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扬大桥北线深拌桩加固基础研究

润扬大桥北线深拌桩加固基础研究

一、润扬大桥北接线深层搅拌桩加固地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华刚,费伟全,朱国华[1](2021)在《淤泥就地固化技术在公路路基中的应用实例》文中指出针对平原水网地区公路穿越河塘暗浜问题,采用淤泥就地固化技术代替传统清淤换填方法加以处理,具有经济环保实用优势。在介绍淤泥就地固化施工设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分析该类浅层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和加固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夏灿[2](2021)在《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在软基路段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托杭州湾大桥北接线(二期)工程,以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原理为切入点,对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施工准备、配浆、钻进、质量检验等环节,并对施工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促进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杨萌[3](2020)在《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其道路沿线常常会经过一些天然地质条件不满足要求的软土区域,其间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是工程完工后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湖北、湖南等地势平坦、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星罗的多河湖地区,存在大量河湖相软土区域使得高速公路的建设面临质量及工程成本等问题,其中以湖北武穴地区河湖相软土更为明显。论文以正在修建的麻阳高速武穴长江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为依托,研究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方法及处理后路面工后沉降的规律,并进行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以所依托工程项目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工程特性,为多河湖地区软土地基的研究提供参考。(2)以K150+465K150+495段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为例,对最佳水泥掺入比、搅拌桩机轴转速、施工钻机下钻和提升速度等影响成桩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水泥搅拌桩中较大的水泥掺入比、较大的搅拌轴转速可以有效的增加其强度。(3)分析水泥搅拌桩处理试验段工后效果,对K150+480、K150+576、K150+671断面的沉降进行跟踪观测,其中观测时段主要为水泥搅拌桩处理完成后,路堤填筑及其完成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分析水泥掺入比分别为15%、18%、20%三个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结果认为在同等路堤荷载下水泥搅拌桩中水泥掺入比越高,控制地基沉降量的效果越好,工后相同时期内沉降量更小。(4)以K156+875处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观测数据与各模型的预测数据,结果显示双曲线法和星野法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更为接近,指数曲线法则误差更大。

罗伯成[4](2017)在《桥梁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贵州城市桥梁建设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面对越来越紧缺的的城市用地,为了减少城市悬索桥梁基坑的开挖面,其锚碇基础的埋深也越来越深,因此,桥梁基坑工程的规模和体量越来越大,设计和施工难度也随之增大。本文结合贵州地区的工程案例,对基坑选型、基坑开挖的变形以及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仁怀市茅台4号大桥(人行桥)茅台岸基坑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工程概况、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本基坑开挖的失败经验以及专家评估论证结论,确定了以排桩支护作为茅台岸基坑的支护方案。其次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边以及房屋建筑处的位移沉降进行监测,并研究其变化规律。再次应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规律,为内衬和支撑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可知,采用2m厚内衬时,模拟数据与现场监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坑开挖变形、沉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变形最大值小于基坑监控警戒值,所以基坑开挖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安全度。为了进一步优化支护结构,通过分别采用内衬厚度为0.5m、1.0m、1.5m,且分别在有无支撑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经优化分析,内衬厚度为1.0m且无支撑时,基坑最大位移为35.0mm,虽然其没有超过警戒值,但已接近警戒值,且现场基坑开挖监测数据较模拟值要稍大,所以不可取;内衬厚度为1.5m且无支撑时,基坑最大位移为22.7mm,比警戒值小很多。所以在内衬厚度为1.5m且无支撑的支护结构时,可以保证基坑开挖的安全。总之本研究为以后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开挖支护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杨磊[5](2011)在《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引起的灾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土在外力干扰下,土的结构破坏,剪切强度剧烈降低;外力干扰停止后,软土随时间的增长逐渐恢复结构和强度,同时产生很大的附加沉降,软土灾变的破坏性很大。因此分析软土地基处理灾害机理,优化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避免软土产生扰动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软土灾变现象进行讨论,主要成果有:在搅拌桩施工现场对孔隙水压力、侧向土压力监测,结合沉降观测和静力触探试验,揭示搅拌桩施工对桩周土的扰动规律以及软土地基受搅拌桩施工产生的强度触变。打桩过程中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大于土压力,是导致搅拌桩掉桩的重要原因;大孔隙结构、土颗粒间的薄弱胶结处以及软土颗粒间的“短程电作用”是软土触变的内在因素,并受到温度、含盐量、电荷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并采用结构动力学模型和多维虚内键模型对软土触变过程进行模拟。结合考虑注浆体积、压力以及土层参数的搅拌桩扩孔半径公式,采用受剪圆孔扩张模型预测超孔压、土压力以及侧向位移;介绍三种基于应力应变指标的灾变判别方法,对灾变等级进行划分。通过设置对比试验结合理论分析,从减小搅拌桩施工影响角度出发,提出了软基处理方式、施工顺序、速度和桩间距等优化的建议。

易耀林,刘松玉,朱志铎[6](2010)在《路堤荷载下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钉形搅拌桩和常规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路中心分层沉降,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路堤荷载下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搅拌桩复合地基,由于扩大头作用和较高的桩身质量,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更多的荷载通过桩体传递到下卧层,有效减小了加固区的沉降,但下卧层的沉降有所增加;由于下卧层土质较好,其地表总沉降小于常规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扩大头高度、桩长、桩间距和桩身模量是影响地表总沉降的主要因素;扩大头直径、桩间距和桩身模量是影响地表桩土相对沉降的主要因素,提高扩大头高度能有效减小地表总沉降;提高扩大头直径能有效减小地表桩土相对沉降。

李道伟[7](2009)在《水泥土搅拌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指出水泥土搅拌桩是将软土和水泥就地拌和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在各种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原理,在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质量保证措施,为在工程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彭社琴[8](2009)在《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超深基坑长69m,宽50m,深约50m。深基坑支护结构为外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内部设多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框架内支撑。为了探讨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该超深基坑的施工监测资料,结合三维数值模拟,对围护墙体水平位移、坑外地面沉降、坑壁土压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随着开挖深度增大,墙体最大水平位移不断增大,但在不同阶段墙体变形增大幅度不同。在开挖深度22.3m之前,有加速发展趋势,之后便不断收敛。同水平面上,基坑长边中点、短边中点变形大于角部。墙体水平位移沿深度方向总体呈中部大、上部和底部小的“凸”形形状,随开挖进行最大位移位置不断下移。通过深入分析得出:开挖深度在22.326.3m之前,最大位移位置与相应的位移量变化基本成正相关关系。而在开挖深度达26.3m之后,最大位移位置的下移和最大位移的增长均较小。地面沉降在开挖深度22.3m以前较小,之后受坑外降水影响沉降显着加大。(2)对于墙体水平位移,通过Peck法估算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多支撑体系,系统整体刚度较大,抗隆起安全系数为1.4时的估算墙体水平位移(变形)的修正公式。(3)针对润扬基坑的实际地表沉降提出了沉降变形估算包络线。(4)开挖初期土压力表现出静止土压力特性,随着开挖进行,土压力曲线出现挠曲,并且大部分测点的土压力值有所减小。(5)通过研究将本基坑开挖过程中土压力沿深度变化形式从概念上归为斜直线模式、波状递增模式、阶状递增模式、附加应力作用叠加模式四种模式。每种模式给出了相应的分布图式。(6)研究正常施工情况(无坑外降水)墙体水平位移(变形)与坑壁土压力的关系得出:开挖初期(挖深约小于6m时)土压力和墙体变形均较小;随后在墙体变形仍然较小时而土压力突然增大。随后随变形不断发展土压力虽有波动,但总体平稳,曲线的相对斜率趋于0或小于0。特定的开挖深度对曲线的斜率影响较小,不同深度曲线的斜率变化较大。(7)坑外降水开始后,基坑浅部(约18m)以上变形向相反方向发展,在基坑的较深部位(约18m)以下变形仍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已大幅减小,即随着测点深度增加,墙体变形与土压力的关系在坑外降水影响下可由:变形和土压力均明显减小(近y轴的斜直线)→变形相对稳定土压力减小(竖直线)→变形仍有所发展土压力减小(远y轴的斜直线)进行转化。(8)通过分析得出土压力与墙体变形关系系数与坑壁深度的关系,利用此关系可计算考虑基坑变形的土压力问题。(9)通过不同土压力分布模式的结构验算,得出了地连墙设计中分段配筋应慎用,以及考虑波状递增土压力形式作用下,由于墙体挠曲复杂,为保证结构安全,应采用双面对称配筋,并且配筋率应较计算结果有一定提高,本文建议增大20%的配筋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非常情况。(10)通过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①支护结构的安全决定于支护结构体系刚度和土体强度(刚度)的匹配情况。一般土体强度较高、刚度较大,支护结构体系刚度可相对较小,而软弱土体则要求较大的支护结构体系刚度才能保证支护结构安全。②墙体变形随墙体厚度增加而不断减小。表现出墙体厚度小于1.2m时,增加墙体厚度可以使墙体变形迅速减小,而当墙体厚度超过1.2m时,增加墙体厚度,墙体变形减小不太显着;可能存在一临界墙体厚度,当超过此厚度,增加墙体厚度的效益变得不太显着,而若小于此厚度一定值,结构便会向不稳定状态发展。③墙体变形随基坑土体强度(刚度)增强而不断减小。④支撑间距、支撑截面尺寸对墙体变形的影响没有土体强度、墙体厚度的影响显着。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特定的基坑规模和支护结构体系获得,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对超深基坑的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徐中华[9](2007)在《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在变形控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诸多优点,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已成为建设多层地下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上海软土地区近年来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新型支护型式。在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设计中,最关切的问题是预测基坑的变形,但目前尚缺乏对其变形性状的系统研究。由于基坑工程的高度复杂性,采用常规的弹性地基梁法或平面有限元法已难以分析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深基坑的复杂变形性状,因此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建模和大量的基坑实测数据分析并结合三个大型基坑工程的实践对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对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建立了考虑土、围护结构、水平支撑体系和竖向支承系统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弹塑性的修正剑桥模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基于面-面接触模型实现了连续墙与土体之间的接触算法,用以真实地模拟连续墙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了对基坑施工过程的仿真模拟。系统地分析了均质地层中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深基坑开挖的变形行为、应力和应变行为及其空间效应。研究了墙体与土体之间设置接触面与否及接触面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了修正剑桥模型各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2.在上海地区典型土层条件下,采用前面提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影响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基坑的变形进行了系统的参数研究。研究了连续墙的厚度、水平支撑楼板的厚度、水平支撑楼板的竖向间距、悬臂开挖深度、坑底加固、基坑的长宽比及连续墙接头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结合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基坑的特点首次研究了工程中非常关心的出土口留设位置、盆式和岛式开挖、分块放坡开挖、工程桩的存在等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在广泛的参数影响下基坑的变形特征变量包括连续墙的最大侧移、地表最大沉降、墙后土体最大侧移及坑底回弹的一般变化规律,得到了其变化范围的上限,并讨论了各变形特征变量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实测统计提供了理论支撑。3.收集了上海地区315个基坑工程的详细资料,在对大量的基坑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深基坑的有关变形性状。给出了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变化范围及平均值,对其影响因素如墙底以上软土厚度、围护结构插入比、支撑系统刚度、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桩土面积比及首道支撑的位置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墙后地表最大沉降的变化范围及平均值、分析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分布模式、建议了地表沉降包络线的方程。对影响地表最大沉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与常规顺作法基坑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坑底回弹、墙顶及立柱竖向位移的变化范围及其相关规律。研究了上海地区连续墙类、灌注桩类、钢板桩类、SMW工法类、搅拌桩类及复合土钉类等常规顺作法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并将其与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基坑的围护结构变形规律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后者与常规顺作法基坑在变形规律上的异同。研究得到的有关变形的规律为基坑变形的预测提供了实用图表,可直接应用于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变形的预测。4.对由由国际广场、兴业银行大厦和上海铁路南站北广场三个采用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深基坑工程的变形进行了实测研究。对实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围护结构各个测斜点在各个工况下的最大变形均在理论分析给出的范围之内,且平均最大侧移与理论研究得到的平均最大侧移吻合得很好,表明理论研究结果能较好地预测围护结构的最大变形。实测得到的墙后地表沉降、管线沉降和建筑物的沉降分布均位于理论研究得到的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基坑的地表沉降包络线之内,表明该包络线可用来较好地预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了基坑开挖引起的水平梁板支撑体系的沉降或回弹的分布规律及基坑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了基坑开挖引致的周边建筑物的三维沉降形态。

夏可风[10](2006)在《“十五”期间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进展》文中认为“十五”期间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获得快速发展, 为一批高坝大库或建筑在复杂地基上的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从覆盖层地基处理和岩石地基处理两方面简要介绍其技术发展状况。

二、润扬大桥北接线深层搅拌桩加固地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润扬大桥北接线深层搅拌桩加固地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淤泥就地固化技术在公路路基中的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淤泥就地固化技术概述
    2.1 加固机理
    2.2 常用结构形式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软基处理方案分析
    3.3 应用效果
        (1)应用场景一:鱼塘浅层固化
        (2)应用场景二:虾塘浅层固化+深层搅拌桩
        (3)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 结论

(2)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在软基路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原理
3 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要点
    3.1 施工方法
        3.1.1 场地平整及桩位放样
        3.1.2 机械设备安装及调试
        3.1.3 配浆
        3.1.4 钻进
    3.2 试验及质量检验
    3.3 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4 结语

(3)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泥搅拌桩发展研究现状
        1.2.1 水泥搅拌桩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水泥搅拌桩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河湖相软土的勘察方法
        2.2.1 钻探及钻孔取样
        2.2.2 现场原位测试
        2.2.3 室内试验
    2.3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
        2.3.1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工程特性
        2.3.2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分析
        2.3.3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方向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搅拌桩处理公路软土地基
    3.1 水泥搅拌桩施工
    3.2 水泥搅拌桩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
        3.2.1 水泥掺入比
        3.2.2 搅拌桩机轴转速
        3.2.3 搅拌轴钻进提升速度
        3.2.4 搅拌遍数
    3.3 试验段场地选取
    3.4 工艺性试桩方案及结果分析
    3.5 水泥掺入比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
    4.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4.3 断面沉降观测
        4.3.1 沉降观测要求
        4.3.2 断面沉降观测数据
    4.4 断面沉降预测分析
        4.4.1 双曲线法预测
        4.4.2 指数曲线法预测
        4.4.3 星野法预测
        4.4.4 三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桥梁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基坑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变形
        1.2.2 土压力方面的研究
        1.2.3 计算方法方面的问题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
    2.1 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2 土压力理论
        2.2.1 基本土压力理论
        2.2.2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2.3 深基坑变形分析
        2.3.1 深基坑变形机理
        2.3.2 支护结构的变形
        2.3.3 地表沉降
        2.3.4 基坑坑底回弹和隆起变形
第3章 桥梁深基坑支护方案拟定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3.2.1 场区地形及地貌特征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3.2.4 岩土构成
        3.2.5 水文、气候概况
        3.2.6 岩土体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指标
    3.3 原施工方案
    3.4 重新拟定方案
第4章 桥梁深基坑监测方案设计及分析
    4.1 基坑围护方案
    4.2 基坑监测方案
        4.2.1 基坑监测内容
        4.2.2 基坑监测的预警系统
    4.3 基坑监测结果
        4.3.1 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4.3.2 沉降监测结果
        4.3.3 周边环境巡视检查成果
    4.4 基坑监测小结
第5章 桥梁深基坑开挖方案的模拟研究
    5.1 MIDAS/GTS NX分析程序介绍
    5.2 深基坑分步开挖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5.2.1 基坑模型
        5.2.2 参数选取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基坑水平位移分析
        5.3.2 基坑沉降和隆起分析
    5.4 数值模拟与监测对比
第6章 基坑开挖支护方案的优化研究
    6.1 优化方案
    6.2 不同内衬厚度下基坑支撑轴力分析
        6.2.1 内衬厚度为 0.5m的基坑支撑轴力分析
        6.2.2 内衬厚度为 1.0m的基坑支撑轴力分析
        6.2.3 内衬厚度为 1.5m的基坑支撑轴力分析
        6.2.4 支撑轴力小结
    6.3 不同内衬厚度下基坑位移分析
    6.4 不同内衬厚度下基坑沉降和隆起分析
    6.5 基坑开挖优化前后对比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引起的灾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的触变性
        1.2.2 地基处理的扰动效应
        1.2.3 地基处理的优化措施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基处理施工现场试验
    2.1 测试内容
    2.2 测点布置及埋设
    2.3 测试结果分析
        2.3.1 孔隙水压力
        2.3.2 侧向土压力
        2.3.3 静力触探试验
        2.3.4 地表沉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土灾变现象和机理
    3.1 软基灾变现象
    3.2 软土灾变机理
        3.2.1 软土结构排列
        3.2.2 软土颗粒间的电作用
    3.3 软土灾变影响因素
        3.3.1 温度
        3.3.2 含盐量
        3.3.3 含水量
        3.3.4 电荷
    3.4 软土灾变模型
        3.4.1 结构动力学模型
        3.4.2 多维虚内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基灾变判别和等级划分
    4.1 土体的应力位移分布
        4.1.1 应力分布
        4.1.2 位移分布
    4.2 软基灾变判别
        4.2.1 应力法
        4.2.2 动应力法
        4.2.3 应变法
    4.3 灾变等级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基灾变应对措施
    5.1 合理的施工方式
    5.2 合理的施工顺序
    5.3 施工速度
    5.4 合理的桩间距
    5.5 其他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路堤荷载下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现场试验
    1.1 试验段概况
    1.2 桩身质量检测
    1.3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观测
2 三维数值模拟
    2.1 模拟方法
    2.2 模拟方案
    2.3 模拟结果分析
        2.3.1 扩大头高度的影响
        2.3.2 扩大头直径的影响
        2.3.3 桩长的影响
        2.3.4 桩间距的影响
        2.3.5 桩身模量的影响
3 结 语

(7)水泥土搅拌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固机理
2 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
    2.1 室内配合比试验和工艺试验
    2.2 工艺性试验的流程及需确定的参数
        2.2.1 试验段落的选择
        2.2.2 施工工艺流程
        2.2.3 试验段应确定的有关参数
    2.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 喷浆时间及钻进、提升速度的控制
        2.3.2 水泥浆水灰比的控制
        2.3.3 设计桩长的验证
3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保证措施
4 结语

(8)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基坑变形
        1.2.2 深基坑坑壁土压力
        1.2.3 深基坑坑壁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概况
    2.1 工程场地地质概况
        2.1.1 场区地形及地貌特征
        2.1.2 场地地层岩性特征
        2.1.3 场区水文地质概况
        2.1.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2.2 北锚碇深基坑支护设计简介
        2.2.1 设计方案
        2.2.2 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
        2.2.3 荷载作用及计算参数
        2.2.4 地连墙计算工况及计算结果
        2.2.5 地连墙配筋计算及截面设计
        2.2.6 框架内支撑设计
    2.3 北锚碇深基坑支护施工简介
        2.3.1 整体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2.3.2 地下连续墙施工
        2.3.3 基坑开挖及支撑体系施工
        2.3.4 基坑开挖辅助工程
    2.4 北锚碇深基坑施工监测
        2.4.1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4.2 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各类监测方法原理
第3章 北锚碇基础超深基坑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3.1 基坑变形
        3.1.1 墙体变形
        3.1.2 地表沉降
        3.1.3 基坑底部隆起
    3.2 墙体水平变形时空规律
    3.3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时空规律
    3.4 基坑变形估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3.4.1 墙体变形估算
        3.4.2 地表沉降估算
    3.5 超深基坑变形形式分析
        3.5.1 润扬基坑支护墙体的变形形式分析
        3.5.2 其它基坑支护桩墙的变形形式对比分析
        3.5.3 地表沉降曲线形式
    3.6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3.6.1 基坑的形状和规模
        3.6.2 基坑土层条件
        3.6.3 基坑支护系统
        3.6.4 基坑土体开挖情况
        3.6.5 基坑工程的环境条件
        3.6.6 基坑工程的辅助工作
    小结
第4章 北锚碇基础超深基坑土压力监测成果分析
    4.1 基坑土压力时空规律
        4.1.1 土压力监测布置
        4.1.2 基坑开挖初期土压力
        4.1.3 基坑开挖至中部时土压力
        4.1.4 基坑开挖接近底部时土压力
    4.2 不同工况下土压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4.2.1 基坑理论土压力分布
        4.2.2 基坑各工况实测土压力与理论土压力对比分析
    4.3 土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超深基坑土压力分布模式
    小结
第5章 超深基坑土压力与变形相互关系研究
    5.1 墙体水平位移与坑壁土压力的关联性分析
    5.2 考虑墙体位移的土压力计算问题研究
    5.3 支护墙体变形发展形式与结构稳定性
    5.4 不同分布模式土压力对结构安全性影响
        5.4.1 计算假定及计算模型简化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小结
第6章 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6.1 数值模拟目标和计算方案
        6.1.1 数值模拟目标及思路
        6.1.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简介
        6.1.3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方案确定
    6.2 计算程序FLAC3D 简介
        6.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6.2.2 岩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特殊单元
    6.3 建立模型
    6.4 拟合分析
    6.5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分析
        6.5.1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各方案计算结果
        6.5.2 计算结果分析
        6.5.3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主要认识
        6.5.4 支护结构系统可行性分析
    6.6 主要结论与认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上海地区基坑工程现状
        1.1.2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特点与应用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已有的关于基坑开挖研究现状回顾的若干文献
        1.2.2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分析方法研究
        1.2.3 围护结构变形性状研究
        1.2.4 墙后土体变形性状研究
        1.2.5 坑底土体变形性状研究
        1.2.6 立柱与立柱桩的变形性状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修正剑桥模型
        2.2.1 正常固结曲线和回弹曲线
        2.2.2 临界状态线(CSL)
        2.2.3 屈服面函数
        2.2.4 硬化和软化行为
        2.2.5 修正剑桥模型的计算参数
    2.3 连续墙与土体的接触算法
    2.4 考虑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2.4.1 几何模型介绍
        2.4.2 土体的模拟
        2.4.3 连续墙的模拟
        2.4.4 支撑构件的模拟
        2.4.5 连续墙与土体接触算法的实现
        2.4.6 有限元分析的实施
    2.5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分析
        2.5.1 围护结构的变形
        2.5.2 墙后土体的变形
        2.5.3 坑底土体隆起变形
        2.5.4 一柱一桩的位移
    2.6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深基坑的应力和应变性状分析
        2.6.1 连续墙的弯矩
        2.6.2 围护结构的侧向土压力
        2.6.3 开挖引起土体中应力和应变的变化
    2.7 设置接触面与否及接触面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2.7.1 设置和不设置接触面对变形的影响
        2.7.2 接触面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2.8 土层输入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2.8.1 孔隙比e 的影响
        2.8.2 侧压力系数 K_0 的影响
        2.8.3 泊松比ν的影响
        2.8.4 e-lnp 压缩曲线斜率λ的影响
        2.8.5 e-lnp 回弹曲线斜率κ的影响
        2.8.6 临界状态参数M 的影响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上海地区典型土层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3.2.1 上海地区典型土层及工程地质特性
        3.2.2 土层基本计算参数的确定
        3.2.3 接触面参数的确定
    3.3 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一般变形特征
        3.3.1 分析模型
        3.3.2 一般变形特征
    3.4 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参数研究
        3.4.1 参数研究的范围
        3.4.2 连续墙厚度的影响
        3.4.3 水平支撑楼板厚度的影响
        3.4.4 水平支撑楼板竖向间距的影响
        3.4.5 悬臂开挖的影响
        3.4.6 出土口留设位置的影响
        3.4.7 盆式开挖和岛式开挖的影响
        3.4.8 分块开挖的影响
        3.4.9 坑底加固的影响
        3.4.10 工程桩的存在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3.4.11 基坑长宽比的影响
        3.4.12 连续墙接头对变形的影响
    3.5 计算结果总结及与已有文献相关结果的对比分析
        3.5.1 连续墙的最大侧移
        3.5.2 墙后地表最大沉降
        3.5.3 墙后土体最大侧移
        3.5.4 坑底中点回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实测变形性状分析
    4.1 引言
    4.2 上海地区常用的基坑围护型式
    4.3 上海地区基坑工程变形实测案例数据库
        4.3.1 数据库的建立
        4.3.2 数据的分类
    4.4 支撑系统的刚度及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的定义
        4.4.1 支撑系统的刚度
        4.4.2 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 FS
    4.5 围护结构变形性状分析
        4.5.1 围护结构的最大侧移
        4.5.2 墙底以上软土厚度对最大侧移的影响
        4.5.3 插入比对最大侧移的影响
        4.5.4 支撑系统刚度对最大侧移的影响
        4.5.5 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 FS 对最大侧移的影响
        4.5.6 工程桩的存在对最大侧移的影响
        4.5.7 首道支撑位置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
    4.6 墙后地表变形性状分析
        4.6.1 墙后地表最大沉降
        4.6.2 墙后地表沉降分布模式
        4.6.3 墙后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4.6.4 墙后地表沉降与围护结构侧移之间的关系
    4.7 坑底回弹、墙顶及立柱竖向位移
        4.7.1 坑底回弹
        4.7.2 墙顶竖向位移
        4.7.3 立柱竖向位移
    4.8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围护结构变形性状与其它围护型式基坑的对比
        4.8.1 与连续墙类基坑对比
        4.8.2 与灌注桩类基坑对比
        4.8.3 与钢板桩类基坑对比
        4.8.4 与SMW 工法类基坑对比
        4.8.5 与搅拌桩类基坑对比
        4.8.6 与复合土钉墙类基坑对比
        4.8.7 对比结果汇总
        4.8.8 其它板式围护基坑过大变形原因分析及变形控制措施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由由国际广场深基坑变形实测研究
    5.1 引言
    5.2 工程简介
    5.3 工程地质条件
    5.4 支护方案简介
    5.5 现场监测方案与施工工况
    5.6 实测结果与分析
        5.6.1 围护桩的侧移
        5.6.2 围护桩顶圈梁位移
        5.6.3 立柱与水平梁板支撑体系的竖向位移
        5.6.4 土体侧向位移
        5.6.5 基坑开挖对周边管线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兴业银行大厦深基坑变形实测研究
    6.1 引言
    6.2 工程简介
    6.3 工程地质条件
    6.4 基坑支护方案
        6.4.1 墙体的结合
        6.4.2 水平构件的结合
        6.4.3 竖向构件的结合
        6.4.4 针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6.5 施工工况与现场实测
        6.5.1 施工工况
        6.5.2 施工现场实测
    6.6 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6.6.1 连续墙的变形
        6.6.2 连续墙顶位移
        6.6.3 土体的侧移
        6.6.4 地表沉降
        6.6.5 管线的沉降
        6.6.6 建筑沉降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海铁路南站北广场深基坑变形实测研究
    7.1 引言
    7.2 工程简介
    7.3 工程地质条件
    7.4 基坑支护方案
        7.4.1 两墙合一的围护结构
        7.4.2 设置大面积出土口的水平支撑体系
        7.4.3 竖向支承系统
    7.5 施工工况与现场实测
        7.5.1 施工工况
        7.5.2 施工现场实测
    7.6 变形实测分析
        7.6.1 连续墙的侧移
        7.6.2 连续墙顶的沉降
        7.6.3 立柱与水平梁板支撑体系的沉降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附录 上海地区基坑工程案例数据库

四、润扬大桥北接线深层搅拌桩加固地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淤泥就地固化技术在公路路基中的应用实例[J]. 单华刚,费伟全,朱国华. 土工基础, 2021(04)
  • [2]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在软基路段中的应用[J]. 夏灿. 交通世界, 2021(13)
  • [3]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D]. 杨萌.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4]桥梁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优化研究[D]. 罗伯成. 贵州大学, 2017(04)
  • [5]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引起的灾变分析[D]. 杨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6]路堤荷载下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J]. 易耀林,刘松玉,朱志铎. 中国公路学报, 2010(05)
  • [7]水泥土搅拌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 李道伟. 山西建筑, 2009(33)
  • [8]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为例[D]. 彭社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9]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D]. 徐中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10]“十五”期间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进展[A]. 夏可风. 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润扬大桥北线深拌桩加固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