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表达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表达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1](2020)在《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肺腺癌顺铂耐药及预后相关基因突变》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亚型(约占全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60%),而基于顺铂的化疗方案是肺腺癌患者开展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然而,在对顺铂(cis-diamminedichloroplatinum,CDDP)产生耐药后,相当数量的患者肿瘤都出现了复发。因此,在肺腺癌人群中筛选对顺铂原发耐药的患者,变得相当重要,并能使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研究目的本研究目标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肺腺癌顺铂耐药的生物标志物,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自肿瘤药敏多组学数据库(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GDSC)下载了 61种肺腺癌细胞株的相关数据,并使用以上数据筛选了与顺铂敏感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然后回顾性分析了本院45名肺腺癌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whole-exome sequencing,WES)。使用来自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提供的肺腺癌(LUAD)队列数据,结合来自本院队列的数据,对上述突变的临床预后价值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根据GDSC数据库内所有的肺腺癌细胞株药物敏感性数据,以及结合TCGA和本地肺腺癌队列进行的生存分析,本研究发现仅有一个基因(GREB1)突变可作为肿瘤对顺铂敏感性降低的生物标志物,并且该突变与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降低相关。对于OS,其对数秩(log-rank)检验显着性P=0.038,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19(0.73-6.55);对PFS,其对数秩检验显着性P=0.001,风险比:4.65,95%置信区间1.18-18.37。GREB1突变组基因突变频率高于野生型组。另外,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表明GREB1突变型组可降低肿瘤细胞内药物蓄积,介导增加药物外排,并且增强DNA修复和细胞内毒性清除。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GREB1突变可以预测进行顺铂化疗的肺腺癌患者的原发性耐药,并与肺腺癌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揭示了 GREB1突变肺腺癌的耐药与已知的顺铂耐药机制有关。以上结果提示,GREB1突变可用作在肺腺癌患者中筛选顺铂耐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张树人[2](2020)在《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铂(Ⅳ)抗肿瘤前药的理性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癌症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化疗仍然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癌症的主流手段。铂类药物是使用最广且药效最好的化疗药物之一,被广泛用于治疗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据估计至少有50%的肿瘤患者接受过铂类抗癌药物的化疗。尽管如此,铂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因此,开发能够克服耐药性以及降低毒副作用的新型铂类药物显得尤为紧迫。四价铂(PtⅣ)配合物作为新一代的铂类抗肿瘤前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PtⅣ化合物具有八面体的配位构型,既增强了配合物的惰性,降低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的毒副反应,又为配合物的功能化修饰提供了便利。当PtⅣ配合物进入癌细胞后,基于癌细胞内乏氧以及高还原环境,会还原释放出活性的二价铂单元(PtII)和轴向配体。PtII物种与DNA结合,造成损伤;轴向配体发挥自身的生物活性,从而与PtII物种合力杀死癌细胞。PtⅣ前药的兴起为降低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实现口服、克服顺铂耐药性等提供了新的思路。耐药性是限制铂类药物临床效果的一个主要障碍,有些肿瘤对铂药化疗存在先天耐药性,还有些肿瘤开始对铂类药物较为敏感,随着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的累积,会产生获得性耐药性。因此,如何克服铂药耐药性一直是药物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铂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肿瘤细胞中的多个信号通路,以顺铂为例,包括DNA损伤修复、凋亡逃逸、肿瘤代谢重编程等等,本论文以PtⅣ配合物为母体,通过在其轴向上修饰能够干预顺铂耐药途径的小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多功能的PtⅣ前药分子,期望高效地克服顺铂耐药性。顺铂结合核DNA会造成其单链的损伤,如果修复失败,会进一步造成双链损伤,而同源重组(HR)是修复DNA双链断裂的有效途径。BRCA是关键的HR基因或蛋白,因此,BRCA缺陷的肿瘤意味着HR能力的缺失,进而对铂类药物更为敏感,而BRCA完整的肿瘤对铂药化疗有着先天的耐药性。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两个PtⅣ-青蒿素琥酯复合物Pt-ART-Ⅰ和Pt-ART-Ⅱ,它们对BRCA完整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细胞展现出显着高于顺铂的毒活性,达到了10倍以上,同时对正常的肾细胞表现出较低的毒性。机制研究表明,Pt-ART-Ⅰ和Pt-ART-Ⅱ能够有效进入肿瘤细胞,释放出PtII物种对核DNA造成严重损伤,释放出的ART下调HR关键执行蛋白RAD51的表达以及抑制其核焦点的形成,两者共同促进细胞发生显着凋亡。除DNA损伤修复之外,凋亡逃逸也是顺铂耐药的重要原因,单纯抑制DNA修复,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激活抗凋亡途径来抵抗顺铂的杀伤,因此同时干预这两个通路似乎能更有效的克服耐药性。据此,我们设计了两个噻吩衍生物修饰的PtⅣ配合物1和2,其中化合物2不仅能够抑制抗凋亡蛋白Mcl-1的表达,同时还抑制HR介导的DNA双链断裂修复,这是同时干预DNA修复和凋亡的铂类化合物的首次报道。化合物2展现出对顺铂耐药的肺癌和卵巢癌细胞很高的毒活性,达到顺铂的32倍和61倍,耐药指数相较于顺铂也显着下降。活体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展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以及较低的系统毒性。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肿瘤通过改变自身代谢方式来适应快速生长以及转移的需要。最近,研究者们发现顺铂的耐药性也与肿瘤的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干预肿瘤代谢是克服顺铂耐药性的一个潜在方向。于是,我们设计了两例PtⅣ-依帕司他配合物Pt-E-Ⅰ和Pt-E-Ⅱ,它们能够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AKR1B1)的活性,并干预葡萄糖的多元醇代谢旁路(Polyol pathway)以及脂质代谢通路(例如PGF2α、脂质过氧化等),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多种模式的死亡,包括凋亡、坏死和铁死亡。Pt-E-Ⅰ和Pt-E-Ⅱ对多种肿瘤细胞都有较高的毒活性,尤其是顺铂耐药的A549/DDP细胞,Pt-E-Ⅰ对它的的IC50值降到顺铂的1/70。总之,本论文以克服顺铂耐药性为药物设计的目标,针对顺铂耐药机制的不同方面,采用PtⅣ前药的设计策略,合成了三类以顺铂为母体,轴向分别修饰了能够干预同源重组、凋亡逃逸、肿瘤代谢重编程的活性小分子的PtⅣ配合物,毒活实验表明它们都能够有效克服顺铂耐药性,并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为开发能够克服铂药耐药性的新型铂配合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启发。

李政翰[3](2020)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体质、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从西医及中医两个方面概括了肺癌近些年的研究。西医综述从肺癌的定义、危险因素、治疗等方面概述了肺癌的研究进展。中医综述从肺癌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体质学与肺癌的关系、肺癌的证候研究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医对肺癌的认识。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研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体质的关系;研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体质-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住院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以及中医体质信息,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233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因资料填写不全,剔除7例,资料完整共226例,男性95例,女性131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84岁,平均年龄为57.34±10.542岁;既往吸烟史者65例,无吸烟史者161例;腺癌共212例,占93.81%,鳞癌,共10例,占4.42%,大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及非典型类癌共4例;Ⅰ期共211例,Ⅱ期共15例;中医体质:单一体质160人,兼夹体质66人,将兼夹体质按照单一体质进行拆分,统计拆分后每种单一体质出现的出现率为:平和质(31.61%)、阳虚质(13.9%)、气虚质(10.99%)、阴虚质(8.97%)、痰湿质(8.30%)、气郁质(7.85%)、湿热质(6.95%)、血瘀质(6.28%)、特禀质(5.15%),体质分布与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年龄、病灶数量、病灶位置、病理类型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调查:无证可辨39人,单一证候者88人,两证相兼者50人,三证相兼40人,四证相兼8人,五证相兼1人;拆分后九种单一证候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四种证候为气滞证92次、血瘀证68次、气虚证58次、痰热证47次;证候与性别、吸烟、年龄、病理类型以及TNM分期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体质与证候相关性:气虚质患者更易出现气虚证及湿热证,阴虚质患者更易出现阴虚证及血瘀证,痰湿质患者常表现为阳虚证。结论:1.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以中老年高发,女性多于男性;2.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多见;气虚质、阳虚质及气郁质女性多见;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证候以单一证候多见,其次为两证相兼;拆分后九种中医证候以气滞证多见,血瘀证次之;4.体质与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曾宝真[4](2020)在《MGS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肺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MGS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敲减MGST1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和裸鼠体内生长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MGST1在肺腺癌中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初步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MGST1在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IHC技术检测MGST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GST1的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plotter预测网站和生存曲线分析MGST1表达对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2、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GST1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构建MGST1敲减慢病毒(MGST1 shRNA),感染MGST1高表达的两株肺腺癌细胞系,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GST1 shRNA敲减效率;MTS、EdU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MGST1 shRNA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MGST1 shRN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MGST1 shRNA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家族和Bcl-2表达的影响;Boyden小室实验检测MGST1 shRNA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MGST1 shRNA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MGST1 shRN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生长能力的影响。3、采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MGST1敲减前后A549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生物学信息网站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肿瘤生物学功能和经典信号通路的关系;Western blot 检测 MGST1 shRNA 对 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AKT激动剂SC79进行功能回复实验,功能实验检测MGST1通过调控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1、GEO数据库分析显示MGST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p<0.05);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MGST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p<0.05);IHC技术检测MGST1在173例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6.30%)高于在其配对的远端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1.62%)(p<0.05);肺腺癌组织中MGST1阳性表达与患者AJCC分期呈正相关(p<0.05);MGST1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是肺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相比,MGST1在肺腺癌细胞系NCI-H2342、NCI-H1975、A549 和 PC-9 中的表达均升高,在 A549 和 PC-9细胞中表达较高(p<0.05);构建的MGST1 shRNA显着降低肺腺癌细胞A549 和 PC-9 细胞中 MGST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p<0.05);MTS、EdU和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与scramble组相比,shMGST1-1和shMGST1-2组A549和PC-9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scramble组相比,shMGST1-1和shMGST1-2组A549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增加(p<0.05);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scramble组相比,shMGST1-1 和 shMGST1-2 组 A549 细胞中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p<0.05);Boyden小室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scramble组相比,shMGST1-1 和 shMGST1-2 组 A549 和 PC-9 细胞侵袭能力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scramble组相比,shMGST1-1和shMGST1-2组A549和PC-9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5);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与scramble组相比,shMGST1-1组A549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速度、成瘤体积和瘤体重量均降低(p<0.05)。3、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GST1调控A549细胞中100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899个基因在MGST1敲减后表达上调,5143个基因表达下调。功能分析(GO Analysis)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分析(Pathway Analysis)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AKT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证实,敲减MGST1可抑制AKT/G3K-3β/β-catenin 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 pAKT、pG3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p<0.05);功能实验检测发现AKT激动剂SC79可减弱MGST1 shRN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1、MGST1在肺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2、MGST1高表达与患者AJCC分期呈正相关,是肺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3、敲减MGST1的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裸鼠体内生长能力,促进细胞凋亡,MGST1可能是治疗肺腺癌的候选靶标。4、MGST1可能通过调控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的恶性进展。

冯涛[5](2019)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及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变化。方法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康复治疗组40例。20例常规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在72 h内、7 d及14 d行ADL、NIHSS评分及血清GST测定。结果在72 h、7 d、14 d三个时间点, 常规治疗组GST水平分别为(13.17±8.26)U/L、(14.33±7.38)U/L、(16.89±7.36)U/L, 康复治疗组GST水平分别为(14.07±6.29)U/L、(14.87±7.24)U/L、(19.11±5.18)U/L, 常规治疗组与康复治疗组GST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0.08±7.09)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7, 均P<0.05)。康复治疗组GST水平在14 d高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9, P<0.05)。3个时间点常规治疗组ADL评分分别为(36.89±7.24)分、(40.27±5.34)分、(46.27±6.01)分, 康复治疗组ADL评分分别为(38.17±6.85)分、(46.28±6.28)分、(53.49±8.27)分, 康复治疗组在7 d、14 d均高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13、3.621, 均P<0.05)。3个时间点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分别为(5.56±3.11)分、(6.07±2.38)分、(4.59±3.41)分, 康复治疗组NIHSS评分分别为(6.01±2.83)分、(5.34±2.44)分、(4.68±4.02)分, NIHSS评分康复治疗组在7 d、14 d均低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3、3.814, 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GST水平, 减轻神经缺损症状,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郭卫,李辰旭,魏强[6](2018)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对肿瘤易感性及化疗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是体内重要的Ⅱ相解毒及抗氧化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使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一些肿瘤细胞的易感性和化疗效果发生改变。故综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易感性以及与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明确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曹善峰[7](2017)在《放射性损伤的分子基础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放疗效果与放射剂量成正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可以出现急性放射性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随着放射剂量的提高,放射性损伤逐渐加重,因此放射性损伤是制约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放疗部位,同一个放疗设备,相同的剂量甚至几乎相同的靶区勾画,不但治疗效果有差异,合并的放射损伤也不一样。我们在在进行药敏试验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过程中发现,化疗个体及肿瘤易患个体因为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患者对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对肿瘤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放疗患者是否因为基因改变而影响放疗效果?不同基因差异是否放射性损伤的轻重不一样?是否可以通过临床生化指标检测,预测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合并急性放射性损伤损伤后,哪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放射性损伤?不同的个体,放射性损伤差别如此之大,不能够仅从放疗设备、放疗技术及自身基础病找原因。有人认为,放疗技术及基础疾病只能够解释三分之一的放射性损伤个体。剩余的引起放射性损伤的其他原因是什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基因突变与放疗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突变与放疗的关系,研究最多的是基因突变可以影响放疗敏感性,纯合突变或杂合突变都可以降低放疗敏感性。但关于基因突变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很少有人提及。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 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ene 1 XRCC1)是DNA修复基因,可以通过碱基切除及单链断裂修复保护细胞免受放射性损伤。关于XRCC1对正常细胞组织免遭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有两种学说,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调控,通过调节该通路的表达保护正常组织免受放射线的损伤。第二种理论认为正常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在于受到XRCC1所影响的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DSB)机制,因此是否可以通过XRCC1检测预测细胞可耐受的放射剂量用以估计远期放疗疗效和副作用?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HGSTs)基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基因的多态性现象。他的主要功能为抗氧化解毒,清除氧化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另外还对受损基因进行修复。这种多态性基因的缺失导致基因不能编码相应的活性酶和酶蛋白,降低人体内代谢还原反应以及抵御外来化学物的损伤能力,使人体对相应环境危险因素易感,组织修复能力降低。因此还原性谷胱甘肽基因的多态性也应该在放射性损伤发生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精准医学时代,通过基因检测指导临床进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影响放射性损伤的分子因素,并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病情控制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第一部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基因检测研究方法1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有核细胞,进行基因组DNA提取。2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扩增测序,然后采用液相定点测序检测GSTT1基因突变。3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GSTT1的基因缺失、成像。4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GSTT1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结果1单纯GSTT1基因缺失与放射性损伤无关联,重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碱基缺失36人,占检测人数的41.9%,GSTT1碱基未缺失50人,占检测人数的58.1%;2轻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碱基缺失37人,占检测人数的41.2%,GSTT1碱基未缺失53人,占检测人数的58.8%。结论GSTT1未缺失或单个缺失者,与放射性损伤轻重无关联(p>0.05)。第二部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基因检测研究方法1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有核细胞,进行基因组DNA提取。2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扩增测序,然后采用液相定点测序检测GSTM1基因突变。3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GSTM1的基因缺失成像。4检测GSTT1和GSTM1联合缺失时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5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纯GSTT1基因缺失与放射性损伤无关联,重度放射性损伤组GSTM1碱基缺失37人,占检测人数的43.1%,GSTM1碱基未缺失49人,占检测人数的56.9%;轻度放射性损伤组GSTM1碱基缺失42人,占检测人数的46.7%,GSTM1碱基未缺失48人,占检测人数的53.3%;未缺失或单个缺失者,与放射性损伤轻重无关联(p>0.05);2重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GSTM1联合缺失人数为31人,占检测人数的36.1%;轻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GSTM1联合缺失人数为14人,占检测人数的15.5%;结论GSTT1,GSTM1联合缺失时与放射性损伤轻重有关联性,GSTT1和GSTM1联合缺失时放射性损伤更重。第三部分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基因检测研究方法1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有核细胞,进行基因组DNA提取。2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扩增测序,然后采用液相定点测序检测XRCC1基因突变。3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XRCC1基因突变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结果1 XRCC1基因C26304T重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CC)共62人,占检测结果的72%;纯合突变(TT)及杂合突变(CT)分别为6例和18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7.1%和20.9%。重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4人,占检测人数的28%。Arg399Gln重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AA)共63人,占检测结果的73.3%;纯合突变(GG)及杂合突变(GA)分别为7例和16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8.1%和18.6%。Arg399Gln重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3人,占检测人数的26.7%。2 XRCC1基因C26304T轻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CC)共67人,占检测结果的74.4%;纯合突变(TT)及杂合突变(CT)分别为7例和16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7.9%和17.7%。轻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3人,占检测人数的25.6%。Arg399Gln轻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AA)共69人,占检测结果的76.7%;纯合突变(GG)及杂合突变(GA)分别为6例和15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6.6%和16.7%。Arg399Gln轻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1人,占检测人数的23.3%。XRCC1检测基因C26304T和Arg399Gln重度放射性损伤组和轻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率分别为26.7%和23.3%,3在60例合并放射性损伤的肺癌放疗患者中,XRCC1 Arg/Arg型共有31例,Arg/Gln有18例,Gln/Gln11例,根据每种检测亚型在合并皮肤、咽喉食管、肺部及上消化道出现放射性损伤的三种XRCC1亚型突变与不突变的百分比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XRCC1无论纯合突变还是杂合突变,与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食管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均无相关性,与上消化道有相关性趋势,与我的研究结论相佐证。4 5例GSTT1、GSTM1、XRCC1联合缺失患者,两例食管气管瘘,一例重度放射性肺炎死亡,一例冰冻腹,一例直肠膀胱漏,由于样本量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RCC1纯和突变与杂合突变与急性放射性损伤无相关性(P>0.05),但5例GSTT1、GSTM1、XRCC1联合缺失患者,两例食管气管瘘,一例重度放射性肺炎死亡,一例冰冻腹,一例直肠膀胱漏,由于样本量小,虽无统计学意义,但GSTT1、GSTM1、XRCC1三者联合缺失患者,放射性损伤更重,关联性尚需要后续大样本观察。第四部分放射性损伤的治疗策略研究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50例放射性肺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在放射性损伤中治疗效果。对照组23人以激素加维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27人在上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谷胱甘肽还原酶、乙酰谷氨酰胺、镁离子和胸腺肽α1,15天一个疗程,疗效评价标准以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或降级为治疗有效,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2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两种治疗方案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疗效评估中,对照组只有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26.08%;治疗组22人有效,有效率占81.48%。对照组治疗初期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都转入治疗组。因此最后结果治疗组在激素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还原型谷胱甘肽、乙酰谷氨酰/丙氨酰谷氨酰胺、镁离子和胸腺肽α1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激素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P<0.005)。结论强化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镁离子为核心的抗氧化药物治疗放射性肺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沈笑春[8](2017)在《EGFL7参与缺氧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EGFL7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多药耐药的关系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protein 7,EGFL7)和多药耐药基因1/P-糖蛋白(MDR1/P-glycoprotein,MDR1/P-gp)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和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93位NSCLC患者分为手术切除组、化疗组,另收集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分泌型EGFL7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组肿瘤标本中EGFL7和P-gp的表达情况。半定量PCR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化疗组化疗前后外周血中EGFL7 m RNA和MDR1 m RNA的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EGFL7与P-gp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ELISA结果得出:NSCLC患者外周血中分泌型EGFL7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手术切除组患者外周血EGFL7表达量明显低于化疗组;手术切除组患者手术后一周外周血EGFL7表达量显着低于手术前;化疗组患者行含铂方案化疗后外周血中EGFL7表达量明显高于化疗前。免疫组化结果得出:NSCLC组织中EGFL7和P-gp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性,进一步得出EGFL7和P-gp表达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无关,而与NSCLC患者的TNM分期有关。PCR结果得出:NSCLC患者化疗后外周血EGFL7 m RNA和MDR1 m 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都明显高于化疗前,其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NSCLC患者循环血与肿瘤组织中存在EGFL7高表达,且化疗后表达量进一步升高,其表达与MDR1成正相关,EGFL7可能参与NSCLC化疗多药耐药。第二部分EGFL7与NSCLC缺氧性多药耐药间的关系目的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EGFL7与NSCLC细胞多药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外顺铂连续诱导NSCLC细胞培养NSCLC多药耐药细胞株;CCK-8法和Annexin V-PE/7-AAD染色法检测缺氧培养下NSCLC亲本敏感株(PC9、SPCA1、A549)和多药耐药株(A549/CDDP)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培养条件下EGFL7和P-g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LVEGFL7与LV-EGFL7-si RNA分别感染NSCLC亲本敏感株和多药耐药株,检测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及P-g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2ug/ml NSCLC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CDDP,并进一步鉴定得出其不仅对顺铂而且对卡铂、紫杉醇和吉西他滨同样具有交叉耐药性;CCK-8结果得出:缺氧培养能显着降低NSCLC亲本及耐药细胞株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Annexin V-PE/7-AAD染色法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缺氧能够明显降低NSCLC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促使细胞产生多药耐药。Western blot结果得出:缺氧能明显增加EGFL7和P-gp蛋白的表达,并在缺氧培养四小时达到表达高峰;同时A549/CDDP细胞中EGFL7和P-gp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549细胞中表达。LV-EGFL7感染A549后EGFL7表达明显升高,随之P-gp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但其化疗敏感性则随之降低;LV-EGFL7-si RNA感染A549/CDDP后EGFL7表达明显降低同时并致P-gp蛋白表达亦显着降低,其化疗敏感性随之增加。结论缺氧诱导NSCLC细胞的多药耐药,使其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显着降低,并能进一步加重其耐药细胞株对化疗药物耐药的恶性循环,其机制可能与NSCLC细胞中EGFL7的表达上调有关。第三部分EGFL7参与NSCLC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EGFL7参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Rodamine123检测膜蛋白外排功能和Caspase 8,9试剂盒检测LV-EGFL7-si RNA处理对A549/CDDP细胞和LV-EGFL7处理对A549细胞药物外排功能和凋亡途径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LV-EGFL7-si RNA处理A549/CDDP细胞和LVEGFL7处理A549细胞后凋亡蛋白的变化,以及PI3K/Akt及其下游通路和Ras/Raf/MEK/ERK/ELK-1通路相关信号蛋白的变化。结果过表达EGFL7蛋白的A549细胞内Rhodamine123的外排显着增加并Caspase 9的活性明显降低(未影响Caspase 8的活性)。而干扰后低表达EGFL7蛋白的A549/CDDP细胞内Rhodamine123的外排显着减少且Caspase 9的活性明显升高(未影响Caspase 8的活性);进一步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变化得出:过表达EGFL7蛋白的A549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着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Mcl-1和Survivin表达明显升高;相反,干扰后的低表达EGFL7蛋白的A549/CDDP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着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Mcl-1和Survivin表达明显降低;深入探讨EGFL7参与调节NSCLC多药耐药的信号通路机制得出:过表达EGFL7蛋白的A549细胞中Akt/p-m TOR/p70S6K1、Akt/GSK-3β/P-gp和Ras/Raf/MEK/ERK/ELK-1信号通路持续激活;相反,LV-EGFL7-si RNA干扰后的A549/CDDP细胞中Akt/pm TOR/p70S6K1、Akt/GSK-3β/P-gp和Ras/Raf/MEK/ERK/ELK-1信号通路受到明显抑制。两种处理情况下对Akt/p-Bad、Akt/p-IKKα信号通路无明显影响。结论EGFL7通过作用于PI3K/Akt和Ras/MAPK信号通路调节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膜蛋白和凋亡系统的作用而影响其多药耐药特性,其很有可能成为以后临床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多药耐药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和治疗其化疗多药耐药的一个新型重要的靶点。第四部分沉默EGFL7逆转NSCLC缺氧性耐药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针对EGFL7靶点的沉默能否在体内有效逆转NSCLC缺氧性多药耐药。方法应用裸鼠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移植瘤随机分为:荷瘤组,不做任何治疗;CDDP组:只给予CDDP化疗药物治疗;CP组:给予CDDP及PBS治疗;CLG组:给予CDDP及LV-GFP治疗;CLE组:给予CDDP及LV-EGFL7-si RNA治疗。计算瘤体体积,以肿瘤体积变化相对于时间变化绘制生长曲线,第36天处死裸鼠结束,摘除裸鼠NSCLC移植瘤并去除瘤体胞膜外组织并进行称重(W),比较各组瘤体的平均重量,采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肿瘤组织标本用于H&E染色,并免疫组化检测EGFL7和P-gp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裸鼠皮下注射后8-10天各组裸鼠成瘤率达100%,H&E染色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成功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耐药逆转实验结果得出:相对于其他组,LV-EGFL7-si RNA联合CDDP治疗组第16天到裸鼠处死当天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变缓,处死后称重得出移植瘤重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进一步免疫组化结果得出:EGFL7、P-gp蛋白在移植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而LV-EGFL7-si RNA治疗后两种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NSCLC内部缺氧显着增强EGFL7和P-gp的表达,进而引起其多药耐药,针对EGFL7的体内靶点干扰能明显恢复裸鼠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EGFL7可以作为预测及治疗NSCLC多药耐药的重要靶点。

涂静[9](2015)在《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GST-π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肿瘤中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较大。对于中晚期与术后复发的NSCLC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放、化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着效率低、敏感性低和细胞毒性高等缺点。有研究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π (glutathione-S-transferases π, GST-π)在多种肿瘤的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状态,并且与肿瘤的诊断、疗效有着密切关联。近年的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花青素(anthocyanidin)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减少肿瘤细胞耐药等作用,并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NSCLC的影响与疗效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寻NSCLC的新的诊疗方法,研究花青素对于NSCLC细胞中GST-π表达的影响,明确花青素对于NSCLC细胞的作用机制,并筛选出花青素作用的最适浓度,为NSCLC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取临床NSCLC标本,分离、培养NSCLC细胞:新鲜标本40例,20例鳞癌、20例腺癌,组织块法分离原代细胞,并培养至P2。2药敏试验:按花青素浓度分为0μg/ml组,10μg/ml组,10μg/ml组,500μg/ml组和1000μg/ml组,以0μg/ml组为对照组。MTT法筛选体外培养NSCLC细胞的培养基中所含的最适作用浓度花青素。3花青素对NSCLC细胞GST-π表达影响实验方法:以花青素浓度100μg/ml组为实验组,以0μg/ml组为对照组,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NSCLC细胞中GST-π的蛋白表达情况;细胞ELISA法检测2组NSCLC细胞中GST-π的蛋白含量;RT-PCR法检测2组NSCLC细胞中GST-π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100μg/ml花青素对NSCLC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65%,高于其他三种花青素浓度,表明在本研究中含花青素培养基体外培养NSCLC细胞的最适作用花青素浓度是100μg/ml。②实验组NSCLC鳞癌和腺癌组织细胞GST-π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鳞癌和腺癌GST-π的表达无差异,对照组鳞癌和腺癌GST-π的表达无差异。③实验组NSCLC鳞癌和腺癌组织中GST-π含量低于对照组鳞癌,实验组鳞癌和腺癌GST-π的含量无差异,对照组鳞癌和腺癌GST-π的含量无差异。④以GADPH为内参,经RT-PCR检测实验组NSCLC鳞癌和腺癌组织匀浆中GST-π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调,实验组NSCLC鳞癌和腺癌组织匀浆中GST-π mRNA水平相比无差异,对照组NSCLC鳞癌和腺癌组织匀浆中GST-π mRNA水平相比无差异。结论100μg/ml是本研究中花青素干预体外培养NSCLC细胞的最适作用浓度。花青素降低NSCLC细胞GST-π表达,有助临床选择有效化疗。

吕银,张贺龙,马祖胜,方道连[10](200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表达》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血清中文 (GSTs)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意义及与化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 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GSTs、 2 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 2 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血清GSTs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患者 (P <0 0 1) ,也高于健康者 (P <0 0 1)。 2 6例化疗有效组低于 40例无效组 (P <0 0 5 )。其中 16例患者于化疗前后均行检查 ,GSTs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GSTs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GSTs可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一个诊断指标 ,并可预测化疗疗效

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肺腺癌顺铂耐药及预后相关基因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肺腺癌细胞系数据
    2.2 TCGA肺腺癌队列数据
    2.3 本地肺腺癌队列数据
    2.4 突变图谱绘制与比较
    2.5 富集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肺腺癌细胞系顺铂药敏分析
    3.2 GREB1突变与耐药、临床预后的关系
    3.3 GREB1突变型与野生型分组突变图谱
    3.4 GREB1突变与信号通路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铂(Ⅳ)抗肿瘤前药的理性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2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发展及作用机制
        2.1 临床发展
        2.2 作用机制
        2.2.1 细胞摄取
        2.2.2 水解活化
        2.2.3 与核DNA的结合
        2.2.4 核DNA的损伤以及诱导细胞死亡
        2.2.5 非DNA的作用机理
    3 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3.1 机制
        3.2 评估
        3.3 药物剂量和监控
        3.4 毒性类型
        3.4.1 肾毒性
        3.4.2 耳毒性
        3.4.3 神经毒性
        3.4.4 心脏毒性
        3.4.5 血液毒性
        3.4.6 肝毒性
        3.4.7 胃肠毒性
    4 铂类药物的耐药性
        4.1 Pt结合DNA之前阶段
        4.2 Pt结合DNA阶段
        4.3 Pt结合DNA之后阶段
        4.4 非DNA相关机制
    5 非经典的铂类抗肿瘤配合物
        5.1 反式铂配合物
        5.2 单功能铂配合物
        5.3 多核铂配合物
        5.4 四价铂(Pt~(Ⅳ))前药
        5.4.1 结构特点
        5.4.2 还原性质
        5.4.3 进入临床试验的Pt~(Ⅳ)前药
        5.4.4 克服顺铂耐药性的Pt~(Ⅳ)配合物
        5.4.5 低毒性的Pt~(Ⅳ)配合物
        5.4.6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Pt~(Ⅳ)配合物
    6 设计思想及研究目标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靶向核酸修复蛋白RAD51的Pt~(Ⅳ)配合物的设计及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2.2.1 Pt-ART-Ⅰ
        2.2.2 Pt-ART-Ⅱ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稳定性测试
        2.6 细胞毒活性测定
        2.7 细胞摄取的测定
        2.8 化合物对DNA构象影响研究
        2.9 细胞内DNA铂化的测定
        2.10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2.11 免疫印迹
        2.12 RT-PCR分析
        2.13 免疫荧光
        2.14 细胞内ROS的测定
        2.15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检测
        2.16 细胞凋亡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表征
        3.1.1 Pt-ART-Ⅰ
        3.1.2 Pt-ART-Ⅱ
        3.2 脂溶性分析
        3.3 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3.4 稳定性分析
        3.5 细胞毒活性分析
        3.6 细胞内药物摄取分析
        3.7 化合物对DNA构象影响的CD光谱分析
        3.8 细胞内DNA铂化分析
        3.9 化合物对细胞内DNA损伤分析
        3.10 细胞周期阻滞分析
        3.11 RAD51 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3.12 RAD51 RNA转录水平分析
        3.13 RAD51 核焦点的形成
        3.14 肿瘤细胞中ROS分析
        3.15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分析
        3.16 凋亡标志蛋白的表达分析
        3.17 细胞凋亡的流式分析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同时干预同源重组修复和凋亡逃逸的Pt~(Ⅳ)配合物的设计及机理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稳定性测试
        2.6 还原过程性测试
        2.7 细胞毒活性测定
        2.8 细胞摄取的测定
        2.9 细胞内DNA铂化的测定
        2.10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2.11 免疫印迹
        2.12 细胞色素c的释放
        2.13 细胞凋亡的测定
        2.14 免疫荧光
        2.15 急性毒性
        2.16 H&E染色
        2.17 活体抑瘤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核磁以及元素分析
        3.2 HPLC表征
        3.3 脂溶性分析
        3.4 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3.5 稳定性分析
        3.6 还原过程分析
        3.7 细胞毒活性分析
        3.8 细胞内药物摄取分析
        3.9 细胞内DNA铂化以及损伤分析
        3.10 细胞周期阻滞分析
        3.11 细胞中Mcl-1 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3.12 细胞凋亡的流式分析
        3.13 细胞中同源重组蛋白RAD51和BRCA2 的表达分析
        3.14 RAD51 核焦点的形成
        3.15 急性毒性和活体抗肿瘤活性评价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靶向醛糖还原酶AKR1B1的Pt~(Ⅳ)配合物的设计及机理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还原过程性测试
        2.6 细胞毒活性测定
        2.7 细胞凋亡的测定
        2.8 药物细胞摄取测定
        2.9 细胞内DNA铂化的测定
        2.10 免疫印迹
        2.11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2.12 细胞内AKR1B1 的活性测试
        2.13 细胞内山梨醇(sorbitol)含量的测试
        2.14 细胞内PGF2α的测试
        2.15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lipid ROS)的测试
        2.16 细胞形态的电镜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核磁表征
        3.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3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3.4 还原过程测试
        3.5 细胞毒活性分析
        3.6 细胞凋亡的流式分析
        3.7 细胞内药物摄取分析
        3.8 细胞内DNA铂化以及损伤分析
        3.9 细胞周期阻滞情况分析
        3.10 细胞内AKR1B1 的活性以及表达分析
        3.11 细胞内山梨醇含量分析
        3.12 化合物对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炎症通路的干预分析
        3.13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以及诱导细胞死亡方式的分析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体质、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定义及流行病学
        2.危险因素
        3.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1.肺癌的病名
        2.肺癌的病因病机
        3.中医体质学与肺癌
        4.肺癌的证候研究
        5.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标准
        3.观察指标
        4.数据管理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情况
        2.中医体质
        3.中医证候
        4.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一般资料
        2.非小细胞肺癌的证候研究
        3.非小细胞肺癌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4.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MGS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肺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MGST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MGST1在肺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MGST1对肺腺癌细胞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综述 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对肿瘤易感性及化疗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GSTs基因多态性
2 GSTs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
    2.1 结直肠癌
    2.2 食管癌
    2.3 肺癌
    2.4 宫颈癌
3 GSTs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药物
    3.1 关于化疗疗效
    3.2 关于化疗不良反应
    3.3 关于化疗耐药

(7)放射性损伤的分子基础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基因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基因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基因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放射性损伤的治疗策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常见组织器官放射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感言

(8)EGFL7参与缺氧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EGFL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多药耐药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GFL7与NSCLC缺氧性多药耐药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GFL7参与NSCLC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沉默EGFL7逆转NSCLC缺氧性耐药的体内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肺癌治疗的策略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
本研究所获得的基金资助
致谢

(9)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GST-π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最适药物浓度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SCLC组织细胞中GST-π的表达
    2.3 ELISA法检测两组NSCLC组织中GST-π含量
    2.4 RT-PCR结果
3 讨论
    3.1 最适花青素浓度的选择
    3.2 花青素对NSCLC组织细胞GST-π表达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肺腺癌顺铂耐药及预后相关基因突变[D]. 李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2]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铂(Ⅳ)抗肿瘤前药的理性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树人. 南京大学, 2020(09)
  • [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体质、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李政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MGS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肺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D]. 曾宝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及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的影响[J]. 冯涛. 中国基层医药, 2019(15)
  • [6]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对肿瘤易感性及化疗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J]. 郭卫,李辰旭,魏强. 实用医药杂志, 2018(07)
  • [7]放射性损伤的分子基础及治疗策略[D]. 曹善峰. 郑州大学, 2017(05)
  • [8]EGFL7参与缺氧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D]. 沈笑春. 苏州大学, 2017(04)
  • [9]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GST-π表达的影响[D]. 涂静. 新乡医学院, 2015(02)
  • [1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水平表达[J]. 吕银,张贺龙,马祖胜,方道连.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