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论文文献综述)

傅新民[1](2021)在《地中海的超级“流浪汉”——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断想》文中指出弥漫全球的新冠疫情,封闭限行的隔离措施,给了我一个岁月静好的读书机会。写于约四百年前的《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英国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多恩的文笔虽艰涩生僻、深邃隐晦,但仍让今人阅读时感受到罹染瘟疫、深陷病痛中作者的思考、自勉和祈祷。美国资深医生杰里米·布朗的《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

张舒扬,鹤子千[2](2020)在《是“疯子”,也是英雄 巴塞罗那不倒的哥伦布雕像》文中研究指明哥伦布与西班牙,彼此成就;哥伦布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彼此深陷沉沦。2020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庆典这一天,又一座哥伦布雕像轰然倒下,为2020年份的阴霾又添上一笔浓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讲话:"我们将扞卫、

冯菲菲[3](2020)在《《牛津通识读本:探险》(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报告的翻译文本选自《牛津通识读本:探险》,这本书选自“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系列的丛书已经有200多本,作者来自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话题涉及历史、科学、哲学、情绪、宗教等各种话题,目的是凝练、全面且发人深省地探讨某个专业领域的中心话题,让读者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符合当代经济发展迅速、全球文化交流的需求,且已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的读者。《牛津通识读本:探险》的作者是美国历史系教授斯图尔特·A·韦弗,作者从时间的角度介绍了“探险”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角度新颖,不仅是一本历史信息读本,也是能让读者获得哲学思考的读本。因此翻译这个文本不仅对中国的通识教育有帮助,也为锻炼译者翻译历史信息文本的能力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根据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译者分析了翻译文本的类型和特点,并将《牛津通识读本:探险》归类为信息型以及呼唤型文本相结合的文本类型。据此,译者采用了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在本篇翻译报告中,译者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比如专有名词的翻译、模糊词语的翻译、地道俗语的翻译以及复杂长难句的处理,并在案例分析的章节里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出发,阐释了译者如何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解决不同的翻译难点。这次翻译实践不仅让译者对探险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译者对通识读本的翻译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译者也意识到翻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实践和总结,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同时为进行类似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经验和启发。

尚继凯[4](2019)在《作为思想史事件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96名船员,从巴罗斯(Palos)港起航,经由葡萄牙海岸到达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并一直向西前行,目的是通过这条航线到达亚洲。同年10月11日晚上,船员在船上看到了陆地上发出的灯光。翌日清晨,哥伦布带着几名疲惫而兴奋的船员踏上了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屿,该岛当地人称作瓜哈尼岛(Guanahani),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这标志着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不仅使得西班

王晓德[5](2018)在《“雷纳尔之问”与美洲“发现”及其后果之争》文中研究表明"雷纳尔之问"是研究美洲的法国专家雷纳尔1780年提出的,由里昂研究院设奖征文,此举将欧洲学界对美洲"发现"及其后果的争论推向高潮。这场争论主要局限在欧洲学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雷纳尔之问"做出回答,"肯定"与"否定"观点对立交锋。这场争论涉及研究美洲的一个根本问题,既包含着对欧洲大国殖民化美洲的评价,又暗含着如何能够走出专制主义带给美洲灾难的梦魇。争论高潮迭起,但并未决出胜负高下,里昂研究院也从来没有从征文中择出最佳论着,奖项无果而终。然而,欧洲学界对"雷纳尔之问"的争论具有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促进了欧洲学界对美洲问题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欧洲人进一步了解美洲,对专制主义和殖民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形成了新的认识,为他们以后逐渐走出对美洲异国风情的想象奠定了基础。

方丽[6](2018)在《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以《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分析教研组同伴的一节公开课《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着重探讨这节课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这节课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探求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以学定教"为理念,从量"生"定做,优化问题设计、依"生"发问,优化提问策略、随"生"而动,优化理答生成这三个方面来探求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艾仁贵[7](2017)在《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和参与》文中指出地理大发现作为由西葡两国主导的海洋征服活动,在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而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科学、经济等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犹太人,对于地理大发现有着独特和不可忽视的贡献。不仅"美洲发现者"哥伦布被认为可能拥有犹太血统,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和马兰诺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哥伦布远航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星盘、象限仪、地图、罗盘、天文表等重要航海设备几乎都离不开犹太科学家的努力,航行所需的资金主要由犹太人和马兰诺赞助者提供,此外,在哥伦布的随行船员中有不少马兰诺。犹太人通过参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犹太民族自身的活动空间,而且彰显了边缘少数群体在推动现代世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成为某个民族以其特殊经历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事例。

王晓路[8](2017)在《文化地理与书写政治——以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书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解读地理大发现时期的相关文献,指出文化史中的常识性史实认知与书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存关系。哥伦布等探险家的航海日记和书信等文本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录,而且在地域和族群的表征中凸显了价值观念,形成了当时欧洲人对美洲大陆的认知方式,满足了他们对新大陆的想象和期待,奠定了欧洲对美洲原住民群体的他者化、对新大陆的占有心理以及文明序列的想象。因此,书写行为本身是地理大发现这一文化事件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在当代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通过文化地理学视角可以透视认同、意识形态、空间的民族性和国际秩序的再生产等相关问题,在史实重建和问题导向的研究中可以有效地揭示知识与观念的并行关系。

尚菲菲[9](2017)在《杰拉尔德·维兹诺的后印第安生存抗争书写》文中研究说明杰拉尔德·维兹诺(1934—)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曾两度摘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作品颇丰,在创作中巧妙地结合了印第安传统文化与后现AI写作作手法,关注美国印第安人的命运,塑造了格里弗、普劳德家族、差不多·布朗等经典的恶作剧者形象,展现了美国印第安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国外对于维兹诺作品的研究从后现代主义、印第安性、恶作剧者、诗学、印第安作家的身份等多个角度出发,印证了维兹诺在创作中的多样性:身为印第安作家,他在写作中为印第安人正名,但是也毫不客气地嘲讽某些虚伪的印第安人;他起步于俳句创作,把日本的俳句形式、英语语言和印第安传统文化杂糅求新;他热爱印第安传统,也热衷于挑战一切规矩;他的作品兼具真实性与虚构性。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散见于学术期刊,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亟需专题性研究。研究成果中缺乏对维兹诺提出的“后印第安”、“生存抗争”等概念的研究,而这些词汇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且被反复强调。本研究运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维兹诺的创作理念和文学作品进行内部研究,借鉴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的基础理论,结合美国印第安历史、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印第安文化传统,进行外部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对维兹诺和主流文学对印第安人的形象塑造进行比较研究,对维兹诺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印第安作家进行适当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究维兹诺对印第安人生存抗争的书写,力争抛砖引玉。“印第安人”这个称谓是哥伦布基于其对美洲大陆的错误认知而提出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挑战,并引发了关于印第安人的称谓之争,其中最有竞争力的两个称谓是“印第安人”和“本土美国人”。维兹诺是一个“词汇的创造者”,受到后结构主义的启发,别出心裁地提出“后印第安”这一称谓来代指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土着部落居民,并提出了以精神、传统等文化表征的传承代替血缘来界定印第安人的观点。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激发了印第安人的身份认知,受成长经历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维兹诺意识到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印第安人必须要主动寻求生存之道,他为旧词“生存”赋以“抗争”之意,强调印第安人为生存而抗争的主动性。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海上探险引发了对美洲的开发,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空间和资本积累市场。但是作为美洲土着居民的印第安人的平静生活随之被打破。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创造的文明被蜂拥而至的白人殖民者逐渐侵蚀,他们的美国噩梦成为白人美国梦的垫脚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功有过,总体来说,世人多褒奖其航海家的精神,维兹诺在《哥伦布的后裔》中颠覆了主流文化为哥伦布塑造的英雄形象,把欧洲文化比喻为死亡文化,打破所谓的“欧洲文明”与“印第安野蛮”之间的二元对立,为被践踏的印第安文化正名,以改写历史的方式展开生存抗争。维兹诺在创作中展现了对印第安人失去的生存空间的关注。印第安人崇尚和谐的自然观,对他们而言,土地是神圣的。他们曾经在广阔的天地中游牧耕种,享受着天人合一的愉悦。遗憾的是,他们在白人殖民者到来后失去了大部分的土地,印第安人口也锐减。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同期的其他作家大都沿袭“归家”的写作范式,倡导印第安人回归印第安土地与传统。作为一位混血印第安作家,维兹诺承认当代印第安文学作品中祖先流传下来的丰富的传统记忆对白人的主流文学形成了抗衡之势,但是认为这种对印第安传统的回溯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对白人臆造的印第安的回归,可能导致当代印第安人陷入主流文学设定的他者情境,因而并不完全沿袭归家范式的书写。他描绘了印第安人在第三空间的生存图景、去往第四世界的朝圣之旅,激励当代印第安人主动寻求新的生存空间。随着同化政策的实施与唯英语教育的推行,多种印第安语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初的印第安传统文学为口述文学,并无文字记载,逐渐从主流文学沦为弱势文学,成为印第安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失去话语权的写照。印第安人的话语权被剥离后,白人主流文学把印第安人的形象扭曲为野蛮、落后的红色人种。美国学术界在提及印第安文学时,通常有单复数两种形式,单数指的是印第安书面英语文学,复数则包括印第安口述文学。维兹诺的书面文学从口述、对话、场景构建等多个方面融合了印第安文学的口述传统,印第安人对其民族、部落以至个人的称谓的被动接受体现了印第安人话语权的失去,而讲述故事、主动抗争,使印第安人的声音重新回到历史舞台的中心,将是印第安人找回自我、夺回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如同基督教徒相信上帝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一样,印第安人笃信恶作剧者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创造了印第安人和这个世界。恶作剧者形象在当代印第安文学中比比皆是,他们性别模糊、亦正亦邪,代表了当代印第安人,观察洞悉不同人生与社会百态,奋起反抗各种压力与不公,并憧憬成就属于印第安人的美好未来。维兹诺笔下的恶作剧者是他的后印第安勇士,大多数都具有混血的身份,在他虚构的保留地内外、美国内外的世界里实践着生存抗争,证明了混血印第安人的印第安性,展现了印第安人的国际视野,并且反映了印第安人对和谐自然观的崇尚。印第安人遭遇了磨难,但是维兹诺并不希望印第安人把自己定义为受害者,更反对为历史的受害者的身份而欢呼,他并非随意的乐观主义者,但是他相信只要美国印第安人能够从“印第安人”的虚拟框架中解放出来,就能够建构起心理上的主权,进而通过主动的生存抗争成为胜利者。

吴晗[10](2017)在《论哥伦布日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文中指出哥伦布日是美国10个重要节日之一,自1792年诞生以来逐渐由一个地区性节日缓慢演变成为一个被美国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节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盎格鲁萨克逊裔美国人、外来移民、天主教团体等不同族裔和社会群体不断为它添加新的象征意义,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其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契合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统一价值观念,有利地促进了美国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论文提纲范文)

(2)是“疯子”,也是英雄 巴塞罗那不倒的哥伦布雕像(论文提纲范文)

在西班牙式浪漫中遇见哥伦布

(3)《牛津通识读本:探险》(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1 About the Author and Source Text
    1.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ng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port
3.1 Perter Newmark’s Text Typology
3.2 Peter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3 Feasibility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on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Diction
    4.1.2 Annotation
    4.1.3 Amplification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Conversion of Static Phrases to Dynamic Sentences
    4.2.2 Splitt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Complex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4.3.1 Repetition
    4.3.2 Referenc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Reflections
5.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5)“雷纳尔之问”与美洲“发现”及其后果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雷纳尔之问”的缘起
二、雷纳尔对这一问题的延伸回答
三、回答“雷纳尔之问”征文的主要观点
四、其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余论

(7)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和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一、哥伦布是否具有犹太血统?
二、犹太人对远航的技术支持
三、犹太人和马兰诺对远航的经济资助
四、远航舰队中的犹太人和马兰诺
五、结语

(9)杰拉尔德·维兹诺的后印第安生存抗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多样书写:维兹诺的文学成就概述
    第二节 维兹诺文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一章“后印第安”和“生存抗争”的界定
    第一节 从“印第安”到“后印第安”
        一、“印第安”:哥伦布的错误命名
        二、尚无定论的称谓之争
        三、维兹诺的“后印第安”说
    第二节 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与印第安“生存抗争”
        一、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
        二、“生存抗争”:为了生存的抗争
第二章 历史的抗争——哥伦布神话的改写
    第一节 哥伦布之后的美国变迁
        一、丰裕社会:白人的美国梦
        二、印第安人的美国噩梦
    第二节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功过说
    第三节 《哥伦布的后裔》:戏仿与改写
        一、从英雄到小丑:哥伦布的形象颠覆
        二、从蛮夷到文明:为印第安文化正名
        三、从阿美利加到阿斯尼加:历史轨迹的改写
第三章 生存空间的争夺——新世界的塑造
    第一节 失去的土地逝去的族人
        一、囿于藩篱:印第安人的保留地
        二、魂归何处:印第安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归家”范式
        一、印第安身份的回归
        二、印第安典仪的回归
    第三节 维兹诺的新世界书写
        一、维兹诺的“出走”历程
        二、第三空间:治愈灵魂之殇
        三、第四世界:重启朝圣之旅
第四章 话语权的争夺——口述与文字的融合
    第一节 消失的话语权
        一、岌岌可危:同化政策下的印第安语言
        二、蛮化扭曲:主流话语中的印第安人形象
    第二节 印第安文学的单复数
        一、口述传统:纯正的印第安文学
        二、书面文学:用他者的语言叙事
    第三节 维兹诺的话语权抗争的书写
        一、口述话语的书面呈现
        二、话语权的失去的书写
        三、话语权的归来的书写
第五章 恶作剧者的抗争——后印第安勇士书写
    第一节 印第安文学中的恶作剧者
        一、印第安故事中的恶作剧者
        二、当代印第安文学的恶作剧者书写
    第二节 安尼什纳堡的恶作剧者传说
    第三节 维兹诺的恶作剧者多元书写
        一、混血勇士:沿袭印第安的传统
        二、国际勇士:穿越东西方的屏障
        三、后印第安勇士的文化依托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论哥伦布日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哥伦布日的诞生与发展
二、WASP文化与哥伦布日的词源及含义关联
三、外来移民对哥伦布日的青睐
四、哥伦布日的天主教情结

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中海的超级“流浪汉”——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断想[J]. 傅新民. 书屋, 2021(01)
  • [2]是“疯子”,也是英雄 巴塞罗那不倒的哥伦布雕像[J]. 张舒扬,鹤子千. 世界博览, 2020(17)
  • [3]《牛津通识读本:探险》(节选)翻译报告[D]. 冯菲菲. 暨南大学, 2020(04)
  • [4]作为思想史事件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J]. 尚继凯. 史学月刊, 2019(02)
  • [5]“雷纳尔之问”与美洲“发现”及其后果之争[J]. 王晓德. 世界历史, 2018(05)
  • [6]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以《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例[J]. 方丽. 高考, 2018(03)
  • [7]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和参与[J]. 艾仁贵. 世界民族, 2017(06)
  • [8]文化地理与书写政治——以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书写为例[J]. 王晓路. 文化研究, 2017(02)
  • [9]杰拉尔德·维兹诺的后印第安生存抗争书写[D]. 尚菲菲. 吉林大学, 2017(09)
  • [10]论哥伦布日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J]. 吴晗.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标签:;  ;  ;  ;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