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

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

一、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梅娇娇[1](2021)在《武术训练对8-9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儿童时期是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好坏对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非常关键,而基本运动技能的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练习武术对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要求非常高,通过练习武术是否可以提高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所以本文选取8-9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运用武术训练对其进行运动干预,来探究武术训练是否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为武术应用于提高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提高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提供更多的干预方法,还可以很好的塑造民族文化,坚定民族自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深入了解。采用实验法将40名8-9岁的儿童分为武术训练组及常规体育课组,然后对其进行12周的实验干预。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分析的数据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1)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都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实验组比对照组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提高更为显着;(2)在手部精细动作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其中仅惯用手插钉项目差异有显着性,而非惯用手插钉,穿线及描画轨迹项目差异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对照组实验前后仅非惯用手插钉项目差异具有显着性,其他项目包含惯用手插钉,穿线和描画轨迹项目均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非惯用手及惯用手插钉,穿线项目差异具有显着性,而在描画轨迹项目中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性。(3)在定位与抓取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有非常显着性,双手接球及投掷豆袋项目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差异有显着性,其中仅双手接球项目差异有显着性,而投掷豆袋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定位与抓取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双手接球及投掷豆袋项目差异均具有显着性。(4)在动态及静态平衡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有非常显着性。非惯用腿及惯用腿的单腿平衡,接脚前进,非惯用腿及惯用腿的单腿跳格所有项目差异均具有非常显着性。而对照组实验后茶叶也有非常显着显着性,但仅有非惯用腿单腿平衡项目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其他项目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仅惯用腿单腿平衡项目差异具有显着性,而其他项目差异均具有非常显着性。研究结论:(1)武术训练组和常规体育课组对8-9岁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定位与抓取,动态与静态平衡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武术训练组的干预效果要优于常规体育课组。(2)通过武术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8-9岁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3)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敏感期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其运动协调能力提高效果更为明显。

宋娟[2](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王梦雅[3](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杨宇[4](2021)在《基本动作模式训练对小学生多方向移动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足球运动为例》文中指出移动是各项体育运动中的最基本要素,移动能力也是人体运动表现的基本能力,几乎每个运动项目都需要参与运动的人以特定的速度和轨迹进行合理的移动,因此,移动能力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移动能力对肌肉发展水平以及神经发育也有积极影响,可以促进身心发育与运动技能的学习。随着校园足球运动的大力发展,学校足球课渐渐成为足球教学的主体,足球比赛也呈现多形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现阶段如何进行科学的足球教学与训练成为了热门话题。因此,让学生掌握安全、合理、高效的基本动作是串联足球动作与技战术环节的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基本动作模式训练对小学生多方向移动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本文在北京市马驹桥中心小学经过同质性检验选取116名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按班级分组的方式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实验干预过程中采用常规足球课教学,实验组在足球课基本部分加入基本动作模式训练内容。文章选取了30米加速跑测试、Pro跑测试、T型跑测试、伊利诺斯跑测试、内布拉斯加跑测试、AFL(有球)六项测试指标,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测试,通过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从组内前后比较来看,实验组六项测试的成绩均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组内只有AFL测试(有球)成绩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其余五项成绩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基本动作模式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对提高多方向移动能力的效果明显。2.从测试后的组间比较来看,30米加速跑、T型跑、伊利诺斯跑、内布拉斯加跑等测试指标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对Pro跑和AFL(有球)测试成绩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基本动作模式训练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多方向移动能力。3.从不同性别组内、组间比较来看,实验组男、女的各项测试的提升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对Pro跑、AFL测试(有球)测试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基本动作模式训练更加有效。4.基本动作模式训练与测试项目的吻合度高、重视神经系统的训练、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练习富于变化能调动积极性,适于学生在足球课中进行练习。

崔艺展[5](2021)在《拉丁舞训练对高一女生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锻炼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加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继续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在高中阶段应该设置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拓宽体育课程的领域,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文件的颁布,大力推进了学校体育舞蹈开展与普及工作。当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过多的课程学习挤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关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形的趋势。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锻炼,既能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还要能够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按照本研究和实验的需要,灵敏素质要求在应对不同变换的条件下,中学生可以利用身体进行协调和较快的速度,实现身体的运动方向,以及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能够应对突变的外在环境。考察中学生灵敏素质的条件需要进行身体的速度和准确的应答环境。运动生理学认为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对称性的平衡能力构成体育运动中的平衡概念,是利用身体在空间进行借助外力作用时候,能够轻松自如的调整身体动作在空间的位置能力。研究方法本文中采用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及实验法,实验对象为夏邑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女生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通过学习拉丁舞课程内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课程进行教学。选取一般反应时测试指标、T形灵敏测试指标和六边形跳测试指标,来研究观察两组的灵敏素质,;选择平衡木鹤立测试指标和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指标,来研究观察两组的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在实验前后,利用SPSS26.0版本软件对获得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1)实验前,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灵敏素质、平衡能力的指标,均未发现显着性的差异(P>0.05)。(2)实验后,在实验组前后灵敏测试指标中,T型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1.11秒,该指标同实验前后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一般反应时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0.31秒,和六边形跳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1.46秒,两个指标相比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在平衡测试指标中,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2.59秒和平衡木鹤立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3.37秒,两个指标相比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研究结论(1)实验组实验后的一般反应时测试指标值、T形灵敏测试指标值和六边形跳测试指标值,较对照组的高一年级女学生的测试指标值变化明显。(2)实验组实验后的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指标值、平衡木鹤立测试指标值,较对照组的高一年级女学生的测试指标值变化明显。(3)十二周的教学实验后,拉丁舞对于高中女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高中女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

徐杰[6](2021)在《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暑期是儿童学习游泳运动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游泳教练都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儿童学不会、学不好游泳技能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将系统脱敏法应用于儿童游泳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以探求在儿童游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找出一条可行的,能帮助儿童更好的学习游泳技能,并降低其学习游泳焦虑程度的路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研究。经过12次课的实验教学后,实验组的焦虑等级平均标准分从32.42分,下降至28.15分;对照组从33.87分,上涨至34.52分;两组受试者对运动焦虑等级标准分全部呈现出显着性(p=0.000<0.01<0.05,t=-4.688);在游泳距离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游距从0米,逐渐上升至45.65米;对照组则从0米,逐渐上涨至40.65米;两组受试者在游距上呈现出0.01水平显着性(p=0.000<0.01<0.05,t=3.75)。在蛙泳技术评价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技术等级为4.26级,对照组为4.10级;在游泳综合成绩方面,由于前几项指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的游泳综合成绩依然优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方面,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81.10分,总体评定为很满意;对照组的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73.87分,总体评定为比较满意。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优于对照组。经实验验证,将系统脱敏法应用到儿童游泳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显着改善游泳初学者的心理焦虑问题,还能帮助游泳初学者建立良好的水感、更快更好的学习游泳运动,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

李佳霖[7](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定位点为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及体教融合课程设置,以篮球运动为着力点,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对比现行民办高职院校公体课的设置和开展,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不足以及可行性。同时针对现阶段校内篮球公体课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加以改进与调整,通过运动教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推动校内公体课改良的目的,培养民办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本研究依托于运动生理学中关于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球类运动生理学特点、体能及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运动心理学心理训练的相关原理开展实验及结果分析。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验性研究开展普遍存在于中学及高等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验研究较为片面,研究重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利用好基本理论搭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公体课开展的桥梁。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照组(47人)与实验组(47人)经历了18周共36个学时的篮球公体课教学实验,在教学课程结束后1年观察两个班级的篮球参与度。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开展进行,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对该校篮球公体课课程改课具备积极影响,可行性较高,推荐同类型院校可将该模式运用于公体课教学中。

姚佳云[8](2020)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驱动式教学因其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系统性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迅速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项目驱动式教学引入《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对比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主观学习满意度方面的区别,为该课程教学中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参考,使学生体验深度学习,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运动生理学》教材的分析发现,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既承接前面所学的物质能量代谢内容又为之后的运动机能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该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该章节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梳理,界定了相关的概念,指出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应用的意义;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目前《运动生理学》课程在体育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尚待完善的方面并对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实验法,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详细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项目提出、学习情境构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以及成绩评定。本研究以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为教学实验章节,构建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进行该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1)根据教师的访谈结果得知,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缺少量化的指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2)根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得知:在课堂活动的评价方面,学生希望老师改进授课风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仅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而且知识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学生渴望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运动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一般,学生在上课时感觉内容抽象、难理解;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可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在课堂表现情况方面,可以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手段督促学生尽早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存在上课时走神的现象;缺乏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的难易程度是造成学生上课走神的重要原因。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方面,参与过课堂小组合作的学生普遍肯定了小组合作对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未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安排小组合作。(3)根据教学实践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得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四个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的评价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两个维度均存在差异(P<0.05),在学习动机和总分这两个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在计划和实施这个维度不存在差异(P≥0.05)。(4)根据学生对教学法的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得知:实验组在学习的总体满意度、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团队意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理论学习满意度不存在差异(P≥0.05),其余八项指标满意度均存在差异(P<0.05)。(5)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成绩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当中的应用提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3)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积极地评价了该教学方法在《运动生理学》中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的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培养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朱银飞[9](2020)在《趣味田径对小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究趣味田径对1-6年级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并通过本研究进一步获取小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灵敏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从而为今后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员,在教学训练时提供更有价值的的参考依据和方向。本研究通过在日照市石臼小学和日照市第一小学中每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级共12个班级,586名学生,实验组为290人,对照组为296人。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趣味田径和灵敏素质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专家访谈法对本研究做出关键的指导和建议以使本研究更科学严谨,通过实验法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前使同年级之间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以及灵敏素质测试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各项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再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12周实验干预后进行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进行测试得出数据,最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将数据导入SPSS20.00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指标伊利诺斯成绩呈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成绩增长幅度要优于对照组成绩增长幅度,其中实验组男生3年级成绩提高幅度最大为10.1%,女生4年级成绩提高幅度最大为9.5%。(2)通过12周的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指标T形跑成绩呈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成绩增长幅度比实验组成绩增长幅度略逊一筹,其中实验组2年级男生成绩提高幅度最大,为13.7%,4年级女生成绩提高幅度最大,为14.9%。(3)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十字变向跑成绩呈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成绩比对照组成绩增长幅度更大,其中实验组男生成绩增长幅度最大是3年级,为11.5%,女生增长幅度最大是4年级,为10.9%。(4)实验测试指标抓六角球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呈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男生和女生成绩增长幅度最快都在6年级分别为17.8%和29.6%。研究结论:1.趣味田径练习方式能够更好的发展小学期间的灵敏素质,其练习方式对小学生阶段更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安全性特点,练习内容更加丰富,通过练习不但增强了体质,保护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效避免练习器材成人化,更加切合实际。2.实验组趣味田径练习和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正常上课均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期间1-6年级学生灵敏素质3.趣味田径与正常体育教学相比更能有效促进小学期间1-6年级学生灵敏素质测试指标:伊利诺斯成绩、对于T形跑成绩提高更加显着以及对十字变向跑成绩增长幅度更加明显,抓六角球测试指标不适合作为小学期间灵敏素质测试指标。4.小学1-6年级期间灵敏素质测试指标伊利诺斯,男生、女生都从2年级发展幅度较高,T形跑成绩男生从2年级、女生从3年级开始增长幅度显着,十字变向跑成绩男生、女生从二年级开始增长幅度显着,此外T形跑和十字变向跑成绩呈现低年级男生提高幅度大,高年级女生提高幅度大现象。总而言之:练习灵敏素质的方法很多,但教师要根据练习者身心发展阶段进行选择符合现阶段的练习方式,而趣味田径练习内容更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灵敏素质,教师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趣味田径创编的依据积极创编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趣味田径练习内容并在小学期间练习灵敏素质时要重视关键期进行教学训练。

郭朋朋[10](2020)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的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运动生理学的教学中,旨在为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对分课堂的应用,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沉浸体验及语言组织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首先,确定云南师范大学18级体育教学专业A班、C班共计103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确定A班为对照组,C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其次,明确学习动机量表、学习沉浸体验问卷以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再次,确定课程模块,编制对分教学的教案;最后,对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开展为期18周的教学研究。实验结束后,主要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时间(前测,后测)重复测量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期末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90.20%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教师课堂讲授有助课后学习这一观点;86.29%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宽松开放的作业形式;88.24%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优秀作业分享;90.20%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的分组讨论;84.31%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全班讨论环节;68.63%的学生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自己在对分课堂中学习效果;52.94%的学生对于对分课堂的总体评价认为对分很好或对分较好。(2)实验组前测与对照组前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关注人际竞争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关注人际竞争因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后测对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关注人际竞争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前后测对依赖他人评价因子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前后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关注人际竞争因子和追求回报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关注人际竞争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选择简单任务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3)实验组前测与对照组前测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忘我状态因子、控制感因子、享受体验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享受体验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忘我状态因子和控制感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前后测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忘我状态因子、控制感因子、享受体验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测在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忘我状态因子、控制感因子以及享受体验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沉浸体验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4)对照组、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对照组期末考试综合成绩低于实验组。结论:(1)学生比较认可对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沉浸体验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沉浸体验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实验组学生学习成绩。

二、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武术训练对8-9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运动协调能力对人的重要性
        1.1.2 儿童时期是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1.1.3 儿童练习武术可以很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协调能力的概述
    2.2 运动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2.2.1 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现状
        2.2.2 运动干预对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
        2.2.3 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测试指标研究
    2.3 武术训练的相关研究
        2.3.1 武术训练对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2.3.2 武术训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3.3 武术训练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影响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协调能力总成绩比较与分析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协调能力总成绩结果比较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协调能力总成绩结果分析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手部精细动作比较与分析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手部精细动作结果比较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手部精细动作结果分析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定位与抓取比较与分析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定位与抓取比较分析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定位与抓取结果分析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动态与静态平衡比较与分析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动态与静态平衡结果比较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动态与静态平衡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2.1.2 体质相关概念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基本动作模式训练对小学生多方向移动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足球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校园足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动作模式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1.4.5 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特点
        1.4.6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照组组内前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3.1.1 对照组组内前后成绩结果比较
        3.1.2 对照组组内前后测试结果的讨论
    3.2 实验组组内前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组组内前后成绩结果比较
        3.2.2 实验组组内前后测试结果的讨论
    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成绩结果比较
        3.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组间测试结果的讨论
    3.4 不同性别学生组内、组间测试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性别学生组内前后成绩对比分析
        3.4.2 不同性别学生组间成绩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 效度检验评价表
附录3 实验对象的选择
附录4 实验组和对照组具体测试结果
附录5 实验组部分动作要领
附录6 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及教案展示
附录7 测试阶段与实验阶段部分照片

(5)拉丁舞训练对高一女生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专家访谈法
        2.1.3 实验法
        2.1.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实验前后两组一般反应时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3.1.1 实验前两组一般反应时成绩对比结果
        3.1.2 实验前后两组一般反应时成绩对比结果
        3.1.3 实验后两组一般反应时成绩对比结果
    3.2 实验前后两组T形灵敏测试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3.2.1 实验前两组T形灵敏测试成绩对比结果
        3.2.2 实验前后两组T形灵敏测试成绩对比结果
        3.2.3 实验后两组T形灵敏测试成绩对比结果
    3.3 实验前后两组六边形跳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3.3.1 实验前两组六边形跳成绩对比结果
        3.3.2 实验前后两组六边形跳成绩对比结果
        3.3.3 实验后两组六边形跳成绩对比结果
    3.4 实验前后两组闭眼原地踏步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3.4.1 实验前两组闭眼原地踏步成绩对比结果
        3.4.2 实验前后两组闭眼原地踏步成绩对比结果
        3.4.3 实验后两组闭眼原地踏步成绩对比结果
    3.5 实验前后两组平衡木鹤立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3.5.1 实验前两组平衡木鹤立成绩对比结果
        3.5.2 实验前后两组平衡木鹤立成绩对比结果
        3.5.3 实验前后两组平衡木鹤立成绩对比结果
4 讨论
    4.1 拉丁舞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4.1.1 实验前后一般反应时数据变化分析
        4.1.2 实验前后T形灵敏数据变化分析
        4.1.3 实验前后六边形跳数据变化分析
    4.2 拉丁舞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4.2.1 实验前后闭眼原地踏步数据变化分析
        4.2.2 实验前后平衡木鹤立数据变化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系统脱敏法
        2.1.2 儿童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教学实验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假设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教学计划
        3.3.4 实验控制
        3.3.5 实验测量指标
        3.3.6 实验测试时间
        3.3.7 游泳成绩评价标准
        3.3.8 教学效果评价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不同实验期间心理情况分析
        4.1.1 受试者实验前运动心理情况分析
        4.1.2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心理变化情况分析
        4.1.3 受试者实验后运动心理变化情况分析
        4.1.4 对照组、实验组不同实验期间心理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4.2 受试者不同实验期间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4.2.1 受试者实验中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4.2.2 受试者实验后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4.2.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和实验后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4.3 受试者对实验课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3.1 对照组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3.2 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3.3 对照组、实验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儿童游泳运动背景调查表
附件-2 儿童游泳运动焦虑自评量表(实验前与实验后(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附件-3 儿童游泳运动焦虑自评量表(实验中-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
附件-4 游泳实验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附件-5 专家访谈题纲
附件-6 部分实验数据
个人简历

(7)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2.1.2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2.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3 概念界定
        2.3.1 运动教育模式
        2.3.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分析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建模
        4.1.5 实验变量
        4.1.6 实验测试指标
        4.1.7 实验步骤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实验后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基本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他测试结果分析
    5.3 观察期对比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方法
    附录B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内容

(8)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研究
        2.1.1 项目驱动式教学定义
        2.1.2 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2.1 建构主义
        2.1.2.2 实用主义
        2.1.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1.3 项目驱动式教学与课程结合的现状
    2.2 《运动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2.3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特点
    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点
    2.5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原因
    2.6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意义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3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4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 教学实验法
        3.2.4.1 实验目的
        3.2.4.2 实验控制
        3.2.4.3 对照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4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5 实验组课前准备
        3.2.4.6 实验组项目驱动问题的提出
        3.2.4.7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8 实验课受试者基本情况
        3.2.4.9 对照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10 实验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4 研究结果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4.1.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2.1 个人基本信息
        4.1.2.2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
        4.1.2.3 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4.1.2.4 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4.3 《运动生理学》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分析
        4.3.1 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3.1.1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4.3.1.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2 对照组、实验组主观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3.3 对照组、实验组卷面成绩结果分析
        4.3.4 实验组项目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4.3.5 实验组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4.3.6 实验组教师评价量表结果
        4.3.7 实验课实验数据统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9)趣味田径对小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灵敏素质相关研究
        2.1.1 国外灵敏素质的研究
        2.1.2 国内灵敏素质的研究
        2.1.3 灵敏素质评定方法的相关研究
    2.2 趣味田径相关研究
        2.2.1 国外有关少儿趣味田径的研究
        2.2.2 国内有关少儿趣味田径的研究
    2.3 趣味田径与灵敏素质的相关性
    2.4 相关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少儿时期练习灵敏素质的理论依据
        4.1.1 少儿生长发育理论
        4.1.2 少儿训练的理论
    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和灵敏素质指标统计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对比结果分析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伊利诺斯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2.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T形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2.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变相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2.5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抓六角球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 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1 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伊利诺斯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T形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3 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十字变向跑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4 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抓六角球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4 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4.1 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伊利诺斯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4.2 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T形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4.3 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十字变相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4.4 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抓六角球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5.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伊利诺斯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T形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变向跑灵敏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抓六角球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6 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各年级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增长幅度的对比结果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教学内容
    附录3 实验计划
    附录4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课程教案模板
    附录5 实验过程中部分照片

(10)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分课堂文献综述
        2.1.1 对分课堂概念界定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分课堂在运动生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4 实验过程和研究设计
        3.4.1 实验过程
        3.4.2 无关变量的控制
        3.4.3 实验设计
        3.4.4 教学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后期实验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分析
        4.1.1 教学效果问卷说明
        4.1.2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4.2.1 两组被试前后测学习动机之间的结果比较
        4.2.2 两组被试前后测学习沉浸体验之间的差异比较
    4.3 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术训练对8-9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梅娇娇.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基本动作模式训练对小学生多方向移动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足球运动为例[D]. 杨宇.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5]拉丁舞训练对高一女生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D]. 崔艺展.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徐杰.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D]. 李佳霖.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D]. 姚佳云.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9]趣味田径对小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朱银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的设计与实践[D]. 郭朋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