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一、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景琦琦[1](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大学,通过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从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达到这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说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及其教学,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主干课程的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本文以课程评价理论、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和每门课程的详细评价,以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并结合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选取典型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希望通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研究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够树立起示范,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另一方面达到警策作用,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改进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课程评价理论依据、第三章课程总体评价调查分析、第四章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第五章课程案例分析、第六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经调查分析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失来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汉语本体类课程偏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不足;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议: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本研究将为各培养院校提供改进课程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产生重要意义。

石迎春[2](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指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王桂红[3](2021)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开始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教学探讨的热点。植根于东西方文明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出发点,旨在超越知识追求,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与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契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能动学习的价值作用愈加凸显。但是,当代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着许多理论误识和实践误区,导致启发式教学的“厚积”难以“薄发”。因此,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既能了解当前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优化策略,同时也能更好的彰显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时代价值。本研究以S省六所学校(小学四所,中学两所)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78名教师围绕对启发式教学的认同度、认知理解、运用能力和运用效果四个维度进行调查。运用访谈法对12名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启发式教学的认同、认知理解、具体运用、运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管理六个维度进行访谈。研究发现,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流于肤浅。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窄化为问答法、将启发式教学泛化而无法可依、将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对立。第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追求重结果轻过程。主要表现为启发目标倾向知识化、启发过程忽视课堂生成。第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行为“经验主义”浓厚。主要表现为启发问题缺乏建构性、启发引导过程浅表化、启发方法相对单一。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未产生深度渗透作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基于此,研究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启发式教学的优化策略:深化启发式教学的系统研究是基础;完善启发式教学的管理评价是保障;提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智慧是关键。

刘智敏,许志刚[4](2021)在《启发式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以教师简要讲解、学生动手完成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此达到理论与实验的验证统一,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适应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生被动做实验为通过实验主动解决科学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郑杏红[5](2020)在《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中认为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新素养,此目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探究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为高中化学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许翠霞[6](2020)在《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漫谈》文中认为《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系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启发式教学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兴趣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演示启发及激疑启发等教学方法在特定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情景中的实践效果,总结了启发式教学在该课程中实施的充分必要条件,为以后更长远、系统地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郭炎华[7](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段婷[8](2020)在《基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云南普洱市一中为例》文中认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教学实验必备基础。实验中的化学现象新奇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利用科学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其基本理念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不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因为有些老师认为做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影响不大,做了实验也未必能在实验题拿很高的分数,还不如把做实验的时间安排理论教学,加快教学进度。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几乎不开设化学实验课;就算开展化学实验,实验课也是流于一种形式,放羊似的让学生只是到实验室走走过场。这样学生学到的化学理论永远都属于纸上谈兵,无法与实验实际结合起来,缺乏了感官上的认识。理论与实际脱离,违背了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老师、学生,都需要改变这种对待实验教学的落后观念。要重视并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真正的开放实验室,运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指导化学实验教学,构建一种不仅适合学生学习也适合老师教学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允分发挥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选择普洱市一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努力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新课程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及理论框架,试图为今后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提出好的建议。

郑晓勇[9](2017)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些教学目标,在遵循某些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一套简明、稳定且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它作为教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与沟通教学实践的中介,有效地应用它必然对促进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教学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当前教学模式却出现了盲目使用与盲目研究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人们没有对教学模式形成清晰的认识。基于该问题,本研究把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皮亚杰、罗杰斯、加德纳等人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先收集与整理2000年以来中国知网上和生物学教学模式有关的研究,再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其中5种高中常见教学模式的本质;最后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分析以及“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原则,在5种常见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中选择出相对适用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各章节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对高中生物课堂上5种常见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HPS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生是借助科学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探究式学习,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不能得到较好体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注重知识的学习,尽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可以得到一定体现,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案”控制下接受式的学习;“5E”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而学生是以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学生不容易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讲授—启发式”在本质上注重知识的建构,学生也比较容易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学生容易形成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与能力的形成,学生是以自主与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不容易体系,也不容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对5种常见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选择研究,可以发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每个必修模块都适合运用多种生物学教学模式。对于HPS教学模式来说,必修3模块的选择频率比较低,只出现一次;对于5E教学模式来说,必修1模块的选择频率比较高,而必修2与必修3模块都没有出现,这很可能与教学内容有关。总体来说,选择“讲授—启发式”教学模式的频率最高,而选择5E教学模式的频率最低,这可能还与高中生的学习特征有很大的关系。综合分析以上的研究结果,本人得出以下四个结论:第一,认识教学模式要抓住其本质;第二,选择教学模式要遵循“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原则;第三,使用教学模式要多样化;第四,应用教学模式是为了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学习。本研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结合具体案例对5种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不仅可以对其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减少现实中盲目使用教学模式的情况。最终使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应用教学模式,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结合资深一线教师以及教育教学专家的看法和建议予以完善。

马亚军[10](2016)在《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临夏州X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教化学实验,不能有效的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和课改倡导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兴趣低落、探究习惯没有养成、问题意识薄弱、合作精神与自信心缺乏。因此,为了落实课改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有关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有机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准确界定启发式、探究式、启发-探究式教学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借鉴其中有益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应用问卷调查当前临夏地区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总结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内外式互动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一种既可满足探究式教学基本要求,又考虑地区特点的“启发-探究式”教学。建构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基本环节。研究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本校高一三个教学班共14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实践后问卷调查反馈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实践结论,最后分享笔者的实践体会。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启发-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实验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增强问题意识和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养成探究习惯、提升合作精神及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效果显着。

二、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课程评价理论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主体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四、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差距评价模式
        (三)CIPP评价模式
        (四)回应性评价模式
        (五)本研究选择 CIPP 模式进行评价的原因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法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回收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判断标准
        二、量表信度分析
        三、量表效度分析
        四、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单门课程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一)第二语习得
        (二)跨文化交际
        (三)汉语语言分析
        (四)汉语课堂设计
        (五)汉语课堂教学法
        (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七)语言要素及其教学
        (八)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九)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十)中华文化与传播
        (十一)外语教育心理学
        (十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研一)
    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三、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研一)
    四、汉语课堂教学法
    五、小结
第六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
        三、忽视汉语本体类课程
        四、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五、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
        六、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七、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八、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
        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1.启发式教学的历久弥新
        2.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素养追求
        3.启发式教学的理论误识与实践误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意蕴
    (一)启发式教学的传统智慧
        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睿智启蒙
        2.中国古代教育家对启发式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的现代诠释
        1.追求塑造完满人格的教学目的观
        2.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观
        3.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观
        4.凸显个体综合素养的教学评价观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价值的彰显
        1.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意义建构,培育学生思维能力
        3.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4.立足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动学习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访谈设计
    (二)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调查实施
    (四)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1.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情况
        2.启发式教学现状的具体分析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流于肤浅
        1.将启发式教学窄化为问答法
        2.将启发式教学泛化而无法可依
        3.将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对立
    (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追求重结果轻过程
        1.启发目标倾向知识化
        2.启发过程忽视课堂生成
    (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行为“经验主义”浓厚
        1.启发问题缺乏建构性
        2.启发引导过程浅表化
        3.启发方法相对单一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1.启发式教学的归属范畴众说纷纭
        2.启发式教学的时代价值彰显不充分
    (二)学校教学改革未产生综合渗透效应
        1.学校疏于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指导和培训
        2.学校教学评价导向重结果而轻过程
    (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1.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
        2.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技巧的制约
五、指向核心素养的启发式教学优化策略
    (一)深化启发式教学的系统研究是基础
        1.树立系统性、层次性的研究视角
        2.加强对启发式教学传统教学智慧的研究
        3.探寻启发式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二)完善启发式教学管理评价是保障
        1.创新落实启发式教学的培训
        2.着力夯实校本教研与合作交流
        3.完善改进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提升教师启发式教学智慧是关键
        1.树立现代启发式教学观
        2.提升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启发式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问题启发式化学实验教学
3 对比启发式化学实验教学
4 分解启发式化学实验教学
5 结论

(5)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科学设问,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2.精选案例,发展学生学科思维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结束语:

(6)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1.2 学生学情分析
        1.2.1 学生已有化学水平参差不齐
        1.2.2 学生学习态度
        1.2.3 学生学习方法
    1.3 教师施教现状
        1.3.1 传统教学模式
        1.3.2 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2 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实践与效果
    2.1 兴趣启发
    2.2 类比启发
    2.3 联想启发
    2.4 演示启发
    2.5 激疑启发
3 结 语

(7)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的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6.研究路线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乡村与乡村学校
        3.本土化
        4.学习力
        5.学优生与学困生
        6.知识沟
    (三)内涵解析
        1.翻转课堂的本质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1.比较之目的
        2.方法与依据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4.比较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1.翻转之取长补短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2.理论模型依据
        3.量表维度设计
    (二)调研实施
        1.问卷
        2.访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教学传播者分析
        2.学生分析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4.调研结论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4.教学评价模式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假设
        2.研究样本
        3.变量控制
    (二)实验前期工作
        1.实验科目的选择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3.微课的制作
    (三)实验过程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3.数据收集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终结性评估分析
        2.形成性评估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三)研究创新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四)研究呈献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2.研究样本的局限
        3.研究时段的局限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3.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基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云南普洱市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意义及其背景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3 实验探究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科学探究的理论
    2.2 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实验思想
    2.3 探究教学的概念
第3章 普洱市一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普洱市一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编制
        3.1.2 问卷测试的实施过程
        3.1.3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 普洱市一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访谈调查
        3.2.1 访谈对象的确定
        3.2.2 访谈结论与分析
        3.2.3 部分访谈记录
第4章 普洱市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普洱市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4.1.1 学校实验室硬件条件较差
        4.1.2 学校实验教学运行管理不合理
        4.1.3 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4.1.4 学生化学基础和科学素养薄弱
    4.2 普洱市一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客观因素
        4.2.2 主观因素
第5章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5.1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5.1.1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5.1.2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5.1.3 高中化学探究式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5.2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5.3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情境设计
        5.3.1 利用多样化的实验素材,设计实验探究情境[17]
        5.3.2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探讨情况
    5.4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问题设计
        5.4.1 设计实验性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5.4.2 设计实验以探究问题为中心
        5.4.3 实验现象异常处,设计实验查询问题关键
        5.4.4 设计实验以探索认知冲突中的问题
    5.5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估设计
第6章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6.1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案例
        6.1.1 案例一 化学课堂实验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案例—溴乙烷中溴原子的检验
        6.1.2 案例二 化学课堂实验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案例
    6.2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结果分析
        6.2.1 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
        6.2.2 学生实行分组学习,营造集体进步的氛围
        6.2.3 师生互换课堂角色,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6.3 实践教学效果与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6.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课堂观察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教材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学观
        2.1.2 教学模式
        2.1.3 教学策略
        2.1.4 教学方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分类
    3.1 依据名称的特点分类
    3.2 依据应用的范围分类
    3.3 依据生物学核心素养分类
第4章 5种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分析
    4.1 HPS生物学教学模式
        4.1.1 HPS教学模式简介
        4.1.2 HPS教学模式的本质分析
    4.2 “学案导学”生物学教学模式
        4.2.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简介
        4.2.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本质分析
    4.3 “5E”生物学教学模式
        4.3.1 “5E”教学模式简介
        4.3.2 “5E”教学模式的本质分析
    4.4 “讲授—启发式”生物学教学模式
        4.4.1 “讲授—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4.4.2 “讲授—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分析
    4.5 “活动参与式”生物学教学模式
        4.5.1 “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4.5.2 “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分析
    4.6 5种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本质
第5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选择研究
    5.1 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选择依据
        5.1.1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5.1.2 依据高中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5.1.3 其它依据
    5.2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模式选择
    5.3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模式选择
    5.4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教学模式选择
    5.5 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选择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5.5.1 研究结果
        5.5.2 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其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临夏州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2.教学现状对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3.启发-探究式教学
        4.教学模式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内外式互动理论
    (二)问题教学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高一化学实验学习水平的调查
    (一)高一化学实验学习水平调查(前测)
        1.问卷的编制
        2.调查对象与时间
        3.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五、启发-探究式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探究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合作性原则
        5.平等性原则
        6.自主性原则
    (三)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
        3.交流讨论
        4.制定方案
        5.实验验证
        6.得出结论
六、教学实践
    (一)实践对象
    (二)实践周期
    (三)典型案例
        1.粗盐的提纯
        2.实验室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
        3.氨气的制备
        4.浓硫酸碳化蔗糖
        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七、教学实践效果
    (一)工具的设计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高一化学实验学习现状调查(后测)
        2.高一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反馈调查
八、研究结论
九、反思与展望
    (一)体会
    (二)研究不足之处
    (三)继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一化学实验学习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Ⅱ 高一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反馈问卷
致谢

四、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D]. 景琦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桂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启发式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刘智敏,许志刚.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04)
  • [5]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郑杏红. 高考, 2020(36)
  • [6]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漫谈[J]. 许翠霞. 广州化工, 2020(18)
  • [7]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8]基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云南普洱市一中为例[D]. 段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9]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研究[D]. 郑晓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10]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临夏州XX中学为例[D]. 马亚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