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现状的基本判断

对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现状的基本判断

一、西部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孙钰瑶[1](2021)在《云南省住宅地价与房价时空联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同步。目前土地供应、住房需求、市场结构等不均衡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楼市调控政策。要发挥土地要素、房地产要素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价格是关键手段,而房价存在较强的时间上的动态惯性效应和空间上的区域关联特征。因此,为促进云南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清楚住宅地价与房价之间的时空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地价和房价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后,在地价和房价互动机理基础上,首先展开云南省经济和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次,以2011-2019年云南16州市的土地出让价格和商品住宅价格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两者在时序上的动态关系,并进一步构建房价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云南房价的影响因素。空间上,基于云南129县(市、区),运用反距离加权法建立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房价的数字价格模型来研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聚类进行异常值分析,最后结合地价房价比来分析云南房地产市场现存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为:(1)云南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与商品住宅价格存在长期的正向互动关系,且商品住宅价格还存在着自我推动上涨的趋势;近些年云南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引起了云南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且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并不是云南商品住宅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2)在影响云南房价的因素中,供给方面的因素有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住宅用地推出土地面积;需求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一年房价的增长率,且需求方面的作用大于供给方面。由于房价的成本弹性相对较低,可以认为供给成本并不是影响云南房价的主要因素,而影响程度最大的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出云南省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非均等化等问题,云南地区房价的上涨更多依赖于人口城市化率的推动。(3)房价受需求及空间溢出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变化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由此说明基准地价的更新不在局限于现实性,要结合周边环境变化以此保持其现势性。其中,罗平县、富源县、沾益市、麒麟区、蒙自市、鹤庆县、巍山县的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房价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4)2018年云南省有80%的区县地价房价比在5%-15%之间,表明云南绝大部分区县的城区目前执行的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偏低;将16州市的地价房价比与全国50城对比发现,特别是昆明和滇中新区城市与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和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符,其余州市更加偏低,与各级城市等级不相符。最后,从实证研究结果出发,针对云南地区要提升地价房价占比;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空间配置,高质量发展中心(滇中)城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土地监管,增强市场透明度;注重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的空间均等化发展;重视省会(州市)周边区县房价的增长,调控要注重“城市联动”和“因城施策”。

周贺[2](2021)在《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产业集聚作为既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又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供给的重要经济变量,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着紧密的理论关联。同时,产业集聚作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之一,代表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包括为解释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提供新视角与新证据,发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分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不同城市结合实际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在界定人口集聚、房地产和房地产价格相关概念后,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重视现实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分析;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制和门限效应表现;选取合适经济变量,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为样本,应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门限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获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我国产业集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房地产价格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集聚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除北京和海南外,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区位熵指数明显大于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除了河南、安徽、内蒙古、陕西等省份表现较好外,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其他省份制造业集聚水平均较低。与制造业不同,以开发建设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普遍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而金融业因其强大的中心集聚力,导致金融业集聚不仅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带内省际差异,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集聚表现出与金融业相似的特点,且其与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冷热密切相关。根据各地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数据,对比发现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东部省份的房地产价格分化严重,35个大中城市的土地成本数据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二是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的影响。理论上,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居民的房地产购买能力和数量,从而提升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同时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土地供给和房地产开发融资成本,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因此,产业集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影响房地产价格。以35个大中城市数据为样本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制造业和建筑业集聚对房地产集聚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集聚影响不显着,这反映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更能够长期影响房地产的价格水平,我国房地产价格水平的上涨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实体经济支撑的。考虑到房地产价格对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关系,对模型内生性进行讨论,并采用新的核心解释变量测量方法和变更样本时间跨度的方式再次进行估计,发现研究结论是稳健的。此外,工资收入、财富水平、建筑成本、土地成本均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房屋竣工面积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房地产价格的供需决定理论的预期结论相一致。三是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机制变量。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是经济集聚理论成立的两大基础,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产业集聚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推动了人口集聚的发生,人口的居住需求又刺激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扬。产业集聚推动政府平衡工业用地与住宅土地供给,由于新增土地出让收入具有政府财政平衡和补贴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这强化了政府提高土地价格的城市土地经营动机,进而推高了房地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能够部分的传导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作用于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影响机制。四是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效应特征,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城市在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异质性能够影响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大小,即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存在着异质性影响。选取产业集聚水平、人口集聚水平和土地成本等反映城市异质性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条件的变量为门限变量,实证结果证实了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异质的,研究还发现对于大多数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城市总体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和土地成本较低,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影响更大。分产业来看,制造业集聚在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不高时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而金融业集聚在城市产业集聚水平高于某一门槛后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则日益增强,这与产业升级理论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现实相一致,对于北京上海等产业集聚度高的城市来说,金融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城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集聚发展能够显着的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产业集聚差距和房地产价格差距。二是重视人口集聚对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好大中城市流入人口的住房问题。三是重视大中城市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导致的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合理解决地方政府用住宅土地出让收入补贴工业用地开发成本,用住宅土地出让收入弥补财政赤字的问题,彻底遏制地方政府提高土地价格、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土地经营动机。加强顶层设计和对财税制度、官员晋升评价、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土地性质变更出让等多项重要经济制度的系统性改革,将房地产回归到居住属性的普通商品,实现“房住不炒”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目标。

彭悦悦[3](2021)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繁荣发展,也助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质量的改善帮助国民提升了生活幸福感。然而房地产市场肆无忌怛的扩张、房价短时间的剧烈波动以及房地产发展过热等问题,容易引发社会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恐慌,最终造成国家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难以实现整体经济均衡稳步发展。同时人均收入不足以支撑高昂房价的现状,将严重影响人民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追求。众所周知,房地产商品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再加上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显着,因而房地产泡沫存在性以及泡沫程度迥异不同。由于我国学者对于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单个省份或城市,对于中国各个省份以及东中西部泡沫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难以了解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差异情况,进而影响针对性政策建议的提出与执行,阻碍国家对于整体经济的政策布局与调控。为了研究各个省份十二年间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以及大小情况,综合考量国内外泡沫测度的方法,选用指标法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包括四个维度10个指标的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评价模型,利用指标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判断泡沫存在与否以及大小情况,根据各个省份2005~2016年历年泡沫得分,划分为泡沫持续、泡沫不稳定以及无泡沫三类。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进一步对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各省份历年泡沫综合得分值为被解释变量,从供给、需求和投机三个角度选取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最后总结结论并针对泡沫类别不同的省域提出差异化建议。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有泡沫省份个数在研究期内成三段式发展,2005~2008年为泡沫减轻阶段,有泡沫省份个数占比由48%下降至10%,2009~2014年为泡沫波动上升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投资客们利用国家陆续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营造出乐观看涨氛围,导致房地产产品供不应求、房价飙升的局面,2014年泡沫存在省份高达100%,2015~2016年为泡沫急剧下降阶段,在一系列政策的干预下,有泡沫省份个数占比跌落至41%。在泡沫综合得分值的测度结果中,东部地区省份以泡沫持续类为主,特别是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市)泡沫综合得分位列前茅,中部地区各省份泡沫综合得分中等且呈现不稳定发展,以泡沫不稳定类居多。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宁夏、内蒙古等省份泡沫综合得分较低,无泡沫类省份个数占比在三个区域中最高,泡沫不稳定类省份历年综合得分值偏低,仅重庆市为泡沫持续类。在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房价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额均对东中西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他解释变量在不同地区对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影响不一致。最后,将不同省域分成泡沫持续,不稳定以及无泡沫三类,从土地、投机、信贷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周洪兵[4](2020)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投资扩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房地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行业。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现实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对房地产依赖严重、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虚高不下、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房地产市场供需错配等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已逐渐影响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释放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明确信号,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研究新发展理念下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探寻并总结出房地产投资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发展历程、考察房地产投资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增长趋势和泰尔指数视角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时空差异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从时间、空间、指标等多重维度,利用变异系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差异。最后,从理论层面分析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实证研究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房地产投资规模呈现逐年不断增加的态势,从1998年3614.23亿元增长至2018年120263.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9.22%。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房地产投资比重与GDP增速在短期内呈正相关。(2)我国房地产投资区域差异明显,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化特征;泰尔指数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形成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3)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测算结果表明,10年来全国年均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为0.3364,年均增长率达9.65%。四大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表现为逐年不断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空间特征,但差距在逐年不断缩小。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呈现“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分布特征,说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对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追赶效应”。(4)2008-2017年,我国创新、协调和共享维度指数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创新维度指数“东高西低”、协调、共享维度指数“东西高、中部东北低”的分布特征;绿色维度指数水平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开放维度指数呈现“边境省份大于内陆省份,东部领先、逐年下降”的特征。(5)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差异是造成全国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显着的重要原因,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先收敛后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6)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008-2017年房地产投资会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着影响,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且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负向影响效应。(7)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反向抑制作用,影响程度的大小表现为“中部>东北>西部”。(8)政府行为、人力资本水平、消费水平和开放水平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老龄化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反向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因城施策的市场调控政策,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因地制宜优化投资结构、转变观念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促消费防老龄提高经济质量,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钱泉花[5](2020)在《基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廿三里城市更新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存量更新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空间优化的主要方式。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进行用地功能的置换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催生存量资源的转型升级,恢复并提高城市经济的活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存量更新前期,对规划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是保证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义乌市廿三里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基准地价体系和多种经济评价方法对一个城市更新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本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城市更新体系的建构,第二部分是基于第二章的廿三里城市更新原有的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方案的优化。第一部分通过相关理论的引介,在依据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前提和原理之后,构建了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从而构建城市更新分析的模型。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六个内容:房地产的开发总价值,土地出让价格,土地收购价格,土地开发强度,建设费用估算以及地价占房地产价格的比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价值,土地价格,土地价格与土地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比,土地收购价格以及建设费用的估算是评价指标的五大核心,而土地开发强度是对控制详细规划以及其它规划的执行保证。第二部分包括廿三里更新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和规划方案优化。首先,对于原有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基于第一部分的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得出显然方案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才能够具备经济可行性的结论。其次,对原有方案的优化是通过比较品质提升型、总量增加型、极致追求型三个思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品质提升型和总量增加型的优化思路均可行。在规划方案优化价值的评价依据之后,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其优化方案一和优化方案二的利润主体,即政府和开发商利润效益的比较分析,认为该优化方案由于不同的优化思路分析得到的结果各异,开发商还是政府的经济利益角度通常会考虑各自的利益,根据品质提升型的优化思路对于廿三里街道的城市更新项目来说最可行的结论。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经济可行性评价有助于及时纠正城市更新项目方案的不足。(2)品质提升型方案为城市更新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3)经济可行性受到规划方案和非规划方案的影响。(4)规划方案的落地是最终归宿。本文的创新点也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跨学科领域的创新;(2)基于品质提升型的城市更新规划方案优化的思路创新;(3)基于经济可行性得出的城市更新的优化方案选择的方法创新;(4)通过特色案例研究来丰富既有知识体系。

王志刚[6](2019)在《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房价虚高、投资过热、市场秩序混乱、供求结构失衡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展开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实务等方面,对房地产领域的产业组织问题较少涉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基于中观产业层面,综合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等多种理论,致力于研究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问题,期待通过产业组织优化的方式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参考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有效竞争”模式作为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并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包含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文中所涉及的房地产、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概括介绍,阐述了论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做了简要说明。第二章,相关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介绍了房地产领域的相关理论,如房地产供求理论、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和区位理论等,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了归纳分析,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学术观点,并对国内外有关房地产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市场结构的分类及相关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国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测算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运用广告密度法考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业处于中等产品差别水平;在进入壁垒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技术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和政策制度壁垒,客观描述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进入壁垒现状。第四章,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研究。本章从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方式入手,探讨了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特征。价格竞争方面,本章运用伯川德(Bertrand)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价格竞争过程,对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价格合谋等市场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非价格竞争方面,本章运用豪泰林(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和萨洛普(Salop)圆形城市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区位差异化竞争,运用鲍利(Bowley)模型和多夫曼-斯坦纳(Dorfman-Steiner)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广告竞争关系;最后对上述两种竞争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偏好。第五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本章介绍了评估市场绩效的常用量化指标,并运用三种不同方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重点考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及利润率变化情况,运用利润指标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收益性市场绩效进行了评估;其次,测算了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竞争性市场绩效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综合市场绩效进行了测度。第六章,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本章分别介绍了古典经济学和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效竞争”的内涵、特征及相关评价标准,最后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提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第七章,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研究。本章根据前面各章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围绕产业组织优化这一具体目标,提出了促进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理顺供求关系、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市场绩效及强化宏观调控五个方面。第八章,结论及展望。本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做了研究工作展望,期待通过未来的不断努力,使本文的相关研究取得深入进展,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潘红玉[7](2019)在《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方面还面临较大的压力。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体制机制约束、行业同质竞争、技术研发能力、人才培育、融资约束等,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不断升高的房价。房价的不断上涨,对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和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制造业整体效率。另一方面,高房价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资本的逐利性吸引了更多的贷款和社会投资进入房地产行业,甚至部分制造业市场主体转投房地产业。制造产业投资下降和融资约束的影响,造成制造业缺乏在生产投资和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以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人口红利为基础,近些年由于房地产价格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阶段,促使制造业企业相关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不断上升。如此一来,那些靠低成本生存的制造业无法承担高房价带来的高成本,他们会选择转移和搬离。那么,这种转移和搬离究竟会为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何种结果,或许会导致城市产业的“空心化”。亦或者是能够为城市高附加值产业链向上攀升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由于房地产价格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大城市,其具有优秀的人才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向大城市聚集,且这些企业一般情况下都属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每一个城市或者每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制造业升级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异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有影响,其影响效应的大小如何。此外,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增加劳动力的生活成本,然而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即使房地产价格水平非常的高,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流入与流出,那么劳动力流动对制造业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破除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障碍,首先必须厘清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尽管国内已有学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房价波动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包括房价波动与调控政策、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房价波动引起的制造业集聚与转移等等,但是对于房价波动是怎样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房价波动如何通过劳动力流动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缺乏深刻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背景,深入剖析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将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构建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回顾了关于房价波动的成因、房价波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产业升级、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房价波动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以产业升级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房地产经济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将房价因素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模型,说明房价差异会对制造业的升级水平产生影响。接着从成本驱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房价波动影响劳动力流动及制造业升级的内在逻辑,指出了房价波动无论是通过影响生产成本还是生活成本,其价格的上涨都显着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再从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和绿色发展4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其综合指数。基于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利用2007-2016年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省市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信息技术,这说明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当前最主要的还是依赖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为后续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国各省市区制造业升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可知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在不同省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制造业产值、制造业劳动力情况、R&D经费投入情况以及制造业产品贸易进出口整体表现为上涨趋势,但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房价波动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房价波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阶段差异。在对房价波动直接引致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再定量分析房价波动对制造业升级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分区域讨论了相对房价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期内,滞后期被解释变量与当期被解释变量变动方向相同,解释变量参数估计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相对房价波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当相对房价不断上涨时,制造业升级水平也会呈现出在拐点之前上升,拐点之后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房地产过度繁荣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房价波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在劳动力流动作为中间变量的房价驱动间接引致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方面,从空间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还在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矩阵以及经济距离矩阵,基于这三个不同角度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房价水平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我国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存在显着的非线性影响,房地产价格与制造业产业相对就业率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现阶段我国整体的房价水平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了强烈的空间冲击效应,相对房价升高,促使制造业产业由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但北京、上海两地间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跨入倒U型曲线的右边;制造业相对就业率的提升,都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相对产值,而房价的上涨最终都将导致劳动力的流出,随着劳动力的持续外溢,最终将不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政府应把区域位置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纳入制造业升级相关政策的框架之中,要因地制宜、因城制宜的制定房价分类调控政策,将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房价调控政策纳入统一政策体系,实现制造业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和房价调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涂艳[8](2019)在《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文中指出房地产业作为重庆市地区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是重庆市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随着房地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投资越来越火热,由此产生了很多社会性的问题,如房地产市场结构失衡、房屋高空置率、房地产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重庆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国家或重庆市的经济增长。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是评价房地产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其效率值的高低更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重庆市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进行研究,全面地了解到重庆市房地产业对现有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可以找出影响重庆市房地产业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从而促进重庆市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提升地区的经济水平。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梳理,确定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作为本文进行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模型。其次,本文以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研究范围,以重庆市为研究主体,根据2000年至2017年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和环境变量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从静态角度横向比较了重庆市与其他城市房地产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排名情况,得出了重庆市房地产业纯技术效率水平理想,但规模效率水平不高,从而导致了技术无效率,进而得到规模报酬递减引起的“规模无效率”是限制重庆市房地产业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三个效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第三阶段效率值与产出指标相关性更强,且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存在显着性差异;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市场竞争和消费环境变量都对投入指标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说明了使用第二阶段的SFA模型对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进行剔除是很有必要的,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再次,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重庆市的房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评价,得到“规模虽小幅提升但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技术创新进步不足”是限制重庆市房地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最后,根据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得到的重庆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严重受到“技术创新能力弱”、“规模效率低”两方面影响的结论,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优化改善建议,以促进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推动重庆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师梦语[9](2019)在《城市软实力对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数据》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是从“不够住”问题转变为局部供给不足与去库存问题并存的供给结构失衡问题;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激烈,并逐渐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尽管房价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着联系,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其房价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仅从城市经济发展层面已经不能对城市间的房价差异进行解释。因此,本文尝试从城市软实力的角度研究其对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优化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在对城市软实力、住宅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城市软实力及住宅商品房价格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结合城市软实力内涵及研究现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频度统计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从环境质量、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对外开放四个维度构建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35个城市2010年至2016年间的软实力综合得分进行计算;将城市软实力作为住宅商品房价格的解释变量初步构建回归模型,结合住房价格供需理论及特征价格模型,分别从供给端和需求选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构建最终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35个大中城市的软实力水平呈现出逐年提升趋势,从东部沿海至中西部内陆城市软实力水平依次减弱;另一方面,无论是35个大中城市全样本,还是东中西部各区域样本,城市软实力对住宅商品房的价格均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但与经济基本面因素相比,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区域间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影响最小。根据实证结论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对策,一方面应重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在制定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时,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同时协调城市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坚持协调发展的总基调,聚焦落后区域发展并加快城市群经济带建设,实现城市及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靳素粉[10](2019)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于1998年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之后,房地产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迎来了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双方要满足各自的资金需求,都需要大规模的金融支持,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够发达,主要依靠银行机构为房地产市场主体及其他参与者提供信贷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房地产行业把整个行业的融资都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就必然容易把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转变为银行风险,使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无论日本泡沫经济还是美国次贷危机,其爆发的导火索皆与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存在极大关系。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我国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已有不少研究结论显示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稳健经营之间存在作用关系。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得二者间的影响关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本文在分析我国整体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内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比分析各区域间影响作用的差异,深入探究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保证我国及各区域内房地产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进而保持整个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路径,主要分为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将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增长率及CPI增长率指标纳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我国整体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再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对东中西区域分别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比分析各区域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得出一方面整体上我国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惯性发展区,但中部及西部区域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状态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整体上房地产价格增长短期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其中西部区域银行体系稳定性对房地产价格波动较为敏感。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影响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提供依据。

二、西部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住宅地价与房价时空联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地价与房价的研究方法
        二、地价与房价关系研究
        三、地价与房价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住宅地价
        二、商品住宅价格
        三、地价与房价的关系
        四、地价房价比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地租地价理论
        二、城市土地区位理论
        三、供求均衡理论
        四、蛛网滞后模型
        五、预期理论
        六、地价与房价的互动机理
第三章 云南省住宅市场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三、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市场分析
        一、土地市场供求分析
        二、土地价格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商品住宅市场分析
        一、商品住宅市场供求分析
        二、商品住宅价格分析
第四章 基于PVAR模型的住宅地价与房价动态关系研究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模型变量的检验
        一、相关性检验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
    第四节 构建PVAR模型
        一、滞后阶数的选取
        二、GMM估计
        三、Granger因果检验
    第五节 PVAR模型的动态关系分析
        一、脉冲响应分析
        二、方差分解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D模型的房价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处理
    第二节 模型指标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模型的介绍与构建
        一、面板数据基本模型
        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DW插值的住宅地价与房价空间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云南县域环境概况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一、数据结构分析
        二、全局趋势分析
        三、空间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数字价格模型
        一、数字地价模型(DLPM)的建立
        二、数字房价模型(DHPM)的建立
    第五节 聚类分析
    第六节 地价房价比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聚
        2.1.2 房地产
        2.1.3 房地产价格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2.1 产业区理论
        2.2.2 工业区位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5 竞争优势理论
    2.3 房地产价格决定的相关理论
        2.3.1 供需理论
        2.3.2 地租与竞租理论
        2.3.3 城镇化理论
第3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分析
    3.1 房地产市场的形成阶段
    3.2 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
    3.3 房地产市场的政府主导阶段
    3.4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阶段
第4章 我国产业集聚测量和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
    4.1 中国产业集聚程度现状
        4.1.1 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
        4.1.2 我国不同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表现
    4.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分析
        4.2.1 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
        4.2.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分析
        4.2.3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省际差异分析
第5章 不同产业集聚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
    5.1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房地产的购买需求
        5.1.2 影响房地产的供给
        5.1.3 理论模型
    5.2 面板数据模型及估计方法
        5.2.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5.2.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城市样本选择
        5.3.2 实证模型与指标选取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
        5.4.1 房地产价格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5.4.2 内生性处理与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机制分析
        6.1.1 产业集聚通过人口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
        6.1.2 产业集聚通过土地供给影响房地产价格
    6.2 中介效应检验
        6.2.1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6.2.2 中介变量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检验
        6.3.2 土地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7章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非线性影响
    7.1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非线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7.1.1 城市异质特征与外部条件差异
        7.1.2 产业集聚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
    7.2 非线性实证模型构建
        7.2.1 门限面板回归模型介绍
        7.2.2 门限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产业集聚对房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7.3.2 不同行业集聚对房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框架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房地产泡沫理论的相关研究
        2.1.2 房地产泡沫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2.1.3 房地产泡沫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房地产泡沫生成的相关研究
        2.2.3 房地产泡沫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2.2.4 房地产泡沫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3.1 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
        3.1.1 房地产市场交易情况
        3.1.2 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3.1.3 房地产销售价格变化情况
        3.1.4 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情况
    3.2 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
        3.2.1 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
        3.2.2 房地产市场过热
    3.3 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原因
        3.3.1 土地资源稀缺
        3.3.2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
        3.3.3 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3.3.4 人口众多
        3.3.5 过度投机行为
    3.4 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危害
        3.4.1 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
        3.4.2 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3.4.3 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3.4.4 对居民幸福感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各省份房地产泡沫测度分析
    4.1 房地产泡沫测度方法
        4.1.1 理论价格法
        4.1.2 统计检验法
        4.1.3 代理指标法
    4.2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2.1 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2.2 测度指标体系
    4.3 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测度过程
    4.4 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泡沫综合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5.1.1 变量选取
        5.1.2 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3 回归结果
        5.3.1 全国回归结果
        5.3.2 分地区回归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泡沫持续类
        6.2.2 泡沫不稳定类
        6.2.3 无泡沫类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
        2.1.2 房地产投资相关理论
        2.1.3 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研究
        2.2.2 关于房地产投资的研究
        2.2.3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2.2.4 关于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
        2.2.5 文献总结与述评
3 我国房地产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发展历程与演变
    3.2 我国房地产投资与宏观经济发展
        3.2.1 房地产投资规模及其增长率分析
        3.2.2 房地产业发展与GDP增长关系
    3.3 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时空差异分析
        3.3.1 基于增长趋势的视角
        3.3.2 基于泰尔指数的视角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综合评价分析
    4.1 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
    4.2 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推论
    4.3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4.4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方法选择
        4.4.1 定基极差熵权法
        4.4.2 指标体系的权重
    4.5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4.5.1 综合评价分析
        4.5.2 指标维度分析
        4.5.3 区域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实证检验
        5.2.1 面板回归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实证检验结果的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5)基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廿三里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存量更新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1.1.2 较低的存量用地效益引发社会矛盾
        1.1.3 经济可行性评价评估论证城市更新项目
        1.1.4 政府委托背景下的规划设计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经济可行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基准地价体系研究进展
        1.3.4 小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思路框架
2 基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城市更新体系建构
    2.1 相关理论引介
        2.1.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
        2.1.2 基准地价相关理论
    2.2 经济可行性评价前提与原理
        2.2.1 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基本前提
        2.2.2 经济可行性评价原理
    2.3 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2.3.1 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
    2.4 构建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城市更新分析模型
        2.4.1 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过程构建
        2.4.2 经济可行性评价指导城市更新实施
    2.5 城市更新与经济可行性的联系
        2.5.1 经济可行性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
        2.5.2 经济可行性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
        2.5.3 经济可行性对城市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2.5.4 经济可行性对城市更新的优势分析
3 廿三里城市更新规划初步方案
    3.1 廿三里城市更新法规解析
        3.1.1 城市更新补地价政策
        3.1.2 城市更新其他相关政策
    3.2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其他相关分析
        3.2.1 义乌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3.2.2 廿三里城市文脉分析
        3.2.3 廿三里产业需求分析
        3.2.4 廿三里人居环境分析
        3.2.5 廿三里规划定位分析
    3.3 廿三里城市更新方案阐述
        3.3.1 廿三里城市更新的重点
        3.3.2 廿三里更新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廿三里更新规划方案经济可行性评价
    4.1 廿三里规划方案总价值分析
        4.1.1 规划实施可出售面积
        4.1.2 空间插值法
        4.1.3 规划方案总价值评估
    4.2 廿三里土地成本估算/土地出让成本估算
        4.2.1 市场分析比较法
        4.2.2 土地成本价格综合评估
    4.3 廿三里建设费用估算
        4.3.1 义乌市工程造价指数分析
        4.3.2 廿三里城市更新建设费用分析
    4.4 廿三里土地收购地价分析
        4.4.1 义乌市宅基地的收购补偿方式
        4.4.2 廿三里宅基地的收购补偿阐述
    4.5 廿三里地价占房产价格的比率
        4.5.1 空间序列的地比分析
        4.5.2 廿三里地比分析
    4.6 经济可行性风险系数评价
        4.6.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4.6.2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4.6.3 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廿三里更新规划方案优化
    5.1 廿三里更新规划方案优化体系
        5.1.1 廿三里更新规划方案优化目标与原则
        5.1.2 廿三里更新规划方案优化思路和策略
    5.2 方案优化思路指标对比分析
        5.2.1 基于品质提升型的方案优化思路一
        5.2.2 基于总量增加型的方案优化思路二
        5.2.3 基于极致追求型的方案优化思路三
        5.2.4 廿三里街道更新优化思路比较分析
    5.3 品质提升型规划方案一的优化
        5.3.1 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
        5.3.2 空间结构以及交通组织的明确
        5.3.3 总建筑量核算明确
        5.3.4 开发强度进一步调整
    5.4 总量增加型规划方案二的优化
        5.4.1 容积率的提升
        5.4.2 商业盈利性建筑面积的增加
        5.4.3 分析图及其总平面图的调整
    5.5 廿三里优化方案的评价
        5.5.1 规划方案优化价值评价依据
        5.5.2 优化方案利润主体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房地产
        1.2.2 房地产业
        1.2.3 房地产市场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2.1 房地产业基本理论
        2.1.1 房地产供求理论
        2.1.2 地租理论
        2.1.3 土地价格理论
        2.1.4 区位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2.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流派
    2.3 房地产产业组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2.3.1 国外房地产产业组织研究
        2.3.2 国内房地产产业组织研究
第3章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2.1 市场集中度
        3.2.2 产品差异化
        3.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3.3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3.3.1 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3.3.2 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3.3.3 全国及区域房地产市场集中度综合分析
    3.4 中国房地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3.4.1 房地产广告的基本特征
        3.4.2 中国房地产业的广告密度
    3.5 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3.5.1 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壁垒的量化指标
        3.5.2 经济技术壁垒分析
        3.5.3 规模经济壁垒分析
        3.5.4 政策与制度壁垒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研究
    4.1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4.1.1 伯川德(Bertrand)模型分析
        4.1.2 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
        4.1.3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歧视
        4.1.4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串谋
    4.2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4.2.1 区位差异化竞争
        4.2.2 广告竞争
    4.3 房地产企业两种竞争行为的比较分析
        4.3.1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比较
        4.3.2 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偏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常用评价指标
        5.1.1 利润率指标
        5.1.2 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5.2 中国房地产业收益性市场绩效评价——基于利润率指标
    5.3 中国房地产业竞争性市场绩效评价——基于勒纳指数
    5.4 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5.4.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介绍
        5.4.2 变量选择
        5.4.3 DEA实证分析
        5.4.4 中国房地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6.1 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目标模式
        6.1.1 古典经济学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6.1.2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6.2 有效竞争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标准
        6.2.1 有效竞争的内涵
        6.2.2 有效竞争的基本特征
        6.2.3 有效竞争的评价标准
    6.3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6.3.1 有效竞争: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
        6.3.2 中国房地产业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
        6.3.3 中国房地产业有效竞争的相关标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建议
    7.1 理顺供求关系、提升社会福利
        7.1.1 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
        7.1.2 加快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
    7.2 优化市场结构、加强资源整合
        7.2.1 加快房地产业内部整合、改善资产结构
        7.2.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监管
        7.2.3 改进土地出让制度、减少行政垄断
        7.2.4 推动品牌建设、优化市场结构
    7.3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
        7.3.1 强化监督、规范开发商价格行为
        7.3.2 维护市场秩序、整顿房地产企业广告行为
        7.3.3 引导房地产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开展差异化竞争
    7.4 改善市场绩效、实现均衡发展
        7.4.1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
        7.4.2 引导资源流向,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7.5 强化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发展
        7.5.1 以房产税为切入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7.5.2 规范金融市场、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
        7.5.3 完善市场信息系统、稳定房地产价格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7)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1.2.1 关于房价波动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产业升级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房价波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献回顾
        1.2.4 关于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文献回顾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升级理论
        2.1.2 劳动力流动理论
        2.1.3 房地产经济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2.2.1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模型推导
        2.2.2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升级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
    3.1 引言
    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方法
        3.2.1 以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2.2 以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2.3 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3 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
        3.3.3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标说明
    3.4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测度
        3.4.1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
        3.4.2 分省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与特征
    4.1 我国房价波动的现状分析
        4.1.1 房价的内涵及其指标的选取
        4.1.2 房价收入比现状分析
        4.1.3 房价波动的区域差异
    4.2 制造业产业发展状态
        4.2.1 制造业产值情况
        4.2.2 制造业劳动力情况
        4.2.3 制造业R&D经费投入情况
        4.2.4 制造业产品贸易进出口情况
    4.3 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及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4.3.1 我国房价波动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4.3.2 我国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4.3.3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果关系检验
        5.2.1 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检验
        5.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取
    5.4 实证研究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分地区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1 引言
    6.2 空间计量模型介绍与构建
        6.2.1 空间相关性检验介绍
        6.2.2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6.2.3 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1 变量选取
        6.3.2 数据来源
        6.3.3 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6.4 实证分析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4.2 经典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6.4.3 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研究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效率及其相关理论
        2.1.1 效率的概念
        2.1.2 效率相关理论
    2.2 房地产业及其投入产出效率概述
        2.2.1 房地产业的概念界定
        2.2.2 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概念界定
        2.2.3 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分类
    2.3 全要素生产率的及其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3.1 房地产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
        3.2.1 三阶段DEA方法
        3.2.2 Malmquist指数法
    3.3 本章小结
4 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
    4.1 研究对象选择和数据分析
        4.1.1 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对象选择
        4.1.2 相关数据来源
        4.1.3 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4.2 重庆市房地产业市场分析
        4.2.1 重庆市发展概况
        4.2.2 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4.3 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静态分析
        4.3.1 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结果
        4.3.2 第一、三阶段效率值对比分析
        4.3.3 效率相关性分析与差异性检验
    4.4 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动态分析
        4.4.1 基于时间跨度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4.2 基于空间跨度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对策建议提出的总体框架
    5.2 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5.2.1 从政府层面提高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5.2.2 从行业层面提高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5.2.3 从企业层面提高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房地产业描述
    附录2 各个城市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附录3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城市软实力对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1.2 城市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
        1.1.3 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区域差异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软实力概述
        2.1.1 城市软实力内涵
        2.1.2 城市软、硬实力的关系
        2.1.3 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2.2 住房价格理论
        2.2.1 住房价格形成机制
        2.2.2 均衡价格理论
        2.2.3 特征价格理论
    2.3 城市经济差异理论
        2.3.1 城市经济差异内涵
        2.3.2 城市经济差异的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发展现状
    3.1 住宅商品房市场发展历程
    3.2 住宅商品房市场发展现状
        3.2.1 房价波动情况
        3.2.2 房地产业投资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软实力的综合评价
    4.1 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指标选取的步骤
        4.1.3 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选取
    4.2 城市软实力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2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4.3 数据收集与计算
        4.3.1 数据收集
        4.3.2 数据计算
    4.4 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
        4.4.1 时序层面城市软实力评价
        4.4.2 区域层面城市软实力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软实力对住宅商品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城市软实力与住宅商品房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5.1.1 相关性计算模型
        5.1.2 相关性分析
    5.2 回归模型的构建
        5.2.1 回归模型选择
        5.2.2 回归模型设定
        5.2.3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5.3 回归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5.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5.3.2 模型形式选择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诠释
        2.1.1 房地产
        2.1.2 房地产价格
        2.1.3 银行体系稳定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产价格泡沫
        2.2.2 金融脆弱性
        2.2.3 信息不对称
    2.3 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路径分析
        2.3.1 直接渠道
        2.3.2 间接渠道
3 我国房地产行业及银行体系发展现状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3.1.2 我国房地产行业区域发展现状
    3.2 我国银行体系发展现状
        3.2.1 我国银行体系整体发展现状
        3.2.2 我国银行体系区域发展现状
    3.3 我国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体系关联性表现
        3.3.1 我国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体系关联性的整体表现
        3.3.2 我国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体系关联性的区域表现
4.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银行体系稳定性水平的测度
        4.1.1 测度方法概述
        4.1.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1.3 实证分析步骤
        4.1.4 我国银行稳定性水平的度量与分析
    4.2 VAR模型简介
    4.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4 模型检验及构建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4.4.3 实证模型构建
        4.4.4 协整检验
        4.4.5 模型稳健性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5.2 方差分解
        4.5.3 实证分析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5.1 PVAR模型简介
    5.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2.1 区域划分
        5.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模型检验及构建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PVAR模型构建
    5.4 东中西区域对比分析
        5.4.1 脉冲响应函数
        5.4.2 方差分解
        5.4.3 实证分析结论
    5.5 房价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角度
        6.2.2 金融机构角度
        6.2.3 房地产企业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西部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住宅地价与房价时空联动研究[D]. 孙钰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周贺.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彭悦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D]. 周洪兵.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基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廿三里城市更新规划研究[D]. 钱泉花.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王志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7]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D]. 潘红玉. 湘潭大学, 2019(11)
  • [8]重庆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D]. 涂艳. 重庆大学, 2019(01)
  • [9]城市软实力对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数据[D]. 师梦语.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D]. 靳素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对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现状的基本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