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LOGO! 的电缆充气机控制器

基于 LOGO! 的电缆充气机控制器

一、基于LOGO!的电缆充气机组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翁朝阳[1](2019)在《混合动力RTG锂电池均衡充放电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简称RTG)作为港口中高效便捷的集装箱装卸设备存在着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本文以KALMAR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动力技术对其进行节能化改造,并展开对锂电池建模、SOC估算算法以及均衡控制策略的研究,实现了对锂电池组的高效化管理与控制。首先,根据混合动力系统改造需求,设计了混合动力RTG改造方案与系统组成结构,针对混合动力系统锂电池组的管控问题,完成了锂电池组均衡控制总体方案设计。之后进行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测试,利用HPPC实验对锂电池模型进行参数辨识,通过实验仿真完成对锂电池的建模。其次,针对传统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估算锂电池SOC的不足,研究强跟踪滤波和Sage-Husa自适应滤波方法,提出一种改进型Sage-Husa自适应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并分别从初值敏感度、跟踪突变能力以及估算精度方面进行实验仿真对比,验证了改进型算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与精度。接着,通过分析变换器形式的均衡结构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Boost-Buck衍生电路的集中式均衡拓扑结构,并研究基于SOC为判据的均衡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锂电池组模型的动静态均衡控制。最后,进行锂电池组建模与样机测试平台搭建,完成混合动力RTG样机工况测试,对锂电池SOC精度与均衡控制效果展开分析,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所研究的锂电池组均衡控制系统已初步实现了锂电池组均衡控制的预期目标,为锂电池组的高效化、精细化和安全化管理提供研究借鉴。

刘建光[2](2016)在《核电站连续液位监测系统标定工具设计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能利用是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核电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起到重要作用.我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趋于成熟。尽管如此,提到核电站,人们立即会想到的还是核安全问题,历史上也发生过多起严重的核安全事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尤其是日本福岛事故,对核电发展影响巨大。福岛事故后,出于安全考虑,针对福岛事故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在役、在建核电站做出了多项改进,乏池液位监测仪表换型就是其中的一项,改进前的仪表是非核级的,未经过抗震处理,在严重事故下无法保证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可选用设备测量参数比对、安装可行性分析、信息显示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选用美国FCI公司的CL86+连续液位监测系统,其可以在事故状态下运行,提供乏燃料水池的液位和温度信号,用来作为判断乏池补水时机的依据。仪表在正式投运前,需要进行调试校验以确保仪表满足工艺需求。目前使用的调试工具是VeriCal控制箱,利用“加压标定法”对仪表进行调试,但是Veri Cal控制箱有很多弊端,针对这些弊端本文通过分析CL86+连续液位监测系统结构,并结合“加压标定法”的工作原理,最终研发出一套新的调试工具。通过现场验证该工具能够实现对CL86+连续液位监测系统的调试功能,提高了试验质量,降低了试验风险。

孙广慧,陈允柯,欧阳成[3](2015)在《并网与解列全过程不间断供电的10kV发电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10kV发电车的应急供电可靠性、经济成本良好性,奠定了其在10kV配电线路中的优势。通过对10kV发电车的结构(包含汽车底盘、降噪车厢、10kV发电机组、独立油箱、配电系统、电缆卷盘、车载照明系统、车载警示系统和接地系统等)、智能并机并网控制系统和高压开关柜等关键点的设计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并网与解列全过程不间断供电的10kV发电车。该10kV发电车除了具有最基本的单机并网功能外,还具有单机二次并网功能以及并机二次并网功能。

黄坚[4](2014)在《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和装备训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因自然灾害、灾难事故以及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1]。近几年来,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洪涝灾害、冰雪灾害等为代表的全国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2]。随着经济社会建设高速发展,我国工业事故日益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意识形态冲突、社会阶层差距矛盾越发突出,“东突”、“疆独”、“达赖分裂集团”等在国外势力支持下越发嚣张,不断制造恐怖事件,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公共安全问题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3]。为完成日益增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由解放军总医院,第2、3、4军医大学,7个军区和新疆、西藏军区总医院抽组,每支编60人,主要担负国际、国内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4]。重点参与完成国际、国内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核生化事件、空中紧急运输、海上应急搜救、医疗防疫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紧急事态的应急救援和安全保卫备勤任务[5]。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也成立了规模等级不一的各种医疗救援队[6]。随着灾害医学日益受到重视,医学救援队的建设方法也不断进行摸索。装备训练是提高医疗救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研究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装备训练,对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救援队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7]。本课题采用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需求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组室设置、人员编配、保障能力和装备的训练方法、操作流程、考核标准开展研究,分析评价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通用装备、分类后送装备、手术装备、重伤急救装备、伤员留治装备、医疗保障装备、防疫防护装备、综合保障装备训练的特点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改善和提高的建议。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机动卫勤分队与装备建设现状。采用情报调研和综合归纳的方法回顾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成立的背景。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工业事故、突发紧急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形势分析,凸显出我国成立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的紧迫性。通过对我国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综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应急管理法规建设、国家应急管理预案建设以及军队应急管理,分析评价了美俄德日军应急医疗卫勤组织指挥机制、医疗培训与训练的组织开展。第二部分是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别从人员编制、组室设置、队员能力要求、各组室主要工作、保障目标等方面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组成特点、工作分工、能力要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方法,明确了职责任务,对编制人员进行合理的扩充;确定了各组室专业设置、主要工作及保障能力。第三部分是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装备训练研究。采用需求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对比研究法。研究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展开训练的场地要求、场地选择的方法以及展开的方式,明确了装备展开和撤收的人员分组、展开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研究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重点装备的训练方法、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以紧急手术背囊为例进行了说明。对比研究实施前后,全队展开时间由200分钟缩短为90分钟,撤收时间由170分钟缩短为80分钟,分队出动时间由115分钟缩短为58分钟,队员对装备的熟悉程度由47.9%提高到94.5%。最后,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刘胜芬[5](2013)在《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文中指出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实现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水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前提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成熟,性能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电站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监控系统中,现地控制单元是其基础和核心,尤其机组LCU装置是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工作状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水电站监控系统及现地控制单元LCU装置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述,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性的叙述了金龙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结合金龙水电站LCU装置的要求,确立了用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的控制方案。然后结合LCU装置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要求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设计。包括装置各功能器件的选型、装置结构设计等。系统采用触摸屏作为现地控制单元的人机界面,并根据要实现的功能,其软件部分的程序设计来实现机组的开停机控制功能。最后设计出整个机组LCU屏的电气图纸。设计完成后,经现场调试运行后已成功投运,运行结果表明均满足现场实际应用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该系统性能优越,给电站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金龙水电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旭[6](2012)在《大型冷库的电气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某大型冷库的电气设计实例,介绍了工程中的供配电系统、制冷工艺的自动控制、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等的设计,对在大型冷库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总结,为电气设计人员提供设计经验。

单光坤[7](2011)在《兆瓦级风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世界风力发电装置迅速增加,风电机组的事故发生率也在上升。随着事故率的上升,风电机组可靠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安装在风电机组塔架顶部的齿轮箱使用寿命短,经常不到5年就需要更换;发电机也存在基础破裂、电路短路、滑环接触不良、转子过热引起火灾;塔架破裂以致倒塌等。由于大型风电机组的传动链部分工作在几十米高的塔架上方,风电机组的维修所造成的发电量的损失及部件更换的费用极高。因此在兆瓦级风电机组上应安装状态监测设备,通过监测机组部件的运行状态,完成机组部件的故障诊断,制定合理的维修决策,实现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本文在建立SUT-1000兆瓦级风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过程中做了下列工作:首先塔架的振动特性影响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要排除机组共振,就要使塔架的固有频率避开外界激振频率。因此,建立了叶片挥舞与塔架前后弯曲振动相耦合的机组振动模型,利用轮毂变形和塔架机舱变形的一致性条件,将叶片轮毂动力学方程和机舱塔架动力学方程联立,获得风轮转子/塔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通过对该方程进行解耦分析得到了机组的振动模态。从理论上给出塔架系统的共振频率的变化范围及塔架的几何尺寸对塔架系统频率的影响,为风电机组的状态监测及塔架的优化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针对风电机组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理,确定了机组传动链和塔架系统的状态监测方案。采用16个振动冲击复合传感器采集传动链的故障信息,采用2个双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塔架系统的故障信息。利用广义共振原理及共振解调技术进行故障信号的提取。在故障诊断中采用主动诊断的方式,即将机械部件的结构参数带入反映故障规律的数学模型中,得到机械部件的特征谱线,通过衡量该特征谱线的幅值来判别故障。利用有限元对风电机组的塔架、主轴、联轴器进行动态特性分析,采用6面体单元建立模型,得到各部件模态、应力分布、位移,为状态监测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报警阈值的设定提供依据。为实现机组稳定运行,以软件平台计算得到的机组各部件固有频率和状态监测得到的塔架系统固有频率的结果为依据,在控制器中增加陷波滤波器,旨在滤除与风轮、塔架和传动链固有频率一致的外界激振频率。根据风电机组零部件的故障程度,综合判定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实现基于风电机组故障信息的风电机组的运行控制,合理安排维修计划。

杨安[8](2010)在《油气开采安全风险分级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日益增大,油气开采的技术也不断更新,新的技术不免带来了新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对油气开采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基于风险评估原理,从事故易发性和事故后果严重度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并考虑安全管理对事故易发性的影响,提出油气开采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能够量化油气开采各子系统的风险状况,进而进行风险分级,从而判别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事故模式及其原因,为油气开采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基于油气开采16种典型事故模式和油气开采工艺危害特点,以事故发生几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为主线,提出了油气开采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和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分级办法。(2)对油气开采风险提出了两种应用不同的风险矩阵进行风险分级的方法。第—种方法是,针对生产工艺系统事故发生几率分级,再结合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级运用较为详细的风险矩阵进行分级。第二种方法是建立事故发生几率评估指标体系,再依据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运用API581推荐的5 5阶标准风险矩阵进行分级。(3)建立了联合站10种典型事故模式及事故易发性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量化方法,在权重分析中,借鉴集对分析思想,通过设计联系度函数,改进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数据调查,提出油气开采事故易发性评估指标常权权重确定方法;借鉴变权思想改进通用常权评估模型,建立了油气开采事故易发性变权评估模型,得到事故固有易发性指数。同时考察安全管理对事故易发性的影响,构建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并得到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数,修正事故固有易发性指数,得到事故实际易发性指数。(4)在对油气开采各种事故模式的后果特点及后果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火灾爆炸事故后果模拟的经典模型,参照油气开采相关规范标准提出了适合油气开采客观情况的事故后果评估体系和分级方法。(5)将WebGIS技术在油气开采安全风险分级与控制中得以实现与应用,具体包括用户权限的实现、GIS基本功能模块的实现、油气开采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的研究、油气开采风险分级模型的实现以及部分事故数值模拟结果的发布。(6)以某联合站为应用实例,通过现场调研和专家权重调查,针对性地阐述油气开采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了风险分级。使用WebGIS系统直观的展示油气开采分级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工程应用价值。

林繁鑫[9](2008)在《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改造设计》文中认为莲花水电站1999年建成,电站安装13.7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四台,总容量55万千瓦。莲花水电站目前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水电站,担负着黑龙江电网的供电和调峰工作,在黑龙江省电网尤其省东部网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现水轮发电机组已运行近十年,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出现老化现象且系统配置已经过时,为适应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本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急需进行升级技术改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水电工程开发,也需要功能更强大、运行更可靠的监控系统。本文通过分析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结合莲花水电站的设备现状及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分析说明了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模式和功能配置,系统层级之间采用以太网,现地控制层采用MB+网的现场总线,并对于改造中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都做了说明。现地控制单元是机组监控系统的核心,本文分析莲花LCU的组成和模块选择,并针对LCU的控制功能介绍了其功能软件及控制流程。友好的人机界面对于运行及检修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帮助,本文最后阐述了人机联系概念以及莲花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人机联系界面改造及后台管理功能。这套经过升级后的监控系统工作效率高,可靠性强,为实现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的应用对水电厂的高效运行,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顾鑫[10](2008)在《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风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变桨距风力机以其能最大限度地捕获风能、输出功率平稳等优点,日益成为风力机的主流机型。变桨距系统是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变桨距液压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首先简述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定桨距和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风力发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空气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变桨距风力机变速恒频控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变桨距风力机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最终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国内传统的依靠曲柄机构驱动桨叶旋转的统一变桨方式,本文提出了独立液压变桨距控制,设计了变桨距执行机构。对桨叶变距驱动力、液压系统负载力和流量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变桨距液压控制系统,对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种工况下油液循环路线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主要液压元件进行了选型。根据该液压系统在开桨和关桨时油液循环回路不同的特点,分别建立了开桨和关桨两个过程的系统线性控制数学模型。采用PID控制器构建了变桨距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根据现有条件,对液压变桨控制系统进行了地面加载试验,包括正常运动控制试验、紧急顺桨试验、闭环控制试验、控制精度试验和速度控制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仿真模型的合理性。所设计的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变桨距风力机对桨距角精确快速的控制要求。

二、基于LOGO!的电缆充气机组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OGO!的电缆充气机组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动力RTG锂电池均衡充放电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RTG技术研究现状
        1.2.2 锂电池模型研究现状
        1.2.3 SOC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1.2.4 均衡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组织结构
2 混合动力RTG改造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
    2.1 混合动力RTG需求分析
        2.1.1 传统RTG基本结构
        2.1.2 动力系统改造方案设计
    2.2 混合动力RTG系统改造
        2.2.1 动力锂电池选型
        2.2.2 RTG功率需求分析
        2.2.3 锂电池组参数设计
    2.3 锂电池组均衡控制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锂电池特性研究与建模
    3.1 锂电池参数分析与测试平台搭建
        3.1.1 锂电池工作原理
        3.1.2 锂电池技术参数
        3.1.3 锂电池特性测试平台搭建
    3.2 锂电池充放电特性测试
        3.2.1 开路电压特性测试
        3.2.2 充放电倍率特性测试
        3.2.3 温度特性测试
        3.2.4 内阻特性测试
        3.2.5 循环寿命特性测试
    3.3 锂电池建模与仿真
        3.3.1 锂电池模型建立
        3.3.2 锂电池参数辨识
        3.3.3 模型仿真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锂电池SOC估算算法研究
    4.1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理论
    4.2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优化
        4.2.1 强跟踪滤波方法
        4.2.2 自适应滤波方法
    4.3 基于改进型自适应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的SOC估算
    4.4 仿真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锂电池均衡控制系统研究
    5.1 均衡控制单元拓扑结构分析
        5.1.1 变换器式主动均衡拓扑结构介绍
        5.1.2 基于Boost-Buck的均衡拓扑结构分析
    5.2 均衡控制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5.2.1 均衡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5.2.2 均衡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5.3 锂电池均衡控制策略研究
    5.4 均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混合动力RTG样机测试
    6.1 锂电池组模型分析
        6.1.1 锂电池串并联结构
        6.1.2 锂电池组建模
    6.2 样机平台测试
        6.2.1 锂电池组管理系统介绍
        6.2.2 样机测试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核电站连续液位监测系统标定工具设计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提出
    1.2 当前问题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液位监测系统设计
    2.1 仪表选型
    2.2 仪表安装评估
    2.3 信息显示的可行性
    2.4 方案对比分析
    2.5 DCS接口
        2.5.1 模拟量信号采集
        2.5.2 开关量信号采集
    2.6 本章小结
3 调试方法研究
    3.1 温度传感器调试
    3.2 连续液位传感器调试
        3.2.1 试验管线安装
        3.2.2 调试校验
        3.2.3 试验数据
        3.2.4 现有调试方法弊端
    3.3 本章小结
4 调试工具研发
    4.1 活塞式压缩机
    4.2 活塞式压缩机改装
    4.3 调试工具组装
    4.4 本章小结
5 调试工具联调及测试
    5.1 装置测试
        5.1.1 低液位开关校验
        5.1.2 高液位开关校验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并网与解列全过程不间断供电的10kV发电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设计
    1.1 结构设计
    1.2 电气设计
        1.2.1 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1.2.2 高压开关柜设计
2 10kV发电车的功能
3 结语

(4)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和装备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应急救援力量与装备建设现状
    2.1 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成立的背景
    2.2 国内卫生装备与训练现状
    2.3 外军卫生装备和训练现状
第三章 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研究
    3.1 现状与问题
    3.2 方法
    3.3 结果
    3.4 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装备训练与考核方法研究
    4.1 现状与问题
    4.2 方法
    4.3 结果
    4.4 效果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dical support in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in China and overseas
    References
附件
在读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5)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任务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意义
    1.3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外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与现状
        1.3.2 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概况
    2.1 本电站工程概况
        2.1.1 水电站概述
        2.1.2 水电站水轮机及发电机结构性能
    2.2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2.2.3 系统组屏设计
    2.3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的技术指标
        2.3.1 引用标准和设计规范
        2.3.2 系统技术要求
        2.3.3 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第3章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
    3.1 现地控制单元概述
        3.1.1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的作用
        3.1.2 LCU的设置原则
    3.2 现地控制单元的结构与特点
    3.3 可编程控制器
        3.3.1 PLC的特点
        3.3.2 PLC的应用分类
        3.3.3 PLC的组成
        3.3.4 PLC的工作原理
    3.4 PLC较其他控制系统的优点
    3.5 控制方案确定
第4章 机组LCU硬件及软件设计
    4.1 对LCU硬件要求
    4.2 硬件设计原则
    4.3 硬件配置
        4.3.1 机组LCU单元中PLC模块配置
        4.3.2 各模块控制信号定义
        4.3.3 机组LCU屏其他器件的选择
    4.4 机组LCU软件功能要求
        4.4.1 对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的要求
        4.4.2 对控制子系统的要求
    4.5 LCU软件设计原则
    4.6 机组LCU程序设计
        4.6.1 开机控制
        4.6.2 停机控制
        4.6.3 电气事故停机
第5章 机组LCU屏屏面布置及其端子图接线
    5.1 屏柜布置的要求
    5.2 端子图及屏内接线图
        5.2.1 端子图设计原则
总结与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大型冷库的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项目概述
2 供配电系统
    2.1 负荷分级
        (1) 二级负荷。
        (2) 三级负荷。
    2.2 供电电源
    2.3 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
    2.4 负荷计算
3 制冷工艺的自动控制
4 照明设计
5 火灾自动报警设计
6 其 他
7 结 语

(7)兆瓦级风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的方法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
    1.3 本课题的来源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基于共振解调的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状态监测方法的研究
    2.1 广义共振及共振解调技术
        2.1.1 广义共振
        2.1.2 共振解调技术
    2.2 基于电子谐振器的共振解调技术
        2.2.1 复合传感器设计
        2.2.2 共振信息的解调分析
        2.2.3 故障诊断软件
    2.3 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第三章 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3.1 风电机组的常见故障
    3.2 主动诊断模式
    3.3 故障诊断中的相关判据
        3.3.1 多阶性判据
        3.3.2 边频判据
        3.3.3 半啮谱判据
    3.4 轴承的故障诊断
    3.5 齿轮箱的故障诊断
        3.5.1 齿轮故障特征频率计算
        3.5.2 齿轮箱故障诊断实例
    3.6 传动轴的故障诊断
第四章 塔架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4.1 风电机组的稳定性分析
        4.1.1 机组振动模型的建立
        4.1.2 机组的稳定性分析
    4.2 塔架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4.2.1 塔架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建立
        4.2.2 机组塔架系统故障诊断报警阈值的确定
        4.2.3 机组塔架系统固有频率的监测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状态信息的机组运行控制方法的研究
    5.1 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阻振功能设计
        5.1.1 变速变距型风电机组控制系统
        5.1.2 机组的谐振点分析及陷波器的设置
    5.2 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5.3 基于状态信息的机组运行控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监测设备技术参数
附录B 主轴的静强度分析
附录C 风轮转子/塔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附录D 1MW机组塔架静强度分析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油气开采安全风险分级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风险分级和控制的现状研究
        1.2.1 油气开采设备风险管理分级研究现状
        1.2.2 油气开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3 油气开采风险分级方法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油气开采风险隐患分级体系研究
    2.1 油气开采的危险性分析
        2.1.1 油气开采的危险辨识
        2.1.2 油气开采的主要危险性辨识
    2.2 子系统的风险隐患分级体系
        2.2.1 风险隐患子系统划分与典型事故模式分析
        2.2.2 风险隐患分级体系构成
    2.3 风险隐患分级
        2.3.1 事故发生几率评估方法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3.2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评估方法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3.3 风险分级
第三章 基于 WebGIS 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在油气开采企业的应用
    3.1 WebGIS 系统现状研究
        3.1.1 GIS 及WebGIS 概述
        3.1.2 WebGIS 的特点
        3.1.3 WebGIS 的应用现状
    3.2 基于GIS 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与企业风险隐患分级的关系
    3.3 技术路线
    3.4 WebGIS 开发平台的选择
        3.4.1 主要WebGIS 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3.4.2 We b G I S 开发平台的选择
        3.4.3 ArcIMS 体系结构分析
    3.5 油气开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设计
        3.5.1 系统环境的设计
        3.5.2 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5.3 系统结构的设计
        3.5.4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3.5.5 数据库的设计与数据集成
    3.6 油气开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实现
        3.6.1 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的实现
        3.6.2 GIS 基本功能的实现
        3.6.3 油气开采风险隐患分级技术在系统中的实现
        3.6.4 油气开采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
第四章 油气开采安全风险分级与控制应用实例
    4.1 某联合站概况
    4.2 风险隐患分级
        4.2.1 风险隐患分级流程
        4.2.2 数据收集与评估过程
        4.2.3 对策与建议
    4.3 基于GIS 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在油气开采中联合站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1.1.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概述
        1.1.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2 莲花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概述
        1.2.1 莲花水电站概述
        1.2.2 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1.2.3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目标
    1.3 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意义
        1.3.1 提高电厂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1.3.2 提高镜电站的经济运行
        1.3.3 提高劳动生产率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研究内容
2 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2.1 计算机监控系统模式分析
        2.1.1 以计算机在监控系统中作用划分
        2.1.2 以计算机在监控系统中位置结构划分
        2.1.3 计算机监控系统模式选择
    2.2 通讯
        2.2.1 层级之间的通讯
        2.2.2 MB+网简介
    2.3 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2.3.1 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3.2 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2.3.3 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硬件配置
    2.4 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2.5 系统性能指标
    2.6 改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
3 现地控制单元
    3.1 发展概况及模式
    3.2 现地控制单元的功能的功能
    3.3 LCU硬件设计
        3.3.1 莲花现地控制单元改造概述
        3.3.2 莲花现地控制屏分布
        3.3.3 机组LCU结构配置
    3.4 机组PLC控制系统监控点的选择
    3.5 莲花电站PLC的硬件配置
        3.5.1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发展概况
        3.5.2 机组PLC的选择
        3.5.3 莲花电站PLC的结构
        3.5.4 机组PLC的硬件配置
4 机组LCU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4.1 概述
    4.2 从上位机到现地控制的实现
        4.2.1 顺控流程的组态和调试
        4.2.2 控制流程的执行过程
        4.2.3 组态流程的特点
    4.3 LCU顺控流程的设计
        4.3.1 LCU顺控流程概述
        4.3.2 机组五种状态的判断
        4.3.3 机组开机流程
        4.3.4 机组停机流程
        4.3.5 机组事故停机流程
    4.4 unity pro软件在莲花LCU中的应用
        4.4.1 unity pro软件概述
        4.4.2 unity pro软件的应用
    4.5 现地控制单元软硬件设计特点
5 人机交流的设计应用
    5.1 人机交流在莲花电站应用概述
    5.2 后台监控系统功能配置
    5.3 NC2000组态软件简介
        5.3.1 概述
        5.3.2 NC2000软件组态功能
    5.4 监控画面的改造设计
        5.4.1 画面的监视功能
        5.4.2 画面的报警功能
        5.4.3 画面的查询功能
    5.5 人机界面的特点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风力发电机组简介
        1.2.1 风力发电机组的原理和组成
        1.2.2 定桨距和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
    1.3 国内外风电发展现状和趋势
        1.3.1 世界风电发展现状
        1.3.2 国内风电发展现状
        1.3.3 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风力发电机变桨距控制理论研究
    2.1 空气动力学分析
        2.1.1 风能的计算
        2.1.2 自由流中的风轮
        2.1.3 风力机的特性系数
    2.2 变桨距风力机控制过程研究
    2.3 变桨距风力机动态建模与仿真
        2.3.1 风速模型
        2.3.2 风轮模型
        2.3.3 传动链模型
        2.3.4 风速廓线和塔影效应模型
        2.3.5 桨距控制器模型
        2.3.6 系统建模
        2.3.7 变桨距控制系统仿真
    2.4 小结
第三章 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执行机构设计和计算
    3.1 变桨距执行机构选择和设计
        3.1.1 电动变桨距执行机构
        3.1.2 液压变桨距执行机构
    3.2 变桨距机构受力分析和计算
        3.2.1 桨叶驱动力计算
        3.2.2 液压系统负载力计算
    3.3 液压系统流量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
    4.1 比例控制技术
    4.2 液压变桨距控制
    4.3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设计
        4.3.1 设计要求
        4.3.2 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系统
    4.4 液压系统关键元件选型
        4.4.1 液压泵的选择
        4.4.2 液压泵电机的选择
        4.4.3 油箱的选择
        4.4.4 紧急顺桨蓄能器的选择
        4.4.5 比例阀的选择
        4.4.6 其他元件
    4.5 小结
第五章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动态建模及仿真分析
    5.1 液压变桨距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5.1.1 关桨过程的液压缸—负载传递函数
        5.1.2 开桨过程的液压缸—负载传递函数
        5.1.3 比例放大器的传递函数
        5.1.4 比例阀的传递函数
        5.1.5 位移传感器的传递函数
    5.2 液压变桨距位置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5.2.1 系统基本参数的确定和计算
        5.2.2 比例阀传递函数计算
        5.2.3 关桨过程的系统传递函数计算
        5.2.4 开桨过程的系统传递函数计算
    5.3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分析
        5.3.1 基于Matlab/Simulink 的系统仿真分析
        5.3.2 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PID 控制及仿真分析
        5.4.1 常规PID 控制基本原理
        5.4.2 变桨距控制系统PID 控制仿真
        5.4.3 变桨距控制系统离散PID 控制仿真
    5.5 小结
第六章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地面加载试验
    6.1 液压变桨距控制试验系统介绍
    6.2 试验方案
        6.2.1 正常运动控制试验
        6.2.2 紧急顺桨试验
        6.2.3 闭环控制试验
        6.2.4 控制精度试验
        6.2.5 速度控制试验
    6.3 试验结果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基于LOGO!的电缆充气机组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动力RTG锂电池均衡充放电控制策略研究[D]. 翁朝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2]核电站连续液位监测系统标定工具设计研发[D]. 刘建光.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3]并网与解列全过程不间断供电的10kV发电车设计研究[J]. 孙广慧,陈允柯,欧阳成. 新技术新工艺, 2015(10)
  • [4]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和装备训练研究[D]. 黄坚.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1)
  • [5]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D]. 刘胜芬.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8)
  • [6]大型冷库的电气设计[J]. 王旭. 现代建筑电气, 2012(S1)
  • [7]兆瓦级风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D]. 单光坤. 沈阳工业大学, 2011(08)
  • [8]油气开采安全风险分级与控制研究[D]. 杨安.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9]莲花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改造设计[D]. 林繁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1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研究[D]. 顾鑫. 江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基于 LOGO! 的电缆充气机控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