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丁二酮肟对冷骤停心脏的保护作用

2,3-丁二酮肟对冷骤停心脏的保护作用

一、2,3-丁二酮单肟对冷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恒,孙娜,魏兰兰,张丽君,陈玉龙,常利,苏兴利[1](2020)在《褪黑素通过抑制挛缩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褪黑素(Mel)抑制挛缩改善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正常灌注175 min;IR组:全心缺血45 min,再灌注120 min;Mel+IR组:用Mel(5μmol/L)灌注1 min,全心缺血45 min,用Mel(5μmol/L)再灌注5 min,Krebs-Henseleit液再灌注115 min;挛缩抑制剂2,3-丁二酮单肟(BDM)干预缺血再灌注组(BDM+IR):用BDM(20 mmol/L)灌注1 min,全心缺血45 min,用BDM(20 mmol/L)再灌注5 min,KH液再灌注115 min。以心肌死亡面积、caspase-3活性、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各组心肌损伤程度;以HE染色、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钙蛋白I(cTnI)含量、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电镜观察肌原纤维收缩带的形成评价各组心脏挛缩程度;检测心肌组织中AT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R组心肌死亡面积、caspase-3活性、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同时,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和cTnI含量明显增加,再灌注末LVEDP显着抬升,HE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发生明显断裂,ELISA检测发现ATP含量显着降低(P<0.01);另外,透射电镜结果表明IR组肌节过度收缩,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收缩带;而给予Mel和BDM处理后,可显着减小心肌死亡面积、caspase-3活性、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还可明显抑制LDH活性、cTnI含量和LVEDP,减少心肌纤维断裂,并增加胞内ATP含量;更为重要地是,Mel和BDM能减轻IR引起的肌节过度收缩,并抑制收缩带的形成。结论 Mel可通过抑制挛缩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细胞内ATP含量,减轻心肌机械性损伤引起的肌膜撕裂,减少细胞内容物的漏出有关。

朱文根[2](2019)在《锚蛋白-B基因血影蛋白结合域变异(p.Q1283H)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全世界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难题之一,大约占各种死亡的15%-20%。随着医疗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尤其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s)的广泛应用,SCD复苏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提升。然而,对于SCD的有效治疗及预防措施仍然比较有限。因此,进一步深入揭示SCD的潜在病因及其分子机制,将为开发新型且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缺血性心脏病是SCD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而仅有少部分SCD发生于心脏结构正常的心律失常患者中。然而,由于遗传性心律失常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这类患者貌似健康而不易被诊断和治疗、猝死率高且具有家族性遗传基础,故一直是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一个棘手的科学问题。遗传性心律失常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变异引起的心脏电活动异常有关,故又被称为“离子通道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近年研究逐渐发现编码非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变异也可以导致这类心律失常的发生,如编码锚蛋白-B的ANK2基因。这类基因变异主要通过改变离子通道的活性而引起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和心律失常。ANK2“功能缺失性”基因变异或锚蛋白-B表达下降可以导致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广谱心律失常表型,主要包括4型长QT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特发性室颤、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功能障碍及心房颤动,甚至出现SCD,又被统称为“锚蛋白-B综合征”。体外研究表明,绝大多数ANK2基因变异引起锚蛋白-B及其结合蛋白(Na+/K+-ATP酶、Na+-Ca2+交换体和1,4,5-三磷酸肌醇受体)的表达下降,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内钙循环紊乱和触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ANK2基因变异报道逐渐增多,但是大部分均来自于西方白种人群。迄今为止,国内尚缺乏研究报道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ANK2基因变异。本课题前期研究在一例反复VT发作的患者身上筛查出一个罕见的错义变异ANK2 p.Q1283H(rs755373114)。采用不同预测软件对该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ANK2 p.Q1283H被认为是“高致病性”变异。然而,目前尚缺乏研究对ANK2 p.Q1283H变异进行在体功能分析,且该变异具体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也未阐明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构建携带ANK2 p.Q1283H变异的基因敲入(knock-in,KI)小鼠模型,旨在对该基因变异进行在体功能分析;探索KI鼠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在KI鼠心律失常模型上筛查有效的个体化治疗药物。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携带ANK2 p.Q1283H变异的KI小鼠模型。入组研究对象为8-16周龄的成年KI鼠。对照组为年龄及性别均相匹配的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在基础和应激(2 mg/kg肾上腺素,腹腔注射)条件下,采用美国DSI心电遥测技术实时监测WT和KI鼠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分离WT和KI鼠的心肌细胞,在基础和应激(1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条件下,分别记录并比较WT和KI心肌细胞的延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s)及触发活动、自发性钙瞬变事件和钙火花的发生情况。然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GST-pull down和BIAcore分析、分析型凝胶过滤液相色谱和等温恒定热滴定技术等方法来探索p.Q1283H致心律失常的潜在分子机制。最后,在KI鼠心律失常模型上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100 mg/kg/day美托洛尔)和IC类抗心律失常药(15mg/kg氟卡尼)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结果:1.在体功能分析和细胞电生理研究(1)在腹腔注射肾上腺素后,KI鼠对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三联律,非持续或持续性VT)的敏感性明显增加,这基本上模拟了ANK2 p.Q1283H变异携带者的临床表型。(2)在1μmol/L ISO且2 Hz电刺激条件下,与WT心肌细胞相比,KI心肌细胞的DADs及触发活动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3)在1μmol/L ISO且2 Hz电刺激条件下,与WT心肌细胞相比,KI心肌细胞的自发性钙瞬变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4)与WT心肌细胞相比,KI心肌细胞在基础状态下的钙火花频率明显增加,且在1μmol/L ISO药物处理后进一步增加。2.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1)与WT组相比,KI心脏在基础状态下的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type 2,RyR2)Ser2814磷酸化水平升高,且在1μmol/L ISO药物处理后进一步升高。而WT和KI心脏的RyR2-Ser2808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差异。(2)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CaMK II)抑制剂-KN93降低KI心脏ISO处理后增加的Ser2814磷酸化水平。KN93降低KI心肌细胞ISO处理后增加的DADs、自发性钙瞬变事件及钙火花的发生频率。KN93还可以抑制KI鼠肾上腺素在体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3)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提示,与WT组相比,KI心肌组织中蛋白磷酸酶1催化亚基(protein phosphatase 1 catalytic subunit,PP1c)结合到RyR2上的量未见变化,而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protein phosphatase 2A catalytic subunit,PP2Ac)PP2Ac结合到RyR2上的量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提示,与WT组相比,KI心肌细胞中PP2Ac和RyR2共定位明显减少。(4)免疫共沉淀、GST-pull down和BIAcore分析实验结果均提示,ANK2p.Q1283H变异显着降低锚蛋白-B与B56α之间的结合。3.药物干预研究(1)美托洛尔或氟卡尼抑制KI鼠肾上腺素在体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2)氟卡尼可能并非通过抑制RyR2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结论:1.ANK2 p.Q1283H具有潜在的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这与RyR2高磷酸化状态和DADs介导的触发活动有关。2.锚蛋白-B与B56α的结合降低导致PP2A全酶局部靶向RyR2减少,这可能是KI心脏RyR2高磷酸化状态的分子基础。3.对于ANK2 p.Q1283H变异携带者,美托洛尔和氟卡尼可能是潜在的个体化治疗药物。4.本研究首次揭示了ANK2基因ZU5C结构域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王永福[3](2017)在《钛硅分子筛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丁二酮肟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用途。丁二酮肟不仅可作为螯合剂来测定与分析金属离子,还可以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和色谱分析试剂。工业上合成丁二酮肟的方法主要采用丁酮-羟胺法,即是以亚硝酸钠、乙醇、丁酮、盐酸和羟胺单磺酸钠为原料合成的。首先亚硝酸钠与乙醇在硫酸存在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亚硝酸乙酯。然后亚硝酸乙酯和丁酮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中间产物丁二酮单肟,反应过程中以盐酸作为催化剂。最后,羟胺单磺酸钠与丁二酮单肟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丁二酮肟。然而,工业上丁二酮肟的合成方法存在产物分离困难、原料易腐蚀和原料易爆等缺点,还会污染环境。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方法来实现丁二酮肟的绿色、高效合成。自从钛硅分子筛合成以来,由于钛硅分子筛/H2O2体系对多种有机化合物(酮类和酚类)具有选择性氧化,所以在催化环己酮的氨肟化反应、苯酚的羟基化反应和烯烃的环氧化等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钛硅分子筛在环己酮氨肟化反应中的成功应用为一步合成丁二酮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但是,关于钛硅分子筛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本论文主要以H2O2作为氧化剂,以钛硅分子筛(TS-1、Ti-MWW和Ti-MOR)为催化剂,探究了钛硅分子筛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对合成丁二酮肟的影响,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反应底物与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从而获得最优的反应条件。采用XRD、氮物理吸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表面接触角等对催化剂TS-1、Ti-MWW、Ti-MOR的织构、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钛硅分子筛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温度优选30℃,最佳的反应时间为2.0h,催化剂的用量优选2.0g。丁二酮氨肟化反应过程中溶剂优选乙醇;(2)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的进料方式为连续进料,反应底物丁二酮、NH3、H2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丁二酮:NH3:H2O2=1:3:2;(3)催化剂TS-1的催化活性和表面疏水性能优于Ti-MOR和Ti-MWW。

孔令恒,顾晓明,苏兴利,孙娜,魏明,朱娟霞,常盼,周京军[4](2016)在《2,3-丁二酮单肟改善大鼠离体心脏钙反常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挛缩抑制剂2,3-丁二酮单肟(2,3-butanedione monoxime,BDM)改善大鼠离体心脏钙反常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BDM对照组、钙反常组和BDM干预组。大鼠离体心脏行Langendorff灌流,记录左室内压(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LVP)、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并计算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评价心功能;测定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反映心肌损伤;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DM(20 mmol/L)对照组大鼠心脏左室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和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无显着性变化(P>0.05);钙反常组LVEDP显着抬升,LVDP为0,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明显增多(P<0.01),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以及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1),心脏组织几乎全部死亡(P<0.01);BDM(20 mmol/L)干预钙反常组大鼠心脏心梗面积显着减小(P<0.01),LVEDP降低、LVDP部分恢复(P<0.01),LDH释放减少(P<0.01),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量以及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 BDM明显抑制急性钙超载引起的挛缩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减轻大鼠离体心脏钙超载损伤,是一种潜在的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药物。

毕生辉[5](2011)在《反向钠钙交换体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在心脏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心肌细胞内钙超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阐明钙超载成因以及钙超载损伤的信号转导通路将为心肌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对促进心脏外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研究发现:离体心脏经历短暂无钙液灌流(无钙灌注)后再恢复有钙液灌流(复钙灌注),可引起严重的心肌损伤,这种现象即为钙矛盾(calcium paradox),钙矛盾所致心肌损伤与复钙灌注时大量钙离子内流引起细胞内钙超载密切相关;钠钙交换体(sodium/calcium exchanger, NCX)是参与心肌钙稳态调控的重要分子,单细胞模型研究发现,反向NCX抑制剂SEA0400可拮抗钙矛盾心肌损伤,但由于单细胞和整体心脏的差异性,反向NCX在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评价。细胞膜完整性是细胞实现生理功能的前提,α-胞影蛋白(α-fodrin)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分子,对维持细胞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是钙矛盾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但钙矛盾对α-胞影蛋白的影响尚未见相关报导;已有研究表明,α-胞影蛋白是钙蛋白酶(calpain)的作用底物之一,而钙蛋白酶的异常激活有赖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异常升高。据此我们推测,钙矛盾激活反向NCX,引起胞内钙超载,进一步激活钙蛋白酶,增加α-胞影蛋白的降解,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心肌损伤。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着重观察以下内容:实验目的:1.明确反向NCX在钙矛盾心肌损伤中的作用。2.明确钙蛋白酶激活在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3.明确钙矛盾过程中反向NCX激活与心肌细胞内钙蛋白酶异常活化之间的关系。4.初步探索钙矛盾无钙灌注时程的长短对钙矛盾损伤机制的影响。实验方法:第一部分:反向NCX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在心脏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1.正常对照(Control)组:正常KH缓冲液灌流48min;2.钙矛盾(Ca PD)组:无钙灌注3min后复钙灌注30min;3.反向NCX抑制剂KB-R7943加钙矛盾(KBR)组:钙矛盾过程中使用KB-R7943(10μM);4.反向NCX抑制剂SN-6(10μM)加钙矛盾(SN)组;5.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10μM)加钙矛盾(MDL)组。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逆行灌注模型,记录并分析灌流过程中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pressure, LVEDP)、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收缩期左室压力变化率最大值(the highest rate of change of pressuredevelopment,+dp/dtmax)和舒张期左室压力变化率最大值(the highest rate ofchange of pressure decay,-dp/dtmax);收集灌流过程中冠状动脉循环流出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冠脉循环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以LDH的释放反映心肌细胞的坏死情况;灌流结束后将心脏取下切片,三苯四唑氯盐(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测定其心肌梗死面积;收集心脏标本,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肌钙蛋白I(troponin I, TnI)的降解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钙蛋白酶激活特异性相关的145/150KD α-胞影蛋白的含量,这一指标既能够提示钙蛋白酶活化水平的高低,又可以反映细胞膜完整性受损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作为反映细胞凋亡的指标。第二部分:无钙灌注时程长短对钙矛盾损伤机制影响的初步探索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1.正常对照(Control)组:正常KH缓冲液灌流48min;2.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Ca PD3)组:无钙灌注3min后复钙灌注30min;3.反向NCX抑制剂KB-R7943加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KBR+CaPD3)组: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过程中使用KB-R7943(10μM);4.反向NCX抑制剂SN-6(10μM)加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SN+CaPD3)组;5.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10μM)加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MDL+Ca PD3)组;6.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Ca PD5)组:无钙灌注5min后复钙灌注30min;7.反向NCX抑制剂KB-R7943加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KBR+CaPD5)组: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过程中使用KB-R7943(10μM);8.反向NCX抑制剂SN-6(10μM)加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SN+CaPD5)组;9.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10μM)加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MDL+Ca PD5)组。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通过分析灌流过程中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循环流出液中LDH释放及灌流结束后心肌梗死面积,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离体心脏的损伤程度。实验结果:第一部分:反向NCX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在心脏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1.离体心脏经过3min无钙灌注后,30min复钙灌注的过程中无明显心脏搏动,灌流结束后,其LVEDP值显着高于对照组(Control,129.1±22.5%;Ca PD,526.8±70.3%;P <0.001),而LVDP (Control,95.0±1.2%;Ca PD,0±0%;P <0.001)、+dp/dtmax(Control,98.5±1.1%;Ca PD,0±0%;P <0.001)及-dp/dtmax(Control,97.0±2.8%;Ca PD,0±0%;P <0.001)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灌流结束后心肌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显着增大(Control,1.0±0.5%,vs. Ca PD,98.9±0.5%,P <0.001);心肌细胞内TnI的降解显着增加(Control,36.0±2.3%;Ca PD,66.3±2.3%;P <0.001),这一结果提示:钙矛盾损伤模型建立成功。2.在钙矛盾的过程中使用反向NCX阻断剂KB-R7943,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Ca PD组显着改善(LVEDP,180.6±43.1%,P <0.001vs. Ca PD组;LVDP,46.9±2.8%,P <0.001vs. Ca PD组;+dp/dtmax,53.2±5.0%,P <0.001vs. Ca PD组;-dp/dtmax,48.6±2.1%,P <0.001vs. Ca PD组),灌流结束后心肌梗死面积较Ca PD组显着缩小(2.8±0.3%,P <0.001vs. CaPD组),TnI的降解较Ca PD组显着减少(46.7±3.8%,P <0.01vs. Ca PD组);另一种反向NCX阻断剂SN-6对抗钙矛盾损伤的作用与KB-R7943相仿,其LVEDP为169.2±34.9%(P <0.001vs. Ca PD组),LVDP为50.3±5.5%(P <0.001vs. Ca PD组),+dp/dtmax为60.7±4.3%(P <0.001vs.Ca PD组),-dp/dtmax为55.3±3.3%(P <0.001vs. Ca PD组),心肌梗死面积为2.2±0.3%(P <0.001vs. Ca PD组),TnI降解为49.3±3.3%(P <0.01vs. Ca PD组)。上述结果表明KB-R7943和SN-6均可显着对抗钙矛盾所致心肌损伤,提示:反向NCX的激活参与钙矛盾所致的心肌损伤。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离体灌注的大鼠心脏在受到钙矛盾损伤后,心肌组织中145/150KD α-胞影蛋白(反映钙蛋白酶活性的一个指标)的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Control,100.0±7.3%;Ca PD,270.9±22.1%;P <0.001),提示钙矛盾可引起α-胞影蛋白降解,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且在这一过程中心肌内存在钙蛋白酶的激活;钙矛盾过程中使用反向NCX阻断剂可显着降低145/150KD α-胞影蛋白的水平(KBR,152.3±11.9%;SN,144.9±13.2%;均P <0.001vs. Ca PD组),提示:钙矛盾过程中,钙蛋白酶激活介导的α-胞影蛋白降解是反向NCX激活的一个下游事件。4.钙矛盾过程中使用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与钙矛盾组比较,心脏LVDP(9.3±2.8%,P <0.01vs. Ca PD组)、+dp/dtmax(8.1±1.9%,P<0.01vs. Ca PD组)、-dp/dtmax(9.7±2.0%,P <0.01vs. Ca PD组)均显着升高,LDH释放显着减少(42.7±2.2IU/g,P <0.001vs. Ca PD组),心肌梗死面积显着缩小(26.5±2.0%,P <0.001vs. Ca PD组),表明MDL-28170可对抗钙矛盾损伤,提示:钙蛋白酶的激活是钙矛盾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5.钙矛盾可引起LDH释放增加(Control,7.7±0.5IU/g;Ca PD,142.2±4.3IU/g;P <0.001),反向NCX阻断剂KB-R7943/SN-6可显着减少钙矛盾所致LDH释放(KBR,30.2±3.5IU/g;SN,26.5±3.3IU/g,均P<0.001vs. Ca PD组),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亦可减少钙矛盾引起的LDH释放(42.7±3.2IU/g,P <0.001vs. Ca PD组),由于钙蛋白酶的激活是反向NCX激活的一个下游事件,因此,这些结果提示:反向NCX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参与钙矛盾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6.钙矛盾可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Control,100±7.7%;Ca PD,203.2±10.1%;P <0.001),反向NCX阻断剂KB-R7943/SN-6可显着减少钙矛盾所致细胞色素c释放(KBR,147.5±6.7%;SN,140.7±9.8%,均P<0.01vs. Ca PD组),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亦可减少钙矛盾引起的细胞色素c释放(162.4±7.4%,P <0.05vs. Ca PD),结合钙蛋白酶的激活是反向NCX激活的一个下游事件,提示:反向NCX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参与钙矛盾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第二部分:无钙灌注时程长短对钙矛盾损伤机制影响的初步探索1.3min无钙灌注诱导的钙矛盾和5min无钙灌注诱导的钙矛盾,复钙灌注期间两组心脏均未出现明显搏动,两组间LVDP恢复率均为0±0%,LDH释放(Ca PD3,142.2±4.3IU/g;Ca PD5,137.5±7.4IU/g;P>0.05)和心肌梗死面积(Ca PD3,98.9±0.5%;Ca PD5,99.3±1.2%;P>0.05)均无显着差异,表明这两种钙矛盾对离体心脏的损伤无显着性差异。2.反向NCX阻断剂KB-R7943/SN-6对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和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抗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的作用弱于对抗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的作用,表现为:与KBR+Ca PD3组比较,KBR+Ca PD5组LVDP恢复率显着降低(KBR+Ca PD3,46.9±2.8%;KBR+Ca PD5,0±0%;P <0.001),LDH释放显着增加(KBR+Ca PD3,30.2±3.5IU/g;KBR+Ca PD5,53.5±4.8IU/g;P <0.05),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增大(KBR+Ca PD3,2.8±0.3%;KBR+Ca PD5,53.3±4.5%;P <0.001);与SN+Ca PD3组比较,SN+Ca PD5组LVDP恢复率显着减小(SN+Ca PD3,50.3±5.5%;SN+Ca PD5,2.9±0.4%;P <0.001),LDH释放显着增加(SN+CaPD3,26.5±3.3IU/g;SN+Ca PD5,40.6±4.9IU/g;P <0.05),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增大(SN+Ca PD3,2.2±0.3%;SN+Ca PD5,31.2±5.7%;P <0.001)。上述结果提示:随着无钙灌流时程的延长,反向NCX的激活在钙矛盾损伤中的权重逐渐降低。3.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能有效对抗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引起的心肌舒缩功能减弱、LDH释放增加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MDL-28170对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引起的LDH释放有显着抑制作用,但是对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引起的舒缩功能减弱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无显着抑制作用。MDL-28170对抗5min无钙灌注钙矛盾的作用弱于其对抗3min无钙灌注钙矛盾的作用,表现为:与MDL+Ca PD3组比较,MDL+Ca PD5组LVDP恢复率显着降低(MDL+Ca PD3,9.3±2.8%%;MDL+Ca PD5,0±0%;P <0.01),LDH释放显着增加(MDL+Ca PD3,42.7±3.2IU/g;MDL+CaPD5,73.9±5.5IU/g;P <0.01),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增大(MDL+Ca PD3,26.5±2.0%;MDL+Ca PD5,99.1±0.8%;P <0.001),提示:随着无钙灌流时程的延长,钙蛋白酶在钙矛盾损伤中的权重也逐渐降低。结论:1.首次发现,由反向NCX-钙超载-钙蛋白酶-底物分子(α-胞影蛋白)构成的信号通路是短时程无钙灌注诱发钙矛盾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2.反向NCX-钙超载-钙蛋白酶通路参与短时程无钙灌注钙矛盾所致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3.反向NCX阻断剂KB-R7943/SN-6及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均可显着抑制短时程无钙灌注钙矛盾所致的心肌损伤,表明反向NCX和钙蛋白酶可作为防治钙超载心肌损伤的靶点。4.首次观察到钙矛盾无钙灌注时程长短与钙矛盾心肌损伤严重程度无显着相关,但对钙矛盾损伤机制存在影响,随着钙矛盾无钙灌注时程的延长,反向NCX-钙超载-钙蛋白酶通路在钙矛盾损伤机制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

周忠泉,杨沙宁,杨学新,金立军,彭水先,余兆新,陈锦明,易绪英[6](2007)在《不同浓度2,3-丁二酮单肟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2,3-丁二酮单肟(BDM)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机械功能和氧代谢恢复的影响,确定理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Langendorff灌流豚鼠心脏用4℃St.Thomas Hospital液保存12h,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CON组),含20mmol/L BDM的Krebs液(BDM20组)、含30mmol/L BDM的Krebs液(BDM30组)、含40mmol/L BDM的Krebs液(BDM40组)进行初始复灌30min,随后所有心脏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进行复灌60min。结果与CON组比较,BDM初始灌流后左室作用压、左室压力增加速率峰值(dP/dtmax)和左室压力减少速率峰值(-dP/dtmax)、氧消耗速度和用氧效率恢复更为迅速,BDM30组最为显着。电镜检查发现,CON组心肌呈明显的肌节过度收缩和线粒体破坏,BDM30组则明显减轻。结论BDM初始灌流可显着改善停搏心肌的机械功能和氧代谢,且理想作用浓度为30mmol/L,其机制可能与BDM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过度收缩和细胞破坏有关。

林智[7](2006)在《持续低流量灌注和冠状动脉充氧技术长时间保存大白鼠供心的在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两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比较目的改良Ono法和改良Heron法两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并进行比较。方法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白鼠各30只为供、受体,以改良Heron法和改良Ono法分别建立异位移植模型15例结果改良Heron法移植手术成功率100%,改良Ono法手术成功率86.7%。改良Heron法手术时间及吻合时间短于改良Ono法(P<0.01)。改良Ono法术后存活时间长于改良Heron法(P<0.01)。结论改良Ono法手术时间长,供心保护较差,术后远期生存率较高。改良Heron法手术时间短,方法简单,供心保护好,适合于本课题。第二部分持续低流量灌注和冠状动脉充氧技术对供心的长时间保存作用目的探讨持续低流量灌注(LFP)和冠状动脉充氧(COP)技术长时间保存大白鼠供心后,供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论证LFP和COP技术应用于临床心脏移植的可能性。方法取60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白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冷保存(NS)组,持续低流量灌注保存(LFP)组和冠状动脉充氧保存(COP)组。3组供体经升主动脉灌注4℃St.ThomasⅡ停搏液后摘取供心后保存于4℃生理盐水中。LFP组经升主动脉插管以5ml/g heart/24h速度持续灌注HTK液,COP组经升主动脉插管以25cmH2O的压力持续充以纯氧。NS组保存6小时,其余二组保存12小时后以1ml/min经升主动脉灌注HTK液5ml后以Heron法移植于受体颈部。48小时后处死受体,采血并摘取供心后测定观测指标。结果心脏移植48小时后,监测心肌含水量,心肌酶谱(CPK、LDH、GOT),心肌丙二醛(MDA)含量,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强度,

杨学新,杨沙宁,金立军,彭水先,易绪英,周忠泉[8](2006)在《不同浓度2,3-丁二酮单肟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2,3-丁二酮单肟(2,3 butanedione monoxime,BDM)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机械功能和氧代谢恢复的影响,确定理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Langendorff灌流豚鼠心脏用4℃St.Thomas Hospital液保存12 h,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CON组)、含2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20组)、含3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30组)和含4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40组)进行初始复灌30 min,随后所有心脏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进行复灌60 min。结果:与CON组比较,BDM组初始灌流后左室作用压、左室压力增加速率峰值(+dP/dtmax)和左室压力减少速率峰值(-dP/dtmax)、氧消耗速度和用氧效率恢复更为迅速,BDM30组最为显着。电镜检查发现,CON组心肌呈明显的肌节过度收缩和线粒体破坏,BDM30组则明显减轻。结论:BDM初始灌流可显着改善停搏心肌的机械功能和氧代谢,且理想作用浓度为30mmol/L,其机制可能与BDM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过度收缩和细胞破坏有关。

戴铁英[9](2006)在《氧化嘌呤酶对心力衰竭小鼠心肌收缩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复杂临床症候群。近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心肌收缩力下降的机制。氧源自由基(OFR)参与了梗塞后心力衰竭的形成。黄嘌呤氧化酶(XO)是核酸降解中嘌呤氧化的限速酶。在缺血组织中,XO转化为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D)。XO/XD参与体内嘌呤代谢,生成活性氧·O-、H2O2和尿酸。通过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介导产生的OFR对梗塞后心力衰竭发生有重要作用。近来有关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心肌的异常兴奋收缩藕联状态,增加肌丝对钙的敏感性,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报道。另外,还有氧化嘌呤酶已用于Ⅲ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的报道。氧化嘌呤酶是一种活化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本文主要观察它对梗塞后心力衰竭心肌兴奋收缩藕联过程中心肌收缩力及细胞内钙含量变化、心肌组织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脂质和蛋白氧化的指标以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抗氧化治疗心肌梗塞后心衰发生的机制,评价氧化嘌呤酶抗氧化剂对心肌梗塞后心力衰竭心肌的保护作用,进而寻求治疗心力衰竭的理想药物。1.实验分组和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制备将35只SV-129小鼠(体重22.0~27.1g克)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sham组只做开胸手术,但并不结扎动脉)(n=10),梗塞后心力衰竭组(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制备大面积心肌梗塞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n=13),氧化嘌呤酶组(MI+oxy组结扎冠状动脉后立即给与氧化嘌呤酶1.0mmol/L加入饮水中)(n=12)。梗塞8周后,用超声评价左心室功能。观察左室半径,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指标以及室壁运动情况。称量小鼠肝脏,心脏及左右心室重量作为评价右心功能的指标。2.肌小梁的分离腹腔内注射0.1~0.2mL苯巴比妥钠。迅速开胸剪下心脏,用含有2,3-丁二酮单肟(BDM)的Krebs-Henseleit(K-H)冷停搏液逆行灌注心脏,使其停止跳动。在显微镜下小心分离完整的肌小梁。测量肌肉的长度(2.15±0.17),宽度(0.19±0.015),厚度(0.11±0.01)(mm)。然后将其转移到充满循环K-H灌流液的测量力与钙的特殊装置中,轻轻挂在力传感器上。给予肌肉0.5HZ的电刺激20分钟,使其恢复收缩。灌流速度为10ml/min,灌流温度为20~22℃。K-H灌流液的成分为(mM):120 NaCl,20 NaHCO3,1 Na2HPO4,1 MgSO4,5 KCl,0.5 CaCl2,10葡萄糖。灌注前需用95%O2与5%CO2平衡(pH7.4)。3.细胞内钙含量和心肌收缩力的测定方法将荧光指示剂fura-2钾盐用毛细玻璃管拉制的微电极注入肌小梁的2-3个心肌细胞中,注射电流为4~8nA,注射时间为15min/细胞。注射完毕后,刺激肌肉收缩,使fura-2通过心肌细胞的间隙连接均匀地扩散到整块肌肉中(约30min)。然后,通过测定紫外光在340,380 nm处激发细胞内fura-2所产生荧光的强度,根据公式[Ca2+]i=K’d(R-Rmin)/(Rmax-R)计算细胞内钙的含量。其中R是实际测得肌肉在340,380 nm处产生荧光的比值,即R=R340/R380;Rmax是在细胞外钙浓度达到饱和状态时肌肉在340,380 nm处产生荧光的比值;Rmin是在细胞外钙浓度为0时肌肉在340,380 nm处产生荧光的比值;K’d为解离常数。本实验中K’d,Rmax,Rmin分别为3.3,10.33和0.23,通过校正试验获得。通过力传感器测定肌肉收缩力,所有测得的数据均用该肌肉的横截面积(宽*厚*π/4)校正。力的单位为mN/mm2。4.测定不同细胞外钙浓度时细胞内钙浓度和心肌收缩力分别测定在不同细胞外钙浓度时(0.5—10mmol/L)心肌收缩期与舒张期心肌张力及细胞内钙浓度的变化情况(刺激频率为0.5HZ)。5.测定不同刺激频率时细胞内钙浓度和心肌收缩力分别测定在不同刺激频率时(0.5,1,2,3,4,5HZ)心肌收缩期与舒张期心肌张力及细胞内钙浓度的变化情况(细胞外钙浓度为1.0mMol/L)。6.测定心肌收缩力和细胞内钙浓度达到峰值以及下降50%的时间(ms)7.在ryanodine(1μmol/L作用于肌浆网的RyR2受体)作用下,测定心肌细胞内钙浓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心肌的最大收缩力(Fmax)8.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测定采用Amplex(?) Red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分析试剂盒(Molecular Probe)测定心肌组织中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表示为mU/mg蛋白。用BCA蛋白分析试剂盒(Pierce)测定肌丝总蛋白。9.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测定测定心肌组织均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浓度。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BA)与MDA反应,生成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结果表示为TBARS nmol/mg蛋白。用BCA蛋白分析试剂盒(Pierce)测定肌丝总蛋白。10.OXYblotTM检测蛋白氧化肌丝蛋白的抽提是采用Canton的方法。采用OXYblotTM蛋白氧化检测试剂盒观察心肌组织蛋白的氧化—肌动蛋白氧化修饰后蛋白羰基化。统计学方法:采用ANOVA检验。0<0.05时,表示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时,表示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均值±标准差”。结果:1.评价小鼠的心脏功能梗塞后心力衰竭组室壁运动明显减弱,甚至出现矛盾运动。氧化嘌呤酶能够显着增加室壁运动的幅度,改善左室的射血功能。氧化嘌呤酶显着增加左室短轴缩短率(%)(oxy+MI group:29.55±2.58 vs MI group:19.88±1.73,p<0.05)和室壁厚度变化率(%))(oxy+MI group:34.14±3.28 vs MI group:25.88±2.42,p<0.05)。对照组,梗塞后心衰组和氧化嘌呤酶组EF值(%)分别为(74.5±7.1,54.9±5.1和67.9±5.4)。氧化嘌呤酶使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p<0.05)。氧化嘌呤酶也能显着改善右室功能。与心肌梗塞后心衰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心肌收缩力与细胞内钙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在一定细胞外钙浓度范围内、一定刺激频率范围内),随着细胞外钙浓度的增加(0.5—10mMol/L),心肌细胞收缩期的细胞内钙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增加,收缩期心肌的收缩力和细胞内钙成正比。而心力衰竭心肌组织,细胞外钙浓度增加时,细胞收缩期的细胞内钙增幅很小,心肌收缩力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在细胞外钙浓度为10mmol/L时,对照组,梗塞后心衰组和氧化嘌呤酶组心肌收缩力分别为(70.29±6.72,34.45±3.37和60.22±6.02mN/mm2)细胞内钙([Ca2+]i分别为(1.05±0.10,0.54±0.05和0.82±0.08μmol/L)。梗塞后心衰心肌表现出严重的钙转运障碍。氧化嘌呤酶不但使细胞内钙接近正常水平而且使心肌收缩力得到显着改善。氧化嘌呤酶组心肌的收缩力和细胞内钙浓度与心衰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舒张期随着细胞外钙浓度的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细胞内钙变化不大。氧化嘌呤酶对舒张期心肌收缩力和细胞内钙没有影响。在一定细胞外钙浓度一定时(1mmol/L),正常心肌随着刺激频率增加(生理刺激频率范围内0-5HZ)的增加,心肌细胞收缩期的细胞内钙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增加,收缩期心肌的收缩力和细胞内钙成正比。而心力衰竭心肌组织,在较高频率时(3-5HZ),不但细胞内钙不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心肌的收缩力明显下降。心力衰竭心肌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甚至出现室速、室颤。增加刺激频率所诱发的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刺激频率增加使心肌细胞内钙的转运障碍更为突出。从饱和状态下心肌最大的收缩力(Fmax)与细胞内钙关系来看3组间达到50%Fmax时细胞内钙含量没有显着差异(0.47umol/L)(p<0.05)。表明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下降与肌丝对钙的敏感性下降有关。3.梗塞后心衰组XO活性为5.53±0.41mU/mg蛋白,与对照组(2.92±0.29 mU/mg蛋白)有显着差异(p<0.05)。氧化嘌呤酶明显抑制XO活性(2.63±0.27mU/mg蛋白)与梗塞后心衰组相比(抑制率达到50%以上),有显着差异(p<0.05)。4.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是自由基介导的损伤的指标之一。对照组,梗塞后心衰组,氧化嘌呤酶组生成的TBARS分别为0.57±0.05,1.23±0.09和0.71±0.06(nmol TBARS/mg蛋白)。梗塞后心衰组心肌组织中生成的TBAR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氧化嘌呤酶明显减少了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与梗塞后心衰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5.OXYblotTM蛋白氧化检测结果表明,梗塞后心衰心肌收缩蛋白成明显的氧化状态,氧化嘌呤酶可以抑制因梗塞引起心肌组织蛋白的氧化—肌动蛋白氧化修饰后蛋白羰基化。肌丝对钙敏感性的改变可能与心肌收缩蛋白氧化修饰、降解有关。讨论: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从分子水平灵敏、准确、动态地研究细胞内含量极微的细胞第二信使—钙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的微量变化,分析梗塞后心力衰竭心肌细胞内钙与心肌收缩力的关系,从而探讨梗塞后心力衰竭心肌发生异常兴奋收缩藕联的机制。本试验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荧光指示剂fura-2直接注射到肌小梁单个细胞中,通过检测fura-2结合细胞内钙的荧光强度计算细胞内钙含量。采用双波长340/380nm分析荧光强度,可以更有效地克服背景误差,试验结果更可靠。该方法采用分离完整的肌肉作为研究对象,更接近生理状态,所得的结果更具有实用价值。该方法优于采用单个心肌细胞来研究细胞内钙含量和心肌收缩力的方法,因为单个心肌细胞要通过胰酶消化来分离,结果难免受到胰酶作用的干扰。由于注射到心肌细胞中的fura-2要通过心肌细胞的间隙连接均匀地扩散到整块肌肉中,而肌小梁比乳头肌细长且笔直,fura-2在肌小梁中扩散要比在乳头肌中扩散更均匀、更容易,因此,测定细胞内钙的结果更准确。但是分离肌小梁技术较分离乳头肌技术难度更高。均匀、细长且无分支的肌小梁来源比较少。特别是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试验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有利于将来进一步做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超声心动图的结果从整体水平证明氧化嘌呤酶能够改善心脏的射血功能。脂质过氧化产物、心肌收缩蛋白的氧化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氧化应激与心力衰竭有密切关系,氧源自由基(OFR)参与了梗塞后心力衰竭的形成。心肌兴奋收缩藕联是指藕联心肌细胞电兴奋和心脏收缩泵出血液的中介过程。第二信使Ca2+对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小量钙离子通过去激化激活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LC)进入细胞内形成动作电位的平台并进一步触发肌浆网释放钙(钙诱导钙释放,通过肌浆网上ryanodine受体),使胞浆内游离钙升高。作为钙受体的肌钙蛋白结合了足够数量的钙并启动收缩机制。心肌舒张时,胞浆内钙浓度降低(胞浆内钙被转移到肌浆网储存起来,留备下一次收缩),使得钙与肌钙蛋白解离。心力衰竭时心肌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收缩藕联现象。虽然多种因素可以导致心肌出现异常的兴奋收缩藕联,例如细胞凋亡、能量的耗竭、收缩蛋白的改变(氧化修饰,降解等)、肌桥动力学的异常等,但是心力衰竭心肌细胞钙调控能力下降是心肌收缩力降低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肌浆网中钙的负载下降。当肌浆网Ca-ATPase活性降低或者Ca-ATPase的功能表达下调时,肌浆网中钙的负载就会下降。另一个可使肌浆网钙中钙负载下降的原因是Na/Ca交换转运体NCX的表达升高。此外,肌浆网钙泵与舒张期肌浆网钙渗漏(即通过被磷酸化修饰后RyR2通道渗漏)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也可以使肌浆网钙中钙负载下降。当肌浆网钙中钙的储存耗竭时,钙释放就会减少。这些引起肌浆网钙中钙负载下降的因素,都可以引起钙瞬变的幅度降低,最终导致收缩力降低。梗塞后心肌的收缩力和细胞内钙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着下降。氧化嘌呤酶的抗氧化治疗能够使肌浆网钙中钙负载下降的情况得到改善,进而改善心衰心肌钙分布的不平衡状态,使细胞内钙水平恢复接近正常水平,从而协调力与钙的关系,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降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肌丝敏感性的降低,这一点已被一些学者证明。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ryanodine作用下,饱和状态下心力衰竭心肌达到50%Fmax时细胞内钙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下降与肌丝对钙的敏感性下降有关。另外,肌动蛋白氧化也会降低肌丝对钙的敏感性。氧化嘌呤酶具有增加肌丝对钙敏感性的作用。传统的抗心衰药物,如强心甙类(通过抑制Na-K ATP ase,),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通过蛋白激酶A磷酸化途径,增加CAMP浓度)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CAMP降解),它们共同和最终作用环节是通过非特异地增加心肌兴奋收缩藕联增益(EC coupling gain),增加细胞钙浓度而发挥强心作用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胞内Ca2+过多而继发心律失常、细胞损伤甚至坏死。氧化嘌呤酶作为2型钙敏化剂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氧化嘌呤酶只增加心肌收缩力,并不增加舒张力。它不引起细胞内的钙超载,不增加心肌耗氧,也不会抗心衰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氧化嘌呤酶作为钙的增敏剂可能是通过增加收缩系统钙敏感性来发挥强心效应的。结论:本文从生物化学、酶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多个角度研究了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介导的氧源自由基与梗塞后心力衰竭的关系,充分论证了氧化应激参与了梗塞后心力衰竭的形成。氧化嘌呤酶能够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轻氧源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弱心力衰竭心肌肌动蛋白羰基的氧化。氧化嘌呤酶能够有效抑制氧化应激。电生理实验表明梗塞后心力衰竭心肌细胞存在钙调控能力、钙瞬变的幅度和肌丝对钙的敏感性的异常。这些异常都会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氧化嘌呤酶不但可以改善心肌细胞钙的调控能力,而且能够增加肌丝对钙的敏感性,从而发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的作用。长期口服氧化嘌呤酶治疗心衰既有效,又安全(氧化嘌呤酶作为抗痛风的药物用于临床已多年)。关于氧化嘌呤酶改善心衰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是作者在约翰霍普金森大学医学院心脏分子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工作的一部分。该课题受到美国健康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资助(项目号:R01-HL-44065)。

周艳丽,葛林宝,戴居云[10](2005)在《激光透穴离子导入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察激光透穴离子导入法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这种方法提供实验依据。将69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激光透穴离子导入组。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和激光透穴离子导入组在术后0h、12h、24h分别进行3次治疗,并动态观察各组的神经症状,24h后处死,检测脑组织中的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与模型组相比,激光透穴离子导入组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升高脑组织中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Ca2+-Mg2+-ATP酶的水平。激光透穴离子导入法能调节能量代谢,在不同的环节阻断脑缺血再灌后的瀑布性损害反应,具有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二、2,3-丁二酮单肟对冷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3-丁二酮单肟对冷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褪黑素通过抑制挛缩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1.2 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模型
    1.3 实验分组
    1.4 心脏功能的测定
    1.5 心肌损伤面积测定
    1.6 HE染色
    1.7 LDH活性、cTnI含量和ATP含量检测
    1.8 透射电镜观察收缩带的形成
    1.9 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cytochrome c蛋白的表达
    1.1 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Mel和BDM减小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面积
    2.2 Mel和BDM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凋亡
    2.3 Mel和BDM减轻IR引起的心肌纤维断裂、LVEDP和收缩带形成
    2.4 Mel和BDM抑制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和cTnI含量
    2.5 Mel和BDM增加心肌组织ATP含量
3 讨论

(2)锚蛋白-B基因血影蛋白结合域变异(p.Q1283H)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语
前言
    1 概述
    2 锚蛋白家族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 锚蛋白-B与窦房结疾病及心房颤动
    4 锚蛋白-B与锚蛋白-B综合征
    5 锚蛋白-B与获得性心律失常
    6 研究设想
第一部分 构建携带ANK2 p.Q1283H变异的KI鼠进行在体功能分析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实验细胞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试剂
        5.主要试剂配制
    实验方法
        1.构建及繁殖KI小鼠模型
        1.1 动物模型构建策略
        1.2 动物模型构建流程
        1.3 鼠尾基因组DNA提取和基因型鉴定
        1.4 同源重组KI鼠繁育流程
        2.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监测心电图
        2.1 植入子手术操作流程
        2.2 实时监测小鼠的心电图
        3.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1 H&E染色
        4.2 马森三色染色
        5.透射性电子显微镜
        6.心肌细胞分离与培养
        7.细胞免疫荧光
        8.心肌细胞T管染色
        9.心脏组织蛋白和RNA提取
        10.BCA蛋白浓度测定
        11.SDS-PAGE电泳与转膜
        12.蛋白免疫印迹
        13.实时荧光定量PCR
        14.分析型凝胶过滤液相色谱
        15.等温恒定热滴定技术
        16.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基础状态下KI鼠的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2 应激状态下KI鼠的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3 比较WT和KI鼠的心脏形态特征和血电解质水平
        4 比较WT和KI鼠心脏组织中锚蛋白-B的表达情况
        5 体外检测p.Q1283H对锚蛋白-B与β-血影蛋白结合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ANK2 p.Q1283H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和分子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实验细胞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试剂
        5.主要试剂配制
    实验方法
        1.心肌细胞分离与培养
        2.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3.心肌细胞钙瞬变检测
        4.心肌细胞钙火花检测
        5.细胞免疫荧光
        6.心脏组织蛋白提取
        7.SDS-PAGE电泳与转膜
        8.蛋白免疫印迹
        9.免疫共沉淀
        10.HEK293T细胞培养、转染及蛋白提取
        11.蛋白表达及纯化
        12.纯化蛋白脱盐
        13.GST-pull down分析
        14.考马斯亮蓝染色
        15.BIAcore技术
        16.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比较WT和KI心肌细胞后除极活动的发生情况
        2 比较WT和KI心肌细胞自发性钙瞬变事件的发生情况
        3 比较WT和KI心肌细胞钙火花的发生频率及时空参数
        4 比较WT和KI心肌细胞电刺激或咖啡因诱导的钙瞬变参数
        5 比较WT和KI心脏几种常见的钙调控蛋白表达水平
        6 比较WT和KI心脏Cav1.2、PLN和 RyR2 的磷酸化水平
        7 比较WT和KI心脏PKA和 CaMK II激酶的表达及活性
        8 比较WT和KI心脏PP1和PP2A磷酸酶的表达及活性
        9 比较WT和KI心脏PP2Ac翻译后修饰及调节亚基的表达
        10 比较WT和KI心脏AnkB与 B56α的结合情况
        11 体外检测p.Q1283H对 AnkB与 B56α结合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采用KI鼠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实验细胞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试剂
        5.主要试剂配制
    实验方法
        1.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监测心电图
        1.1 植入子手术操作流程
        1.2 实时监测小鼠的心电图
        2.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
        3.心肌细胞分离与培养
        4.心肌细胞钙瞬变检测
        5.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美托洛尔抑制KI鼠的应激后室性心律失常
        2 氟卡尼抑制KI鼠的应激后室性心律失常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3)钛硅分子筛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背景
    1.1 前言
        1.1.1 丁二酮肟简介
        1.1.2 丁二酮肟的合成
    1.2 钛硅分子筛的研究概况
        1.2.1 钛硅分子筛TS-1 的研究概况
        1.2.1.1 钛硅分子筛TS-1 的结构
        1.2.1.2 钛硅分子筛TS-1 的特点
        1.2.1.3 钛硅分子筛TS-1 的合成
        1.2.1.4 钛硅分子筛TS-1 的表征
        1.2.1.5 钛硅分子筛TS-1 的应用
        1.2.2 钛硅分子筛Ti-MOR的研究概况
        1.2.2.1 钛硅分子筛Ti-MOR的结构
        1.2.2.2 钛硅分子筛Ti-MOR的合成
        1.2.2.3 钛硅分子筛Ti-MOR的应用
        1.2.3 钛硅分子筛Ti-MWW的研究概况
        1.2.3.1 钛硅分子筛Ti-MWW的结构
        1.2.3.2 钛硅分子筛Ti-MWW的合成
        1.2.3.3 钛硅分子筛Ti-MWW的应用
    1.3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用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
        2.2.2 N_2物理吸附
        2.2.3 亲/疏水性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 催化丁二酮氨肟化
        2.3.1 气相色谱条件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反应转化率、选择性的计算
第三章 钛硅分子筛TS-1 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
    3.1 引言
    3.2 TS-1 催化丁二酮氨肟化
        3.2.1 反应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用量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3.4 过氧化氢的进料方式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3.5 氨和丁二酮配比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3.6 过氧化氢和丁二酮配比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3.7 不同溶剂对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硅分子筛的性能评价与表征
    4.1 引言
    4.2 TS-1、Ti-MWW、Ti-MOR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
    4.3 钛硅分子筛的物化性质
        4.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4.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4 N_2-物理吸附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6 表面接触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之处
    5.3 后续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2,3-丁二酮单肟改善大鼠离体心脏钙反常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1.2 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制备
    1.3 实验分组
    1.4 心脏功能的测定
    1.5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1.6 LDH检测
    1.7 TUNEL染色
    1.8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BDM对大鼠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2.2 BDM干预钙反常组大鼠心脏LDH释放明显减少
    2.3 BDM对钙反常致大鼠心肌凋亡的影响
    2.4 BDM对心肌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 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5)反向钠钙交换体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在心脏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反向钠钙交换体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在心脏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无钙灌注时程长短对钙矛盾损伤机制影响的初步探索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持续低流量灌注和冠状动脉充氧技术长时间保存大白鼠供心的在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两种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持续低流量灌注和冠状动脉充氧技术对离体供心的长时间保存作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9)氧化嘌呤酶对心力衰竭小鼠心肌收缩力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Major Cellular Structures Involved in E-C Coupling
        1.1.1 Sarcoplasmic Reticulum
        1.1.2 Transverse Tubules
        1.1.3 Myofilaments
        1.1.4 Other Cellular Constituents
    1.2 The role of Calcium in Contraction and Ca Cycle in Cardiac Myocyte
    1.3 Physiological and and Pathophysiological E-C Coupling
        1.3.1 E-C Coupling in the Non-falling Myocardium
        1.3.2 E-C Coupling in the Stunned Myocardium
        1.3.3 E-C Coupling in the Failing Myocardium
    1.4 Role of ROS in Heart Failure
        1.4.1 Source of ROS and ROS scavenger
        1.4.2 Pathophysiology role of ROS
        1.4.3 Mechanism of ROS-mediated contradile dysfunction
        1.4.4 Nitroso-redox and Cardiac Function
        1.4.5 Role of ROS in Clinical Heart Failure
    1.5 New Directions in Therapeutic Drug Development
        1.5.1 A New Direction in Inotropic Drug Development
        1.5.2 The Role of RYR2 in Antiarrhythmic Treatment
        1.5.3 Other targets for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References
Chapter 2 In vivo calibration of [Ca~(2+)]_i
    2.1 Trabeculae Dissection
    2.2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2.3 Fura-2 Loading Method
    2.4 Calibration Procedure for Fura-2
    Reference
Chapter 3 Effects of Oxypurinol on Contractility in Failing Myocardium
    3.1 Introduction
    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3.2.1 Animal Preparation
        3.2.2 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3.2.3 Muscle Preparation
        3.2.4 Force and [Ca~(2+)]_i Measurement
        3.2.5 Xanthine Oxidase Activity Assay
        3.2.6 Measurement of TBARS
        3.2.7 Oxyblot assay Oxidation of Actin
        3.2.8 Total Protein Assay
        3.2.9 Data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3.3 Results
        3.3.1 Echocardiography Estim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3.3.2 Effect of Oxypurinol on E-C Coupling in Failing Myocardium
        3.3.3 Effect of Oxypurinol on Xanthine Oxidase Activity
        3.3.4 Effect of Oxypurinol on Lipid Peroxidation
        3.3.5 Effect of Oxypurinol on Protein Oxidation
    3.4 Discussion
        3.4.1 Role of ROS in Heart Failure
        3.4.2 Role of Ca~(2+) in Heart Failure
        3.4.3 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s
    3.5 Conclusion
    References
Chapter 4 Cross-Bridge Cycling in Stunned Myocardium
    4.1 Materials and Methods
    4.2 Statistics
    4.3 Results
        4.3.1 Force-[Ca~(2+)] Relations in Skinned Stunned Muscles
        4.3.2 Changes in k_(tr) after Stunning in Skinned Muscles
        4.3.3 Muscle Stiffness in Stunned Myocardium
        4.3.4 Myofilament ATP Consumption in Stunned Myocardium
    4.4 Discussions
        4.4.1 Cross-bridge Cycling in Stunned Myocardium
        4.4.2 Myofilament ATP Consumption in Stunned Myocardium
    4.5 Implications
    4.6 Conclus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1 Equipments and Reagents
Appendix 2 Photos
Publications
ACKNOWLEDGEMENTS

(10)激光透穴离子导入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动物模型制备
    3. 实验药物
    4. 治疗方法
    5. 实验观察指标及方法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
        (2) 缺血侧脑组织能量代谢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1. 各组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 各组对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表2)
三、 讨论

四、2,3-丁二酮单肟对冷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褪黑素通过抑制挛缩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J]. 孔令恒,孙娜,魏兰兰,张丽君,陈玉龙,常利,苏兴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0(07)
  • [2]锚蛋白-B基因血影蛋白结合域变异(p.Q1283H)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朱文根. 南昌大学, 2019(12)
  • [3]钛硅分子筛催化丁二酮氨肟化反应研究[D]. 王永福. 山西大学, 2017(03)
  • [4]2,3-丁二酮单肟改善大鼠离体心脏钙反常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 孔令恒,顾晓明,苏兴利,孙娜,魏明,朱娟霞,常盼,周京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 [5]反向钠钙交换体介导钙蛋白酶激活在心脏钙矛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 毕生辉.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1)
  • [6]不同浓度2,3-丁二酮单肟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J]. 周忠泉,杨沙宁,杨学新,金立军,彭水先,余兆新,陈锦明,易绪英.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7(04)
  • [7]持续低流量灌注和冠状动脉充氧技术长时间保存大白鼠供心的在体实验研究[D]. 林智. 福建医科大学, 2006(12)
  • [8]不同浓度2,3-丁二酮单肟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J]. 杨学新,杨沙宁,金立军,彭水先,易绪英,周忠泉.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6(03)
  • [9]氧化嘌呤酶对心力衰竭小鼠心肌收缩力影响机制的研究[D]. 戴铁英. 第一军医大学, 2006(12)
  • [10]激光透穴离子导入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J]. 周艳丽,葛林宝,戴居云.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12)

标签:;  ;  ;  ;  ;  

2,3-丁二酮肟对冷骤停心脏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