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薇[1](2021)在《疫情防控期间黑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

王娜,车雪琴,姜燕华[2](2020)在《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结合高校课程探究适切于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二是对新兴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MOOC等的精细探讨。使用CiteSpace对我国大学教学模式研究的CSSCI期刊源论文做作者、机构、关键词、突现度分析,发现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发文量快速增加。大学体育、英语、思政课研究成果丰硕,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也于近年涌现。核心作者较少且研究无明显持续性,作者间合作匮乏。研究机构横向合作与纵向探究较欠缺。对实践取向课堂高校教学模式的探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更倾向于对教学模式整合和创新研究。研究有助于大学教师选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加快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提升步伐。今后从多元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角度、高校课程改革、大学教学实践变革等视角研究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推进。

邓佳伟[3](2020)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1984年,气排球由呼和浩特集宁铁路局创造,其最先只是为了丰富退休老人的生活,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全面发展。经过36年的推广,气排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参与的人群也由老年人逐渐向青少年发展,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气排球运动的教学方法大都还在沿用着硬排的常规的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兴的运动项目两者相结合,经过一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实践能力上,是否比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更加出色。同时,也尝试丰富和充实气排球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研究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选报气排球选修课的学生(两个气排球选修班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男生20人,共计4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8周的教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体态、专项身体素质、气排球自垫、自传技术动作进行测试,显示两组无显着性差异,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气排球垫、传、扣、发四项基本技术动作、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后得出结论如下:1、实验组学生在四分之一米字移动专项提升效果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助跑摸高、掷羽毛球项目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提升效果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在四项气排球基本技术考核中取得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的学生。两组学生在四个项目的最终成绩、技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传球与扣球中,两组学生达标成绩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认可程度更高,练习效果也更好,学习氛围也明显比对照组更好。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提高了课堂中技术动作的学习效率。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复习巩固的积极性要优于对照组的学生,提高了学生气排球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运动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刘亚芳[4](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教育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翻转课堂是伴随互联网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对湖南工业大学18级本科学生进行篮球选项课的教学实验,从而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班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探讨适合高校篮球选项班教学的合理模式,对促进我国大学体育篮球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湖南工业大学参与大学体育篮球选项班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使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均能发展学生体能,发展效果不存在差异性。相比之下,使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态度、篮球技术能力的发展方面的效果更加显着。虽然使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学生表现方面更为积极,但学生在课堂出勤率和理论考试成绩方面与传统教学法无明显差异。影响互联网+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过程表现不积极;缺乏完善的教学平台,教学监督不到位;个别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影响教学整体效果等。

郭朋朋[5](2020)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的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运动生理学的教学中,旨在为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对分课堂的应用,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沉浸体验及语言组织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首先,确定云南师范大学18级体育教学专业A班、C班共计103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确定A班为对照组,C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其次,明确学习动机量表、学习沉浸体验问卷以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再次,确定课程模块,编制对分教学的教案;最后,对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开展为期18周的教学研究。实验结束后,主要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时间(前测,后测)重复测量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期末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90.20%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教师课堂讲授有助课后学习这一观点;86.29%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宽松开放的作业形式;88.24%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优秀作业分享;90.20%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的分组讨论;84.31%的学生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中全班讨论环节;68.63%的学生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自己在对分课堂中学习效果;52.94%的学生对于对分课堂的总体评价认为对分很好或对分较好。(2)实验组前测与对照组前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关注人际竞争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关注人际竞争因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后测对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关注人际竞争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前后测对依赖他人评价因子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前后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选择简单任务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关注人际竞争因子和追求回报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测在挑战性因子、热衷性因子、依赖他人评价因子、关注人际竞争因子、追求回报因子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选择简单任务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3)实验组前测与对照组前测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忘我状态因子、控制感因子、享受体验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享受体验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忘我状态因子和控制感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前后测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忘我状态因子、控制感因子、享受体验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测在意识与行动融合因子、注意力集中因子以及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任务与技能平衡因子、目的性与反馈因子、忘我状态因子、控制感因子以及享受体验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沉浸体验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4)对照组、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对照组期末考试综合成绩低于实验组。结论:(1)学生比较认可对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沉浸体验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沉浸体验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实验组学生学习成绩。

闫思潼[6](2020)在《面向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得到全面实施且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其以转变传统教学形式,更新教育理念为根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均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资源相对有限、课时配备相对较少,亟需通过科学、有效地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通过本文研究可见,以某山区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案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实施作为研究方向,以翻转课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作为出发点,对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加以检验。翻转课堂在高校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效率等方面起到积极影响。但翻转课堂的应用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推动性不强,增加学生学习压力,问题解决效果不强以及授课形式接受度不高等多方面。为此,本文建议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可从思考设置渐进化、知识总结精准化、授课过程引导化以及授课内容丰富化等四方面提高翻转课堂应用效果,从而为高校植物学课堂教学的推广提供有效帮助。

董艳华[7](2020)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高校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如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继续学习的迫切需求?如何培养出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素养和能力,是摆在每个高等学校面前不容忽视的非常严肃的课题。显然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每一名高校研究者探究的永恒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进行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案例分析,从而聚焦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究。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依据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掌握学习策略为保障、学会意志控制为条件和获得教育指导为推动,按照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原则、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和协作的原则、学习环境适宜有效的原则、学习评价自主持续的原则,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中教师层面的“引导、诱导、指导和疏导”和学生层面的“愿学、乐学、会学、坚持学”进行分析阐述,为下一步教学模式实验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者选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梳理和分析本课程所有章节内容,提取各章节教学主题,应用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选取3个典型主题进行重点剖析,记录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程序,验证该模式实施的效果。研究者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了一个学期的同步教学,对照教学实施过程和效果,主要对学生在“愿学、乐学、会学和坚持学”四个层面调查,辅以两个班级期末考核成绩数据,并从学习主体性、学习兴趣、教师主导性、师生及生生交流空间、学习资源等方面现场访谈,进行相关对照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得出教学模式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在实施该教学模式时的注意事项,以便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模式实施。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得出本研究构建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罗莎[8](2020)在《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目前,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但不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创新高校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技能并提高运用实践技能,改变师生角色,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初步验证了其效果。本研究以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型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能力为目标。将该模式应用于完整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推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学生线上自学与协作学习完成任务,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课中,教师答疑解惑并安排课堂任务,学生小组协作完成并展示成果,最后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形成性评价。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安排提升任务,学生线上完成任务,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总结出该模式应用于高校课程的教学策略。利用实验研究法将该模式应用于高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验进行中利用问卷调查法检验学生对任务驱动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的满意情况,实验结束后利用问卷调查法检验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的学习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小组讨论积极性和知识掌握等多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说明高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该模式应用下能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本研究将任务驱动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以期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吴世玲[9](2019)在《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课堂师生交互效果研究 ——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为例》文中提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没有互动,学生就不会有积极的发展,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主要阵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效果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影响力以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收获为目的,而产生这些收获的关键机制之一便是师生互动。由此可知,做好高校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阶思维。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A+课堂派”“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课堂辅助软件(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为高校课堂师生交互提供更多有利条件。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通过理论研究与文献梳理,分析并确定影响高校课堂交互效果的因素有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信息素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其次,通过借鉴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然后,选取某高校师范类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的两个课堂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教师A的课堂采用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师B的课堂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围绕着通过“超星学习通”的交互功能进行课堂师生交互,提出的研究问题有如下几点:(1)能否对高校课堂师生交互产生积极的影响?(2)从哪些方面影响课堂交互?(3)具体的哪一项交互功能最有利于提高课堂师生交互效果?结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视频的观察分析、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课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和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访谈三个方面的内容,得出通过“超星学习通”的交互功能进行课堂师生交互后产生的结论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1)课堂交互效果受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个维度的6个具体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信息素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交互性;(2)有利于提高课堂氛围、课堂结构,教学风格,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师生对课堂的满意度;(3)“超星学习通”的主题讨论功能最有利于提高课堂师生交互效果。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关于提高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高校课堂师生交互效果的5个建议:(1)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师应使用“超星学习通”的主题讨论功能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3)教师应对学生在“超星学习通”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学生应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5)完善校园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环境建设。

马芸[10](2019)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高阶学习的研究》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通过反思、批判、整合、创造等高阶认知行为进行知识建构与迁移的高阶学习能力,对于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不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如何优化课堂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促进高阶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高阶学习本身的内涵丰富,不同学者对于推进高阶学习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本文尝试在理论层面,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证实反思性学习与整合性学习是高阶学习的核心,并运用探索式数据分析法、准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如何支持高阶学习。其中,采用“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简化表述“利用已经存在的优质MOOC资源支持混合式教学”之意。研究问题包括:(1)反思性学习与整合性学习是否是高阶学习的核心构成。(2)在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下,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3)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是否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研究划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文献分析。分析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确立了研究问题与目标、内容与方法、特色与创新(第一章)。理清了“高阶学习”“MOOC研究现状”与“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焦点、教学实践应用,依托研究综述界定了“高阶学习”与“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两个核心概念的主要特征,并介绍了 MOOC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分布现状,为后期优质MOOC资源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第二章)。第2部分:理论探索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在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下,影响学生高阶学习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各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由这些研究假设构成的理论模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问卷数据,验证构成理论模型的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并形成最终的高阶学习影响因素模型。根据影响因素模型,提取出“高阶学习”的核心构成:“反思性学习”与“整合性学习”。(第三章)第3部分:教学实践验证研究。设计了两类教学,分别用于验证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反思性学习与整合性学习(第四章)。设计了单变量验证实验,论证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大学生反思性学习。设计了双变量验证实验,论证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大学生整合性学习。如果该策略与思维导图认知工具配合使用,促进整合性学习的效果更佳。对参与两个教学实验的被试,在教学干预前后,进行了基于心理学测量的高阶思维能力与倾向性测验。通过分析测验数据,反映被试在经历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干预后其高阶思维的变化情况。(第五章)第4部分:理论总结与验证研究。总结第3部分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利用探索式数据分析研究范式,归纳出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的课堂实践框架。设计了用于验证该实践框架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了单变量验证实验,依托《教育传播学》课程中学生教学综合实践项目的表现数据,论证了实践框架对教学效果提升的积极作用。(第六章)针对三个研究问题,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主要指,教师通过引入包括教学设计、活动、任务、测试等优质的MOOC资源,面向几十名学生规模的行政班级,旨在帮助学生跨越由学习环境不同而引发的学习障碍、对所学知识建立系统性完整认识的教学过程。混合式教学情境、教学资源及设计的重构、不同教学情境下教学任务的衔接以及面向学科知识的完整认识过程是其四个特征。高阶学习主要指,学生始于心理高阶思维的变化,运用自身关键能力,最后产生区别于表层学习的高阶学习行为的涉及心理、能力、行为等层面的一系列复杂变化过程。其内涵划分为三个层面:高阶思维、关键能力、学习行为。(2)自我效能感、课程学业支持、师生交互支持是在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下影响学生高阶学习的主要因素。反思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是高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下高阶学习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各因素影响高阶学习的作用机制。(3)验证了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既能促进反思性学习,又能促进整合性学习。(4)归纳了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框架。该框架能够指导设计出有效促进高阶学习的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

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二、数据分析
    (一)研究样本文献年度发文量
    (二)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四)研究前沿阶段性分析
三、讨论与结论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新要求
        1.1.2 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
        1.1.3 不断探索:气排球新契机
        1.1.4 成为可能:提供新的教学方式
        1.1.5 翻转课堂符合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气排球
        2.1.2 体育选修课
        2.1.3 教学模式
        2.1.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2.2.1 微课程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脑科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气排球的现状研究
        2.3.2 国外对气排球的研究
        2.3.3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2.3.4 国外对翻转课堂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3 本研究整体结构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学实验前测试结果
        4.1.1 教学实验前三项专项素质测试结果
        4.1.2 教学实验前垫球与传球测试结果
    4.2 教学实验后测试结果
        4.2.1 教学实验后三项专项素质测试结果
        4.2.2 实验后垫球项目测试结果
        4.2.3 实验后传球项目测试结果
        4.2.4 实验后发球项目测试结果
        4.2.5 实验后扣球项目测试结果
        4.2.6 实验后技术成绩结果对比
        4.2.7 教学过程中教学比赛效果对比
    4.3 教学实验理论知识掌握对比
        4.3.1 教学实验后理论成绩对比分析
        4.3.2 裁判法运用和考核对比
    4.4 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4.4.1 学生对气排球课堂的认同感对比分析
        4.4.2 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对比分析
        4.4.3 学生对学习和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态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4)互联网+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2.1 翻转课堂起源及发展情况概述
        2.2.2 有关翻转课堂教学开展方面的研究
        2.2.3 有关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运用实验的研究
        2.2.4 有关翻转课堂篮球教学方面的研究
    2.3 有关互联网+的研究
        2.3.1 有关互联网+教学方面的研究
        2.3.2 有关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2.3.3 有关互联网+篮球教学的研究
    2.4 国外有关互联网+教学及翻转课堂模式在体育教学运用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对比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篮球选项班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设计
        4.1.1 对象选取
        4.1.2 实验前准备
        4.1.3 教学时间安排
        4.1.4 教学地点安排及器材保障
        4.1.5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4.1.6 教学过程安排
        4.1.7 测量及评分
    4.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篮球选项班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专项体能发展效果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篮球技术学习效果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篮球理论学习效果对比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对比
        4.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比
        4.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对比
    4.3 影响互联网+翻转课堂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实验开展的因素
        4.3.1 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教学过程中表现不积极
        4.3.2 缺乏完善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中监督不力
        4.3.3 个别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影响教学整体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分课堂文献综述
        2.1.1 对分课堂概念界定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分课堂在运动生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4 实验过程和研究设计
        3.4.1 实验过程
        3.4.2 无关变量的控制
        3.4.3 实验设计
        3.4.4 教学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后期实验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分析
        4.1.1 教学效果问卷说明
        4.1.2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4.2.1 两组被试前后测学习动机之间的结果比较
        4.2.2 两组被试前后测学习沉浸体验之间的差异比较
    4.3 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面向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问题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2.1.1 翻转课堂模式构建理论研究
        2.1.2 翻转课堂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2.1.3 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混合学习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2.2.3 掌握学习理论
第3章 高校植物实验教学与翻转课堂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3.1 高校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学生多实验条件不足
        3.1.2 课时少教学效果较差
        3.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1.4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低
    3.2 高校翻转课堂应用分析
第4章 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4.1.2 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4.1.3 重新建构教学流程
        4.1.4 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4.2 设计思路
        4.2.1 自主学习
        4.2.2 合作探究
        4.2.3 环节联动
    4.3 具体模式
        4.3.1 理论教学模式设计
        4.3.2 实践教学设计模式
    4.4 评价方式
        4.4.1 评价思路
        4.4.2 评价体系
第5章 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案例设计
    5.1 案例设计
        5.1.1 教学对象
        5.1.2 教学目的
        5.1.3 教学内容
    5.2 案例实施
        5.2.1 案例一具体实施方案
        5.2.2 案例二具体实施方案
第6章 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实施效果评价
    6.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6.1.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内容
        6.1.2 调查对象的选取与发放
    6.2 调查结果总结
        6.2.1 整体效果评价
        6.2.2 课前预习评价
        6.2.3 课中授课评价
        6.2.4 课后检验评价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翻转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7.1.1 取得的成绩
        7.1.2 现存的不足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1.2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主学习
        2.1.2 信息技术支持下自主学习
        2.1.3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3.1 模式构建依据
        3.2.1 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
        3.2.2 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
        3.2.3 掌握学习策略为保障
        3.2.4 学会意志控制为条件
        3.2.5 获得教育指导为推动
    3.2 模式构建原则
        3.1.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1.2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和协作的原则
        3.1.3 学习环境适宜有效的原则
        3.1.4 学习评价自主持续的原则
    3.3 模式构建
    3.4 评测方式
第四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实验实施
    4.1 教学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内容
        4.1.4 实验变量
        4.1.5 实验假设
        4.1.6 测评方法
        4.1.7 实验方案
    4.2 教学实验实施
        4.2.1 实验安排与准备
        4.2.2 实验前测实施
        4.2.3 实验实施
        4.2.4 实验后测实施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修正
    5.1 实验数据分析
        5.1.1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5.1.2 期末成绩统计分析
        5.1.3 实验结果分析
    5.2 访谈数据分析
        5.2.1 学生访谈数据
        5.2.2 访谈结果分析
    5.3 教学模式实施注意事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工作
        6.1.2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信息反馈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验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混合学习
        2.1.2 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支架教学理论
        2.2.2 掌握学习理论
        2.2.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3.1.1 学科特色性原则
        3.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3.1.3 多媒体使用原则
    3.2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2.1 前期准备阶段
        3.2.2 任务设计标准
        3.2.3 线上线下教学流程设计
    3.3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任务梳理
    3.4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任务设计
    3.5 影响任务设计的因素
第4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4.1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4.1.1 案例选择
        4.1.2 案例流程设计
    4.2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
        4.2.1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验设计
        4.2.2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验前期准备
        4.2.3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验实施
        4.2.4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验后期调查
        4.2.5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策略总结
        4.2.6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9)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课堂师生交互效果研究 ——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3.2 实验设计
    3.3 研究工具的确定
    3.4 观察对象的确定
第四章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课堂交互效果分析
    4.1 学期初期课堂交互情况对比分析
    4.2 学期末期课堂交互情况对比分析
    4.3 学生课堂参与度分析
    4.4 满意度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学生课堂交互效果满意度调查
附件C 学生问卷因素分析统计结果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10)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高阶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创新
    五、后续章节的概览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本章导言
    一、高阶学习
        (一)高阶学习的内涵特征分析
        (二)高阶学习与相关概念辨析
        (三)高阶学习的研究焦点与可视化
        (四)高阶学习的相关教学实践
        (五)高阶学习的概念界定
    二、MOOC研究现状
        (一)MOOC研究焦点分析
        (二)MOOC学科分布现状
    三、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
        (一)相关概念
        (二)相关概念的研究焦点及可视化
        (三)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教学实践
        (四)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概念界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的机制探析
    本章导言
    一、相关概念说明与假设机制模型的构建
        (一)整合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
        (二)自我效能感
        (三)交互支持
        (四)研究假设及整体模型
    二、模型建构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
        (二)数据统计与模型建构
    三、研究结论
        (一)整合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
        (二)整合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的直接正向影响因素分析
        (三)整合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的教学设计
    本章导言
    一、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理论与原则
        (一)经典教育理论
        (二)教学设计原则
    二、旨在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端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资源设计
    三、旨在促进学生整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端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资源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的教学实践
    本章导言
    一、旨在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一)试验设计思路
        (二)教学数据描述
        (三)试验结果分析
        (四)试验研究结论
    二、旨在促进学生整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一)试验设计思路
        (二)教学数据描述
        (三)教学效果分析
        (四)试验研究结论
    三、基于心理测量的学生高阶思维情况分析
        (一)问题解决思维变化情况分析
        (二)批判性思维变化情况分析
        (三)创造性思维变化情况分析
        (四)决策性思维变化情况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的实践框架
    本章导言
    一、实践步骤总结及框架构建
        (一)线上教学情境下的教学阶段
        (二)线下教学情境下的起始教学阶段
        (三)线下教学情境下的中心教学阶段
        (四)线下教学情境下的末端教学阶段
    二、教学效果验证
        (一)验证课教学设计
        (二)验证的试验设计
        (三)验证的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高阶学习”与“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MOOC研究现状
        (二)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下促进高阶学习的因素
        (三)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高阶学习
        (四)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有效促进高阶学习设计框架
    二、研究局限
        (一)理论论述的局限
        (二)实验设计的局限
        (三)实验样本的局限
    三、建议与展望
        (一)建议要进一步关注MOOC建设与应用
        (二)自身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评价量表
    附件2: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3:人工智能终结性评价试题
    附件4:名片制品客观性评价表
    附件5:名片制品主观性评价表
    附件6: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7:信息传播模式测试题
    附件8: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9:课堂观察表
    附件10:教学综合实践项目学习小组表现情况评价表
    附件11:教学综合实践项目组内成员贡献情况互评表
    附件12:一个典型学习小组各成员课堂制品教师评价可视化报表
后记
在学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防控期间黑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 李紫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王娜,车雪琴,姜燕华. 西藏教育, 2020(11)
  •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邓佳伟. 苏州大学, 2020(03)
  • [4]互联网+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D]. 刘亚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的设计与实践[D]. 郭朋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面向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设计研究[D]. 闫思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 董艳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D]. 罗莎.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课堂师生交互效果研究 ——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为例[D]. 吴世玲. 延边大学, 2019(03)
  • [10]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高阶学习的研究[D]. 马芸.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