿m3/a,现状开采量为128亿m3/a。地下水开发潜力分析表明,除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地下水开采潜力有限,应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其承载能力。今后应加大(微)咸水资源化、地下水水库的调查研究,加强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需水量评价,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王博[2](2021)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文中提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自然界输入了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在人类活动带来的强烈扰动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地质在一定周期尺度内发生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尤为必要。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生态环境脆弱且容量有限。地下水是维系平原区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水源,长期持续大规模开采已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而由量变至质变导致生态环境演化发展,探究其内在机制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水资源调查评价,综合运用地下水动力学、遥感解译分析、统计学、数值模型模拟等多学科研究技术手段,揭示了地下水系统水流特征和循环机理,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绿洲的演化规律,重点对其盐渍化的成因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从突出实践性的角度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了优化改进,对超采区进行了划定和复核。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地形地貌、含水层特征、富水性特征、地下水流场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地表水河流展布等特点的相似性和关联密切性,将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克孜勒苏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1)、盖孜河-库山河-依格孜亚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2-3-4)、恰克马克河-布谷孜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5-6),作为调查评价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2)根据均衡计算得出,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M≤2g/L)为14.61×108m3/a,其中:克孜勒苏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02×108m3/a;盖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20×108m3/a;库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48×108m3/a;依格孜亚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2×108m3/a;恰克马克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21×108m3/a;布谷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8×108m3/a;(3)根据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从更加突出功能导向、更加突出水质因素、更加突出优先保护、更加突出后备水源、更加便于基层管理出发,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优化改进,将一级功能区分为生活功能区(L)、生态功能区(E)、生产功能区(P);将二级功能区在一级功能区的基础上又分为8类功能区,分别是生活功能区(L)中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备用优质水源区(L3),生态功能区(E)中的水源涵养区(E1)、生态脆弱区(E2)、生态保护区(E3),生产功能区(P)中的生产开发区(P1)、应急水源区(P2)。按照优化后的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体系,喀什噶尔河流域共划分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4个,面积为49.86km2;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7个,面积为75.49km2;备用优质水源区(L3)2个,面积为1952.54km2;水源涵养区(E1)8个,面积为45302.54km2;生态脆弱区(E2)14个,面积为3949.56km2;生态保护区(E3)7个,面积为3457.97km2;生产开发区(P1)11个,面积为9104.73km2;尚未规划应急水源区(P2);(4)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尚未出现大范围、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萎缩、局部植被退化,局部已出现地下水超采,但程度尚不严重;(5)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2000~2010年期间、2010~2017年期间盐渍土主导变化类型均为极重度盐渍土向重度盐渍土转化。2000~2010年盐渍化严重度指数相对变化率为-6.68%,2010~2017年相对变化率为-8.05%,盐渍土的修复速度有增加趋势,表明土壤盐渍化问题总体上正在趋于好转。NDVI、ET、LST三个参数的变化与土壤盐渍化严重度的变化呈显着线性关系(P<0.01),且△ET和△NDVI可有效解释盐渍化严重度变化量,其中△ET对盐渍化严重度变化的解释能力最强。此外,研究区地下水位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也是土壤盐渍化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6)对于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典型区域伽师县,现状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势必将导致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终将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的萎缩和天然植被的退化,或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适度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在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将略微上升,生态环境将逐步趋于好转;相对较小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将缓慢回升,虽生态环境有向好的趋势,但也存在引发较大次生盐渍化问题的风险。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应制定适度的地下水开采计划。

韩春辉[3](2020)在《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关系。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越来越集中化,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愈发明显,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水资源的空间制约作用愈发明显,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陷入困局。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甚至于成为国家间用水利益冲突的爆发点。然而,从已有研究进展来看,围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方法研究上都较为薄弱,导致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实际应用成果较少,从而使得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缺乏依据,无法科学合理地指导水资源空间均衡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在理论方面,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揭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原理,提出并构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在方法方面,对比分析已有相关空间均衡分析方法,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在应用方面,将提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和量化方法在“一带一路”及其典型代表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实例应用,为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与框架体系。在对空间均衡相关概念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揭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以“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具体应用”为主线构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结果表明,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指在空间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理论基础为系统论、水循环原理等,研究方法包括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等,应用实践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应遵循一定的应用规则。(2)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研究。通过对比已有空间均衡相关分析方法,梳理可供借鉴的观点,提出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针对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问题,从判别准则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并量化;最后为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结果表明,所提空间均衡五要素、空间均衡系数和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空间均衡系数(度)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能够定量刻画空间均衡问题;构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表征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可用于优化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3)“一带一路”研究区范围及特征分析。在“一带一路”主体路线绘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两层面和多尺度研究思路,并进行了分区。基于“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层面,概述了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状况,并从水文气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方面开展了“一带一路”单要素特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分为海上和陆上主体路线,总长度68998.02km,途径50个国家;“一带一路”研究思路分为主体水资源区和主体国家区研究,研究尺度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对应分区个数分别为11、50、1110(1391);沿线50个国家自然地理丰富多样、经济社会差异显着;水文气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各具特色。(4)“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应用研究。以“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为对象,从水文气象和经济社会用水两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开展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的大尺度应用研究,并基于综合结果分析提出空间均衡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降水、温度、蒸散发、径流空间均衡度分别为:0.66(较均衡)、0.57(接近不均衡)、0.61(较均衡)、0.50(接近不均衡);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空间均衡度分别为:0.22(较不均衡)、0.37(较不均衡)和0.16(基本不均衡),整体空间均衡程度不高,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8条“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建议。(5)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应用研究。以“一带一路”典型代表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开展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的小尺度应用研究。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概况,计算2004-2017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法对2017年塔里木河流域进行调控,辨识了关键因子,进行了方案优选,并提出了保障建议及对策。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0.62;2017年塔里木河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0.60,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度为0.62,调控后,空间均衡度上升至0.71、和谐度上升至0.70。

刘洋[4](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吴奇凡[5](2019)在《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如何可持续地利用和科学的管理水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问题,对全球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土高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国家在该地区推行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生态恢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截止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相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黄河输沙量已降低到唐朝农耕时代的水平。然而,该地区的水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林草植被的增加以及过度耗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推进,人工林草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土壤干燥化成为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现象,导致陆地水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少。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点尺度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陆地水储量的变化,缺乏对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尤其变化原因的研究;另外由于没有可靠的估算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的方法,现有关于地下水补给的研究也限于点尺度。为了厘清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主要诱因及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利用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和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基于重力卫星(GRACE)和Mascons方法的陆地水储量(TWSA)数据产品(分别记作CSR-M、JPL-M和GSFC-M),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陆地水储量时间序列及空间变化;(2)结合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林草地深剖面土壤水分配对实验、煤炭开采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等,分析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原因;(3)改进了基于GRACE数据的地下水储量波动法估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该地区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变化。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52014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CSR-M、JPL-M和GSFC-M计算得到区域平均陆地储水量亏损速率分别为-6.1±0.9 mm yr-1、-6.8±1.0 mm yr-1和-10.7±1.0 mm yr-1;三种数据产品在空间上都说明陆地水储量从东南到西北下降趋势逐渐减弱。CSR-M和JPL-M的趋势变化在区域平均和空间分布上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GSFC-M与前两者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三种数据产品计算区域平均储水量的振幅分别为13.7±3.6 mm、12.2±3.9 mm和10.8±4.2 mm,相位分别为11.3±0.5、10.1±0.6和10.8±0.7月,与降水有12个月的滞后。三种数据产品区域平均的振幅和相位都较一致,但三者振幅和相位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在20052014年间,深层土壤储水量亏损是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深根植被过度耗水造成黄土高原区域深层土壤储水量的亏损速率为-4.7 mm yr-1(p<0.01),占TWSA下降速率的77%(GRACE反演的TWSA变化速率为-6.1 mm yr-1(p<0.01)),所以深层土壤储水量亏损是TWSA下降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地下水储量变化分别为0.1 mm yr-1(p<0.01)、-0.1 mm yr-1(p<0.01),表明在这段时期地下水储量变化不大。另外因煤炭开采造成黄土高原区域质量变化速率为-2.7 mm yr-1(p<0.01),所以煤炭开采对黄土高原TWSA的影响不能忽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生态用水增加,但浅层(02 m左右)土壤储水量以2.1 mm yr-1(p<0.01)的速率增加,可能与这段时期降水量增加(11.9mm yr-1)有关。(3)基于改进的地下水储量波动法估算了黄土高原2002年至2012年间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其变化范围为30.866.5 mm yr-1,这一时期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但显现出很大的年际变异,其中降水量解释了42%的地下水补给年际变异。本文改进的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补给量(48.3 mm yr-1)比原方法推算的补给量大20.0 mm yr-1,因为原方法估算的结果为净补给,而改进的方法估算的是总补给量;与现有文章中报道的多年平均点尺度的估算结果相比无显着差异。估算的多年平均补给量标准偏差为16.0 mm yr-1,CV为33.1%,在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方法的不确定性相当或小于其他方法的不确定性,所以本文改进后的储水量波动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本研究分析GRACE反演的TWSA变化原因,估算造林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消耗,以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另外改进的地下水储量波动法可以用于估算无数据或资料匮乏地区区域尺度总地下水补给量,所以本文可为更好的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张振龙[6](2018)在《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以来,伴随世界各国城镇的不断扩张,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强,资源约束逐渐成为城镇发展的“门槛性”约束。水资源短缺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约束之一。新疆属于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当前新疆又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如何实现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但以目前情况来看,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关系如何尚不明确;未来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可选模式有哪些?如何实现两者的的耦合协调发展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路径与战略决策。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计量分析法,主要从五个方面研究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1)在理论层面提出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机理,城镇化对水资源具有促进和胁迫作用,水资源对城镇化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首先将城镇化系统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子系统。其次对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机理进行了阐释,认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对水资源系统具有促进和胁迫作用;水资源系统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2)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概况分析。首先分别对新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进而对新疆城镇化特征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动力因素进行探究。然后,从水资源基本状况、供给和利用状况、承载力等方面分析新疆水资源概况,为下文研究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奠定基础。(3)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动态关联性分析。采用VAR模型,重点从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运用方差分解来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动态关联性较强,二者在不同周期内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具有明显差异,总体看,新疆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水资源对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这为下文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性,继而探究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最优发展模式做出了铺垫。(4)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分析。首先提出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综合指数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5年,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协调度等级从失调衰退型变为良好协调型;新疆各地州市协调度总体分为两种类型: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为中级协调型,其他地州市均为初级协调型。对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进行分析,发现:2000-2015年间,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变动较大,从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型变为资源承载轻微受损型。未来新疆城镇化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摒弃只注重城镇扩张而忽略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约束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注,尽可能避免造成对水资源更大程度的损耗和破坏。(5)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首先构建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维持型、经济优先型、集约发展型三种模式;其次,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新疆城镇需水量;再次,结合水资源供给状况,构建模式选择方法,探究水资源阈值下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最优模式。研究认为集约发展型模式应是未来新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选择,该模式下,未来水资源供需情况一直表现为盈余,新疆水资源供给量能够满足需求量。用水效率的提高使得未来农村需水量降低,为城镇用水增加提供了可能;经济发展使得城镇需水量增加速度较快,但增加的需求量并没有增加水资源供给压力,而是在现有供给水平下进行的内部用水结构的调整。同时,该模式下,城镇二三产业增加值大幅度跃升。综合来看,集约发展模式实现了比现状维持模式更少的需水量、更大的二三产业增加值,而且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基本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要求。因此,集约发展型模式应是最适宜新疆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上述研究成果揭示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了未来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为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王晗[7](2018)在《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及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在论述研究区区域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日照地区水文和地质历史资料,尤其是水质测试结果及本次采集沿海地区雨水样的测试数据的整合分析,分别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碳同位素测年和水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特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探讨。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三大水体”间的水力联系可以通过水体同位素的特征来反映,是水化学研究的基础。D、18O分析结果显示:日照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均与大气降水有密切的亲缘性,其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包括降雨和降雪);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枯水期水力联系较丰水期更为强烈。14C测年的分析结果显示:傅疃河南岸地下水主要为来自上游的径流补给,补给路径较长,其它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年龄均小于200年,表明多为现代降水补给,且循环快速。日照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以中部低山为分水岭东西两侧水化学性质出现差异,东部沿海浅层地下水呈现“高氯低矿化”的特征,与内陆地区同等矿化度水平下Cl-含量低的特点截然不同。提出并证明这是在海风作用下,海水汽被带到内陆,遇低山受阻沉降形成局部降雨,从而补给浅层地下水的缘故。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两变一不变”的特征。“两变”是指自1990年以来,随着日照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全市浅层地下水的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即NO3-、S042-两大组分相对含量逐渐快速增加,在水化学类型中参与命名,并且有的已经占绝对优势,如出现NO3—Ca·Na型水、NO3·SO4型水或更复杂类型的水。研究表明NO3-含量增加是农业生产过量使用氮肥的结果,SO42-含量增加是燃煤的SO2氧化后形成的硫酸盐沉降的结果。“一不变”是指在此过程中,Cl-含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即便在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低、其TDS低于0.3 g/L的时候也是这样。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近年来日照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已受到污染,需引起重视。

周虹,郭军,杨小庆,程晓陶,郑璀莹,袁玉兰,杨会臣,王永旭,张垚,王晓,张炬[8](2016)在《大坝与生态》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洪水、干旱、气候变化,大坝能起到何种作用?水被称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表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约万分之一。容纳着这些淡水的江河湖沼所构成的流域承载了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水库大坝为代表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现在,人们空前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社会舆论对水利与生态的关系充满着疑惑。如何趋利避害,把水利工程建成真正的生态工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邓铭江,李文鹏,李涛,束龙仓[9](2014)在《新疆地下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山夹两盆"是新疆典型的地貌特征,受构造运动影响天山山脉形成了许多山间断陷盆地,在山体隆起及褶皱运动的影响下前山地带还分布有许多由向斜构造形成的凹陷洼地,而且大多数河流出山口冲洪积扇底部都有一个山前凹陷带。由此,盆地—山间断陷盆地—山前向斜凹陷—山前凹陷带即成为巨大的地下储水构造。盆地周边山区降水量大,海拔3800m以上为高山常年积雪区,并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降水及冰雪消融汇集成河,流向盆地并成为这些地下储水构造的主要补给水源。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下储水构造存蓄了大量的地下水,为地下水库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地下水库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四大地下储水构造特征、地下水循环特征和丰富的地下水储量,研究探讨了建设地下水库的可行性、成库条件、工程结构型式及其关键技术,对于充分发挥地下储水构造及储存水的自然优势,系统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拓展地下水与地表水调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更好地发挥干旱区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王伟[10](2013)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石羊河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部,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流域用水矛盾逐步加剧,加上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生存环境迅速恶化。为使流域能够长久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良好的水资源利用秩序。流域水资源合理调度可以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整体调控,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流域基本信息资料,对流域水资源系统进行概化,建立流域来水预报模型、需水预测模型、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和地下水模拟模型,构建一个集成数据与计算模型、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石羊河流域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网络图的概化。流域共划分了9座水库、16个灌区(计算单元)、1个控制节点、12条地表水供水渠道、16条地下水供水渠道,3条调水渠道、16条退水渠道。(2)系统包含流域来水预报模型、需水预测模型、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和地下水模拟模型。来水预报模块预报各个水库月来水量;需水预报模块预测农业、工业、生活、生态需水量;水资源调度模块利用来水信息和需水信息对面临调度期内的水资源量进行合理分配;基于水资源调度模块对应的各单元取用水、地下水开采结果,调用地下水模拟模块模拟预测地下水的时空变化动态。(3)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数据库,包括基础属性数据子库、中间数据子库和结果数据子库。基础属性数据子库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基本信息、用水单元信息、地下水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基础数据;中间数据子库主要包括模型需要用到的一些参数等。结果数据子库包括来水预报数据、需水预测数据、水资源调度数据、地下水模拟数据等。(4)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划分了各个子功能模块,并对各个子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

二、塔里木发现特大型“地下水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发现特大型“地下水库”(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主要含水层
        2.1.1 山麓相、河-湖相新近系、古近系和白垩系含水岩组
        2.1.2 冲湖积相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含水组
        2.1.3 冲洪积相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含水层
        2.1.4 沙漠相第四系全新统含水层
    2.2 地下水循环
        2.2.1 山区地下水循环
        2.2.2 平原区地下水循环
        2.2.3 沙漠区地下水循环
    2.3 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
3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
    3.1 资源评价
        3.1.1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方法
        3.1.2 评价结果
    3.2 开采潜力分析
4 建议
    4.1 开源与节流并举
        4.1.1 加强南疆地区水资源“开源”技术研究
        4.1.2 加强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
    4.2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与生态需水量评价
5 结论

(2)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象条件概况
    2.3 流域水系概况
    2.4 地形地貌概况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地下水系统特征分析
    3.1 重要控水地质构造
    3.2 地层岩性
    3.3 地下水系统划分
    3.4 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系统均衡计算分析
    4.1 研究中的辩证法应用
    4.2 研究尺度选择
    4.3 均衡计算单元
    4.4 地下水均衡法
    4.5 地下水均衡计算
    4.6 水均衡分析
    4.7 地下水资源量
第5章 基于水质考量的地下水系统功能区评价
    5.1 地下水系统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分
    5.3 超采区划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遥感解译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6.1 数据与预处理
    6.2 生态地貌遥感解译分析
    6.3 超采区划定复核
    6.4 盐渍化程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典型区域地下水系统生态策略
    7.1 模拟范围
    7.2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7.3 数学建模
    7.4 数值方法
    7.5 参数选用
    7.6 模型参数率定
    7.7 模拟结果和预测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与框架体系
    2.1 水资源空间均衡基本概念
        2.1.1 均衡的概念
        2.1.2 空间的概念
        2.1.3 空间均衡的概念
        2.1.4 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
    2.2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
    2.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
        2.3.1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基本理念
        2.3.2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关键内容
        2.3.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应用规则
3 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研究
    3.1 空间均衡已有相关分析方法对比
        3.1.1 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2 基于数列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3 基于不平衡指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4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5 基于ROXY指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6 基于平衡线模型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7 基于和谐平衡理论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8 可供借鉴的观点
    3.2 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
        3.2.1 空间均衡五要素描述
        3.2.2 空间均衡系数计算方法
        3.2.3 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
        3.2.4 空间均衡系数(度)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
    3.3 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量化
    3.4 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
        3.4.1 水资源空间均衡一般调控方法
        3.4.2 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法
4 “一带一路”研究区范围及特征分析
    4.1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
    4.2 “一带一路”两层面和多尺度研究思路及分区
        4.2.1 “一带一路”两层面研究思路
        4.2.2 “一带一路”多尺度研究思路及分区
    4.3 “一带一路”概况
        4.3.1 自然地理
        4.3.2 经济社会
    4.4 “一带一路”单要素特征指标分析
        4.4.1 水文气象
        4.4.2 水利工程
        4.4.3 生态环境
5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5.1 水文气象要素空间均衡分析
        5.1.1 降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1.2 温度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1.3 蒸散发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1.4 径流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2 经济社会用水空间均衡分析
        5.2.1 工业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2.2 生活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2.3 农业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综合分析与调控策略
6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应用研究
    6.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6.1.1 自然地理
        6.1.2 水文气象
        6.1.3 经济社会
        6.1.4 水利工程
        6.1.5 生态环境
    6.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与分析
        6.2.1 水资源空间均衡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6.2.2 水资源空间均衡度时空变化分析
    6.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计算结果及分析
        6.3.1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关键因子辨识
        6.3.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案优选
        6.3.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保障建议及对策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主要成果图表
    图片
    表格
附录B: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编书籍
    4 参与研究课题
    5 软着及专利
    6 参加学术会议
    7 获得的荣誉奖励
致谢

(4)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气资源开发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稀缺性理论
        2.3.4 生态价值理论
        2.3.5 生态伦理理论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3.2.1 防治措施
        3.2.2 防治效果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3.3.2 对我国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3.1 参数的确定
        5.3.2 估算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6.2 优化的目标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6.3.1 明确补偿主体
        6.3.2 确认补偿客体
        6.3.3 确定补偿标准
        6.3.4 拓宽补偿途径
        6.3.5 增加补偿方式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力卫星反演陆地水储量进展
        1.2.2 陆地水储量变化原因分析
        1.2.3 重力卫星反演其它水文学要素
        1.2.4 地下水补给的特征
        1.2.5 地下水补给的测定方法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与土地利用
        2.1.3 水文特征
        2.1.4 煤矿资源分布
    2.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2.1 推算点尺度地下水补给量
        2.2.2 配对实验
        2.2.3 降水数据
        2.2.4 浅层土壤储水量
        2.2.5 蒸散发数据简介
        2.2.6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蓄变量
        2.2.7 NDVI数据
        2.2.8 土地利用数据
        2.2.9 GDP和人口密度数据
        2.2.10 煤炭开采与转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GRACE卫星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
        3.2.2 储水量时序分析法
    3.3 结果分析
        3.3.1 黄土高原区域平均陆地水储量变化
        3.3.2 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趋势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3.3.3 黄土高原储水量振幅变化特征
        3.3.4 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的相位及滞后性
        3.3.5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小及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高原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计算TWSA和 SWSAs
        4.2.2 计算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
        4.2.3 计算煤炭开采或转运导致的质量损失
        4.2.4 计算深层土壤水分亏损
    4.3 结果分析
        4.3.1 浅层土壤水储量变化
        4.3.2 地下水储量变化
        4.3.3 煤炭开采和转运导致的区域质量变化
        4.3.4 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
        4.3.5 区域平均深层土壤水分亏损
    4.4 讨论
        4.4.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会造成浅层土壤储水量下降
        4.4.2 地下水储量没有显着下降,不是TWSA下降的主要原因
        4.4.3 煤炭开采或转运对TWSA下降的影响不能忽略
        4.4.4 蒸散发增加会消耗更多的深层土壤水
        4.4.5 深层土壤水储量亏损是黄土高原TWSA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4.4.6 不确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GWSA与 TWSA的分离
        5.2.3 地下水补给估算
        5.2.4 计算不确定性
    5.3 结果
        5.3.1 GRACE方法得到的地下水储量距平值(GWSA)的变化
        5.3.2 GRACE计算的地下水补给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
        5.3.3 区域尺度地下水总补给量估算的不确定性评价
    5.4 讨论
        5.4.1 GWSA的季节性和对降水响应的延迟
        5.4.2 本文改进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结果对比
        5.4.3 降水在2002 年至2012 年间主导了地下水补给的年际变化
        5.4.4 多种方法不确定性对比
        5.4.5 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城镇化与水资源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关系的研究
        1.2.3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路径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内涵与耦合机理分析
    2.1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2.1.1 概念界定
        2.1.2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
        2.1.3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条件
        2.1.4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目标
    2.2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机理分析
        2.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机理
        2.2.2 水资源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
第3章 新疆城镇化、水资源概况分析
    3.1 新疆城镇化概况分析
        3.1.1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
        3.1.2 新疆城镇化发展特点
        3.1.3 新疆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
    3.2 新疆水资源概况分析
        3.2.1 水资源量基本状况
        3.2.2 水资源供给状况
        3.2.3 水资源利用及消耗状况
        3.2.4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动态关联性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方法——VAR模型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建立及基本检验
    4.3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
        4.3.1 人口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3.2 经济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3.3 空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与趋势
        4.3.4 社会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4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1 人口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2 经济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3 空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4 社会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耦合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2 研究方法
        5.2.1 综合指数
        5.2.2 耦合度模型
        5.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4 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分类及判别标准
    5.3 结果分析
        5.3.1 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5.3.2 耦合度结果分析
        5.3.3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3.4 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6.1 城镇化模式假定
        6.1.1 现状维持型模式假定
        6.1.2 经济优先型模式假定
        6.1.3 集约发展型模式假定
    6.2 不同模式下水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建模的目的
        6.2.2 系统模型的边界
        6.2.3 系统子模块划分与各子系统方程的构建
        6.2.4 系统结构流程图
    6.3 模型参数估计与有效性检验
        6.3.1 参数种类以及估计途径
        6.3.2 主要参数的确立
        6.3.3 参数检验的主要方法
        6.3.4 水资源需求系统的参数有效性检验
    6.4 不同城镇化模式下新疆城镇需水量预测
        6.4.1 现状维持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4.2 经济优先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4.3 集约发展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5 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模式选择
        6.5.1 模式选择方法
        6.5.2 模式选择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城镇化发展策略
        7.2.2 水资源优化利用策略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致谢

(7)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及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2.1 地理环境
    2.2 自然资源
3 水文地质概况与污染源分布特征
    3.1 水文地质条件
    3.2 污染源分布特征
4 材料与方法
    4.1 数据的获取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5 同位素分析
    5.1 氢氧同位素分析
    5.2 碳同位素分析
6 日照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6.1 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
    6.2 成因探讨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主要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新疆地下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地下水库研究与实践
    2.1 国外地下水库工程实践
    2.2 国内地下水库工程实践
    2.3 新疆地下水库研究与实践
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典型储水构造
    3.1 区域水文地质构造基本特征[38]
    3.2 典型储水构造特征[38]
        3.2.1 盆地储水构造
        (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
        (2)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
        3.2.2 山间断陷盆地储水构造
        (1)伊犁河谷地
        (2)巴音布鲁克高山山间盆地
        (3)焉耆山间盆地
        (4)库米什山间洼地
        (5)柴窝堡山间盆地
        (6)吐鲁番山间盆地
        (7)哈密山间盆地
        (8)巴里坤-伊吾山间盆地
        3.2.3 山前向斜凹陷储水构造
        (1)天山北坡山前向斜凹陷储水构造
        (2)天山南坡山前向斜凹陷储水构造
        (3)昆仑山北坡山前向斜凹陷储水构造
        3.2.4 山前凹陷带储水构造
4 地下水库的功能定位及其基本工程构造
    4.1 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
        (1)要有较大的储水构造及空间。
        (2)水质满足用水要求。
        (3)要有“地下拦水坝”。
        (4)要有较充足的补给水源和易于进入到地下的“通道”。
        (5)储水构造中的地下水积极参与水循环。
        (6)具有多年调节能力。
        (7)易于开采,成本较低。
        (8)不能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4.2 地下水功能定位
        (1)山前向斜凹陷和冲洪积扇凹陷带地下水。
        (2)冲洪积平原潜水、承压水。
        (3)冲洪积细土平原深层地下水。
        (4)冲洪积细土平原浅层地下水。
        (5)地下咸水区中的淡水、微咸水。
        (6)下游荒漠区地下水。
    4.3 地下水库的基本工程结构
        (1)水源补给工程。
        (2)地下储水工程。
        (3)地下水开采工程。
        (4)水源保护工程。
        (5)监测运行系统。
    4.4 地下水库关键技术
        (1)在规划与设计理论方面。
        (2)地下水库人工回补问题。地下水人工回补模式可概括为两类[47]:
        (3)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
5 结语

(10)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水资源调度研究方法
        1.2.2 水资源调度研究历程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流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1.5 生态环境
    2.2 社会经济
    2.3 水资源及其相关问题
        2.3.1 地表水资源
        2.3.2 地下水资源
        2.3.3 水资源总量
        2.3.4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2.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问题
第三章 通用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WROOM
    3.1 通用水资源优化调度WROOM模型理论体系
        3.1.1 WROOM模型对复杂水资源系统概化方法
        3.1.2 耦合模拟与优化技术的WROOM模型体系
        3.1.3 复杂水资源系统模拟规则多目标优化技术
    3.2 WROOM模型详细定义
        3.2.1 WROOM模型基本集合
        3.2.2 WROOM模型参数
        3.2.3 WROOM模型决策变量
        3.2.4 WROOM模型约束
    3.3 WROOM模型建模及求解方法
        3.3.1 WROOM模型构建流程
        3.3.2 WROOM模型建模方法
        3.3.4 WROOM模型求解方法
    3.4 WROOM模型调配方案设置
第四章 流域水资源模型的建立
    4.1 来水预报模型
        4.1.1 神经网络模型
        4.1.2 逐步回归自回归模型
    4.2 需水预报模型
        4.2.1 农业需水预报
        4.2.2 生活需水预报
        4.2.3 工业需水预测
        4.2.4 生态需水预测
    4.3 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4.3.1 水库调度子系统
        4.3.2 水资源调度模型开发
        4.3.3 水资源调度模型输入输出
    4.4 地下水模拟模型
        4.4.1 Modflow基本原理
        4.4.2 输入数据对应的模型文件
第五章 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总体结构
        5.1.2 系统功能结构
        5.1.3 系统工作流程
    5.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5.2.1 基本信息模块
        5.2.2 方案管理模块
        5.2.3 来水预报模块
        5.2.4 需水预测模块
        5.2.5 水资源调度模块
        5.2.6 地下水模拟模块
    5.3 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库总体框架
        5.3.2 数据主题
        5.3.3 属性数据库的建设
        5.3.4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应用
    6.1 水资源系统概化
    6.2 来水预报
        6.2.1 BP神经网络模型
        6.2.2 逐步回归自回归模型
    6.3 需水预测
        6.3.1 社经指标
        6.3.2 系统需水预测结果
    6.4 水资源调度
    6.5 地下水模拟
        6.5.1 地下水基本信息
        6.5.2 模拟结果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塔里木发现特大型“地下水库”(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J]. 尹立河,张俊,王哲,董佳秋,常亮,李春燕,张鹏伟,顾小凡,聂振龙. 中国地质, 2021(04)
  • [2]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D]. 王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韩春辉. 郑州大学, 2020(02)
  • [4]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5]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D]. 吴奇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张振龙. 新疆大学, 2018(12)
  • [7]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及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D]. 王晗.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大坝与生态[J]. 周虹,郭军,杨小庆,程晓陶,郑璀莹,袁玉兰,杨会臣,王永旭,张垚,王晓,张炬. 科学世界, 2016(08)
  • [9]新疆地下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J]. 邓铭江,李文鹏,李涛,束龙仓. 第四纪研究, 2014(05)
  • [10]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D]. 王伟. 东华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塔里木发现超大型“地下水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