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矿区煤层气分布及其意义

平顶山矿区煤层气分布及其意义

一、Coal seam methane distrib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ingdingshan mining area(论文文献综述)

殷珂[1](2021)在《新疆阜康西区深部地质条件定量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以新疆准南阜康西区急倾斜煤系为研究对象,基于煤炭资源勘查钻孔抽水试验、煤层气生产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煤储层流体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与产出的意义;基于钻孔连续地层测温成果、不同煤层含气量与镜质体反射率实验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地温场特征与煤级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地温与煤化程度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根据煤层气参数井试井成果及测井资料,计算了煤层弹性力学参数及主地应力的大小,分析了其垂向变化规律;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建立14-15号煤层地质模型,并导入FLAC3D软件,数值模拟了应力场三维分布特征,讨论了埋深以及煤层倾角对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深部地下水滞留区钠氯系数、钙镁系数、脱硫系数较低,矿化度较高,储层封闭性较强,含气量较高;地温梯度平均为1.48℃/hm,储层温度受向斜构造控制呈现自南西向北东降低的趋势;煤级梯度为0.016%/hm,煤储层含气量受煤级控制,含气量变化规律与Langmuir体积的变化规律一致;地应力场类型随埋深增大由逆断层应力场向过渡应力场再向正断层应力场转变,转换的临界深度分布位于600m与850m附近;煤储层破裂压力受控于弹性力学参数,渗透率及储层压力受水平应力影响;埋深和煤储层倾角是控制主应力量值、决定主应力方向和地应力场类型的关键因素;随埋深增加煤储层不同倾角裂隙面法向应力逐渐增大,平行层理方向对埋深的响应最大,垂直层理方向对埋深的响应最小。

王振洋[2](2020)在《构造煤微观结构演化及对瓦斯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尤其是开采到深部区域时,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大。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突出事故案例表明,突出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构造区域附近,其赋存的煤体多为松软破碎的构造煤。这种异于原生煤的构造煤体在物理和化学结构性质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极大的提高了瓦斯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本文以煤力学、吸附科学、扩散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和分子动力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手段,构建了煤吸附甲烷模拟分析的三维大分子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孔隙参数的孔隙结构复杂度的评价指数,并分析瓦斯解吸能力随孔隙结构复杂度的演化特性,揭示了构造作用对煤物理和化学结构的影响,明确了构造煤的瓦斯快速解吸在突出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构造作用会改变煤的大分子结构性质进而影响煤的坚硬程度。基于微观谱学的分析化学手段分析了煤的脂肪结构、芳香结构和微晶结构参数等,结果表明构造煤的芳碳率增加3.5%~9.7%,脂肪碳含量降低11.3%~17.0%,芳环的缩合度最高增加1.57倍,说明构造作用会促进脂肪侧链脱落,提高非芳香化合物脱氢生成芳香化合物的能力,增加芳香碳含量和芳香环的缩聚程度。构造煤微晶结构中芳香层片面网间距减小,堆砌度增加,表明构造作用促进了芳香结构朝有序化发展以及芳构化和缩合化程度的增加。构造煤中减少的氧原子和氧桥以及缩短的侧链会减弱分子间的结合力和交联力,降低构造煤的强度。构造作用会促使部分脂肪结构通过芳构化作用形成小尺寸的芳环、部分小尺寸芳香环通过芳构化作用形成苯环和萘环等,以及萘环及2×2芳香环通过缩聚作用形成3×3芳香环,提高煤的芳构化和缩聚程度,影响煤的大分子结构。2)构造煤经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后,孔裂隙形态和结构均发生了显着性改变。构造煤的表面粗糙不均匀,裂隙组合形态复杂且方向性更差;构造煤的介孔孔容和比表面积是原生煤的0.89~15.42倍和0.99~12.64倍,大孔孔容和比表面积是原生煤的1.19~4.69倍和1.07~6.05倍,微孔孔容和比表面积是原生煤的0.86~2.58倍和0.94~2.88倍,整体介于数倍到十几倍之间,表明构造作用会促进全尺度孔隙结构的发育;微孔中的孔隙以0.45~0.65 nm的孔为主,占微孔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的52.6%和53.61%以上;粉化过程会促进孔隙结构的发育,但此过程中构造煤产生的次生孔隙量要小于原生煤,说明构造作用已经对煤的孔隙结构产生了较高程度的改变,构造煤以及小粒径煤样发育的孔隙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的瓦斯吸附和流动能力。3)构造作用会改变煤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吸附特征。构造煤的极限瓦斯吸附量比原生煤增加7.6%~41.8%;随粒径的减小,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最大极限瓦斯吸附量分别是最小值的1.03~1.21倍和1.11~1.37倍;微孔孔容和比表面积决定瓦斯的吸附能力,构造煤及小粒径煤样发育的微孔结构是其高吸附能力的主要原因。构造煤的空间分形维数、Hausdorff维数和奇异性指数(35)?低于原生煤,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普遍高于原生煤,表明构造煤呈现出简单的孔隙空间网络、密集而又均匀的孔径分布特征,因而表现出更高的极限瓦斯吸附量。4)探讨了构造作用前后煤吸附甲烷的分子模拟特征。构建的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煤的三维大分子结构模型表明,经模拟得到构造煤的可测微孔孔容(0.03898cc/g)高于原生煤(0.03318 cc/g),说明构造作用会促进部分不可测孔转变为可测孔;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模拟极限瓦斯吸附量为10.81 m3/t和10.35 m3/t,分别占等温吸附实验中极限瓦斯吸附量的60.3%和70.5%;基于单层吸附和微孔填充形式计算的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极限瓦斯吸附量为17.586 m3/t和15.828 m3/t,以微孔填充形式吸附的极限瓦斯吸附量占计算极限瓦斯吸附量的99%,佐证了微孔是煤中瓦斯吸附的主要空间,且瓦斯主要以微孔填充的形式赋存。5)构造作用过程中孔隙结构的演化对煤的瓦斯解吸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相同粒径下构造煤的瓦斯解吸量高于原生煤,第一分钟瓦斯解吸平均速度是原生煤的1.43~8.83倍;煤样的初始扩散系数在10-13~10-11 m2/s量级,初始有效扩散系数在10-6~10-4 s-1量级,构造煤的结果是原生煤的数倍到几十倍之间;经构造作用后,构造煤孔隙结构复杂度评价指数的平均值比原生煤降低50.3%~67.6%,构造和粉化作用会促使孔隙结构的简单化,有利于煤中瓦斯的流动,提高了瓦斯解吸能力。相同尺度下构造煤的基质尺度小于原生煤,基质内孔隙通道路径的降低和孔形的演化是引起构造煤瓦斯吸附平衡速度加快和瓦斯解吸能力高于原生煤的主要原因。6)构造煤对突出发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在初始解吸阶段,大量瓦斯会更容易的由颗粒内部向表面运移;另一方面,构造煤瓦斯快速解吸提供的瓦斯膨胀能是原生煤的数倍,输运破碎煤岩的能力更强。根据中梁山突出试验案例,得到常规粒径煤的瓦斯解吸速度为0.003087~0.061241 m L/(g·s),约为输运煤体需要解吸速度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经由瓦斯解吸速度与粒径的关系,得出部分颗粒需要破碎至0.116-0.406 mm左右的粒径亦或是更粉化颗粒才能对突出煤体进行有效输运。该论文有图101副,表58个,参考文献210篇。

宫伟东[3](2020)在《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煤与瓦斯突出综合假说认为突出是地应力、瓦斯、煤体力学性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构造应力是联系上述三因素的纽带。构造应力按照作用时期分为古构造应力和现代构造应力,从构造应力角度研究煤与瓦斯突出主要通过古构造应力和现代构造应力两个层面,首先分析得到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的古构造应力、现代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及大小;然后根据测试的瓦斯、构造煤及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煤发育规律及瓦斯赋存规律,基于上述规律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及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突出事故掘进工作面为原型,运用FLAC3D软件建立煤岩层为倾斜状态且设置有构造软煤带的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数值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对掘进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研究矿区,运用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岩石力学等理论方法,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手段,弄清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及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野外及井下观测共轭剪节理,共采集1816条剪节理数据,运用赤平投影法反演了研究矿区成煤后所经历的古构造应力;通过搜集分析研究矿区地应力数据,得到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并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结果验证上述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平顶山东部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形成后,共经历印支期、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及喜山期四期古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分别为NS、NW、NE、NNE向,其中燕山晚期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最大,印支期作用强度最小;燕山晚期古构造应力作用在研究矿区形成近NWW、NW向区域控制性断褶构造,印支期、燕山早-中期及喜山期古构造应力在研究矿区主要形成次级构造及小型构造;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为NEE向,八矿、十矿、十二矿、首山一矿现代构造应力大小在30MPa以上,一矿现代构造应力在20MPa左右。(2)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在对研究矿区古构造应力及构造煤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了研究矿区古构造应力控制构造煤发育的机理,重点研究了断褶带构造煤形成机制。构造煤的形成、发育过程中古构造应力是关键因素,碎裂煤、碎粒煤在挤压、剪切及张拉构造应力作用下均能形成,鳞片型糜棱煤主要在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揉皱型糜棱煤主要在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土状糜棱煤主要在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构造煤形成后后续构造应力作用可能使低破坏程度构造煤向高破坏程度构造煤转化;煤系地层中断层、褶皱等构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构造煤的形成过程,构造应力是通过主导矿区地质构造的分布从宏观上控制构造煤的分布,基于上述分析得到了构造应力作用导致研究矿区断褶带构造煤呈带状、层状分布的形成机制。燕山晚期构造应力是研究矿区区域、层域层次上构造煤形成发育的最为关键的一期构造应力,而其他三期古构造应力则主要影响局部构造煤的形成、发育。(3)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认为古构造应力作用导致了研究矿区瓦斯赋存不均衡。煤层渗透性是影响瓦斯赋存的关键因素,利用真三轴煤岩压-渗实验设备测试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无构造区、断层区煤岩试样的渗透率,研究了构造应力对瓦斯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从构造应力影响瓦斯生成、瓦斯运移及保存环境三方面研究了构造应力对矿区瓦斯赋存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断层区煤样的渗透性对应力最为敏感,无构造区煤样次之,顶板岩样渗透性对应力最不敏感;无构造区、断层区煤样平行层理渗透率受最大构造应力影响最大,垂直应力影响次之,最小构造应力影响最小,垂直层理渗透率受最大构造应力影响最大,最小构造应力影响次之,垂直应力影响最小,构造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更为关键;断层区煤样在构造应力加载30MPa时渗透率在0.1md左右,煤体渗透率极低,导致压性断层构造煤带通常为高瓦斯区。古构造应力驱动瓦斯从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运移,最终导致压性构造带瓦斯富集,张性构造带瓦斯较小。基于上述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古构造应力对该矿区瓦斯赋存的影响可分为印支期与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三个关键时期。(4)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矿区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发生突出事故最多,煤与瓦斯压出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73.88%,表明构造应力是矿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为关键的动力。为更深入的研究构造应力在突出中的动力效应,结合本文第二章对断层区构造煤发育规律及第三章对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运用FLAC3D软件建立煤岩层为倾斜状态且设置有构造软煤带的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数值模型,模型按掘进方向与断层面走向的夹角分为0°、30°、60°、75°四个工况,模拟了不同构造应力条件下正断层、逆断层附近掘进过程中的应力演化;基于突出能量方程,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现代构造应力的大小对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瓦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构造应力作用强度越大,突出风险越大;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均随现代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对突出影响远不及构造应力的大小对突出的影响;相同的构造应力及瓦斯条件下,逆断层附近掘进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略大于正断层,突出风险较正断层区域大。(5)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研究基于构造应力控制构造煤发育及影响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结合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的影响的研究,弄清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古构造应力主要通过影响构造煤发育、瓦斯赋存及地质构造分布对煤与瓦斯突出产生影响,古构造应力残存应力相对于现代构造应力可忽略不计,古构造应力的影响主要在煤体自身物理性质方面。现代构造应力的方向及大小对突出均有影响,其中应力大小影响更为关键。现代构造应力主要提供煤岩弹性应变能,是煤与瓦斯突出发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断层、褶皱等构造区域弹性应变能增大,突出危险性增大;现代构造应力通过影响煤层渗透性影响其瓦斯膨胀能,开采扰动则是煤层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导火索。当研究矿区掘进过程中构造应力大小超过20MPa时,应先采取卸压措施,直至构造应力降至安全水平;掘进工作面应尽量布置在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小角度相交的方向;当掘进至走向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大角度相交的断层区域时,该类断层区往往构造应力集中、瓦斯压力较大,应加强瓦斯抽放和卸压措施。

秦嗣栋[4](2019)在《滇东老厂背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变形的控制》文中提出构造煤发育是影响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滇东老厂背斜为主要研究区,通过老厂背斜的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分析,探讨构造演化对区内构造煤的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该区煤层气开发区的优选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背景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观测及古构造应力场恢复,构造煤宏观、显微变形特征及不同煤体结构分布规律研究,深入探讨了构造煤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地质因素,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以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结合野外典型构造观测及节理系统测量,探讨了老厂背斜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老厂背斜及其周边产状、规模大小不一的断层、褶皱共同构成了老厂菱形断隆区,并将老厂背斜划分为核部NE向断褶带、NW翼陡倾单斜区、SE翼缓倾断块区、SE翼低缓褶皱区、南部复杂断块区和东部复杂断褶带6个次级构造分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印支期NNE向挤压、燕山期NW-SE向挤压以及喜马拉雅期近EW向挤压3期不同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深入分析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作用对研究区构造变形的影响及其作用特征,认为燕山期NW-SE构造挤压对老厂背斜构造格架的形成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2、通过老厂背斜构造煤样品的宏、微观变形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构造煤发育特征。依据宏、微观变性特征分析,将老厂地区构造煤划分为碎裂煤、碎斑煤、片状煤、鳞片煤以及揉皱煤5种类型,其中,碎裂煤、碎斑煤和片状煤属脆性变形系列、鳞片煤为脆-韧性过渡系列,而揉皱煤反映了韧性变形的特征。研究区内构造煤以脆性变形系列构造煤为主,分布较为广泛,而过渡及韧性变形系列构造煤发育较弱、分布局限。3、通过研究区钻孔测井曲线判识,划分了煤体结构类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煤体结构的发育特征。依据钻孔资料及测井曲线解译,将煤体结构划分为3种不同的结构类型,Ⅰ类煤主要为原生结构煤与变形较弱的碎裂煤;Ⅱ类煤为变形较强的碎裂煤、片状煤以及碎斑煤;Ⅲ类煤则主要包括过渡及韧性变形的鳞片煤和揉皱煤。通过对研究区内主力煤层C9和C13煤层的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发现两套煤层中均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发育相对较弱,且存在着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Ⅰ类煤占比逐渐增高的特点。4、对雨旺区块内影响煤体变形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对区内煤体变形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雨旺区块不同煤体结构厚度等值线图的分析,系统的总结了断层、褶皱对煤体变形的影响。认为研究区内燕山期形成的NE向逆断层对煤体变形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煤体结构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距离断裂面位置渐远,由强烈变形的Ⅲ类煤逐渐过渡到以Ⅱ类煤或Ⅰ类煤为主。印支期形成的EW向褶皱对区内构造发育的控制影响较弱,主要是与其附近的断层叠加组合,造成部分区域内构造煤厚度的增加。

李晓伟[5](2019)在《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是构造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以淮南煤田刘庄井田11-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井田煤层气地质条件、构造煤孔裂隙特征和结构及其连通性发育特征分析,利用自主研发的“CO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发实验模拟系统”开展了地应力释放过程中的构造煤应力应变实验和吸附-解吸实验模拟,并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了围岩压力、储层压力、煤体结构、储层温度、煤的含水性等因素对地应力释放过程中构造煤解吸的影响,揭示了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探讨了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煤层气解吸机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碎粒煤煤样具有较高的阶段进汞量、累积进退汞量、孔比表面积增量、孔容增量、累积孔比表面积、累积孔容等,主要因为碎裂煤煤体结构较碎粒煤更为破碎。碎粒煤煤样的滞后环比碎裂煤煤样的较宽一些,其煤体的孔裂隙连通性更差,煤体吸附回线的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随着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加剧,煤基质的孔裂隙更加发育,煤粒更小,更有利于煤体的吸附解吸。通过扫描电镜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可知,碎裂煤的构造裂隙和内生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密度和裂隙网格较好,裂隙往往两三条呈现交叉状的裂隙发育特征;碎粒煤的长裂隙和宽裂隙较多,裂隙呈现线状和平行状,且局部被矿物充填。(2)应力应变实验表明,随着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加剧,煤柱发生形变所需的轴压变小,而煤柱的轴向应变和径向应变的绝对值变大。吸附-解吸模拟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围岩压力的变大,构造煤的瞬时解吸量和累积解吸量就会变小;随着吸附气体注入压力的变大,构造煤的瞬时解吸量和累积解吸量就会增大;在前100s的解吸过程中,碎裂煤柱样的累积解吸量大约为原生结构煤的1.5倍,碎裂煤型煤样的累积解吸量大约为原生结构煤的2.5倍,碎粒煤型煤样的累积解吸量大约为原生结构煤累积解吸量的4.5倍;温度对煤体的解吸具有双重作用,储层温度升高对煤体解吸量增多的影响趋势不明显;水分含量越多,煤体解吸量越少,干燥的煤体的累积解吸量大约是饱水的煤体的累积解吸量的1-2倍;以二氧化碳为吸附质的煤体的累积解吸量大约是以氮气为吸附质的煤体的累积吸附量的3倍。(3)根据实验数据特点定义了解吸量衰减速率,围岩压力的升高、煤体水分的减少对于构造煤的解吸量衰减速率趋于平缓所需时间具有负效应;吸附气体注入压力增大、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和二氧化碳对于构造煤的解吸量衰减速率趋于平缓所需时间具有正效应,储层温度升高对于构造煤的解吸量衰减速率趋于平缓所需时间影响不明显。因为构造煤特殊的煤体结构,地应力释放条件下构造煤的煤层气解吸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构造煤煤层气解吸的初始时间段内(0<t≤3min)的煤层气的解吸规律与文特式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关系,实验数据的分析拟合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论文有图59幅,表9个,参考文献146篇。

吕帅锋[6](2019)在《煤层大型水力压裂导流通道特征及削减高阻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沁水盆地北部新元矿区3号煤层构造煤体较发育,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目前,新元煤矿在巷道掘进前主要采用井下水力造穴和气相压裂等强化瓦斯抽采技术作为消突措施,但是这种局部瓦斯治理技术工程量较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和巷道掘进不能同时进行,严重影响了掘进和煤矿生产效率。通过地面大型水力压裂的工程实践,有效降低了煤层瓦斯突出风险,大幅提高了巷道掘进效率,为松软破碎煤层瓦斯治理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然而,研究区煤层裂隙空间展布非均质性强,煤层垂向上煤体结构较为复杂,目前关于裂隙系统发育的宏观特征及其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影响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大型水力压裂煤层消突的工程实践与研究。本研究重点围绕水力压裂导流通道开展了煤层天然裂隙识别、压裂裂缝扩展机制分析、流体高阻体表征及压裂参数优化等方面的工作。煤层天然裂隙系统及压裂裂缝为水力压裂的主要导流通道,通过井下实测解剖及室内实验从多尺度对天然裂隙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综合识别,建立了煤层大裂隙系统和煤体结构空间配置模型。煤层外生裂隙发育优势方位为NNE向和NW向,构造煤分层主要位于煤层的中下部,微裂隙的变形程度受到煤体结构的控制。研究发现地表节理方位和规模与煤层裂隙方位和密度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了基于地表节理预测煤层裂隙发育特征的新方法。通过掘进工作面开挖,对煤层气井压裂支撑裂缝进行切片式连续跟踪观测,获取了水平、倒“T”形、非对称“工”形等复杂水力裂缝形态类型及其成因,研究了天然裂缝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基于水力压裂消突效果,首次提出与导流通道相对立的、对压裂裂缝扩展和压裂液滤失具有阻碍作用的流体高阻体概念。其中构造煤高阻体,压裂裂缝容易开启但是延伸较短,不利于流体大范围扩散;断层高阻体容易使流体发生转向,导致压裂裂缝沿着断层面进行扩展。根据压裂施工曲线从注入液量和能量角度诊断出断层高阻体在流体转向后其导流能力大幅增加。为削减流体高阻体,提出大排量大液量、辅以转向剂和渗透剂的压裂技术措施,并且在现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消突效果,压后钻孔瓦斯抽采量成倍提高。本研究首次阐明了大型水力压裂条件下导流通道和高阻体的空间关系与流体作用关系,为优化压裂施工参数进而服务特定目标奠定了科学基础。对于区域性煤矿瓦斯治理而言,大型水力压裂开创了除保护层开采和本煤层瓦斯抽采之外的一种全新的煤层消突工程技术途径。对于水力压裂技术而言,通过对新增服务对象的不断验证,可以有效促进水力压裂技术的进步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其他非常油气开发。

舒龙勇[7](2019)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是煤矿安全领域持续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其研究历史已有180余年之久,期间国内外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研究与尝试,提出了多种假说、预测预警与防治方法,但煤与瓦斯突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煤岩动力灾害仍时有发生,突出防治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论文紧紧围绕煤与瓦斯突出发生位置的特殊地质结构环境特征,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与现场工程条件相结合,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通过采用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现场突出实例剖析等相结合的手段,主要试图回答了 4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①煤与瓦斯突出孕育和启动需要什么样的特殊地质结构环境?突出煤体有何特殊之处?②采掘工作面周围采动应力和瓦斯压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联合致灾的?③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如何与现场工程结构相结合?④突出的主控因素是什么?能否提出统一的突出启动判据?突出防治工作中到底该预测和防控什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借鉴“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机理”的相关思想,对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分布及其地质背景、突出矿区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和突出发生位置的地质结构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板缘构造带、板内造山带、深层构造陡变带、深层活动断裂带、推覆构造带和强变形带是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分布的敏感地带;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应力场类型属于大地动力场型,受构造或构造运动作用影响显着;地质构造运动对煤与瓦斯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形成了构造煤体,营造了利于瓦斯封存的高应力环境,提供了利用突出启动的地质结构环境。(2)突出煤层和非突出煤层的工业分析结果、吸附常数、瓦斯放散初速度无明显差异,不存在一个能明显划分煤层有无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吸附常数a值、瓦斯放散初速度△p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秦跃平式(Qt=AB√t/(1+B√t))用于描述构造煤煤样解吸量的时变规律具有明显优势,煤体的破碎或粉化程度越高、瓦斯放散初速度越大;能反映现场突出煤体性质的型煤试件受载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力学行为均与原煤试件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较好的理想塑性材料特征;原煤试件全应力应变过程会先后经历弹性阶段→应变硬化阶段→应变软化阶段→残余强度阶段;而型煤试件先后会经历弹性阶段→应变硬化阶段→理想塑性阶段→应变软化阶段→残余强度阶段(单轴载荷或围压较低时,残余强度阶段不明显)。(3)基于煤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建立了考虑采掘扰动条件下的双重孔隙结构煤体气固耦合控制方程组,借助COMSOL Mulphysics软件开展了采掘工作面前方采动应力场与瓦斯压力场互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松软低渗煤层中,由于松软低渗煤层本身强度较低(具备了突出启动的固体物质基础)、渗透率较低,煤层中更容易蓄积高能瓦斯,采动应力集中引起的低渗区和卸压破坏区相当于阻碍深部松软突出煤体瓦斯逸散和能量释放的“阻挡墙”,形成了“采动成因”异常地质结构,在放炮作业、深截(割)作业、顶底板破断等扰动条件下,可能会引起采掘工作面前方“阻挡墙”失稳破坏,深部含高能瓦斯的松软煤体瞬间暴露,发生煤岩体中弹性潜能和瓦斯内能的不可控释放,酿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4)诸如软硬煤变化带、煤层厚度变异区、褶曲构造带、断层构造带等“天然成因”地质结构异常区附近存在原岩应力异常区,这些异常原岩应力集中会导致该区煤岩体蓄积较高的弹性潜能,同时造成地质结构异常区附近存在渗透率降低区,对煤体瓦斯起到了良好的圈闭作用,使得该区煤体集聚大量高能瓦斯;当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地质结构异常区时,异常的采动应力集中造成采掘面前方煤体渗透性进一步降低,阻碍了采掘面前方深部煤体中瓦斯向采掘空间逸散,使得采掘面前方煤体中保持着较高瓦斯压力梯度,采掘面前方同时存在着异常的高弹性能和高瓦斯内能蓄积区,受煤矿井下放炮作业、深截(割)作业、顶底板破断等动载扰动时,可能会引起煤岩体中弹性潜能和煤体中瓦斯内能的不可控释放,造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5)提出了统一的用于描述突出发生位置工程结构环境特征的关键结构体模型,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研究表明:从煤与瓦斯突出整个过程来看,关键结构体是突出得以成功启动的必要条件;基于关键结构体模型,从突出启动机制的角度将典型突出分为准静载作用下的延迟突出(D-QSL)和动载作用下的瞬时突出(I-DL),突出过程分为准备、启动、发展和终止4个阶段;突出准备阶段始于地质构造运动对煤体的改造,突出激发隶属于突出准备阶段,表现为结构2突变失稳,突出启动是结构1暴露失稳这一突变点,结构2突变失稳完成对突出的激发后,突出能否得以成功启动决定于结构1的受力和蓄能状态;结合关键结构体模型建立了突出激发的力学判据Im和能量判据Ie、突出启动的力学判据Cm和能量判据Ce。(6)基于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进一步研究揭示了煤矿深部开采卸荷消能与煤岩介质属性改造协同防突原理,对突出危险区超前探测、突出危险性预测预警和突出灾害治理等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现场防突工程实践应围绕着“探测关键结构体—消除关键结构体—防控关键结构体”的整体思路,注重对采掘工作面前方“关键结构体”精细探测技术和装备的开发;突出预测工作应更加注重对突出启动直接动力——瓦斯压力的测定和应用;突出预警工作应注重对关键结构体中“结构2”失稳突变前兆信息的连续实时监测;防治突出工作应关注突出激发和启动两个环节,消除突出激发和启动条件是2个不同且有效的防突手段,改变关键结构体中“结构1”的力能环境是根本措施。

梅洋洋[8](2018)在《沁水盆地南部15#煤煤层气排采的水文地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沁水盆地南部主采区15#煤煤层气资源量大于3#煤层,而15#煤煤层气在排采过程中,由于产水量大,降压困难,没有气体产出或有极少气体产出。要实现15#煤层气规模化的开采,需要加强对15#煤煤层气排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相关工艺的研究。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煤层气产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块,通过资料整理、样品采集、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沁水盆地南部15#煤煤层气排采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区内15#煤层是全区的主采煤层之一,具有较好的含煤性,其顶板为K2灰岩含水层,底板为泥岩隔水层。运用常规水化学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确定15#煤层排采产出水为15#煤层与顶板混合水,水质类型为HCO3-Na型,为深层地下水质。15#煤层气井排采产出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受年份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大,都较均匀的分布在大气降水线两侧。两层合采水样水质类型为HCO3-Na型和Cl-Na型,并且两层合采产出水补给来源中3#煤层占主要部分。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了15#煤排采过程中压降漏斗变化曲线。当顶板为泥岩渗透率时,压降漏斗变化曲线出现较大的差异,说明15#煤层排采产出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顶板K2灰岩。研究区15#煤煤层气的单井排采试验结果较差,煤储层降压困难,建议进行煤层顶板的压裂试验和群井排采试验,以提高15#煤煤层气井产能。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思想,运用Matlab软件,构建适合于煤层气井产水量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TS-006井为预测实例的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出煤层气井未来7天的产水量。

王敏[9](2017)在《鹤岗、鸡西矿区原位煤层气藏开发类型判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鹤岗、鸡西矿区各矿井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分析、井下描述、实验测试分析以及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鹤岗、鸡西矿区不同煤储层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煤层气藏的指示作用,定义并划分了煤层气藏类型,建立了研究区煤层气藏类型判识指标体系和标准,评判了研究区气藏类型并为不同类型气藏开发技术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煤体破坏程度的加大,煤体坚固性系数降低,自由基浓度增加,同时随着煤中的外生孔数量增加,不仅增加了煤孔隙的总孔容、大孔孔容及中孔孔容,还使微孔孔容及微孔比表面积大幅度增加,使得构造煤煤体破坏程度越高,吸附能力越强,储气能力越强,这些参数反映了不同煤层气藏的储集特征差异性;研究区构造硬煤所表现出来的高渗透率、高临储比、高含气饱和度、高储层压力梯度等储层特征参数指示了压降容易且可采用原位煤层气开发方式的煤层气藏,而构造软煤原位条件下的低渗透率、低临储比、低含气饱和度、低储层压力梯度等参数是原位煤层气开采的不利因素,但卸压后的高渗透率、高解吸能力、高扩散能力则可使煤储层压降大范围传递,煤层气可得到大规模解吸和顺利产出,这种储层类型的特征参数指示了可采用卸压的非原位煤层气开发方式的煤层气藏。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表明,由于煤体结构的不同而导致了煤储层开发方式的分异性。因此,基于煤体结构控制的储层分异,将煤层气藏划分为储层压力可传导型气藏、压力主导型气藏、应力主导型气藏以及应力封闭型气藏四种气藏,并选取煤体坚固性系数、自由基浓度、兰氏体积、临储比、解吸效率、含气饱和度、渗透率、兰氏压力、扩散系数、储层压力梯度等指标参数建立煤层气藏二级判识指标体系和标准,评价了研究区采样煤层的气藏特征,并针对不同煤层气藏类型提出了开发技术模式建议,即压力主导型气藏可采用疏水降压的开采模式,应力主导型气藏可采用应力释放增透卸压的开采模式。

任建刚[10](2016)在《华北中南部中高煤级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及控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散在瓦斯运移产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以往构造煤瓦斯扩散特性研究多采用颗粒煤样和解吸扩散法进行,实验煤样和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始煤层物性特征和储层条件,控制机理缺乏结合煤的微观结构分析内外因素的耦合作用,现有扩散模型存在理想化程度高、准确性低、适用条件不明确等问题,从煤层在井下的实际赋存状态出发,采用气相色谱扩散法和解吸扩散法两种扩散系数测定方法,开展了模拟地层条件下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实验,分析了两种方法反映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的差异性和适用性,探讨了围压、气压、温度、煤质、煤体结构、微观结构等因素对瓦斯扩散规律影响及耦合控制机理,构建了反映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构造煤瓦斯扩散模型,并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探讨了四类煤体结构原煤柱状煤样制作方法,针对碎粒-糜棱煤柱状煤样制作困难这一难题,提出了构造煤等静压制作柱状煤样方法。(2)采用压汞、液氮吸附、小角X射线散射、扫描电镜等方法获取了构造煤微观孔裂隙的特性,提出了构造煤全孔径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方法,为揭示构造煤瓦斯扩散控制机理奠定了基础。①无烟煤、贫煤孔容主要集中在微孔和过渡孔,肥煤孔容主要集中在过渡孔和中孔,而孔比表面积均集中在微孔;无烟煤、贫煤、肥煤的总孔容、总比表面积、退汞效率随破坏程度增大而增大,中值孔径、排驱压力随破坏程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在不同的破坏阶段,增加或减小的速率不同。②相同孔径段,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的孔比表面积明显大于液氮吸附所测结果,高出1.78.8倍左右,以无烟煤增幅最大,可能由封闭孔隙含量增多导致。③定义并提出了构造煤全孔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实现了不同有效测试范围内压汞和液氮吸附分形维数的有效统一,便于对构造煤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表征。④无烟煤、贫煤、肥煤显微裂隙发育总数随破坏程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以碎裂煤最为发育。(3)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柱状煤样和解吸法对颗粒煤样进行了扩散系数测定,研究了两种方法反映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的差异性和适用性,探讨了围压、气压、温度、破坏程度等不同地层条件下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①搭建了气相色谱法模拟原始地层条件瓦斯扩散系数测定试验平台。②气相色谱法采用原煤柱状煤样进行测试,可同时施加有围压、气压、温度影响,解吸法采用颗粒煤样进行测试,仅施加有气压、温度,未考虑围压影响,两种扩散系数测定方法都反映了构造煤的瓦斯扩散规律,但属于不同的地层赋存状态,两者不能简单替代;前者主要应用于原始煤层扩散速率预测与评价,后者主要应用于瓦斯含量测定过程中损失量计算。③气相色谱法测定的无烟煤、贫煤、肥煤四类煤扩散系数随围压的增大呈现指数关系减小;随气压的增大呈现指数关系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指数关系增大;在相同围压、气压、温度条件下,无烟煤、贫煤、肥煤四类煤扩散系数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相同破坏程度煤样随着变质程度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④解吸法测定的无烟煤、贫煤、肥煤四类煤扩散系数随气压的增大呈现指数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关系增大;在相同的气压和温度条件下,无烟煤、贫煤、肥煤四类煤扩散系数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破坏程度煤样随着变质程度增大而增大。这与气相色谱扩散法测定的构造煤扩散规律显着不同,反映了构造煤在不同地层条件下的瓦斯扩散规律。(4)分析了围压、温度、气压、煤质、煤体结构、微观孔裂隙结构等内外因素对瓦斯扩散规律的耦合影响及控制机理,构建了反映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构造煤瓦斯扩散模型,并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①温度对不同地层状态下构造煤瓦斯扩散的影响基本一致,扩散系数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改变气体分子的均方根速度和平均自由程。②气压对构造煤扩散规律影响,宏观上均呈现扩散系数随气压升高而增大,但控制机理不同,分两种情况,一是当扩散煤样施加有围压影响时,受力学作用、吸附作用综合控制,其主控因素为有效应力作用;围压条件下构造煤扩散系数具有效应力负效应。二是当扩散煤样未施加围压影响,相当于卸压状态,气压主要改变吸附气体内外浓度差和气体分子均方根速度和平均自由程;卸压作用对煤样本身的微观孔隙结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导致部分封闭、半封闭孔隙打开。③相同温压条件下,气相色谱法测定的扩散系数随着变质程度和破坏程度的增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微观孔隙结构和显微裂隙共同耦合控制。解吸法测定的构造煤扩散系数随着变质程度和破坏程度的增高而增大,主要受原始孔隙结构特征和原始微观结构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后再分布特征控制,其中微孔、细颈瓶孔、部分封闭孔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两种方法测定的扩散系数虽然都反映了构造煤的瓦斯扩散特性,但关键控制因素不同,各有特定的适用条件,两种方法测定的扩散系数不能简单替代使用。④依据影响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的主控因素,选择不同的建模工具和原理,构建了反映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构造煤瓦斯扩散模型:基于气相色谱法建立的构造煤瓦斯扩散耦合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原始煤层条件下构造煤的瓦斯扩散系数预测与评价;基于解吸法的建立的构造煤分形-时效-Fick扩散模型,主要应用于瓦斯含量测定过程中损失量计算;新模型经理论和实践检验精度较高,满足生产要求。

二、Coal seam methane distrib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ingdingshan mining are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al seam methane distrib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ingdingshan mining area(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阜康西区深部地质条件定量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流程
    1.4 完成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地层与目标煤层
    2.2 构造特征
    2.3 水文地质条件
3 地下水流体场特征
    3.1 地下水动力场
    3.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3 流体场特征对煤层气赋存及开发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地温场与煤级分布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含气量的影响
    4.1 地温场特征
    4.2 煤级分布规律
    4.3 地温、煤级对储层含气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应力场特征
    5.1 煤储层试井地应力分析
    5.2 地应力测井解释
    5.3 应力场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构造煤微观结构演化及对瓦斯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2 构造煤的形成分布及结构特征
    2.1 构造煤的地质成因
    2.2 构造煤的分布与突出关系
    2.3 构造煤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构造煤分子结构特征及对成烃影响
    3.1 基于FT-IR的构造煤结构参数演化特征
    3.2 基于X射线衍射的构造煤微晶结构演化特征
    3.3 构造煤~(13)C NMR谱图解析和定量分析
    3.4 构造煤大分子结构及最优几何构型分析
    3.5 构造作用对煤大分子结构演化及成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及连通性评价
    4.1 孔隙结构测试与分析方法
    4.2 构造作用对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大孔、介孔
    4.3 构造作用对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微孔
    4.4 孔隙分形特征及连通复杂性评价
    4.5 构造作用对孔隙结构改造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构造煤瓦斯吸附特性
    5.1 构造煤的瓦斯吸附试验
    5.2 孔隙结构与瓦斯吸附特性的内在联系
    5.3 基于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大分子结构的吸附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构造煤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与孔隙结构复杂度
    6.1 构造煤的瓦斯解吸特性
    6.2 颗粒煤中瓦斯扩散模式及影响因素
    6.3 颗粒煤的瓦斯扩散系数
    6.4 孔隙结构复杂度评价指数与瓦斯解吸能力的内在联系
    6.5 本章小结
7 构造煤瓦斯快速解吸在突出发展中的作用
    7.1 构造煤瓦斯解吸的能量特征
    7.2 构造煤突出煤粒临界粒径的估算
    7.3 构造煤的破碎功
    7.4 构造煤瓦斯快速解吸对突出的作用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1.2.2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区域构造应力研究现状
        1.2.4 构造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构造演化研究
    2.1 平顶山东部矿区地质背景
    2.2 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2.1 古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2.2 现代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3 平顶山东部矿区节理现场观测及古构造应力反演
        2.3.1 野外节理现场观测
        2.3.2 井下节理现场观测
        2.3.3 古构造应力特征研究
    2.4 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研究
        2.4.1 地应力测试数据搜集
        2.4.2 地应力特征研究
        2.4.3 现代构造应力特征研究
    2.5 平顶山东部矿区成煤后构造演化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
    3.1 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煤发育特征现场观测
        3.1.1 构造煤分类及研究方法
        3.1.2 构造煤区域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1.3 构造煤层域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1.4 构造煤局部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2 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
        3.2.1 构造煤的微观裂缝观测及形成的构造应力类型分析
        3.2.2 构造应力叠加作用形成构造煤机制
        3.2.3 断褶带构造应力形成构造煤机制研究
    3.3 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演化控制构造煤发育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
    4.1 平顶山东部矿区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4.1.1 瓦斯含量测定及其分布特征
        4.1.2 瓦斯压力测定及其分布特征
        4.1.3 断褶构造带瓦斯赋存异常
    4.2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渗透性真三轴实验研究
        4.2.1 真三轴实验煤岩试样制作
        4.2.2 真三轴压-渗实验装置简介
        4.2.3 真三轴压-渗实验方案及步骤
        4.2.4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构造应力影响煤岩试样渗透率规律研究
    4.3 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机制研究
        4.3.1 构造应力影响煤层瓦斯生成量研究
        4.3.2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扩散运移分析
        4.3.3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渗流运移研究
        4.3.4 构造应力叠加作用影响瓦斯赋存研究
        4.3.5 构造应力对瓦斯保存环境的影响
    4.4 构造应力演化对平顶山东部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5.1 平顶山东部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5.1.1 突出强度分析
        5.1.2 突出类型分布
        5.1.3 突出工作面类型分析
        5.1.4 煤与瓦斯突出点分布特征
        5.1.5 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特征
    5.2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及突出风险分析
        5.2.1 煤与瓦斯突出能量演化规律
        5.2.2 工程背景及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2.3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2.4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2.5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2.6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3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及突出风险分析
        5.3.1 工程背景及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3.2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3.3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3.4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3.5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4 现场突出事故验证
        5.4.1 地质构造对突出的影响
        5.4.2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对突出的影响
        5.4.3 构造应力大小对突出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研究
    6.1 古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
    6.2 现代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
        6.2.1 现代构造应力为突出提供弹性应变能
        6.2.2 现代构造应力影响煤层瓦斯膨胀能
    6.3 基于构造应力影响突出理论的防突措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表A 平顶山东部矿区戊组煤瓦斯含量数据
    附表B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瓦斯含量数据
    附表C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瓦斯压力数据
    附表D 平顶山东部矿区丁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附表E 平顶山东部矿区戊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附表F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4)滇东老厂背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变形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2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质特征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3 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3.1 构造变形特征
    3.2 节理测量与古构造应力场
    3.3 区域构造演化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煤体变形及发育特征
    4.1 构造煤样品的采集与分布
    4.2 构造煤变形特征
    4.3 煤体结构类型及发育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雨旺区块煤体结构发育规律及构造控制作用
    5.1 煤体结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2 煤体变形的构造控制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交通与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煤储层特征
    2.4 构造发育特征
    2.5 沉积环境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本章小结
3 构造煤孔裂隙特征及其对煤解吸特征的影响
    3.1 煤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
    3.2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3 构造煤孔裂隙连通性
    3.4 构造煤孔裂隙结构对煤解吸特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过程实验模拟
    4.1 实验模拟方法
    4.2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应力应变实验
    4.3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吸附-解吸模拟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机理的探讨
    5.1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
    5.2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的主控因素
    5.3 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机理探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层大型水力压裂导流通道特征及削减高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天然裂隙研究进展
        1.2.2 压裂液滤失机制研究现状
        1.2.3 转向压裂机理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煤层及围岩导流通道的识别
    2.1 新元煤矿3号煤层地质概况
    2.2 天然裂隙发育特征
        2.2.1 天然裂隙系统分类
        2.2.2 煤层及围岩裂隙通道空间特征
        2.2.3 小微构造背景下裂隙通道特征
        2.2.4 煤岩微裂隙特征
    2.3 地表节理与煤层裂隙通道对应关系
        2.3.1 地表节理预测井下裂隙方位技术原理
        2.3.2 新元矿地表节理方位特征及与煤层裂隙关系
        2.3.3 邻矿新景矿地表节理与煤层裂隙对应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裂裂缝扩展模式及压裂液的滤失
    3.1 压裂裂缝空间形态井下解剖
        3.1.1 水力压裂施工参数及井下观测方法
        3.1.2 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特征
        3.1.3 压裂导流通道实例
    3.2 压裂裂缝扩展机制力学分析
        3.2.1 压裂裂缝形态判别依据
        3.2.2 天然外生裂缝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3.2.3 压裂裂缝扩展规律
        3.2.4 构造煤中压裂裂缝几何模型构建
    3.3 压裂液流体平面滤失形态分析
        3.3.1 压裂液流体滤失面积和滤失形态指数
        3.3.2 压裂液滤失形态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力压裂流体高阻体表征
    4.1 突出瓦斯地质单元和高阻体概念
        4.1.1 突出瓦斯地质单元
        4.1.2 瓦斯圈闭特征
        4.1.3 高阻体概念
        4.1.4 高阻体结构表征
        4.1.5 流体高阻体与突出瓦斯单元的联系
    4.2 水力压裂中高阻体行为效应
    4.3 高阻体典型类型
    4.4 流体高阻体的诊断
    4.5 断层高阻体导流能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体压力传递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5.1 煤岩裂隙立体几何分析
        5.1.1 煤岩裂隙三维重构
        5.1.2 重构裂隙孔隙度分析
    5.2 流体压力传递和渗透率实验
        5.2.1 煤心渗透率测试
        5.2.2 注入排量和压力的关系
    5.3 流体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
        5.3.1 均质煤层
        5.3.2 天然裂缝发育煤层
        5.3.3 高阻体嵌入煤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水力压裂消突效果与削减高阻体压裂
    6.1 煤层大型水力压裂消突效果
    6.2 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
        6.2.1 变排量对裂缝复杂性的影响
        6.2.2 诱导应力对新裂缝产生的影响
        6.2.3 转向剂应用
    6.3 含煤粉流体流动阻力分析
    6.4 高渗透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优选及评价
        6.4.1 自发渗吸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与瓦斯突出概述
        1.2.2 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假说
        1.2.3 地质构造对突出控制作用
        1.2.4 采动应力与瓦斯压力耦合作用
        1.2.5 煤与瓦斯突出动力失稳判据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地质结构环境特征
    2.1 突出矿区分布及其地质背景
    2.2 突出矿区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2.2.1 地应力场分布的一般规律
        2.2.2 突出矿区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
    2.3 突出位置的特殊地质结构环境
    2.4 突出煤体的宏细观结构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煤与瓦斯突出煤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3.1 突出煤体物性特征参数分析
        3.1.1 工业分析
        3.1.2 吸附常数
        3.1.3 瓦斯放散初速度
        3.1.4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2 突出煤体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
        3.2.1 实验方法
        3.2.2 解吸速率时变特征
        3.2.3 累积解吸量变化特征
        3.2.4 解吸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3.3 突出煤体受载损伤破坏及力学行为特性
        3.3.1 试验煤样的制备和试验系统简介
        3.3.2 单轴试验下声发射行为时空演化特征
        3.3.3 三轴试验突出煤体声发射行为特征
        3.3.4 突出煤体破坏过程的本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掘面采动应力与瓦斯压力场互馈作用机制
    4.1 煤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及基本特性
        4.1.1 煤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4.1.2 游离瓦斯有效应力效应
        4.1.3 吸附瓦斯膨胀变形效应
    4.2 双重孔隙结构煤体瓦斯运移控制方程
        4.2.1 基质瓦斯扩散控制方程
        4.2.2 裂隙瓦斯渗流控制方程
    4.3 双重孔隙结构煤体的渗透率演化模型
        4.3.1 弹性阶段渗透率演化模型
        4.3.2 考虑塑性破坏的渗透率模型
    4.4 采掘扰动条件下含瓦斯煤气固耦合控制方程组
        4.4.1 含瓦斯煤体的本构方程与其屈服准则
        4.4.2 采掘扰动条件下含瓦斯煤气固耦合方程
        4.4.3 方程组的定解条件
    4.5 煤体中气固耦合互馈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4.5.1 数值试验方法及模型构建
        4.5.2 采掘面前方煤体瓦斯压力场分布特征
        4.5.3 煤的吸附性能对瓦斯压力场分布的影响
        4.5.4 煤的透气性能对瓦斯压力场分布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采掘面过典型地质结构异常区孕灾过程分析
    5.1 不同原岩应力条件下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2 过硬软煤岩变化带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3 过煤层厚度变化带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3.1 煤层变厚时的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3.2 煤层变薄时的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4 采掘面过褶曲构造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4.1 过向斜过程中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4.2 过背斜过程中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5 采掘面过断层构造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5.1 数值模型构建及模拟方案
        5.5.2 断层附近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5.5.3 采掘面过断层时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6 采掘面过典型地质结构异常区孕灾过程
        5.6.1 采动成因异常结构孕灾规律定性分析
        5.6.2 天然成因异常地质结构孕灾规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模型及致灾理论
    6.1 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
        6.1.1 煤与瓦斯突出工程结构模型
        6.1.2 典型煤与瓦斯突出科学分类
        6.1.3 煤与瓦斯突出演化过程描述
        6.1.4 煤与瓦斯突出激发条件分析
        6.1.5 煤与瓦斯突出启动力能判据
    6.2 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验证性试验
        6.2.1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
        6.2.2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方案
        6.2.3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结果
    6.3 基于KSBT的煤与瓦斯突出案例分析
        6.3.1 中梁山煤矿南井突出监测实验分析
        6.3.2 平煤股份十三矿“8·16”突出事故分析
    6.4 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的核心思想
    6.5 本章小结
7 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工程应用研究
    7.1 在突出危险区超前探测工作方面
    7.2 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方面
        7.2.1 对煤层突出倾向性评价的启示
        7.2.2 对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的启示
        7.2.3 对突出预测敏感指标确定的启示
    7.3 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监测预警方面
    7.4 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综合治理方面
        7.4.1 低渗突出煤层增透的概念模型
        7.4.2 卸荷消能与介质属性改造协同防突原理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沁水盆地南部15#煤煤层气排采的水文地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1.2.2 煤层气排采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场研究
        1.2.3 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2.4 煤层气井产水量预测研究
        1.2.5 地下水渗流场数值模拟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与岩性
        2.2.2 构造特征
        2.2.3 含煤地层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1 区域水文地质
        3.1.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1.2 研究区域主要含水层
        3.1.3 研究区域主要隔水层
        3.1.4 研究区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2 3~#煤与15~#煤层顶底板隔水层组合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煤层气产出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常规水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分析
        4.2.1 同位素基本原理
        4.2.2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15~#煤煤层气排采疏降流场数值模拟
    5.1 Visual Modflow软件简介
    5.2 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1 确立水文地质结构和概化含水层
        5.2.2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和源汇项的处理
    5.3 建立及识别数学模型
        5.3.1 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5.3.2 模型结构
    5.4 排采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预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层气井产水量预测研究
    6.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6.2 预测模型的Matlab程序设计
    6.3 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鹤岗、鸡西矿区原位煤层气藏开发类型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2 煤层气赋存地质背景
    2.1 鹤岗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2.2 鸡西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2.3 鹤岗、鸡西矿区煤层气藏富集规律
    2.4 小结
3 鹤岗、鸡西矿区气藏关键指标特征分析
    3.1 煤储层特征宏观描述
    3.2 煤体物化性质
    3.3 煤层孔隙特征分析
    3.4 储层开发特征
    3.5 基于煤体结构的储层特征分析
    3.6 小结
4 煤层气藏判识指标体系研究
    4.1 气藏类型划分
    4.2 气藏类型指标体系研究
    4.3 鹤岗、鸡西煤层气藏判别方法研究
    4.4 鹤岗、鸡西矿区煤层气藏的分布特征研究
    4.5 煤层气藏与开发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4.6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华北中南部中高煤级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及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构造煤研究现状
        1.2.2 煤的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3 瓦斯解吸规律研究现状
        1.2.4 瓦斯扩散理论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4 实验工作量
2 原煤煤样采集及制作
    2.1 煤样地质背景和基础参数
        2.1.1 煤样地质背景
        2.1.2 煤样基础参数测试
    2.2 原始煤样制作
        2.2.1 原生-碎裂煤煤样制作
        2.2.2 碎粒-糜棱煤等静压煤样制作
    2.3 本章小结
3 构造煤的微观孔裂隙结构测定及其分形表征
    3.1 煤的孔裂隙分类
        3.1.1 孔隙结构分类
        3.1.2 显微裂隙分类
    3.2 压汞法孔隙结构测定
        3.2.1 压汞法实验原理
        3.2.2 实验设备与样品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液氮吸附法孔隙结构测定
        3.3.1 液氮吸附法实验原理
        3.3.2 实验设备与样品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角X射线散射法孔隙结构测定
        3.4.1 小角X散射实验原理
        3.4.2 实验设备与样品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全孔径孔隙分形表征
        3.5.1 微米级孔隙分形表征
        3.5.2 纳米级孔隙分形表征
        3.5.3 全孔径孔隙分形表征
    3.6 显微裂隙观测分析
        3.6.1 显微裂隙观测方法
        3.6.2 显微裂隙特征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构造煤瓦斯扩散实验及规律研究
    4.1 构造煤瓦斯扩散实验方法选择
    4.2 气相色谱法瓦斯扩散实验
        4.2.1 实验平台搭建
        4.2.2 实验步骤与样品
        4.2.3 实验条件与数据处理方法
    4.3 气相色谱法瓦斯扩散规律
        4.3.1 变围压瓦斯扩散规律
        4.3.2 变气压瓦斯扩散规律
        4.3.3 变温度瓦斯扩散规律
        4.3.4 不同类型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
    4.4 解吸法瓦斯扩散实验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步骤与样品
        4.4.3 实验条件与数据处理方法
    4.5 解吸法瓦斯扩散规律
        4.5.1 变吸附平衡压力瓦斯扩散规律
        4.5.2 变温度瓦斯扩散规律
        4.5.3 不同类型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
        4.5.4 解吸法瓦斯扩散的衰减特性
    4.6 本章小结
5 构造煤瓦斯扩散机理与扩散模型研究
    5.1 构造煤瓦斯扩散控制机理
        5.1.1 气相色谱法瓦斯扩散控制
        5.1.2 解吸法瓦斯扩散控制
        5.1.3 两种扩散控制机理异同性
    5.2 构造煤瓦斯扩散模型与验证
        5.2.1 建模工具选择与原理分析
        5.2.2 气相色谱法瓦斯扩散模型与验证
        5.2.3 解吸法瓦斯扩散模型与验证
    5.3 模型应用
        5.3.1 气相色谱法扩散模型应用
        5.3.2 解吸法扩散模型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Coal seam methane distrib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ingdingshan mining area(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阜康西区深部地质条件定量表征[D]. 殷珂.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构造煤微观结构演化及对瓦斯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D]. 王振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D]. 宫伟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4]滇东老厂背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变形的控制[D]. 秦嗣栋.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的实验研究[D]. 李晓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6]煤层大型水力压裂导流通道特征及削减高阻体研究[D]. 吕帅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D]. 舒龙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8]沁水盆地南部15#煤煤层气排采的水文地质控制研究[D]. 梅洋洋.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鹤岗、鸡西矿区原位煤层气藏开发类型判识研究[D]. 王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 [10]华北中南部中高煤级构造煤瓦斯扩散规律及控制机理研究[D]. 任建刚. 河南理工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平顶山矿区煤层气分布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