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盲点

关注学生盲点

一、关注学生思维盲点(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媛[1](2021)在《第二学段学生计算思维盲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研究统计显示第二学段学生计算思维差异明显,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对问题的某些方面思维停滞或认识有偏差的人数增多,学生在对算理理解、数字观察、算法记忆等方面易出现思维盲点而不被发现,需要查找探究暴露、排查、清扫盲点的策略。针对这些思维盲点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改变有关计算方面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多而散的现状,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潘志琴[2](2021)在《在故事教学中探寻学生阅读盲点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阅读盲点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的信息,或者因为缺少教师引领,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在故事解读时,教师要解读出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的信息盲点、文化盲点、思维盲点和表达盲点,通过盲点的挖掘和活动的设计,丰富知识系统,加深文化体验,建构思维空间,提升表达能力。

孙庆松[3](2021)在《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组织,更是一个抚育机构。所以家庭应该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意识授予人,培育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最初社会机构。作为最早指导儿童社会生活的角色,家长要科学解读社会对人的期望,了解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利用适当的方法系统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从而不断将社会生活的规范、意识传授给子女。家长教育是指社会将有助于家庭教育效能发挥、教育目标实现以及家长素质提升的内容进行组织,进而将其系统地传授给家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来看,人类婴儿期的羸弱状态和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走向独立这一客观现实,形成了家长对人产生教育影响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家长需要认识亲子之间交往过程的教育生成机制、掌握育人的客观规律、理解社会存在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有助于家长在家庭抚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调动积极的影响因素,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可见,家长教育的价值归依,是塑造满足家庭育人需要的家长角色,帮助家长缕清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激活家庭的教育力场,促进家庭功能和家长自我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育人中,认识自我边界和具体任务,有效发挥家长角色影响在人的成长中的教育合力。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促进家庭的社会效益提升,推进家庭兴旺、乡村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环境形成。当前,一方面传统优秀家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不足,形成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资源空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陷入观念迷茫。另一方面,功利化思潮入侵社会教育观念,推动制度化教育压迫家庭教育空间,致使家庭教育中家长角色异化。这体现了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不足,需要深入解读家长教育的价值逻辑,激活家长教育的价值功能,实现家长角色的重塑。故而,立足于家长教育的理想价值,从现实角度解读当前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聚焦解析现实家长角色的迷失。从理论视角对家长之于子女教育影响的生成机制、家长角色上承载的教育影响、传统家教文化中的现代教育蕴意进行梳理,找出对儿童成长、家庭建设有利的家长角色要求,探析家长教育塑造理想家长角色的价值逻辑,并为家长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应建议。

林孝斌[4](2021)在《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文中指出《天主实义》作者在文本中设置了“中士”和“西士”作为对话双方,就本原观、灵魂观、为善论和伦理观等论域展开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发现西士的宣教立场虽然十分鲜明,但却诉诸于推理-论证;中士,似乎是被设计而生,但在与西士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质疑-自卫。从这个角度上看,如若简单的将中士界定为被着者设计而生的话,显然有失偏颇。但中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时人的立场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史实考证和文本辨析。这并非本文的主要旨向。本文仍将此对话双方视为源始于中西不同生存处境、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主体,并在文本分析中呈现各自的思想视角和生存秩序,即中士的感通视角及其天命-性-理的生存秩序,以及西士的理性视角及其天主-理性的生存秩序。由于《天主实义》文本内容所涉及的天主、灵魂等论域归属于宗教问题,而对该论域的呈现方式又是在哲学意义上给出的,故对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既需要宗教的观察视角也不能忽视哲学的思维方法。从方法上看,宗教更多的是关注生存中的信仰-情感问题,哲学则多注重理性-观念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关注人生存中理性与信仰这两种面向之间的交织与张力,并着力分析生存中涌现出的各种情感和观念在生存中的意义。在内容上,本研究围绕“中西士间思想出发点与生存秩序之争”的问题展开。为此,本文从双方在本原论,及其他目前研究者鲜有系统进入文本的灵魂论、为善论和伦理观这四方面,基于详实的文本研究,呈现中西士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交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呈现文本主体内容的时候,更侧重于呈现中西双方在相关问题中“认识论”上的根本差异,以试图推进探索中西间思想性对话如何能进深到更具有实质性的程度。文章将认识论问题贯穿文本分析的始终,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中西士间认识论路径的差异和所呈现对象在不同意义上的实在性问题。在强调认识论的同时,也突显了中西士间的思想性对话在生存论上的意义和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勾勒中西思维方式的迥异,而是借助文本的梳理,呈现双方在思想起点上的差异,并以此贯穿全文。致力于呈现双方对话的关键不是观念之争,乃是生存出发点之争。只有回到这个原始争论的起点,才能更好廓清中西士双方的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层面上以及所可能进入的深度和广度。在努力跳出以往从“调适论”、“策略说”和“矛盾论”等研究视角的同时,努力补益以往研究中对中士认识论问题探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士“感通认识论”的认识论维度。同时亦对当下世界频发关于“主体间”对话中存在的生存张力和困境予以关注,在反思中西士间这一原始性对话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观照,试图给出这样的答案:对话不能仅停留在观念性的对决或辩争上,更需要有意识的去觉察和推进双方在情感维度上所呈现对象的认识论问题和生存论关注,如此或许能有助于中西间的对话进入到“实质性”层面。

于志群[5](2021)在《建构数学思维模式,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推理素养、数学建模素养、直观想象素养、数学运算素养和数据分析素养。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变成了热点的研究内容和话题。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离不开数学思维模式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模式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蔡舒云[6](2021)在《突破思维盲点,让学习真正发生》文中指出学生的思维盲点阻碍了其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探寻突破思维盲点的策略,即巧妙设置"陷阱",暴露思维盲点;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思维盲点;利用盲点延伸,提升思维品质。

可秋玉[7](2020)在《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自然地理教学优化与实施》文中提出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高考题是对核心素养最为直接、快速的响应,并随之出现新的特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自然地理是教学及考试的重点、难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高考中自然地理考题的分析,力求能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提出优化策略,达成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本研究中的方法探究也将有助于丰富基础教育中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搜集和整理了近十年来地理高考中自然地理部分的试题,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在高考命题存在有考查知识点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扩展、侧重小切口命题、重视知识深度分析、地理情境过程性分析增加、重视原理性知识迁移重组的能力、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的特征。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在解题中的失分情况也就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对于这部分特点把握不足,对高考所要求的能力培养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科学原理中的反馈原理做指导,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优化策略。第一,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演绎推理法、原因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在教材呈现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深度与宽度的扩展;第二,课堂教学方式中采用多途径启发思考,引入深度教学、扩展知识联系,避免思维盲点影响、优化学习材料,突出思维过程三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的思维能力;第三,在作业方式中,通过以项目化作业实现过程体验、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实施差异化作业的方式,在课后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力。最后,以《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为案例,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采用的是“问题驱动+笔记引导+项目化作业”方法,比对照班依然采用“读图分析+知识讲解+完成练习”的常规教学方法,优化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结果评价中有一定的优势。

林枝梦[8](2020)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与教学干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学科教育是强国之本。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正面临全面的改革,高考即将改变多年来的模式,采取必选+选考的模式。课程标准也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也变为“强基计划”。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基础学科的人才。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物理学对于社会、科技发展无疑有重要作用。因此,让学生学好物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停滞不前的状态,有学生在自我调节后能够度过这个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却因此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失去信心后反而出现倒退的现象。这种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成绩暂时停滞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经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学生学习的任一阶段,高一至高三都有学生出现物理学习的“高原现象”,导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学生自信心受挫,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下降,出现焦虑、烦躁、敏感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进行调节和干预,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都将造成严重影响。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高原现象”是学习的四个阶段之一,只有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高原现象,并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有效的干预策略,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克服学习的高原期,提高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高原现象”的方法,并采取有效的教学干预策略,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渡过物理学习的高原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归纳;第二部分,对高中生物理学习和教师的物理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选择适合的学生进行访谈交流等,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和对物理学习的认识等信息,信息归纳后对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对当前学生“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第四部分,根据“高原现象”的成因,提出教学干预的原则,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分别总结出教师方面的教学干预策略和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的探索方向;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相应的教学干预策略后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干预策略,总结出有效的干预策略;最后一部分,对本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黄薇名[9](2020)在《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语文复习课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比一半以上的部分,对弥补已有教学中的不足,丰富和补充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发展学生的多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赋予了高中语文复习课新的理念和新的内容。因而,本文选择高中语文复习课作为本文的探讨对象。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效率低下,未能充分发挥效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高中语文复习课越来越功利化的原因不仅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新课标落实难,还在于实施新课标的策略不当,如缺少与实施新课标相配套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师依据新理念对高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尝试,却被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制约教法,教法又制约了学生的学法,教师往往受此影响而尝试失败。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复习课见效慢,对此表现出各种消极情绪,有漠视的、有敷衍的;还有些学生虽然很认真地进行复习,但复习方法不当,从而导致复习课效率低下。为进一步解决高中语文复习课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增强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提出了四种:一是复习前测摸底,筛查学生知识盲点,要注意对隐藏的知识盲点筛查,以及对学生平时暴露出的知识盲点的积累;二是在研究新课标新理念、掌握学生心理学情、分析成绩大数据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重视教学设计;三是建构思维导图,建构学生自己的数据库,包括把无序固化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和把抽象复杂的知识搭建逻辑思维关系;四是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如结合文科的形象思维、理科的逻辑思维等,形成知识复习群。第三部分是笔者通过高中语文复习课的三个课型,即教材回扣课课、专题复习课以及试题讲评课,对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学实践过程(包括筛查学生知识盲点、学生试题成绩整理、学生心理学情分析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及反思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魏家琪[10](2020)在《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目标实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的量变和质变,从“知识教育”到“素养教育”的转变,开始注重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表层化”现象,使学生趋向机械学习,无法将“记忆型”学习转变为“思考型”学习,从而限制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如何向着更深层次或更广维度来转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目前最直接、最现实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深度教学则重视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科本质,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关注知识教学对学生的意义生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这正好与“素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也可以说,深度教学的实质是提高学习者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这一研究背景下,深度教学的出现则为地理学科教育研究拓展了新视野,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模式,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困境,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本文第一、二部分进行文献梳理,阐述其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地理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地理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核心概念,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应用深度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生活教育理论等知识进行理论指导。文章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江西省南昌市和丰城市等三所高中进行地理深度教学的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和SPSS软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及思维能力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对调查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文章第四部分主要根据教学现状及问题,得出实施深度教学的策略如下:深度强化教育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深度优化教学方法,构筑教学共同体;深度聚焦教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深度剖析教学设计,提高思维阶层;深度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等策略。第五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教学对其实施效果和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实现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案例参考。文章最后主要从深度教学作为新教育理念的作用,通过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问题,针对其教学现状提出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结论总结与讨论。

二、关注学生思维盲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学生思维盲点(论文提纲范文)

(1)第二学段学生计算思维盲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二学段学生计算思维盲点表现
    (一)记忆盲点
    (二)理解盲点
    (三)观察盲点
    (四)技能盲点
二、清扫计算思维盲点的对策
    (一)教师解决学生计算思维盲区的途径
        1.数据分析筛“盲”
        2.图示算理防“盲”
        3.题组设计扫“盲”
    (二)学生清扫计算思维盲区的策略
        1.图解算理凸显防“盲”
        2.步骤程序规范避“盲”
        3.错题总结优化清“盲”

(2)在故事教学中探寻学生阅读盲点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读信息盲点,丰富知识系统
二、阅读文化盲点,加深文化体验
三、解读思维盲点,建构思维空间
四、解读表达盲点,提升表达能力

(3)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立德树人急需强化家长角色
        (二)乡村振兴亟需家长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家长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二、文献综述
        (一)家长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家长教育的内涵研究
        (三)家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长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理想家长角色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辨析:理想家长角色的塑造
    一、家长教育的必要性
    二、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三、理想家长角色的厘定
        (一)理想的母亲角色
        (二)理想的父亲角色
        (三)理想的祖父母角色
第二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理想家长角色的“缺席”
    一、中华优秀家教文化继承不足导致家长角色弱化
        (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式微
        (二)经典家庭教育方法失势
        (三)家国一体的教育目标淡化
    二、功利化社会思潮导致家长角色异化
        (一)物化思维导致的情感背叛
        (二)武化思维产生的竞争思想
        (三)观念异化导致的过度消费
        (四)家长教师化致使的教育闹剧
第三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回归:理想家长角色的重塑
    一、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动力
        (一)家长教育是家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唯一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家长职能的要求
        (三)教育的现代化变革需要家庭教育功能升级
        (三)振兴乡村的家庭外部化育需要
    二、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归宿
        (一)指导家庭完成道德形成的主要任务
        (二)引导家庭完成“成人”的教育目标
        (三)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手段
        (四)推进家长齐家立人的发展路径
第四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重塑理想家长角色的路径思考
    一、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家长教育
        (一)家长学校的职能激活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效能发挥
        (三)社会力量的功能调动
    二、优化家长教育的课程
        (一)构建学校教育的家庭课程
        (二)构建家长教育的培训课程
        (三)构建老年教育的家长课程
    三、营造家长成长的社会氛围
    四、完善家长教育的支持制度
        (一)赋予各类机构实施家长教育的权力
        (二)明确各类主体参与家长教育的责任
        (三)构建保障家长教育系统运行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由来
    二、为何以《天主实义》作为分析文本?
    三、宗教哲学的观察视角
    四、文献综述:国内外对《天主实义》文本的研究及分析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及分析
        (1) 晚明时期儒、佛学者对《天主实义》的认同和批判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天主实义》的研究进路:比较、历史、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五、主旨论证的思路和篇章布局
第一章 《天主实义》中的三重语境
    第一节 西士所存在的双重语境
        一、西士的天主教思想背景
        二、西士对儒学的研究与应用
        三、西士恩典神学视角的缺失
    第二节 中士的时代性思想背景及其思想论域
        一、阳明后学的思想主流
        二、晚明中士的思想论域
        三、东林儒学与实学暗兴
        四、中士言辞背后的“感通”思维
第二章 《天主实义》中的本原论争
    第一节 “位格”性天主:西士对“太极/理”本原论的批判
        一、理性与“位格”性之天主
        二、理性对“太极/理”不能为本原的批评
    第二节 “生成”论之太极/理:中士对西士批判的回应
        一、“生成论”之太极
        二、中士的“敬”意识
        三、感通中的太极/理
        四、生存秩序中的太极/理
    第三节 西士式“本原”观对中士生存秩序完善性辨析
        一、西士式“本原”观中的超越性维度的挑战
        二、超越性维度对中士“生成”论修身的益处辨析
        三、超越性维度对补益儒家社会秩序的理论性意义
第三章 “独立灵魂”与“万物能否一体”的辩争
    第一节 独立灵魂论:西士的两世说与万物一体观
        一、自由意志与“两世”说
        二、独立灵魂和后世维度的展开
        三、独立灵魂观对万物一体论的批评
    第二节 中士对独立灵魂和万物一体观的驳正
        一、中士道德性的生死观传统
        二、现世维度中的修身与成德
        三、中士的“魂魄论”与万物一体观
    第三节 驳灵魂轮回:中西士间的思想交织
        一、西士对灵魂轮回论的理性批驳
        二、中士在人伦秩序观中驳灵魂轮回论
第四章 善之论争:为善是否有意?
    第一节 西士的“为善有意”观
        一、理性界定中的“善”、“意”概念
        二、善的缺失:西士论“恶”的问题
        三、天主:“正意”之源
        四、为善有意与善之困境
    第二节 中士对“为善无意”思想的辩护
        一、“为善无意”问题的由来
        二、中士以“性”解为善无意
        三、敬天诚性与为善无意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生存意识
        一、后世的抽象性与现实性问题
        二、“利”的现实性与完善性问题
        三、“有意”与“无意”间的张力:“小人—君子”的视角
第五章 伦理交锋:修身、治学、行孝
    第一节 忏悔与自省:天主拯拔与自我完善
        一、呈现伦理背后认识论问题的必要性
        二、忏悔与天主旨意
        三、自省与参赞化育
    第二节 内外有别:学之为己抑或为天主?
        一、什么是“真学问”?
        二、如何达到真正的学问?
    第三节 内外学问的功夫论
        一、理性与灵修
        二、“诚-性”与检慎
    第四节 不同起点上的行孝观
        一、有必要专门谈论孝道问题
        二、西士论孝:以天主之道为目标
        三、中士尽孝:以造就天命为中心
结语 理性与感通:呈现方式与生存秩序
    一、理性与感通的切磋:一种宗教哲学观察视角
    二、两种认识论、两种认识对象和两种实在性
    三、思想交锋中的感通与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建构数学思维模式,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找准“有效落点”,突破思维瓶颈
二、注重“由粗到精”,促进思维逆转
三、借助“类化策略”,形成思维体系
四、击破“思维盲点”,促进思维拓展

(6)突破思维盲点,让学习真正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巧妙设置“陷阱”,暴露思维盲点
二、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思维盲点
三、利用盲点延伸,提升思维品质

(7)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自然地理教学优化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2.2 指导教学方式的选择
        1.2.3 指导教材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拓展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系统科学原理中的反馈原理
第三章 地理高考中自然地理的考查特点
    3.1 资料来源
        3.1.1 高考自然地理分值特点
        3.1.2 试卷题型特点
    3.2 近十年高考自然地理考点分布统计与分析
        3.2.1 《行星地球》考查知识点
        3.2.2 《地球上的大气》考查知识点
        3.2.3 《地球上的水》考查知识点
        3.2.4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查知识点
        3.2.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查知识点
    3.3 高考自然地理命题特点及变化特征
        3.3.1 考查知识点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扩展
        3.3.2 侧重小切口命题,重视知识深度分析
        3.3.3 地理情境过程性分析增加
        3.3.4 重视原理性知识迁移重组的能力
        3.3.5 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重视综合思维
第四章 教学优化途径
    4.1 教学内容的优化方式
        4.1.1 演绎推理法
        4.1.2 原因分析法
        4.1.3 归纳总结法
    4.2 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
        4.2.1 多途径启发思考,引入深度教学
        4.2.2 扩展知识联系,避免思维盲点影响
        4.2.3 优化学习材料,突出思维过程
    4.3 作业方式的优化
        4.3.1 以项目化作业实现过程体验
        4.3.2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实行差异化作业
第五章 教学优化实验设计与效果分析
    5.1 实验方法设计
        5.1.1 实验过程设计
        5.1.2 实验对象分析
    5.2 实验过程实施
        5.2.1 实验课题选择
        5.2.2 教学优化设计
        5.2.3 实验实施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二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测试题
致谢

(8)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与教学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现状调查
    2.1 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现状分析
    2.2 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现状分析总结
3.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3.1 从心理学上分析
    3.2 从认知能力上分析
    3.3 从教学实践中分析
4.针对“高原现象”的教学干预策略及实践探索
    4.1 教学干预策略研究
    4.2 课堂干预策略实践探索
    4.3 课后干预策略实践探索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9)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第一节 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 教师的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 学生的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章 高中语文复习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育功利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二、新课标实施策略不当
    第二节 教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制约教法学法
        二、对反复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够认真
    第三节 学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认为语文复习课见效慢
        二、学生的语文复习方法不当
第三章 增强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做好前测摸底,筛查学生知识盲点
        一、筛查复习内容要注意隐藏的知识盲点
        二、积累平时学生问答及试题中知识盲点
    第二节 制定复习计划,重视教学设计
        一、按照新课标新理念制定计划和设计教案
        二、依据学生心理学情制定计划和设计教案
        三、依靠成绩大数据制定计划和设计教案
    第三节 建构思维导图,构造自己的数据库
        一、把繁杂固化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二、把抽象无序的知识搭建思维逻辑关系
    第四节 结合其他学科,形成知识复习群
        一、结合文科的形象思维形成知识复系群
        二、结合理科的逻辑思维形成知识复习群
第四章 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
    第一节 教材回扣课的教学实践
    第二节 专题复习课的教学实践
    第三节 试题讲评课的教学实践及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硕博论文
    (三)期刊
致谢

(10)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深度教学概念
        2.1.2 地理核心素养概念
        2.1.3 地理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深度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深度学习理论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生活教育理论
3 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现状分析
    3.1 问卷调查分析
        3.1.1 问卷的基本设计
        3.1.2 问卷的统计分析
        3.1.3 小结
    3.2 .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的问题分析
        3.2.1 缺乏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
        3.2.2 “教”与“学”不相一致
        3.2.3 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矛盾
        3.2.4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较弱
        3.2.5 教学设计缺乏层次性
        3.2.6 重视传统性教学评价,忽视表现性评价
4 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
    4.1 深度强化教育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
    4.2 深度优化教学方法,构筑教学共同体
        4.2.1 开展体验式教学
        4.2.2 引用回应性教学
        4.2.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3 深度聚焦教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4.3.1 深入挖掘知识核心内涵,建构知识体系
        4.3.2 聚焦地域文化知识,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4.4 深度剖析教学设计,提高思维阶层
        4.4.1 结合案例,设计“问题链”,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4.2 “情景线”转变成“知识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4.5 深度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
        4.5.1 关注学生“表现性”评价
        4.5.2 关注教学反思
5 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5.1 教学实践记录
    5.2 教学案例设计
        5.2.1 案例设计要素
        5.2.2 教学实施过程
    5.3 教学分析及反思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四、关注学生思维盲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二学段学生计算思维盲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 吴静媛. 小学生(下旬刊), 2021(08)
  • [2]在故事教学中探寻学生阅读盲点的意义[J]. 潘志琴.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21(06)
  • [3]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D]. 孙庆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D]. 林孝斌. 山东大学, 2021(11)
  • [5]建构数学思维模式,提升数学核心素养[J]. 于志群. 数学教学通讯, 2021(13)
  • [6]突破思维盲点,让学习真正发生[J]. 蔡舒云. 小学教学参考, 2021(05)
  • [7]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自然地理教学优化与实施[D]. 可秋玉. 广州大学, 2020(07)
  • [8]高中物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与教学干预策略[D]. 林枝梦. 西南大学, 2020(01)
  • [9]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黄薇名.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D]. 魏家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关注学生盲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