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癌症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一、肿瘤治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1](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提出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2](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指出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 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 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董菁,高沿航,刘嵘,黄罡[3](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指出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姜菊玲[4](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徐钰莹[5](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其次对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将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系统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通过两队列生存分析比较,探讨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以临床研究一为基础,从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前期制定的中医干预治疗优势人群(简称中医优势人群)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标准进行人群分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研究三: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四: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作为决策变量,基于生存数据代价敏感学习算法(cost sensitive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for survival,CSCLSurv)探索在杨宇飞教授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研究五:在临床研究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杨宇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下的中药用药规律(具体研究过程见图1)。临床研究一: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时间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病房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符号入组标准的686例IV期结直肠癌患者信息进行生存随访。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n=459)与低暴露组(n=227),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就诊人群特征描述入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9.77%VS 40.23%),6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58.61%),左半结肠患者比例高于右半结肠(74.78%VS 25.22%),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部位的转移(占比51.17%),基因突变型(KRAS或NRAS或BRAF基因突变)人群高于基因野生型人群(257例VS 217例),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占比63.27%),其中以西医治疗不耐受和西医治疗进展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居多(44.47%,43.09%)。2.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生存分析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0年2月20日,高暴露组309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67.32%),低暴露组176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77.53%)。两组基线分析结果显示,高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低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开始中医药治疗前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开始中医药治疗时是否处于疾病快速进展期、是否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基因突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但高暴露组中基因突变型比例高于低暴露组(42.05%VS28.1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 27 个月(95%CI:25.3-29.8),其中高暴露组 mOS 为33.5 个月(95%CI:29.4-36.3),低暴露组 mOS 为 18.2 个月(95%CI:15.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60岁以上人群居多、多涉及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型占比高、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等特点。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连续三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可能与更长的mOS相关。临床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进行特征比较,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寻找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点。方法:从研究一 459例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384例,根据前期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进行中医优势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中医优势人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截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基因全野生型(即KRAS/NRAS/BRAF基因为野生型)Ⅳ期生存期(发现Ⅳ期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30个月;②KRAS/NRAS基因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③BRAF基因突变者或未行基因检测者Ⅳ期生存期≥18个月。非中医优势人群:中医优势人群以外的剩余人群。以患者是否为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作为因变量(1=是、0=否),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病理分型、辨证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状态、是否行过根治术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354例,平均年龄61±12岁,其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优势人群175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女性(OR=2.760,P=0.001),ECOG评分≤2分(OR=21.432,P<0.001),病理分型为腺癌(OR=2.427,P=0.014),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脾肾亏虚型或肺肾亏虚型或肺脾亏虚型或肝肾亏虚型或肝胃不和型)(OR=30.229,P<0.001),初次就诊(简称“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为初治或一线(OR=14.783,P<0.001)与患者是否为中医优势人群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女性、ECOG评分≤2分、腺癌、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或西医一线治疗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通过判别分析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对患者能否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做出预判,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实践。方法:基于临床研究二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特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纳入性别、病理分型、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辨证分型等作为判别分析的自变量,以中医优势人群、非中医优势人群划分结果作为因变量,观测数据的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建立四种判别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选择预测效果最好的判别模型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判别预测模型。以模型的特异度(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坐标,灵敏度(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分类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观测数据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中医优势人群175例,4种判别模型预测效果中,二次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79%,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82.86%。以模型特异度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图对二次判别模型的分类优劣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二次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AUC为0.9021。结论:以性别、发病部位、转移部位、病理分型、ECOG评分、辨证分型、门诊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预测效果(准确率为90.79%,AUC为0.9021)。临床研究四: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从研究三384例就诊于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97例,按照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三种治疗类型即纯中医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西医抗肿瘤治疗药物)、中医辅助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双药化疗加或不加靶向治疗)以及中西医并重治疗(中医药联合口服化疗药和/或靶向药),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门诊初诊时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等作为决策变量,采用CSCLSurv算法以两个阶段治疗策略为尝试(一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一个阶段的治疗,更换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结果:研究纳入分析病例197例,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152例,其中死亡病例114例,存活病例38例;未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45例,其中死亡病例32例,存活病例13例。该研究人群中,男性126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左半结肠152例、右半结肠45例,多数患者(70.05%)转移部位为高度影响预后的转移部位,基因分型为突变型的患者远超于野生型患者(45.18%VS 31.98%),半数以上(54.82%)的患者ECOG评分≥2分,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的75例、一线治疗60例、二线治疗30例、三线及以上治疗32例。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可根据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等决策变量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结论: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提示作用,后续可设计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五: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目的:总结杨宇飞教授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临床研究四中就诊于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197个患者1685个处方中的基本资料和诊疗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四探索不同特征人群适宜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晚期结直肠癌辨证特点、常见症状及常用药物举例1.1辨证分型辨证特点以双脏腑辨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亏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肺肾亏虚、肺脾亏虚;邪实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内结、瘀毒内阻、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浊内蕴。1.2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既包括肿瘤相关症状如乏力、腹胀、腹痛、咳嗽、胁痛等,又包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手足综合症等。1.3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以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墨旱莲、女贞子、党参、黄芪、陈皮、补骨脂、菟丝子等扶正中药以及石见穿、鬼箭羽、半枝莲、南方红豆杉等祛邪中药为主。2.纯中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744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76味,以白芍、柴胡、党参、麸炒白术、伏龙肝、茯苓、鬼箭羽、桂枝、黄芪、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其中,脾肾亏虚型多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肝郁脾虚证多以四君子汤配柴胡、二至丸加减;肝肾亏虚证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肺脾亏虚证多以泻白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肺肾亏虚证则以二至丸配以黄芪、红景天、黄精加减。辨证基础上若出现肺转移则酌情选加鬼箭羽、石见穿、石上柏、南方红豆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脑转移,选加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肝转移选加漏芦、半枝莲、蛇六谷、鬼箭羽、预知子等抗肿瘤中药;出现腹腔或盆腔转移选加三七粉、草河车、土茯苓等抗肿瘤中药。3.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常用四君子汤联合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补骨脂补益先后天之本,酌情加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健脾开胃,消食导滞;选加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等减轻手足综合症;选加天麻、钩藤、罗布麻叶等控制、预防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同时根据患者口服化疗药或靶向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机体耐受性的强弱酌情选加南方红豆杉、蛇六谷、半枝莲等中药加强西医治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4.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上健脾补肾为治疗核心,中药单纯扶正,不加抗肿瘤中药。用药上以姜半夏、党参、茯苓、麸炒白术、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结论:1.纯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疾病转移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病、症、证三位一体,扶正祛邪并举,健脾补肾解毒法为治疗核心之法。2.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为核心,根据西医治疗产生的不同副作用选加不同的减症中药,根据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酌情加入抗肿瘤中药。3.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中药单纯扶正,减毒增效。

张玲[6](2021)在《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并比较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不能或不愿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以“胰腺癌”、“125I粒子”、“化疗”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已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和提取数据,最后采用Rev Man5.4及Stata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从肿瘤有效率、临床受益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比较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应用Rev Man5.4软件时,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效应指标、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及概率P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tata16.0软件时,采用Log RR值为效应指标、95%CI及概率P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当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异质性较大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用I2衡量。应用Rev Man5.4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评估可能引起异质性的因素。应用敏感性分析评估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使用Stata16.0软件绘制漏斗图,进行Egger检验,定性及定量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篇研究文献,共1407例患者,实验组为: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组,共705例;对照组为:单纯化疗组,共702例。Meta分析结果:(1)肿瘤客观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RR=1.99,95%CI:1.58~2.52,P<0.00001)。(2)总临床受益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RR=2.08,95%CI:1.71~2.52,P<0.00001);其中实验组的疼痛缓解率(RR=2.13,95%CI:1.79~2.55,P<0.00001)、镇痛药物用量减少阳性率(RR=6.56,95%CI:2.05~20.94,P=0.002)、体力改善阳性率(RR=2.93,95%CI:1.57~5.46,P=0.0008)以及体重增加阳性率(RR=4.54,95%CI:1.51~13.66,P=0.007)均显着优于对照组。(3)近期生存率:实验组的6个月生存率(RR=1.19,95%CI:1.01~1.39,P=0.03)、12个月生存率(RR=1.51,95%CI:1.25~1.84,P<0.0001)及18个月生存率(RR=4.01,95%CI:1.64~9.81,P=0.002)均高于对照组。(4)实验室指标:实验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降低更显着(RR=2.00,95%CI:1.50~2.65,P<0.00001)。(5)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较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能更有效提高肿瘤的治疗有效率。(2)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较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能更有效提高患者临床受益率。(3)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较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能更有效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4)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较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能更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5)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较单纯化疗治疗胰腺癌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并且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可控、可预防,说明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安全可行。

颜丽芬[7](2021)在《基于MR影像组学精准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危险分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早期宫颈癌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根据复发危险因素和危险分层给予辅助治疗。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和放疗的疗效相仿;多模态治疗可增加毒性。因此,建议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治疗的患者首选放疗。但是,目前临床缺乏可术前精准评估复发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分层的方法。影像组学已被证实有望全面量化肿瘤异质性,这为早期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精准评估和危险分层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探讨手工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融合在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价值;2.探讨MR影像组学在早期宫颈鳞癌复发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190例早期宫颈鳞癌并随机分为训练组(100例)和验证组(90例)。从术前矢状位压脂T2WI中提取手工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依次用一致性评价、C统计量、最小冗余度最大相关算法、LASSO算法筛选关键特征,并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手工特征标签(HC-rad)和深度学习特征标签(DL-rad),再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融合构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最后,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DCA)评估和验证模型的效能。第二部分:回顾性收集218例早期宫颈鳞癌并按时间分为训练组(145例)和验证组(73例)。根据三个高危因素和三个中危因素(Sedlis标准)的病理结果进行复发危险分层,分为低危险和阳性危险状态,并作为终点观察指标。从术前矢状位T2压脂和T1增强图像中提取和筛选关键影像组学特征,并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标签(T2-rad和CS-rad)。将影像组学标签与SCC-Ag融合构建危险状态预测模型。最后,用校准曲线、ROC曲线和DCA评估和验证模型的效能。结果第一部分:共筛选出3个关键手工特征和3个关键深度学习特征用于标签构建。融合HC-rad、DL-rad和SCC-Ag构建的融合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训练组和验证组的 AUC 分别为 0.852(95%CI:0.761-0.943)和 0.815((95%CI:0.711-0.919),高于 HC-rad(AUC=0.794、0.725)、DL-rad(AUC=0.735、0.718)和SCC-Ag(AUC=0.735、0.688)。DCA显示,在大部分合理阈概率范围内,融合模型具有良好的总体净收益。第二部分:从两个序列各筛选出4个关键特征用于标签构建。多因素分析显示T2-rad和CS-rad为独立的预测因素(p<0.05)。融合T2-rad和CS-rad构建的融合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32(95%CI:0.742-0.932)和 0.837(95%CI:0.763-0.902),高于 T2-rad(AUC=0.810、0.796)和 CS—rad(AUC=0.793、0.781)。DCA 显示,在大部分合理阈概率范围内,融合模型具有良好的总体净收益。结论融合手工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标签构建的融合模型可个体化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MR影像组学可用于早期宫颈鳞癌的复发危险分层,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决策的辅助工具。

谭可欣[8](2021)在《42例中医药维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是我国发病率、致死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85%。由于NSCLC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有70%以上的患者被诊断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在没有驱动基因表达情况下,含铂双药化疗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既往研究表明,晚期NSCLC在一线含铂双药化疗4~6个周期后疗效达到平台期,病灶稳定患者多进入“等待期”定期复查,或选择减量或单药化疗进行维持治疗,直到疾病进展而采用二线化疗方案。比起“等待期”的不加干预,减量或单药化疗的维持治疗虽然对PFS及OS的预后有所延长,.却也造成了化疗药物毒性积累及患者骨髓功能、体力状况下降等不良反应,影响后线继续治疗。多项前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在维持治疗阶段有效控制肿瘤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化疗药物协同增效解毒,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药在维持治疗中会发挥较好的疗效,在PFS和OS的改善方面可能会非劣于化疗药物维持,中西医协同队列的疗效可能会优于单纯化疗药物维持,且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曾联合主持或参与国家“六五至十五”攻关课题的回顾性研究,在大量的文献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形成以辨证论治为纲的晚期NSCLC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方式,对NSCLC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维持治疗阶段的疗效进行验证、评估,并尝试探索预后危险因素及中西结合维持治疗和中医维持治疗的潜在优势人群。研究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晚期NSCLC维持治疗阶段对于远期预后PFS、OS的有效性,分析可能影响各队列预后的危险因素,探索中西结合维持治疗和中医维持治疗的潜在优势人群。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经一线化疗2-6程后评效达到稳定及以上的Ⅲ-Ⅳ期NSCLC患者42例,其中中西结合治疗队列24人,中医综合治疗队列有18人。中医综合治疗队列以益气活血、解毒散结为总指导原则,辨病结合辨证,选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推荐的相应治则的中药注射剂、中成药、中药汤剂(或配方颗粒)治疗(见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中西结合治疗组采用NCCN指南标准维持化学+中药注射剂/辨证汤药/辨证中成药治疗。本课题隶属北京市科委项目,总项目另设西医观察队列,以NCCN指南标准方案维持治疗,结果可用于比较参考。入组后采集患者临床资料,21-28天一周期,每两周期评价一次,应用至疾病进展。后进入随访期,直至终点事件发生。通过分析不同队列患者临床资料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期OS相关性,验证比较两组队列的有效性,并对本研究人群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优势人群探索。应用GraphPad Prism 8以及SPSS23.0软件统计绘图,Kaplan-Meier法预测患者生存时间和预后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模型比较各预后因素间独立性及效应大小,ROC曲线分析敏感度及特异性,并采用log-rank法检验受试者生存差异。研究结果1.两组受试者在年龄(P=0.867)、性别(P=0.074)、病理类型(P=0.789)、转移部位(P=0.365)、TNM 分期(P=0.103)、ECOG 评分(P=0.099)、KPS 评分(P=0.074)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中医综合方案维持队列中医治疗平均周期数为12±12.7周期(252±266.7天);中西结合队列维持性化疗周期数平均为3.8±2.7周期(79.8±56.7天),中医治疗时间平均为8.8±7.4周期(184.8±155.4天)。对中医维持治疗方案行组间比较发现中医组维持时间及周期数较中西结合组大致相同,对中西结合组患者行组内中医及西医方案比较发现西医维持时间及周期数均明显少于中医维持治疗。3.生存分析显示,中西结合队列mPFS为149天(P25:83天;P75:270天),mOS为 455 天(P25:274 天;P75:903 天);中医队列 mPFS 为 140 天(P25:71 天;P75:356天),mOS为604天(P25:268天;P75:962天),Log-rank检验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提示,存在骨转移(P=0.018),病理分期Ⅳ期(P=0.015),凝血指标中D-D(P=0.005)、FIB(P=0.049)、FDP(P=0.013)异常和肿瘤标记物中CEA(P=0.009)、CA125(P=0.000)、CA-199(P=0.003)、CYFRA21-1(P=0.002)升高均是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凝血指标总回归模型P值为0.007,提示高凝状态对于患者预后存在显着影响,但各凝血指标均非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各凝血指标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FIB最佳,D-D次之,好于FDP;对肿瘤标记物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CA125(P=0.000)、CA-199(P=0.030)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CA125影响大于CA-199。6.将全分析集受试者按是否口服中药汤剂分为口服汤药组和未口服汤药组,发现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无显着差异(P=0.429),但趋势上未口服汤药组近期生存获益更好(430天内),口服汤药组远期生存获益更好(430天后);7.优势人群研究提示在Ⅳ期、骨转移、肿瘤标记物升高和凝血指标异常等危险因素下,中医综合治疗相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具有非劣势(P>0.05),此外CEA正常人群中采用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生存相较中西结合维持治疗具有获益趋势。研究结论Ⅲ-Ⅳ期NSCLC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方案维持治疗队列的远期生存获益相较中西结合方案维持治疗队列表现出非劣势,且维持治疗阶段采用中医综合方案显示出更佳的治疗耐受性,可延长维持性化疗时间间隔,减少化疗次数;预后分析提示有骨转移,病理分期Ⅳ期,血液中高凝状态和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升高是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中医综合方案中维持治疗阶段是否使用辩证中药汤剂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未见统计学差异,但疾病后期使用中药汤剂的患者存在更佳的生存获益可能。在不同危险因素影响下,中医综合治疗均具有不劣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且在CEA正常人群中中医综合方案可能有更好的获益趋势。

穆兰[9](2021)在《抗PD-L1抗体SHR-1316联合化疗作为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一项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些年来,已有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有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治疗其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结果已有报道,但其联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ESCC患者的结果还未被报道。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2期前瞻性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价一种抗PD-L1单克隆抗体SHR-1316联合脂质体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作为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ESCC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SHR-1316(10mg/kg静脉滴注,治疗周期的第1天)、脂质体伊立替康(第1周期剂量为60 mg/m2,第1周期治疗后对于耐受良好的患者,从第2周期开始调整为80 mg/m2,静脉滴注,治疗周期的第1天)及5-氟尿嘧啶(2400 mg/m2,从治疗周期的第1天开始持续静脉泵注46小时),每14天重复,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毒性不能耐受或撤回知情。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安全性。本研究的探索性研究终点为肿瘤标本不同PD-L1表达水平与研究治疗获得的ORR及DCR的关系。我们使用SPSS(22.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估计时间-事件变量,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在2019年3月1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总共纳入了 23例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ESCC患者。截止至2020年7月31日,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5.2 个月(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4.2-16.2)。中位 PFS为 8.5 个月(95%CI:1.2-15.8),ORR和 DCR 分别为 52.2%(95%CI:30.1-74.3)、73.9%(95%CI:54.5-93.3)。中位 OS 为 11.6 个月(95%CI:6.7-16.6)。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3-4级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4/23,17.4%)、恶心(3/23,13.0%)、厌食(3/23,13.0%)及白细胞计数减少(2/23,8.7%)。共2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s),包括1例患者出现1级发热,而1例患者发生3级腹泻及2级发热(4.3%),这2例患者均因SAEs暂停研究治疗。本研究有5例患者(21.7%)出现免疫相关的AEs,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3,17.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3,4.3%)、瘙痒症(1/23,4.3%)、皮疹(1/23,4.3%),均为1-2级,无≥3级的免疫相关AEs发生。无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发生。结论:PD-L1抗体SHR-1316联合脂质体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作为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令人欣慰的疗效,且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接受。因此,SHR-1316联合脂质体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可以作为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方案。Clinical trial 注册:NCT03732508(Clinicaltrials.gov)。

孙力祺[10](2021)在《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文中提出胰腺囊性占位(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s)主要包括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s)。PCNs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s),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s),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这4种病理类型占所有PCNs的90%以上。其中,MCNs和IPMNs为粘液性囊性肿瘤(cystic mucinous neoplasm,c MNs),具有恶变的潜能。由于PCN具有恶变的潜能,并且PCNs在影像学上和其他类型的PCLs难以鉴别,因此对于PCNs的管理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近年来,PCLs的检出率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升高,并且其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关于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数据仍然缺乏。而在正常人群中存在需要临床处理的高危PCLs的比例,也没有相关的报道。同时,如何在正常人群中通过简便的方法筛查出可能的高危PCLs患者并推荐他们进行高清影像学的检查也是需要探讨的。目前,对于PCLs风险的判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当发现一个PCL有影像学的高危因素时,这个PCL就将被推荐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即直接进行手术治疗、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和囊液分析,以进一步帮助判断该PCL恶性可能的高低或者仍然进行随访。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于PCLs的管理指南所推荐的高危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有高危因素的PCLs所推荐的进一步处理方法也并不一致。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指南是针对特定的MCN和IPMN的。然而,影像学对于区分PCLs的具体病理类型并不准确,各个高危因素所代表的危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这些临床指南会存在偏倚,最终会导致进展型PCLs的漏诊和良性PCLs的过度治疗。对于采用哪一个指南进行PCLs的管理最为准确也没有定论。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设计了本课题,采用断层影像学以及超声内镜的图像进行评估,在中国人群中对PCLs的患病率、人群筛查的可行性、影像学高危因素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利于PCLs恶性可能的评估。1.胰腺囊性肿瘤在中国人群中患病率的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占位(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s)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但是,它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仍未可知。这部分研究的目的为估算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方法:收集1年内因非胰腺原因行MRI检查的患者。重新读片判断患者有无存在胰腺的囊性占位,估算PCL的患病率,并描述PCLs和高危PCLs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内的分布情况。为估算PCL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采用2017年国家人口抽查数据对本研究的数据组成进行标准化转换。结果:共有10987名患者纳入了本究(7344名男性)。共发现了212例PCLs的患者(123名男性)。PCLs总的患病率为1.93%,并且在女性中更为常见(1.74%vs2.31%,P=0.043)。PCL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r=0.804,P<0.001)。高危PCLs总的患病率为0.12%(13例),性别和年龄分布在高危PCLs中没有明显的差别(P=0.234和P=0.855),但是,胰头部的PCLs相对于其他部位更容易进展为高危PCLs(P=0.001)。在进行数据标化后,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为1.31%,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更高(1.11%vs 1.5%,P<0.001),高危PCLs的真实患病率为0.07%。结论:PCLs在中国人群中并不罕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女性中PCLs的患病率更高。同时,高危PCLs的患病率是不容被忽视的。2.验证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进展型粘液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价值背景和目的:早期发现并诊断进展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Advanced cystic mucinous neoplasms,A-c MNs,定义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癌)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的。作为一项简单而可行的筛查方法,血清肿瘤标志物(Serum tumor markers,STMs)的检测可能可以用于预测A-c MNs。但是,除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以外,关于其他STMs预测A-c MNs的研究很少。这部分研究主要目的为验证5个胰腺癌相关及非特异性的STMs:CA19-9,CEA,CA125,CA724和CA242在预测A-c MNs和区分IPMN及MCN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IPMN和MCN的患者基本信息,并收集每一种STM在这些病人中的资料。将病例资料分为A-c MNs和非A-c MNs组,在两组间如STMs的平均值以及STMs高于界值的例数均有统计学的差异,则认定该STM在预测A-c MNs中有价值。每一个STM都进行了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分析,用于说明该STM在预测A-c MNs中价值的高低。在STM的联合分析中,任意一个STM高于界值则认为STM联合为阳性。结果:共187名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有72例为A-c MNs。我们发现CA19-9预测A-c MNs的敏感性(54.2%)和准确率(76.5%)最高,通过ROC分析得出其预测能力为中等(AUC=0.7666)。在预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MN时,CA19-9的敏感性下降至38.5%。CEA,CA125和CA724都有能力预测A-c MNs,但是他们的预测能力都较弱(AUC=0.651,0.583和0.618)。CA242的预测能力没有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多种STMs联合可以将预测的敏感性提升至62.5%。CA125可能更适用于预测进展型MCN。结论:在5个STMs中,CA19-9的预测能力中等,而CEA,CA125,和CA724的预测能力较低。5种STMs的联合可以改善预测A-c MNs的敏感性。3.比较欧洲循证指南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诊断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准确性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欧洲循证指南(Europe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EEG)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ACGG)是较新的关于PCLs管理的指南。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估两个指南在术前影像学怀疑为c MNs的病人中预测进展型PCLs(Advanced PCLs,A-PCLs)中的价值。方法:198名术前影像学怀疑为c MNs并有术后病理诊断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两个指南通过比较诊断准确率和ROC曲线线下面积来确定他们在预测A-PCLs中价值的高低。结果:62名患者被诊断为A-PCLs。断层影像学(CT/MRI)及EUS对PCLs的分型以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相近。通过ROC曲线比较两个指南的诊断准确率,两个指南的预测能力都不够理想,预测能力最强为采用ACGG≥2个危险因素的标准(AUC=0.763)。在PCLs有1个高危因素的情况下,EEG的绝对高危因素+MCN高危因素(EEG absolute+MCN,EEGAM)以及EEG的相对高危因素+MCN高危因素(EEG relative+MCN,EEGRM)和ACGG的高危因素具有相近的预测A-PCL的能力(P=0.21和P=0.45)。在PCLs有2个及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情况下,ACGG的高危因素预测能力比EGG的绝对适应症更为准确(P=0.001),但是和EEG的相对高危因素预测能力相近(P=0.12)。在指南自身比较中,1个以上EEGAM适应症比2个以上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更高(P=0.02),而1个以上的EEGRM适应症和2个以上EEGRM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相近(P=0.86)。ACGG有2个及以上适应症较有1个及以上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更高(P=0.02)。结论:在影像学评估的基础上,怀疑c MNs的病人中2个指南都对诊断A-PCLs有帮助,但是预测能力有限。采用EEGAM≥1个适应症的标准比采用≥2适应症的标准更为准确,而采用ACGG≥2个适应症的标准比采用ACGG≥1个适应症的标准更为准确。4.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以及术前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背景和目的:对于PCLs的管理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来确定和A-PCLs相关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PCLs中是否有差别。同时,EUS相对于普通影像学的附加诊断价值也进行了分析。方法:影像学诊断为PCLs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建立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来确立和A-PCLs相关的高危因素。并通过这些确认的高危因素建立一个风险预测模型,确认每个高危因素在预测A-PCLs中所占的权重,帮助评估PCL恶性可能的高低。EUS的附加诊断价值进行了单独的分析。结果:353名患者纳入了本研究,125名患者为A-PCLs(35.4%)。胰管扩张≥10 mm(优势比,odds ratio[OR],1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3–89.2;P=0.018),壁结节≥5 mm(OR,11.67;95%CI,2.3–59.05;P=0.003),囊壁有实性成分(OR,30.87;95%CI,7.23–131.7;P<0.0001)和高血清CA19-9值(OR,1.006;95%CI,1.001–1.011;P=0.02)是A-PCLs的独立高危因素。囊内存在分隔是A-PCLs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4–0.6;P=0.008)。男性有吸烟史(P<0.0001)以及有主胰管扩张(P<0.0001)在进展型IPMN病人中更为常见。SPT多见于年轻女性(P<0.0001),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P<0.0001),CA19-9也多为正常(P<0.0001)。根据这些高危因素我们建立了一个风险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良好,C指数为0.843(95%CI:0.7995-0.888)。在124名进行了EUS-FNA的患者中,在影像学之外通过EUS图像发现了5个新的高危因素(4例壁结节和1例主胰管侵犯),同时17名患者有非正常的EUS-FNA细胞学结果(13例异型细胞和4例可疑癌细胞)。结论:基于一个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中,主胰管直径≥10 mm,壁结节,实性成分以及血清CA19-9升高为A-PCLs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在不同病理类型的PCLs之间会有变化。PCLs的风险程度可以通过我们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EUS和EUS-FNA可以帮助获取更多的PCLs诊断信息。

二、肿瘤治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治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论文提纲范文)

1 HBV相关HCC
    1.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2 HBV相关HCC二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1.2.1 核苷(酸)类似物(NUCs)对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
        1.2.2 干扰素(IFN)对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
        1.2.3 抗病毒治疗在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的时效因素
    1.3 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1.3.1 NUCs在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1.3.2 IFN在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2 HCV相关HCC
    2.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2 HCV相关HCC二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2.2.1 IFN抗病毒治疗对HCV相关HCC的影响
        2.2.2 DAAs治疗对HCV相关HCC的影响
        2.2.2. 1 DAAs治疗对HCV相关HCC发生率的影响
        2.2.2. 2 DAAs治疗后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2.2.2. 2. 1 DAAs治疗是否获得SVR对HCC发生风险的影响
        2.2.2. 2. 2 肝硬化对DAAs治疗后HCC发生率的影响
        2.2.2. 2. 3 影响DAAs治疗后HCC发生风险的其他因素
        2.2.2. 3 DAAs治疗后仍需监测HCC的发生
    2.3 HCV与HIV或HBV合并感染
        2.3.1 HCV-HIV合并感染
        2.3.2 HCV-HBV合并感染
    2.4 HC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2.4.1 接受HCC根治性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4.1. 1 DAAs对接受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肝癌复发的影响
        2.4.1. 2 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接受DAAs治疗的时机
        2.4.1. 3 手术切除或局部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
        2.4.2 接受肝移植的HC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4.2. 1 DAAs治疗肝癌复发的影响
        2.4.2. 2 DAAs治疗的时机
        2.4.2. 3 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
        2.4.3 接受TACE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
        2.4.4 HCV相关晚期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4)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时间范围
        3 文献类型
        4 检索策略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类型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3 证型频次分布
        讨论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3 本研究的特点
        结论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附录二
附件

(5)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前期研究基础
    3 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三 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四 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探索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五 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6)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放射性~(125)I粒子源及其治疗肿瘤机制
    2.2 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2.2.1 经皮CT或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2.2.2 经皮CT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优势及不足
        2.2.3 经皮超声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优势及不足
    2.3 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优势
    2.4 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疗效
        2.4.1 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实体肿瘤疗效
        2.4.2 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2.4.3 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影响
    2.5 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
    2.6 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问题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3.4 文献质量评价
    3.5 数据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及筛选
    4.2 纳入文献一般特征
    4.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4.4 疗效分析
        4.4.1 实体肿瘤治疗疗效
        4.4.2 临床受益情况
        4.4.2.1 疼痛缓解
        4.4.2.2 镇痛药物用量减少
        4.4.2.3 体力改善
        4.4.2.4 体重增加
        4.4.3 生存情况
        4.4.4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4.5 不良反应分析
        4.5.1 血红蛋白减少
        4.5.2 白细胞减少
        4.5.3 血小板减少
        4.5.4 肝肾功能损伤
        4.5.5 恶心、呕吐
        4.5.6 腹泻
        4.5.7 便秘
    4.6 敏感性分析
    4.7 亚组分析
        4.7.1 纳入研究类型亚组分析
        4.7.2 疾病分期亚组分析
    4.8 发表偏倚评估
第5章 讨论
    5.1 Meta分析结果
        5.1.1 疗效性评价
        5.1.1.1 实体肿瘤治疗疗效
        5.1.1.2 患者临床受益情况
        5.1.1.3 生存情况
        5.1.1.4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5.1.2 安全性评价
    5.2 敏感性分析
    5.3 亚组分析
    5.4 文献质量评价
    5.5 研究的局限性及启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MR影像组学精准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危险分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2. 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3. 宫颈癌的预防
        3.1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3.2 宫颈癌的二级预防
    4. 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
        4.1 宫颈癌的临床分期
        4.2 宫颈癌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4.3 宫颈癌的治疗
    5. 宫颈癌影像组学研究
第一部分 融合影像组学手工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构建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研究背景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3. MR扫描方案
        4. 肿瘤分割
        5.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病理基线数据比较
        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标签建立
        3. 模型构建
        4. 预测模型的效能评估和验证
    讨论
        1. 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的临床意义
        2. 术前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标志物
        3. 手工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的比较
        4.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部分 基于MR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早期宫颈鳞癌复发危险状态的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3. MR扫描方案
        4. 肿瘤分割
        5.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病理基线数据比较
        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标签建立
        3. 模型构建
        4. 预测模型的效能评估和验证
    讨论
        1. 早期宫颈癌复发危险状态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
        2. MR在宫颈癌复发危险因素评估中的应用和进展
        3. 各复发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危险分层
        4. 本研究的不足
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42例中医药维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样本量计算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结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五节 统计分析
    第六节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情况
    第二节 终点情况
    第三节 预后评估
    第四节 中医治疗优势人群探索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抗PD-L1抗体SHR-1316联合化疗作为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一项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PD-L1抗体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文章
个人简历

(10)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胰腺囊性占位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一、介绍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验证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进展型粘液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作用
    一、介绍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总结
第三部分 比较欧洲循证指南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诊断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准确性的研究
    一、介绍
    二、病人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一、介绍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超声内镜的新技术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治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肿瘤治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肝脏, 2021(10)
  • [2]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10)
  • [3]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董菁,高沿航,刘嵘,黄罡.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10)
  • [4]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D]. 徐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影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张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MR影像组学精准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危险分层的研究[D]. 颜丽芬.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42例中医药维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谭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抗PD-L1抗体SHR-1316联合化疗作为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一项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D]. 穆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10]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D]. 孙力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癌症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