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

世界上最神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

一、世界称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樊露[2](2017)在《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村镇旅游市场需求广泛,国家政府对于古村镇的开发与保护也非常重视,古村镇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受到这股热潮的影响,资源丰富、产品繁多、品味较高的湖南古村镇的旅游业在近些年也有了十足的进展。但由于经营方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得湖南古村镇更注重旅游开发而忽略了品牌形象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南古村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延缓了其发展速度,使在同质化严重的古村镇旅游市场中落后于其他地区的竞争对手。未来市场的竞争即是品牌的竞争,要提高湖南古村镇旅游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其旅游品牌的有效传播。以品牌传播理论、品牌接触点理论、“5W”传播模式等为基础,对湖南古村镇的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基于资源的多元性、受众的多元性等客观因素并以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分别提出不同的针对性策略。针对于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所存在的品牌形象不明、推广力度不够、品牌识别系统缺失、传播方式单一、品牌传播零散、传播内容粗糙等方面的问题,探寻其成因主要在于缺乏完善的传播体系、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与维护体系、传播主体品牌意识薄弱、对自身资源特色缺乏深耕及对受众了解浮于表面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结合湖南古村镇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与受众的多元化需求,综合考虑传播过程的提出多元化传播策略:第一,针对受众接触媒介的多元化倾向,丰富并融合传播渠道,推进各种传播方式的整合,建立互动机制;第二,根据湖南资源特色与文化基因进行差异化定位,并优化传播内容;第三,针对湖南所拥有的的古村镇资源、交通、经济等条件,分别进行三个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进行区域品牌联合,推进全域旅游。

李蕊娟[3](2015)在《安徽古村查济 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文中提出在黄山北部的群山之中,太平湖北岸,深藏着令人称奇的古村落——查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不同于乌镇的热闹繁华,也不似丽江的绚丽浪漫,它如同幽谷中的璞玉保留着迷人的质朴,白墙黑瓦的徽式建筑,质朴的村民,这里的祠堂、这里的每人故事还在坊间流传着。千年古镇大有来头查济之行颇为惊艳。皖南的古村落我也去过多次,西递、宏村的喧嚣已经让人疲倦,而查济始终让我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感。"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在很早之前就拜读过的关于查济的诗句,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查济古村的构造,惊觉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

李画[4](2014)在《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徽州传统民居艺术是在徽州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建筑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徽州的文化特色徽州位于皖南的低山丘陵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战乱,当地人口也因此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迁徙徽州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保存完好,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历史人文景观随着现代室内设计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对于徽州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艺术思想道德风俗等,我们更要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文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共分为六章节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概括了选题徽州古民居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第二章讲述徽州传统民居形成的背景,主要有五个方面来说明,分别阐述了徽州传统民居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气候建筑材料传统生活形态徽商对徽州古民居形成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对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包括空间特征元素装饰构件元素装饰工艺元素家具陈设元素第四章从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现代室内设计趋势与传统民居装饰的关联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思路三个方面对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可行性做了分析,并整理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借鉴方法第五章为实践应用部分,分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和利用案例引导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的表现方法第六章为综合案例分析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分析及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从中找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之间的契合点,设计出新的造型加以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民族的魂魄

刘冠美[5](2013)在《中西水工程文化内涵比较初探》文中提出分析了河流动力学与海洋动力学的差异对中西建筑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入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中西相类的堤岸工程、运河工程、湖泊工程、供水工程和未入录的水电工程为典型样本,两两比较,多方面探索中西水工程文化内涵的异同。

江志伟,汪苹[6](2012)在《税票上的徽州》文中提出倘若"舌尖上的中国"使电视观众品尝得那么有滋有味,那么"税票上的徽州",定会使读者朋友们欣赏得如痴如醉——我们这里所说的"税票",特指题为《徽州古村落》的2010年国家印花税票。这套被誉作"不但是我国第一套地方题材的国版印花税票,而且还是我国第一套走进世博会的印花税票",虽然早己"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至今还被很多人误读着,让人无法释怀。本文以第一手资料为据,释疑解惑,增知添趣,让您从《徽州古村落》国家印花税票,走进"税票上的徽州"。

林爱芳[7](2012)在《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给目的地带来了经济振兴和地区繁荣,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当地诸多社会矛盾。因此,旅游影响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专家的关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的梳理分析可知,起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旅游开发改变了目的地社会文化自然传承的进程,称旅游为21世纪的“新殖民主义”。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这种说法被认为是片面的。实际上,旅游在给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游客的到来必然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但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言,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正是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研究以社会学、旅游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永定土楼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质量、语言、传统民俗文化、人际关系、贫富分化、道德准绳等26指标进行测量,对世界遗产地永定县土楼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因子,分别是“日常生活影响”、“文化民俗传统”、“心理意识”、“人际关系与旅游收益分配”、“社会价值观”,其中居民对前四个公因子的感知为正向,对最后一个公因子为负向,说明在当前的旅游发展阶段,永定土楼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全文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进一步引入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演变过程,介绍了土楼旅游的发展历程、当地社会文化分类和特点及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第五部分,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重点讨论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构建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神经网络图。对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三个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与安徽省的西递、宏村、南屏三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得出洪坑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的冲击较大,高北村、初溪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影响的冲击不大的结论,并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对该结论进行了解释。第六部分,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与理论对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策包括为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的机会,提高居民参与度,实施“社区参与”战略,并构建了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架构图;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对“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作了区别,并给出文化开发对策;加强对旅游业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检测机构;建立土楼客家文化保护区;整合资源,合理设计土楼遗产地文化旅游路线。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及不足,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王路生[8](2012)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秀水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秀水村作为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广西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具有极高的文化、美学、精神等价值。但是,随着广西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秀水村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问题。如何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下,在保存秀水村的历史原真性的同时,又为它的未来找到可持续发发展的道路,成为专家和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着眼于秀水村的保护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期望能够为秀水村保护与发展作出有益指导,同时,也为广西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一章):研究选题。第一章论述了研究背景及选题,通过梳理国内外古村落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本次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案例概述及现状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第二章分析秀水村的现状,对秀水村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聚落空间格局、街巷空间形态、建筑群体空间形态以及其他要素等进行研究,归纳秀水村的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第三章在对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秀水村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秀水村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第三部分(第四、五、六章):解决问题。第四章针对秀水村进行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实例分析。第五章提出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策略。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总结论文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赵晓梅[9](2012)在《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建筑遗产扩展至文化过程,更加关注遗产建构的过程以及遗产所表达的地方与族文化。活态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本文引入活态遗产理论体系,结合乡土建筑与聚落的概念,提出活态乡土聚落保护的议题。侗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支。相比同一地区的其他民族,侗民族具备较高的文化发展程度,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然而,较之其他少数民族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侗族研究较少,缺乏深入的田野考察与实时跟踪记录。本论文以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及其遗产价值,为建筑学、遗产保护学与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系统的构建贡献力量。六洞地区处于侗族传统文化核心区域,本论文以聚落群的形式考查该地区的典型侗寨,分析该地区侗寨的建筑空间所表达的民族文化。建筑空间是侗族文化体系中的构成元素,是当地自然环境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也受到文化体系中其他元素的影响,如生产方式、建造技术、社会组织与精神信仰等等。本研究将侗族聚落分为功能性空间与仪式性空间两类,前者与当地寨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相关,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变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后者更多地与遗产社区的精神需求相联系,建筑空间及相关活动体现寨民的文化认同。作为一处乡土聚落遗产,六洞侗寨具有实用、历史、艺术与文化等内在价值。在这些不同的价值类型中,功能实用价值是六洞遗产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核心价值。作为活态遗产,六洞侗寨的延续性十分重要。遗产与文化的延续必然包含着变化,受现代文明影响,六洞地区发生了显着的文化变迁,导致了建筑空间的改变。然而与我国多数乡土聚落不同,六洞传统社会组织在传统文化延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居民保持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积极参与到遗产保护与社区建设中。这种社区的文化自觉奠定了六洞民族文化复兴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乡土聚落保护的最终目标。

龙瑛[10](2010)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研究 ——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辽阔的国土内留下了许多古村落,每一处古村落都可视作是人类建筑上的智慧结晶。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化石”,以其神秘性吸引了不少游客。古村落旅游已经成为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旅游热点之一。随着古村落旅游开发进程不断加快,村内的文化遗产、历史环境、传统风俗等均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冲击。因此,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张谷英村是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古村落之一,于2003年10月8日被我国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无可避免的也出现了许多开发与保护的负面问题。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使得包括张谷英村在内的古村落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改善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接着对古村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全文所应用的理论知识并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研究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包括其旅游价值分析、项目分布情况、开发模式及保护现状。第四部分讨论了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在对张谷英村的调研与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其旅游价值,探讨其在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最后基于对课题的研究之上得出结论,对没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本文希望能对张谷英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指导性建议,促进该村旅游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并为其他的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二、世界称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称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阐释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及传播模式探究
    第一节 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构成要素
        一、功能性要素
        二、识别性要素
    第二节 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模式探究
        一、事件传播模式
        二、区域旅游品牌合作传播模式
        三、品牌接触点传播模式
        四、网络口碑传播模式
第二章 湖南古村镇旅游资源及品牌发展潜力探究
    第一节 湖南古村镇旅游资源类型
        一、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第二节 湖南古村镇的区域特色
        一、资源丰富、民俗多样的湘西地区
        二、聚族群居、“天人合一”的湘南地区
        三、星星落落、经济繁荣的湘中北地区
    第三节 湖南古村镇品牌发展潜力巨大
        一、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一、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三、产业配套日趋完善
        四、政府推动政策支持
        五、交通运输提质升级
        六、媒体助力会展助推
第三章 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发展现状及品牌形象传播问题分析
    第一节 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一、少数品牌发展相对成熟
        二、多数仍处在发展成长期
        三、其他品牌发展极为滞后
    第二节 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形象模糊趋同
        二、品牌推广缺乏力度
        三、品牌识别系统缺失
        四、传播方式单向单一
        五、品牌传播零散杂乱
        六、品牌内涵有待优化
    第三节 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品牌传播体系
        二、缺乏有效的品牌管控体系
        三、传播主体的品牌意识薄弱
        四、对自身资源特色缺乏深耕
        五、忽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
第四章 建构具有湖南特色的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策略
    第一节 完善品牌传播系统
        一、优化传播渠道
        二、整合传播方式
        三、建立互动机制
    第二节 推进品牌差异化定位
        一、品牌定位差异化
        二、传播信息优质化
    第三节 强化品牌的区域联合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
        二、区域品牌联合
        三、推进全域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安徽古村查济 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论文提纲范文)

千年古镇大有来头
藏在深山中的璞玉
隐居“桃花源”的法国绅士

(4)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于徽州民居的研究
        1.2.2 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研究
        1.2.3 对于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形成的背景分析
    2.1 历史背景
    2.2 传统生活形态
    2.3 徽商文化
    2.4 地理气候
    2.5 建筑材料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的装饰元素分析
    3.1 空间特征元素
        3.1.1 室内布局
        3.1.2 明堂
        3.1.3 庭院
        3.1.4 天井
    3.2 装饰构件元素
        3.2.1 大门
        3.2.2 屋顶
        3.2.3 梁架
        3.2.4 墙体
        3.2.5 窗户
        3.2.6 隔扇
    3.3 装饰工艺元素
        3.3.1 木雕
        3.3.2 砖雕
        3.3.3 石雕
        3.3.4 彩画
        3.3.5 灰塑
    3.4 家具陈设元素
        3.4.1 厅堂
        3.3.2 书房
        3.3.3 卧室
        3.3.4 其他
第四章 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4.1 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
        4.1.1 传统民居装饰的认识价值
        4.1.2 传统民居装饰的审美价值
        4.1.3 传统民居装饰的情感价值
    4.2 现代室内设计趋势与传统民居装饰的关联
        4.2.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4.2.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
    4.3 现代室内设计中对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借鉴方法
        4.3.1 直接加工转换运用
        4.3.2 提取符号加以改造创新
        4.3.3 借鉴传统装饰构件原理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5.1 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5.1.1 传承徽州地域文化的原则
        5.1.2 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5.1.3 和谐统一的原则
        5.1.4 适度的原则
    5.2 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的表现方法
        5.2.1 “繁”的方法
        5.2.2 “简”的方法
第六章 现代徽派装饰设计综合实例
    6.1 实例一 合肥同庆楼花园酒店
    6.2 实例二 合肥同庆楼庐州府酒店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中西水工程文化内涵比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流动力差异对中西建筑文化的影响
二、水流动力差异对中西水工程文化的影响
    (一) 堤岸工程:荷兰海堤与中国都江堰
    (二) 运河工程:法国米迪运河与京杭大运河
    (三) 湖泊工程:奥地利新锡德尔湖/费尔特湖与杭州西湖
    (四) 供水工程:
    (五) 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雕塑与胡佛大坝雕塑
三、中西水工程的美学价值彪垂史册

(7)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世界文化遗产
        2.1.2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2.2 文献回顾
        2.2.1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及比较
        2.2.2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历程
第3章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理论基础及应用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1 理论阐述
        3.1.2 指导意义
    3.2 社会交换理论
        3.2.1 理论内容
        3.2.2 指导意义
    3.3 社区参与理论
    3.4 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
    3.5 涵化理论
    3.6 其他理论
第4章 研究区的选择与当地社会文化状况
    4.1 研究区域背景及调查地选择
        4.1.1 研究区域概况——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简介
        4.1.2 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的旅游资源及土楼旅游发展历程
    4.2 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地社会文化状况
        4.2.1 永定土楼社会文化及其特点
        4.2.2 永定客家土楼社会文化随旅游的变迁
第5章 旅游活动对客家土楼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评价
    5.1 研究设计及调查
        5.1.1 调查指标的设定
        5.1.2 调查样本的选择
        5.1.3 调查过程
        5.1.4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 调研成果及其结论
        5.2.1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描述性分析)
        5.2.2 因子分析
        5.2.3 基于居民感知的居民态度分析
    5.3 调查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5.3.1 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5.3.2 对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3.3 语言结构的变化
        5.3.4 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5.3.5 文化移入
        5.3.6 比较研究与分析
        5.3.7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网络模型及其解释
第6章 永定土楼遗产地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为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的机会,提高居民旅游规划参与度
    6.2 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
    6.3 加强对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6.4 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意识
    6.5 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监测机构
    6.6 建立土楼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6.7 整合资源,合理设计土楼遗产地文化旅游线路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人简历
攻读期间本人取得的科研成果

(8)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秀水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1.2.3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有待发展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2 秀水村的特色与价值分析
    2.1 概况
    2.2 发展历史
    2.3 特色分析
        2.3.1 村落格局特色
        2.3.2 街巷空间特色
        2.3.3 建筑群体特色
        2.3.4 人文特色
        2.3.5 自然景观特色
        2.3.6 其它要素
    2.4 价值分析
        2.4.1 历史价值
        2.4.2 艺术价值
        2.4.3 科学价值
        2.4.4 旅游价值
    2.5 小结
3 秀水村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战略思路
    3.1 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3.1.1 古村落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衰败的矛盾
        3.1.2 传统物质空间与古村落发展空间的不足
        3.1.3 古村落保护与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矛盾
        3.1.4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3.1.5 环境容量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
        3.1.6 外来文明与历史原真性的碰撞
        3.1.7 商业化与居住性的矛盾
        3.1.8 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矛盾
    3.2 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与发展
        3.2.1 保护永远放在第一位
        3.2.2 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2.3 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3.3 保护与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3.3.1 保护与开发的目标
        3.3.2 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3.4 保护的方式与方法
        3.4.1 尊重历史原貌的维护
        3.4.2 经常性的修缮
        3.4.3 永续利用和传统延续
        3.4.4 空间发展
    3.5 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构想
        3.5.1 保护重点对象
        3.5.2 全面保护战略
        3.5.3 开发利用方式
4 秀水村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研究
    4.1 秀水村整体格局的保护
        4.1.1 延续聚落空间形态
        4.1.2 整体延续性保护框架
        4.1.3 分区保护开发控制
    4.2 秀水村自然生态空间保护
        4.2.1 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的整体框架
        4.2.2 自然水系的保护和恢复
    4.3 秀水村人工物质空间保护
        4.3.1 传统街巷系统保护规划
        4.3.2 传统街巷空间保护整治规划
        4.3.3 沿街立面的保护与更新
        4.3.4 建筑分类及其保护方法
        4.3.5 古建筑保护
    4.4 秀水村精神文化空间的保护
    4.5 基础设施改善
        4.5.1 道路交通
        4.5.2 给水规划
        4.5.3 排水规划
        4.5.4 环卫设施规划
    4.6 秀水村保护与旅游发展
        4.6.1 旅游开发目标定位
        4.6.2 景点的开发
        4.6.3 专题旅游组织(表 4.3,表 4.4)
        4.6.4 旅游游线规划组织
    4.7 小结
5 秀水村保护与开发的实施策略
    5.1 保护与发展的合作模式
        5.1.1 政府主导模式
        5.1.2 公众参与模式
        5.1.3 旅游开发模式
    5.2 保护与开发管理
        5.2.1 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保护与开发行为
        5.2.2 建立常设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保护与开发管理
    5.3 保护与开发实施机制
        5.3.1 实施机制
        5.3.2 实施保障
    5.4 保护与开发的投融资方式
        5.4.1 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5.4.2 建立专项保护基金
        5.4.3 选择合理经营模式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的感悟
    6.3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B 建筑整治及文物保护规划图

(9)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释题
        1.1.1 乡土聚落与活态遗产
        1.1.2 建筑空间的文化表达
        1.1.3 六洞侗寨对侗族文化的表达
    1.2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
        1.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活态遗产研究
        1.2.2 民族研究与侗学
        1.2.3 乡土聚落、侗族建筑及其保护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已有研究的空白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预期目标
        1.3.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5.1 论文指导思想与理论框架
        1.5.2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1.5.3 田野考察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活态乡土聚落理论构建
    2.1 活态遗产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价值导向的遗产分类理论发展脉络
        2.1.2 活态遗产概念的提出
        2.1.3 活态遗产理论的时代背景
    2.2 活态遗产方法论与实践
        2.2.1 ICCROM 与活态遗产地项目
        2.2.2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
        2.2.3 态遗产保护实践案例
    2.3 乡土建筑与聚落研究发展历程
        2.3.1 乡土建筑的概念
        2.3.2 中西方对乡土建筑的研究
        2.3.3 聚落的概念与研究
    2.4 活态乡土聚落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2.4.1 活态乡土聚落
        2.4.2 作为文化空间的乡土聚落
    2.5 本章小结:活态乡土聚落与文化多样性阐释
第3章 六洞地区侗族传统文化体系分析
    3.1 侗族历史与六洞起源
        3.1.1 侗族人口与分布
        3.1.2 侗族起源与发展
        3.1.3 六洞地区的起源
        3.1.4 六洞典型侗寨的选取
    3.2 六洞地区的社会组织
        3.2.1 侗族血缘组织结构
        3.2.2 侗族地缘组织结构——款制度
        3.2.3 血缘与地缘组织的转换与联系
        3.2.4 聚落内部的人群划分
    3.3 六洞文化体系中的其他文化元素
        3.3.1 建筑建造技艺
        3.3.2 农耕生产对文化的塑造
    3.4 本章小结:社会组织在侗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第4章 六洞侗寨功能性空间文化表达分析
    4.1 六洞典型侗寨聚落群的发展历程
        4.1.1 侗寨建筑与文化区划概述
        4.1.2 肇兴聚落群的发展历程
        4.1.3 其他典型聚落的发展历程
        4.1.4 六洞侗寨聚落类型与发展模式
    4.2 六洞侗寨聚落的空间形态
        4.2.1 六洞侗寨的选址
        4.2.2 六洞侗寨的典型布局
        4.2.3 六洞侗寨聚落的生长
    4.3 六洞侗寨住宅的空间形态与发展
        4.3.1 干栏住宅起源与演变
        4.3.2 地面式住宅的发展
        4.3.3 六洞侗寨住宅发展趋势
    4.4 本章小结:六洞功能性空间演变与文化适应
第5章 六洞侗寨仪式性空间文化表达分析
    5.1 聚落中心:鼓楼、鼓楼坪与戏台
        5.1.1 鼓楼起源与建筑形式
        5.1.2 鼓楼坪与戏台
        5.1.3 鼓楼中心的功能与寨民活动
        5.1.4 六洞地区鼓楼形式与文化象征
    5.2 信仰空间:萨坛
        5.2.1 萨坛起源与形式
        5.2.2 萨坛建置与血缘/地缘认同
        5.2.3 祭萨仪式与仪式性空间的使用
        5.2.4 土地崇拜的分离与土地庙
    5.3 其他仪式性空间
        5.3.1 花桥与寨门
        5.3.2 临时性寨际活动空间
    5.4 本章小结:六洞仪式性空间与场所精神
第6章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遗产价值与延续性分析
    6.1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的价值与遗产构成
        6.1.1 六洞遗产价值研究策略
        6.1.2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价值的类型分析
        6.1.3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价值的层级分析与遗产社区
        6.1.4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的遗产构成与遗产定位
    6.2 六洞侗寨文化变迁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分析
        6.2.1 六洞侗寨文化变迁分析
        6.2.2 六洞文化变迁对功能性空间的影响分析
        6.2.3 六洞文化变迁对仪式性空间的影响分析
    6.3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延续性与真实性分析
        6.3.1 活态遗产的延续性问题
        6.3.2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延续性分析
        6.3.3 活态遗产的真实性问题
        6.3.4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真实性评判
    6.4 本章小结:六洞侗寨的遗产价值与侗族文化认同的表达
第7章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保护与发展分析
    7.1 以自由发展看待文化遗产保护
        7.1.1 自由发展的概念与文化遗产保护
        7.1.2 被误读的“现代化”及其传统的破坏
    7.2 六洞侗寨乡土聚落社区参与的保护分析
        7.2.1 社区参与的遗产保护
        7.2.2 六洞侗寨社区参与的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7.2.3 遗产社区与保护专家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7.3 遗产地旅游——六洞侗民选择的活态遗产发展途径
        7.3.1 遗产地旅游的兴起
        7.3.2 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
        7.3.3 六洞侗寨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7.4 本章小结:六洞侗寨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六洞典型侗寨现存碑文
附录 B 六洞侗寨调研访谈情况概述
附录 C 六洞典型侗寨基础资料汇总
附录 D 侗族亲属称谓分析
附录 E 六洞地区传统节令与习俗统计
附录 F 贵州省从江县增冲寨居民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附录 G 本论文的相关遗产地及保护单位统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研究 ——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框架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古村落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
    3.1 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分析
    3.2 古村落旅游项目开发分布情况
    3.3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
    3.4 古村落的保护政策或制度现状
4.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4.1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问题
    4.2 开发与保护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5. 张谷英村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证分析
    5.1 张谷英村的旅游价值分析
    5.2 张谷英村旅游发展历程
    5.3 对张谷英村的调研与思考
    5.4 张谷英村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5.5 张谷英村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世界称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 樊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安徽古村查济 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J]. 李蕊娟.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5(12)
  • [4]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D]. 李画. 安徽建筑大学, 2014(01)
  • [5]中西水工程文化内涵比较初探[J]. 刘冠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03)
  • [6]税票上的徽州[J]. 江志伟,汪苹. 中国税务, 2012(12)
  • [7]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D]. 林爱芳. 华侨大学, 2012(06)
  • [8]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秀水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D]. 王路生. 重庆大学, 2012(03)
  • [9]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 赵晓梅. 清华大学, 2012(07)
  • [10]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研究 ——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D]. 龙瑛. 暨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世界上最神奇的皖南古村落——宏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