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

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

一、闭合性四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施骏翔[1](2021)在《桃红四物汤应用于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肿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对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准备中软组织肿胀与疼痛消退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符合标准的Sanders II型-Sanders III型的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冷疗、抬高患足、口服西药消肿、止痛、保胃等常规治疗方案,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桃红四物汤颗粒剂。疗程均从入院当天开始,直到手术前为止。分别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天、用药后2天、用药后3天、用药后5天的肿胀值、皮纹出现时间、“溢水法”的容积差以及VAS评分,并将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并应用SPSS20.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通过对患者术后的切口皮肤情况的随访,观察缩短术前消肿时间是否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统计57例患者,有3名患者脱落,其中对照组发生2例,试验组发生1例,脱落原因均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张力性水泡而导致无法继续进行试验。在纳入统计的患者中,对照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5岁、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分别有4例、11例、4例、9例,跟骨骨折分型中SandersⅡ、SandersⅢ分别为17例、11例;试验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25岁、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分别有10例、5例、5例、9例,跟骨骨折分型中SandersⅡ、SandersⅢ分别为18例、11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组间对比,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的差异与分组无关。两组病例用药前、用药后1天、用药后2天健患足周径差(肿胀值)、皮纹出现时间、“溢水法”的容积差、VAS评分的组间对比,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用药后3天、用药后5天的健患足周径差、皮纹出现时间、“溢水法”的容积差、VAS评分的组间对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情况随访均出现1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常规消肿治疗Sanders II型及Sanders III型跟骨骨折术前肿痛,能加快肿胀消除速度,且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殷强[2](2021)在《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讨论》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交通工具的普及,每年创伤发生例数居高不下,作为一种常见的创伤,皮肤撕脱伤的发生也较为常见。皮肤撕脱伤是由于暴力作用于皮肤,导致皮肤软组织失去原本的解剖位置。从浅筋膜或深筋膜剥脱,常常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肉、血管等的损伤和暴露。尤其是大面积撕脱伤患者,往往伴随出血量较大,且个别患者伴有失血性休克的情况。这就要求必须依照最快、就近原则进行治疗,但关于撕脱伤的具体诊疗方式,到目前为止未有一套完整的临床指南。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撕脱伤的受伤原因、受伤机制、撕脱类型及手术方式、从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症,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治疗各种部位、类型的皮肤撕脱伤。方法:系统性回顾山东省立医院2015-2020年此6年间收治的四肢皮肤撕脱伤患者,将本次研究分为手部组和非手部四肢组,分别比较不同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解剖特性,分析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常见受伤原因,了解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撕脱机制及受伤特点,进一步比较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原位缝合、反取皮削薄皮片再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皮瓣修复术、一期清创+VSD+二期植皮等。我们可以从收集的病例里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一期创面愈合率、平均手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等指标来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及优缺点,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手术方式。结果:本次研究收纳四肢撕脱伤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41例,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1岁,平均38.06±17.36岁;面积最大15%(体表面积),最小不足1x2cm;其中手指32例,手掌及手背35例,前臂及上臂10例,下肢(含足)30例;手撕脱伤最常见受伤原因为挤压伤,其余为锐器切割伤、机器皮带绞伤。双上肢皮肤撕脱伤最常见原因为机器皮带绞伤,其余为车祸伤;双下肢皮肤撕脱伤最常见原因为车祸伤。在手部皮肤撕脱伤的治疗,原位缝合、皮瓣修复及反取皮回植相较于传统一期清创、二期修复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次数等方面均有较显着的优势,且一期有效的封闭创面的成功率更高,且手部(小面积)撕脱伤患者采取原位缝合手术成功率高;在非手部四肢撕脱伤的治疗中,原位缝合和反取皮回植相较于传统一期清创、二期修复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次数等方面也均有较显着的优势,且一期有效的封闭创面的成功率更高,反取皮植皮法,撕脱皮瓣可“废物”利用,减少手术带来的二次供区损伤。结论:皮肤撕脱伤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创面的污染程度、早期彻底清创、撕脱皮肤的完整性、撕脱皮片的血运等。手部撕脱伤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原位缝合+皮瓣修复术,术后手指感觉、运动功能较植皮手术方式更具优势;双上肢(不包含手)及下肢(包含足)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反取皮削薄回植+二期植皮+VSD;较传统的“一期清创,二期植皮”方式,不同部位采取适应的手术方式,一期创面愈合率更高,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手术次数更少,不仅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手术效果,且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各方面压力。

李宇[3](2021)在《介入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的方法与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介入辅助外科手术应用在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外科手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手术时间、血运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总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为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介入辅助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刘珑玲,毛文豪,王成,杨军,李智,倪少俊,方鸿,曾御,陈世玖[4](2020)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修复急性闭合性腘动脉损伤五例》文中提出自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对5例急性腘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根据患肢临床表现和下肢CTA检查,确诊为腘动脉急性闭塞性损伤,无下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肢肿胀明显。探查发现腘动脉外膜挫伤严重,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损伤导致完全闭塞长度为6.5~12.8(8.4±0.2)cm。移植健侧大隐静脉(长8.5~13.8 cm)重建闭塞腘动脉,术后常规抗凝、解痉、预防感染、消肿对症处理。根据患肢切开减压创面愈合情况指导早期正规患肢功能康复锻炼,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时间至少半年,观察患肢恢复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等。本组5例闭塞性腘动脉损伤血管顺利重建血供,从手术开始到腘动脉血供重建恢复正常通血,时间为2.5~3.2(2.7±0.3)h,肢端循环良好,无肌肉坏死及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经过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术后肌力恢复至Ⅳ~Ⅴ级,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罗瑶[5](2019)在《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对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肿胀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采用间歇式气动压力治疗联合冰敷消肿与术前单纯冰敷消肿对患肢肿胀、疼痛、睡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采用间歇式气动压力治疗联合冰敷消肿,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的冰敷消肿。对照组单纯冰敷消肿的方法是采用PVC生物冰袋持续冰敷,即用三联冰袋在患肢最肿胀的部位环形冰敷,冰敷30分钟,撤去1小时,再冰敷30分钟,再撤去1小时……如此循环至手术前一天。每次冰敷时需从冰箱更换三个冰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间歇式气动压力治疗,治疗周期为入院至手术前一天,治疗时间为每天2次,每次1小时,上午下午各一次。比较在不同的时间点患肢小腿肿胀周径差值、患肢小腿肿胀分度的评分、疼痛分值和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缓解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的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第三天至第五天,观察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由5.91±0.80下降至2.25±0.57,对照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由6.13±1.18下降至3.23±0.76。观察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减少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比较,观察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周径差值由6.03±0.88下降至2.25±0.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周径差值由6.27±0.99下降至3.23±0.7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两组患者缓解患肢肿胀程度分值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患肢肿胀程度的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第三天至第五天,观察组由3.35±0.14下降至2.53±0.15,对照组由4.25±1.18下降至3.02±0.11,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肿胀程度评分由4.50±0.13下降至2.53±0.1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肿胀程度评分由4.66±0.07下降至3.02±0.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减轻患肢疼痛的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的面部表情疼痛分级(Face Rating Scale,FR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比较,观察组的疼痛分值由6.49±0.58下降至2.15±0.57,对照组的疼痛分值由7.52±0.43下降至3.37±0.76。观察组的F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比较,观察组在入院第一天分别与入院第二天至入院第五天比较(P<0.05),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入院第一天分别与入院第二天至入院第五天比较(P<0.05),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④术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的情况比较,入院第一天,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P=0.851>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第二天PSQI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614>0.05)。从入院第三天开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入院第一天至入院一周,对照组的PSQI评分均高于观察组,说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以PSQI评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临界状态,观察组在入院第一天至第四天的PSQI评分>7分,说明患者在入院四天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对照组在入院至第六天的PSQI评分>7分,说明患者在入院六天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论: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缓解肿胀的研究均令人满意,观察组加用间歇式气动压力能有效缓解患肢的肿胀、减轻患肢的疼痛、改善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效果及优势比单纯冰敷护理更加明显。

亓帅[6](2019)在《活血消肿止痛方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三组药物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痛疗效,客观评价活血消肿止痛方在治疗肿痛方面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推广此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病例选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年龄范围为3到6岁。患者被随机分成三个研究组,每组20个,每个组接受各自的术前治疗。三组分别为活血消肿止痛方组(下文简称中药组)、草木犀流浸液片组(下文简称西药组)、淀粉片组(下文简称对照组)。三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患肢前臂胸前悬吊固定处理,均在入院后行术前三天对症治疗,至手术当日停止使用。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第一天、治疗第二天、治疗第三天时患儿肘关节疼痛积分、肿胀程度及积分、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指标等方面变化。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记录的60例患者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对比三组患者观察指标的变化,评价三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1.可比性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睡眠时间、手指关节活动度、毛细血管反应试验、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2.肘关节肿胀积分比较:治疗前三组肿胀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同医治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3.肘关节肿胀度比较:治疗前三组肿胀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同医治前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出现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4.肘关节消除肿胀疗效比较:治疗第一天,三组消肿疗效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消肿疗效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比较未出现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5.肘关节疼痛积分比较:三组患儿入院时的疼痛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1);治疗第三天,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6.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儿平时睡眠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在睡眠时间长短上比较可见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1);治疗第三天,在睡眠时间比较上三组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7.手指关节活动度比较:就诊时三组手指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比较仍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8.毛细血管反应试验比较:三组患儿就诊时比较此方面发现没有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同医治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9.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比较:治疗前三组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比较无较大差异性,治疗三天后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三组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比较,中药组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二组的异常发生率,而其余二组异常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1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在本研究整个过程中,接受相关治疗的三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11.肝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活血消肿止痛方减少肱骨髁上骨折消除疼痛时间、缩短消除肿胀周期、改善局部血流微循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无且用药安全,该方对消除肱骨髁上骨折肿胀疼痛等方面具有临床实效,为今后推广其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依据。

朱成[7](2019)在《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全世界每年创伤患者数量超过千万,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8.8%[1],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创伤一直稳居死亡原因的前5位[2],2017年我国创伤就医6200万人次,创伤致死人数约70-80万人,严重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残和死亡的第一原因。因此,提高创伤院前急救效率是急诊医生的首要任务之一[3,4]。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院前急救在师资力量、科技投入和学科观念等方面相对滞后,院前急救仍旧采取口述交接患者病历信息的方法,造成院前创伤信息丢失,院内急救方案制订延迟等现象。院前急救属于横向学科,院前急救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多系统多部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对呼救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就当前院前急救整体发展现状来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尚很难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新生代院前急救人员而言,院前三基的培养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针对创伤院前急救现状,本研究试图将院前创伤信息进行整合,收集原始真实数据,并且编排出符合院前创伤急救的评估公式,有利于后续初步建立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系统,通过现场收集院前创伤病历相关信息,做到院前创伤病历原始数据实时记录,并辅助院前急救医务人员进行伤情评估和操作,完善首次医疗接触的合理处置,完成模拟状态下的院前创伤急救,为计算机辅助院前创伤急救相关工作及完善院前相关病历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头、胸、腹及四肢创伤疾病诊断名称和诊断依据,包括创伤因素、创伤部位、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等,将各伤病的诊断依据转化、重排,使转化后的诊断依据能够从相关症状、体征中充分体现,使其更加适用于院前环境的创伤急救,并在各院前伤情评估中添加合理“急救技术操作”提示以指导院前医务工作者的实际操作,各个创伤信息以勾选及添加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勾选内容与院前创伤评估公式相匹配,从而完成辅助院前创伤诊疗的各项工作,并自成系统。从我院急诊HIS系统中抽取2018年1月至10月500份创伤病历,纳入单部位损伤或以单部位损伤为主的院前病历180份,包括头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损伤各45例患者的病历信息、急诊院内诊断结果及完成的相关操作,并以此作为评估标准。将院前急救人员分成2组,分别由取得执业资格并在急诊培训超过1年的医生、护士各1名组成,配备1名记录人员,两组实验人员均通过CRASH PIAN顺序检伤及问诊采集病历信息,第一组院前急救人员通过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对伤者进行病历信息记录,并根据提示进行相关操作,另一组则凭借现场决策进行诊疗工作。根据抽取的病历信息进行院前伤情环境模拟,并在10分钟内分别记录以上两组院前创伤评估结果及相关操作,并与评估标准进行比较,数据结果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80例院前创伤模拟患者中,经第一组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正确诊断136例,正确完成操作146例,经第二组凭借现场决策院前创伤评估方式正确诊断107例,正确完成操作103例。第一组创伤评估阳性率为75.56%,第二组创伤评估阳性率为59.44%,共同评估阳性率为45.56%,共同评估阴性率为10.56%,计算?2值为10.65,P<0.05。第一组创伤急救操作阳性率为81.11%,第二组创伤急救操作阳性率为57.22%,共同操作阳性率为46.67%,共同操作阴性率为8.33%,计算?2值为22.83,P<0.05。本研究提出的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的院前评估诊疗正确率及院前创伤急救操作完成率高于现场决策评估诊查方式,且特异性不低于现场决策,认为能够完成模拟创伤患者的院前评估,并能够及时提示急救医师在现场采取的院前创伤急救操作。讨论:目前尚无对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的相关报道,并且大多数院前急救采用口述交接院前病历信息或入院后追问病历信息等信息采集模式,导致院前病历信息失真,院内诊疗方案制定延迟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院前创伤急救实际,通过对院前创伤病种和诊断关键词的整合、重排,希望能够为创伤院前急救提供帮助,为院前急救发展提供导向作用。本研究属于自主开发,并无院前创伤诊疗相关资料参考及校正,因此,对于院前创伤病种收集,院前创伤信息设置及院前创伤诊断公式编排存在诸多缺陷乃至错误,而且本研究以模拟院前创伤情景进行检验,对病历纳入、样本量设置及创伤信息的描述存在偏倚,需继续完善研究内容,以趋于达到符合院前创伤救急实际应用的目的。结论:院前创伤辅助评估诊疗系统能够完成模拟情境下的创伤院前评估诊疗工作,并提示应当进行的合理院前急救操作。鉴于创伤急救的复杂性、多样性等因素影响,目前该系统还处于初级研发阶段,各种伤情救治评估系统还不完善,需要纳入更多的创伤病历进行科学实验分析。

李法杰[8](2018)在《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外固定架外固定术和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整理山东省中医院小儿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3月新鲜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住院病例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微创外固定架联合中药分期内服组(MIEFF组)20例;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联合中药分期内服组(MIPPO组)20例。两组入院后均配合三期辨证治疗,早期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口服舒筋活血汤加减,后期口服补肾壮骨汤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随访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和术后临床疗效,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评定两种微创手术配合中药分期内服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9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病例。经过统计学分析,MIEFF组与MIPPO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评价患肢术后临床疗效:MIEFF组:优良率90.00%,MIPPO组:优良率85.00%,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微创外固定架外固定术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最终疗效无明显差异。2、外固定架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更少,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外固定的拆除无需二次手术,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对于儿童胫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软组织条件、病人年龄、全身状况及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等选取最佳治疗方案。3、根据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可改善骨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骨折愈合,缓解疼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其疗效满意、安全可靠。4、微创手术配合三期辨证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并且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薛远亮[9](2011)在《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整理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古今文献,总结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渊源发展和应用方法,对比分析古今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方药的运用规律,初步探讨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古代、现代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软膏、膏药、外洗、药熨和摩捈10个方剂数据库。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以上各类药物的使用频数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相应的高频药物,并对高频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功用等进行频数分析,从药性理论角度分析用药的特点。将中药复方中的药物根据是否使用该药进行分类,该方若含有此药计为“1”,若无此药计为“0”,输入SPSS 17.0软件包,对全部高频药物采用组间连接的方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确定类的数目,选择较理想的分类。结果:各种骨折外治方法高频药物中药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脾经、心经、肾经的药物为主;多用具有活血化瘀、温里、解表、补虚、理气等功用的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的药物组合每组大多有以上各类药物组成。结论:中医骨折药物外治多用解表、理气和芳香类和辛香走窜的药物以透表达络、引药入里到达病处。药物到达体内一部分直接聚集到骨折部位以消肿止痛;另一部分刺激骨折部位周围的穴位,通过经络系统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还有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和内服药物相似作用。通过对高频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还可将骨折外治药物分为含有挥发油类、含生物碱类、含微量元素类、镇痛止痛类、镇静类、促进血肿吸收骨痂形成类、减轻炎性反应类、提高免疫类、局部麻醉类、利水消肿类、及促进凝血、止血类等新类别。

颜兵,王玉群[10](2018)在《急诊CTA检查在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患者检查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急诊CTA检查在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患者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经急诊CTA检查并确诊为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出现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动脉内充盈缺损症状,其人数分别为45例、7例和11例;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症状,为5例。其中,对57例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经诊断发现,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动脉完全断裂、不完全断裂、合并血栓形成和内膜损伤症状,分别为17例、26例、11例和14例。术后,所有患者受损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且血运显示正常。可以发现,术终与术前57例患者的CTA诊断均保持一致性,说明其有100%的准确率。结论急诊CTA检查能有效显示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程度,为骨科医生提供精确的影像学资料,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二、闭合性四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闭合性四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桃红四物汤应用于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肿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课题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肿胀值
    4 皮纹出现时间
    5 患足容积差
    6 VAS疼痛评分
    7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1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认知
    2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以及快速康复的概念
    3 桃红四物汤在骨折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4 桃红四物汤的解析
    5 评估指标分析
        5.1 肿胀值
        5.2 皮纹出现时间
        5.3 “溢水法”容积差
        5.4 VAS疼痛评分
        5.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跟骨骨折初期软组织肿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2.1 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分组
    2.2 手术资料
        2.2.1 手术方法
        2.2.2 观察指标
第3章 结果
    3.1. 手部组
    3.2. 非手部四肢组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皮肤撕脱伤的治疗进展
    6.1 撕脱皮瓣回植术
        6.1.1 原位缝合
        6.1.2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回植
        6.1.3 吻合血管再植术
        6.1.4 冷冻后二期利用
    6.2 植皮术
        6.2.1 异位植皮术
        6.2.2 反取皮植皮术
    6.3 皮瓣移植术
        6.3.1 随意推进皮瓣
        6.3.2 游离皮瓣
        6.3.3 带蒂皮瓣
    6.4 人工皮肤
    6.5 药物辅助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介入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的方法与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5)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对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肿胀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文献回顾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
    6 医学伦理学
    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2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评分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患肢疼痛分值的比较
    5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关于本次研究的可信性分析
    2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减轻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的肿胀周径
    3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改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的肿胀分度
    4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减轻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的疼痛分值
    5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可以改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睡眠质量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缓解患肢肿胀现状及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患者相关数据收集
    附录二 冰袋及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照片
    附录三 疼痛宣教评估单
    附录四 患肢肿胀分度评分量表
    附录五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五 伦理审核
    附录六 开展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活血消肿止痛方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认识
    2.祖国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治疗原则
    3.现代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认识
    4.现代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治疗
二.临床资料与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病例资料一般情况简述
    (四)病例资料一般情况分析
    (五)病例研究方法与步骤
    (六)病例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七)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肘关节软组织肿胀度对比
    (二)肘关节软组织肿胀积分对比
    (三)肘关节消肿显效率对比
    (四)肘关节疼痛FLACC积分对比
    (五)患者睡眠减少时间评分对比
    (六)患者手指关节活动评分对比
    (七)患者毛细血管充盈试验阳性治愈率对比
    (八)患者炎性指标治愈率对比
    (九)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对比
四.讨论
    (一)骨折致肿胀疼痛发病机制简讨
    (二)活血消肿止痛方组方特点
    (三)中药免煎颗粒的优点
    (四)药物作用机理分析
    (五)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1.小结
    2.课题问题
    3.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骨折早期肢体肿痛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
    1.祖国医学对肿痛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肿痛的认识
    3.祖国医学对肿痛的治疗
    4 现代医学对肿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概述
    2 院前创伤信息
        2.1 颅脑创伤
        2.2 胸部创伤
        2.3 腹部创伤
        2.4 四肢创伤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纳入
        3.2 实验流程
研究结果
    1 总体结果分析
    2 颅脑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3 胸部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4 腹部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5 四肢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院前急救区块链模式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和病例选择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胫骨干骨折的AO分型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式
        2.2.1 MIEFF组
        2.2.2 MIPPO组
        2.3 术后处理及患肢功能锻炼
        2.4 分期内服中药
    3 术后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疗效评定指标
        4.1 肿胀消退疗效评估
        4.2 骨痂出现的时间
        4.3 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
        4.4 骨折的骨性愈合时间
        4.5 胫骨骨折术后的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结论
    讨论
        一、儿童胫骨骨折概述
        1 儿童胫骨骨折的发生率
        2 儿童胫骨骨折的发生原因
        3 儿童胫骨骨折的解剖特点
        二、儿童胫骨骨折的治疗
        1 儿童胫骨骨折治疗理念的转变
        2 两种微创手术优缺点及适应症的探讨
        2.1 外固定架外固定术的优缺点
        2.1.1 优点
        2.1.2 缺点
        2.1.3 外固定架的适应症
        2.1.4 外固定架操作的注意事项
        2.2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优缺点
        2.2.1 优点
        2.2.2 缺点
        2.2.3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2.4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注意事项
        3 配合中药治疗的优势
        4 中药治疗的药理学机理
        三、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
        1 感染
        2 血管神经损伤
        3 关节僵硬、功能受限
        4 骺板及干骺端损伤
        5 骨折畸形愈合
        6 骨髓炎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整理与研究
    一、闭合性骨折名称简述
    二、骨折的病因
        (一) 外因
        (二) 内因
    三、骨折病机
        (一) 脏腑、经络病机
        (二) 皮肉、筋骨病机
        (三) 气血、精津病机
    四、骨折外治辨证
        (一) 骨折外治
        (二) 骨折肿胀外治法
        (三) 中医五体辨证理论
    五、骨折中药外治的作用
        (一) 整体作用
        (二) 局部作用
        (三) 综合作用
    六、骨折中药外治方法
        (一) 敷贴药
        (二) 搽擦药
        (三) 熏洗湿敷药
        (四) 热熨药
    七、骨折外治方药源流
        (一) 殷商战国到秦汉时期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宋金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八、骨折中药外治的现代研究
        (一) 骨折中药外治的优势
        (二) 临床疗效研究
        (三) 骨折中药外治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机制研究
        (四) 经皮吸收与中药经皮给药
    九、骨折中药外治方法作用机理研究
        (一) 膏药作用机理研究
        (二) 熏洗作用机理研究
        (三) 药熨作用机理研究
    十、活血化瘀机制研究
        (一) 活血化瘀影响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
        (二) 活血化瘀影响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的生成
        (三) 活血化瘀可加速骨折早期钙盐沉积
        (四) 活血化瘀增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数量
        (五) 印证活血化瘀有关理论
第二部分 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一、设计思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资料与方法
    二、统计结果
        (一) 中药学研究(频数分析)
        (二) 组方配伍研究(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用药规律
        (一) 性味归经功用规律
        (二) 药物应用规律
    二、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作用机理初步探讨
        (一)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二) 药物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

(10)急诊CTA检查在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患者检查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动脉损伤分析:
    2.2 假性动脉瘤分析:
3 讨论

四、闭合性四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桃红四物汤应用于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肿痛的临床研究[D]. 施骏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讨论[D]. 殷强. 山东大学, 2021(12)
  • [3]介入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的方法与疗效[J]. 李宇. 临床研究, 2021(01)
  • [4]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修复急性闭合性腘动脉损伤五例[J]. 刘珑玲,毛文豪,王成,杨军,李智,倪少俊,方鸿,曾御,陈世玖.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4)
  • [5]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对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肿胀的效果研究[D]. 罗瑶. 苏州大学, 2019(02)
  • [6]活血消肿止痛方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与观察[D]. 亓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的初步研究[D]. 朱成.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8]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法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D]. 薛远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10]急诊CTA检查在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合性损伤患者检查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颜兵,王玉群. 浙江创伤外科, 2018(01)

标签:;  ;  ;  ;  ;  

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2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