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研究

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研究

一、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冲[1](2021)在《考虑楼板影响外廊式框架结构抗竖向倒塌能力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廊式框架结构由于采光性、通风性良好,在建筑中应用广泛,外廊式框架结构一旦发生竖向倒塌将面临巨大风险,造成一系列安全事故。目前对不等跨布置下的外廊式框架结构竖向倒塌分析研究不充分,通过研究外廊式框架结构破坏荷载的传播途径,可以明确结构在倒塌过程中“薄弱部位”,抑制结构“不成比例”的破坏在跨间传播,同时考虑楼板影响下,作为抵抗竖向倒塌有利防线,可以增强结构整体稳固性。本文主要研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利用ABAQUS建立外廊式框架结构数值模型,并对单层2×2跨的RC框架子结构试验进行模拟。通过对比试验中的荷载-位移曲线、相邻边柱的水平位移以及最终的破坏模式来验证数值模拟的有效性。(2)为考虑不等跨布置的影响,设计了两组X向等跨设计框架子结构及内廊式框架子结构进行对比,为考虑跨度对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比较同一子结构不同跨度的框架梁相连柱失效后的剩余承载力表现,同时提取梁板关键截面的内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构倒塌过程中的受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等跨设计中短跨梁受力集中,破坏程度较大,结构的破坏模式与框架梁的跨高比相关,破坏首先在跨高比较小的梁发生,梁跨度越大,柱失效后结构剩余承载力越低,梁的跨高比越小,其轴力越大,压拱效应越强。(3)研究不同失效柱工况下,混凝土楼板的拉压损伤情况,总结不同失效柱下楼板的失效模式,建立不同楼板厚度、楼板钢筋间距以及梁高的模型,探究梁板参数对子结构剩余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竖向倒塌过程中梁板不同的抗力机制,建立了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力计算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楼板早期损伤性能反映出楼板的屈服模式,可以预测裂缝的开展。增大梁高、楼板厚度、楼板配筋率可以提高结构承载力,楼板钢筋在悬链线机制阶段作用明显大于前期梁机制阶段。(4)在单层框架的基础上,考虑楼板影响下,建立不同位置柱失效下的原型外廊式框架结构模型、不同楼层的底层内柱失效的结构模型、平面框架模型、不同数量失效柱的模型,考察结构在竖向倒塌过程中剩余承载力的表现以及相关截面的倒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楼板影响下,层数的增加,各层梁板柱发挥协同作用,增大结构刚度,承载力成倍增大。多柱失效下,边框架梁表现为弯剪扭复合的受力状态,破坏范围较大,顶层梁板受扭出现坠落,同时失效柱侧移量偏大且发生明显弯折,造成早期结构承载力出现骤降,结构没有明显的抗力转化机制,造成失稳倒塌破坏并进一步在跨间传播。

李罗伟[2](2020)在《石材幕墙转角强度及面板砂浆加固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材幕墙高空坠落事故数量的增多,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本文以提升干挂式石材幕墙的安全性能为根本出发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非大面石材幕墙转角节点的强度,试验了工程实践中四种常见转角节点的连接性能;(2)提出了干挂式石材幕墙面板的砂浆加固方法,研究了高性能砂浆对面板的加固性能;(3)研究了背栓式石材幕墙的可更换技术,并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基于以上研究内容,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对72组非大面石材幕墙转角、12块未加固石材幕墙面板、12块采用普通砂浆加固的石材幕墙面板以及48块采用高性能砂浆加固的石材幕墙面板进行了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对石材幕墙转角的连接强度和石材幕墙面板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论文分析了在两种风压下非大面石材幕墙转角的破坏模式及裂纹形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应变及变化规律,研究了石材幕墙面板在不同砂浆种类、厚度及界面处理方式下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等性能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非大面石材幕墙转角节点的整个受力过程为弹性过程;采用砂浆加固的石材幕墙面板发生了屈服的现象。相对于正风压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石材幕墙转角和面板在负风压下的承载力更小,变形更大,更容易遭受破坏。(2)综合考虑石材幕墙转角节点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施工方便程度,使用外角钢-背栓组合节点承载力大,延性好,施工方便,是工程应用中较为理想的一种连接方式。(3)非大面石材的跨高比?是影响连接方式对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在<<84?时,随着跨高比的增大,正风压下承载力逐渐减小,且减小的速率放缓。负风压条件下的结论与此相反。(4)石材幕墙面板的抗弯承载力与砂浆厚度正相关,厚度增加,面板的抗弯承载力增加;在砂浆厚度为5mm的基础上,平均每增加1mm砂浆厚度,加固石材面板的抗弯承载力增加10%15%;同等条件下采用高性能砂浆加固的面板强度要比采用普通砂浆加固的面板强度提高21%37%。

谢元康[3](2020)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装配产业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装配式框架结构具有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尤其是抗倒塌性能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偶然荷载作用下,结构局部构件的破坏可能引起整体倒塌破坏。由于装配式结构的构造措施多样,结构的倒塌性能受较多因素影响,其抗连续倒塌性能有待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装配式框架的连续倒塌性能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设计了6个缩尺比例为1/4的一榀两跨钢筋混凝土梁柱子结构,包括1个现浇框架子结构和5个装配式框架子结构。通过快速抽除中柱底下的支撑来模拟结构动态倒塌的情况。由动态试验可知,通过位移增大系数DIF(35)发现装配式结构的动力响应均小于现浇结构,实测得出装配式结构DIF(35)值在1.04~1.40之间可为今后动力倒塌设计提供参考;跨度增加会减小结构动力响应而缩短拼接节点与边柱距离以及施加预应力则会加大结构动力响应;装配式结构抽柱后的结构基频下降64.9%高于现浇结构,表明装配式结构在动态倒塌中的损伤更高,而大跨度和改变拼接节点位置造成结构基频分别下降76.5%和69.7%,说明结构在荷载冲击下的损伤更大。所有试件均未发生倒塌表明,该类型的装配式结构拥有良好的抗连续倒塌能力。(2)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14个装配式框架子结构进行拟静力试验的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发现压拱机制和悬链线机制先后产生以抵抗装配式结构连续倒塌。增加配筋率和预制节段内施加预应力的试件破坏荷载相比同结构形式试件提高了13%;大跨度结构由于刚度小易变形,延缓了预制柱节段钢筋发生破坏的时刻使得预制梁节段钢筋利用效率提高,破坏荷载对于小一级跨度的试件来说提高了11.4%。拼接节点位置的改变对结构传力机制影响不明显,将拼接区域远离框架柱设置可以加剧破坏时结构的变形,拼接节点位置不同的三个试件其破坏荷载最多相差了24.3%。与动态试验实测结构DIF(35)值在1.04~1.40范围内相比较,使用能量法计算结构DIFp值则在1.11~1.80之间,两种计算方式得出的结果均小于规范建议值。(3)基于框架子结构跨高比和拼接节点位置的研究参数建立了8个四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剩余结构的抗倒塌性能以及主要受力构件的内力变化。结果分析表明,层数的增加会制约结构在破坏时的最终变形,随着跨度的增加上层结构的制约作用会减弱,改变装配节点位置不会影响框架的受力表现但会降低结构在破坏时的变形;失效区域相邻结构的受力表现随着层数不同而发生变化,下层受失效结构传力机制的影响,上层受结构变形影响;剩余结构的内力仅在同层进行重分布;底层柱在中柱失效后内力显着提高,应加大底层柱的强度储备。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相结合的装配方式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李剑[4](2020)在《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超高层建筑建造的热潮,我国发展趋势尤为迅猛,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新型结构体系应用广泛。本文以高层建筑结构的连续化分析方法和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带斜撑巨型框架、带连梁核心筒及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变形特征、材料用量及刚度退化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本文推导了等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的刚度矩阵,求解并简化了结构的抗弯刚度和抗剪刚度,得出结构的侧移和内力并采用数值方法验证。本文介绍了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变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弯剪位移比s的概念并进行参数化研究,当s为1.2~1.8时,结构设计较为经济合理。本文推导了带连梁核心筒结构的等效抗弯刚度和等效抗剪刚度,得出结构的侧移和内力并采用数值方法验证。本文提出了核心筒整体刚度系数γ的计算方法,采用整体弯矩系数和耦联率等进行核心筒整体性能的参数化研究。本文介绍了连梁刚度折减的原理与应用,分析其对核心筒整体性和连梁内力的影响。本文简化了核心筒等效抗侧刚度,采用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推导了核心筒的弯曲转角和刚度分布规律。本文建立了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简化模型,推导了三种典型侧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和内力并采用了数值方法验证,结构变形曲线呈“弯曲型”,得出在顶点集中荷载作用下结构弯矩和剪力的分布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巨型柱面积是结构侧向位移的控制性因素,核心筒的宽度对结构内外筒弯矩和剪力分配比例影响较大。采用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提出了等效刚度比η的概念,当η为3~4时,结构设计较为经济合理。结合实际工程,采用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分析了结构刚度退化的情况。

李玲[5](2019)在《高强热轧钢筋作受拉纵筋的连续梁和框架弯矩重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强热轧钢筋主要是指强度等级为500MPa级和600MPa级的热轧钢筋,其屈服强度较235MPa级、335MPa级和400MPa级钢筋明显提高。高强热轧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梁在支座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前弯矩调幅区段会变长;在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相同时,截面屈服曲率会增大,塑性铰的形成延迟,支座控制截面从纵筋受拉屈服至受弯破坏对应的弯矩调幅区段会变短;梁端控制截面的纵向受拉高强热轧钢筋在框架梁柱节点内的应变渗透会更明显,使得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增大,有利于梁端弯矩调幅。因此,开展高强热轧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弯矩重分布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考虑到高强热轧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梁在支座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前弯矩调幅区段会变长、支座控制截面从纵筋受拉屈服至受弯破坏的弯矩调幅区段会变短,提出了将弯矩调幅分为塑性铰形成前、后两个阶段进行考察的思路。(2)完成了24根HRB500钢筋、HRB600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两跨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试验。试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C50、C60,中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0.1、0.2、0.3、0.4,中支座支承宽度为100mm、150mm、200mm、250mm。试验结果表明,以连续梁中支座控制截面受弯破坏荷载对应的弹性弯矩计算值为弯矩调幅对象,在中支座控制截面塑性铰形成前弯矩调幅幅度介于15.3%~24.2%,占总弯矩调幅幅度的37.7%~74.0%,可见塑性铰形成之前的弯矩调幅不容忽视;从中支座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至该截面受弯破坏对应的弯矩调幅幅度介于6.91%~30.30%,占总弯矩调幅幅度的26.0%~62.3%。基于共轭梁法编制了连续梁弯矩调幅模拟计算程序,在各试验梁基础上进行扩参数分析,考察纵向受拉钢筋强度等级为400MPa级、500MPa级和600MPa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80,中支座支承宽度为100~400mm,中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0.1~0.4,跨高比为8~24,加荷形式分为跨中单点加载、三分点加载和均布荷载的336根模拟梁中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调幅变化规律。发现在其它设计参数相同情况下,随着受拉纵筋屈服强度的提高,连续梁塑性铰形成前弯矩调幅幅度增大、塑性铰形成后弯矩调幅幅度减小,总弯矩调幅幅度降低;随着中支座支承宽度的增加、中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以及跨高比的减小,两阶段弯矩调幅幅度均增大。建立了反映上述各关键参数影响规律的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计算方法。(3)为考察梁端控制截面纵向受拉高强热轧钢筋在框架梁柱节点内的应变渗透对梁端控制截面转动的影响,分别以HRB500钢筋和HRB600钢筋作梁端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完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C50、C60,受拉纵筋相对锚固长度(钢筋锚固长度与钢筋直径之比)介于8~23的30个梁段与柱组合体试件梁自由端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合体试件在梁端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时和受弯破坏时,由高强热轧钢筋应变渗透所引起的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随受拉纵筋屈服强度的提高呈线性增长趋势、随受拉纵筋相对锚固长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趋势、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呈幂函数减小趋势、随梁端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增加分别呈反比例函数增大趋势和幂函数减小趋势。建立了考虑各关键参数影响的两特征时刻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计算公式。(4)完成了12榀HRB500钢筋和HRB600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试验,每榀框架均为单层两跨。针对每跨框架梁存在两个梁端控制截面(与中柱相交的梁端控制截面和与边柱相交的梁端控制截面)的客观事实,提出了按各梁端控制截面塑性铰的出现顺序确定框架计算简图,进而确定弯矩调幅对象的调幅计算原则。试验结果表明,梁端控制截面塑性铰形成前、后两阶段弯矩调幅系数介于10.3%~33.4%和3.4%~30.5%,分别占总弯矩调幅幅度的48.1%~81.6%和18.4%~51.9%。两阶段弯矩调幅均考虑了锚固于梁柱节点内的高强受拉纵筋应变渗透所引起的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的影响,发现两阶段弯矩调幅系数均随着梁端附加转角的增加而增大。建立了考虑受拉纵筋屈服强度、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等关键参数影响的高强热轧钢筋作受拉纵筋的框架梁端控制截面弯矩调幅系数计算方法。(5)试验研究及计算分析表明,在各设计参数相同情况下,相比于采用普通强度钢筋作为受力纵筋的连续梁和框架,以高强热轧钢筋作受拉纵筋的连续梁和框架在塑性铰形成前弯矩调幅幅度增大、塑性铰形成后弯矩调幅幅度减小,总弯矩调幅幅度相对较低。

罗丹[6](2019)在《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构造优化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核心筒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当中,但现阶段的试验研究滞后于工程应用。已有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轴压比、几何尺寸及配筋率方面,针对改善核心筒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较少。此外,在改善核心筒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当中,以提出钢-混凝土组合核心筒的方案为主,但此类核心筒的构造优化及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仍有不足。因此,本文以改善核心筒的抗震性能为目的,提出了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文章以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作为研究对象,以内部型钢构造形式的优化和抗震性能设计为研究焦点,以拟静力加载试验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对其抗震性能展开了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完成了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拟静力加载试验。设计了5个不同构造形式的核心筒,试验参数主要包括:钢板暗支撑的设置形式和约束边缘构件的构造形式。分析了试验参数对破坏形态的影响。比较评估了承载力、变形及耗能等指标,论证了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对改善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可行性。(2)比较分析了钢板暗支撑设置形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墙肢中每层设置钢板暗支撑的试件,其承载力、延性系数、累积耗能等指标更高,表现出更优的抗震性能。数值计算表明,高轴压比条件下,每层设置钢板暗支撑的试件对变形和耗能能力的提高更明显。(3)探讨了在约束边缘构件中采用加密箍筋的方式对抗震性能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约束边缘构件中采用密配箍筋的方式可提高试件的变形及耗能能力,但承载能力的提高效果不明显。数值计算表明,在不同轴压比条件下,当采用加密箍筋方式的核心筒,其承载力的提高有限,但变形性能的提高明显,这种现象与以往研究中的加密箍筋框架柱类似。同时,针对核心筒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框架柱,分别提出了配箍特征值的建议值。(4)研究了在约束边缘构件中采用设置型钢和叠合柱的方式对抗震性能的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约束边缘构件中采用设置型钢和叠合柱的方式,试件的承载力、延性系数、累积耗能及耗散系数等指标更高,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相比设置型钢的方式,在角部设置叠合柱的试件,其抗震指标的提高程度更加明显。数值分析发现,当核心筒处于高轴压比情况时,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对抗震性能的提高更显着。洞口处约束边缘构件的含钢率对承载力及刚度的影响更明显,角部约束边缘构件的含钢率对变形能力有一定影响。(5)建立了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及已有文献中核心筒及带翼缘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轴压比条件下,5个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差别。同时以试件CW3X-2为原型,讨论了型钢组成构件的含钢率对抗震指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分析的方法排列出各构件含钢率的影响程度顺序。结果表明,在型钢骨架各组成部分中,钢板暗支撑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6)基于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耦连比对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依据正交设计的分析,得出了连梁截面尺寸、墙肢截面尺寸及楼层数对抗震指标的影响强弱程度,并在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耦连比的合理范围,同时在该范围内分析了单因素对抗震指标的影响,为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的初步设计提供依据。(7)采用骨架曲线方法对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进行划分,分别为基本完好(包括完好)、轻微损伤、轻中等破坏、中等破坏及不严重破坏5个水平。基于348个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位移角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连梁跨高比及钢板暗支撑含钢率对位移角的影响较大。同时给出了各性能状态下的位移角的推荐值,为这类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付超[7](2019)在《黏弹性裂纹梁静力行为、动力特性及FRP加固研究》文中认为黏弹性材料被广泛用于工程中的各个领域,其力学性能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然而,受自然、外力载荷和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黏弹性梁易出现细微或明显裂纹,使得其刚度、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降低,导致其正常使用面临严重威胁。因此,研究黏弹性裂纹梁的静动力行为对保证梁构件安全,避免结构及其构件失效和破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满足标准线性固体本构方程和Kelvin-Voigt本构方程的黏弹性裂纹梁为对象,以解析方法为主,辅之以有限元模拟,研究了黏弹性裂纹梁的静力行为和动力特性,并讨论了FRP布加固对黏弹性裂纹梁弯曲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将梁横向裂纹等效为无质量黏弹性扭转弹簧,给出了Laplace变换域内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针对满足标准线性固体本构方程的Timoshenko黏弹性裂纹梁,得到了时间域内具有任意开裂纹数目Timoshenko梁挠度和转角的显式解析通解。数值分析了时间、梁跨高比和裂纹深度等对简支不同裂纹梁模型弯曲变形的影响。此外,研究了简支Timoshenko黏弹性开闭裂纹梁的弯曲变形行为。基于本文所建立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分别建立了EulerBernoulli和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的运动方程,采用分离变量法和Laplace变换,分别得到了Euler-Bernoulli和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复频率特征方程。同时,利用虚功原理和裂纹截面处的挠度连续性条件,提出了求解黏弹性裂纹梁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框架。通过数值算例,讨论了有限元法的精度和适用性,分析了裂纹位置、裂纹深度和裂纹数目等对黏弹性裂纹梁动力特性的影响,并考察了梁横向剪切变形和截面转动惯量对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振动特性的影响。将开裂纹和FRP布加固层分别等效为黏弹性扭转弹簧和弹性拉压弹簧,给出了FRP布加固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表达式,得到了FRP布加固具有任意开裂纹数目Timoshenko黏弹性梁弯曲挠度和转角的显式解析通解。数值分析了FRP布对称加固黏弹性开裂纹简支和连续简支木梁的弯曲变形行为,考察了FRP布的加固效果。

张坤[8](2019)在《小跨高比对角斜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连梁的抗震性能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文中研究说明连梁是连接联肢剪力墙墙肢位于剪力墙平面内的梁,作为剪力墙体系内的第一道抗震防线,起着“保险丝”的作用。由于建筑功能需求,剪力墙连梁多具有跨高比小、剪弯比大的特点,水平荷载作用下,往往易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本文将具有良好应变硬化性能的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与对角斜筋结合起来用于连梁,以期在节省钢筋、简化施工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承载力、刚度、延性与耗能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跨高比为1.0和1.5的两组共4个对角斜筋连梁的抗震试验,对RUHTCC连梁和RC连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有连梁均发生X型剪切破坏。RC连梁表面裂缝数量有限,而RUHTCC连梁弯剪区和对角拉压带裂缝发育较为充分,微细裂缝密布于整个试件,呈现出明显的多缝开裂特征。破坏时未发生大面积UHTCC剥落,未出现箍筋和斜筋的外露,破损程度明显减轻。较RC连梁,RUHTCC连梁即便在低斜筋配筋率下也拥有较高的抗震受力性能。但无论RC还是RUHTCC连梁,在跨高比不超过1.5的情况下,整个受力过程中内力主要通过对角拉压杆机制和桁架机制传递,且随加载时刻不同,两种机制分担的比重也有不同。在峰值时刻,对角拉压杆机制是主导传力方式。2)完成了6根不同跨高比、配箍率、斜筋配筋率的RUHTCC连梁低周往复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对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配箍率对峰值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但增大配箍率可显着改善延性和耗能;增大斜筋用量,承载力有一定提高,耗能有所改善,但延性降低;跨高比对RUHTCC连梁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跨高比越小,承载力越大,耗能减弱,但延性因未发生剪拉破坏而有所增加。3)针对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采用收集的85个连梁试件的试验结果讨论中美规范和已有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结果发现:美国ACI规范由于只考虑了对角斜筋的作用,忽略了混凝土或UHTCC对角压杆的贡献,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能够很好预测RC连梁,但对RUHTCC连梁偏于保守;对RUHTCC连梁,车佳玲提出的经验公式也偏于保守;Park公式完全忽略箍筋作用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按梁净跨内箍筋全部参与抗剪计算,结果高估了受剪承载力。4)分别基于摩尔应力圆理论和软化对角拉压杆模型推导了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收集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基于两种理论给出的受剪承载力公式能够考虑对角斜裂缝面上UHTCC的抗拉贡献以及受压软化,力学概念较为明确。

吴宏杰[9](2019)在《干湿交替环境下既有铁路π形梁抗弯性能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桥梁服役时间的延长,在荷载以及外界环境的多重作用下,铁路π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面临着混凝土材料老化、钢筋锈蚀、结构抗力退化等诸多问题。开展病害状态下的梁体承载力、刚度情况研究以及探讨符合铁路运营特点的修复方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铁路π形梁局部构造特点,使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对结构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西北铁路所辖线路范围内的钢筋混凝土π形截面梁为研究对象,以桥梁所处的干湿交替局部环境为主线,考虑由于干湿交替环境造成的钢筋锈蚀、混凝土脱落病害对梁体局部构件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梁底出现钢筋混凝土粘结失效病害时对结构抗弯承载力及抗弯刚度的影响,并对开行重载列车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铁路运营特点提出了铁路桥梁混凝土脱落病害的修复方法。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西北铁路所辖线内桥梁检查,总结了铁路π形截面梁的常见病害情况,并对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干湿交替环境下钢筋锈蚀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钢筋锈蚀速率检测仪对处在干燥环境以及干湿交替环境下的桥梁步行板进行了锈蚀速率检测,通过试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干湿交替环境对混凝土结构内钢筋锈蚀的加速作用。(2)依据现行规范,对易于遭受干湿交替影响的π形截面梁外悬臂板、外挡碴墙的承载力情况、以及通行重载列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出现混凝土脱落病害时外悬臂板、外挡碴墙的承载力情况进行了承载力验算;最后结合已有的计算结果,对出现混凝土脱落病害的整梁进行了承载力及刚度分析。(3)结合铁路π形截面梁多层配筋特点及病害特征,制作了相应的试验梁模型,即受拉钢筋采用上下两层配筋,考虑第一层受拉钢筋出现局部粘结失效情况时对结构承载力及刚度的影响,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粘结失效长度、不同粘结失效位置对结构抗弯性能的影响。(4)结合铁路桥梁运营特点,提出了利用环氧树脂混凝土进行桥梁修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复时增加钢板做模板、梁底增设钢结构优化的修复加固方法;最后利用试验对修复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验证。

吴丹丹[10](2019)在《腹板开圆孔H型钢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钢梁腹板开孔可让管道、设备穿过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层高,这在其结构设计和综合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腹板开圆孔较腹板开多边形孔时受力更合理且造型优美,故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及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对这种构件虽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成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虽在“受弯构件(第6章)”中增加了关于腹板开孔的内容,但其仅为构造性措施或概念性设计,这就使得结构设计人员对开孔梁的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不明了,难以推广应用此类构件,因而对开孔梁做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针对腹板开圆孔钢梁的力学性能展开了如下工作: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外近30多年来腹板开圆孔钢梁的工程应用情况与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总结了当前开孔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本文根据国产H型钢型号和常用开孔率,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腹板开圆孔悬臂梁的计算模型,通过调整刚性梁段的长度和梁端位移(转角)的大小,获得了开孔梁在不同弯-剪组合作用下开孔截面的计算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孔截面纯剪抗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得出了开孔截面弯-剪承载力相关性的设计公式,并通过对集中荷载作用下腹板开圆孔简支钢梁的非线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弯-剪相关公式的适用性。本文基于费式空腹桁架法,推导了腹板开圆孔钢梁挠度的理论简算公式,并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通过研究开孔率、跨高比以及荷载类型对梁挠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简单高效的开孔梁挠度简化计算方法。最后,对于规律开孔而成的开孔钢梁,本文研究了其在纯弯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能,分析了不同截面尺寸下开孔率、距高比和跨高比对开孔梁临界弯矩的影响规律,在理论推导结果和有限元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工程实际的开孔梁临界弯矩折减系数以及整体稳定性计算公式。

二、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楼板影响外廊式框架结构抗竖向倒塌能力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设计规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试验研究现状
        1.3.2 数值研究现状
        1.3.3 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引言
    2.2 建模过程
        2.2.1 建模方式及单元类型
        2.2.2 材料本构模型
    2.3 验证试验
        2.3.1 试验配筋
        2.3.2 加载方式及约束条件
        2.3.3 有限元模型和试验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层外廊式框架结构竖向倒塌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及其工况简介
        3.2.1 不等跨布置
        3.2.2 失效柱位置及梁参数对结构抗力的影响
    3.3 混凝土楼板拉压损伤
        3.3.1 内柱失效
        3.3.2 边柱失效
        3.3.3 角柱失效
        3.3.4 无楼板内柱失效
        3.3.5 屈服模式
    3.4 梁-板截面钢筋应力
        3.4.1 内柱失效
        3.4.2 边柱失效
        3.4.3 角柱失效
    3.5 梁-板关键截面内力
    3.6 楼板参数的影响
        3.6.1 楼板厚度的影响
        3.6.2 楼板配筋率的影响
    3.7 理论分析
        3.7.1 梁的作用
        3.7.2 楼板的作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层外廊式框架结构竖向倒塌分析
    4.1 引言
    4.2 外廊式框架结构分析
        4.2.1 失效柱位置对结构抗力的影响
        4.2.2 层数对结构抗力的影响
        4.2.3 底层柱水平位移
    4.3 失效柱数量分析
        4.3.1 单柱失效
        4.3.2 三根柱失效
        4.3.3 四根柱失效
    4.4 平面框架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石材幕墙转角强度及面板砂浆加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石材幕墙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石材幕墙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石材幕墙维护检测的研究现状
        1.2.4 石材幕墙可更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非大面石材幕墙转角连接性能的研究
    2.1 构件设计与制作
        2.1.1 设计原则及规范要求
        2.1.2 试件的设计
        2.1.3 试件的制作
    2.2 材料的力学性能
        2.2.1 弯曲强度试验
        2.2.2 弹性模量试验
    2.3 试验加载方案
        2.3.1 试验加载装置
        2.3.2 试验加载制度
        2.3.3 量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2.4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2.4.1 试验现象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非大面石材转角的有限元分析
        2.5.1 本构模型和单元选取
        2.5.2 有限元建模与分析过程
        2.5.3 非大面石材转角连接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2.5.4 非大面石材转角连接性能的参数分析
    2.6 非大面石材转角连接强度的计算
        2.6.1 基本假定
        2.6.2 最大拉应力计算
        2.6.3 连接强度计算公式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性能砂浆加固石材幕墙面板的抗弯性能研究
    3.1 试件设计与加工
        3.1.1 试件的设计
        3.1.2 试件的加工
    3.2 材料的力学性能
        3.2.1 抗折强度试验
        3.2.2 抗压强度试验
    3.3 试验加载方案
        3.3.1 试验加载装置
        3.3.2 试验加载制度
        3.3.3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3.4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3.4.1 试验现象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砂浆加固石材幕墙面板的有限元分析
        3.5.1 本构模型和单元选取
        3.5.2 建模与分析过程
        3.5.3 砂浆加固石材面板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3.5.4 砂浆加固石材面板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3.6 石材幕墙面板砂浆加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3.6.1 基本假定
        3.6.2 非加固石材面板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3.6.3 砂浆加固石材面板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背栓式幕墙可更换技术研究
    4.1 设计背景
    4.2 设计概要
    4.3 设计说明
        4.3.1 设计内容
        4.3.2 具体实施方式
    4.4 设计意义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现浇结构连续性倒塌
        1.2.2 装配式结构连接方式
        1.2.3 国内外装配式结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件概况
        2.1.1 试件设计参数
        2.1.2 材性试验
        2.1.3 试验器材介绍
        2.1.4 测点布置
        2.1.5 试验方案
        2.1.6 试验流程
    2.2 试验过程
        2.2.1 试件S1试验现象
        2.2.2 试件S2试验现象
        2.2.3 试件S3试验现象
        2.2.4 试件S4试验现象
        2.2.5 试件S5试验现象
        2.2.6 试件S6试验现象
    2.3 试验数据分析
        2.3.1 中柱位移响应
        2.3.2 加速度响应
        2.3.3 速度响应
        2.3.4 钢筋应变响应
        2.3.5 结构模态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倒塌性能数值分析
    3.1 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介绍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
        3.2.2 有限元模型单元选取
        3.2.3 模型材料属性
        3.2.4 荷载以及边界条件定义
        3.2.5 求解控制设定
        3.2.6 有限元建模方法验证
    3.3 装配式试件有限元建模
    3.4 参数影响
        3.4.1 跨高比影响
        3.4.2 拼接节点位置影响
        3.4.3 梁截面纵筋配筋率影响
        3.4.4 预应力影响
        3.4.5 水平约束影响
        3.4.6 边柱轴压比影响
        3.4.7 混凝土强度影响
        3.4.8 边柱横截面积影响
    3.5 结构的变形趋势
    3.6 混凝土最终破坏
    3.7 钢筋最终破坏
    3.8 动力放大系数DIF探讨
        3.8.1 模型试件DIF分析
        3.8.2 DIF不同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3.8.3 不同阶段装配式框架DIF的取值范围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性能数值分析
    4.1 模型概况
    4.2 边界条件设置及破坏判定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失效柱荷载-位移曲线
        4.3.2 框架结构DIF分析
        4.3.3 框架梁轴力-位移关系
        4.3.4 框架柱剪力-位移关系
        4.3.5 混凝土破坏对比
        4.3.6 钢筋破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4)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1.1.2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分类
    1.2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研究现状
        1.2.1 巨型柱
        1.2.2 带斜撑巨型框架
        1.2.3 剪力墙
        1.2.4 核心筒
        1.2.5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
    1.3 超高层结构简化计算及优化方法
        1.3.1 简化计算的意义及应用
        1.3.2 等刚度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1.3.3 变刚度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1.3.4 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抗侧机理研究
    2.1 等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
        2.1.1 带斜撑巨型框架的简化计算模型
        2.1.2 环带桁架抗弯刚度求解
        2.1.3 带斜撑巨型框架的侧移公式
        2.1.4 带斜撑巨型框架的内力计算
        2.1.5 结构算例
    2.2 带斜撑巨型框架刚度简化计算方法
        2.2.1 抗弯刚度与抗剪刚度的简化计算
        2.2.2 带斜撑巨型框架整体性系数θ
    2.3 变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
        2.3.1 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
        2.3.2 基于刚度原则的单参数分析
        2.3.3 基于刚度原则的双参数研究
        2.3.4 算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带连梁核心筒结构的抗侧机理研究
    3.1 带连梁核心筒的计算方法
        3.1.1 核心筒简化计算模型
        3.1.2 侧移计算与内力计算
        3.1.3 等效抗弯刚度和等效抗剪刚度
        3.1.4 结构算例
    3.2 核心筒整体性能的参数化研究
        3.2.1 核心筒整体刚度系数γ
        3.2.2 基于γ的参数化研究
        3.2.3 整体弯矩系数k和耦联率CR
        3.2.4 基于k和CR的参数化研究
    3.3 连梁刚度折减对核心筒性能的影响
        3.3.1 连梁刚度折减的原理及应用
        3.3.2 连梁刚度折减对核心筒整体性能的影响
        3.3.3 连梁刚度折减对连梁内力的影响
    3.4 变截面核心筒的计算方法
        3.4.1 刚度简化计算公式
        3.4.2 基于刚度原则的核心筒设计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机理研究
    4.1 等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
        4.1.1 框架-剪力墙及筒中筒简化计算方法
        4.1.2 简化模型及基本方程
        4.1.3 典型侧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
        4.1.4 结构算例
        4.1.5 简化计算方法
        4.1.6 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 变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
        4.2.1 位移简化计算公式
        4.2.2 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
        4.2.3 基于刚度原则的参数分析
        4.2.4 算例验证
    4.3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退化分析
        4.3.1 结构刚度退化简化分析方法
        4.3.2 连梁刚度折减与结构刚度退化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高强热轧钢筋作受拉纵筋的连续梁和框架弯矩重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强钢筋应用现状
        1.2.1 国外高强钢筋的应用现状
        1.2.2 国内高强钢筋的应用现状
    1.3 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弯矩重分布研究现状
        1.3.1 塑性铰转动能力研究现状
        1.3.2 钢筋应变渗透研究现状
        1.3.3 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弯矩调幅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内力重分布的规定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HRB500/HRB600 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连续梁弯矩调幅试验
    2.1 引言
    2.2 连续梁设计与制作
        2.2.1 连续梁设计
        2.2.2 连续梁制作与材料力学性能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2.3.2 量测内容及方法
    2.4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2.4.1 连续梁荷载—变形曲线
        2.4.2 连续梁支反力分析
        2.4.3 中支座及其附近区域纵向钢筋拉应变
        2.4.4 中支座塑性铰转角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RB500/HRB600 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连续梁弯矩调幅规律
    3.1 引言
    3.2 连续梁弯矩调幅全过程分析
    3.3 连续梁第一阶段弯矩调幅
        3.3.1 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影响因素
        3.3.2 第一阶段弯矩调幅系数公式
    3.4 连续梁第二阶段弯矩调幅
        3.4.1 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影响因素
        3.4.2 第二阶段弯矩调幅系数公式
    3.5 连续梁两阶段弯矩调幅数值模拟分析
        3.5.1 连续梁弯矩调幅数值模拟分析程序
        3.5.2 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分析
        3.5.3 连续梁两阶段弯矩调幅系数统一计算公式
    3.6 配置高强热轧钢筋与配置普通强度钢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变渗透引起的框架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试验与分析
    4.1 引言
    4.2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制作与材料力学性能
    4.3 试验方案
        4.3.1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4.3.2 量测内容及方法
    4.4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4.4.1 荷载-变形曲线
        4.4.2 梁端受拉纵筋在梁柱节点内的应变渗透
    4.5 由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附加转角
        4.5.1 由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附加转角值计算
        4.5.2 关键参数对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的影响
        4.5.3 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控制截面附加转角计算公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RB500/HRB600 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试验
    5.1 引言
    5.2 框架设计与制作
        5.2.1 框架试件设计
        5.2.2 框架制作与材料力学性能
    5.3 试验方案
        5.3.1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5.3.2 量测内容及方法
    5.4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5.4.1 框架梁荷载-变形曲线
        5.4.2 框架梁端受拉纵筋应变
        5.4.3 梁端塑性铰转角计算
        5.4.4 由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附加转角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HRB500/HRB600 钢筋作纵向受拉钢筋的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规律
    6.1 引言
    6.2 框架梁端弯矩调幅全过程
        6.2.1 梁端弯矩调幅对象的确定
        6.2.2 梁端弯矩调幅全过程分析
    6.3 框架梁端第一阶段弯矩调幅
        6.3.1 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影响因素
        6.3.2 第一阶段弯矩调幅系数公式
    6.4 框架梁端第二阶段弯矩调幅
        6.4.1 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影响因素
        6.4.2 第二阶段弯矩调幅系数公式
    6.5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弯矩调幅研究
        6.5.1 国内外有关试验数据统计
        6.5.2 人工神经网络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重分布中的应用
        6.5.3 支持向量回归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重分布中的应用
        6.5.4 计算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构造优化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筒的研究现状
        1.2.1 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参数研究
        1.2.2 改善核心筒抗震性能的研究
        1.2.3 连梁抗震性能的研究
    1.3 高阻尼混凝土在结构中的应用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密配箍筋的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设计
        2.2.2 材料属性
        2.2.3 试验方案
    2.3 试验现象
        2.3.1 试件CW2X-1
        2.3.2 试件CW2X-2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滞回曲线
        2.4.2 骨架曲线及延性
        2.4.3 刚度退化
        2.4.4 耗能能力
    2.5 关于密配箍筋的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暗支撑形式的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设计
        3.2.2 材料属性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现象
        3.3.1 试件 CW3X-1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滞回特性
        3.4.2 骨架曲线及延性
        3.4.3 刚度退化
        3.4.4 耗能能力
    3.5 关于暗支撑设置方式的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角部构造的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设计
        4.2.2 材料属性
        4.2.3 试验方案
    4.3 试验现象
        4.3.1 试件 CW3X-2
        4.3.2 试件 CW3X-3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滞回特性
        4.4.2 骨架曲线及延性
        4.4.3 刚度退化
        4.4.4 耗能能力
        4.4.5 剪力滞后效应
    4.5 关于约束边缘构件中构造形式的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OpenSees的核心筒模型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核心筒模型
        5.2.1 分层壳模型
        5.2.2 材料模型
    5.3 算例验证
        5.3.1 框架柱
        5.3.2 带翼缘剪力墙
        5.3.3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5.3.4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核心筒
        5.3.5 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
    5.4 参数分析
        5.4.1 轴压比
        5.4.2 含钢率
        5.4.3 综合变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耦连比对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的影响
    6.1 引言
    6.2 耦连比的计算
        6.2.1 公式推导
        6.2.2 有效翼缘宽度的讨论
    6.3 基于试验数据的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6.3.1 数据整理
        6.3.2 影响破坏形态的因素
        6.3.3 极限位移角的影响因素
    6.4 耦连比的分析
        6.4.1 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6.4.2 耦连比范围的讨论
        6.4.3 单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的变形指标限值研究
    7.1 引言
    7.2 性能状态划分
        7.2.1 基于试验现象的划分
        7.2.2 基于骨架曲线的划分
        7.2.3 性能指标验证
        7.2.4 模型设计
    7.3 变形限值分析
        7.3.1 第一组
        7.3.2 第二组
    7.4 各性能水平下的位移角限值
    7.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表发的学术论文)

(7)黏弹性裂纹梁静力行为、动力特性及FRP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弹性裂纹梁
    1.3 黏弹性裂纹梁
        1.3.1 黏弹性基本理论
        1.3.2 黏弹性结构的静力变形
        1.3.3 黏弹性结构的动力性能
        1.3.4 基于缺陷的黏弹性梁柱
    1.4 FRP加固梁
    1.5 研究现状的小结
    1.6 本文研究方法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等效黏弹性弹簧模型的Timoshenko黏弹性裂纹梁的弯曲变形
    2.1 引言
    2.2 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
        2.2.1 Timoshenko黏弹性梁的横截面弯矩和剪力
        2.2.2 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
    2.3 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弯曲
    2.4 突加均布载荷作用简支Timoshenko标准线性固体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弯曲
        2.4.1 突加均布载荷作用简支开裂纹梁弯曲变形的解析解
        2.4.2 突加均布载荷作用简支单开裂纹梁弯曲变形的参数分析
    2.5 突加集中载荷作用两跨连续开裂纹梁的弯曲变形
    2.6 简支Timoshenko黏弹性开闭裂纹梁的弯曲变形
        2.6.1 开闭裂纹的等效黏弹性弹簧模型
        2.6.2 突加均布载荷作用简支Timoshenko黏弹性开闭裂纹梁的弯曲
        2.6.3 突加均布载荷作用简支Timoshenko黏弹性开闭裂纹梁的弯曲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uler-Bernoulli黏弹性裂纹梁振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Euler-Bernoulli黏弹性开裂纹梁自由振动的解析解
        3.2.1 Euler-Bernoulli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方程
        3.2.2 黏弹性开裂纹梁自由振动的解析解
        3.2.3 简支黏弹性开裂纹梁
        3.2.4 悬臂黏弹性开裂纹梁
        3.2.5 固支黏弹性开裂纹梁
    3.3 黏弹性开裂纹梁自由振动的有限元法
    3.4 简支黏弹性开裂纹梁复频率的近似解析解
    3.5 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动力性质
        3.5.1 简支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特性
        3.5.2 悬臂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特性
        3.5.3 固支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moshenko黏弹性裂纹梁振动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自由振动的解析解
        4.2.1 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方程
        4.2.2 黏弹性开裂纹梁自由振动的解析解
        4.2.3 简支黏弹性开裂纹梁
        4.2.4 悬臂黏弹性开裂纹梁
        4.2.5 固支黏弹性开裂纹梁
    4.3 黏弹性开裂纹梁自由振动的有限元法
    4.4 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动力性质
        4.4.1 简支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特性
        4.4.2 悬臂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特性
        4.4.3 固支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振动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RP加固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弯曲变形
    5.1 引言
    5.2 FRP加固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
        5.2.1 FRP加固完整Timoshenko黏弹性梁的截面弯矩
        5.2.2 FRP加固黏弹性开裂纹梁的等效抗弯刚度
    5.3 突加均布载荷作用FRP加固简支Timoshenko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弯曲
        5.3.1 弯曲变形解
        5.3.2 弯曲变形的参数分析
    5.4 突加集中载荷作用FRP加固两跨连续黏弹性开裂纹梁的弯曲变形
        5.4.1 弯曲变形解
        5.4.2 弯曲变形的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A:裂纹等效扭转弹簧模型的比较
附录 B:Timoshenko黏弹性裂纹梁静力弯曲的有限元解
附录 C:突加均布载荷作用简支下侧开闭裂纹梁的裂纹状态
附录 D:FRP对称加固黏弹性开裂纹梁的有限元解
附录 E:图索引
附录 F:表格索引
附录 G:符号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小跨高比对角斜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连梁的抗震性能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的现状研究
        1.2.1 传统配筋连梁
        1.2.2 改变配筋形式的连梁
        1.2.3 改变截面形式的连梁
        1.2.4 钢板混凝土连梁
        1.2.5 钢纤维混凝土连梁
    1.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的研究现状
        1.3.1 UHTCC的定义及特性
        1.3.2 UHTCC在混凝土抗震结构构件中的应用
        1.3.3 采用UHTCC改善连梁性能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试验概况
    2.1 试验内容和目的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1 试件设计与编号
        2.2.2 试件制作
        2.2.3 试验材料
    2.3 试验加载方案
        2.3.1 加载装置
        2.3.2 安装流程
        2.3.3 加载方式
    2.4 测量内容
        2.4.1 测量内容
        2.4.2 测点布置
    2.5 本章小结
3 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3.1 开裂过程和破坏形态
        3.1.1 试件CB-1
        3.1.2 试件CB-2
        3.1.3 试件CCB-1
        3.1.4 试件CCB-2
        3.1.5 试件CCB-3
        3.1.6 试件CCB-4
        3.1.7 试件CCB-5
        3.1.8 试件CCB-6
        3.1.9 破坏特征总结
    3.2 滞回曲线
    3.3 骨架曲线
    3.4 耗能能力
    3.5 各类钢筋应变情况
    3.6 承载力与位移
    3.7 延性
    3.8 刚度退化
    3.9 本章小结
4 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的理论公式
    4.1 引言
    4.2 中、美规范中小跨高比RC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3 其他文献提出的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4 基于摩尔应力圆理论的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4.1 受力分析模型
        4.4.2 对角斜筋的抗剪贡献
        4.4.3 普通配筋连梁的抗剪贡献
        4.4.4 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5 基于软化对角拉压杆机制的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6 不同计算公式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干湿交替环境下既有铁路π形梁抗弯性能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环境因素分类
        1.3.2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
        1.3.3 悬臂深梁的研究现状
        1.3.4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研究现状
        1.3.5 环氧树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既有铁路π形截面梁病害情况及成因分析
    2.1 引言
    2.2 常见病害情况
        2.2.1 钢筋锈蚀
        2.2.2 混凝土脱落、掉块
        2.2.3 混凝土开裂
        2.2.4 其他病害
    2.3 损伤病害成因及机理分析
        2.3.1 混凝土碳化
        2.3.2 钢筋的锈蚀
        2.3.3 混凝土开裂
    2.4 干湿交替环境下钢筋锈蚀过程分析
    2.5 不同环境下的钢筋锈蚀速率检测
        2.5.1 检测构件及环境模拟
        2.5.2 测试原理及仪器
        2.5.3 腐蚀电流密度与腐蚀速度的转换关系
        2.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π形梁外悬臂板、外挡碴墙及全梁承载力分析
    3.1 引言
    3.2 桥面板外悬臂部分承载力检算分析
        3.2.1 桥面板外悬臂板荷载计算
        3.2.2 材料及截面特性
        3.2.3 截面应力计算
        3.2.4 重载作用下外悬臂板承载力检算
        3.2.5 截面混凝土及钢筋应力储备分析
        3.2.6 病害状态下的外悬臂板承载力分析
    3.3 外挡碴墙承载力计算
        3.3.1 外挡碴墙所受荷载
        3.3.2 外挡碴墙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的理论分析
        3.3.3 病害状态下外挡碴墙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分析
    3.4 病害状态下整梁抗弯承载力及刚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局部粘结失效梁的抗弯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梁基本信息
    4.3 应变片布置
        4.3.1 钢筋应变片贴法
        4.3.2 混凝土应变片贴法
    4.4 加载过程
        4.4.1 预加载
        4.4.2 正式加载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试验梁荷载挠度曲线
        4.5.2 不同截面高度处的应变分析
        4.5.3 裂缝分布
        4.5.4 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4.5.5 混凝土及钢筋应力分析
    4.6 试验梁的有限元分析
        4.6.1 有限元模型选取
        4.6.2 混凝土本构关系
        4.6.3 钢筋本构关系
        4.6.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6.5 有限元结果分析
        4.6.6 不同病害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梁体修复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梁体修复材料选择
    5.3 梁体修复方案
    5.4 梁体修复后试验结果分析
        5.4.1 修复前后试验梁挠度对比
        5.4.2 修复后试验梁裂缝开展情况
        5.4.3 修复前后混凝土及钢筋应力对比
    5.5 梁体修复后的维护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腹板开圆孔H型钢梁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开孔梁的工程应用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腹板开圆孔H型钢梁开孔截面弯-剪承载力的相关性分析
    2.1 研究方案
        2.1.1 有限元方法简介
        2.1.2 计算模型
    2.2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试件基本尺寸及编号
        2.2.2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2.3 单元类型、网格尺寸和梁段长度的选取
    2.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
        2.3.1 开孔梁的破坏准则
        2.3.2 开孔截面的应力分布
    2.4 腹板开孔梁纯剪抗力的简化设计公式
        2.4.1 腹板开圆孔钢梁抗剪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4.2 开孔梁纯剪抗力影响系数η的求解
    2.5 弯-剪相关公式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3 腹板开圆孔H型钢梁强度和挠度的有限元分析及简化设计
    3.1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边界条件
        3.1.2 网格划分
        3.1.3 截面参数
    3.2 腹板开圆孔钢梁强度分析
        3.2.1 梁的破坏模式及其屈服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3.2.2 开孔位置对梁屈服承载力的影响
        3.2.3 开孔率对梁屈服承载力的影响
    3.3 基于弯-剪相关公式的简化设计
        3.3.1 弯-剪相关公式的适用性
        3.3.2 弯-剪相关公式的使用算例
    3.4 腹板开圆孔钢梁挠度分析
        3.4.1 开孔梁挠度的理论分析
        3.4.2 开孔梁挠度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3.5 腹板开圆孔钢梁挠度的简化计算
        3.5.1 挠度增大系数α的求解
        3.5.2 腹板开圆孔钢梁挠度的简算公式
    3.6 本章小结
4 腹板开圆孔H型钢梁在纯弯状态下的整体稳定性研究
    4.1 腹板开圆孔钢梁在纯弯状态下弯扭屈曲临界弯矩的理论简算
    4.2 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内容
    4.3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1 开孔梁初始缺陷的简化考虑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4 腹板开圆孔钢梁在纯弯状态下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开孔率的影响
        4.4.2 距高比的影响
        4.4.3 跨高比的影响
    4.5 腹板开圆孔钢梁在纯弯状态下整体稳定性的简算公式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楼板影响外廊式框架结构抗竖向倒塌能力数值研究[D]. 王冲.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石材幕墙转角强度及面板砂浆加固性能研究[D]. 李罗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性能研究[D]. 谢元康. 广西大学, 2020(02)
  • [4]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侧机理研究[D]. 李剑. 东南大学, 2020(01)
  • [5]高强热轧钢筋作受拉纵筋的连续梁和框架弯矩重分布研究[D]. 李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高阻尼混凝土组合核心筒构造优化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罗丹. 湖南大学, 2019(01)
  • [7]黏弹性裂纹梁静力行为、动力特性及FRP加固研究[D]. 付超. 上海大学, 2019(02)
  • [8]小跨高比对角斜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连梁的抗震性能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D]. 张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干湿交替环境下既有铁路π形梁抗弯性能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D]. 吴宏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腹板开圆孔H型钢梁力学性能研究[D]. 吴丹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钢筋混凝土悬臂梁跨高比合理范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