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波通信线路性能检测系统

一种短波通信线路性能检测系统

一、短波通信线路的性能探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柴义亮[1](2021)在《一种短波建链和数传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

于晓英[2](2021)在《基于日盲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弓网电弧是影响弓网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弓网在线检测系统可实现弓网电弧现象的实时检测,为维修维护工作及今后长期运营中改善弓网关系提供数据支持。但是,由于供电制式、列车运营模式和弓网结构上存在区别,交流电气化铁路上应用成熟的弓网电弧检测系统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弓网电弧的检测。考虑到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理、气候、光照等条件存在差异,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具体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兰州轨道交通为例,研制了一种基于日盲紫外光信号作为特征波段的、适用于城轨供电制式及光照条件的弓网电弧检测系统。本文主要解决了基于日盲区的城轨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特征光波段范围的确定、弧光采集系统设计、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以及确定检测系统输出电信号类别等关键问题,具体工作如下:确定本弓网电弧检测系统收集的特征光波段范围。弓网电弧特征光波段范围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系统对电弧强度判断的准确性,且影响到弧光采集系统镜头光组元件参数确定。特征波段应分布在日盲区范围、避开隧道灯光光谱分布范围、在特征波段范围内电弧光强度分布相对集中、且能反应弓网电弧的强弱变化。该特征波段的分布范围一方面取决于地表太阳光的日盲区和隧道灯光光谱分布范围;另一方面取决于弓网电弧的弧光光谱分布范围。因此,本文设计并开展了针对三种光源光谱实验,分别是兰州地区地表太阳光谱实验、隧道灯光光谱实验和城轨弓网电弧模拟发生实验。通过对实验得到的光谱数据比较分析,确定了本文研制的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的特征光波段为275~285nm。对弧光采集系统的镜头参数进行详细计算与设计。主要针对275~285nm特征波段光信号进行了光学设计及配件选型。为了使镜头及光纤耦合过程中损失的电弧光信号达到最小,电弧所在的物面在光学系统末端光纤端面所在像面上的成像尺寸应该小于光纤端面,且在光纤端面上成像的像点尺寸和像差应尽量小。本文使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完成光学镜头的相关参数设计,根据兰州轨道交通使用的A型车车顶设备布置情况,给出了安装距离分别为3m、4m、5m、10m的四种光学镜头设计方案。最终,各设计方案的成像尺寸、像点尺寸及像差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光电转换模块,确定光电转换模块输出的电信号类型,输出电信号应能反应弓网电弧的发光强度。在本系统中,选择R9880U-210型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完成光电转换功能。该型号PMT对光学系统采集的275~285nm特征波段光信号敏感,能够将入射到PMT阴极光信号按一定比例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本文根据光电效应原理,分别推导分析了将PMT输出的电流值和一次电压积分值作为检测信号来反应弓网电弧强度的可行性。设计光子计数器,用于在燃弧检测试验过程中,统计PMT阴极接收到的光子数目,进而证明本检测系统设定的采集参数能够反应弓网电弧强度。为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将设计的弓网电弧检测装置应用于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第13列电动客车,实施多次弓网电弧在线检测试验。试验中,考虑到线路条件(地上、地下)、自然光线(白天、夜晚)、列车载重(空载、满载)、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运行状态(加速、匀速、制动)等可能对系统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设定不同的试验条件。弓网电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弓网电弧检测系统能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检测出弓网电弧现象,其检出率达到98.41%。用光电转换模块的电压一次积分值来衡量弓网电弧强度时,非线性误差为4.12%,而用电流值来衡量弓网电弧强度时,非线性度达到12.84%,因此,系统主要采用电压信号作为检测参量,而电流信号可作为辅助参考量。该弓网电弧检测装置在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投入使用以来,运行良好,检测出的弓网电弧数据,为弓网系统的维修、维护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柴义亮[3](2021)在《一种短波建链和数传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

邵聪[4](2020)在《新型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传统无线通信手段,短波通信凭借其天然优势,在通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用户对短波通信技术应用场景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基于科研项目“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系统研制”,利用课题组已有硬件设备,在早期版本的软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新模块,包括通播、极低速数据传输和新型频率更新。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础进行分析概括,引出本文要设计的内容;给出了新型短波通信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结构;在对软件分层和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数据链路层软件的框架结构及实现流程。2.应用户需要,为提高一对多数据传输效率,设计了通播协议。设计了用于统一文件格式的通播文件预处理功能,引入了针对大文件通播发送的分段缓存机制;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两种建链方式的通播建链协议;采用针对不同文件大小的询问应答机制和可靠性传输方案,设计了通播数据传输协议。3.为实现强干扰信道环境下进行应急通信的可能,设计了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为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设计了极低速数据预处理功能;为实现极低速报文的有效记录和匹配,引入了循环记录表机制;通过合理安排极低速协议数据单元各字节信息,设计了基于循环记录表的极低速数据传输与应答协议和极低速询问与应答协议。4.为提高频率更新功能的实用性,设计了新型频率更新协议。在分析频率更新功能实际应用场景和原有频率更新协议设计缺陷的基础上,利用极低速波形承载更频关键信息,针对不同的通信条件,设计了包含三种协议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更新协议。5.搭建室内测试平台和室外实际线路测试平台,对新型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通播协议、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和新型频率更新协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薛焕杰[5](2020)在《短波通信3G-ALE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短波通信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不需要借助任何中继系统就能够完成点到点直接建立通信的传统通信手段。有着小巧灵活,不易摧毁的长处。但频率资源有限、容易遭受衰减干扰等缺点一直制约了它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短波通信技术实现了技术升级。各国将其作为民事应急通信手段,在应对自然灾难通信网络遭受毁坏的紧急情况,保证通信链路畅通,实现“扰不断”的应急通信要求。对此展开了短波盲区通信技术的研究。针对紧急情况下,通信双方均无法获取彼此的具体位置,仍要保证通信链路畅通,而短波通信盲建链技术不易建链的难题。本课题基于3G-ALE短波通信协议,设计出盲建链技术扫描频率列表,研究出提升盲区建链成功率的同步帧时隙结构和载波侦听多址访问技术。利用OPNET Modeler 14.5网络仿真平台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在短波通信网络模型中,管道机制利用长期信道预测软件VOACAP获取电离层信道质量参数并进行无线信道建模,实现OPNET核心函数和C编程语言进行短波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模型、进程结构模型以及网络结构模型的建模。通过对不同场景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网络拓扑结构极具健壮性,网络链接迅速,传输速率高,抗摧毁能力强,易于使用台站搭建。为实际网络短波通信盲区建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参考。

单宇轩[6](2019)在《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素谱分析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欠采样下利用稀疏样本对信号进行谱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突破采样定理的限制,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速率的采样率实现信号的频谱估计。针对海上电磁环境下宽带信号的频谱感知,互素谱分析可以实现覆盖短波、超短波、以及微波频段的全景谱估计,为通信质量评估和信道优选供依据。但是原始互素谱理论仍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使算法性能无法满足海上全景频谱分析的要求,其中包括:(1)互素谱本身结构问题导致的伪峰效应;(2)对于超宽频带的谱估计,互素谱分辨率依旧不足;(3)互素谱算法本身的结构不够灵活,较难实现复杂情况的信号频谱感知。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出以下两个改进方案,一是基于并行点通滤波的互素谱分析方法,利用原型滤波器的分组设计,消除了各子滤波器间重叠边界频带,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伪峰问题。同时,并行多路滤波过程细化了滤波结果,进而高了互素谱分辨率;二是出非均匀细化的两级互素谱结构,将第一级的互素谱分析结果作为指示代入到第二级精细化谱估计中,在获得无伪峰效应的高谱分辨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二级互素谱分析进行非均匀分组设计,即对不同波段采用不同的谱分辨率,进而升了互素谱分析结构的灵活性。为验证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就海上无线信道的电磁环境以及信号的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一定的先验知识建立海上全景无线信号模型对本文出的两级非均匀精细化互素谱分析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互素谱算法在海上全景电磁环境的宽带谱感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王德丰[7](2019)在《新型短波选频与建链系统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电离层不易摧毁的特点,短波通信成为了战时指挥通信方式的首选和抢险救灾时的应急通信手段。近几年来,各个国家纷纷加大了对短波通信系统的研究力度。本实验室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不断发挥着创新精神,展开了新一代短波自适应选频建链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该系统中的应用软件部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分析了各个通信协议帧的帧结构,给出了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的组成和程序的框架结构。2.应项目委托方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适应海上巡航业务的新型扫描建链方式——群约定,同时包括群调谐和群扫描等相关功能,并将该扫描建链方式与盲扫描和盲连接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加其建链多样性和成功率。同时,对协议中的各个建链操作时机进行了优化。由于本系统加入了频管终端作为选频系统,使得减少扫描探测数量的方案成为可能,本文设计并实现了该方案,并且建链效率得到了提升。为了防止通信关系的暴露,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站号加密算法和加密通信协议。3.为了应对信道不对称情况下的数据传输,设计并实现了短报文和报文回执的单向数传协议,并给出了其数据帧的帧结构和报文回执的帧结构。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设计并实现了短报文中压缩数字报文的压缩方式以及船站的经纬度传输方式,该报文压缩方式的压缩率达到50%。4.设计并实现了选频模块,对频管终端和短波通信系统结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设计了频管终端和短波通信系统的各种通信接口功能,并详细给出了其中服务启动、文件转发和命令转发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为了增加频率选择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历史数据的短期频率预测方式,经测试该方式达到良好效果。最后,利用选频模块的功能设计出了多种应用选频模块的功能,如岸站优选,新的更频方式等。5.为了全面且系统的测试本系统的功能及性能,并且尽量减轻测试工作的复杂度,设计了系统的测试方案,并给出了相关的测试方法及思想。为了便于测试,搭建了室内的测试平台并介绍了相关的测试工具。通过进行大量的室内测试和实地线路测试,验证了本文所设计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目前该项目所有设计已达到委托方要求,已进入最后的交付环节。

朱焱[8](2019)在《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文中指出短波通信作为一种能够不依赖基础设施和中继设备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方式,在无线通信领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研究内容源于科研项目“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研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链路建立效率、数据传输吞吐量和数据传输安全性,研究路径为在已有硬件设备和部分应用软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现有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的工作状态及各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中已有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框架结构;对软件结构中需要改进的自动链路建立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需要添加的链路保护模块做出了说明。2.以实现高效率的链路建立为目的,设计了数据链路层的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通过建立射线传输损耗预测模型,实现在不同时间段内对最佳工作频率集的选择;设计了各台站的分时同步扫描技术,使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能够全天候的工作在不同的最佳频率集上;设计了基于分时同步扫描的两种自动链路建立方式。3.应用户需求,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传输吞吐量为目的,本文设计了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了用于统一发送文件格式的文件预处理功能,并针对大文件的发送,引入了循环缓冲区的机制;通过采用CRC校验、选择性重传等方法,设计了数据的可靠性传输协议;通过对分集技术的理论研究,设计了在两个频率上分时传输的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4.为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到恶意监听和攻击,本文设计了数据链路层的链路保护协议。分析了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对链路保护功能的基本要求,选择了RC4流加密算法作为链路保护协议的核心算法;以抵御主动密码破解和被动重传攻击为目的,设计了由时间域、频率域等信息组成的的密钥;设计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链路保护协议。在室内测试平台和室外实际线路测试平台中,对所完成的数据链路层软件进行了联合测试,验证了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和链路保护协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王娜[9](2019)在《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辅助决策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内容来源于实验室自主研发项目“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海上短波通信,包含频率选择、建立链路、数据传输、频率更新等几大功能模块。本文在选题上进行创新,为该系统新增辅助决策子系统,弥补了系统尚未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不足。该子系统通过在用户操作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操作建议,辅助用户进行操作决策,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工作效率、降低用户操作盲目性和提高设备操作友好性的目的。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了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的总体构成和关键模块(频率选择模块、链路建立模块、数据传输模块、频率更新模块)的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为辅助决策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做准备。2.对辅助决策子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辅助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为以下五部分:盲连接探测频率的选择建议、故障排除建议、建链/更频方式的选择建议、频率的选择建议和生成通信台站的值勤情况报表(生成报表)。3.为实现辅助决策子系统,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四库”模型为理论框架,在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建立了数据库,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数据库基于MySQL软件进行设计实现,用于存储系统通信时产生的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知识库采用产生式系统进行设计与建立,用于存储专家的知识与建议,为定性决策提供基础。方法库中存储辅助决策时模型库中用到的数据筛选法、改进的组合赋权法等数学方法,这些方法以函数模块的形式存放于方法库中,供模型库调用。为了实现子系统的各项功能,建立了频率连通率模型、故障排除模型、建链/更频方式选择建议模型、频率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这些模型放入模型库。4.在实现辅助决策子系统的频率选择建议功能(选频功能)时进行创新,建立了基于改进组合赋权法的频率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真实历史数据进行频率的预测建议。这种模型选取评价因素灵活,又不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弥补了系统中目前采用的七天加权平均选频法选取因素过于简单而导致选频准确率低的缺点,以及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因缺少大量真实训练数据而不可实现问题。5.对辅助决策子系统进行了编程实现与室内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该辅助决策子系统能给出合理建议且运行稳定可靠,对系统能够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林俊亭[10](2018)在《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义上,铁路信号系统是集中指挥、分散控制的综合性闭环控制系统,其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构成了以安全设备为基础,兼具行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集中监测等功能的复杂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车安全间隔控制的核心保障系统,而安全间隔控制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列车发生碰撞事故。随着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下一代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必然是集成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固定设施和服务需求状态的全息化感知、诊断、辨识和决策的系统。预防列车碰撞安全事故仍然是研究新一代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主线,列车碰撞防护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之中。首先,列车与列车之间采用间接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运行姿态感知从而实现列车碰撞防护的方法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此种方式主要依赖地面控制中心,使得轨道交通列车间隔控制的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当前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列车与地面双向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机制以及碰撞防护系统架构上,对于车车间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车载设备业务接入和资源复用模型等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目前列车碰撞防护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列车碰撞列车、列车碰撞异物方面,尽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逐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建设,对于列车碰撞轨旁作业人员的防护技术还比较欠缺。为此,在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当前列车碰撞防护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利用车车直接通信技术、多频段收发技术、微波雷达多目标探测等现代技术,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列车车车碰撞防护和车人碰撞防护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首先,在分析目前由于车-地通信网络或地面控制中心功能劣化造成列车间“盲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车车直接通信的碰撞防护系统叠加既有列控系统的方法,利用车车直接通信技术实现列车间直接交互信息并感知运行姿态,从而实现列车间碰撞防护。其次,在研究列车碰撞防护中需要进行信息交互的设备和新一代轨道智能运输系统对铁路信号设备机器类通信业务需求显着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信号设备机器类通信业务预测模型分类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的业务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机器类通信业务与铁路现场信号设备业务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实现复杂度与高准确度的良好平衡。另外,基于微波雷达的全天候、高灵敏性等特点,结合当前现场作业安全防护中存在的恶劣天气影响了望距离、现场安全员渎职无法及时预警及基于GPS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构造复杂等问题,将雷达多目标侦测技术引入到车人碰撞防护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探测列车并预警的车人避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将雷达与机器视觉侦测技术结合,弥补了雷达探测误警率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列车碰撞防护的车人避碰策略。最后,仿真设计了车车避碰多频段直接通信系统,验证了该系统能够满足车车避碰的性能需求。设计和实现了车人避碰系统的原型装置,并在现场进行了相关试验,表明该车人避碰系统地形环境适应性强。

二、短波通信线路的性能探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波通信线路的性能探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日盲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城市轨道交通弓网系统
        1.1.3 研究意义
    1.2 城轨弓网电弧
        1.2.1 城轨弓网电弧产生的原因
        1.2.2 城轨弓网电弧的特性
        1.2.3 弓网电弧的危害
    1.3 弓网电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弓网电弧及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2 日盲紫外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城轨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结构及原理
    2.1 城轨弓网在线检测系统
    2.2 城轨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的构成
    2.3 基于日盲区的城轨弓网电弧检测原理
        2.3.1 地上线路部分
        2.3.2 地下线路部分
    2.4 弓网电弧检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2.5 兰州轨道交通弓网电弧检测系统
        2.5.1 兰州轨道交通线路概况
        2.5.2 兰州城轨弓网电弧检测系统设计中考虑的特殊因素
    2.6 本章小结
3 日盲法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特征波段的确定
    3.1 地表太阳光谱实验
        3.1.1 实验设计及过程
        3.1.2 实验结果及结论
    3.2 隧道照明系统光谱实验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结果及结论
    3.3 城轨弓网电弧光谱实验
        3.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结果与结论
    3.4 特征波段确定
        3.4.1 特征波段应具有的特性
        3.4.2 积分法分析电弧光谱数据
        3.4.3 特征波段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弧光采集系统及光电转换设计
    4.1 系统设计需求
    4.2 光学设计
        4.2.1 设计约束条件
        4.2.2 光学采集系统选择
        4.2.3 光学参数计算
        4.2.4 光通量评估
        4.2.5 4 种物距下镜头设计
    4.3 光学元件的选择
    4.4 光电探测器件的选择
        4.4.1 光电转换探测原理
        4.4.2 PMT结构
        4.4.3 PMT工作原理
        4.4.4 弓网电弧检测系统中PMT的性能指标
        4.4.5 PMT选型
    4.5 PMT光电信号的定量化标定
        4.5.1 基于PMT阳极输出电流的光电转换
        4.5.2 基于PMT输出电压一次积分值的光电转换
        4.5.3 光子计数器
    4.6 本章小结
5 弓网电弧检测装置在兰州轨道交通1 号线的试验
    5.1 试验背景
        5.1.1 兰州轨道交通1 号线
        5.1.2 试验设备状态
    5.2 全线燃弧检测试验
        5.2.1 试验条件
        5.2.2 全线燃弧检测试验数据
        5.2.3 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的准确性验证
    5.3 特殊区段燃弧检测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验数据
        5.3.2 试验数据分析
    5.4 电压与电流信号检测的比较
        5.4.1 电压信号衡量电弧强度
        5.4.2 电流信号与电弧强度的关系
        5.4.3 两种方案的线性度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型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新型短波通信系统概述
    2.1 系统设计与实现基础
        2.1.1 系统工作状态
        2.1.2 物理层波形
        2.1.3 数据传输可靠性
    2.2 系统硬件组成
    2.3 系统软件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播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3.1 通播协议概述
    3.2 通播协议数据单元设计
        3.2.1 通播建链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3.2.2 通播数据传输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3.3 通播数据的处理方式
        3.3.1 通播文件预处理
        3.3.2 分段缓存机制
    3.4 通播协议设计
        3.4.1 通播建链协议设计
        3.4.2 通播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3.5 通播功能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1 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概述
    4.2 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数据单元设计
    4.3 极低速数据的预处理
        4.3.1 上位机软件处理
        4.3.2 数据链路层软件处理
    4.4 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4.4.1 循环记录表机制
        4.4.2 极低速数据传输与应答协议设计
        4.4.3 极低速询问与应答协议设计
    4.5 极低速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4.5.1 极低速数据传输与应答功能的实现
        4.5.2 极低速询问与应答功能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频率更新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5.1 新型频率更新协议概述
    5.2 新型频率更新协议数据单元设计
    5.3 新型频率更新协议设计
        5.3.1 基于自用频率组的LQA更频协议设计
        5.3.2 基于选频功能的预测更频协议设计
        5.3.3 基于中心频率的探测更频协议设计
    5.4 新型频率更新功能的实现
        5.4.1 LQA更频和预测更频功能的实现
        5.4.2 探测更频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链路层协议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系统测试环境
        6.1.1 室内测试平台
        6.1.2 室外实际线路测试平台
    6.2 通播协议测试及结果分析
        6.2.1 测试流程
        6.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极低速数据传输协议测试及结果分析
        6.3.1 测试流程
        6.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新型频率更新协议测试及结果分析
        6.4.1 测试流程
        6.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短波通信3G-ALE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短波通信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简要介绍ALE技术的发展
    1.3 网络仿真技术及OPNET平台介绍
        1.3.1 网络仿真技术的介绍
        1.3.2 OPNET Modeler仿真平台简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短波通信技术研究
    2.1 电波传播的基础知识
        2.1.1 电离层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无线电干扰
        2.1.3 短波信道的数学表述和统计特性
        2.1.4 短波信道Watterson模型
    2.2 短波单边带通信技术
        2.2.1 单边带发射机
        2.2.2 单边带接收机
    2.3 几种典型的短波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协议
    3.1 自动链路协议体系结构
    3.2 3G-ALE协议关键技术研究
        3.2.1 突发PSK波形
        3.2.2 前向纠错和分块交织
        3.2.3 Walsh序列软扩频与PN扩频序列
        3.2.4 保护序列和探测报头序列
        3.2.5 8PSK健控调制技术和成型滤波器
        3.2.6 组成波形方案设计
    3.3 3G-ALE协议的数据单元
    3.4 3G-ALE协议同步模式的实现
        3.4.1 同步模式单播呼叫
        3.4.2 同步模式多播呼叫
        3.4.3 同步模式广播呼叫
        3.4.4 同步模式链路建立
        3.4.5 同步模式链路释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PNET的3G-ALE协议的仿真设计
    4.1 仿真平台的选择
    4.2 短波信道参数的获取
        4.2.1 VOACAP信道预测软件
        4.2.2 信道参数相关属性
        4.2.3 管道机制进行信道建模
    4.3 短波通信模型设计
        4.3.1 网络结构模型搭建
        4.3.2 节点模型
        4.3.3 进程模型
    4.4 统计量的模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波通信网络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仿真参数设置
    5.2 网络吞吐量统计
    5.3 广播业务时延统计
    5.4 自动链路建链成功率统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工作小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管道阶段编码程序
附录B 进程模块综合编码程序

(6)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基于DFT滤波器组的互素谱分析理论
    2.1 引言
    2.2 互素谱分析理论及发展过程
        2.2.1 经典互素谱分析算法
        2.2.2 互素谱算法的改进
    2.3 互素谱分析仍存在的问题
        2.3.1 伪峰问题
        2.3.2 谱分辨率不足
        2.3.3 结构不够灵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相位点通滤波器的互素谱分析
    3.1 引言
    3.2 全相位点通滤波器解析表达式
    3.3 基于并行点通滤波的互素谱分析
        3.3.1 原型滤波器分组设计
        3.3.2 子滤波器频率响应特征
        3.3.3 点通滤波器组设计
    3.4 仿真实验
        3.4.1 单音频信号谱分析性能对比
        3.4.2 各类已调信号谱分析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两级互素谱分析的宽带信号感知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宽带信号谱估计的改进型互素谱设计
        4.2.1 自动配置频率采样模式的全相位滤波器设计
        4.2.2 基于软阈值的能量检测器设计
        4.2.3 滤波器性能对比和宽带信号谱分析实验
    4.3 两级非均匀精细化互素谱分析
        4.3.1 两级精细化互素谱分析原理及流程
        4.3.2 两级精细化互素谱分析性能
        4.3.3 非均匀分组设计
    4.4 仿真实验
        4.4.1 两级精细化互素谱分析性能对比
        4.4.2 两级非均匀精细化互素谱分析性能对比
        4.4.3 宽带信号谱分析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通信网络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
    5.1 引言
    5.2 海上通信网络各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5.2.1 海上MF/HF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2.2 海上VHF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2.3 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3 海上通信网络系统中无线背景信号的分析与建模
        5.3.1 海洋环境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5.3.2 海上通信各波段信号特征与参数
        5.3.3 海上背景信号仿真模型
    5.4 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分析技术研究
        5.4.1 基于互素谱分析的海上信道感知技术的研究
        5.4.2 两级互素谱算法在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新型短波选频与建链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2 第三代短波系统介绍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短波通信系统概述
    2.1 系统组成
    2.2 通信协议帧帧格式
    2.3 软件程序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链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新型建链方式
        3.1.1 群约定方式
        3.1.2 群调谐
        3.1.3 群扫描
    3.2 优化改进方案
        3.2.1 探测频率数优化
        3.2.2 建链时间的控制
    3.3 加密方案设计与实现
        3.3.1 站号加密方案
        3.3.2 加密通信协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传方案设计与实现
    4.1 单向数传协议及其帧结构
        4.1.1 单向数传协议
        4.1.2 数据帧的帧结构
    4.2 报文回执协议及其帧结构
        4.2.1 报文回执协议
        4.2.2 回执帧的帧结构
    4.3 短报文中的数据处理
        4.3.1 数字压缩
        4.3.2 经纬度信息传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选频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Chirp探测系统核心技术介绍
    5.2 频率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
        5.2.1 接口功能的需求分析
        5.2.2 Web Service服务的实现
        5.2.3 文件转发功能的实现
        5.2.4 转发频管命令功能的协议帧
    5.3 基于历史记录的短期频率预测
        5.3.1 历史数据的筛选
        5.3.2 综合打分规则
        5.3.3 在线学习优化权重
    5.4 选频的应用
        5.4.1 最佳站点选择
        5.4.2 其他选频模块功能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短波通信系统的测试
        6.1.1 系统测试方案
        6.1.2 室内测试平台搭建
        6.1.3 通信协议流程正确性测试
    6.2 短波通信系统的测试结果分析
        6.2.1 建链优化结果分析
        6.2.2 单向数传结果分析
        6.2.3 基于历史记录的短期预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概述
    2.1 工作状态
    2.2 硬件组成
    2.3 软件框架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3.1 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功能模块
    3.2 频率集优选
        3.2.1 射线传输损耗预测模型
        3.2.2 频率集优选的设计与实现
    3.3 盲扫描
        3.3.1 盲连接频率表
        3.3.2 盲扫描协议设计
        3.3.3 盲扫描协议的实现
    3.4 盲连接
        3.4.1 盲连接的两种建链方式
        3.4.2 盲探测
        3.4.3 业务管理
        3.4.4 盲连接数据单元格式设计
        3.4.5 盲连接协议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处理方式
        4.1.1 文件预处理
        4.1.2 循环缓冲区
    4.2 可靠性传输协议设计
    4.3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
        4.3.1 分集技术研究
        4.3.2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TM业务握手设计
        4.3.3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HDL双频扫描数据传输设计
    4.4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链路保护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5.1 链路保护介绍
    5.2 链路保护协议要求
    5.3 RC4加密算法
    5.4 链路保护协议的设计
        5.4.1 密钥设计
        5.4.2 数据流加密解密流程设计
    5.5 链路保护协议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平台搭建
        6.1.1 室内测试平台搭建
        6.1.2 实际线路测试平台搭建
    6.2 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测试与验证
        6.2.1 测试流程
        6.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测试与验证
        6.3.1 测试流程
        6.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链路保护协议测试与验证
        6.4.1 测试流程
        6.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辅助决策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简介
    1.2 辅助决策系统简介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 文章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的硬件构成
    2.2 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主要模块介绍
        2.2.2 链路建立模块
        2.2.3 数据传输模块
        2.2.4 频率选择模块
        2.2.5 频率更新模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助决策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框架设计
    3.1 系统辅助决策功能的需求分析
        3.1.1 盲连接探测频率的选择建议
        3.1.2 故障排除建议
        3.1.3 建链/更频方式选择建议
        3.1.4 频率选择建议
        3.1.5 生成报表
    3.2 辅助决策子系统框架理论基础——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辅助决策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 知识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产生式系统建立的知识库
        4.2.2 知识库一致性检查
    4.3 方法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筛选
        4.3.2 组合赋权法及其改进
    4.4 模型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频率连通率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4.4.2 故障排除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4.4.3 建链/更频方式选择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4.4.4 频率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4.5 辅助决策子系统实现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辅助决策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5.1 室内测试平台简介
    5.2 辅助决策子系统各功能测试
        5.2.1 盲连接探测频率选择建议测试
        5.2.2 建链/更频方式选择建议及故障排除建议测试
        5.2.3 频率选择建议测试
        5.2.4 生成报表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整体结构
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及碰撞防护
    2.1 列车运行控制方法
        2.1.1 列车运行的开环与闭环控制方法
        2.1.2 列车防碰的并行与编队控制方法
    2.2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控制方法
        2.2.1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方法
        2.2.2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总体需求
        2.2.3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关键技术
        2.2.4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3 列车碰撞防护方法
        2.3.1 列车碰撞防护的理论基础
        2.3.2 两车碰撞防护微分对策方法
    2.4 小结
3 列车碰撞防护的车车避碰方法
    3.1 车车碰撞防护技术概述
        3.1.1 航空领域碰撞防护技术
        3.1.2 海事领域碰撞防护技术
        3.1.3 道路交通碰撞防护技术
    3.2 车车碰撞防护预警系统设计
        3.2.1 基于GPS定位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
        3.2.2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碰撞防护系统
    3.3 车车碰撞防护系统架构设计与分析
        3.3.1 城市轨道交通车车碰撞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
        3.3.2 国铁CTCS叠加车车碰撞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
    3.4 小结
4 列车碰撞防护的车车通信技术
    4.1 车车间直接通信链路模型
        4.1.1 车车间超短波直接通信链路多普勒特性分析
        4.1.2 车车间直接通信多径衰落分析
        4.1.3 车车间直接通信的业务接入模型
    4.2 车车直接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4.2.1 车车直接通信资源复用车地通信模型
        4.2.2 车车直接通信复用车地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4.2.3 车车直接通信资源分配算法仿真与分析
    4.3 小结
5 列车碰撞防护的车人避碰方法
    5.1 车人避碰技术概述
        5.1.1 基于GPS和GSM-R的车人避碰系统设计
        5.1.2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及其改进方法
    5.2 多普勒频移与距离-多普勒耦合算法
        5.2.1 距离与多普勒分辨率
        5.2.2 距离与多普勒耦合
    5.3 多动目标检测及有效目标甄别算法
        5.3.1 目标检测跟踪器设计
        5.3.2 目标预测甄别算法
    5.4 车人避碰系统分析
        5.4.1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数据分析
        5.4.2 基于视觉的车人避碰改进方法
    5.5 小结
6 列车碰撞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
    6.1 车车避碰多频段直接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
        6.1.1 车车直接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选择及通信距离分析
        6.1.2 车车直接通信系统的接收机和发射机设计
        6.1.3 车车直接通信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6.2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实现与分析
        6.2.1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设计与实现
        6.2.2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功能测试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短波通信线路的性能探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短波建链和数传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柴义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日盲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弓网电弧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D]. 于晓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一种短波建链和数传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柴义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新型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与实现[D]. 邵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短波通信3G-ALE技术研究[D]. 薛焕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D]. 单宇轩. 天津大学, 2019(01)
  • [7]新型短波选频与建链系统软件设计[D]. 王德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D]. 朱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短波选频与通信系统辅助决策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D]. 林俊亭. 兰州交通大学, 2018

标签:;  ;  ;  ;  ;  

一种短波通信线路性能检测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