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对雏鸭外周血 T 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

锌对雏鸭外周血 T 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

一、锌对雏鸭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子[1](2021)在《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鸭圆环病毒与猪圆环病毒相似均可感染相应免疫器官引发免疫抑制,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几率大幅升高,出现继发感染或加重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鸭大肠杆菌病也是一种继发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较大。据近年来鸭圆环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鸭圆环病毒导致的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增加,特别是鸭圆环病毒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严重,给全球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本实验室对从山东省各地市的养殖场取得的100份病料样品的检测分析,可以得知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特别是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猜想鸭圆环病毒感染后更有利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从而加剧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鸭圆环病毒病毒侵入机体后,造成了机体的免疫抑制,使免疫力低下,从而易继发大肠杆菌等感染。再加上由于鸭圆环病毒发现时间较晚,对此方面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探究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二是探索鸭圆环病毒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揭示了两点内容,第一鸭圆环病毒通过影响体内相关细胞因子,使正常活动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免疫抑制,在感染后24天左右免疫抑制效果最明显,之后有所减弱。第二鸭圆环病毒继发大肠杆菌的感染,可加速细菌的定植,促进病情发展,导致死亡率增加,并且与免疫抑制效果有关。为进一步研究鸭圆环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预防治疗鸭圆环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1)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一日龄雏鸭80只随机分成2组,DuCV和PBS对照组,探究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uCV组每只一日龄雏鸭接种0.2ml103.69ID50病毒悬液,对照组不做处理。接下来在DuCV感染第8天后,每隔4天记录体重,每隔8天随机选取10只雏鸭进行剖杀,取其器官,组织,抗凝血,血清等,检测相关体内病毒载量以及相关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8-32天,鸭圆环病毒组的鸭子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鸭子的体重。持续跟踪免疫器官指数DuCV组显着低于PBS组,测量CD4+、CD8+T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等相关免疫指标,DuCV组均显着低于PBS组,并且DuCV组8-24天呈下降趋势,24-32天呈上升趋势,表明鸭圆环病毒感染后降低了体内淋巴细胞数量,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由于IL-10是重要免疫抑制因子,因此测量了IL-10、IL-12、IFN-γ,结果表明DuCV感染后,使IL-10含量增加,从而影响IL-12和IFN-γ分泌使其含量降低,引起免疫抑制。在对心脏,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载量检测中发现,肝脏、心脏8、16、24、32天病毒载量逐步升高但是升高不显着,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载量在24天时达到最高,32天时病毒载量略有降低,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与之前细胞因子方面的检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综合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鸭圆环病毒会导致雏鸭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研究结果表明,鸭圆环病毒感染后通过影响机体内相关细胞因子,使正常的活动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免疫抑制,并且在24天左右免疫抑制效果比较明显,免疫力水平最低,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较严重。(2)鸭圆环病毒对鸭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将175只一日龄分为三组,DuCV+APEC组、APEC组、PBS组,一日龄时,对DuCV+APEC组注射103.69ID50DuCV,之后分别在14日龄和24日龄对除PBS组外的其他组都注射1ml108CFU的大肠杆菌,观察发病情况并计算测量12小时、24小时细菌在体内的定植情况。并且在注射大肠杆菌前随机抽取感染DuCV病鸭检测8、14、24天各脏器病毒载量。结果显示,接种细菌前病毒在雏鸭体内处于生长繁殖状态,接下来的继发感染实验提供依据证明。统计发病率,14日龄接种时DuCV+APEC组在24小时发病率为80%,48小时发病率为100%,APEC组24小时发病率为50%,而24日龄接种混合感染组36小时发病已达到100%,统计死亡率也表现出一致的规律。统计细菌定植情况说明DuCV感染后显着增强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并且24日龄接种比14日龄接种更加严重,因此说明鸭圆环病毒能显着增强大肠杆菌在机体内的定植能力,使其病情迅速发展、加速死亡、死亡率成倍增加,同时与鸭圆环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效果有关,鸭圆环病毒免疫抑制效果最强时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也最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

匙云鹤[2](2020)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其水平的影响,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住院确诊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共90例,根据NRS2002和PG-SGA评估结果,术前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A组,n=50例)和无营养不良组(B组,n=40例)。术前给予营养不良组(A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1组,n=25例)和对照组(A0组,n=25例),将B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B1组,n=20例)和对照组(B0组,n=20例)。对A1组和B1组患者给予含ω-3 PUFAs的肠外营养治疗,对A0组和B0组患者给予不含ω-3 PUFAs的肠外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完成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1. 营养不良患者(A组)术前外周血CD3+、CD4+、CD8+、Ig A、Ig G、Ig M均显着低于无营养不良患者(B组)(P<0.05),CD4+/CD8+也呈降低趋势(P>0.05)。2. A、B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D3+、CD4+、CD8+、Ig A、Ig G、Ig M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B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8+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A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8+较术前呈降低趋势(P>0.05)。3. A1组患者术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Ig A、Ig G、Ig M均显着高于A0组(P<0.05)。B1组患者术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Ig A、Ig G、Ig M均显着高于B0组(P<0.05)。术后第7天A1、A0、B1、B0四组患者CD3+、CD4+、CD8+、CD4+/CD8+、Ig A、Ig G、Ig M均较术后第1天呈升高趋势(P>0.05)。4.术后发生并发症的胃癌患者,其术前CD3+、CD4+、Ig A、Ig G、Ig M显着低于无术后并发症患者(P<0.05)。5.无术后并发症患者,应用ω-3 PUFAs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低于未应用者(P<0.05)。结论:1.伴有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其T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2.手术创伤抑制了胃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 随着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T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应用ω-3 PUFAs后,免疫功能改善更显着。4. 伴有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术后发生并发症者较多。5. 应用ω-3 PUFAs免疫营养治疗,可减少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加速康复。

邵小夕[3](2019)在《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体内埋植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颌面部骨折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骨折愈合常常需要内固定来保证骨折的解剖复位、支撑以及稳定。骨折内固定的成功与骨折使用的内固定系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内固定系统的降解特性,可将其分为不可降解内固定系统以及可降解内固定系统。不可降解内固定系统,如钛及钛合金内固定系统,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但是可能会出现过敏、应力遮挡效应,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和骨质疏松等情况。常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消耗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对于可降解内固定系统,目前较为成熟的是聚乳酸内固定系统,已投入临床使用,但是由于其强度较差,降解局部环境呈酸性,易引起内固定失败、异物反应及无菌性炎症等。可降解金属材料中镁合金有良好的强度和生物安全性,但是其有降解速率过快,产生氢气,局部降解环境呈碱性的缺点,不能满足服役期的要求。可降解铁合金有良好的强度和生物安全性,但是降解速率过慢,氧化铁降解产物难以被机体清除代谢。可降解锌合金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金属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适中的降解性。有望成为新的可降解内固定材料。本课题组前期进行了比格犬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研究,发现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骨折固定的有效性,植入后材料可以降解,血锌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且心、肝、肾组织未发现异常。实验目的:前期实验对可降解锌合金的降解性和生物安全性仅做了初步探索。对于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前期实验对埋植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后对于机体循环、代谢、免疫、及其他重要脏器等是否造成损害并未深入研究。前期实验固定犬双侧下颌骨骨折共使用两套小型锌合金内固定板钉系统,而临床中常见多发骨折和多处骨折,体内常常会植入多套内固定系统,对于可降解金属材料来说,内固定材料植入越多意味着更多金属离子的释放,而这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对于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的降解性,如降解表面形貌、体内降解形式、降解产物等前期实验并未深入探究。且前期实验仅将锌合金内固定系统应用于犬下颌骨部位,临床上除了下颌骨,面中上部及四肢部位也是可降解锌合金潜在的应用部位,而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情况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故对于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在体内不同埋植部位是否有降解性的差异也需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探索体内埋植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的最大安全使用量,为研发综合性能更好的锌合金内固定材料以及锌合金内固定系统进入临床试验提供实验数据。本实验一、二部分选取比格犬体内四个部位进行埋植锌合金内固定板钉:额骨正中、双侧下颌骨、右侧股骨。拟观察样品降解表面形貌,了解样品体内降解形式,对其降解产物进行分析,观察不同潜在应用部位的降解差异,了解其降解性。观察血常规,血生化,血锌,内脏病理情况,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探究。本实验三、四部分在新西兰兔体内埋植4、6、8块锌合金内固定板钉,以质量比换算,相当于人体内埋植了20360块内固定板及20360颗螺钉。观察埋植大量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后血常规,血生化,血液微量元素,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内脏锌含量,重要脏器等是否出现异常。评价材料降解后是否对机体循环、代谢、免疫、重要脏器等造成损害,探索锌合金内固定材料体内埋植的最大安全使用量。实验方法:1.比格犬体内埋植实验:实验采用锌合金板钉产品型号规格为:四孔直连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板:厚度为1.0mm,宽度为2.6mm。螺钉:直径为2.0mm,长度为7mm。方法:选取9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三只犬。于犬的额骨,双侧下颌骨,以及右侧股骨各植入一组锌合金板钉,每只犬埋植四组锌合金板钉。于术后3、6、9月行大体观察,血常规、血生化、血液锌元素检查,心、肝、脾、肺、肾、性腺、前列腺组织学检查以观察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扫描电镜,micro-CT以观察材料的降解性。2.大量锌合金新西兰兔皮下埋植实验:实验采用锌合金板钉产品型号规格同上。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三组,于皮下植入锌合金内固定板及钉各4、6、8块,于术后3、6月行大体观察,每个时间节点每组含动物三只。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液微量元素检查,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心、肝、脾、肺、肾、性腺的组织学检查和内脏锌离子含量检测,材料称重,综合评价大量埋植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探索体内埋植锌合金内固定板钉的最大安全使用量。实验结果:1.比格犬体内埋植实验结果:1.1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可降解锌合金材料表面附着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在术后3,6,9月逐渐增多,去掉表面白色物质后,材料表面随时间推移愈加粗糙,术后血液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肌酐,血锌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9月对实验动物内脏行组织学检查,心、肝、脾、肺、肾、性腺及前列腺未检出异常。1.2降解性检测结果:Micro-CT对各时间节点各部位的锌合金内固定板钉体积结果如下:额骨部位板钉降解情况为:术后3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72.37±0.23mm3,平均降解了15.47±0.33%;术后6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71.42±2.67mm3,平均降解了16.59±2.71%;术后9月锌合金板钉降解体积为70.74±0.86mm3,平均降解了17.38±0.42%;下颌骨部位板钉降解情况为:术后3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80.81±2.77mm3,平均降解了12.97±1.27%;术后6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78.25±1.67mm3,平均降解了15.64±1.51%;术后9月锌合金板钉降解体积为77.65±5.03mm3,平均降解了16.65±4.59%。股骨部位板钉降解情况为:术后3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81.04±1.39mm3,平均降解了12.68±1.77%,术后6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79.88±2.17mm3,平均降解了13.96±0.90%;术后9月锌合金板钉体积为76.84±2.35mm3,平均降解了17.21±2.46%。Micro-CT测量锌合金内固定板钉体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各埋植部位锌合金内固定板钉体积有显着性下降(P<0.05)。术后3,6,9月埋植于额骨、下颌骨、股骨部位的锌合金内固定板钉降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不同微观位置降解产物具有多种形态,与埋植的部位和埋植时间没有特异性的关系。可见降解层逐渐增厚,降解由锌合金表面向基底层均匀缓慢推进,降解较为均匀,没有随着降解出现材料的破坏、碎裂和崩解,在降解过程中保持较为均匀的降解形式。EDS结果示由锌合金材料层向骨组织层过渡的过程中锌元素含量在进入骨组织时下降,材料释放的锌元素并没有在骨组织中沉积,显示材料较好的降解安全性。2.大量锌合金新西兰兔皮下埋植实验:2.1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可降解锌合金材料表面附着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在术后3,6月逐渐增多,去掉表面白色物质后,材料表面随时间推移愈加粗糙。术后3、6月血液白细胞、血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肌酐,血锌,血镁,血钙,血铁,血铜,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月实验动物心、肝、脾、肺、肾、性腺未检出异常。术后3、6月肝脏、肾脏锌离子含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降解性检测结果:3月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板的降解率为9.77±1.64%,术后6月为11.82±1.91%,螺钉的降解率术后3月为0.79±0.66%,术后6月为2.09±1.00%。实验结论: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可降解锌合金作为内固定材料的降解性,并首次探索了使用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的最大安全使用量,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可降解锌合金的生物安全性。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在体内额骨、下颌骨、股骨部位的9个月观察期内有相似的降解性。各部位降解速度无明显差异,9月降解了17%左右。材料在埋植的前3个月降解速率较快,之后随时间推移,降解速率较为缓慢且稳定。降解产物主要包含Zn,O,C,P,Ca,Cl,N,Na,K元素。材料释放的锌元素并没有在骨组织中沉积。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在体内的降解产物多样,降解形式均匀,降解行为良好,降解过程安全。2、大量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植入体内后,不同埋植量的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在观察期内对机体均无毒性作用,未造成细胞,组织器官,血液,免疫功能的损害。大量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植入体内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3、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系统材料有应用于全身部位的潜力。

张雪莲[4](2017)在《鸭甲肝病毒3型广东分离株致病性及表达其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AV)引起的主要危害1月龄以内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DHAV分为DHAV-1、DHAV-2及DHAV-3 3个血清型;我国DVH主要由DHAV-1和DHAV-3引起;DHAV-3的出现及DHAV-1与DHAV-3的一同流行是我国DVH不能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肠炎病毒(DEV)引起的主要感染鸭、鹅等水禽的致死性传染病;DEV属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病毒属,其基因组较大且其感染具有宿主特异性,因此,以其为病毒载体构建二价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分别为DHAV-3广东分离株的致病性的系统性研究及表达DHAV-3 VP1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价。1.DHAV-3致病性的研究(1)DHAV-3毒力的鉴定将分离于广东的DHAV-3进行鸭胚攻毒及雏鸭回归试验,对该病毒感染致死雏鸭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及病毒载量进行观察及检测,并测定该病毒的鸭胚半数致死量及雏鸭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该病毒可快速引起鸭胚及雏鸭死亡且死亡率极高,剖检观察到肝脏、脾脏及胆囊出现严重的组织损伤,并引起雏鸭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及脑等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病毒拷贝数在肝脏中最高,脾脏次之,胸腺及肌肉中最低,且对11日龄鸭胚的LD50为10-5.167/0.2mL,对5日龄雏鸭的LD50为10-6.375/0.2mL。(2)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的转录组分析以10LD50的DHAV-3感染5日龄雏鸭,利用RNA-Seq筛选病毒感染后12h及48h雏鸭肝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12 h和48 h,肝脏中基因表达模式差异显着,且感染后48 h,大量的免疫相关基因出现上调,并显着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RIG-1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及Jak-STAT信号通路等。(3)雏鸭感染DHAV-3天然免疫应答相关分子的检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0LD50DHAV-3感染后3h、6h、9h、12h、24h、36h及48 h雏鸭肝脏及脾脏中DHAV-3的病毒载量及12种免疫应答相关分子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雏鸭感染DHAV-3后3 h即可在肝脏及脾脏中检测到低拷贝的病毒,肝脏中的12种免疫应答分子的表达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但脾脏中的表达呈现多样性;感染后6 h~24 h,雏鸭肝脏及脾脏中的免疫应答分子的表达模式不同,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毒拷贝数的大量累积,至感染后36h~48 h,观察到大多数免疫相关分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但最终雏鸭未能抵抗DHAV-3的感染而死亡。2.表达DHAV-3 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1)DHAV-3全基因的克隆及其VP1蛋白抗原优势区的鉴定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DHAV-3参考序列,将DHAV-3基因组分成6段相互重叠的片段,利用合成的简并引物对DHAV-3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利用PCR方法克隆获得DHAV-3 VP1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分段截短表达,利用鼠抗DHAV-3多抗及鸡源DHAV-3卵黄抗体对VP1蛋白的抗原优势区进行筛选和鉴定,初步确定DHAV-3 VP1蛋白的抗原优势区为90~175aa。(2)含gpt筛选标记的表达DHAV-3 VP1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筛选及鉴定将获得的VP1基因克隆至pcDNA3.1(+)中,扩增获得含CMV启动子、VP1基因及BHG pA的VP1表达盒基因,同时,以实验室保存的pMD18T-gpt表达盒质粒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在原gpt表达盒两端分别引入一个同向的loxP位点,扩增获得gpt-loxP表达盒基因,通过一系列酶切、连接的方式成功构建重组病毒转移载体pEASY-AUs10-gpt-loxP-VP1;将重组病毒转移载体pEASY-AUs10-gpt-loxP-VP1与DEV C-KCE基因组总DNA共转染至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经11代霉酚酸加压筛选及4轮蚀斑纯化获得含有gpt筛选标记基因及DHAV-3 VP1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PCR鉴定正确后,将其命名为rDEV-AUs 10-gpt-loxP-3-VP 1。(3)不含gpt筛选标记的表达DHAV-3 VP1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筛选及鉴定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Kozak-NLS-Cre与重组病毒rDEV-△Us10-gpt-loxP-3-VP1基因组总DNA再次共转至DEF,在Cre酶的作用下,将两个同向loxP位点间的gpt表达盒删除,而仅保留一个loxP位点,利用PCR方法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存在不含gpt表达盒的重组病毒后,再进行5轮蚀斑纯化后得到纯净的、仅含单一 loxP位点及VP1基因的重组DEV,经 PCR、RT-PCR、Western blot 及 IFA 等试验鉴定正确后,将其命名为 rDEV-AUs1 0-3-VP1;提取重组病毒rDEV-AUs10-3-VP1第1、5、10、15及20代基因组总DNA,PCR均可扩增到VP1基因,表明DHAV-3 VP1基因可在DEVC-KCE基因组中稳定存在;将rDEV-AUs10-3-VP1病毒液超离浓缩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观察到包含囊膜和衣壳的鸭肠炎病毒粒子形态。3.动物的免疫及攻毒(1)产蛋鸭的免疫以 2×105、5×105 及 1×106 PFU 的重组病毒 rDEV-△Us10-3-VP1 及 2×105 PFU 亲本病毒DEVC-KCE免疫产蛋鸭,初次免疫后3周进行加强免疫。结果表明,血清中针对DEV及DHAV-3 VP1的特异性抗体在加强免疫后的7 d达到高峰,卵黄中,则在加强免疫后的14 d达到高峰;血清及卵黄中特异性抗体效价与免疫剂量呈剂量依赖性;免疫后产蛋鸭血清及卵黄中的抗DEV中和抗体的变化趋势与特异性性抗体的变化趋势相似,而针对DHAV-3的中和抗体效价很低;免疫后产蛋鸭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有所增加,但CD8+T淋巴细胞增加幅度更高,免疫后7d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免疫后14d持续下降,直至免疫后21 d接近正常水平。(2)雏鸭的免疫及攻毒以5 × 105 PFU的重组病毒rDEV-△Us10-3-VP1单次免疫3日龄雏鸭,免疫后7 d进行DEV AV1222株强毒及DHAV-3强毒的攻毒,攻毒剂量为100LD50/只,逐日观察并记录雏鸭的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DEV强毒攻毒组雏鸭在攻毒后2周,重组病毒及亲本毒免疫的雏鸭均出现2只死亡,而PBS对照组雏鸭全部死亡,表明DHAV-3 VP1基因的插入及DEV C-KCE US10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弱毒疫苗株DEV C-KCE为雏鸭提供免疫保护力以抵抗DEVAV1222株强毒的感染;而DHAV-3强毒攻毒组在攻毒后第4天,亲本毒及PBS对照组雏鸭即全部死亡,重组病毒免疫组余1只雏鸭,攻毒后第8天,重组病毒组雏鸭全部死亡,表明构建的表达DHAV-3 VP1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不能够为雏鸭提供有效的保护力以抵抗DHAV-3强毒的感染。本研究为探讨DHAV-3感染雏鸭快速致死的机制及雏鸭抵抗DHAV-3感染的相关免疫应答机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构建表达DHAV-3 VP1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同时,完善本实验室DEV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进一步探讨重组DEV候选插入位点及US10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物质基础。

王金和[5](2017)在《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动物所需微量元素中,锌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最明显。通过益生菌将无机锌转化为有机锌,不仅有利于提高动物对锌的吸收利用率,还能够发挥微量元素和益生素的双重功效。本研究筛选了制备富锌益生素条件,研究了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和抗病性能方面的影响及初步机制,并进行了富锌益生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内容如下:(1)富集无机锌制备富锌益生素利用嗜酸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凝结芽孢杆菌富集无机锌制备富锌益生素,发酵培养条件的实验结果显示:得到最佳优化发酵培养条件为50 mg/m L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和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中比例为1:200,混合种子液接种量比例为5%,发酵温度35℃,培养时间为36 h,烘干温度为60℃;制备的富锌益生菌总活菌数达到9.07×109cfu/g,有机锌转化率达到76.82%,动物试验安全。(2)富锌益生素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富锌益生素不同剂量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包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激素水平、抗氧化机能。研究发现:蛋鸡饲粮添加富锌益生素,提高了日平均产蛋量、产蛋率、平均蛋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哈夫单位,降低了蛋黄胆固醇含量和软破壳蛋率,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的效果显着(p<0.05)。富锌益生素提高了血液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数目,提高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GOT)、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KP)、Ca2+、无机P的含量,提高了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三碘甲状原氨酸(T3)、四碘甲状原氨酸(T4)、孕酮(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卵泡激素(FSH)的含量,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降低了血糖(G LU)、尿酸(U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二醛(MDA)的含量,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效果显着(P<0.05)。(3)富锌益生素对蛋鸡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不同富锌益生素添加水平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免疫机能实验表明:富锌益生素提高了蛋雏鸡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提高了血清中IL-2、IFN-γ的含量,提高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免疫后禽流感(AI)、新城疫(ND)的抗体水平,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效果显着(P<0.05)。富锌益生素对蛋雏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攻毒试验表明,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富锌益生素添加组平均使大肠杆菌发病率降低了40.00%,死亡率降低了68.12%;鸡白痢沙门氏菌发病率降低了42.79%,死亡率降低了62.49%;鸡葡萄球菌发病率降低了46.67%,死亡率降低了66.67%。16S rDNA测序表明,富锌益生素添加组的盲肠微生物优势种群数量明显增多,致病性微生物类群明显减少。菌种培养计数结果表明,试验后和对照组相比,富锌益生素添加组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9.41%(P<0.05);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7.63%(P<0.05);大肠杆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18.31%(P<0.05);拟杆菌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4.76%(P>0.05);消化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3.70%(P>0.05),肠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12.12%(P<0.05),葡萄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3.73%(P<0.05)。综上所述,蛋鸡饲粮添加富锌益生素,促进了蛋鸡生长发育,提高了生产性能;明显改善了蛋鸡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提高了蛋鸡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富锌益生素改善蛋鸡免疫器官指数、促进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增强蛋鸡肠道有益菌数量可能是其提高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主要作用机理。

刘舒凌[6](2015)在《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饿蚂蝗(Desmodium multiflorum DC.),又名山蚂蝗、粘身草、红掌草、胃痛草等,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饿蚂蝗的全株,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和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饿蚂蝗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甾体、萜类、黄酮类及酚类。在广西民间,饿蚂蝗用于治疗肝炎和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的前期工作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对饿蚂蝗进行提取分离,同时进行了抗HBV的药效筛选工作。前期的研究表明饿蚂蝗乙醇提取物体外抗HBV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预试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目前关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实验研究资料不多,对其抗HBV作用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拟对饿蚂蝗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对其体内外抗HBV作用和保肝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为广西民间药材饿蚂蝗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新型抗HB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章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目的:采用乙醇提取法和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研究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乙醇为浸提溶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率进行测定,通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AB-8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以洗脱液中总黄酮量和总黄酮纯度为指标,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和洗脱液用量,优化饿蚂蝗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60%乙醇提取,液料比12:1,提取3次,每次1h;提取后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上柱药液浓度以生药计为0.4g/mL,上样量为1.5倍柱床体积,以4倍柱床体积的70%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2mL/min;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61.47%。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关键词总黄酮,饿蚂蝗,大孔树脂,纯化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目的:比较饿蚂蝗醇提物(AEDM)和饿蚂蝗总黄酮(TFDM)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CCK-8法观察AEDM和TFDM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AEDM和TFDM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AEDM和TFDM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621.83μg/mL和310.91μg/mL,对细胞的毒性均较小。AEDM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9.60μg/mL和168.59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6和3.69;TFDM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6.25μg/mL和39.70μg/mL,TI分别为5.53和7.83。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在体外具有抗HBV抗原的作用;饿蚂蝗体外抗HBV的作用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第二章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及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100μg/mL)、不同浓度 TFDM 组(1 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在6天时,收集上清液及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外HBV DNA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拷贝数。结果:TFDM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细胞内、外HBV DNA的含量(P<0.01)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水平(P<0.05或P<0.01),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FDM能够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水平,对HBV cccDNA也具有抑制作用。第三章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3TC 阳性对照组(50mg/kg)、TFDM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水平、转氨酶(ALT,AST)的活性以及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TFDM能够降低T14和P3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DHBsAg、DHBeAg含量,停药后未见病毒反弹;降低T7、T14、P3时血清ALT和AST含量;升高T14时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论:TFDM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DHBV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第四章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实验一饿蚂蝗总黄酮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200mg/kg)、TFDM 高、中、低剂量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mg/g),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Y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4)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DM能明显降低肝、脾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小鼠肝匀浆中ALT、AST、MDA、NO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显着提高外周血CD4+、CD8+比率,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论:TFDM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实验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评价TFDM的安全性,测定最大给药量。方法:SPF级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和TFDM组。TFDM组以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给药后连续14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外观、体重、进食、排泄等情况,以及主要脏器的大体改变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结果:小鼠灌胃给药后,其饮食、活动、精神状态等体征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发生。给药后小鼠体重增长正常。TFDM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为12.5g/kg,相当于饿蚂蝗原生药578.0g/(kg·d),是临床人用量(成人60kg体重,日用量30g药材)的1157倍。结论:TFDM经口给药的毒性很低。第五章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TFDM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TFDM抑制HBV在细胞内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TFDM组(1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第6天收集细胞。选取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部分抗病毒蛋白如: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1(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2(STAT2)、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RAN依赖蛋白激酶(PKR)和粘病毒抗性蛋白A(MxA)。采用RT-PCR法检测TFDM作用后细胞内STAT1、STAT2、OAS1、PKR和MxA转录产物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1、STAT2、OAS1、PKR和Mx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FDM可以明显上调细胞内STAT2、PKR和MxA的mRNA水平(P<0.05),明显增强PKR和Mx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TFDM可以诱导HepG2.2.15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中PKR和Mx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提示此通路可能是TFDM抑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机制之一。

宋明明,黄凯[7](2014)在《铜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铜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动物生长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铜的生物学功能及高铜的促生长作用机理进行综述。

曲俊姿[8](2013)在《坦布苏病毒山东株SD/02的分离鉴定、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文中提出自2010年4月,在中国的许多地区暴发一种以蛋鸭、种鸭产蛋骤然大幅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病理特征为卵巢的充血、出血、变形和淋巴细胞浸润,肝门管区间隙炎症。经病原的分离鉴定,该病是由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加强对本病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坦布苏病毒山东株SD/02进行了分离鉴定,成功构建了含有坦布苏病毒prM/E基因和CpG-ODN的DNA疫苗并进行了体外瞬时表达和体内接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DNA疫苗能够诱导试验鸭产生针对坦布苏病毒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本研究为坦布苏病毒的疫苗研制提供了科学的试验依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坦布苏病毒山东株SD/02的分离鉴定从疑似感染TMUV病例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采用RT-PCR方法、prM/E序列的测定分析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分离毒株RT-PCR鉴定结果显示,PCR产物与预期大小一致,其产物序列与坦布苏病毒标准毒株相应片段核苷酸的同源性达99%。该毒株的鸭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2.67/0.2mL,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1.238。用该分离株对12日龄的樱桃谷肉鸭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人工感染樱桃谷肉鸭的症状及剖检变化与自然感染病例相同,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0%。二、坦布苏病毒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观察在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插入一段人工设计并合成的具有免疫刺激作用的CpG寡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TMUV山东分离株SD/02的prM/E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质粒中,置于PCMV启动子之下,CpG寡核苷酸序列之上,构建成pVAX1-prM/E-CpG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体外转染试验表明,所构建的DNA疫苗能够在体外获得表达,从而为动物试验提供了必要的前体条件。将DNA疫苗pVAX1-prM/E-CpG按200μg/只的剂量,以及TMUV灭活苗分别免疫三周龄的樱桃谷肉鸭。疫苗接种后每周采血一次,以间接E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接种DNA疫苗和灭活苗的试验鸭血清中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DNA疫苗组与灭活苗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将DNA疫苗pVAX1-prM/E-CpG按200μg/只的剂量,以及TMUV灭活苗分别免疫4日的樱桃谷肉。并于接种后第8天进行攻毒试验,统计死亡率和相对保护率,检测不同时间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数及比值变化情况、血清中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尿酸)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6)的含量变化。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与灭活苗免疫相比,DNA疫苗免疫可使攻毒保护率提高42.8%。与坦布苏病毒感染组相比,DNA疫苗免疫可以增加感染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量(P<0.05),极显着提高CD4+/CD8+比值(P<0.01)。与灭活苗相比,DNA疫苗免疫能够极显着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含量(P<0.01),极显着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总蛋白含量(P<0.01);极显着提高感染后血清中IFN-γ水平(P<0.01),极显着降低血清IL-6水平(P<0.01)。

陈科杰[9](2013)在《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对黄曲霉素B1中毒雏鸡免疫器官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3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对照日粮(经检测硒含量为0.404mg/kg)、AFB1组日粮(0.3mg/kg AFB1)及硒添加日粮(分别在AFB1组日粮中以亚硒酸钠为硒源添加0.2、0.4(?)0.6mg/kg硒构成硒添加Ⅰ组、Ⅱ组和Ⅲ组日粮)21天,以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法、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观察研究亚硒酸钠对AFB1中毒雏鸡免疫器官的作用。结果如下:胸腺:试验期间,AFB1组胸腺脏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主要的组织学变化为髓质区淤血及皮质区有多量的核碎片。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结果显示,AFB1组胸腺细胞的凋亡率均较对照组升高,胸腺Bax及Caspase-3表达量增加,而Bcl-2表达量减少。CD4+CD8和CD4-CD8+T淋巴细胞表示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AFB1组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在整个试验期间较对照组降低。AFB1组外周血CD3+、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L-2和IFN-y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与AFB1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胸腺的脏器指数、减轻胸腺的组织学损伤、减少胸腺细胞凋亡率、提高胸腺成熟淋巴细胞及外周血CD3+、CD3+CD4+(?)P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提高血清IL-2和IFN-y含量。脾脏:21日龄时,AFB1组脾脏脏器指数较对照组降低,主要的组织学变化为红髓区充血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出现空洞。生物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AFB1组脾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含量均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增加。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结果显示,AFB1组脾脏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AFB1组脾脏中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整个试验期间较对照组降低。与AFB1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脾脏的脏器指数、减轻脾脏的组织学损伤、减少氧化应激和脾脏的过度凋亡,并提高脾脏的CD3+、CD3+CD4+(?)P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法氏囊:AFB1组法氏囊脏器指数较对照组降低,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中的空洞和核碎片增加。流式细胞术(?)PTUNEL检测结果显示,AFB1组法氏囊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免疫组化法检测表明,虽然法氏囊Bax和Bcl-2表达量过低而无统计学意义,但Caspase-3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与凋亡率升高的情况一致。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AFB1组血清IgA、IgG和IgM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与AFB1组比较,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可缓解法氏囊的发育阻滞、减轻组织学损伤和过度凋亡,并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含0.3mg/kgAFB1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后,可减轻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升高胸腺、脾脏和外周血成熟T淋巴细胞数量,并通过升高血清中IL-2、IFN-γ、IgA、IgG和IgM含量减轻AFB1导致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抑制,其保护机理与硒的抗氧化调节和凋亡调控有关。本试验中,0.804mg/kg日粮硒水平对0.3mg/kgAFB1的拮抗保护作用最佳。

赵春蕊[10](2012)在《“主动免疫增强剂”与疫苗协同对比格犬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主动免疫增强剂”由动物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铁、铜、锌、硒、锰、钴等)组合而成,是国内唯一采用肌肉注射的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试验证明,“主动免疫增强剂”具有强化代谢、促进畜禽生长、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幼龄比格犬为试验对象,研究“主动免疫增强剂”与犬瘟、细小病毒二联苗联合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该制剂的新药申报奠定基础,为增强宠物犬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提供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选用六周龄健康比格犬24只,随机分成4组(Ⅰ~Ⅳ组),每组雌雄各半,使用Intervet二联活疫苗进行首免(6周龄),四联活疫苗进行二免(8周龄)和三免(10周龄)。其中Ⅰ组为疫苗对照组,首免同时按0.2mL/kg体重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次/d,连用3d;Ⅱ组(低剂量组)、Ⅲ组(中剂量组),Ⅳ组(高剂量组)为试验组,首免同时分别按0.1mL/kg、0.2mL/kg、0.4mL/kg体重肌肉注射“主动免疫增强剂”,1次/d,连用3d。犬首免前1d(记为0d)、首免后7d、14d、28d、45d颈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中CDV、CPV抗体水平、E-C3bRR率及E-ICR率,研究“主动免疫增强剂”对比格犬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示:(1)试验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试验期间,高剂量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8d起,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极显着高于低剂量组(P<0.01),中、低剂量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主动免疫增强剂”与疫苗联合肌注可促进CDV、CPV抗体产生,并提高相应抗体水平。首免后7d,试验组血清中CPV抗体即为阳性,抗体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P<0.01),28d开始,CDV抗体水平极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主动免疫增强剂”对幼犬体液免疫有增强作用,其中高、中剂量组效果明显,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试验组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比格犬E-C3bRR率,降低E-ICR率。14d起,高、中剂量组E-C3bRR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高、中剂量组E-ICR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主动免疫增强剂”可增强比格犬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血清中GSH-PX、SOD活性、MDA、IL-6、IL-1、IL-2含量及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分析“主动免疫增强剂”对免疫犬抗氧化指标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高剂量组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血清中GSH-PX、SOD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的能力,降低MDA含量,表明一定剂量“主动免疫增强剂”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2)“主动免疫增强剂”能提高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含量,其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L-1、IL-2、L-6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表明“主动免疫增强剂”对犬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与细胞因子IL-1、IL-2和IL-6的分泌增加有关。结论:“主动免疫增强剂”和疫苗联合使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以提高比格犬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中CDV、CPV抗体水平,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分泌,其中高、中剂量组免疫增强效果均显着,临床推荐以0.2mL/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

二、锌对雏鸭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锌对雏鸭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圆环病毒
        1.1.1 圆环病毒分类
        1.1.2 圆环病毒结构
        1.1.3 圆环病毒致病机理
    1.2 鸭圆环病毒病
        1.2.1 鸭圆环病毒病原学特征
        1.2.2 鸭圆环病毒的致病机理
        1.2.3 鸭圆环病毒流行病学
        1.2.4 鸭圆环病毒临床症状
        1.2.5 鸭圆环病的的诊断及检测
    1.3 圆环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
    1.4 大肠杆菌
        1.4.1 大肠杆菌概述
        1.4.2 大肠杆菌分类
        1.4.3 大肠杆菌形态特征
        1.4.4 大肠杆菌理化特性
        1.4.5 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征
    1.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主要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临床病料检测
        2.2.2 DuCV分离
        2.2.3 DuCV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半数感染量(ID_(50))的测定
        2.2.5 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2.6 DuCV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2.2.7 实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病料检测结果
    3.2 DuCV标准曲线的建立
        3.2.1 DuCV的扩增
        3.2.2 DuCV qPCR标准曲线建立
    3.3 DuCV半数感染量(ID_(50))测定
    3.4 DuCV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4.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3.4.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变化
        3.4.3 相关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3.4.4 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情况
        3.4.5 病毒载量测定
    3.5 DuCV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3.5.1 细菌接种前各脏器内DuCV病毒载量结果
        3.5.2 临床症状
        3.5.3 剖检变化
        3.5.4 细菌接种后发病及死亡情况统计
        3.5.5 大肠杆菌体内定植情况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患者免疫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体内埋植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犬体内埋植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犬体内埋植实验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大量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兔体内埋植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大量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兔体内埋植实验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鸭甲肝病毒3型广东分离株致病性及表达其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概述
    1.1.1 鸭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鸭肝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3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1.4 鸭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1.5 鸭肝炎卵黄抗体及高免血清的研究进展
    1.1.6 展望
1.2 鸭甲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鸭甲肝病毒的分类
    1.2.2 病原学特征
    1.2.3 鸭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1.2.4 鸭肝炎病毒的复制
1.3 鸭病毒性肠炎概述
    1.3.1 流行病学
    1.3.2 临床症状
    1.3.3 病理损伤及病理变化
    1.3.4 诊断
    1.3.5 鸭病毒性肠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鸭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1.4.1 鸭肠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4.2 致病机制
    1.4.3 鸭肠炎病毒的复制
    1.4.4 鸭肠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4.5 鸭肠炎病毒US10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重组DE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1.6 Cre/LoxP重组系统的概述
    1.6.1 Cre/LoxP重组的产生及其特性
    1.6.2 Cre/LoxP重组系统在重组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1.7 病毒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1.7.1 DHAV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1.7.2 DEV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1.7.3 其他病原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毒株、菌株、抗体及载体等
    2.1.3 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鸭甲肝病毒3型致病性的研究
    2.2.2 DHAV-3感染雏鸭肝脏的转录组分析
    2.2.3 雏鸭感染DHAV-3天然免疫应答相关分子的检测
    2.2.4 DHAV-3全基因的克隆
    2.2.5 DHAV-3 VP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原优势区的鉴定
    2.2.6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2.2.7 含筛选标记gpt的重组病毒的筛选、纯化及鉴定
    2.2.8 不含筛选标记gpt的重组病毒的筛选及纯化
    2.2.9 重组病毒rDEV-AUs10-3-VP1的鉴定
    2.2.10 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基本研究
    2.2.11 免疫及效果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DHAV-3的致病性研究
    3.1.1 DHAV-3致死鸭胚及雏鸭临床症状的观察
    3.1.2 感染DHAV-3雏鸭肝脏中病毒的RT-PCR鉴定
    3.1.3 DHAV-3致死鸭胚肝脏及雏鸭各组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3.1.4 病毒粒子形态的观察
    3.1.5 DHAV-3的冻干
    3.1.6 DHAV-3的毒力鉴定
3.2 转录组测序分析雏鸭感染DHAV-3后差异基因的表达
    3.2.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3.3 DHAV-3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3.3.1 DHAV-3致死雏鸭各组织内病毒载量检测
    3.3.2 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及脾脏病毒载量检测
    3.3.3 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及脾脏病理切片观察
    3.3.4 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及脾脏免疫相关分子的检测
3.4 DHAV-3全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4.1 DHAV-3全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3.4.2 DHAV-3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3.5 DHAV-3 VP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原优势区的鉴定
    3.5.1 DHAV-3 VP1基因的PCR扩增及其克隆载体的构建
    3.5.2 DHAV-3 VP1分段截短表达
    3.5.3 DHAV-3 VP1抗原优势区的鉴定
3.6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3.6.1 筛选标记gpt-loxP表达盒的构建
    3.6.2 VP1表达盒的构建
    3.6.3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3.7 不含筛选标记gpt的重组病毒的筛选及鉴定
    3.7.1 含筛选标记gpt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3.7.2 Cre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7.3 不含筛选标记gpt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的PCR鉴定
    3.7.4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的RT-PCR鉴定
    3.7.5 Western blot检测rDEV-△Us10-3-VP1中VP1蛋白的表达
    3.7.6 rDEV-△Us10-3-VP1的VP1基因表达产物的IFA检测
3.8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3.8.1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中VP1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
    3.8.2 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蚀斑直径大小的比较
    3.8.3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的电镜观察
    3.8.4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生长曲线的绘制
3.9 免疫及效果评价
    3.9.1 安全性试验
    3.9.2 重组病毒免疫产蛋鸭及雏鸭后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测
    3.9.3 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
    3.9.4 免疫血清中DHAV-3 VP1特异性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3.9.5 免疫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检测
    3.9.6 攻毒保护性试验 4 讨论
4.1 雏鸭感染DHAV-3的转录组测序
4.2 雏鸭感染DHAV-3的天然免疫应答
    4.2.1 TLR7、RIG-1及MDA5的转录
    4.2.2 IL-1β、IL-2及IL-6的转录
    4.2.3 IFNs及ISGs的转录
4.3 DHAV-3 VP1抗原优势区的初步筛选
4.4 表达DHAV-3 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
    4.4.1 外源基因的选择
    4.4.2 病毒载体的选择
    4.4.3 US10基因作为插入位点
4.5 重组病毒的构建及筛选方法的选择
    4.5.1 重组病毒的构建
    4.5.2 重组病毒筛选方法的选择
4.6 DHAV-3 VP1基因在体外细胞内的表达
4.7 动物试验结果分析
    4.7.1 免疫产蛋鸭血清及卵黄中的抗体检测
    4.7.2 免疫产蛋鸭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检测
    4.7.3 攻毒保护性试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量元素锌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1.1 动物体内锌的分布与代谢
        1.2 锌的生理功能
        1.3 动物对锌的需要量
        1.4 不同锌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第二章 益生素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2.1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
        2.2 益生素常用的菌种及其作用
        2.3 益生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富锌益生素的制备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清激素水平、抗氧化机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液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2.2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富锌益生素增强雏鸡抵抗病原菌感染的作用及其在饲养中的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盲肠微生物优势种群及菌种数量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抑制HBV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铜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铜参与机体的造血过程及铁代谢过程
2 铜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3 铜的抗氧化作用
    3.1 铜蓝蛋白
    3.2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3.3 细胞色素C氧化酶
    3.4 丙二醛
4 铜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铜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4.2 铜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4.2.1 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4.2.2 对辅佐细胞的影响
        4.2.3 对其他免疫细胞的影响
    4.3 铜对免疫分子的影响
        4.3.1 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3.2 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4.3.3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5 铜与畜禽生长
6 铜对畜禽繁殖性能的影响
7 高铜的促生长作用机制

(8)坦布苏病毒山东株SD/02的分离鉴定、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病原学
    1.1.1 坦布苏病毒的分类
    1.1.2 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1.3 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同源性分析
    1.1.4 坦布苏病毒的主要蛋白
1.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 防治
    1.5.1 综合防治
    1.5.2 免疫预防
    1.5.3 坦布苏病毒的新型疫苗
1.6 DNA 疫苗
    1.6.1 DNA 疫苗简述
    1.6.2 DNA 疫苗的发展简史
    1.6.3 DNA 疫苗的免疫机制
    1.6.4 DNA 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
    1.6.5 DNA 疫苗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材料及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
    2.1.3 质粒及受体菌
    2.1.4 主要设备及仪器
2.2 方法
    2.2.1 主要试剂配制
    2.2.2 坦布苏病毒山东株 SD/02 的分离鉴定
    2.2.3 坦布苏病毒 DNA 疫苗的构建
    2.2.4 坦布苏病毒 DNA 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坦布苏病毒山东株 SD/02 的分离鉴定
    3.1.1 prM/E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1.2 鸭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ELD50)
    3.1.3 1日龄雏鸭脑内致病指数测定结果(ICPI)
    3.1.4 分离株对 12 日龄肉鸭的致病性研究
3.2 坦布苏病毒 DNA 疫苗的构建
    3.2.1 坦布苏病毒 prM/E 基因克隆的电泳结果
    3.2.2 重组质粒 pVAX1-prM/E-CpG 的鉴定与测序
    3.2.3 重组质粒体外表达鉴定
3.3 坦布苏病毒 DNA 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3.3.1 免疫后不同时间抗体检测结果
    3.3.2 免疫后各组的死亡率和相对保护率
    3.3.3 各组 CD4+和 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数及比值变化测定结果
    3.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3.5 细胞因子 IFN-γ和 IL-6 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对黄曲霉素B1中毒雏鸡免疫器官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曲霉素B_1对动物机体的危害
    1.2 硒对动物机体的保护作用
2 立体依据及研究目的
    2.1 立体依据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3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日粮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一
        3.2.2 试验二
        3.2.2.1 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3.2.2.2 临床观察
        3.2.2.3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
        3.2.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3.2.2.5 脾脏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3.2.2.6 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检测
        3.2.2.7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3.2.2.8 血清IL-2和IFN-γ含量检测
        3.2.2.9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检测
        3.2.2.10 数据处理
4 试验结果
    4.1 试验一
    4.2 试验二
        4.2.1 临床观察
        4.2.2 脏器指数
        4.2.2.1 胸腺
        4.2.2.2 脾脏
        4.2.2.3 法氏囊
        4.2.3 组织学变化
        4.2.3.1 胸腺
        4.2.3.2 脾脏
        4.2.3.3 法氏囊
        4.2.4 脾脏抗氧化指标
        4.2.4.1 GSH含量
        4.2.4.2 MDA含量
        4.2.4.3 GSH-Px活性
        4.2.4.4 SOD活性
        4.2.4.5 GR活性
        4.2.4.6 CAT活性
        4.2.5 细胞凋亡
        4.2.5.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4.2.5.1.1 胸腺
        4.2.5.1.2 脾脏
        4.2.5.1.3 法氏囊
        4.2.5.2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4.2.5.2.1 胸腺
        4.2.5.2.2 脾脏
        4.2.5.2.3 法氏囊
        4.2.5.3 凋亡蛋白
        4.2.5.3.1 胸腺
        4.2.5.3.2 脾脏
        4.2.5.3.3 法氏囊
        4.2.6 T淋巴细胞亚群
        4.2.6.1 胸腺
        4.2.6.2 脾脏
        4.2.6.3 外周血
        4.2.7 血清IL-2和IFN-γ含量
        4.2.7.1 血清IL-2含量
        4.2.7.2 血清IFN-γ含量
        4.2.8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4.2.8.1 血清IgA含量
        4.2.8.2 血清IgG含量
        4.2.8.3 血清IgM含量
5 讨论
    5.1 AFB_1中毒动物模型的复制
    5.2 临床症状观察
    5.3 AFB_1及添加亚硒酸钠后对胸腺的影响
    5.4 AFB_1及添加亚硒酸钠后对脾脏的影响
    5.5 AFB_1及添加亚硒酸钠后对法氏囊的影响
6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版图及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10)“主动免疫增强剂”与疫苗协同对比格犬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量元素研究概述
        1.1 微量元素与免疫
        1.2 微量元素间相互作用
        1.3 微量元素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主动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2.1 “主动免疫增强剂”概述
        2.2 “主动免疫增强剂”的成分和制作工艺
        2.3 “主动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及效果
第二部分 本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三章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比格犬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器材
        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免疫程序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2.5 CDV、CPV抗体检测
        2.6 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犬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3.2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犬血清CDV、CPV抗体水平的影响
        3.3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幼犬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
        4.2 血清中CDV、CPV抗体水平
        4.3 犬红细胞免疫功能
        5 小结
    第四章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免疫犬抗氧化指标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血样采集
        2.3 血清中GSH-PX活力测定
        2.4 血清中SOD活力测定
        2.5 血清中MDA含量测定
        2.6 血清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7 血清中IL-1含量测定
        2.8 血清中IL-2含量测定
        2.9 血清中IL-6含量测定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犬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 “主动免疫增强剂”对犬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血清中GSH-PX、SOD活性
        4.2 血清中MDA含量
        4.3 血清中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变化
        4.4 血清中IL-1、IL-2和IL-6含量
        5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锌对雏鸭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D]. 李玲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D]. 匙云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材料体内埋植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的实验研究[D]. 邵小夕.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4]鸭甲肝病毒3型广东分离株致病性及表达其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免疫效果的研究[D]. 张雪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5]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金和. 吉林大学, 2017(03)
  • [6]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舒凌.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7]铜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J]. 宋明明,黄凯. 饲料博览, 2014(10)
  • [8]坦布苏病毒山东株SD/02的分离鉴定、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D]. 曲俊姿.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对黄曲霉素B1中毒雏鸡免疫器官影响的研究[D]. 陈科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主动免疫增强剂”与疫苗协同对比格犬免疫功能的影响[D]. 赵春蕊.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标签:;  ;  

锌对雏鸭外周血 T 淋巴细胞的影响(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