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成员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

一、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霍鹏程[1](2021)在《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保障求救和救治绿色通道抢救成功的前提,为院内急诊争取更多抢救时间和有利条件,有效减少呼救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救治效果是院前急救的工作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这一过程中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工作观念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对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配套政策和规范也在逐步出台,越来越多的院前急救医务人员能力素质较过往提升明显,但这一过程中较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获得感越来越需要社会和从业医疗机构的认可,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职业影响力,思想政治上提供组织保证和职业认同,进而更好地为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引领方向,本文结合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严敏怡[2](2021)在《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的主要因素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4月我中心急救科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职业倦怠感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分析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0名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创伤性事件调查表各维度得分比较中,除积极应对、家庭内外支持、个人成就感外,其余维度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救应激性事件各维度、情感耗竭、去人格化、消极应对方式以及创伤性应激障碍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救治场所暴力应激、应对方式及家庭内支持均为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应激性事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均为影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认知行为干预法、完善排班制度、组织抗压训练、家庭访谈及森田疗法等,降低其创伤后应激反应,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刘凤玲[3](2021)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策。方法现针对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经该院120急救治疗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实施综合院前急救护理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改变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救治时间。结果经120接诊时,两组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P=0.384);120接诊至医院急诊室时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39,P<0.05);研究组患者从接诊昏迷状态到恢复清醒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9,P<0.05);研究组86例患者中仅有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82%,对照组86例患者中则有8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39)。结论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进行综合院前急救护理,可在短时间内改变患者血糖水平,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蔡亚秀[4](2021)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带来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防控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刻不容缓。然而,中青年人群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存在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严重等危险因素。既往研究中,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受试群体缺少对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尚不明确健康教育在该人群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积极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经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咨询及预实验确定干预功能与干预技术,形成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采用类实验平行对照设计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选取浙江省丽水市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26名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接受60~120分钟/次,共2次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每月1次,60~120分钟/次,共4次的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采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健康行为能力(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3个月后的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同时,采用干预组研究对象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率评价该健康教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以BCW理论为基础,结合适宜的干预功能和干预技术,本研究构建了可行性较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126名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被纳入到本研究中,中途退出9名,失访3名,最终完成健康教育者114名,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57名;干预组健康教育参与依从率为93.65%,对照组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参与率为92.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脑卒中首发临床症状、冠心病首发临床症状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发作时处理措施维度和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P-Ⅱ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HPLP-Ⅱ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HPLP-Ⅱ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压力应对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行为能力:SRAHP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RAHP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SRAHP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心理安适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院前延迟意向:院前延迟意向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症状程度判断、习惯反应样式、促进就医因素、阻碍就医因素、就医决策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症状警觉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对提高个体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减少院前延迟意向,并且干预效果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强;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参与度较高。此干预项目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及评价体系,可在社区基层医疗层面推广应用。

章琼,朱芳,沈元春[5](2020)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暴露程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识别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源并根据其暴露程度进行排序,为减压措施和应对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提取院前急救科护士职业压力源形成初始条目池,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15名相关领域护理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确定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源及暴露程度排序。结果 2轮函询中15名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5和0.795;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20 (χ2=127.675,P<0.001)和0.345 (χ2=139.412,P<0.001);各条目变异系数0.110~0.239;各维度一致性检验CR值0.011~0.076;筛选的职业压力源包括5个维度和30个条目,其暴露程度排序为:患者护理压力>个人压力>环境压力>与同事、患者及家属沟通合作压力>管理压力。结论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源进行筛选和排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减压措施和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张桂霞[6](2020)在《优化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对策 以北京急救中心为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院前急救是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高,院前急救服务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院前医疗急救学科发

罗力铭[7](2020)在《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特大城市超大型医院的建设浪潮引起了社会关注,紧缩的院区用地与激增的就诊交通量,使得医院外部交通组织过程浮现出诸多问题:与城市交通的割裂与冲突、院内交通空间的供需失衡、交通设施的滞后性显现,针对性的研究亟待展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紧缩用地”和“外部交通”两个关键点出发,紧扣实践动态,捕捉外部交通组织的基本特性,探索紧缩用地和规模扩大化对外部交通产生的影响,明晰其间内在关联进而构建分析框架。运用实地调研法归结外部交通组织现状和核心问题,同时引入类比分析法进一步提出适用于高密度环境、紧缩用地条件和大规模三个前置的医院外部交通组织操作途径、针对性策略与模型,以纡解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的现实矛盾。此外,强调以城市视角切入研究,关注更高维度城市交通体系与医院外部交通的协调适配。并提出外部交通组织应由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介入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技术手段。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明确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为理论平台构建,从相关理论基础与外部交通基本特性的分析,到紧缩用地与规模扩大化对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的影响,最后提出分析框架。第三章为现状调研与分析,基于构建的理论平台展开对广州三家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的外部交通组织现状调研,通过对现状问题点的聚合分析挖掘核心问题,并针对核心问题制定相应设计目标与原则。第四章旨在解决问题,针对核心问题探索可行的操作途径,并从与城市的衔接、院内交通组织、与建筑的接驳三方面阐述相应的设计策略,而后根据设计策略归纳出交通组织模型。第五章为策略运用,结合实践项目,分析提出的设计策略在具体设计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揭式研究的创新意义。从理论平台构建到样本调研分析,再到策略探索和策略运用。期望本研究构建的策略与模型能够对今后的医院建设实践有所助益。

宋玉琳[8](2020)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院际转运是儿童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重要的医疗流程。在国家生育政策放开后,新生儿数量上升,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卫生资源较集中,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对于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的研究在新时代的情势下,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的特殊意义。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儿童病死率,关系着大连地区百万家庭的生活,进而也影响着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首先,本研究以危重儿童与院际转运等相关概念入手,在准公共产品、医院管理的视角下,通过访谈法及问卷法了解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发展现状,对参与转运的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院际转运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其次,从中发现院际转运管理存在院际转运体制不完善、转运能力与转运需求不匹配、转运医务人员亟需培训及人才引进、转运医务人员身心压力大、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最后,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院际转运体系薄弱,管理经费较少、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对院际转运意识不足、转运医务人员保障不足、调度能力不足的原因,对政府、医院及公众分别提出如下建议:健全法规及转运体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构建危重儿童转运风险管理预警和救济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实施政策倾斜、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精细化管理与媒体宣传;协助建设社会化急救体系、提高共情能力的对策,并提出移动智能化、联运联动化、区域网络化以及双向转运化的发展方向。

于丹[9](2020)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院前和院内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在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上是否有所缩短,以及院前急救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是否提高。为院前规范的网络信息化急救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急救中心引进网络技术,更新急救设备,进行新技术设备培训,制定平台急救流程标准,院前急救单位与各接诊医疗单位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平台应用效果:以平台应用时间为分界线,选取浙江省某地区急救中心于2019年8-12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平台急救流程;2019年1-5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对两组的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平台应用前后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代表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类疾病院前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13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511,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51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071,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2.374,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75,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5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5.457,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4.015,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189,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7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9.1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921,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13.074,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12,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675,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9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4.972,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989,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29,P<0.05)低于对照组。2.各类疾病两组现场急救处置时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类疾病院内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4.1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642,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89,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50,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900,P<0.05)、院内交接时间(t=3.718,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35,P<0.05)、院内交接时间(t=3.989,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5.623,P<0.05)、院内交接时间(t=6.720,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3.42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0.04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999,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2.573,P<0.05)、院内交接时间(t=4.809,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0.43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440,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4.393,P<0.05)、院内交接时间(t=5.521,P<0.05)低于对照组。4.各类疾病两组急救效果比较结果如下:心肺骤停类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5.6%和37.5%,试验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5,P<0.05);除神经系统疾病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其他疾病类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急救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大部分疾病类别的急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台应用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技术、态度和程序各维度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平台应用前(P<0.05)。结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可以优化急救流程;可以缩短院前和院内响应时间,从而缩短整个急救时间;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提高大多数类别疾病救治效果;可减少院前意外发生、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林子[10](2020)在《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院前急救医疗作为急救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急诊医学的始发环节,有着救治的紧迫性、就诊的随机性、医疗环境的不可预知性、治疗条件的有限性、抢救的高风险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其医疗风险也高于一般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各个阶段都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文章通过对院前急救医疗现状、特点及相关医疗纠纷进行全面考察,重点梳理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部分介绍了院前急救医疗概况,包括四种院前急救医疗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附属型、综合型)和紧迫性、随机性、医疗环境不可预知性、治疗条件有限性、高风险性的院前急救特点,以及五个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阶段(通信、出车、现场急救、转运维持、交接),还有院前急救相关立法情况;第二部分笔者对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现状进行简单阐述,主要在所整理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从医疗纠纷发生阶段、案件类型、医疗纠纷诉讼主体、证明责任、援引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主要提出:院前急救医疗法律主体问题、急救行为的证明问题、民事责任认定问题、法律适用和法律风险防控等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准确界定法律主体、加强院前急救证据制度化建设、提高院前急救民事责任的认定水平、推进院前急救医疗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强化院前急救风险防控等方面具体的对策建议。最后,本文立足价值分析,提出在维护患方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保障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的正当利益,在法律的框架内院前急救医患双方的权益平衡,从而促进我国院前急救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意义
二、院前急救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二)培育优秀的中心文化。
    (三)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职工思想建设。
    (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
    (六)加强宣传教育。
    (七)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

(2)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与国内常模[9]各维度得分情况
    2.2 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反应单因素分析
    2.3 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应激反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1.3.2 研究组实施综合急救护理措施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诊时和入院时空腹血糖对比
    2.2 两组患者从接诊昏迷状态到恢复清醒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4)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1.1.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日益凸显
        1.1.3 中青年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范畴及危险因素
        1.2.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
        1.2.3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
        1.2.4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现状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假设
    1.7 主要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7.1 中青年
        1.7.2 心血管事件
        1.7.3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
        1.7.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1.7.5 健康行为能力
        1.7.6 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构建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
        2.1.1 健康教育方案依托的理论基础:行为改变轮理论
        2.1.2 干预方案构建
        2.1.3 确立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2.2 第二部分:验证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分组方法
    2.3 干预内容及方法
    2.4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测量工具
        2.4.2 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4.3 研究次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5 资料收集的步骤
        2.5.1 收集原则
        2.5.2 收集方法
        2.5.3 收集内容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研究干预阶段
        2.6.3 数据处理阶段
    2.7 资料分析
        2.7.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7.2 两组研究对象各变量基线水平比较
        2.7.3 干预效果评价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生活行为方式资料
        3.1.3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的临床资料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研究指标的基线比较
        3.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研究院前延迟意向比较
    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3.1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影响的效果评价
        3.3.2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影响的效果评价
        3.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
        3.3.4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影响的效果评价
        3.3.5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4.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
    4.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可促进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4.4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能力
    4.5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4.6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情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4.7 本研究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暴露程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模糊层次分析法课题组
    1.2 提取职业压力源和建立条目池
    1.3 选择咨询专家
    1.4 模糊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的制定及实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专家积极程度及权威程度
    2.2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
    2.3 专家修改意见
    2.4 各维度一致性检验
    2.5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源暴露程度模糊层次分析法排序
3 讨论
    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及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分析
    3.2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源暴露情况分析
    3.3 对策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优化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对策 以北京急救中心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北京急救中心人力资源状况诊断
    医护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工作性质影响工作积极性
    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影响工作热情
管理对策
    建立标准化的工作体系和培训体系,统筹规划急救工作
    积极探索医疗救护员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改善工资福利待遇等保障因素,提升工作积极性
    建立有效的院前急救人才激励机制,做到用事业和感情留人
    建立院前急救医师职业发展和转型发展保障机制

(7)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型医院的就诊量不断攀升
        1.1.2 城市中心区大型医院周边道路拥堵现状
        1.1.3 医疗需求的增长与建设用地紧缩的趋势
    1.2 研究设想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设想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理论研究
    2.1 大型医院及其外部交通组织基础研究
        2.1.1 大型医院的发展动因分析
        2.1.2 外部交通组织的发展演变
        2.1.3 外部交通组织的基本特征
        2.1.4 外部交通构成要素分析
    2.2 紧缩用地与外部交通组织的相关理论
        2.2.1 紧凑城市理论
        2.2.2 城市·建筑一体化理论
        2.2.3 人车分离理论
    2.3 紧缩用地与规模扩大化对外部交通组织的影响
        2.3.1 交通流量的剧增
        2.3.2 交通空间的压缩
        2.3.3 与城市交通关联度的增进
    2.4 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的分析框架
        2.4.1 与城市的衔接
        2.4.2 院内交通组织
        2.4.3 与建筑的接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调研与分析
    3.1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现状问题分析
        3.1.1 对象选取与框架确立
        3.1.2 与城市衔接部分的分析
        3.1.3 院区内交通组织的分析
        3.1.4 与建筑接驳部分的分析
    3.2 基于现状分析的核心问题总结
        3.2.1 与城市交通现状的冲突
        3.2.2 院内交通空间供需失衡
        3.2.3 与建筑的接驳方式滞后
    3.3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目标
        3.3.1 与城市的衔接:协调交通要素,规避内外矛盾
        3.3.2 院内交通组织:提高空间利用率,保证交通秩序
        3.3.3 与建筑的接驳:接驳点紧凑聚合,交通无缝转换
    3.4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构建原则
        3.4.1 交通导向趋势的“适应性”
        3.4.2 交通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3.4.3 交通空间利用的“集约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策略研究
    4.1 外部交通组织的操作途径
        4.1.1 更新设计模式:多学科部门的协作规划导向
        4.1.2 转换组织维度:交通组织由院外向院内转移
        4.1.3 改善交通结构:组织结构的立体化与复合化
        4.1.4 优化资源利用:加快交通周转避免流量堆积
    4.2 与城市的衔接策略
        4.2.1 多部门协作下的城市交通应变
        4.2.2 出入口节点的布局控制
        4.2.3 与城市车道的立体衔接
        4.2.4 与城市步行系统的融合
    4.3 院内交通组织策略
        4.3.1 洁污、医患、患患分流
        4.3.2 地下主干式的交通结构
        4.3.3 多层次的院前广场
        4.3.4 集约化的静态交通
    4.4 与建筑的接驳策略
        4.4.1 地下接驳区的位置择取
        4.4.2 车行接驳区的形式复合
        4.4.3 特殊情景下的人行接驳
        4.4.4 与内部交通的无缝转换
    4.5 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模型
        4.5.1 “双主干结构—多区域接驳”模式
        4.5.2 “双主干结构—集中式接驳”模式
        4.5.3 “单主干结构—集中式接驳”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策略运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建筑设计实践
    5.1 实践项目介绍
        5.1.1 建设背景分析
        5.1.2 项目基础概况
        5.1.3 项目难点
    5.2 紧缩用地条件下外部交通组织策略应用
        5.2.1 与城市的衔接策略运用
        5.2.2 院内交通组织策略运用
        5.2.3 与建筑的接驳策略运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定义及阐释
        1.2.1 危重儿童
        1.2.2 院际转运
        1.2.3 转运半径
        1.2.4 院前急救
        1.2.5 准公共物品理论
        1.2.6 医院管理理论
        1.2.7 闭环理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院际转运管理现状
    2.1 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
        2.1.1 基础建设以及经费补助
        2.1.2 设备及人力资源配置
    2.2 院际转运管理的制度和流程
        2.2.1 院际转运制度及标准
        2.2.2 院际转运流程
    2.3 院际转运管理情况访谈
        2.3.1 访谈目的与方法
        2.3.2 访谈对象和提纲设计
        2.3.3 访谈情况及成果
    2.4 院际转运管理问卷调查
        2.4.1 调查问卷设计
        2.4.2 预调查及问卷发放
    2.5 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开展情况及调查分析
        2.5.1 患儿家属院际转运情况调查
        2.5.2 转运医务人员院际转运情况调查
3 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基于研究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患者家属对转运工作满意度Logistic回归分析
        3.1.2 职工院际转运工作情况单因素分析
    3.2 院际转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院际转运体制不完善
        3.2.2 转运能力与转运需求不匹配
        3.2.3 转运医务人员缺乏培训及人才资源不足
        3.2.4 转运医务人员身心压力大
        3.2.5 转运安全性不足
    3.3 院际转运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院际转运体系薄弱,管理经费较少
        3.3.2 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对院际转运意识不足
        3.3.3 转运医务人员保障不足
        3.3.4 调度体系不健全
4 优化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 政府积极主导
        4.1.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转运体系
        4.1.2 增加经费投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4.1.3 构建危重儿童转运风险管理预警和救济机制
    4.2 医院全力配合
        4.2.1 加强队伍建设,实施政策倾斜
        4.2.2 医联体建设与信息化调度模式
        4.2.3 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4.2.4 精细化管理与媒体宣传
    4.3 公众广泛参与
        4.3.1 形成社会化急救体系
        4.3.2 提高共情能力
    4.4 院际转运发展方向
        4.4.1 移动智能化
        4.4.2 联运联动化
        4.4.3 区域网络化
        4.4.4 双向转运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问提纲
附录 B 危重儿童院际转运调查问卷(患者家属版)
附录 C 危重儿童院际转运调查问卷(转运职工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和抽样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
        2.4.2 试验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
        2.4.3 试验组各疾病分类实际应用情况
    2.5 预试验
    2.6 数据收集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各类疾病患者一般资料
    3.2 试验组和对照组响应时间比较
        3.2.1 心搏骤停类响应时间比较
        3.2.2 创伤类响应时间比较
        3.2.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4 神经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5 呼吸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6 消化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7 儿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3.2.8 妇产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3.2.9 中毒类响应时间比较
        3.2.10 其他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急救效果比较
        3.3.1 心搏骤停类急救效果比较
        3.3.2 创伤类急救效果比较
        3.3.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4 神经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5 呼吸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6 消化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7 儿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8 妇产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9 中毒类急救效果比较
        3.3.10 其他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4 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评价
    6.1 创新和展望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10)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院前急救医疗概况
    (一)院前急救医疗的模式特点
    (二)院前急救医疗的阶段划分
    (三)院前急救医疗的立法情况
二、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现状分析
    (一)医疗纠纷发生阶段分析
    (二)医疗纠纷案件类型分析
    (三)医疗纠纷诉讼主体分析
    (四)证明责任分析
    (五)瑕疵证据情况分析
    (六)援引法律规范情况分析
三、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法律主体问题
    (二)急救行为的证明问题
    (三)民事责任认定问题
    (四)法律适用问题
    (五)法律风险防控问题
四、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法律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准确界定诉讼中的法律主体
    (二)加强院前急救证据制度化建设
    (三)提高院前急救民事责任的认定水平
    (四)推进院前急救医疗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
    (五)强化院前急救医疗法律风险防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意义[J]. 霍鹏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7)
  • [2]院前急救科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严敏怡.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4)
  • [3]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策[J]. 刘凤玲. 糖尿病新世界, 2021(14)
  • [4]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蔡亚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暴露程度分析[J]. 章琼,朱芳,沈元春. 护理学报, 2020(24)
  • [6]优化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对策 以北京急救中心为例分析[J]. 张桂霞. 中国卫生人才, 2020(09)
  • [7]紧缩用地条件下大型医院外部交通组织研究[D]. 罗力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大连市儿童医院危重儿童院际转运管理研究[D]. 宋玉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D]. 于丹.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10]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D]. 林子.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家庭成员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